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日文、韓文等從象形文字發展來的文字會不會最終被淘汰?

我沒想到一個兩年前(2013)的問題會在今天(2015)出現在熱門推薦裡面,當年我確實不懂日文和韓文是不是由象形文字發展來的,其實我的重點在中文。這段補充算是對回答里 所有提醒我 韓文不是象形文字的人 的統一回答吧##########################二進位能很好地表示英文,而象形文字卻很難。隨著計算機的進步,未來的世界高度電子信息化後,所有的象形文字大概都會被淘汰吧?(例如語音識別,英文就很容易做出來)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糾正一些認知錯誤。

那就是中文、日文和韓文都是對書寫系統的稱呼而不是「文字」。而組成書寫系統的基本單位如漢字、日文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韓文中的諺文才是文字,就如同英文和英文字母的關係一樣。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認為我在咬文嚼字,其實不然,我只是想釐清一些對語言和文字本質的誤會。

早在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就開始利用大約22個象形文字來拼寫他們語言中的輔音了,被用作語素文字發音指南、拼寫詞形變化和外來語。後來這套發祥於埃及聖書體的文字發展出後來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很快在地中海地區傳播,演化出亞蘭字母和希臘字母,之後的事,不說自明。

由此可見,字母文字是經歷了「圖畫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的階段演化而來的,也就是字母文字同樣起源於象形文字,與平假名和片假名和諺文相比並沒有什麼不同。因為這三者是完全的字母文字,只用來拼寫讀音,本身並不具備任何語素文字的功能,如果說這三者會被淘汰,那英文字母也沒有不被淘汰的理由。

除此之外,諺文和平假名、片假名這些由漢字聲符演化而來的文字不同,諺文是15世紀由韓國的世宗大王主導, 在藏文字母的元朝八思巴文的基礎上結合漢語音韻學的研究成果創造出來的字母文字,與漢字沒有任何關係,因此也不存在「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一說。

第二個誤解,是將語言和文字混為一談的常識性錯誤,這種誤解往往是因為對語言學了解不足造成的。 文字只是一種用於記載語言的符號,語言在文字尚未誕生的年代就已經存在了,語言是對語法、語音和語彙三者的統稱,三者皆能夠獨立於文字而存在,再加上文字,就叫語文。又如,即使用拼音來書寫漢語,漢語仍然是漢語,並不會因為書寫形式改變而成為另一種語言。事實上,漢字早已不是純粹的象形文字,絕大多數的漢字都是由一個表部首的形符和表音的聲符組成的「意音文字」。

你提到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語音的問題,跟漢字關係不大。究其原因,有幾個可能:
1 漢語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詞,對母語使用者而言,很容易根據上下文推斷出正確的詞義,這或許是演算法本身的不足,或許改進演算法後能解決此問題。
2 英語畢竟是國際語言,英語的語音識別相對其它語言來說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了,「信息化程度」自然比較高。

最後,至於象形文字會不會被淘汰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漢語和日語會不會捨棄漢字全面採用字母文字的問題,這個問題就見仁見智了。不過可以確定一點,如果漢語捨棄了漢字轉用拼音,會產生大量的同音異義詞,這正是目前韓語所面對的問題。語素文字的優勢在於每個字都具有本身的涵義,但這一特點註定其需要大量的文字才能夠滿足表意的需求,不如字母文字般簡潔,信息化的成本也高出字母文字很多。漢字最後會不會被淘汰我不知道,至少漢字並沒有在信息時代式微,只要有一天你仍在使用漢字,漢字就不會消亡。


這個問題完全是偽命題,因為,漢語在,漢字就在
漢語不在了,漢字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還是說,題主認為漢語會拋棄漢字?
然而我要告訴題主,這是不可能的:

客觀上,漢語、日語【無法】去漢字

把漢語和日語放在一起說吧
我認為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日語
即便想去漢字,也根本不可能做到
就是【技術上都完全不可能】
可能很多人會用拼音寫一小段話,然後說【你看,可以看懂啊】
但是我敢肯定要去寫科學論文,法律文書,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除非你從根兒上對漢語的辭彙做全面改造

本來,拉丁字母就是適合那種輔音豐富、形態豐富的語言
漢語、日語這種在歷史演化的長河中,輔音被大砍特砍,化作聲調、高低調的語言
在用拉丁字母上本來就存在先天不適

越南語作為聲調語言,用拉丁字母,因為自己有3000個音節,用拉丁字母的確沒問題
但聲調語言的產生,反映到拉丁字母上,
等於說是把一堆輔音,變成了小小的聲調符號
本身就已經增加了閱讀理解的難度

6世紀的中原漢語,有3800個音節,
這個版本的漢語,非要拉丁化,還是可以拉丁化的
但隨著北宋時期入聲合併、消失,中原漢語音節數量暴跌
一路暴跌到20世紀的1200-1300個
這就使得各地漢語方言的【漢字依賴症】大幅升高
我認為,在12世紀中原漢語的 -p、-t、-k全部消失後,拉丁化已經從技術上宣告不可能

不要拿東干語做反例,這個東干語他不需要寫什麼複雜高深的東西
就寫寫民歌、通俗故事,文字承載量極低

日語同理,甚至更徹底
日語從很早的遠古時期,至少2000年前,就已經變成了全世界語音最簡單的語言
濁音清化、開音節化
以至於日語連很多核心基礎辭彙,都得用複合詞,比如
蛋=tamago(球兒),雷=kaminari(神鳴),狼=ookami(大神)

日語加入漢字圈,漢語辭彙大幅湧入,自然使日語從一開始8世紀就患上了嚴重的漢字依賴症
但若日語不加入漢字圈,會變成什麼樣呢?可以看看現在的紐西蘭毛利語
就是一堆特別特別長的辭彙

雖然日語從8世紀就患上漢字依賴症
日語依然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基礎音節從88個砍到67個
從而也使得日語不論是本土詞還是漢借詞,都被漢字牢牢地綁定

韓語在對待漢字上,跟日語其實是同一種路徑,本來都是既有音讀也有訓讀,
但是因為韓語有韻尾-p、-k、-r,對漢字的依賴程度遠遠低於日語
自從15世紀發明拼音後,韓語的訓讀就大規模消失了
因為朝鮮人發現,本土詞用拼音寫完全沒問題
漢借詞用漢字來寫,一直堅持到了二戰後,
到了70年代,韓國大規模普及了教育,本來百姓用的不多的漢借詞也得到了大規模普及
這個時候,就不斷地有民眾嘗試減少漢字的使用,比如嫌【經濟】太難寫,就直接寫 ??
試著試著,就發現好像大部分的漢借詞寫成拼音也是可以的
所以韓語就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了
現在韓語基本上只有在非得用漢字才能表達清楚的地方,才會把辭彙寫成漢字

日語其實也想像韓語這麼做,但日語的語音過於簡單,被漢字綁定,
所以日本人這麼做的空間很小,目前漢借詞只有極少數諸如 きれい(綺麗)這種詞一般是寫假名
本土詞的話,寫成假名的會稍微多些(如代詞),但絕大多數實詞還是寫成漢字的

總的來說,越南語是可以完全去漢字的,
漢語保留-p、-t、-k的方言 如 粵語、閩南語,也是可以完全去漢字的
韓語比較特殊,基本可以去漢字,但因為沒有聲調,很多漢借詞和人名又需要藉助漢字來輔助表意
而90%的漢語方言(包括普通話),和 日語,都已經被牢牢綁上了漢字的戰車

以上是技術角度,此外還有道德角度、歷史階段角度

從道德角度來說,中國人也不可能接受自己的姓氏跟別人的姓氏合併
光是這一點,就連漢字的進一步簡化都阻止了,遑論拉丁化
而且這幾年,中國為了尊重姓氏,恢復了很多異體字、繁體字
比如 鍾-鐘(鍾);甯-寜(寧);於-於;等等

從歷史角度來說,石油時代,各個社會都大規模普及了識字率
這之後,已經沒有人有辦法再對文字進行大規模的改動,因為民眾都已經習慣了
兩岸如果哪天統一,台灣的繁體字還能不能用下去,也會吵翻天的
拉丁化之類的問題根本就是被掃進塵埃、無關緊要的了

三個角度,我個人覺得足以結束這個話題了
最後還是要慶幸一下,機械打字的時代很快就過去了
否則那個時候,打漢字真的太坑了

*************************************************************
還有一種可能,題主的意思是,漢字會不會導致中國人變成落後民族
這個在打字機發明的時候,還是有一定危險的
(但其實也還好,只不過是第一份出來比較慢而已,複印那些都是一樣快的,而且同時期日本不是好好的么?)

現在不僅已經不存在這個問題了,而且看一看西文在生物學和化學上那些繁瑣的表達
就知道,西文在描述這個地球的時候,其實已經有點吃力了


轉一篇不久前寫的文章,多少有點關係。

------

這個問題太大了,隨便說說自己的零散想法而已。什麼時候對這個問題起頭的呢,其實是小時候學英語的時候,就覺得特別奇妙,外語竟然是表音的,看到拼寫基本上就差不多知道寫法了,和漢字迥然不同。當時當然也沒細想。


長大之後,對語言和文字的興趣更濃了,漸漸地覺得漢字的地位實在太過特殊。更加對這一延續了數千年而無斷絕的文字系統感到深深的敬意。


漢字幾乎是現在世界上唯一僅存的表意文字,又稱語素文字。如果我們不把彝文考慮進去的話。雖然是唯一,但卻是高度發達的。這句話換一種說法,一個表意文字但凡能流傳上前年而不斷絕,必然又是高度發達的。


其他所有民族的文字,全部都是表音文字,無論具體是音節文字如假名也好,還是拼音文字也好,半音節文字也好,全音素文字也罷,通通都是表音的。為什麼會是這樣一個結果?


人類歷史的長河裡,不斷有民族崛起,不斷有民族衰亡。當一個民族發展到了需要借用書本來記錄整個民族的語言,歷史,興衰的時候,就有了對文字的需求。可是文字怎麼來,怎麼用?無非兩種途徑,自己創造,他方借鑒。可是我們遍歷世上各個民族的語言,不外乎都能看見其他民族文字的痕迹。


舉個例子,滿文是從蒙古文借來的字母,蒙古文是從古回紇文借來的字母,而古回紇文與古突厥文同發展自栗特文,其與發展出阿拉伯字母的納巴泰字母都源自敘利亞字母。而敘利亞字母和希伯來字母又同源自亞蘭字母,而亞蘭字母又是幾乎所有的南亞文字的源頭。亞蘭字母源出腓尼基字母,而希臘字母又源於腓尼基字母,而經羅馬改造而成拉丁字母。這一由埃及聖書體而發展出來的強大的文字網路,幾乎囊括了現世所有的民族。


當一個民族的發展到了需要用文字來記錄語言的時候,其語言必然已經隨著人類的進化已經發展到了足以稱其群體為一個民族的階段,那借鑒來的文字必然會為本民族語言而服務,其文字本身所包含的意義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只要給這些文字附於不同的發音,再加以完善就足以記錄語言。不說借鑒來的文字本身就是表音文字,哪怕借鑒來的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也必然被丟棄。聖書體在千年的傳承中,其意早已丟失,連文字本身的形狀也已經早已面目全非,任由不同的民族修改和裝扮。哪怕就是日本假名直接借鑒漢字的草楷二書創製,也一樣是用來表音,不再關心這些筆畫文字代表的是什麼意義。


可以說,表意文字遠比表音文字的存續要脆弱得多,只要有哪怕一次民族的動蕩,很有可能這表意文字就會斷絕。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發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語素文字有西亞的楔形文字、北非的聖書字和東亞的漢字,而楔形文字和聖書字早已廢止使用,漢字是當今世界上仍然存續的語素文字。更不用說那些曾經早就被扼殺在搖籃里的表意文字了。

表意文字的延續太困難了,而要重新創造出一種表意文字更是天方夜譚。漢字是經過我們民族上千年的抽象,修正,重組才能夠發展到如此的高度,要一個新生的表意文字直接去契合已經高度發展的語言,幾乎不再可能。


有點沒有目的,說開去了,表音文字既然是表音,其文字形式的穩定本身是很困難的,因為語言的變化隨著時間和地域的變化太過容易。歷史上,表音文字比較穩定的書寫系統,也只有拉丁文作為宗教象徵存在過。而表意文字,這裡僅以漢字為例,與語言的關係相對較遠,只要有一個較為強大的中央政府存在,很輕易地就能維護書寫系統的穩定。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文言系統幾千年來變化甚小的原因。可以說,漢字以相配套的整套文言書寫系統,在發展的過程中慢慢已經不再需要和語言綁定而自成一體。而代價就是極高的學習成本。


五四以來,文言的書寫系統被白話取代,漢字的書寫系統又一次——如果說上一次要追述到漢字創造的六書的時期的話——和語言緊綁在了一起。穩定的書寫系統一去不復返了。更有甚者,漢字的拉丁化運動差一點點就要將這綿延了幾千年唯一的表意文字,從中國這塊土地上抹去。最後漢字拉丁化沒有成功,是整個民族之幸運。


但由於漢字的書寫系統已經向白話靠攏,漢字其表意的功能越來越弱了,拿漢字來表達各種方言的行為屢見不鮮,如果不是因為統一中央政府的存在,漢字表意的意義就會越發衰弱,香港粵語的書寫,台灣閩南語的一部分書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雖然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可這經過幾千年無數風霜雪雨的表意文字,如果最終真的要脫離其表意的功能而和其餘所有民族的文字同向而列,我實在捨不得。


中文、日文、韓文等從象形文字發展來的文字會不會最終被淘汰?

題主什麼時候產生了英文所用的拉丁字母不是由象形文字發展來的錯覺?


英語怎麼超過葡萄牙語、法語成為世界語言的?是因為它的科學先進高級嗎?
國家實力才是最終決定權。
如果中國未來成長為一個超級大國,所謂的學習成本、計算機效率等等會成長阻力嗎?
想想那些消失的語言,無一不是因為國家/部落的沒落造成的!


:-)
(*?▽?)*
? o ?o? o ?o? o ?o ?
XD
這是歪果仁會用的一些顏文字

表意文字非常好用。人們會自發地使用象形的方式去進行書面的交流。
所以很難說包含象形內容的文字在現代就比表音文字劣勢。
因此個人愚見:整個體系是否會消亡,更多地還看文化本身怎麼發展。


電報、打字機、早期電腦的時代提出廢除漢字的人都是這個論調。但是現在編碼的進步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以後,這方面的技術只會更方便。


一個英國的高中畢業生,或者大學生,如果不藉助字典,他讀不懂五百年前用古英文寫的作品。
可是,在中國,一個合格的高中生,他基本能讀懂兩千年前的《詩經》、《論語》的大概意思。為什麼?
因為漢字是相對穩定的! 想一下再過幾千年,英文單詞的意思又會變得面目全非,而漢字的意思還基本可以識別,未來的人會通過什麼文字來更真實地了解現在呢?你還覺得漢字會被淘汰嗎?


會的,人類總會滅絕的


漢語有閱讀優勢,但有輸寫劣勢。
但語音識別加鍵盤輸入下,劣勢不再。

更何況,信息爆炸,閱讀優勢無限擴大


怒答一題,因為問到點上了

有關漢字,可能是從民國開始一直爭吵到現在的問題了。有討論漢字與語言關係的(徐鏘通的字本位)以及漢字的表記問題(也就是所說的漢語拼音化),所以說漢字的問題不僅僅是文字還包括了西歐語言學所不包含的文字語言學著一個概念。所以需要一點點分開來說:

首先漢字到底是什麼:題主在問題裡面提到它是象形文字,這一點不算對,什麼?他不是象形文字嗎?不全是,許慎在《說文解字》當中提出了六書,也就是形聲,會意,假借,象形,指事,和轉注。也就是說象形只是其中一部分,一種文字是沒辦法完全用象形來表達語言的。漢字更準確的說應該是表語文字(直接從日文摳出來的名詞),它表達的是單詞本身,而不是我們所說的形狀,當然這一學說也有爭議,但絕絕對對可以說的就是:漢字絕對算不上象形文字。那什麼樣的才叫象形文字,舉個例子,
??
這樣的符號不知大家見到過沒,這個符號也就是大家所說的象形文字當中的一種。當然這個與其說是文字,倒不如說是符號學中所說的符號,而一說到符號,則又聊遠了……總而言之,漢字並非象形文字。
日本有位漢學家,白川靜,畢生研究漢字字源努力找出漢字象形的本身,而很多人批判他這輩子研究都沒有價值(夠毒的)。
舉個例子,他發現民這個漢字最初是一個被刺瞎了的奴隸。

從而意思也是奴隸的意思,但你能說現代漢語,日語,包括越南語這些漢字圈裡面的民是這個意思嗎?完全不可能嘛,現代人學漢字,你老師也不會給你追溯到字源上去吧,所以說民這一類的單字已經完全脫離了象形範疇了,所以說,漢字是象形文字,除非在漢字創立之初才能這麼說。

漢字與語言,
其實應該叫語言和文字更合適,文字這個東西很有意思,和語言應該可以說是一對夫婦,個人認為重視(許慎等人)和輕視(索緒爾等人)一邊都很是不好的。奈何現代語言學起源於索緒爾這一幫人,文字命運掉入了似乎萬劫不復的境地,雖然有點過,但需要說的是,漢字這一種文字問題上,似乎很多人都在強調語言的重要性,但私以為真正的情況是漢語離不開漢字,而不是漢字離不開漢語。為什麼講到這,其實要從文字和語言關係說起。
既然排名第一的回答者用了一個很風趣的故事來闡述英語和漢語的關係,哦不,是字母文字和象形文字的關係的話,我就來補一筆,也用個故事來說明他弄混了的語言和文字的關係吧。

有這麼一個地處北緯30左右的原始部族,年年風調雨順,有很多糧食積蓄下來,部長把它們放在倉庫里,為了分配平均,每個米堆牆上畫一個人頭,說明這是誰耕作獲得的。之後旁邊部落的人來借糧食,部長為了記得是誰拿的,所以又畫了個人背著一袋糧食,但旁邊部族的人頭髮都是紅的,所以把人頭描成了紅顏色。而這些交易,紀錄則成了最初的文字雛形。
有人可能發現了,它不是表明語言啊。是啊,任何文字都是這樣從圖畫演變出來的。是一個不與語言相關完全另外的體系。

大家都是聰明人,聲音也好,圖畫也好都是表達感官而來的概念,既然視覺上的概念可以用視覺符號(圖畫,文字)來紀錄的話,誰會費勁把他轉化為聽覺符號(聲音,語言)呢。以至於最後完全同語言融合,無非還是一個目的,那就是概念的統一。很簡單,畫一匹馬,我們叫它(ma),那麼我們看到馬的圖畫的時候自然也就叫(ma)了,那麼概念也統一了。所以說表達概念才是文字的本質。那現在爛大街的字母文字有怎麼解釋?

從古自今,包括漢字在內的所有文字都是圖畫演變過來的,也就是所說的象形文字,所以說題主的問題嚴格來說更本不成立。啊?英文字母也是象形來的?是的,之前不是追述到腓尼基字母了么,腓尼基字母哪來的?楔形文字不是?阿拉伯字母呢?亞蘭字母體系中來的,亞蘭字母哪來的,還不是楔形文字。這一系列的文字都是脫胎於象形文字體系,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圖畫。

說到這兒,有人可能會說了,那他們都發展成為字母文字了,那字母文字應該比這些初級文字更高級才對。這話,趙元任說過,我沒記錯的話喬木司機好像也說過。而我的意見是:正因為如此,才體現出漢字的強悍。之前所說的文字,不知道有沒有發現。幾乎沒有一個是原創的,都是山寨別的語言文字,甚至照搬過來的。文字是與一個語言體系密切相關的,除了文字的音以外,文字的意和詞根是很難借用的。所以字母文字,表音符號是比較便利的。那有沒有發憤圖強一定要全用這一套文字的語言呢?有!日本,這不得不說小日本的好學之心旺盛,日語本不與漢語有任何瓜葛,按照語言系統劃分,它是屬於阿爾泰語系的,動詞放後面,你滴什麼滴幹活!可以想像它使用漢字的艱辛。,前前後後數千年,直到今日與漢字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以至於現在收到了漢字的影響,很多方面已經沒有阿爾泰語系的特點,變成了沒人認領的語言系統裡面的孤兒(其實還有個韓語,能省就省了吧,畢竟一個語系至少都要上百個語言,日韓兩語算是哪兒都不像的另類)


其實說到這兒,大家就明白了,語言和文字,其實是兩碼事兒,是兩個表達體系完全不同的東西,有點像現在的音樂和電影的關係。而現在在一起也僅僅是因為表達的概念一樣罷了。而像漢字一樣的文字,則是語言和文字關係融洽的一個典範,就如同兩位如膠似漆的夫婦,在開頭階段也有過爭執和不和(漢語最早初期是屈折語,也是一個如同德語般詞尾變化豐富的語言),但漸漸為了彼此改變自己,最終變成現在這樣和睦的樣子。漢語和漢字的關係,是與如同強搶別人媳婦,肏了不負責傳承的字母文字家族不一樣的。語言若是能有與自己共同一身的文字,這將是這個語言的幸甚,這個文化的幸甚。包括日本這樣半路接受的語言,由於全盤接受了漢字的造字理念,以及概念的表達,所以現在可以說比中國還重視這個」媳婦「。每年日本有漢字活動,日本政府有漢字檢驗測試,從明治維新起,漢字的存立很少作為一個問題來爭論,因為他們這一點上比中國明白:漢字是好東西,離開漢字日語將什麼都不是。


最後說到傳承問題,漢字這樣的文字會消亡么?個人認為有一個可能,那就是,中國人滅絕的時候。漢字作為一種文字已經深深扎進了漢語這個語言的任何地方,如同日語一樣,離開漢字,漢語什麼都不是。至於那個要學英語不學漢語的酋長,你們會發現,他的知識最多只能到公元9世紀,再往前走,就是拉丁語了,那他還要學個拉丁語,而學完拉丁語他又發現到公元前8世紀的書他又看不懂了,而學漢語的人你會發現,他可以輕鬆的看公元前10世紀左右的書。兩下一比較,是不是一目了然,一邊是一對已經生活數十年的夫婦,而另外一邊則是剛結婚兩個月的蜜月夫妻,作為有女朋友的人,你更希望學習哪一對?


不會,就拿英語和漢語來對比吧!

當初學英語我以為的月份是這樣的:one yue two yue....然而實際上是這樣的:

一月:January二月:February三月:March四月:April五月:May六月:June七月:July

八月:August九月:September十月:October十一月:November十二月:December


我以為的豬是這樣的:pig ;pig meat ;gong pig ;mu pig ;small pig 實際上是這樣的:


豬 pig 豬肉pork 公豬Boar 母豬Sow 小豬gruntling

除此之外還有牛馬雞狗........當時我心裡想老外想啥呢!背單詞會死的。後來知道了,因為英語是表音文字,單詞音節多,如果向漢語搞組合,那麼到最後一個單詞發音會很長,所以只能不斷的造單詞,越常用的單詞讀音越少越好。

現今英語單詞已經超過百萬,常用的英語單詞3萬,不知道有多少是類似星期一二的單詞。而漢字3000掃盲,雖然要記很多片語,但是不用單獨再記新的字了,而且懂得字的基本含義之後,很多詞一看便知其意。比如心照不宣、文過飾非,沒學過但是直接秒懂。

一些字即使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意思,但大概也懂。比如鷓鴣,不知道什麼意思,但看有鳥,那應該是種鳥吧!然後英語的鷓鴣Partridge,不好意思,去查字典吧!

—————————————分割線—————————————

如何改造漢語才能讓中華文化傳播得更久? - 教育
有大神說得更科學、更詳細。


其實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不會。
更合適的問題是:隨著科技進步,漢字作為一個整體,形態有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瀏覽了一下熱門答案,總結了仍然覺得有失偏頗的地方和一點自己的觀點:

1.有人說漢字是語素文字,那麼首先開宗明義什麼是語素。在高等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現代漢語》(黃廖版本)里,是這麼解釋的:語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義的語音單位。那麼這個「義」一般分兩種:語法意義和辭彙意義。什麼是語法意義呢?比如「的、地、得」「著、了、過」等不具有實際辭彙意義的語素。那麼反之,辭彙意義也很好理解了:「天、天空、花、花朵」等等。

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語素這個定義我們一般是放在辭彙、或者語言這個大環境裡面來講的。因為語素是從音和義兩個方面去定義的,缺一不可。而且可以是一個位元組,也可以是兩個、三個或者五個。比如「花」「天空」「法西斯」「布爾什維克」(別看他長他就是一個語素),等等。所以個人認為,既然題主問的是漢字,那麼就應該從漢字的角度去回答漢字到底是什麼體系的文字,而不是漢語。


2.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和表音文字(世界上另一種體系的文字,比如韓文)很不一樣。
表音文字:是用數目不多的符號表示一種語言里有限的音素或音節,通俗的說,就是「一定的音用一定的字母表示,一定的字母表示一定的音」。舉個例子,如果你學過韓語入門的話,那麼你一定能拼出一些韓國明星的名字,比如李光洙???(i kuang su),這就是典型的拼音文字了,只要你聽到一個生詞的聲音,大致都能拼寫出來。

但表意文字則複雜很多,其情況是和表音文字完全相反。聽到一個生詞的聲音臉讀書讀一輩子的人也寫不出來,看到一個生詞不能準確的讀出它的讀音。原因是人們找不到表意文字讀和寫的規則,漢字不是用幾十個字母記錄語素、詞中幾十個音素和幾百個音節,而是用成千上萬個符號去表示語素或詞的意義,同時附帶的表示語素的聲音。
在這裡不禮貌的艾特一下 @flusky,漢字真的不是語素文字。表示語素的漢字在不同的方言或民族語言中可讀成各種不同的或互相聽不懂的語言,可見表示語素的漢字不是由直接表示語素或音節的字幕組稱,即使是形聲字,也無法從中找到半個音素或音節字母的痕迹。所以只能說漢字代表語素,表義中帶有表音。


所以熱門回答里也有說漢字是不嚴格的形聲字一類的回答也是不太準確的哈,象形和形聲都是造字法的一種。

3.關於漢字,日文韓文的存亡問題,真心覺得題主有心了
我的答案是漢字和日文應該不太會,韓文有待商榷。
漢字的特點就是具有超時空性、跨地域性和極大的穩定性。
關於超時空性幾千年來韓語的語音變化很大,但是漢字的字形和所記錄的語素意義卻變化不大。比如現在去博物館,您看到一個類似人字甲骨文也好、金文也好,也許不知道它的讀音,但是您一定知道它代表的意思,因為縱然幾千年過去,漢字的形態簡化、異體字減少和讀音的變化(這個涉及到訓詁學,不是我的強項),但是漢字的意義基本上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
再舉個反面的例子吧,只要拿漢字去跟印歐語表音文字去比較,這個特點會更加明顯。在表音文字中,讀音的改變文字也會隨之改變,因此現代英國人如果沒有經過學習,可能就看不懂600年前的英語詩歌,而您讀論語的時候,那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類詩句,能了解其中大致意思,是沒有問題的。


關於跨地域性:我國地域遼闊,7種方言分支分布,我國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北京話「幹啥」=武漢話「搞么司」=鄧超版方言「what are you弄啥類」,即使你我一個湖北,一個湖建,縱然方言差距巨大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有書面漢字的交流形式,能讓我們表達同樣的思想,這就是漢字跨地域性的偉大所在。

關於穩定性:這個必須結合漢語中辭彙的方面談談。
漢語辭彙的內容儘管五花八門,但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基本辭彙。例如:天地人,日月心,雷電水火,車馬牛羊,等等。這些詞所表達的都是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所以我們所基本辭彙的詞是一個民族的人民每天都會使用的,不容易起變化,非常穩固。這些詞大多自古就有,不是後來新造的,他們一般都有一個核心詞根,這些詞根成了辭彙中孳生新詞的 基幹,具有比較強的構詞能力。所以:全民、常用、穩固是基本辭彙的特徵。那麼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我們的漢字應該是非常穩定的,和整個漢語、甚至整個民族是共存亡的。

最後,人類文明最古老發源地相對應的四種語言分別是:古埃及語、巴比倫語、古印度語、和華夏語。前三種早已滅亡,唯獨最後一種發展到了今天,演變成了現代漢語。


小時候一直有和你一樣的疑惑,直到我學了些外語,終於想通了這個問題。我相信中文不但不會淘汰,有一天還會統一全世界 。

個人淺見,首先,一種語言的先進性,主要是看發音的變化。比如,英語所有單音節發音只有400多個,所以當描述第500的時候就需要兩個音節,以此類推,在信息量爆炸的時代,說英語只變得會越來越長。
而看中文,有2400個左右的發音,拋去同音字,在描述第2500時才需要第二個音節,效率高的不是一點。

其次,我們可以看在語言中有具體意思的最小發音單位與文字的關係。還是以英語為例(不才只有英語說的像個樣,不好舉別的例),單詞(縮寫之類的不算)是這個最小單位,表音文字為了配合語言,通常是一組獨特的拼寫。所以學英語,需要背大量的單詞,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英語使用者,單詞量通常在10萬左右,而莎士比亞時代的英語辭彙量,如果我沒記錯,是3萬多。
中文的這個最小單位是表意的「字」,每個字有自己的意思,字與字組成詞,表達更多的意思。當一個中文使用者遇到一個沒見過的詞,通過已經認識的字,很大程度上也是可以推測出詞義的。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中文使用者,一般掌握6000左右的字。這些字組成詞的數量級是英語使用者的辭彙量很難達到的。舉個例子,中文裡「豬」和「肉」兩個字,組合起來的「豬肉」在學中文時是不用花時間專門去記的,在英語中,pig+meat可不是豬肉的意思,雖然能聽明白,但想確切的使用,還是要專門記憶一個新詞pork。
再加上各種語法的書寫變化,英語的書寫反而沒有中文效率更高。現在英語的總辭彙量已經超過百萬,是沒有幾個人能完全掌握的。
人類的思維,其實是一種「心說」的過程,語言文字的效率體現在「說」,那麼哪種語言文字佔優勢一目了然。

效率如此之高的語言文字,承載信息的能力強大,怎麼可能被淘汰。只是電子信息時代,需要複雜的演算法,輸入與識別比表音文字更加複雜,這些東西我不懂,但是我相信,相比表音,表意文字更具活力。


發現還是沒人提到這個關鍵問題:漢字不是表意文字!!!!!!!

嚴格來說,漢字不是完全的表意文字,可稱之為意音文字,或語素-音節文字。即便是在甲骨文時代,漢字也早就不局限於象形和表意了。

之前在另一個問題的回答中舉過相關例子:

上面最左邊是甲骨文中的「何」,看得出來是一個人肩上扛了一個東西的樣子,是「負荷」的「荷」的初文。這是明顯的表意。

表達具體的意思,可以通過象形造字的方法,但要表達一些抽象的含義,以及一些虛詞,這字要怎麼象形?

所以就出現了同音假借。當時人們發現,表疑問的「何」讀音與「負荷」的「荷」一樣,那不如就把這個「荷」的字形拿來表示「何」吧,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後來發現,「何」的使用率太高,於是在它上面加了一個草字頭,用這個「荷」的新字形來表示原本的「負荷」意,而「何」就正式成為疑問詞「何」的專用字形了。這麼一來,「何」其實就是一個記錄音節的符號了啊,這不就是純粹表音了么?它不就相當於一個表音的字母了么?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我」甲骨文字形為兵器形,因為和口語中第一人稱「我」音同,所以拿這個字形來表示第一人稱「我」。「莫」甲骨文字形是草叢中的落日,表示日暮之意,其實就是「暮」的初文,後來被假借去表示否定詞「莫」,為防混淆,在原本已經有一個「日」意符的「莫」字上,又增加了一個「日」,變成「暮」,於是把這兩個字形給分開了。

更多說明見此:所謂漢字幾千年的謬誤是真的嗎? - 剪刀手小紅的回答

所以,機智的古人早已看穿一切,知道象形是走不了多遠的,知道表音體系更為方便,他們雖然沒有創造出現代意義上的字母,但是他們利用已有固定讀音的字形,當成純表音的符號使用,使得文字的發展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

至於在未來,漢字會不會繼續進化,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但進化到什麼程度,是更極致地字形簡化,還是拼音化,還是被計算機語言取代,不好簡單預測。但是,真的別把古人和漢字看得太正經。漢字是很調皮的,一直在變變變~


"Xiànzàide rén dōu yòngshàng pīnyīn zì le!"Yǐ yīcóng dōngmián zhōng xǐnglái,Jiǎ biàn huāngmáng gàosu tā.

"Nà wǒmén suōdé fà háiámén dōu sí bùdé lā?"Yǐ shìge nánfāngrén.


"nǐ zhēnshì lǎo hútu le,zánmen shuō gūi shuō,xiě gūi xiě,sūizé háier men bǐxià xiěde zì bùyíyàng le,shuōde yīn háishì méi dà qūbié de."


"là hànzì zēn fì lā?"Yǐ zhè yí wèn,zìrán zhīdào zìjǐ shì míngzhīgùwèn,yòu xiàngshì tànwǎn le.

"Shìa,fèile."

「現在的人都用上拼音字了!」乙伊從冬眠中醒來,甲便慌忙告訴他。
「那我們說的話孩兒們都識不得了?」乙是個南方人。
「你真是老糊塗了,咱們說歸說,寫歸寫,雖則孩兒們筆下寫的字不一樣了,說的音還是沒大區別的。」
「那漢字真廢了?」乙這一問,自然知道自己是明知故問,又像是歎惋了。
「是啊,廢了。」


應該說未來所有的自然語言都會被淘汰,因為效率極低,你想想,現在的家用計算機網路一秒鐘就能傳輸上千兆比特的電子編碼文本,你用嘴能憋出幾個字?其次因為言語不通在地域間存在著壁壘,另外還有隱瞞、欺騙和不嚴謹等負面因素,必然會被淘汰。

在未來,人們因為已經不需要通過自然語言交換信息,聲帶、耳蝸也早已通過人工干預從基因上移除,在出生的時候將用於信息交換的無線路由晶元植入大腦,然後從小訓練使用全球統一的思維協議,接入全人類的信息交換網路,所有人的思想都彼此透明,智慧得以共享。比如當你產生了與另外一個異性交配(或者模擬交配)的慾望,如果對方在意你的話就會馬上得知你的心思,而你也會知道她對你是否有好感,只需幾秒鐘的信息交換就可以確定雙方的意願,減少了在舊時代通過自然語言進行漫長的求偶過程造成對個體生產力的浪費。除此之外,還杜絕了舊時代人際間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隱瞞、欺騙和陰謀,如果交換網路的中樞主機偵測到危險行為,比如用黑客行為控制其他異性的思維迫使異性服從其強迫性的交配行為,主機會警告性限制或強制切斷此人的鏈接,甚至強行永久性剝奪他的思維控制權,然後由管理機關專人上門回收肉體送至處理廠銷毀。

由此可見,交換網路的中樞主機的管理機關是全人類事實上的最高統治機器,由通過基因工程改造擁有極高智力的少女一人全權管理。她不需要與其他異性交配繁殖後代,而是自我受孕繁殖。幼體0-15歲將從交換網路中學習全人類古今所有的知識,在15歲當年會進入自我受孕程序生產幼體(也就是15年後的統治者)。在15-30歲會運用知識管治交換網路,擁有凌駕於法律之上對交換網路的決策權,而且思維不必對交換網路透明,但在此期間不允許擁有與秩序維護無關的慾望,無論是性慾還是食慾或者怠工的慾望,都將通過特殊的大腦晶元予以消除,以免影響絕對公正的決策。到30歲後會從管理崗位退下,重新獲得正常人的慾望,作為冗餘備份直到壽命終結。

卧槽!腦洞越開越大,不知不覺碼了這麼多字。回家吃飯去。。。


反對 @張英鋒 的答案,他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根本原因是象形文字讓語言學習者的學習成本過高,效率低導致不經濟。
佐證是:一,歷史上看字母文字取得了東亞世界之外的完全勝利,證明字母文字的經濟性。
反駁:楔形文字在整個中東乃至於伊朗高原流行了3000年,足以證明其實用性,而最後,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於商業的發展需求,於是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改變為較方便使用的字母文字,說明,文字的改變是外來征服者的意志,整個西亞地區各種勢力此起彼伏,文明交匯,所以文字的擴張很大程度上是與使用它的勢力的強盛與否有關,如同東亞地區的華夏勢力始終在技術,文明,軍事上佔有優勢所以極大的促進了漢字的擴張。而腓尼基字母的變體是,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等,每一個字母后面都是盛極一時的龐大勢力。
第二,追求最快路徑是最基本的自然法則,字母文字學習速度遠快於象形文字
佐證是,漫長的字母文字的屌絲逆襲之路,(我已經說明字母文字的逆襲很大程度不是因為字母本身而是使用它的人),華人後代在國外的經歷以及中華文化傳播的窘境。反駁:字母文字的學習速度的確快於象形文字,但是對於一個文明來說所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效率固然重要,但是象形文字對於中華大一統的鞏固作用是極其重要的,很明顯,象形文字在流傳中遠遠比字母文字穩定的多,證明是對於古代文字的解讀和學校教育,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在沒有任何訓練的前提下,看懂若干個甲骨文,大篆絕對不是問題,而中國的義務教育中甚至有很多幾百年前,上千年前的文學作品,這在使用字母文字的國家中基本上是見不到的。所以,我想漢字在這方面的作用足以讓我們忽略其帶來的學習不便,畢竟還沒聽說過誰學不會漢字的,華人後代在國外的經歷,作者並沒有給出很好的證明,只是粗略表述,那麼我想請問,整個東南亞華人百年的經歷是否是對作者說法的有效否定。最後,文化的傳播很大程度上與國家的經濟實力有關,所以將中華文化傳播不力歸結於文字,我想這個鍋漢字可背的太冤了。英語在國際上的龐大影響力是因為英國和美國的相繼崛起,君不見法語也曾經一度輝煌,德語也一度流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興衰的過程,以此證明漢字的消亡,實在太牽強,那我是否亦可以用中國在農業時代的輝煌證明中文必然大興於世界?
第三,作者認為漢字學習對於個人來說優勢並不明顯。這句話實在奇幻的很,我想世界上有哪個人可以左右自己對母語文字的選擇?我從小用漢字從來沒想到過漢字太麻煩,讓我發明一個新文字吧之類。對於外國人來說,學習某一個文字,恐怕最大的決定性因素不是文字易學與否,而是是否有用,要不然,沒見幾個中國人學藏語,中文也不會越來越流行。

綜上,文字的傳播與發展是極其複雜的一件事,絕非一句漢字難學就可以預言漢字的未來。文字與一個民族文化,政治,歷史,未來息息相關,我想不是萬不得已沒有一個民族會改變其文字,即便這個文字比較難學,畢竟國家可不是一群小學生組成的


不會,象形文字才是原生文字,所有拼音文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演化出來的。
至於「二進位能很好地表示英文,而象形文字卻很難。隨著計算機的進步,未來的世界高度電子信息化後,所有的象形文字大概都會被淘汰吧?(例如語音識別,英文就很容易做出來)
二進位不管表示什麼文字都是靠編碼,漢字的編碼長一些,英文的編碼短一些。兩者只是在規模上有差別,在難度上沒差別。
語音識別方面,可以說漢語是全世界最容易識別的語言了。基本一個音對應一個字,什麼情況下用什麼字有大量輸入法的詞庫做支持,真的很難找到更容易了。

至於加拉帕戈斯化,這種傷害是對英語來說致命的,對漢語來說則不然。現在即使是高中畢業的美國人也很難看懂一篇英文文獻,而且很多英文詞的形成是百年以前,現在拼寫和讀音已經毫無關係了,一旦是使用英語去閱讀末日以前的英文單詞,然後會發現這詞似乎是這麼個意思,這詞從來沒說過之類的。漢語則不然,認識3k漢字基本可以讀通所有文獻,長久而言學習成本更低。舉個例子:請說一下英文的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七邊形,又人能不查字典寫下來嗎。
總之,漢語入門比較難,但是入門後掌握起來成本更低。英語入門不難,但是提高成本遠遠高於漢語。


推薦閱讀:

你記得的最美的或最有意境的詞?
為什麼古代人說話時是白話,寫文章時是文言?
為什麼歐美文化作品中有較多的「人造語言」,而中國卻幾乎沒有?
從語言學角度,應該如何看待 ACG 黑話誤用的現象?
如何練出一手花體拉丁字母?

TAG:語言文化 |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