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莎士比亞,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謝邀。終於有人問我了,我段子都攢好幾年了。第一反應是:我去,你們把莎士比亞捧那麼神聖,莎士比亞同意了嗎?
一篇舊文:《正確理解莎士比亞指南——說莎士比亞高貴冷艷,莎士比亞知道不?》
誰是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一個偉大的名字。大眾的情人;文藝青年的榜樣;戲劇工作者的偶像。
百度上是這樣介紹他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作家,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在歐洲文學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被喻為「人類文學奧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可是,
莎士比亞真的像我們聽聞的那麼高大上,作品神聖高不可攀?
一想起莎士比亞就是滿口朗誦腔倒土不洋的「啊,羅密歐,我的愛人。」?
除了「to be or not to be」你還能有點別的嗎?
其實是這樣的,
如果你碰巧回到中世紀,來到莎士比亞主場:
滿篇情話說不停,是他的作品;
滿嘴葷段子跑火車,也是他的作品;
男主好色女主傲嬌、糾結來劈腿去,
統統是他的作品。
他是,
人類文學史奧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世界戲劇史眾人朝聖的無冕帝王;
可同時他還是,
市井生活中滴~滴~答~答的咸濕大叔,
橫跨四百年口~吐~蓮~花的相聲藝人。
好色的莎士比亞
唯有接地氣,才是最好的藝術。
莎士比亞深知其中的奧義。為何我們讀不出來呢?我個人覺得:都怪坑爹思密達的翻譯。
據資料記載,莎士比亞作品中光是涉及女性私處的比喻就有 180 種以上,男性「那話兒」的莎士比亞專有名詞有 200 個以上。此外另有 700 多種涉及其他淫穢含義的雙關詞句。
16 世紀的戲劇藝術,最主要的藝術手段是言辭,要吸引住觀眾不去別家劇院,最好台詞精彩。當然,觀眾大多是那些沒有多少「文藝修養」的販夫走卒,語言自然葷腥口重。
實際上,這些葷段子不光迎合占倫敦人口大多數的下層階級口味,上層人士也同樣喜歡,他們本身就是色情業的後台和主顧,妓院都是皇親國戚開的。更有資料證明,女王的繼承人——詹姆斯一世本身也是歷史上著名的髒話大王。
在當時,妓院和劇院一樣,都是娛樂業,很多開劇院的老闆也開妓院,這兩個機構往往是同時穿拆著來,怎麼高貴冷艷?
令人驚奇的是女人們能夠相當自由地出入這些場所,據說伊麗莎白時代的婦女是被「鼓勵」說髒話的,女士如果說出一句絕妙的葷段子,往往得到格外的喝彩。在舞台上,往往那個女性角色(雖然總是由男性扮演)說出的話更放肆更淫穢,大概那種「反差效果」會帶來更大的刺激。
當然,這些東西都被我朝文學翻譯「忽略」了。你以為你在讀被西方人奉為聖經的人性著作,其實不過是在讀一些不痛不癢還一本正經的央視一套愛情戲。請參考我的另一篇回答:莎士比亞為什麼能憑一己之力創造眾多英文辭彙? - SysyCode 的回答
莎士比亞為什麼會寫出這些內容呢?
這些內容怎麼就洞察人性、就偉大了呢?
看官請繼續……
屌絲逆襲經典案例
他,莎士比亞,
一個年少輟學的肉鋪打雜匠,
一個曾經離家出逃追求文藝事業的浪子:
當過馬夫,把人摔傷,
干過雜役,時間不長;
配過音效,打過燈光,
寫過劇本,編過唱腔;
拉過大幕,抬過衣箱,
演過反派,不給配槍。
終於,皇天有心不負人。莎翁在眾多工種當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諦——寫作。幾十年如一日,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大股東、下筆值千金、面聖過女王……
你以為介就是人生巔峰了?
No, No, No, 絕對不是。
到目前為止,莎士比亞寫過的作品,你一個都還沒聽過呢。高級唱紅段子手而已。
這時的莎士比亞有了些想法,一身才氣,不能一輩子給宮廷當段子手了對不對。
於是,
改行去做了地產。
是的,你沒有看錯,
他改行去做了 地 產 !
在大倫敦先後投了三處地產,還不過癮,還回他們家鄉搞。
巨富後的莎士比亞終於決定歸園田居,回家安度晚年。這時他才真正進入了想寫啥就寫啥的狀態,完全不受約束。靈魂瞬間 release,身輕如燕。然後才有了後來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像《哈姆雷特》《李爾王》這樣的作品,都是很後來的事了。
吃得起澳龍,才出得了作品——莎士比亞
沒錢搞啥藝術昂?
大概就是這樣。
從鄉村肉鋪的打雜匠,到劇團主編,再到倫敦金牌房地產商,再到偉大劇作家莎士比亞。從生活的最底層到文學巨匠,他把人性的方方面面都細緻入微的反應到作品裡,真實又荒謬,輕浮亦厚重,他細膩而真實的記錄式寫法,給後人無限的啟發。
在醫學上,有一種說法是:莎士比亞是神經病學家。莎士比亞筆下描寫了大量的現代醫學細節,劇中一些角色的行為往往和現代醫學所描述的神經病癥狀有著驚人的相似。莎士比亞細緻的描述激發了後世的研究者,弗洛伊德就是其中一位。有研究者認為,80 歲的李爾王遠遠超出了當時的平均壽命,他說話狂妄,往往不由自主地加快語速,時而失憶,還總覺得自己死了,這是現代醫學中科塔爾(Cotard)綜合征的癥狀。
在文學上的貢獻那就更是數不勝數了。根據莎士比亞改編的影視、電影就有 600 多部。說個近點的,《紙牌屋》就是直接向莎士比亞致敬的作品,它裡面大量的情節就是參考《理查德三世》和《麥克白》來的。
莎士比亞,由於它常跟「巨匠」「經典」還有「裝逼」掛鉤,而成為一些人終身不想碰的東西。我們不禁懷疑,那個被歌德稱頌為「我讀完他的一個劇本後,站在那裡就像一個盲人受了神的觸摸,睜開了眼睛」的莎士比亞,真的是我們看過的莎士比亞嗎?
這麼久以來,我們一直在誤讀它。
人總是比他認為的更自以為是——莎士比亞
寫這麼多,其實是希望大家,有機會去看一次劇本。體味下真實的莎劇。看看《麥克白》《理查三世》,再去看看《紙牌屋》什麼的。
突然想起了推薦個 BBC 動畫版的莎士比亞(Shakespeare The Animated Tales):
只找到 B 站的【標清國語中字】莎士比亞名劇動畫1992【12P全】-BBC_完結動畫
一共有 12 部,是莎士比亞最具代表性的,可以搜來看看。
謝謝邀請。
第一反應是原文讀起來很費勁。謝邀。感覺就是一個比較牛逼的人+各個大文豪當中我還比較了解有親切感的一個
我喜歡一個姑娘很多年,在她出國前邀請她一起去看一場哈姆雷特。我當時就知道應該是這輩子最後一次見她了。開場前兩個小時,收到微信,被放了鴿子。後來我早到劇場半小時,在門口等到開演,也不知道是在等誰。
沒想到你是睡過我安妮海瑟薇的人
謝邀。:The first thing we do, let"s kill all the lawyers.
偉大的莎士比亞在著名的劇作亨利六世中篇四幕第二場中,借屠夫迪克的嘴說:The first thing we do, let"s kill all the lawyers. –我們所為最要緊之事,乃是幹掉所有律師。
對於莎士比亞這一流傳甚廣的名句,坊間各有不同解釋。甚至有人拿出莎士比亞不時在其他劇本中對律師的諷刺來證明莎翁對律師的敵意(比如李爾王中「那麼正像拿不到訟費的律師一樣,我的話都白說了」、羅密歐與朱麗葉裡面,「經過律師們的手指,他們就會在夢裡伸手討訟費」等等)– 對於善於取笑律師這個職業的廣大人民群眾來說,這一名句自然是用來「踩踏」律師的最好武器。其實,世界各地對律師這一職業的取笑是廣泛存在的,甚至在笑話的種類里都有一類叫Lawyer Joke。有句俏皮話說:A lawyer will do anything to win a case,sometimes he will even tell the truth. - 律師為了贏得案件會做一切事情,有時他們甚至還會講真話。
但對這一句話如何理解,還應當結合亨利六世劇作中具體的上下文,才能探究出「殺光所有律師」的說法是對律師作用的褒揚還是對律師的貶損。
我們先來看看亨利六世劇本中這句名言的具體出處:屠夫迪克系一惡棍式人物(Dick,正如其英文名字所暗示那樣),乃叛軍首領傑克凱德之手下,在劇中,要自立為王的凱德先對群眾發表了一通要當皇帝、把國家變成公有公享的演說,在眾人歡呼「上帝保佑吾王陛下」之後,凱德發言:「好百姓們,我謝謝你們。我要取消貨幣,大家的吃喝都歸我承擔;我要讓大家穿上同樣的服飾,這樣他們才能和睦相處,如同兄弟一般,並且擁戴我做他們的主上。」然後迪克接著說了「我們所為最要緊之事,乃是幹掉所有律師。」然後凱德接過話,繼續說:「對,這是我一定要做到的。他們把無辜的小羊宰了,用它的皮做成羊皮紙,這是多麼豈有此理?在羊皮紙上亂七八糟的寫上一大堆字,就能把一個人害得走投無路,那又是多麼混賬?人家說,蜜蜂能刺人,我可要說,刺人的是蜂蠟,因為我只要用蜂蠟在文件上打一個指印,我就再也不屬於我自己了。什麼事!誰來了?」
所以,如果對劇本做一個單純的文義分析的話,可以看出新立山頭,打亂舊秩序的方式,除了向暴民許諾「分錢分地分女人」之外(凱德的許諾是:「因為你們的領袖是個勇士,他發誓要進行改革。以後在我們英國,三個半便士的麵包只賣一便士,三道箍的酒壺要改成十道箍。我要把喝淡酒的人判作大逆不道」),還需要將秩序的維護者之一的律師幹掉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為什麼?莎士比亞借凱德的話,在劇本中說的很清楚:藉助「一大堆字」,律師就能用程序、法律來維護利益,保護個人,懲戒壞人(凱德的原話是「把一個人害得走投無路」,可以反過來理解),律師是混亂秩序和踐踏公平正義的天然反對者。幹掉律師,摧毀律師的話語權,是確立新的暴政、確立自身新秩序的最佳方式。還有人分析,如果莎翁對律師充滿反感的話,為什麼他要藉此話從一個惡棍和流氓的嘴裡說出來呢?
現代社會裡,律師幾乎是無所不在的:律師需要站在政府用權和個人權利保護的衝突之間;律師需要站在公司用權和個人權利保護的衝突之間;律師需要站在司法用權和個人權利保護的衝突之間;律師需要站在公司/個人權利和公司/個人權利使用的衝突之間。律師在關係對立中所處的角色很容易讓律師成為「不良」形象的靶子。根據蓋洛普曾經有一個調查,公眾認為律師是「誠實且符合倫理道德」的比例在19%,遠遠低於護士的85%和警察的58%,也低於銀行家的28%,記者的24%,和公司高管的21%。僅僅高於政客的10%和汽車銷售的8%-自然,引用「幹掉所有律師」就成為了大家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了。西班牙有一句諺語叫做:It is better to bea mouse in a cat"s mouth than a man in a lawyer"s hands. - 寧做貓嘴鼠,不為律師客。雖然是笑言,但如果反過來做正向理解的話,其實是正面的。
「我們所為最要緊之事,乃是幹掉所有律師。」莎士比亞的話,並不是對律師的輕視,反而是對律師這一職業的最大褒揚和尊敬。如果要實行
當然,這僅僅是法律人的淺見。以莎翁之智,或另有它意也不一定。
學英國文學的朋友們可以來說說你們的理解。
本文請勿聯想。
表演課上老師跟我們講,伊麗莎白時期的人看莎劇,感覺就跟我們現在看南方公園差不多。
壯哉我 Sir John FALSTAFF!
謝邀。
哈姆雷特是一個悲劇人物。這篇文章反應了當時英國的動蕩,突出了作者對社會現狀的抨擊,反對了以神為中心的封建神學,號召人們勇於追求自己的理想堅定自己的信念,勇敢的和封建教會及貴族作鬥爭!而寫出這篇文章的莎士比亞,真的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作者,值得敬佩值得學習。
by:高中語文筆記之中心思想
嗯……我真的沒研究過他的東西……第一反應就是高中課文的中心思想。
冬天雪地里的棄嬰,長成了復仇的王子,在仲夏的夜晚,走到了貴族小姐的陽台。他們的兒子後來成為了一個有聲望的騎士,卻被商人陷害,被國王猜忌,在暴風雨的夜晚被流放,到了避世的小島上結識了一對雙胞胎兄妹,卻陰錯陽差地愛上了慧黠的女僕。
朱生豪
乍一看不說人話
讀起來好像委婉高雅的黃段子除了高中那一篇割肉的威尼斯商人,關於莎士比亞,我記憶中可能也就是環境法老師講的物種入侵吧!
1890年,紐約市一位名為尤金·施福林的著名藥品製造商是莎士比亞的崇拜者,一天,他走到中央公園,放飛了60隻從外地買來的歐洲八哥。第二年,他又放飛了40隻八哥。因為八哥是莎士比亞戲劇中提到的鳥,他想讓美國人也能看到這種鳥。難道這不是好事嗎?但事與願違,八哥繁殖得太快,據說,如今,八哥每年造成美國的農業損失高達8億美元,還導致大量的飛鳥與飛機碰撞事件。
就醬
挺有趣的知識吼!
我學古典文學的 拉丁文古希臘文 外加一些義大利詩歌。
古典學 的文學作品 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也好 古希臘悲劇也好 再到我熟悉的拉丁文詩歌 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 Catullus 和 Horace的小詩 最後到 但丁的神曲 通通是影響了整個西方文學文脈的作品。
我的確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學會了欣賞他們。他們的確好,但我要說,這些欣賞歸根結底 他們還是 acquired taste,如果沒有 一定的接觸,一定的功底,是很難正確地欣賞或者評析他們的。
接下來反面:
中文作為我們的母語,讓我們對唐詩和宋詞 有了一種超越acquired taste的觸角。當我們把詩詞一字一句像咒語一樣念出來的時候,詩詞本身的魔法就像是一道觸及靈魂的神經元電流,把文字和我們聯繫在了一起。
回到莎士比亞。莎士比亞算哪一種?很神奇
我們的都知道 莎士比亞的原文對於一個普通以英語為母語的觀眾都是有一定門檻的。但是莎士比亞的文字(注意是原文),被表演出來的時候,就自帶著我所提到的中文母語者與唐詩宋詞之間的魔性,而且更不可思議的是,這種魔性甚至可以跨域語言障礙,讓許多非英語母語者都感受到 那種 久違的心有靈犀的感覺。有時他也像是一個又一個波浪,你只想順著他漂下去,(you just want to go with the flow) 不管聽懂聽不懂呢。
第一反應是抖森,然後是唯愛永生,然後是亨利五世,然後是,看不懂
一個字:黃
William Shakespeare名字中William的縮略式是Willy;但同時,Willy的另一個意思是丁丁~
所謂「人如其名」,老莎的劇作很多都是有「顏色」滴;他用文藝又睿智的筆觸,寫下了讓人
大跌眼鏡的「小黃文」。
1、葷段子手兒哈姆雷特
我們尊貴的丹麥王子,除了會說 To be or Not to Be,還是一個葷段子手。這不,叔父派自己大學上鋪的兄弟們來監視自己,於是王子就一邊裝瘋賣傻,一邊和來者寒暄起來。
吉爾登斯頓:最近過得不好不壞,我們還不在命運女神帽子紐扣的位置。
哈姆雷特:那也不是在她的鞋底吧?
羅森克蘭茨:那倒不至於。
哈姆雷特:那你們是在命運女神的腰部,或懷中嗎?
吉爾登斯頓:老實講,我們在她的私處。
哈姆雷特:哈,在那個地方呀~ 也對,她本來就是個蕩婦。
在這段對話里,雙方拿著「命運女神」說事兒,處處較著勁,並在哈姆雷特最後那驚人的評論中達到頂峰。王子不僅不瘋,反而聰慧異常。他不僅借這段黃文痛斥了宮廷的骯髒,更狠狠滴奚落了面前這兩個奴才。
2、無毒不丈夫,不黃不是伊阿古
伊阿古因為職位升遷的原因種下了對奧賽羅的仇恨種子,一步步用詭計和謊言毀了奧賽羅的一生。開場不久,白人姑娘苔絲狄蒙娜違背父意和身為黑人的奧賽羅私奔。這裡,「好心」的伊阿古前來用太過生動的語言向女方父親打小報告。
伊阿古:尊敬的先生,我是來告訴您,貴千金正在和那個摩爾人「做一個雙背野獸」(making the beast with two backs)。
「雙背野獸」是什麼鬼?
看明白了嗎?伊阿古就是在告訴本來心臟就不好的老爺子,「你家閨女正在和奧賽羅熱火朝天地啪啪啪呢」~
3、臭不要臉的馬爾福里奧
在《第十二夜》里,僕人們為了捉弄管家馬爾福里奧,偽造了一封來自小姐奧利維亞的「情書」。馬爾福里奧陶醉在情書中的場景,是全劇最搞笑的時刻,而這裡面也暗藏著一個高明的黃笑話。
馬爾福里奧:上帝,這就是奧利維亞的筆跡。你看,這就是她寫的C,U,和T;再看這,這是她寫的完美的P。
乍一看,只不過是一些字母。可請注意, 「U和T」中的「和」,也就是「and」,可以縮略成N。那麼這樣一來,這幾個字母就組合成了CUNT,也就是女性的生殖器;而後面的P,正好和 Pee(尿液)同音……具體什麼意思,呵呵,總之是引發無限遐想~
4、早熟的朱麗葉
朱麗葉不僅勇敢忠貞,而且是個知道的有點兒多的早熟少女。秘密舉行婚禮後,她在陽台上期盼著羅密歐的到來。這一段經典獨白通常被翻譯得要多唯美有多唯美。
朱麗葉:黑夜!來吧,羅密歐!來吧,你黑夜中的白晝!因為你將要睡在黑夜的翼上,比烏鴉背上的新雪還要皎白。來吧,柔和的黑夜!來吧,可愛的黑顏的夜,把我的羅密歐給我!等他死了以後,你再把他帶去,分散成無數的星星,把天空裝飾得如此美麗,使全世界都戀愛著黑夜,不再崇拜眩目的太陽。
可是,在伊莉莎白時代的古英語里,「白晝」的另一個意思是丁丁,而「黑夜」的另一個意思是前文中講到的cunt;而「死」的另一個意思,就是性高潮……於是,這段唯美的獨白就畫風突變了~
所以,朱麗葉的真實想法是,「羅密歐,你娘子喊你回家滾床單了」。不過,當戲劇語言揭示人性之本時,反倒是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人們往往盲目地把莎翁供奉在神壇上,可戲劇和其他藝術一樣,無時無刻不在反映著人的七情六慾。想當初,威利的世俗幽默給前去環球劇場的忙裡偷閒的百姓帶去了無限歡樂。莎翁很黃,但如此高逼格的黃文,恐怕古今能及者寥寥無幾。
本文轉自戲劇公眾號 「橄欖戲劇」
http://weixin.qq.com/r/CEWVjT7E9GOLrXru9xAa (二維碼自動識別)
原文記在唯有穿越黑暗才一睹莎士比亞
你凝望深淵,深淵也凝望你。尼采一句被人引述無數次的話回到莎翁身上領略,毫無疑問莎士比亞繼承了希臘悲劇反思和同情。這樣的同情不是賦予與被賦予的關係或泛泛感情,從惡善絕對對立場中抽身而出,在錯綜複雜關係中換位思考,通過理性對個體非理性的充分展示獲得解析,了解它的客觀性,可能的共性,各種關係中作用與反作用,才懂得悲劇深處的來源。
更重要的是,每一個鏈條內的人物都可以和觀者形成鏡子對鏡子的互反饋系統效果,即每個角色都可以映照出觀看者,觀看者同時投射在不同角色當中,彼此多重映照關係具備了反思的可能。
感時花濺淚是小調,橫看成嶺側成峰則開啟理性始端。這是文藝復興的意義所在。高中時逼著自己喜歡他
男語文老師和女英語老師為了裝逼最喜歡扯的人。
後來我才知道,語文老師的書櫃沒有一本國外文學。
英語老師給我演講比賽的獎品是一本純正地道中文翻譯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後來語文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說讓我少看國外文學,原因是對考場作文沒幫助,並且不如他的作文課簡單粗暴。
第一反應就是《麥克柏》裡那個講黃笑話的守衛porter...
原文如下:
莎士比亞有種邪惡的幽默感...他的很多悲劇充滿了macabre(血腥,陰暗)的元素,但是很多角色都在一舉一動中給全劇增加了喜感,和全劇氛圍(tone)的反差(juxtaposition)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說在《哈姆雷特》中Pollonius就是這樣的人物,自己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傻瓜,最終的死法也非常搞笑...(小題大作從柱子裡鋪出來被哈姆雷特一劍刺死了..)
這裡《麥克柏》中porter的橋段堪稱經典。
首先這裡的porter充滿了一股邪惡的氣息,讓人聯想到"porter of hell-gate",然後他在第一節中幾乎把所有當時流行的惡魔和段子都講了一遍,比如說Beelzebub(聖經中的骯髒怪獸,《蠅王》中的主題),English tailor stealing out of /a French hose (當時的一種主觀刻板印象)和hanged farmer(同樣是死亡的主題,也影射到塔羅牌的內容,象徵犧牲)。
然後他講了那句最經典點笑話... "It provokes the desire, but it takes/ away the performance" ....
.......
要是評選文學中的邪惡段子,我一定給這個投一票..
這裡要解釋一下什麼意思,我拿英語說明一下,其實就是說:Binge drinking provokes sexual desires (provokes the desire) but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one to get erected (takes away the performance).
懂了嗎?
我不知道當時莎士比亞是在什麼情況下有了如此覺悟...(喝醉了就想滾床單但是怎麼都硬不起來orz)但是嗯..往好了想這至少說明他的戲劇角色涵蓋了社會中的各種人群,這也是為什麼但是他的戲劇不僅僅只有達官權貴能夠欣賞,普通老百姓也能看看的原因。
順便說一下,那個一語雙關的「drink till the second cock"真的一臉羞羞的邪惡感....
初次之外,我覺得莎士比亞最令人深刻的一點就是他的戲劇有很多層次,很巧妙的運用ambiguity(語言中秣陵兩顆的說法)來創造效果,話中有話,很多時候能夠聯繫到當時的社會背景。
比如說這個場景裡。
最淺的第一感受是國王被殺,漆黑夜裡一個邪惡守衛守護城堡的陰森氣息。
第二層次能感受到porter對貴族的調侃。
第三層也能看到莎士比亞借porter之口,去調侃當時的天主教神父Henry Garnet,以此去奉承英王James I。
這裡說一下第三層,這裡面porter說酒精provokes and unprovoked,所以實際上是一種equivocator,實際上是在暗示當時的天主教神父,炸毀國會大廈的Gunpower Plot中的密謀Henry Garnet。他因為在辯解中秣陵兩可,不願供出天主教同窗,所以以叛國罪處死。所以這部戲很多時候也有政治含義,很多元素和當時英國和蘇格蘭剛剛統一的政治條件和教派更替有關係。
推薦閱讀:
※《紙牌屋》中運用了哪些莎士比亞元素?
※為什麼莎士比亞的文學地位這麼高?
※如何看待「如果一個中國人對貝多芬的交響樂和莎士比亞的戲劇一無所知,他就是精神貧兒」這句話?
TAG:威廉·莎士比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