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國拍的電影,人物說話時,都會不停地做事情,這是為什麼?
說話的時候,要麼手裡拿個碗,打雞蛋什麼的;或者不停的在整理衣服;或者在干其他什麼,話又說的很快,給人的感覺是很忙碌。可是做的那些事,和說的話,半毛錢的關係也沒有,為什麼他們都這樣拍電影?
這是《鋼鐵俠2》的截圖,本來是動態的,可是上傳後就不是動態的了。
第20分鐘的時候,雙方表現的很明顯,說話時,不停的在做其他事情。
這是視頻地址:http://my.tv.sohu.com/u/vw/15752479 ,可以跳到20分鐘直接開始看起。
原因很簡單:
1,人眼結構
人類視神經天生對運動的形像敏感,這是百萬年來進化的結果。電影就是為了記錄運動而創造的,從誕生之日起,盧米埃爾等先驅就發現了,運動影像(Cinema)更吸引人。所以要動,才能吸引人觀看。
2,信息量
人在對話時,從語言得到信息有30%,從其他方面(動作,表情,服飾,環境,etc)得到信息有70%。所以除了台詞,演員的肢體行動也是這個"人物"的一部分。你提到這種"說一套做一套"段落,恰恰提供了更多關於這個人物的信息。在<公民凱恩>中,有個著名的縱深鏡頭同時表現四個人物的語言和動作,信息量驚人。
==update 08/09==
看到你舉的例子,很好,完全可以從這兩方面談。
眼睛:(或許還要加上耳朵)
首先說下我看這幾個鏡頭(只是這個鏡頭,前後沒看),注意力完全在羅伯特唐尼那裡。為啥?人眼對運動敏感。除此之外呢,縱深。人類漫長的進化史里既當獵手又當獵物——跟其他動物一樣——眼球不僅要對運動的物體敏感,還要能有判斷空間距離的能力,這樣才能捕獵到獵物或者躲避獵手,所以人的眼睛也對縱深敏感。那我們看這個鏡頭,羅伯特唐尼走在前面,女人走在畫面左後,這種一邊走一邊說話的鏡頭以前不會這麼拍,現在很常見,有縱深運動,讓對話場面不太沉悶——放在這場戲裡面就是太不沉悶了。不信你看:唐尼從前景抓取一個「文件」,團成球,向鏡頭縱深處扔,仍在女人身後,「當」的一聲彷彿進洞,邊上還有數字顯示(像積分)。這個鏡頭可以說是全面娛樂,縱深,運動和聲音全有了。這個聲音是清脆的電子合成音,像電子遊戲,扔進去後還有分數,觀眾馬上明白了,這個是刪除文件,很好玩。其次,藍色發光的CG動畫很有想像力,有點類似阿湯哥的《少數派報告》中那個電腦的立體版,都是人用手操控。這涉及到信息,下面說。下個鏡頭呢?換了個角度,從側面拍,唐尼在畫左,女人在畫右,兩人身後有個窗戶,給倆人造成了近似剪影效果(這種效果在美漫里經常出現),為啥要這麼拍呢?人臉上的表情都看不到了啊。沒錯,根本沒想讓你看仔細,因為接著唐尼又做了一個很誇張的「扔球」的動作。下一個鏡頭,又回到唐尼在前,女人在後的取景,但是,女人這時跑到右後方去了。這是不是越軸?不是,因為中間接了一個側面拍攝的鏡頭,觀眾沒有「不順」的感覺。這三個鏡頭,唐尼一直在動,女人則動作較少,觀眾的眼睛全都在看唐尼。眼睛在看唐尼,那耳朵呢?雖然女人的聲音比較高,但唐尼低沉的聲音也能抓人。視聽相乘,大家都在看唐尼。對話,好像聽到了,大概其明白啥意思。至少沒把眼睛從銀幕上挪開。在當下的多媒體時代,一場對話戲能吸引住觀眾注意力,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啊。下次去電影院可以觀察一下,一旦遇到倆人坐下說話的場面,一定會有很多觀眾開始交頭接耳玩手機。
上面說了,「人在對話時,從語言得到信息有30%,從其他方面(動作,表情,服飾,環境,etc)得到信息有70%。」首先看前一段,電腦說「使用者會有生命危險」,唐尼一臉嚴肅,接著他發現女人來到門口,唐尼把聲音關掉「mute」(聲控電腦),切到汽車畫面,來了一句「我很忙……blabla」,然後就站起來開始走動。這一段戲,我們得到了什麼信息:唐尼處於強勢地位,如果你跟某人說話,他走在你前面,像唐尼這麼動?你什麼感覺「這孫子沒拿我當回事啊」,他處於強勢地位,對不起,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對肢體語言的判斷能力刻在基因里,你可能沒想過,但你已經感覺到了;還有什麼?這個強勢的人,他在做什麼?玩電腦。這個電腦好玩么?好玩。你想玩么?想玩,可是玩兒不了。為啥?因為這是唐尼的。為啥他有你沒有?因為他牛屄。於是,上文提到這個「電腦」創造出來的「好玩」的信息附加到唐尼身上,強勢加倍。然後呢?唐尼不想讓女人知道自己的事,為啥?我不知道,也許前後劇情有交代。但我知道的是,唐尼為了不讓她知道,於是裝作若無其事。肢體動作輕鬆隨意,穿一件T恤,跟女人僵硬的肢體動作和職業裝形成對比。注意上文提到側面的剪影鏡頭,這是個橫移鏡頭,前景不斷閃過各種遮擋物,這是冗餘信息,但我們看見了。看見什麼了,前景的遮擋物(有時候甚至是亮黃色)是各種各樣的工具,後景是兩輛好車,兩者合起來是不是會讓觀眾想起來之前電腦上的汽車圖片,那麼是否會形成一個改裝車愛好者的信息?當然很少有觀眾注意到這些,但是,他的眼球看到了,看到但沒注意到的信息(實際上就是沒過腦子),就會形成印象。電影中,一個形象的建立需要這些「觀眾可能注意不到的東西」。最後說說台詞,俺沒看過,不知道跟前後劇情是什麼關係,只好就事論事。倆人說啥?女人指責唐尼把一批藝術品捐給了童子軍。唐尼還滿不在乎若無其事。至少說明他有錢吧?短短一分鐘不到的鏡頭,高富帥的形象完全建立起來了。注意,電影中,建立形象是不是說製作者直接給觀眾傳達了什麼信息?不是,胸口掛個「高富帥」的牌子觀眾不會認為是高富帥,肯定還會覺得是2b。正相反,沒說俺是高富帥,但觀眾的感覺已經產生了:他有私人辦公室,他比別人更強勢,他玩改裝車,他有好玩的電腦,所以……這是個有趣的高富帥。還有其他信息么?肯定有,您看過全片,應該能分析出更多的信息來,試試看?
補充一點吧。
西方演員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為什麼呢?要搶戲,搶鏡頭。行業競爭的基本需要。
在戲院里演戲,你一個乾巴巴的站在那裡說,另一個人邊說邊手裡有個東西在把玩,觀眾看誰呢?記住誰呢?
多機拍攝,或者一場戲幾個機位拍好多條,到剪輯手裡,取哪條,當然是出彩的那一條。手上有活,當然容易出彩。
排一場戲,導演要是給了一個演員手裡一個物件,不給其他人,別人都會著急,因為手裡有個東西,就多無數種玩出抓眼細節的可能,就能把戲從你手裡搶去。
武震回答的第一句基本是事實:節奏問題。
美國電影發展了這麼多年,早就得出了規律,對話戲,站在那裡傻傻的說,是最差的拍法。
即使是舞台劇演員,也會忙活一些事情,不讓自己說台詞顯得那麼乏味。
只要拍過電影的知道,對話場面,除非特意,必須要有動作。所以美國電影這麼拍,基本是正常。至於幹什麼,一般演員和導演會決定,但是提問者沒有注意到的是,這些動作都是有含義的,不一定要強行和劇情有什麼關係,但是對於塑造人物是有關係的。
電影有「閑筆」的。
「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只能證明你沒看懂電影而已,無需說這種流行的話證明自己多正確。
-
在表演理論中,最常見的,第一個要克服的難關,就是所謂的「雙重動作 double action」。
比如,你一邊在作「甲事」,另一邊,在作「乙事」,這是「成為一個演員」最重要的訓練。
一、請你跟我敘述,今天中午和 yolfilm 吃飯,他跟你說的那幾件事情。
一般人,在處理這第一個問題時,都不難,很簡單,就是把中午飯局上的事,說一遍嘛,難在哪?
二、請你同時,把這疊撲克牌,疊成金字塔。
若多加一個不相關的動作,難度立刻上來了。因為你要分心,同時處理曱,又得同時處理乙。兩件事情不相干,會讓你兩頭焦灼,不知以誰為主才是。
好的演員,會在這種衝突矛盾中,自己用自己的辦法解決,也許是「有趣的暫停點」,也許是「將兩件無乾的事,自己塑造其相應的聯結。」
我們一般導演,在挑選演員時,同樣兩個美女帥哥,最後怎麼決定?其實就是用類似的辦法來找,立刻能找出演技比較好的那一個。(或,至少比較聰明)
回到問題中的提問,因為中國的演員比較爛,不能分心,同時作兩個事的基本表演都很難作到,所以,就會將表演單純化,只作一件,比較不會手忙腳亂,比較安全。
而外國演員,同時作兩件事,是表演的基礎,他們會這樣主動給自己找事作,不會乾乾地坐在那裏表演。
這,就是演員水平的差距。
不信的話,看中國的老鳥演員,老油條級別的,他們在演出時,一定會給自己加一堆動作。這,是演員的能力,最基本的一個水平差距的體現。
ps:
還要注意一點,拍戲,都是幾台攝影機,同時拍還無所謂,最怕不同角度,多來幾遍的拍法。
不管你怎麼作,動作又要連,又要重覆到無誤。試想可知,動作要連戲呀,這是一門多艱難的功夫呢。
-
關於節奏問題,許多人都說過了,我從另一個角度說說自己的看法。
說台詞的時候同時有其他動作,從強到弱依次有幾個作用
1、鋪墊劇情
動作本身可能引發下一步進展,或者為之後的劇情做鋪墊,比如竊賊邊跟警察說話,邊藏起或轉移贓物。這個通常比較容易看懂。
2、塑造人物,反映人物的個性和三觀。比如
邊蹺二郎腿抖腳邊說話:藐視對方
邊做愛邊接聽電話:重視對方
3、營造氛圍,比如
準備槍械裝備,同時安排戰鬥部署:營造緊張氣氛
邊包餃子,邊聊家常:營造溫馨融洽的家庭氣氛
2和3很難直觀看懂,多半是潛移默化地被感受。
至於說現實原本如此,這個只說對了一半。電影肯定要在現實的基礎上做進一步藝術加工,會有取捨,通常編劇(或導演)的時候就要考慮,角色說這話的時候,要同時做些什麼事更符合需要。
這是表演的一個技巧。演員需要學會找支點。如果光說話很容易讓自己的表演變得蒼白。反而是加上動作之後表演就會變得立體。我剛進入劇場時老師就告誡我們,要給人物找隨身動作。這些動作一來反映人物的性格,而來讓人物在說話時有事情做,使表演更豐滿更具張力。
這就是電影節奏問題。空洞、節奏慢的,如國產影視劇,經常會看見傻站著說話的情景;日劇也是如此,後面背景都爆炸了,鏡頭一轉前面兩個人還站在那裡用低沉的日語咬文嚼字地念大段對白。
另外,如果你覺得自己看過的大部分美國電影,尤其是一線作品,覺得人物的動作行為和對白基本上沒關係,那應該是你沒讀懂畫面語言,也即潛台詞的緣故。再多仔細品一品。一部兩個小時花上億美元的電影,會讓你看到那麼多的「多餘」動作嗎?
因為不動的話就得分捧哏逗哏了。
仔細觀察一下你的家人、同事、朋友,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說話時也這樣做,而且他們做的事情和說的話基本上也沒有關係。
因為你看到國內爛片的機會比看到國外的多的多。
在中國,一邊做事一邊和別人說話, 感覺有點不禮貌啊。。。
要是拍兩個人blablabla的對話,什麼都不幹,這演員表演起來也不容易,而且這樣就不是電影,而是話劇了……甚至話劇,都還是要有不少對話外的動作。
電影是「活動」的藝術,電影的空間概念是立體的,所以電影才有場面調度,演員不斷的做事情,也是一種調度。
而電影銀幕上呈現的,說到底就是一段段的動作,和反應。
喬治·克魯尼睡了布拉德·彼特的老婆
彼特去拍克魯尼的門,手裡拽著手槍,想要轟掉克魯尼腦袋
門開了,彼特不等克魯尼反應就把槍往他腦門上指,怒吼:
「喬治,我要弄死你!因為你睡了我媳婦!」
克魯尼答:「對不起,我睡了你媳婦,你把我殺了吧!」
於是彼特開槍,克魯尼倒地……
如果是這樣,這電影雖然充滿動作,但是卻沒有反應
而若是彼特威脅克魯尼,克魯尼有種種說法,或是克魯尼要彼特殺掉他,彼特開始躊躇時,那麼這個就是一種「反應」,這戲也可以進行下去了。
我相信對話外讓角色忙起來,有場面調度的考量,也有表演、動作、反應的考慮。人眼更會被運動影像吸引。
舉個例子: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 主角與配角里(主角與配角陳佩斯朱時茂)內容大家都熟悉,其中,陳佩斯總是想搶戲,他是怎麼搶的呢?
第一次,他想方設法總是 面對 觀眾
第二次,他總是擋住 朱時茂
第三次,他加入許許多多「跟劇情沒半毛錢」的動作
這時候,朱時茂說「你不能亂動嘛,你一動,大家都看你不看我了」
因為現實就是這樣。
韓國藝人影視作品那范的表演才算真的獨特"風格化明顯就是表演演出來的
我個人的感覺是美國電影拍的都比較生活化比較自然,很少會用特寫的方式,有時很重要的情景或角色都是一個鏡頭帶過。至於對話,就更不會浪費篇幅讓演員傻站著說了。
PS: 我倒是發現杜琪峰的電影里大佬們談事情時都愛吃東西,還都不是特豐盛那種,一般就是火鍋啊叉燒什麼的,吃相還都特難看。
推薦閱讀:
※問什麼現在演戲演苦演慘就被贊演技好,但是演俏皮,演開朗不會被贊呢?
※如何評價堺雅人在大河劇《真田丸》中的演技?
※如何評價梅艷芳的演技?
※如何評價楊洋在《微微一笑很傾城》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