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有時看到古詩詞會很喜愛,但如果看古詩集本就會覺得很枯燥?
12-10
有時在文章中看到一句會詩詞很有感覺,覺得腹有詩書的感覺真好,但如果專門的去捧起古詩詞集本卻會覺得很枯燥?包括同一首詩詞……
這說明讓你怦然心動的那一兩個句子,(起碼)對你而言,就是警句。但是不必大到一部詩詞集,就單以一個完整的篇章來說,都不可能做到句句是警句。也沒有那個必要。謀篇,要平衡,要整飭,有些句子、段落,就是起這個作用的,不會那麼耀眼,但也不見得就是弱句。只是光芒戳不中你罷了(可能戳中別人)。而因此,在閱讀全篇時感到無聊,也是完全可能發生並無可厚非的。
畢竟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喜歡花,我們喜歡的只是花開的樣子。
謝要。這個問題觸及一種很有趣的心理。實在說,這種心理是普遍的。原因何在?因為你在文章中看到的詩句是有語境的。這種語境營造了一種氛圍,而詩句在其中充當了關鍵的一環,環與環之間相互輝映。可是當你脫離了這個語境,回到了它原來的那個狀態,即讀古詩詞集。要獲得那種感受就難了。因為這要求你有相當的語感和鑒賞力。我們應該承認,鑒賞和理解詩詞需要相當的能力,否則感受可能是膚淺的。對於同一首詩詞,一個人卻得出兩種感受,一則這反映的其實是存在於兩種語境間的溝壑。不是誰都能輕鬆跨界的;二則有些詩句的好處需要另一些元素來將它激發出來,類似化學催化劑一樣。有些人特別喜歡散文,有些人特別喜歡小說,感受力不同而已。不妨再舉兩個例子:
1、木心是這樣評價《紅樓夢》里的詩詞:《紅樓夢》中的詩的,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2、魯迅有句名言:強者憤怒,抽刀向更強者,弱者憤怒,抽刀向更弱者。乍一看可能沒什麼。可是當你看到很多暴徒衝進校園傷害兒童時,你是不是覺得這句話確實很深刻了?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
你看到某一詩句覺得很喜歡的時候,是因為某詩句的感發出來的力量剛好擊中了你的心境,與你的情感你的遭遇你的語境產生了共鳴,就像「天涼好個秋」必須是有足夠的閱歷和人生體味才懂的。
然而,看詩集的時候卻不然。這時候的你是讀詩卻不是讀詩,其中有大部分詩句所或敘述或抒情都是你所沒有經歷,即使從技術層面來說你覺得這是不可多得的好詩,卻依然無法引起你胸腔之中的熱血共鳴,於是你讀了很多的詩卻沒有多少真的讀到了心裡,過目即忘。這個過程想想也是枯燥乏味。
所以你看很多流傳千古的詩詞都必定是表達了人類普遍存在的情感糾葛的,《詩經》如是,李後主「春花秋月何時了」如是,李白「舉頭望明月」如是,蘇軾「但願人長久」亦如是。
推薦你可以讀一下葉嘉瑩先生論詩論詞的著作,很多詩詞賞析的方法方向都覺著闊然。
此是一己之見,作學術交流之用。
我也有類似答主的感覺,看到諸位主要從鑒賞方面談的,本來不好意思獻醜,打算匿了,但是手機碼字手快就給發了,下面僅談下自己的感受。
有時候在哪個紙片上看到一首詞,默讀三遍,感覺很喜歡,詞句華麗,或是雋永,不禁沉浸在文學的美好中。這說明有一定的鑒賞能力,能夠明白詞句之間的美好,源自對文學的喜愛。
但是這只是一般的喜歡或者興趣,停留在懂一些,比如詞,知道豪放婉約,知道意象,但這個並不是深愛或者深入的興趣,偶爾讀到的一首詞帶給你我的美感已經令我們滿足,也就沒有深究下去研究下去的動力。
所以你我在閱讀一首詞的時候沒有太多壓力,反而很滿足,不會花太多時間,能夠感受下優雅的詞句,基本上都看的懂,抽時間百度下裡面的典故或者就此放過。
但是當一本詩集放在面前,閱讀可能會花費不少時間,需要集中注意力,可能會遇到不少不懂的東西,這樣想想其實並沒有非常愛這些,也沒有即使付出時間研究也在所不惜的興趣。
我並不認為安於容易獲得的滿足感有太大的問題,每個人的生活是不同的,不能深入學習詩詞固然遺憾,但興趣也許在別的領域,但是像認真回答的詩詞大神們那樣,真正鑽研進去了,也就有新的自我成就,獲得的滿足和美又不知得是多大了,見到的詩詞世界也更為廣闊。
妻不如妾 妾不如偷 偷不如偷不著
主體:心境,環境,鑒賞能力
客體:材質,字體,終端排版
老少咸宜體
推薦閱讀:
※哪首(哪句)邊塞詩最令你難忘、震撼、喜歡?
※以半年或年為單位,怎樣「補習」中國古典文化?
※古文《核舟記》是編造的嗎?
※賈璉作為長房長子,為什麼地位會低於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