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劉曄?

有人說劉曄是曹魏第二謀士,他到底有哪些事迹顯示了他作為「高級參謀」的能力


我覺得劉曄像是一個悲劇版的郭嘉。這兩人共同的特點就是料人料事極其準確,「極其準確」的意思是至少在有記載的史料上,一次都沒說錯過。可以說當得起「算無遺策」四個字。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三國演義》裡面就硬把劉曄安排成是郭嘉推薦的。其實羅貫中寫誰推薦誰的那一段時間和派系完全混亂,郭嘉和劉曄也實在沒有什麼別的聯繫了……
劉曄的具體生年沒有留下來,從史書中的事件年代推測他比郭嘉略小几歲,大致屬於一代人。然而際遇的差距是巨大的,都是「算無遺策」,郭嘉的模式是說什麼曹操聽什麼,然後果然應驗了;劉曄的模式是說什麼曹操/曹丕/曹叡不聽什麼,然後果然應驗了……當然我這只是概括一說,劉曄一生也有幾個計策被採納,但數量既少,也不是他最關鍵的進言。

然而至少曹操並不是不知道劉曄的才能。「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至一夜數十至耳」,看來他還很看重劉曄的意見。但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劉曄應該並不隨軍,所以只能噹噹筆友,跟荀攸、郭嘉這些隨時在身邊共患難的人相比,到底是不同的。當時劉曄的官職是司空倉曹掾,推測他很可能留守在許都的司空府,因此很長時間我們也看不到他獻一個計策。留守的工作未必不重要,但問題是沒法立功,從這個角度來講,曹操雖然說「授曄以心腹之任」,但並不算是重用他。為什麼呢?我猜測劉曄的出身要負很大責任。如果是在和平年代,劉曄的出身恐怕比郭嘉要好一萬倍,是真正的皇室宗親。然而到了這個時候,劉姓身份反而成了他上升的障礙。而且我懷疑在吃過劉備的虧之後,曹操對劉姓者會本能地忌憚,雖說劉曄從來都沒有什麼「興復漢室」的想法,避嫌還來不及。另一方面,劉曄出身於淮揚一系,他不像郭嘉這樣的潁川人能天然得到荀彧等同鄉的推薦和接應。作為一個外來者,的確很容易被邊緣化。
在曹操時代,劉曄唯一一次有記錄地參與重大軍事行動,是在建安二十年征討張魯(打毛賊的那一場就不算在內了)。算來那時候劉曄應該有四十多歲了(郭嘉三十八歲就死了……)。其實這次曹操並不是故意不聽劉曄的意見,有記載的三次聽了兩次。第一次是曹操在漢中就想退兵,劉曄勸曹操前進,曹操聽了,於是打贏了張魯;第二次是戰勝後劉曄勸曹操繼續進軍蜀中,把劉備給滅了,曹操不聽;第三次是在七天之後,曹操又回心轉意考慮去打劉備,劉曄說時機已過,曹操這次又聽了。
那為什麼唯有第二次的關鍵計策沒有聽?這就是劉曄的悲劇了,他終於得到啟用的時候,所面對的曹操,已經遠不是當年郭嘉所面對的曹操了。當年的曹操進取心強,危機感也強,敢於弄奇用險,而郭嘉正能投其所好;而現在的曹操守著既得利益,遇到艱險想要退兵,打贏了也不想乘勝追擊,他的心態已經老了,劉曄能在這種情況下說服曹操攻克張魯,已經是功力不淺。

劉曄比起郭嘉雖說有諸多劣勢,但也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活得長。曹操時代就這樣了,但是一進入曹丕(魏文帝)時代,他作為先帝謀臣,地位自然可以得到大幅提升(「黃初元年,以曄為侍中,賜爵關內侯」)。然而我覺得文帝時期才是劉曄真正的噩夢。
我們知道曹丕在位時,曾經有過一個絕佳的機會,就是蜀吳聯盟的大破裂。劉曄最早看到了這個機會,在旁人都不相信的情況下預言了劉備會伐吳。後來孫權被打急了來向曹魏投降,劉曄又提出了先聯蜀伐吳、再滅蜀的戰略規劃。歷史無法假設如果曹丕聽了,結果會怎樣,因為曹丕沒有聽,而是接受了孫權的投降。事情發展到這裡,尚不難理解,但接下來的事情就更詭異了,無論劉曄怎麼勸,曹丕就是打定了主意一定要給孫權封個「吳王」。
封侯尚可以亂封,封王是不能亂封的,有了王號,就是一個合法的小國家了,看曹操當年封一個魏公(漢代原本不設公爵,其實曹操稱公近似於王,後來正式晉陞為魏王)尚且搞出那麼多風雨,也知道不可等閑視之,就如劉曄所說「夫王位,去天子一階耳」,不封吳王,孫權與江東百姓還不是名正言順的君臣,一旦封了,可就名正言順了,這不是為虎添翼嗎?劉曄還說了很長的一段話,連孫權以後準備怎麼再造反,會怎麼「蠱惑」民心,到時候曹魏取勝怎麼艱難等等劇情全部都講完了,可是曹丕還是只當作耳邊風。
——但這還不是最悲劇的部分。
東吳勝了夷陵之戰後,吳蜀又恢復聯盟,孫權當然不會再結好曹魏,這一切是劉曄早就預料到的,可曹丕就怒了,於是這時候他想起伐吳來了。劉曄隨行。其中有一段小插曲,所有人都說孫權會親自來應戰,劉曄說不會,果然孫權就沒來。最後曹丕就回軍了,這時候他對劉曄說了一句話:

卿策之是也。當念為吾滅二賊,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這句話我讀了好幾遍又專門找白話翻譯來看,才敢確定自己沒理解錯。然而曹丕是怎麼好意思說出來的,我實在是無解。說劉曄只是估計敵情,沒有破敵之策,難道他是失憶了嗎?之前吳蜀不睦的時候,人家擺事實講道理拿良策勸他,他不聽;現在吳蜀重新聯合,正是最難打的時候,他開始抱怨人家不能出個計策把兩國給滅了。他以為劉曄是神仙嗎?
然後劉曄在曹丕時代就沒有更多事迹了。我覺得完全理解他。

當然曹丕這個短命鬼很快也就死了。劉曄繼續發揮活得長的優勢,撐到了魏明帝曹叡的時代。而且其實劉曄在明帝時期曾經一度頗有熬出頭來的希望(「曄事明皇帝,又大見親重」)!但結果依然是悲劇收場。
而這次的原因卻是他自己。
《傅子》記載,有人跟魏明帝告劉曄的狀,說他「善伺上意所趨而合之」,說白了就是善於拍皇帝馬屁,皇帝說什麼就跟著說。可這種事情是沒有證據的,怎麼辦呢?這個人還真給魏明帝想出一個驗證的辦法來——以後跟劉曄說話都反著說(比如想要伐蜀就說不想伐蜀),要是劉曄還是原先一樣聽皇帝說什麼都說對,那不就說明他有問題嗎?魏明帝照做,還果然是這樣,從此就疏遠了劉曄。於是劉曄「遂發狂,出為大鴻臚,以憂死」,死時大概六十多歲。
因為劉曄的這種死法,他死後也飽受爭議(當然更多人根本不知道他……)。《傅子》中就批評他是「巧詐不如拙誠」,不能「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信」,也就是品德不好,聰明反被聰明誤。但是從上文所梳理的劉曄主要人生經歷來看,這種指責是非常沒心的指責。

從曹操時代到曹丕時代,觀察劉曄所說的每一句話,你能說他是個諂媚小人?你能說他只會順從主上的心意說話?恰恰相反,劉曄非常敢於跟主上唱反調,所以才會有一次又一次的計策不被聽從。至於為什麼到明帝時代他倒表現得像變了個人一樣,很簡單,受過那麼多次打擊,學乖了嘛。
算無遺策有什麼用?不聽等於零。所以他放棄了徒勞無功地直言勸諫,而改用這種迎合的策略。
是不是這樣就是諂媚了呢?
未必。我估計劉曄只是打算在不太關鍵和不太緊急的事情上,對皇帝採取迎合策略,一旦遇到原則問題,他該說還是要說的。只是他意識到必須在平時培養皇帝對他的信重,關鍵時刻發言才能管用。或者對於皇帝無可改變的決定他也能及時選擇接受,然後在這個前提之下再行出謀劃策。說到底,他不過是想採取一種現實的辦法來提高自己進言的採納率而已。這有什麼錯呢?相反這是情商高知時務的表現啊。
我們上面提到郭嘉,其實我很懷疑如果曹操當年拿曹叡試探劉曄的這一套來試探郭嘉,郭嘉也會中招。郭嘉的採納率之所以高,正是因為他很少跟曹操唱反調,他說的話正是很多時候曹操想說的話,曹操當然不會反對自己。郭嘉只在發現曹操把劉備放走的時候激烈反對過,那真地是原則問題。
劉曄到最後會至於「發狂」,或許正是痛苦於魏明帝不能理解自己的用心,只看錶象吧。

大致回顧了一下劉曄悲劇的一生,他的故事啟發我們:並不是你出身好,才能大,智商高,情商高,知時務,通機變,肯努力,活得長……就可以成功的。

沒錯,劉曄這個人存在的價值就是,他是一切雞湯文和雞血文的天然反例。

===============================

最後給大家分享幾個有關劉曄的冷知識吧(當然關於劉曄的一切知識就沒有熱的):
1. 荊軻刺秦王時的幫手秦舞陽因為十三歲殺人而知名,劉曄也曾十三歲殺人。
2. 劉曄曾經被許劭品評為「佐世之才」,就是那個被曹操逼著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許劭。
3. 其實劉曄跟魯肅是好朋友,還曾約魯肅一起北上投奔鄭寶(然而鄭寶是劉曄處心積慮之後親手殺死的),不過周瑜及時「劫持」魯肅的母親,留下了魯肅。
4. 劉曄的身手應該真地不錯,能夠在酒宴上一劍就把強盜頭子鄭寶給砍了,而鄭寶當時好像並沒有喝醉!
5. 跟曹操攻張魯的時候,劉曄的官職是「主簿」,而曹操另外一個著名的主簿是楊修。(看來這個官職……很好……)


年輕時血氣方剛,志存高遠,出身高貴且有一身讓人驚艷的本事。
人生最重要的兩次獻策分別被曹操和曹丕兩父子所拒絕採納,無論哪次都是有機會打破三足鼎立局勢的絕佳妙策。他沒有對不起曹氏父子,曹氏父子對不起他。
他說魏諷有異志,曹操沒有在意,然後魏諷反了;他說孟達不可信任,曹丕沒有理會,然後孟達反了;他說公孫淵後必為患,曹叡依然無視,而他卻沒能活到公孫淵反的那天。
因為不被親信而使得意見一再被無視的他晚年失去理想,變得欺上瞞下,不停重複的經歷讓他覺得自己的意見是否正確不重要,只有得到主上的認同是唯一有意義的。為了得到君主的認可,他拋棄了自我。
最後,君主厭惡了這樣的他,連君主信任都失去的他失去了一切,變得空無一物。於是他終於瘋了,在孤獨和絕望中,笑話著自己可憐的一生:理想沒能實現,連個小人都沒當好。
曾經的他嚮往著匡世濟民,最終卻一無所有。
而得到一切的司馬懿,年輕時嚮往的卻是遁形隱世。
這大概就是造化弄人吧。


看成劉燁的默默點進來發現一本正經的1樓2樓,啊,我再回去多讀點書


日本光榮公司遊戲《曹操傳》里我方唯一的炮車兵種…


媽的,看成劉燁了。


劉曄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幸運的是,劉曄碰上好老闆,曹操經常在夜裡跟他發私信交流感情(曹操任之於腹心,有問則夜發數函)。易中天曾說,漢末三國對待臣屬的方式各不相同:魏國像文藝沙龍,蜀國像幫派兄弟,吳國像骨肉親戚。所以劉曄就像vip會員一樣,在曹魏大club里有份有面子(名義上還屬於中央政權官僚系統),既不像諸葛亮受寵了,還有關羽張飛吃醋,也不像江東「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被排在參謀圈外。當然曹操陣營中,他不是最牛逼的謀士(上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詡),但也妨礙不了我曄哥閃耀智慧的光輝啊。
曹操打下漢中說,哎呀打仗好辛苦啊,這麼大年齡了,知足常樂吧,咱別管四川了。劉曄說,現在四川連個防守的人都沒有(劉備在荊州跟大舅哥孫權撕逼),現在去跟白送的一樣,但是曹操沒有聽從。後來歇夠了又想開打,誰知道對方已做好了防守準備,劉曄說別去了,人家把坑都挖好了只等你跳。結果曹操一聲嘆息,留下個倒霉兄弟夏侯淵,連人帶地拱手讓人。我覺得歷史雖然沒有假設,但當時曹操拿下了四川,估計也就沒劉備什麼事了。
還有一次曹丕問大家關羽死後劉備會不會報仇,每個人都不啦不啦說了一通。但意思都是說不會,因為蜀國會打仗的就幾個人,關羽都死了怎麼會出來?我曄哥力排眾議說,劉備與關羽表面是君臣其實是基友(義則君臣,恩猶父子),你說劉備能不拚命報仇嗎?再加上蜀國是小國,力量小的都沒有安全感,所以肯定要主動出擊。結果是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其他人被啪啪打臉。
當然不幸的是他只是個謀士,是個臣屬,自己的命運被當權者牢牢的掌握在手中,說白了千算萬算是打工仔的命運,始終是為他人做嫁衣。更值得一提的是,劉曄是漢朝宗室光武帝之子阜陵王的後代,這在漢魏移鼎之時是比較蛋疼的,用劉曄自己的話說「在漢為枝葉,於魏則心腹」。因此劉曄比較小心謹慎,儘管不像荀彧、荀攸叔侄倆被曹操猜忌而死,不過最後也沒有進入政治核心,甚至還因為曹睿的疏遠而狂悖至死。
毛爺爺看完三國志曾圈閱了四人的傳記發至高層,其中就有劉曄傳。可想劉曄的智能是被偉人肯定的,只可惜生在了錯誤的時代。(最終)


劉曄是被普遍低估的曹魏重要謀士,事實上因為出名的太多,魏有很多謀士都被低估了,說到這不得不感慨當時北方還是主要發展地區,人才濟濟,曹操手下有一個強大的參謀集團,同期的其他勢力難以望其項背,唯一在這點上可以抗衡的就是袁紹,可惜不能知人善用,浪費了大好資源
轉回正題,劉曄的水平沒有太大的爭議,長於戰略,眼光獨到,而且能夠獻上霹靂車之策,必定精於術數匠作之道,不過他的眼光雖然獨到,但比較有名的策略都沒被採納,例如得隴望蜀。。比較尷尬。。不過也可能是因為這樣比較容易顯出他的水平,所以才突出了,劉曄還是比較得曹操信用的


抖個機靈
初,明帝在東宮,不交朝臣,不問政事,惟潛思書籍;即位之後,群下想聞風采。居數日,獨見侍中劉曄,語盡日,眾人側聽,曄既出,問:「何如?」曰:「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遂有三少帝。


前天看了劉曄傳,深以為奇。
這哥們非常聰明非常狠,劉曄傳裡面開頭說他母親臨終前對他兄弟二人說家中的僕人懷有歹心,可殺之,劉曄就對兄弟說:「亡母的囑咐不能不從。」提刀就去把僕人砍翻了。後來因為家大業大被山賊鄭寶盯上,於是劉曄設鴻門宴殺鄭寶,大家都不敢動手,還是自己提刀把鄭寶砍翻了。
劉曄深諳人性,所以對人性很絕望很消極。孟達來降,他說孟達必反,結果言中。說公孫淵必反,結果言中。料定孫權砍翻皇叔,結果言中。
劉曄跟主公的關係都不能算好,給攻下漢中的太祖進言趁剛入川的皇叔立足未穩,一鼓作氣攻下蜀國,被駁回。文帝時,聯合蜀國伐吳的建議被駁回。和魏明帝的關係最慘,一開始給小皇帝當人生導師,後來有人跟明帝說:「大王你可以試試劉曄這個人,你每次想一件事,就反著說出來,如果他附和你,就說明這個人虛偽,如果他不同意,就說明他真能跟你想到一塊去。」曹睿後來就這麼玩了幾齣,發現真是說啥劉曄都附和,挺失望的,就疏遠了。


完了,看成火華了!


出賣祖宗


此人和稀泥功夫了得,而且能手刃鄭寶,武功了得,而且還發明了霹靂車,智商了得,三國志里作為我方謀士甚至提出了火種敢死隊打法,遊戲商也一定很欽佩這位劉曄,所以說,此人太能行了,最後瘋掉了


曹丕曹睿從未真正信任過他


據說,只要許一個願望並艾特劉燁,他就會來搶你的沙發、電冰箱、微波爐、煤氣灶....

不信?

快摺疊我!! 跑錯地方了!!!


推薦閱讀:

作為一名尚在世的,在比較大程度上影響歷史或主導歷史的,知名或重大歷史事件中的主要人物,是一種什麼感受?
怎樣評價三國時期的魏延?

TAG:三國 | 歷史人物評價 | 劉曄謀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