這一兩年,大家總是很容易懷舊,80後的集體記憶、光榮與夢想會使絕大多數人產生共鳴。 這種現象的根源在哪裡呢?
如題。典型的從《李磊韓梅梅之歌》《老男孩》這些的火爆程度就可以看出。
等等。
正如聖經有言,一代人來,一代人往,大地永在,太陽照常升起。我並不認為懷舊只是我們一代人會在一定時間內集中爆發的情懷。對往昔的追思,大抵是人們在面向未來時向過去尋求經驗或安穩的手段。所謂《老男孩》等等,只不過是作為80一代逐步成為社會主體力量並獲得前輩前所未有技術手段,並予以潮流化、時代性的表達。
或者《老男孩》真是80後的共鳴之聲,但我推薦其給一些70後的時候,他們也看到了他們的童年。有很多我們自以為是我們一代的物事,到頭來不過是不斷變化外衣的同樣內核。一切取決於視角罷了。
君又不見,在更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如廣泛的紅歌運動,又不是某一輩對更遠童年往昔的追憶?於其說來,那些與我們的小虎隊有什麼區別?因為現實不幸福。
從消費經濟的角度而言,80後開始成為消費主流和中堅力量。所以請拋開那些春花秋落的傷感吧,只是在賺你們的錢而已。
《李磊韓梅梅之歌》是話劇《李磊與韓梅梅》的衍生產物,《老男孩》(電影)也是雪佛蘭科魯茲砸錢為自己做的宣傳,只能說他們用了80後熟知和容易打動的元素完成商業行為。
從《變形金剛》開始,《藍精靈》、《蜘蛛俠》、《加菲貓》等等哪一個不是出於商業目的?其實懷舊本不屬於哪一代人,它屬於每一個擁有過美好回憶的人。但相比其他年代的人,我們80後、90初這一代人恰巧遭遇這個新網路媒體時代。我們和我們的父輩都是一樣,都擁有著各自時代背景所落下的印記,我們有我們的MJ,他們有他們的許文強,只是我們擁有更多的渠道來宣洩這種回憶。
關於你會覺得這幾年的懷舊文化繁榮問題,我其實覺得這屬於「虛假同感偏差」——「我們通常都會相信,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如果你喜歡玩電腦遊戲,那麼就有可能高估喜歡電腦遊戲的人數。」同樣,如果你到了懷舊情節泛濫的年齡,你也會更多地關注那些懷舊的音樂、影像,這實際仍然是文化市場的小眾,就像當年《奮鬥》火爆的時候,80後都看瘋了,石康也還是沒有拿到年度最佳劇本,得獎的還是那些擁有普世價值的劇本,這也是為什麼《士兵突擊》能打敗《奮鬥》的原因吧。石康心裡不平,但這就是現實,就像80後們是市場的主力,擁有話語權,但很多決定權還是不在我們手裡。
當然這並不妨礙《奮鬥》是部好劇,也不妨礙80懷舊的火爆,畢竟小眾文化才能引起深層次的共鳴,而且這種小眾也不過是相對中國這個大社會而言的小眾,而非數量上的小。
扯遠啦,個人愚見啊。
看這個時 已經完結很多年了 畢竟經典就是經典 不需要太多外力 人物魅力 語言魅力。
香港的懷舊現象更加常見,多數小吃檔命名都加以「懷舊」二字,懷舊缽仔糕,懷舊雞蛋仔,懷舊香港冰室……曾幾何時,在不經意間,懷舊情緒,已開始成為了賣點。港人的舊城情結由來已久,而當下的許多國人也跟風懷舊到近乎矯情,仔細想想,卻發現這股懷舊風,吹得並不稀奇。
從《那些年》以來,《致青春》緊隨其後,然後《同桌的你》,然後《匆匆那年》現在我們說懷舊,其實說的是潮流,是時尚,是文藝,很多畫面都是這樣的:攝影中側逆光拍攝下昏黃的畫面,一雙木屐一盞茶,玻璃瓶里字跡模糊的小紙條,遠處江堤上穿過的一輛單車,白色裙擺榕樹下等等所以說,文藝其實變成一種潮流了。
之所以現在和未來有意義,是因為有過去。逝者如斯,未嘗往也,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裡,生命的流逝是無法阻止的,所以,我們懷念青春的單純、青澀和美好。懷舊使人溫暖、感恩,甚至產生激勵的正能量,然而對過去頻頻回首,津津樂道,而至以懷舊為賣點,以懷舊為時尚,從一定程度來看,即是對現實的失望。
回到香港這個城市,懷舊的恐怕不止商品,而是港人的一種普遍情緒。他們懷舊,甚至懷念那些被他們罵過的歲月,他們的意識里存在著對未來深深的不安全感,因為生活太善變了,人們在心理上變得無依無靠,才會如抓住一根稻草一樣對這個城市的老記憶念念不忘,當生活中熟識的老味道式微之時,也許他們跟這城市的舊因緣也就切斷了。如果你到灣仔走走,你會發現那是一部懷舊記憶與現代文明分庭抗禮的活歷史,倖存的一棵大榕樹,五顏六色的唐樓,破敗的郵筒,狹小的神廟,都是他們幾經波折才從房地產商手中奪回來的舊城紀念品,在一片片寸土寸金的新大廈中顯得混搭,卻也點綴著文化的印記。可惜拆毀記憶才是生活的主旋律,無論是喜帖街,還是大埔的龍尾灘,他們無能為力,只能從歌詞中憑弔
如果你曾到過巴黎,則會有不同的感受,馮驥才的《西歐思想遊記》裡面講到,他2013年重返拉丁區,還能找到12年前住過的一所老房子,撂下箱子,那所猶太學校,那家土耳其烤肉店,還有書店、藥店、雜貨店、地鐵站口……全都依然如故,熟悉巴黎的人都知道,巴黎的老街每十二年,都會由房主掏錢,政府主營,整修一次。「之所以整舊如舊,是因為政府沒拿這種事當政績,更沒拿破舊立新顯示政績,反而當作了『命』」——馮先生如是說。
相對於國人,這一百年以來,我們卻經歷了太多變故,從文化到生活,再到我們自己的行為,都不得為一種斷裂和匆忙而感到憂傷,於是演變為一種懷舊的集體潛意識。那麼,也就不難理解我們的「國學熱」了。
然而,在這裡卻不得不提出,懷舊不止是國人受到外在環境的變故而產生的心理,它還是一種國民性格。看看影視作品就不難發現,我們拍抗日神劇,拍宮廷劇,但我們沒拍出好萊塢的科幻大片,我們沒有描摹過幾十年後的世界。我們刻畫英雄,追思史事,翻拍經典,甚至上天入地談鬼神,就是沒有展望過未來——這一切也充滿了「懷舊」的意味——當年清朝乾隆皇帝編纂《四庫全書》,褒貶不一,但也堪稱中華文化集大成者,說到底,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修修補補。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大家可以自行腦補了!其實任何時代的群體都有其群體性記憶,其能產生的共鳴可能不比80後差,只不過因為80後生長在這麼個信息化的時代,使這種效應放大了而已,而且是放得很大……
這是好事,我們差不多是第一批可以在自己老的時候還能看到自己年輕時候留下的音容笑貌以及更多豐富的東西的人類,不是嗎?
根源嘛,也就是人類種群與生俱來的特點吧,畢竟是社會性動物。
那個年代我們既不富裕也不貧窮,大家經濟條件都差不多,人和人之間都有一種平等感,都有一樣的娛樂方式和學習環境。
可能是因為這些年來 大家感到越來越孤獨吧。
就拿網路來說好了 有的人啊 在網路中可以和各色各樣的人在一起閑聊 而在現實中就完全不行了 那副羞澀地小模樣啊跟網路上的完全不同。很奇怪 很多在現實中完全說不出來的話題在網友面前彷彿就沒有隔閡一般 很自然地就傾訴了出來 像是相識多年的朋友。
前些天看到了一個貼 主要講的也是關於網路問題的。帖子說 正是因為彼此都不了解 所以不會去害怕,去擔心傾聽自己訴說的人的反應 正是因為彼此看對方都是隔了一層神秘的紗 所以才會有興趣,或者是說抱有一種『反正是網友說了也沒什麼彼此又不認識也不丟臉OOXX....』
好吧沒錯就是跑題了...(攤手 恩原諒層主一生放蕩不羈沒啥腦子不會組織語言...看到這的童鞋們不好意思以上完全沒有任何的用 [無奈]╮(╯-╰)╭ 其實層主到底想表達啥呢 撓頭 其實就是想說大概是因為這個時代太過喧囂浮躁了吧 因為眼前的事物太過種類繁多(.... 也就沒有了過去的那種雖然物質稀少但心理精神卻是充足的感覺 還記得那個時候一本書就能夠做上一下午的感覺 真是爽翻了~( ̄▽ ̄~)(~ ̄▽ ̄)~
好的以上全為胡言亂語→_→不要大意的無視掉好了
親,有了小鬧了,你也就感慨了
因為大家不滿現狀,但又看不到未來,所以只好懷念過去。
雖然過去並不比現在,或者未來好,但是那些日子卻是不能夠回去了,而且時間容易讓人忘掉不好的事情,只剩美好的記憶。
所以。。。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懷舊,而且總覺得過去很美好
用官方歷史書得語氣講,80後站上了歷史舞台
推薦閱讀:
※對大陸 80 後影響最大的一部日本動畫片是?
※對於70後80後老一輩人來說,他們的青春是怎麼樣的?有哪些象徵?
※80後小家庭,從無到有提高幸福感的購買體驗和物品?
※80,90後有哪些念念不忘的國產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