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奏鳴曲KV330第三樂章要用多少速度彈?

自學KV330時很困惑應該用多少速度演奏。

譜子上標的是Allegro,2/4拍,我就把節拍器調到132(Allegro),按照每小節兩拍來彈。前8小節還能hold住,從第8小節開始,如下圖所示,左手為16分音符,每小節兩拍,132的速度演奏,感覺過快了。

接著往下彈,到這兒右手16分音符三連音,已經快到我基本彈不清音的程度

感覺自己節奏沒調對,那就聽聽大師怎麼彈的?網上找了巴倫博伊姆和朗朗兩個版本,朗朗的速度大概是4分音符為一拍,節拍器88的速度。巴倫博伊姆彈得快些,但也不超過100。

於是我就納悶了,這2/4拍Allegro究竟節拍器要調成多少合適?


謝邀,之前寫過一個答案,基本直接拿過來就行,但是題主如果只想要一個數字作為答案的話,可能要失望了。

速度本身就是一種感覺,本來就是相對的。傅聰,齊默曼,巴倫博伊姆等一票大師都持這一觀點:音樂是在這一瞬間所發生的事情,一切要按照當時的情況來,樂器的不同,音響效果的不同,決定速度的不同。並且要根據前一個音的響度,質感來決定下一個音什麼時候出來,怎樣出來,所以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其次,速度和拍號也有直接關係。4/4拍和2/2拍在同一個速度下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比如肖邦練習曲Op.10 No.4和8,肖邦標的都是二分音符=88,但第四首是Presto,第八首卻是Allegro。第八首雖然依舊是4/4拍,但韻律更偏向於8個16分音符一組,一小節兩組,兩個「重音」,我們聽到的律動差不多是一分鐘88:

(這個譜例用的是馮彪羅編訂的版本,在Urtext上肖邦寫的是88)
而第四首是4個16分音符一組,每拍都是「重音」,一小節四個,我們聽到的律動是一分鐘176:

很多toccata雖然是2/4拍,但經常每2個16分音符就是一組,一小節被分成了4組,所以即便在4分音符等於108的情況下聽起來也很快,因為實際聽到的律動相當於一分鐘216!普羅科菲耶夫托卡塔Op.11,由於連線,重音,旋律,所以是聽起來更像是兩個音一組:

肖邦練習曲第五首黑鍵也一樣,雖然如果換算一下,它的速度也是四個音174,和第四首速度一樣,但由於是每六個音一個一組,所以是4分音符116,所以只是allegro:

同理,3/4拍,有隻強調第一拍的,比如各路諧謔曲(包括古典奏鳴曲第二/第三樂章),也有三拍都要聽得到的,比如普通的圓舞曲,有些奏鳴曲第一樂章。6/8拍也一樣。所以同樣速度下,律動的不同,導致聽起來給人的速度感覺不同,同樣的速度記號,但是實際上演奏的速度完全不同。這些表情術語只是給一個大概的方向,根據樂曲的風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再加上前綴後綴之後,同一個詞給人的感覺又會完全不同。allegro不僅僅是快板而已,還有allegro moderato, allegro maestoso, allegro con brio, allegro vivace, molto allegro, allegro assai等等。這幾個allegro之間的速度差異也是巨大的,作曲家往往只寫一個allegro,具體是哪種就要演奏者根據曲子的風格,自己的理解,以及能力去表現。


古爾德經常選一個比大多數人快很多或者慢很多的速度,但是在這種奇葩的速度下,他能用他的方式給演奏的比較合理,讓(有能力聽出來的)聽者信服用這個速度,這樣演奏也是可以的。


這位題主的問題就是個很基礎的,自學容易掉入的坑。節拍器上的數字並不等同於Allegro可以表示的範圍。

你今天該問的不是K330該用多少速度彈,而是當你聽了二三十個一流人士的演奏後去想想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彈,這一定不是沒有原因的,最簡單的原因往往是:這樣比較清楚又好聽

速度如何認定跟選擇,有很大的歷史風格與品味的因素在裡面,這個要不就是你博聽眾位大師示範,並且以音樂史的角度去思考比較,要不就是有個老師告訴你合宜的品味在哪裡。我只能說品味是很難學習的,很多人學琴學了很久但是品味仍然差勁,彈出來的音樂就像香腸肉,你根本不知道那是怎麼來的......

PS. 雖然聽唱片是一種建立品味(不是學習演奏)的方法,但並不是唱片有名就一定是值得初學者模仿的演奏(技術落差不論),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古爾德之於巴赫。你恐怕要仔細研究過巴赫作品的風格由來以及內部的手法,才能知道古爾德的演奏特別在哪裡,以及為什麼他的演奏宜欣賞不宜模仿。


推薦閱讀:

TAG: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 奏鳴曲 | 鋼琴演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