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水經》和《爾雅》、《說文》一樣,可以作為研究古漢語的工具書?

余世存《非常道》里有一段:

古直在廬山東林寺設帳收徒,杜宣等人前去聽課,古直問他帶了什麼書,杜說只帶了一部《辭源》,古直勃然大怒:「怎麼我的學生用《辭源》?」杜說:「我不認識的字,不查《辭源》查什麼?」古更加怒了,大聲地說:「怎麼,我的學生查《辭源》?」後來古直緩和下來,才說:「做學問,不能靠二手貨,不懂的字,要查《說文》,查《爾雅》,查《水經》」,「要查這個字的第一次出現的地方,這樣才可靠。《辭源》這一類書,是二手貨,不可靠的。我們做學問要有窮根究底的精神才行。」

查《說文》《爾雅》可以理解,為什麼要查《水經》呢?


不邀自來,大家都沒有說到點子上,你們以為《水經注》就是講水(河流)嗎?

眾所周知,河流沿岸最利於農業的發展,古代沒有自來水工程,只有河流邊上才能發展出城市。所以,河流正像經緯線,串聯起大大小小的城鎮,四十卷《水經注》就像一本詳盡的地圖集,通過一條條河流,把中國的各大城市、各處地名,網羅得一乾二淨

這本書的正文部分叫做《水經》,確實只是寫水(河流),只有一萬餘字,每條河流的寫作套路都一樣,××出於(發源於)××,流經××……入×海。可是,經過各大家旁徵博引,變成了下面這個樣子:

這是講長江的開頭,黑體加藍色下劃線的是《水經》的正文:「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大江所出,東南過其縣北。」而紅色框住的部分全部都是對這句話的注釋和演義:

「岷江,即瀆山也,水曰瀆水矣。」——對起源地岷山進一步解釋。

「大江泉源,即今所聞,始發羊膊嶺下,緣崖散漫,小水百數,殆未濫觴矣。」——起源地的景色描寫。

「秦昭王以李冰為蜀守,冰見氐道縣有天彭山,兩山相對,其形如闕,謂之天彭門,亦曰天彭闕。」——相關歷史記錄。

「置汶山郡以統之,縣,本秦始皇置,後為升遷縣也。」——城市名稱的沿革。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訓詁了,而是採集大量的文獻資料,詳細地闡述長江發源地附近的城鎮、風俗、相關歷史、地形、風景,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人文地理、自然地理都包囊其中。正是後人不斷地添加,使得《水經注》有40卷之厚,也使得它成為了一部地理百科全書。

說了這麼多,有人不僅要問,這本書再怎麼厲害,和研究古漢語有什麼關係啊。圖樣。

這是史記項羽本紀的一段:

漢王之出滎陽,南走,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復入保成皋。漢之四年,項王進兵圍成皋。漢王逃,獨與滕公出成皋北門,渡河走修武,從張耳、韓信軍。諸將稍稍得出成皋,從漢王。楚遂拔成皋,欲西。漢使兵距之,令其不得西。

黑體的全是地名,難道不要指出具體位置嗎?這些地名怎麼查?當然首推《水經注》。

其實字義方面的解釋只是訓詁裡面較少的一部分,很大一部分是對各種專有名詞的考證,以及對文意的深層理解,甚至還有的註解會指出這裡為什麼會用這個字,而不用另一個差不多的字。


文獻出處 ctext.org


前面的回答者已經說到了問題的關鍵,《說文》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爾雅》是我國第一部按義類編排的綜合性辭書,《水經》是我國第一部記述水系地名的專著。弄清楚了這幾部書的性質和定位,就明白古直先生為什麼把他們並列為一手釋源資源了。

只要再來看看這幾本書的目錄和內容就會有一個更清楚的了解:《說文》首創部首編排法,開創了有系統地解釋文字的方法﹐先解釋字義﹐次剖析形體構造﹐再說明讀音,內容是小篆、籀文和古文異體字;《爾雅》全書收詞語4300多個,分為2091個條目,這些條目按類別分為「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等19篇;《水經》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以水道為綱撰述周圍地理情況,原文1萬多字,原則是「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古」。因此,查字看《說文》、查詞看《爾雅》、查水道地名則看《水經》。古代的地名有的是比較生僻的,所以查《水經》當然比查其他的要專業的多。

還有就是這幾本書的成書的歷史背景,《說文》是東漢許慎所作毋庸置疑了;《爾雅》的成書時間初步推斷上限不會早於戰國,下限不會晚於西漢,而《爾雅》地位抬高則是漢代無疑;而《水經》目前普遍認為是漢代桑欽所撰,也就是說這三本書成書時間比較相近,都是漢代訓詁學發達的時候,訓詁學關注古義聲形,在他們的著作中體現的也比較明顯,將其作為釋源類的工具書價值自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看到這個我想說中國文人的壞習慣真是有優良傳統。這段資料至少反映出古直有兩個壞毛病:
一是崇古,不管什麼東西老的就是好的。在古代人那裡就能反映出,誰有什麼主張必須托聖人所言,有什麼發現都要扯到黃帝伏羲那塊去。討論一個東西對不對好不好不是就事論事實事求是爭論思辨,而是能吹多久歷史的牛皮,能扯上聖人那幫人的名頭或在那批經典里附會到什麼就是對的。殊不知文化傳承一代代都在不斷積累,這樣子排斥當代人近代人的積累本質上就是反抗進步。這樣延續個幾百年文人自己都意識到有問題了,然後終於有幾個思想家提出點新主張,大家又一窩蜂上去高呼「喔喔,過了五百年,又出聖人咯」。
二是文人相輕,尤其是對待當代的。古直為什麼討厭《辭源》,不就是《辭源》作者陸爾奎只比他大20歲,基本上是同時期的人嗎。《辭源》是二手貨,《說文》《爾雅》就不是二手貨啦?甲骨文的整理結果證明了《說文》裡頭許慎臆造了不少內容,比二手的還差勁。我小時候看過外公家的辭源,東西寫得相當細緻,什麼解釋語出哪裡都有說明。到現在一百年了,也沒怎麼大修過,說明就算有錯誤也不多,古直有哪裡不認可也可以直接和學生說明,怎麼會是一種相當嫌棄的態度?


《水經》(或《水經注》)是古代極負盛名的歷史地理著作,讀史者不可不備。


可能就是記錯,印象中把兩件無關的事拼接在一起了。比如,可能是在另一個時候聽他說過「《水經注》很重要」、「有一些地名、山名、水名用字可以在《水經注》里找到記載依據,因此很有研究意義」。沒必要跟一本現代散文集子里的傳聞式說法較真。


推薦閱讀:

四書中《大學》的大字 注釋是 「大,舊音泰,今讀如字"。我想問 今讀如字是什麼意思,如字是什麼意思?
「壬午七月,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觀之」中的「朱兆宣簿太常」作何解?
《古文觀止》哪個版本好些?理由是什麼?
天氣冷了,怎樣用文言文問父母要生活費?

TAG:古漢語 | 文言文 | 爾雅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