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奧斯卡獎里的「政治正確」?

BAFTA 的結果今天也揭曉了,《為奴十二年》和《地心引力》領跑。
又是看到很多評論說,《為奴十二年》到時候在奧斯卡這個「最佳影片」幾乎是吃定了,因為政治正確的東西你不能不給。
這個「反對種族歧視」的 Point 是政治正確,在奧斯卡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嗎,還是因為參獎影片里,反對種族歧視的就這一部。
在奧斯卡以及北美各獎項里,還有哪些「政治正確」的 Point?


對於樓上鼓吹政治正確是中國人自己yy的人請問你們看過美國書籍、美國節目么?跟美國人交流過么?

笑了,政治正確在美國不要太流行,你還真以為美國的政治正確跟中國政治正確一樣?
中國政治正確是擁護tg統治,聽領導的話,是tg統治的正確。
美國政治正確是順應美國政治的主觀價值,反戰、反歧視,是價值觀上的正確。
將兩者混為一談而夸夸其談的知乎網友越來越多了,真懷疑是貼吧侵佔了知乎


所謂的「政治正確」在我看來只是很多國內影迷無法理解某一結果,而不負責任安的一個名目。他們感性上不願意接受,於是順著國內養成的習慣,即很多上不了檯面的問題都以「政治原因」歸結,以為奧斯卡也有一個影響強大的施加力,好像不選這個評委就得被人指著鼻子罵「你丫反動」一樣。要按照這個說法,為什麼同為黑奴題材的《被解放的姜戈》《相助》《珍愛》沒拿到最佳影片,為什麼斯皮爾伯格的《紫色》最終十提不中?

非要找原因的話,我覺得也是文化原因,如@趙陽
在回答裡面提到的幾點。但我覺得這些大多數都是普世性的或美式的三觀,與政治相去甚遠。

《地心引力》為什麼拿不了最佳影片?

國內不負責任的影迷瞎安「政治正確」的理由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2013年《逃離德黑蘭》、2011年《國王的演講》、2010年《拆彈部隊》、2006年《撞車》、2001年《角鬥士》等等,題材稍有一點跟政府政治相關,就被安上了「勝之不武」的名頭。而這種情況今年尤甚,因為在最佳影片上一路佔優的《為奴十二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太悶,沒有娛樂性,所以擁躉甚少。與之相比,《地心引力》的龐大粉絲群體氣不過該片在導演和技術單元榮耀,影片卻風光不敵《為奴》,索性扔下一句「政治正確」。

我總結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規律是,先挑選兩部最有得獎相的(在頒獎前兩個月就可以基本定下來了),然後在這兩部中,一挑劇情更豐富的,二挑格局更大的。舉這幾年的例子,《逃離德黑蘭》勝《少年派》(註:很多人可能不認為去年《少年派》足夠與《阿狗》對決,但由於提名前《獵殺本拉登》因公關事故滑鐵盧,不對《阿狗》構成影響,而最佳導演給了李安,就暫列《派》)、《藝術家》勝《雨果》、《拆彈部隊》勝《阿凡達》屬於前者;《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勝《返老還童》、《撞車》勝《斷背山》屬於後者。唯一特例是《國王的演講》勝《社交網路》,這個我一直都弄不明白,只能歸結於公關原因。

從中可以看出,從3D電影自《阿凡達》崛起後,幾乎每年最終對決都有一部3D電影。但3D電影本身存在著因視效而忽略劇情的毛病,非常容易面對2D文藝片敗下陣來。今年的《地心引力》在視效上與《少年派》差不多,但劇情豐富度差的更遠。我認為其不具備足夠實力掀翻《為奴十二年》。

在我看來,奧斯卡只有三條理解規則:第一,5000多的評委中四分之三是美國和英國人,WASP文化語境里的故事更容易得到共鳴(再一次,奧斯卡只是美國的學院獎,三大電影節才是世界性的);第二,如此多的選票中,評出一部優秀而不敏感的作品比石破天驚題材的概率高很多;第三,奧斯卡的結果受公關的影響極大,遠超過所謂的「政治」原因,《國王的演講》、《藝術家》、《撞車》都有這一原因加身,更不要提《戀愛中的莎士比亞》戰勝《拯救大兵瑞恩》了,簡直是學院史上奇恥大辱。


總而言之,影迷們不希望看到最終結果是一部娛樂性不強的藝術電影。而與政治相關題材的影片大多娛樂性不強(《逃離德黑蘭》算是特例),於是就否定這一類電影的優秀,給他們亂扣帽子。如果真像他們所說「政治正確」高於一切,請先告訴我《地心引力》、《少年派》、《雨果》、《社交網路》、《阿凡達》、《返老還童》哪裡政治不正確,然後告訴我為什麼《林肯》、《相助》、《戰馬》、《珍愛》、《對話尼克松》、《米爾克傳》他們沒有得獎。


另附IMDb和豆瓣關於本屆九部提名最佳影片電影的評分(別人總結的,截止至昨天),供大家琢磨國內與國外的趣味不同。

IMDB 9部提名影片的評分
華爾街之狼 8.5
為奴十二年 8.4
她 8.4
地心引力 8.2
達拉斯俱樂部 8
菲利普船長 8
內布拉斯加 8
菲洛梅娜 7.8
美國騙局 7.6

豆瓣9部提名影片的評分
菲洛梅娜 8.6
她 8.5
達拉斯俱樂部 8.5
內布拉斯加 8.5
菲利普船長 8.2
地心引力 7.8
華爾街之狼 7.7
為奴十二年 7.6
美國騙局 6.7


上面的答案提到了,根據個人意見補充一下:
其實小金人並不像他們標榜的那麼獨立(當然也不如我們大天朝某些獎項暗黑),這一點有些像諾貝爾文學獎,略帶矜持的媚俗。獲獎或者不獲獎有一定的脈絡可循:
1、基督教的基本普世觀念,比如上面答案提到的:反種族、正義、自由、奮鬥、愛情、反戰、友情、親情、博愛。
2、美國的價值觀輸出:所謂的民主、公平、正義、平等、悲天憫人、路見不平、反抗一切邪惡。
3、不與特殊群體衝突,不嘲弄特殊群體,避免爭議:如下主題的電影基本不會獲得青睞:同志題材、宗教信仰、墮胎、恐怖主義、展示落後愚昧為樂(某些天朝導演樂此不疲)。
4、不與通行法律、基本生活準則抵觸:要越獄,一定要被冤枉(肖申克的救贖);要婚外戀,一定要戛然而止(廊橋遺夢);要殺戮,一定要懺悔或者以死彌補(沉默的羔羊)。
5、維護美國人形象:注意是美國人,而非美國政府。比如,美國人自己拍一部揭露美國政府黑暗(一般是某個要員欺上瞞下狐假虎威),可以獲獎;但別的國家拍個美國人如何如何的電影,多半沒戲。
老美的心理:我自己自黑可以,別人要敢黑我,哼哼,我拿板磚拍死你。


我只會後面還會有無數大神回答這個問題,我在此只是憑我的印象流做個簡單概述. 我認為的奧獎評委在評選過程中所謂的"政治正確"有以下幾方面:

1.反種族主義 2006crash 1990與狼共舞(我也不確定算不算,姑且算吧)
2.正義 1991沉默的羔羊
3.自由 1993辛德勒名單 1995勇敢的心
4.奮鬥 1994 阿甘正傳 2011國王演講
5.崇高的愛情 1996英國病人 1997泰坦尼克號 2001美麗心靈 2006斷背山
6.反戰 2010拆彈部隊
這個總結的並不全面,我只是從1990年起至今的最佳影片裡面挑選出來比較有代表性的幾部拿出來舉例,另外還有好幾部獲獎電影我也沒看過...

但是我們拋開評獎評委的評獎標準不談,就我自己理解,美國影片本身確實也有著許多美國式的主旋律. 除卻上面說的幾點外,好萊塢電影還經常在影片中強調"美國人民自己的"人文關懷, "美國人民自己的"全球責任感, "美國式"正義, "美國式"自由. 雖然我這麼講確實有點偏激,但是朱老師閱片無數的人也應該會有體會.拋磚引玉,坐等大神們來搶答.


美國的政治正確跟中國的「輿論喉舌」如出一轍,叫法不同罷了。具體來講,要反應社會公正、正義、平等、民主、自由等概念,且要像明星畫裸妝一樣的無痕迹的完成西方社會向東方社會以及他們所謂的「非民主政體」國家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輸出,並以「奧斯卡」這種其實就是美國國內電影節但卻搞得像國際盛世一樣的活動將其推廣至最高。最近幾年的奧斯卡確實是將政治正確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

拿今年來講,想的不用想《聚焦》肯定是最佳影片,因為」言論自由「」媒體自由「」捍衛社會正義「的除惡揚善最終會獲得勝利。就連小李子的最佳男主獲獎感言,也不能跑了」政治正確「這條線,所以一定要講」氣候變暖「的環境議題。再往前追溯,《逃離德黑蘭》也是典型的「政治正確」,關心個體生命(再聯想多年前的《拯救大兵瑞恩》),將去中東解救處在水深火熱的專制集權下的美國公民平安的帶回美國這片民主自由的土地。

當然與此同時,不能忘記帶上一直以來從小玩到大的自家後院小夥伴加拿大一起yy,同時sterotype一下中東人民,都是因為獨裁專制而信息封閉、沒呼吸過自由民主空氣的「蠢人」(例如最後機場一幕,幾個伊朗機場安保人員因為第一次見手機、相機還是什麼的像小朋友一樣好奇興奮,才使得幾個美使館的人爭取到了最後的時間成功「逃離」)。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比如《阿甘正傳》pk同年的《肖生克的救贖》等。這裡需要注意的還有兩點。第一,雖然有政治正確在,也不能否認這些「政治正確」的電影還是具備相當高的藝術和技術水準的。有些國家的宣傳影片應該學學美國(甚至韓國),看看人家的主旋律愛國主義社教片為什麼可以拍的如此高水準。第二,美國的政治正確是一個很狹義的概念(very narrowly defined),其中的諸多概念如「minzhu」「自由」「正義」「公正」都是局限於美國的語境下特指某些情景和人群的概念。我們看電影的觀眾不能忽視美國的語境而去廣義的、理想化地理解這些概念。


其實奧斯卡獎所謂的「政治正確」在評獎當中就個人感覺而言純屬無稽之談。
從法律層面談起,美國早在1791年就頒布了「憲法第一修正案」,禁止美國國會制訂任何法律以確立國教;妨礙宗教信仰自由;剝奪言論自由;侵犯新聞自由與集會自由;干擾或禁止向政府請願的權利。這就從法律層面為美國電影后來的發展掃清了阻礙,特別是在題材方面,只要沒有涉及違反聯邦法律和地方法律法規的題材拍攝,憲法第一修正案會給予你必要的法律保護,也就是說,只要能合法上映的影片,都是「政治正確」的
其實擼主想說明的「政治正確」應該是指某一話題的民眾接受度,這些比較熱門的話題在美國有種族歧視,女性權益,宗教,新聞輿論綁架,中產階級危機,反戰,白宮陰謀,國會山陰謀,華爾街陰謀,政府監視,軍方監視幫派鬥爭、中國等等。
不知道這樣的回答擼主滿不滿意?


其實只需要調出《月光男孩》的演員表你就知道怎麼回事,艾什頓·桑德斯飾喀戎、安德烈·霍蘭德飾凱文、馬赫沙拉·阿里飾胡安,清一色的黑人主演。而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呢?該片講述了貧民區黑人男孩喀戎從孩童到青年時期,逐步發現自己的性取向,經受外界非議和內心掙扎後,找到真正自我的故事。「黑人」、「同性戀」、「找到真正自我」,好極了,好萊塢最喜歡的政治正確三段論。這個獎不頒給它頒給誰?

也許你覺得這種說法有點偏激,但以政治正確而非影片本身質量為第一考量,確實是近年來奧斯卡頒獎越發鮮明的特色。2016年,明明《荒野獵人》口碑很好,最佳影片卻給了揭露基督教會陰暗面的電影《聚焦》。2014年,《地心引力》不錯,最佳影片卻給了反映種族歧視的《為奴十二年》。2013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敗給《逃離德黑蘭》也是一樣的路數。「少數族裔」、「種族歧視」、「同性戀問題」、「反基督教文化」,這是近年來所有問鼎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作品的共同話題。

而今年,奧斯卡更是在政治正確上鬧了個「雙響炮」。最佳外語片獎的角逐中,德國電影《托尼·厄德曼》本來是呼聲最高的,可今年年初,晴天霹靂一聲響,特朗普來了個「禁穆令」,奧斯卡或許是為了打特朗普的臉,把最佳外語片的獎項頒給了伊朗電影《推銷員》。想想吧,如果該片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因為 「禁穆令」無法拿到去美國領獎的簽證,其代表在頒獎儀式上怒懟特朗普,這是多讓人感動、多政治正確的一幕啊!評委們估計是這麼想的,因為他們真的這麼幹了。事實上,法哈蒂的代表上台領獎並宣讀了他的一份聲明。聲明說:「我很遺憾今晚無法和你們在一起,我的缺席是為了表示對我的國家和另外6個國家人民的尊重,他們遭遇美國不人道的禁止移民入境政令的羞辱。」

伊朗電影《推銷員》當然,你不能說《月光男孩》這部電影本身不好,不配得獎。但有意思的是,這個電影中的很多細節,恰恰反映了當今美國主流文化精英們對政治正確的強調已經病入膏肓。該電影的主演清一色的全是黑人,連導演都是,是一部純黑的電影。如果一部電影換上清一色的白人,導演敢拍嗎?能得獎嗎?肯定不會,因為導演會被罵死。但你別說,今年還真有部電影是這麼拍的。那就是在中國也大受歡迎的二戰電影《血戰鋼鋸嶺》。看過的小夥伴仔細回想一下,你會發現那部電影里一個黑人也沒有。這倒不是導演要搞種族歧視,而是因為美國在二戰中實行的是種族隔離制度,「血戰鋼鋸嶺」的軍隊里真的沒有黑人可拍,如果有就失實了。但饒是如此,《血戰鋼鋸嶺》在美國還是遭受了「疑似種族歧視」的指責,並且因為「過度宣揚基督教精神」而被好萊塢精英所鄙夷。該片雖然也參加了今年最佳影片的爭奪,但卻因為憑空飛來的「政治不正確」這口黑鍋,被普遍不被看好,最終只收穫了「最佳剪輯」和「最佳音響」這兩個技術小獎——在奧斯卡頒獎語言中,這就相當於告訴你「電影拍得不錯,但評委老爺們不喜歡」。

其實叫座不叫好的《血戰鋼鋸嶺》最該得最佳影片獎,既不是小情小調的《愛樂之城》、也不是政治正確的《月光男孩》,而正是這部《血戰鋼鋸嶺》,裡面提出的那種曾讓美國偉大的精神不正是當今的美國最需要的嗎?可是在好萊塢的文化精英們看來,這個調調是他們最不喜歡的——又是基督教又是戰爭,多俗多暴力啊。相較之下,他們還是更喜歡故事淡如水、情節無新意但政治正確的《月光男孩》。


像被踩了尾巴一樣


舉個例子,《為奴十二年》是我為數不多看睡著的片子之一,節奏混亂忽快忽慢,人物單薄刻畫蒼白,劇情散亂乏味——我甚至看不出男主角經歷了「十二年」的奴隸生活,如果不知道片名,我還以為這是發生在幾個月中的故事。整個電影從頭到尾完全就是在胡亂宣洩。而我們「熱愛自由」的主人公只是一直在祈求白人英雄們的拯救,而最終也確實是白人英雄以法律的形式救了他——真特么政治正確哈。安迪·杜弗瑞花了十幾年挖通隧道,面對不公他靠的是自己而不是希求別人的拯救。我們的黑人主角做了什麼?以德報怨,逆來順受?他甚至沒嘗試過逃跑。
這哪叫反歧視?這分明就是自己看低自己。
這竟然還被美國人欣然接受為政治正確的價值典範。
這樣一部迎合政治正確的八股片,我不知道它憑什麼比獨樹一幟、刻畫人類尊嚴和不屈精神的《地心引力》更有資格得奧斯卡獎。


沒有人考慮過公關 遊說法 一說?


推薦閱讀:

有哪些結局反轉的懸疑電影?
《小王子》電影是否曲解了小王子?
電影中的 Overture 和 Intermission 是怎樣產生、發展和消失的?

TAG:電影 | 奧斯卡 | 電影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