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影院即使爆滿,也不按座位分布區分票價,可演唱會即便不滿場也要按位置定價?




因為:電影院里對號入座執行的很差。

傳統的價格歧視理論,其實隱含了一個假設,就是價格歧視政策能被完美執行,這在現實中有時是做不到的,電影院就是一例。對於電影院經營者來說,派人全程監督對號入座的成本過高。沒有嚴格對號入座,價格歧視也就成了空談。

如果電影院對於好的座位收高價,假設平均上座率不高(常見的情況),那麼肯定會有一部分高價票沒有售完。這樣,觀眾會選擇買下低價票,然後等電影開始之後,挪到高價座位上面去(挪座位到這種事很常見吧~)。長此以往,觀眾也學乖了,一開始都買低價票,然後擇機挪到高價座位上面去。這樣一來,高價票長期賣不完,價格歧視實際上損害了電影院,因為在需求曲線上部的人實際上付了需求曲線下部的價格。

要避免這種情況,電影院需要保證高價票盡量售完,從而打消觀眾的套利念頭。有兩種方法:要麼降低高價票的價格,要麼減少高價票的數量。如是,高價票每次都早早售完,顯示出高價票供不應求的樣子。經濟學學生於是會說,「看,高價票定價偏低了,電影院應該加強價格歧視,榨取更多的消費者剩餘」。但其實,高價票的「賤賣」只是反映了電影院為執行價格歧視而付出的成本。

在現實中,如果電影院很難準確預計電影的上座率,那麼把上面兩種手段運用到極限,很自然的,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壓根不設高價票的情況。

美國的大型電影院,在上座率不高的時候,不單不對號入座,甚至不同放映廳都可以隨便進。買一張票之後(大多電影的票價非常接近),只需要過一個檢票處,之後進哪個廳看什麼電影、坐什麼座位、看幾場都隨便你。反正座位閑著也是閑著,你多看一場對影院邊際成本是零,派人監督成本又太高。等到「阿凡達」之類的商業大作放出,並且同時有2D 3D兩種票價懸殊的票時,才派人在每個放映廳門口監督,防止觀眾套利。

演唱會就不一樣了,因為是大型集會,負責crowd control的人手是必須付出的安保成本,讓這些安保人員順便執行一下對號入座就沒有什麼額外成本了,所以對於不同觀看區域的票就能有效地進行價格歧視。

至於音樂會,雖然管理人員沒那麼多,但是在那種場合下(不準咳嗽的安靜,觀眾席半開燈),挪座位是個很尷尬的舉動,而且上下樓觀看區域的入口不同,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價格歧視的執行。


參見張五常文章:Why are better seats "underpriced"? (Economic Inquiry 15, : 513-522.)

---------------------

補充:

很多答案裡面提到了電影院不同座位的不同質程度與演唱會座位不同質程度的對比,並且認為電影院座位的差別小所以不進行價格區分(注意,這裡的用詞不是「價格歧視」)。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要從價格歧視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保證電影院不同座位的觀影體驗是「本質上同質」的,不同的只是顧客的支付意願。在這裡,座位的好壞,雖然有點差別,但只是用來區分支付意願不同的顧客的方式。

不同質的商品定價不同,是天經地義的事,談不上價格歧視。有的教科書上會把飛機頭等艙和經濟艙的價格區分視為價格歧視,但是最近很多的經濟學家指出,對於一趟航班,座位大小是很重要的質量,所以這個例子不是價格歧視,只是「不同質不同價」罷了。

至於電影院、演唱會、音樂會的座位差別到底構不構成質量差別,就有點主觀了,這裡不作討論。其他回答的意見似乎一致認為對於電影院是同質的;為了讓這個問題從經濟學上有趣一點,我們姑且也認為演唱會和音樂會的情況下也是同質的吧。


很多時候人們都是在為了證明一個現象的合理而去尋找答案,有沒有考慮過這種現象的形成也許只是個機緣巧合?比方說第一個開電影院的人恰好採用了這種統一票價的商業模式,然後一直延續了下來。

就好像達爾文環遊世界才發現原來生物的多樣性是如此豐富,今天剛好在仰光街頭的電影院看到了這樣一張價格表(附圖),我想到了知乎上的這個問題就隨手拍了下來。雖然是緬甸語的,想必大家也都能看明白:當地的這家電影院確實是按照座位的分布來收取不同價格的。

所以或許統一票價這種做法也未必就是最優的... 嗯,我只是提供一種思路。


電影有很多場,演唱會等下一場就難了。
(電影院競爭相對激烈,用戶轉移成本低)

演唱會定價售票信息不對稱,也不能在開始前成功預測狀況。
(浮動票價基於的是相當成熟的演出季和完善的票務系統,國外正在嘗試,以國內的水準,無法把握節目構成、觀眾構成、營銷方式、觀眾消費習慣)


部分原因是影院觀影需求具有強烈的時效性。當下國內影院觀影市場的供求狀況普遍為:在觀影消費高峰時段,影院供給遠小於消費需求;而在其他時段,影院供給遠大於消費需求。


如此意味著:1)平時,影院只有位置最好的座位能賣得出去,而且由於競爭激烈,影院會傾向以自己可接受的最低價格來向消費者提供這些座位;2)觀影高峰時,即使是影院里最差的座位也往往一票難求,所以影院完全可以既提高好座位的售價,也將差座位的價格一併漲上去。在網路購票普及以前,統一價格可以簡化交易過程,節省交易費用,因此具備優勢。

現在回憶一下,你去的影院是不是雖然不同座位價格相同,但不同場次價格卻有差異?


當然啦,在高峰時段按座位好壞區分票價確實可以進一步縮減消費者剩餘,增加影院收入。隨著網路購票普及,交易技術進步,交易費用上漲的威脅被消除,今後觀影高峰期影院分座定價可能會成為趨勢。


我每次看電影選座位都是第四、五排,然後我對很多人選的中後段(8-15排)位置的人感到不可理解。
坐那麼後,不就等於在家看液晶么。。


電影院不按座位遠近區分票價,主要是因為銀幕足夠大,能保證每個區域的人都能看清楚。在不同的座位上看電影,觀感區別不大。

真人演唱會則不同,遠一點近一點觀感區別太大了,因此值得為了較好的觀感而多花錢。


在2017年的今天,國內分區售票已經實現了,見下圖

事實上,國外的某些電影院也是早就可以進行分區售賣的,比如英國Vue網站(http://www.myvue.com/) 可以在線選座,影廳普通座和VIP座位有不同區域和價格,VIP座位就要比普通座位貴

其他答主都分析的很有道理,在之前的電影行業也都是適用的,但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影院還是出現了這種需求呢?我們可以從需求的來源開始進行分析

一、影院分區售票的前提條件

如果影院想要進行分區售票,那麼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之一

  • 影院、消費者都認為,同一影廳內不同座位的【座位質量】是不一樣的
  • 座位是稀缺資源

1、座位質量不一樣

  • 物理位置維度:不同座位的在影廳內的物理位置,帶給消費者的觀影體驗有所不同;2、影廳越大,物理位置對觀影體驗的影響越大;影廳越小,物理位置對觀影體驗的影響越小
  • 座位類型維度:不同座位類型的座位舒適程度(材質/寬度/軟硬/扶手/等)、特殊體驗(震動等)不一樣;影院在座位的花費上,不同類型的座位成本不一樣
  • 消費者主觀感受:不同消費者喜歡的位置不一樣,並且受影廳大小、影片版本(2D/3D)、熒幕大小(「幻燈片」屏幕/普通/巨幕/IMAX)等各種因素影響;在消費者的主觀感受中,不同的座位存在區別

如果座位質量相同,那麼消費者購買高價區域座位的意願就會急劇降低,影院也就沒有必要進行分區域定價。

2、座位是稀缺資源

  • 高峰期時,黃金座位是稀缺資源
  • 同影廳內,座位類型好於普通座的座位是稀缺資源

二、影院分區售票的具體場景

那麼,影院在什麼情況下想要來分區域售賣電影票呢?

1、影院希望分區售票——當同一影廳內的座位類型只有一種

影院希望對不同區域的座位,實行不同的價格,比如:

  • 第一排、最後一排售賣較低的價格
  • 中間的黃金座位售賣較高的價格

這種情況下,影院的核心述求是希望對不同物理位置的座位(影院座位成本相同)售賣不同的價格

2、影院希望分區售票——當同一影廳內存在多種座位類型

影院要對一個影廳內的不同座位類型售賣不同的價格,例如:

  • 普通座
  • 情侶座
  • 震動座
  • D-BOX座
  • 包廂
  • ......

目前影院如果有這種影廳,一般是要麼所有座位售賣同樣的價格,要麼會把特殊座位鎖掉,只在線下售賣

這種情況下,影院的核心述求是希望對不同類型的座位(影院座位成本不同)售賣不同的價格

在上面兩種場景中,目前國內的分區售票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第二種場景,即越來越多的影院開始在普通影廳內布置高端座位,而高端座位的成本比普通座位高出不少,所以影院需要對高端座位收取更高的價格。

對於第一種場景,以我和很多業內人士溝通的情況看,暫時還沒有這種需求,未來如果有的話,也需要有一個策略團隊來做收益支持。

三、分區售票的弊端

但是,分區售票的弊端也很明顯,其他答主也說到了,就是監管成本太高——當實行分區域售票時,購買低價區域的用戶進場後,如果發現高價區域沒有人坐,那麼可能會坐到高價區域上;聰明的用戶會發現,每次購買低價區域的票,然後坐到高價區域,是最划算的

解決方案:

A、增加監管人員——成本高(人員工資),基本上不可監管(你不可能全場盯著每一個人,也不可能記住每個消費者應該坐的區域)

B、儘可能先售賣出高價區域的票——只能減少高價區域座位數量,或者降低高價區域座位價格,或者遇到高峰期/市場火爆時期,這樣能讓高價票座位總是有人坐


分區售票目前在業內應該還屬於一個小範圍的需求,想要全部實現的話,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在目前電影線上化率80%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只在線下售票了,搬到線上的話,行業內從影院到售票系統到網售商,大大小小的環節都需要做產品改動,成本大周期長。

未來這種情況會不會普遍化,還是要看影院的發展方向和消費者的接受程度,也許後面會有其他的玩法也說不定。

以上。


1:對於那些認為對號入座很難的朋友,我原本很難理解這個觀點,但後來我發現你們要麼身處國外要麼在國內從來沒去過像樣的的電影院,BY像樣的,我的意思是按照正規的方選座出票,並有院線管理層次有客訴系統並很認真對待的電影院,就像我之前狹隘的認為全國影院理應如此一樣,我錯了。

2:更多答案也顯示了電影院也可以按座位分布區分票價,而我的答案不過是說現在國內影院也在區分票價,不過不以座位分布而已。

——————以下為原文——————

怒答。對號入座執行不了屬於純扯淡,我拿著機打的帶座位號的票你敢不讓座?不讓我就叫影城經理/保安來處理。
用價格歧視理論是可以解釋的,但鑒於回答者對電影院了解有限,所以方向大錯特錯。
首先要科普的是,因為電影會放很多場,所以一部電影的價格歧視在於不同時段和不同影廳之間的價格差,如果阿凡達在全中國,哦不,全北京/上海只放映一場,哦不,按演唱會的邏輯,放個十場,你看會不會根據座位好壞來制定歧視價格。
從純理論的角度來看,歧視價格來源於資源的稀缺性。
然後來判斷,一部片子上映後,賣方的定價策略和歧視價格針對的觀眾群。
1:零點首映,鐵杆粉絲,票價絕不打折。
2:前幾周,普通時段可能會打折,黃金時段一般都是滿場,也不會打折。
3:收尾期,大部分時段都會賣打折票。
再根據影城和影廳來區分票價
1:高檔影城,票價比一般影院會高10%-20%。
2:一般影城,正常票價還經常有折扣。
3:IMAX廳、XLAND廳、DMAX廳、中國巨幕廳、大廳、小廳、VIP廳,各有各的價格,VIP更是天價,還不打折,夠歧視了吧。

所以在這些定價策略之下,單座位的好壞已經很難進行資源稀缺性的比較了,另外從競爭的角度來看,你非要提高好座位的票價,這不是把顧客往別的影院趕嗎,咱們還是要賺錢的。
從純理論的角度來看,自由市場里,競爭決定價格定位,歧視只能有限實行。壟斷市場里,歧視才佔主導地位。

另附壟斷市場的故事,阿凡達上映時,IMAX一票難求,我等了三周,快到下架的時候不得已網上買了高價黃牛票,第三排,拿票的時候頗為不爽但也無可奈何,開場10分鐘後覺得實在沒法看,跑到最後一排的走道台階上坐看了兩個多小時。


票最高的答案沒啥道理呀。對號入座不難執行,所謂大家都買便宜票再去好座區核心是需求不足,不然還有好座空出來?

其實原因很簡單,對於好座位的需求沒有演唱會那麼強烈,演唱會不僅為了看,而是為近距離接觸偶像等需求。

觀影的人對於座位的好壞的需求彈性遠大於演唱會,前面有人說稀缺我也贊同,王菲幾年開一次演唱會錯過這個村沒那個店,那最好的位置當然高價賣了。電影有這種情況么?極少

電影對於大多數人說不是必需品,演唱會的好座對於粉絲來說就是買不到會死,加之影院之間同質化的競爭,多掙那麼一點爆滿時的差別定價的錢,還不如盡量多出票,有口碑吸引更多人來看。

另外強調一點,其實統一定價損失的只是高端位置差價,前排觀眾付出的同樣價格其實已經是被歧視了,他們的票價是被高估的,所以電影院的損失沒有你想的那麼大,加之還需要連續播放,考慮吸引人氣因素,差別定價是撿芝麻丟西瓜。


不是所有演唱會都按位子定價的...J家這個do s寧可把錢給黃牛賺了去也不願分檔次出售,只搞均一價的抽選。
回到問題,本質是perception差異大,並且替代品稀缺。


區分票價當然是可行的。

隨手截圖,來自腐國第一連鎖影院ODEON的app。

分成三檔:

藍色Standard,和粉色Wheelchair accessiable,票價11鎊左右;

深藍色premium,13鎊左右;

深紅色D-Box,類似於國內那些小超3D電影院的體感座椅,15鎊左右。

每一檔又各自有成人,學生,老人,青少年,兒童,家庭(1+2 or 2+2)幾種區別定價。

ODEON不會在第三方平台售票,而國內影院的自助售票普遍依賴各種第三方平台,所以操作起來可能更困難一點。


關鍵在於電影院里你如何區分哪裡是好的位子哪裡是不好的位子。視力差的人覺得前排更合適,情侶喜歡坐後排,前列腺不好的人中意兩邊,看恐怖片又膽小的人喜歡中間。每個位子在某些人眼中都是更好的選擇,所以院線要賺錢觀眾又不虧,一樣的價錢就非常合理。
而對於演唱會等等,觀眾至少都是喜歡這個明星的,這時候距離就成了第一要素,所以有不同的價位。


演唱會的觀眾少則成千多則上萬,消費體驗相差很大,而看電影即使在最後一排觀影效果也不會很差。
電影院對號入座做得差可能是沒有價格差異的反作用


演唱會看的是真人能一樣嘛!


演唱會同一票價的面積要比一個電影院大得多


首先,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不會,比如我們就真的有考慮過。不搞同場不同價,除了商業和管理上的考量,售票系統的支持也很重要。據我所知無論是底層的火鳳凰、滿天星等,還是直連的售票平台,目前並不支持。其實一些片子如果真能接近滿座,且不同座位觀影體驗差別很大(如iMAX),並不是不能做。


個人覺得,電影屏幕不一定越近越好,同理每個人的習慣決定了哪些位子對他/她來說是最好的。有人喜歡中間,有人喜歡後面,有人喜歡前面....所以這個不必要按座定價。

而演唱會場面畢竟大,基本上還是越近點好。對於位子的好壞大家有一個基本的共識,所以可以按座定價。


原因其實很簡單,來看電影的真是目的都不是電影


在美帝的電影院都是沒有固定位置,買好票進去隨意坐的。。所以也就不存在不同位置不同價格了。而且電影院的效果跟之後自己買dvd的差距 遠沒有演唱會現場跟看dvd來的大,所以沒必要設立不同價格。


我去看演唱會只要區對,座位基本還是亂坐的。。。不過你要較真要回你的座位肯定也是可以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樂事薯片40g的定價3元而75g的定價6.5元,百事公司這樣定價的目的是什麼?(都是塑料包裝)
小黃人給你什麼啟示么?
池州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怎樣才能將肯德基、麥當勞上綱上線到國家安全層面?
《冰與火之歌》(或美劇《權力的遊戲》)中各地的經濟狀況如何?

TAG:經濟 | 電影院 | 產品定價 | 微觀經濟學 | 價格歧視pricediscri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