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三言二拍》?


謝邀。
這個問題來得正好……我正準備在四大名著之外的中國古典小說話題下面開荒呢。

題主說:

哪個時代哪個社會都會有書中的那些人物,那些破事

這話說得對,《三言二拍》的重大意義就是它把這些破事進行了藝術加工,做成了話本小說,而且不覺得那是破事。
《三言二拍》並不是八卦雜誌。如果要跟現代的東西類比,它更像是電視上那些普法欄目劇,講各種家長里短劇情狗血的殺人盜竊強姦事件。現代的普法欄目劇目的是讓大家知法守法,而《三言二拍》是為了勸諭、警誡世人,在這方面倒有相似之處。
在屈原的時代,會有人記錄這些事嗎?
在李白杜甫的時代,會有人記錄這些事嗎?
直到很多年後,在宋代的市井之中,這些「破事」才被記錄、加工,變成了最初的話本。後來經歷了數百年發展,在明朝晚期走向成熟。終於,在晚明的城市裡,白話短篇小說的巔峰《三言二拍》出世。
《三言二拍》中有套宋元兩朝的舊作,也有明朝的新作,包括作者本人的原創。

評價這種名著,是要結合其誕生的歷史背景的。
《三言二拍》成書於晚明,這是個很神奇的時代,商品經濟發展迅猛,理學與心學交鋒。
在《三言二拍》中看到了「慾望」,說明題主看到了這書的核心主題。
本書本來就不是想講一些品德高尚、自控能力超強的聖賢英雄人物的傳奇,本書只是想講一些平凡庸碌的市井小民不平凡的人生起伏。
《三言二拍》誕生於以理學(禁慾)為國學的明朝,誕生於以傳統農業為經濟主體的古代中國。它代表的是在商品經濟中新興的市民階層。
市民階層在中華帝國的民眾中是絕對的異類。因為新興的商品經濟和傳統的自然經濟是根本對立的,所以市民的思想觀念也和傳統的農民截然不同。《三言二拍》中有很多的商人,社會不僅沒有看輕他們,還能把行商坐賈也看作良業,這是那個時代的進步。
還有《轉運漢遇巧洞庭紅 波斯胡指破鼉龍殼》的故事,裡面那種開拓進取、敢於冒險投機的航海家精神,在古代中國堪稱難得。
《三言二拍》中有超過一半的篇目都是關於男女戀情和世態人情的,這些篇目中,都有著市民階層解放個性、追求自由、嚮往新生活的理想。但也有著很強大的保守勢力,為他們封死了每一條道路。

對比一下《三言二拍》和它之前的小說,不難看出《三言二拍》在思想觀念上的進步。
以對女性的態度為例。
在《水滸傳》中,女人出軌會怎樣?
會死,而且必然死得慘不堪言,然後大家拍手稱快。
(閻婆惜、潘金蓮、潘巧雲、賈氏等人贊同)
在《三言二拍》中卻不是。
比如《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旁白是這樣評價王三巧兒出軌的:

看官們,你道三巧兒被蔣興哥休了,思斷義絕,如何恁地用情?他夫婦原是十分恩愛的,因三巧兒做下不是,興哥不得己而休之,心中幾自不忍,所以改嫁之夜,把十六隻箱籠,完完全全的贈他。只這一件,三巧兒的心腸,也不容不軟了。今日他身處富貴,見興哥落難,如何不救?這叫做知思報恩。

最後王三巧兒得到了丈夫的諒解,也得到了作者的同情。
而且這個故事的人物對傳統貞操觀也不是很在意:

王婆爬起來,扶起女兒,說道:「你好短見!二十多歲的人,一朵花還沒有開足,怎做這沒下梢的事?莫說你丈夫還有回心轉意的日子,便真箇休了,恁般容貌,怕沒人要你?少不得別選良姻,圖個下半世受用。你且放心過日子去,休得愁悶。」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林沖那自縊而死的妻子。
關於貞操觀,還有一個我印象比較深的,是《酒下酒趙尼媼迷花 機中機賈秀才報怨》里的:

那巫娘子見賈秀才幹事決斷,賈秀才見巫娘子立志堅貞,越相敬重。

要知道,這是在巫娘子被卜良迷奸之後。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當年豹子頭林沖見到妻子後第一句話:

不曾被這廝點污了?

看來從明初到明末,小說中的思想觀念真的實現了飛躍。大家可以想想,到現在還有多少男人思想不如賈秀才。
尤其是《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中,還出現了這樣的話:

愛女愛子,情在理中。一雌一雄,變出意外。
移乾柴近烈火,無怪其燃;以美玉配明珠,適獲其偶。

本來這個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已經和別人有了婚約,卻和別人苟合,應該受到刑罰的。但社會上卻不這麼認為,包括喬太守喬青天也不這麼認為,於是就做主讓他們改簽了婚約。

還有蘇小妹這個人物,是小說家虛構,歷史上蘇軾並沒有這個妹妹。蘇小妹在今天有著很大的名氣,大家都知道她的傳說故事。我認為是因為蘇小妹身上有著很多現代女性的特質,她身上沒有任何封建禮教的痕迹。
17世紀的小說情節能讓21世紀的讀者覺得理所當然,而不是一邊看一邊覺得裡面的人做事荒謬,本身就是很難得的。

當然,《三言二拍》中還是有很多忠孝節義、三貞九烈、因果報應之類的落後思想。
不過總體上,《三言二拍》全方位地展現了晚明新興商業城市的風貌,絕對稱得上傑出作品。
《三言二拍》常常被拿來和西方的《十日談》對比。兩部作品有很多大的相似之處,都是在禁慾保守的傳統社會裡,新孕育出的市民階層用他們的思想觀念來嘲笑落後的禮教/宗教,追求著人性的解放和自由。
遺憾的是,《十日談》之後義大利文藝復興席捲歐洲,《三言二拍》之後卻仍是一片黑暗蒙昧。
清朝小說在這方面跟《三言二拍》相比,甚至表現出了思想的倒退。無論是《聊齋志異》還是《儒林外史》,甚至包括《紅樓夢》,都透著一種迷茫:
這個時代不對勁啊,可是,到底是哪不對勁呢?
明明已經把藩鎮、外虜、閹宦、外戚這些歷朝歷代的問題全都解決了,可為什麼還是感覺大青果藥丸呢?


最近正好看完這幾本書,不知道接下來的文字能不能算是評價,權當做個人的閱讀體驗來看好了。

「三言二拍」是俗,這不假。但這「俗」如果是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去回看那段歷史裡的人得出的結論,則未免顯得苛責。情愛糾纏、家長里短、是非黑白……這些同樣「無聊而瑣碎」的事情似乎只是更換了一個時空背景。我們在現在那些狗血的八點檔電視劇里接受的聲畫,也無非就是那個時代里的人們閱讀的那幾篇文字。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沒什麼啟迪。但每當我想到,當時的人們在那樣一個時空條件下,能看到這些文字,我就好像能理解為什麼「三言二拍」能流行,能感動人。

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或者說,在馮夢龍和凌濛初眼裡,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末世

1574年,明萬曆二年,馮夢龍出生於一戶理學名家
1580年,凌濛初出生於官宦世家
1591年,12歲的凌濛初開始了個人漫長的落榜之旅。
1593年,馮夢龍通過初等考試,但此後在科舉路上一直失意。
1594年,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揭開此後東林黨爭的序幕。
1595年,遙遠的西方,偉大的莎士比亞創作了《羅密歐與朱麗葉》。
1598年,湯顯祖完成了《牡丹亭》。
1605年,西班牙,塞萬提斯推出了《堂吉訶德》的第一部分。
1618年,秦淮八艷之首,一代名妓柳如是出生。
1621年,《喻世明言》出版。
1624年,《警世通言》出版。
1625年,大公公魏忠賢大規模迫害東林黨人,燒毀全國書院。
1627年,《醒世恆言》出版,「三言」至此完成;《初刻拍案驚奇》出版。
1630年,馮夢龍57歲,補為貢生,在仕途上終於有進展。
1634年,馮夢龍升任福建壽寧知縣,為官期間,吏治清明;凌濛初55歲出任上海縣丞,管理海防事務,任職期間「頗有政聲」;西方,亞平寧半島上,義大利作家巴吉雷搜集那不勒斯民間傳說,編成《故事中的故事》。
1636年,李自成被推為「闖王」,明末農民起義正式進入高潮。
1642年,日本,井原西鶴出生,後於1682年推出第一部艷情小說《好色一代男》。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弔死在景山,明亡;凌濛初反抗農民起義軍,逝世。
1646年,清順治三年,馮夢龍逝世。

在此期間,還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萬曆年中期,《金瓶梅》成書。

當我們梳理完時間軸,我們就會看到,那是一個在全世界範圍內個人主義、人性主義正在逐漸醒覺或復甦的時代,那是一個人們在一點一點衝破禁欲主義的時代。而明末的中國,宋明理學達到了「吃人」的一個高峰,「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開始在社會生活里動搖,朝廷上的爭鬥與政治的黑暗令古代知識分子看不到出路。北方是烽煙四起的戰亂、南方卻是「反常的」經濟和文化良好地運轉(當時全世界有將近四分之一生產的白銀流到了中國南方)。極端的分裂、極端的矛盾、朝代更迭來臨前末世一般的繁華……

而那些文學家們,都有意無意地用他們的筆,反映了那個時代,滿足了那個時代里那些百姓的精神需求。
人生而帶來的原始慾望,被理學家們、衛道士們反覆強調:要壓抑。
而馮夢龍們用這些小說、文字「告訴」人們:天理就是人慾。
而當時的百姓們,需要的,正是面對自己的慾望、消遣自己的慾望。

這樣的慾望似乎顯得淺薄,滯留於情愛的輾轉流連。可不如此,又能怎樣呢?個人命運在家國傾覆面前難以把握,那難道還不去把握生而為人僅存的一點對慾望的享受嗎?
每每念及此,我總是非常心疼。在那樣一個時空背景下,「三言二拍」里的或喜或悲的結局也好,在每一個茶館裡聽故事的普羅大眾也好,都帶著一種幻滅色彩。及時行樂,可能是人生最不得不沒有目標的一種,最終的選擇。

又讓人感傷的一點是,馮夢龍和凌濛初,他們既是傳統文化的「叛逃者」,但又是傳統社會秩序的「守護者」。(注意兩個人的仕途坎坷)

當我嘗試著用平視的心態和眼光,去走近那段歷史和人事以後,就看「三言二拍」的文字能否真的感染我了。

僅以「三言」中的一些文字來看,我的看法是:「荒淫」的文字之下,是潛流的人性

比如,《賣油郎獨佔花魁》里,男主角是一個賣油郎,女主角是「花魁」名妓,二者雖都處在社會的底層,卻從身份、地位上全然處於不同的階級。賣油郎秦重有一天在送油的時候,遇到了城裡面身價最高最絕美的「花魁女」瑤琴,一時傾倒。苦苦地日積月累之後終於攢夠了「嫖資」,又把餘下的錢置了新衣,可即使是這樣偽裝成了「富帥」,在老鴇王九媽的眼裡,秦重也是不夠格的。再貪財的老鴇,在一開始卻也是這樣一番姿態,你不免慨嘆,人性里的成見,確實如此。
更有意思的是,在王九媽給秦重支招,讓秦重持續一段日子別來青樓賣油,「預先留下個體面」之後,小說中引用的一句詩:
「未識花院行藏,先習孔門規矩。」

——不得不說,當時看到這裡,我真是拍案叫絕。僅僅用一句詩,就「嘲諷」了所有的嫖客也好,男人也罷,在為了和自己心愛的女人上床前,那些苦心經營的所有體面。

而接著,秦重為了等王九媽口中那個合適的時機,一等瑤琴就是數月之久。直等得看客都望眼欲穿,讓人不覺有白居易《琵琶行》里「千呼萬喚始出來」一句之感。吊足了所有的胃口,讓一個慾望久久不能滿足,才方顯這個慾望的強大。這已經不僅僅是小說筆法上設計的巧妙和懸念了,可惜的是,越反映人性的書寫,往往越普通得令人忽略。


而當秦重終於得以和瑤琴共處香閨之時,卻是瑤琴醉酒不省人事之際。在那一刻,天知道為什麼,秦重沒有選擇「趁人之危」(其實他完全可以,本來他就付了錢),而是默默地陪著醉酒而歸的瑤琴一整宿,期間還收拾了她的嘔吐物,並為瑤琴能夠喝下溫熱的醒酒茶,而把茶杯一直捂著自己的身子。這一刻,慾望升華為了「愛」。

而「三言」中,還有很多故事,也都是通過這樣一個又一個小小的細節描寫,讓人管窺到人性的光輝與陰暗。
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里—— 十娘放開兩手,冷笑一聲道:「為郎君畫此計者,此人乃大英雄也……」 以及 ——「十娘微窺公子,欣欣似有喜色,乃催公子快去回話」,這兩部分合在一起看真是讓人犯心絞痛。

除此之外,就語言本身,「三言二拍」里也有很多地方有著令人會心嘆服的描寫。
比如,王九媽懇請劉四媽去做瑤琴的思想工作(讓瑤琴接客)時:
——
九媽道:「若得如此,做姐的情願與你磕頭。你老多吃杯茶去,省得說話時口乾。」
劉四媽道:「老身天生這副海口,便說到明日,還不幹哩。」

【海口】對應【口乾】,嘖嘖嘖,【海口】除了能說會說之外,還暗含「水多」之義,與「口乾」呼應。
所以,「三言二拍」里,有非常多足以讓人好好玩味的語言,都特別有意思。

最後,我想分享一段張曼娟寫過的關於「三言」的一段評價。
——

中國古代這麼多廣大的讀者在「三言」沒被禁絕之前,可能也視這為一種消遣性的讀物而已,但是在消遣當中,我們卻觸碰到一個世界,看到了人生真實的樣貌。馮夢龍告訴我們,人都是慾望的動物,慾望或許會帶著我們沉淪,但是慾望也能帶領著我們向上飛升……縱然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比較好,精神生活卻比較空虛,如果我們問自己:我因何而存在,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這個問題不太容易回答,其實,現代也是心靈的末世或者是亂世。以前馮夢龍的小說是禁書,而今天我們看到許多雜誌和電視節目,有太多跟感情和慾望有關的話題,已經可以公開談論,大家並不覺得這是敗德,已經變成很普遍的事情。

馮夢龍小說當中提到的人物,都是勇於面對自己的慾望的。現代人可能有太多的修飾或者是隱藏了自己的慾望,跟馮夢龍時代相比,我認為當時的人更有勇氣面對自己的慾望和追求。

這也是我讀「三言二拍」之後的一個感受:慾望也許是不可征服的,也許我們人也很難控制自己的慾望,但我們可以逐漸學會和它們和平相處,直到我們握手言和。

馮夢龍用講故事的方法講了人性,而且很謝謝他,只講故事。
才有了我們後人那麼多的在這些文本里的自由的思想的選擇。

總之,我很謝謝在自己20歲剛過——這樣一個好死不死說巧也巧的年紀里,遇到這幾本小說。
它們來的不早,也不晚。 ^_^


謝邀。

先答題。
如何評價《三言二拍》?偉大的市井小說,庶民的勝利。

至於題主的吐槽,我一一回答。

我在高二的時候看了這幾本書實在受不了。書中的人物自控力極差,非常容易被慾望操控,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來。每個故事的情節都很狗血,談不上波瀾起伏,只能說是雞飛狗跳。結局大多也是草草了事甚至多處有雷同。

《伊利亞特》裡面的人物,為了個女奴的歸屬就暴跳如雷,為了個王子的老婆就舉國打仗,為了罵幾句話就可以殺人放火。自控力如何?妨礙文本的偉大嗎?
《巨人傳》、《伊利亞特》、《水滸傳》、《三國演義》之類偉大小說,哪個不是被慾望所操控,做出匪夷所思的事來呢?

有人說這是作者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真實寫照。 我只想說,哪個時代哪個社會都會有書中的那些人物,那些破事。三言兩拍在我看來倒像是當時的八卦雜誌。很難從中獲得多大的啟迪。

是吧,因為平凡,所以沒必要寫出來?
「獲得多大的啟迪」……誰跟您說讀小說是為了啟迪的?請他去讀一讀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


正經說說這本書。

明代小說發展歷程如下:
開國到正德年間,《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為首,當時一度被合為《英雄譜》,歌頌英雄傳奇。
然後是神魔小說,《三遂平妖傳》。

正德到嘉靖年間,第二代。民間刊刻發達,神魔小說繼續發展,於是《西遊記》出來。其他演義類繼續,比如《宋書志傳》、《大宋中興演義》。
但大家有看膩了演義的時候啊,那是就有《六十家小說》了,是欣賞娛樂用的,看著玩兒。

第三階段,隆慶萬曆階段。《金瓶梅》出現。從描述英雄神魔,到凡人故事。當然,偉大的色情小說如《如意君傳》,也是這時候出來的。到這時,《三言二拍》出現了。

一句話:由英雄神魔故事,到傳奇故事,最後到民間故事。
好比早年間大家都看歷史劇,後來開始看武俠劇,最後開始看婆媳劇。人之常情而已。

覺得不夠高大上嗎?法國文學,還不是18世紀以各種哲理小說開始,到19世紀浪漫主義開山講各類奇幻歷史故事,到19世紀中歐仁-蘇《巴黎的秘密》一出來,大家開始寫八卦了。大仲馬還不是先寫歷史,再寫《基督山伯爵》聊「人民心目中巴黎上流社會」的事兒?一個道理。各國都是這歷程。

《三言二拍》就是用來給老百姓看的。市井人物,庸常故事,無非悲歡離合,偶爾還夾帶色情。他們根本就沒打算較真。最體現這一點的,是《警世通言》。
第三卷是《王安石三難蘇學士》,這裡王安石還是個正面人物,刁難蘇軾;到第四卷《拗相公飲恨半山堂》,王安石全然成了丑角。同一本書里,相鄰兩個故事,主角完全兩副臉,簡直就是在提醒您:
「千萬別當真!當故事看就行啦!」
這就是三言的意義。故事很好看,敘述很精到,就行了。當然有缺點:人物標籤化、平板化、結尾許多團圓得很生硬——人家就是給老百姓看的,也沒問題啊。


倒是得多說幾句。
許多人評判文學,很容易上綱上線,覺得英雄史詩最高,市井小民不入流。這類人,喬伊斯一本《尤利西斯》對《奧德賽》的致敬,就可以拍死了。
依靠題材決定文本分量,是件很搞笑的事兒。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很偉大,狄更斯的市井小說也依然不朽。沈從文先生寫《邊城》,汪曾祺先生寫高郵故里,張愛玲寫上海租界那些故事,文學價值怕還比《林海雪原》高吧。

阿加門農聽聞弟媳海倫不守婦道,被帕里斯拐回特洛伊去了,勃然大怒,叫起村裡百姓,喚取遠近鄉鄰,坐渡船到帕里斯家門口去堵住,喊打喊殺,不喚出姦夫淫婦來,決不罷休!——此事若放在今日報紙社會版,不過是篇《美妻子紅杏出牆,大伯子怒討公道》;上了電視新聞,也就被老阿姨們邊打毛衣邊嘖嘖搖頭,評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了去。但當故事背景里,加上了希臘人十萬精銳、斯開亞門前十年守候,這故事頓顯厚重,就能拿來做《伊利亞特》的主幹,配得上歐洲文學百代之基、萬世師表了。
《星球大戰》歷代末尾,總有光劍單挑做壓軸節目,外人看來,這幾個奇形怪狀的傢伙舞著日光燈管在做什麼呢?內行會一臉嚴肅,禁止你開類似的玩笑:別胡說,他們正掌握著帝國、抵抗組織乃至整個銀河系的命脈!

偉大史詩與現實故事,只是多了一些宏偉背景,但其實一切故事的核心,永遠是愛、恨、死亡、慾望。
庸常的市井百姓也有慾望,也有行動,也有愛與憤怒。的確他們缺乏華麗背景修飾,但這不妨礙他們有資格當好看故事的主角。


小時候很愛看《三言兩拍》
直到現在都會偶爾翻出來看看自己喜歡的幾篇。
第一印象也是性啟蒙,第一遍都是粗略的讀,當時看到男男女女行雲雨之事,然後以大段的詩詞描寫過程,自己就蒙蒙的,到後來初中文言文學到雲雨這個詞,周圍的同學都在竊笑,然後我已經很淡定了。
第二印象就是發現沒幾篇就會出現一句「畫人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三印象就是裡邊的故事好好看,知道了好多古代的市井故事,八卦。那時候已經就開始仔細通讀,有幾篇自己真的讀的愛不釋手。(個人覺得三言比兩拍要好看)
比如讀了百八十遍的《賣油郎獨佔花魁》《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轉運漢巧遇洞庭紅》等等。
後來發現高中課本節選了《杜麗娘怒沉百寶箱》,結果裡邊把杜麗娘和那個窩囊男人的ml描寫全部刪除了。
後來發現居然有白娘子和蘇小妹的故事,居然還有莊子的八卦,就開始覺得古代人真是偉大,那時候從民間說書藝人口中流傳出來的許許多多的故事真是生動形象的揭示了人性。
很多人都說黃,說低俗,非文學專業的我覺得三言兩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小覷的。
就像是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要讀經典裡邊說的那樣,初讀如同重讀,重讀如同初讀。
三言兩拍對我的影響就是這麼大。

————————————分割線
其實我真的不明白大家看了三言兩拍都覺得沒用?
我記得那時候看《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的時候可是做了無數的筆記,開篇的警示真的都值得每個人記下來的,並且我覺得現在也沒幾個人能做到如此這般。

文中說,海鱉曾欺井內蛙,大鵬張翅繞天涯。 強中更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這四句詩,奉勸世人虛已下人,勿得自滿。古人說得好,道是:「滿招損,謙受益。」俗諺又有四不可盡的話。那四不可盡?——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你看如今有勢力的,不做好事,往往任性使氣,損人害人,如毒蛇猛獸,人不敢近。他見別人懼伯,沒奈他何,意氣揚揚,自以為得計。卻不知八月潮頭,也有平下來的時節。危灘急浪中,趁著這刻兒順風,扯了滿篷,望前只顧使去,好不暢快。不思去時容易,轉時甚難。當時夏桀、商紂,貴為天子,不免竄身於南巢,懸頭於太白。那桀、紂有何罪過?也無非倚貴欺賤,恃強凌弱,總來不過是使勢而已。假如桀、紂是個平民百姓,還造得許多惡業否?所以說「勢不可使盡」。 怎麼說福不可享盡?常言道:「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又道:「人無壽夭,祿盡則亡。」晉時石崇太尉,與皇親王愷鬥富,以酒沃釜,以蠟代薪。錦步障大至五十里,坑廁間皆用綾羅供帳,香氣襲人。跟隨家僮,都穿火浣布衫,一衫價值千金。買一妾,費珍珠十斛。後來死於趙王倫之手,身首異處。此乃享福太過之報。 怎麼說便宜不可佔盡?假如做買賣的錯了分文入己,滿臉堆笑。卻不想小經紀若折了分文,一家不得吃飽飯,我貪此些須小便宜,亦有何益?

我讀到這些都會覺得,恩,說的真對。所以我很難理解為什麼你會說每個故事都很狗血。你別專挑那些情情愛愛的章節啊,而且每個男的也不是慾望控制不住啊,秦重多好。所以你還是仔細看看再說吧。


1.三言二拍是有教化功能的,比如好人有好報,惡人遭天譴之類的價值觀,這種業報的價值觀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所以你讀起來三言二拍的神就沒有了,只剩下一個一個看似無聊的小故事。古人相信業報,那自然讀起來感同身受,驚心動魄。
其實不止三言二拍,你現在讀基督山伯爵,茶花女,烈火金剛,紅旗譜,平凡的世界,也就那麼回事。意思是一樣的,故事承載的價值觀改變了。

2.三言二拍作為白話小說體,寫的又是市井階層的故事,個人覺得藝術水平有限,但是你想像一下在茶樓酒肆,酒酣茶淡,聽說書人來一段有頭有尾,跌宕起伏的故事,那得多爽啊?
3.真實,你讀唐宋八大家,詩詞歌賦,都是凌空就虛的情懷,但是三言二拍,那就是生活。那個時代的人衣著飲食,所思所想,嬉笑怒罵,栩栩如生。讀金瓶梅也是這種感覺,清明上河圖的市井喧囂撲面而來。
當然,三言二拍里的小段子也不錯哦。你懂的。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一定提錯了,確實,它就類似於那個時代的故事會,然而,一個作品是否有價值,有時候是由讀的人的水平高低來決定的。
在很多不看水滸,也不深究的人眼裡,水滸有什麼存在價值?不就是一百多個殺人放火打劫最後被朝廷招安的事嗎?


在我目前的認識里,我覺得《三言二拍》還是可以看看的。

第一是,它的歷史風俗價值,第二是,它能引發我很多發射性的感發和聯想。

之前我有位朋友做關於《紅樓夢》的講座,忽然有個人提問,為什麼《紅樓夢》里寶玉與黛玉看《西廂記》得躲起來看,而卻可以正大光明的跟賈母一起看《牡丹亭》這齣戲呢?按道理來說,《牡丹亭》不是更出格嗎?思春而死,慕色而亡,文辭各方面都不比《西廂》規矩啊。
我朋友說她當時就愣了,她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當時就很坦率的說自己暫時沒想到,回去會好好想想再回復他。


對呀,為什麼呢?
因為寶玉與黛玉看的《西廂》是書啊,是書啊,一旦成書,就有了教化意義,但是他們跟賈母一起看的是戲啊,戲,兒戲,古代的一種娛樂活動而已,沒有人會當真,所以,可以聽《牡丹亭》,不可以讀《西廂》。所以在古代中國的戲曲其實有隱晦的反抗意義。

我說這段的意思是什麼呢?意思是,研究一個時代的東西,要懂得那個時代的文化風俗各方面,你才會通讀這本書。現在的人看以前的書和戲,其實並不是很容易看懂的,主要原因在於,無法有時代替代感,你要站在那個時代看,這些作品才具備意義。

很久以前,我草草看《紅樓》,真是很不喜歡賈寶玉,我覺得他很冷漠,一點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他。有個地方是姑娘們開門開晚了,他一怒之下把襲人踢傷了,他就說了一句話,大概就是,我真不知踢的是你。所以這意思是,襲人不該被踢,那旁人,你沒那麼寵愛的無辜就可以踢咯!

這就是典型的忽略時代背景來看書,當然就看不出什麼好來。為什麼現在很多人看越劇老戲《碧玉簪》,看那女的被丈夫虐待,回娘家還幫著瞞,大家都看不下去,覺得三觀不正的緣故,其實就是,看作品的過程中無法有比較客觀的視角去看待。


《初刻拍案驚奇》里有一篇名字叫做《酒下酒趙尼媼迷花,機中機賈秀才報怨》,這一卷講了兩個故事,都是尼姑從中拉線,輕薄浪子調戲有夫之婦的情事,結尾不同,前面那個女人從了,後面那個女人跟老公聯手起來把尼姑和浪子弄死了。尼姑做惡!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後面那個故事裡的尼姑寫得那叫一個淫啊,那浪子剛弄完那良家婦女,尼姑躲在一邊看的慾火焚身,受不了了,脫了衣服就往浪子身上爬,男人剛完事自然來不了,總之,尼姑的狂狼情態是非常重口味的。


好的,我明白很多人都比較喜歡這個口味,但是我想討論的重點是,為啥是尼姑?出家人,四大皆空,為啥在這裡,赤裸裸的這樣?


說到這兒,還能發現別的一點蛛絲馬跡,貌似明朝那幫大神,都對這什麼所謂的出家人不以為然。


《水滸》里寫潘巧雲那章節,她老公楊雄作為好漢肯定是不好色的,天天上夜班,把老婆放在家裡,後來潘巧雲就跟和尚私通了。作者是有多愛消遣和尚呢?專門發了一段評論,說那色中餓鬼是僧尼,因為普通窮人,每天要辛苦奔勞,為了生活,精力有限,何況貧賤夫妻百事哀,人一貧寒,兩口子感情也好不到哪兒去,整這事兒的興趣自然降低了。那有錢人呢,家裡太多張嘴等著了,一個人根本應付不過來,躲都來不及好嗎?只有那僧尼,天天沒事做,饑渴的要死——


然後到了奇書《金瓶梅》,大家一定要去看《金瓶梅》,作者真是太好玩了,我超級喜歡他。
《金瓶梅》作者有趣,這個重點等我更到這本書再具體聊,這裡只根據這個話題講他為什麼有趣。
《水滸》里最生動的兩個蕩婦,簡直了,作者也處理的潦草,一個潘金蓮,一個潘巧雲,作者寫潘金蓮的時候好像還有點新鮮感,而寫到了潘巧雲的時候乾脆懶得寫了,很潦草搞了一下,反正淫賤,最後要被砍死的,潘巧雲就像潘金蓮的低配版本,還都姓潘,給人感覺是姓都懶得想一個。
於是,《金瓶梅》的作者就玩心大起了,你不是懶得寫嗎,那我就成全你,把兩個人並成一個唄。(我覺得《金瓶梅》作者對《水滸》作者的情感超級基情,他把他摸得很透,又偏偏跟他反著來的那種惡作劇感)

《水滸》里是潘巧雲勾搭和尚,結果廟裡的和尚們一個個被這蕩婦迷得神魂顛倒,後來到了《金瓶梅》里就到了潘金蓮弄死武大郎在廟裡做法事,潘金蓮受不住,跟西門慶在廟裡亂搞,一幫和尚慾火焚身的場景。


如果說起明朝出的戲曲本,講尼姑談戀愛的,真是很多,比如《玉簪記》,尼姑陳妙常和書生潘必正談戀愛,相對其餘的尺度,這個算正常尺度,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電影《霸王別姬》里「小尼姑年方十八,正青春被師傅削去了頭髮」,這是《孽海記》里的一折思凡,明朝的本子,清初被崑曲吸納演出,而《孽海記》里還有一折有趣的叫《雙下山》,小和尚逃下山下遇到逃下山的小姑娘,兩人對上眼,一塊兒結伴,還俗去了,脫下這袈裟,要生個娃娃。


以前看過一句俏皮話,經濟形勢越好,女人的裙子越短,明朝到了商業開始萌芽的年代,從文藝作品的尺度來看,其實挺開放的。


為什麼先拿僧尼說事兒?因為僧尼在象徵意義上,是最不應該沾情慾的,而明朝的尺度就到了僧尼都這樣的份上,其餘人可想而知了。


比如《三言二拍》里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太尉眾多美妾,一個人哪裡管的過來,於是等太尉有陣出門了,隔壁院住著個給太尉辦事的人,那群女的引誘那個男的爬過牆來私通,一個人應付一群女的,太費力,結果等那太尉回來後,爬牆爬不過去了,身體虧了,太尉發現後,把他閹割了,閹割完之後,就故意惡毒的天天帶著這人在家裡宴會上轉,再也不避嫌了,然而當年的嬌妻美妾,都對這人冷眼嫌惡……那你不沒用處了嗎?....


這個故事幾乎讓我想到薄伽丘的《十日談》里一個故事。

《十日談》成書的時代早於明朝一點點,但是這東西方兩套書真的可以對照來看。

《十日談》有個重要點幾乎跟《三言二拍》一模一樣,《十日談》對宗教教士都各種挖苦,總結來說,就是一句話,你之所以能控制慾望,那是因為你沒被爽過,爽過了你就不會再裝下去了,什麼佛祖上帝都是假的,慾望才是真的。


《十日談》里有個故事,一個老牧師找了個年輕美貌的夫人,但是礙於身體吃不住,只能跟夫人說,喏喏喏,你專心拜上帝,你就不會想這些肉慾上的事了。後來有次遇到意外,那夫人被海盜打劫走了,這老牧師急得要死,到處找夫人,後來過了幾年找到了夫人,讓她跟著回去,她一臉嗤笑,我幹嘛跟你回去,我在這,月亮一上來就幹事,不知道多爽,我們對拜上帝一點興趣都沒有。

是不是跟上面這個太尉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肯定不是第一個做這種直接聯想的人,話劇先鋒導演孟京輝就做了個話劇《思凡》,他怎麼做的呢?就是把崑曲的《思凡》取過來,再在《十日談》里再找幾個故事,這麼一湊,文本就成了。


其實這就是我上面說的串聯閱讀,合併同類項,在創作中也適用。

我說過人生前三十年,我一直看暢銷書,後來我為什麼忽然看這些書呢?是因為看到了篇鄒靜之的話劇劇本《我愛桃花》,我很喜歡那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一男一女偷情,偷到一半,女人的老公回家了,男人就躲到米缸里,結果老公喝醉了酒,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剛好把姦夫的頭巾或者腰間的帶子坐住了,姦夫就示意妻子拿汗巾遞給他,可是妻子的角度看,以為他指的是老公腰間的刀,心內狂喜,原來他愛我到如此程度,願意為了我殺人!竟然!而那個男的苦逼了,怎麼辦,我要的是汗巾,結果你遞給我一把刀,我根本只想跟你偷情而已啊,我根本不想為你殺人啊,我怎麼辦?


我當時就很嫉妒,為什麼鄒靜之能想到這麼厲害的劇情呢?(好的,對一切有才華的作者都懷有嫉妒心)後來鄒靜之自己說,是從《三言二拍》的書里看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了啟發,才寫了這個劇本。

之前我說過有人認為《三言二拍》過時了,很顯然,並沒有,一代代的創作者都在裡面拿東西。

真正關於人性的東西,都不會過時的。


再說一個,我覺得完全按黑澤明《羅生門》 那個路線走的故事。


一個有錢人看上個賣酒的窮人老婆,就跑去跟他商量說,給你多少錢,老婆給我那啥。這賣酒的就跟老婆去商量說,我們窮人又不像富人,老婆要樹貞潔坊給人看,只圖肚子飽,你就去伺候個三五次,得到的錢比我們這樣三杯兩杯賣酒快多了,何樂而不為?老婆一聽說的有道理啊,就應下來了。
當晚那人就借故出去喝酒,讓老婆在家裡等那有錢的,結果那有錢人在路上被朋友扯去喝酒,喝晚了些,一進去,發現那婦人已經被殺了,頭也被割了。
這賣酒的和這有錢人拉著去告官,賣酒的說這有錢人試圖強姦他老婆,有錢的說他是有事去他家裡,剛好遇到他老婆被殺。賣酒的不提他收了這人錢,自己甘願賣老婆,有錢人也並不願透漏自己是淫了人家老婆夜半上門這一事實……

這不就是《羅生門》的路子嗎?同一個事件,因為利益方不同,最後導致了完全不同的解讀方式。
《羅生門》之所以經典,經典在哪兒?一層層的謊言推敲下,隱藏著的是赤裸裸的人性,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張藝謀《英雄》哪兒不靠譜了?它有謊言推翻的過程,但是在這謊言里,沒有人性的詮釋,所以是個空殼子。

很多時候,書本身沒有問題,只是我們不太會看而已。


我最早看三言二拍是初中的時候,當時是當小黃書看的,啟迪什麼的,確實是沒有。
不過要是說文學性和趣味性確實是蠻好的,尤其是裡面穿插著各種小淫詩。我一直就很納悶,其實肉蒲團什麼的,論情色描寫絕對比不上拍案驚奇和醒世恆言。
舉個栗子。
初刻裡面的這個 酒下酒趙尼媼迷花 機中機賈秀才報怨
這個標題一看就是島國片子的風格,醉酒の迷奸的感覺有沒有!其實他也確實就是,只不過是帶情節的。
明代作為小市民階層興起的朝代,很多思想確實是比前代超出一些,不過商品經濟,思想深刻的東西也賣不出去。不過用歷史的眼光看,即便是小黃書也比二十四孝圖來的先進啊!


這個系列完美詮釋了一句話:男人最大的惡趣味就是看貞女失節和勸妓女從良。

記得知乎上有過提問,如果一部作品花式性虐女性最後女性崛起報復,這是不是女權主義作品?三言二拍大抵如此,寫個黃文最後還要落腳到禮義廉恥上,強行點題,可你丫寫的那麼曖昧渲染又幾個意思?

朱子講,存天理,滅人慾。三言二拍絕對是解放人慾了,解放了男人慾。所謂才子佳人,才子未必是才子,見美人則急索榻,大戶人家的護牆還真矮,什麼貓貓狗狗都能翻進,不過是一幫底層文人的意淫,佳人只是這幫老屌絲筆下的才子的戰利品而已。把女人當人來寫還要等百年後的落魄貴族曹雪芹。

當然,其並非一無是處,還是側面描寫了當時P民的生活狀態及價值觀婚戀觀,但是,也相當程度的進行了誇張描寫,切不可將小說中等同於歷史事實。

整個系列下來只記住了一個謝小娥,後來一查,噢,是唐傳奇的人物,呵呵。

PS最近在聽郭德綱古今奇談,絕大多數取自三言二拍,潤色了不少,也難為老郭了,其中《吊中緣》是站在女性視角寫的,很有意思,不過原著里實在毀三觀,潤娘與孫小官互生好感,因與孫私會的流言而死,孫小官看到她的屍體,首先想到的是我連她的手都沒碰過,卻把自己命搭進去了,不值;繼而怨恨潤娘上吊,簡直連累坑死自己;於是果斷趁熱來了一發……而故事裡孫小官年齡只有十六歲……作者為了加床戲也是拼了。


市井百態,三教九流,全景式的社會面貌記錄,這是我國明清以來最寶貴的社會學財富!

本來中國古典小說裡面,把世事人情說透了的,其實是《紅樓夢》與《金瓶梅》,但是由於前一本書本來就沒有寫完,而且過於陽春白雪,裡面的人情世故藏的太深,同時又牽涉到了宮闈密事,用了太多隱喻和曲筆,並不利於一般讀者理解。後一本書由於長期被禁,且過於長篇,也不利於在民間流傳,所以三言二拍作為我認為中國古代最佳的世情百態描述文章,是有很高的歷史地位和文學造詣的。不亞於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在法國文學中的地位。

三言二拍的篇幅恰到好處,而且上至帝王將相、公侯貴胄,下至才子佳人、販夫走卒,橫跨三教九流、工商士儒,就是中國古代的全視角浮世繪,活脫脫的文字版清明上河圖,但內涵又遠遠廣闊於清明上河圖,是全方位地用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作為載體,用那個時代最為客觀的態度和主流價值觀,來白描古代中國人的生活,同時傳遞社會各個階層人士的生活狀態,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狀態的重要文獻與參考資料。

我最初接觸三言二拍是三言,也就是俗話說的
「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是小學時代,可能也就三年級上下,那是八十年代中期,改革開放之初,思想剛開始自由,那時父親是一位企業領導幹部,相當於處級幹部,所以可以購買此書,因為據說和《金瓶梅》一樣,全本算禁書,需要有介紹信才能在書店購買全套未刪節版。但印象中,還是處處可見此處刪去多少字云云。後來差不多到了小學五六年級左右,父親又通過關係購置了全本《金瓶梅》,並且自己看完之餘,深鎖於書櫃,直到初一左右的暑假,才被我偷翻到鑰匙,盡解思之不得之苦。不過話題回到三言,對於年僅九歲左右的我,三言不啻於阿里巴巴闖入了四十大盜的寶藏。


接觸二拍指《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先來占坑


小學初中時代的兩套性啟蒙教材之一……另一套是十日談。

所以家裡有小孩的時候要避免放沒看過的書?


我上學前班的時候會經過一家售賣彩色電視機的商店,有一回下午我媽送我去上學,正巧遇見那門口的一台笨重的電視機在播節目,我隨口問了句我媽這片叫什麼名,她告訴我這是「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我只聽懂了百寶箱幾個字,一邊問媽那百寶箱裡面有什麼什麼時候才打開看看,一邊楞是站在人家店門口看完了一整集,虧我媽還陪我看完再送我去了學校,那時好像都快到放下午學了。

我其實一開始是沖著百寶箱去看的,後來看到杜十娘抱著百寶箱立在船頭柳眉倒豎,我覺得這個女人是有俠氣的。

大學的時候有段時期沉迷話本小說無法自拔,《三言二拍》是必看的,讀到杜十娘的時候,小時候的記憶全被勾起來了,題主所說的匪夷所思的行為和狗血的情節,在我看來卻是十分有趣的,什麼因果輪迴什麼報應不爽,忠肝義膽也好俠骨柔情也好,讀小說不就是圖個樂嘛?


別那麼嚴肅嘛,也就是古代故事會啦~我給你講講啊:

謙謙君子騙炮騙婚,端莊淑女投懷夜奔;

耄耋老喜得私生子,五齡童反賣人販子;

官家小姐淪為名妓,再嫁嫂子掏空老公;

豬樣隊友驚散鴛鴦,負心漢子不得善終


哎,看不完的痴女怨男,數不盡的愛恨情仇 ~


題主你應該看看三言二拍里幾本書的名字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

三言這三本書一看名字就很明顯了,明顯是勸人向善的東西,雖然內容比較市井低俗,但確實比較有教育意義,因為古典小說里就有這一類小說,就是把那些壞事完完整整寫給你看,告訴你不要做壞事,否則就是這個下場,《玉蒲團》就是個代表吧。

而二拍也是差不多的故事,拍案驚奇,用現在的話說有點像普法節目,都是些特別有噱頭的案件,然後前情後果都給你講出來,最後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看似單調乏味,但對於市井百姓來說也是有一定教育意義的。

三言二拍本身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作品,因為他們面對的群體就是普通的市民階級,所以說這些書低俗是正確的,這樣才能更接近市民的審美口味,達到更好的效果。不要用多高的文學意義去評價它,畢竟沒人會用文學巨著的標準去評價故事會吧。


我覺得蠻不錯的,年少時當它們是評書,與封神演義、水滸傳、隋唐英雄傳一等級的。現在看,自有一份世態炎涼,市井小民的掙紮起伏。
看不下去,就不要勉強,讀書圖個樂,何必如此沉重。


你就當成東方的《十日談》不就完了。

《十日談》這本書了不得,首先開炮的就是道貌岸然的傳統楷模僧侶,塑造了各式各樣的偷情故事,你說這書格調低不低,品味糟不糟。

《十日談》和《三言兩拍》的差別,大概其就是資產階級萌芽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差別。雖然都體現了新興階級的生活趣味(非貶義),開始把視角投到市井人家的生活,然而受理學影響深重的古中國,畢竟無法真正的解放。就如同《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你休也休了浪也浪了,最終還是回到「勸人向善」的老路子去了。題主說《三言兩拍》始終在受慾望操縱,實際上說擰了,《三言兩拍》和同時代的小說,處處都壓抑著人性慾望。畢竟受限於大時代限制,使得這些作品體現的,其實也不過就是唐宋傳奇一脈下來的文人獵奇志趣而已了。


世事人情,慢慢就懂了。這書講人還是很經典的。


懵懂的年紀,開啟我鴻蒙的小黃書。
可是不懂得為什麼裡面的女人都被和尚給騙走了。
裡面的詩都是帶菩提,蓮,水等。
印象最深的是:
可憐幾多菩提水,滴入紅蓮兩瓣中。

那時候相當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

在那求知的年紀里,經常思考這是什麼意思。


都看過,三言略黃,二拍相當黃!


性啟蒙書,唯一可以光明正大的看的黃書。可以說今日的求知精神就是被三言二拍激活的。高一時候讀三言二拍每每讀到帶勁的地方總會出現(此處刪去八百字or六百字),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第二天一定會逃課把那八百or六百字挖出來。


怒答一次。
小學生能看懂紅樓夢嗎?不能。長大了回想或者重看一次,就能理解了。
我小學就開始看三言二拍,當時完全當做黃色小說看,現在想想其中幾個還挺刺激的。「麻團似的白奶」見《喬彥傑一妾破家》。
等到讀過大學,別說黃色小說,就是不穿衣服的AV也看的有幾百G了,這個時候再翻開三言二拍,卧槽,處處人生哲理,處處實力教做人。
而且每次打開看,翻到不同篇目,感悟又不一樣。有哲學的,有家庭倫理的,有帶兵打仗,有才子佳人,有皇親國戚的,也有不入流的市井無賴。
我最喜歡的幾部分享一下。
《賣油郎獨佔花魁》,這部作品可以說重塑了我的愛情觀。男人天生有處女情節,但真愛就能衝破一切,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但是不完美的人正好湊成完美的愛情。與其一擲千金海誓山盟,真不如三年賣油只為一嫖。秦重的摯誠本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勤勤懇懇,都可以做我們的榜樣。還有,女主角也是大智慧,有志氣,與杜十娘形成鮮明對比。細說起來,莘瑤琴更能識人,對於當今很多女孩子找男朋友都具有借鑒意義。另外,靖康之難的大背景,也為小說添色不少。我們透過主線故事,得以一窺亡國奴的悲慘生活。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影響了我的家庭觀。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夫妻之間要多關心,而且要遠遠超過物質上的關心。蒼蠅不叮無縫蛋,而誰都不是無縫的蛋。像蔣興哥的故事在生活中也不乏其例。比如老李和老婆冷暴力,她就打開了微信搖一搖,找到了隔壁老王。。。所以,夫妻相處之道還是很有學問,憑的不僅僅是一腔熱血愛的你死我活,也不是千金財富衣食無憂。反正多想想吧。
《況太守斷死孩兒》,力證我們都不是無縫的蛋。我們都不是聖人。當然,這個事放在現今社會不算個事,甚至還是一場美談。回到這個事,這個道理,當你想成就一番事業時,總會有搗亂的,拉你一起墮落的,你能堅持底線不動搖嗎?
《杜子春三入長安》,窮人站在十字街頭耍十八股鋼鉤,鉤不著親人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舞刀槍棍棒,打不散無義賓朋。親戚的本質就是如此,自強是硬道理。
《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沒事別瞎開玩笑,想表現自己有幽默感。事情發展到某個地步,一個蝴蝶效應,啥都能幹出來。開玩笑也不等於惡作劇。惡作劇要能控制好結果,也要分人。有些人就是很認真,開不起玩笑,尤其是地位不對等的兩個人。不過主人公是害了自己。倒霉蛋。
《沈小官一鳥害七命》,別貪小便宜,別得理不饒人,誰都有置他人於死地的能力,就看機遇。
《張淑兒巧智脫楊生》,低調做人,出門在外更是如此。淑兒是惡魔群中的天使,最後也得到了命運的逆轉,餘慶餘殃。我的信條:「出門不行善,在家不作惡」。
《任孝子性烈為神》,這個故事也很有現實意義,賊喊做賊的典範。總結一下,不應該欺負老實人,任你奸滑多取巧,難免荒郊土內藏。回到故事,放到現代,女主出嫁前就偷人,這種姑娘還是謹慎些對待婚姻,不可兒戲。而女主家人配合女主欺負人,更是要不得,不要用一個錯誤掩蓋更大的錯誤。男主,反正就是直男癌,直男癌不值得讚揚,可也沒什麼不對,人類進化如此,社會進化如此。
還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都出自三言二拍:《玉堂春》,《杜十娘》,《白蛇傳》,《李玉英告狀》。
還有很多很多有意思的篇目,想起來再細說。


推薦閱讀:

黛玉《葬花詞》里描寫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
推薦你覺得有意義的好書名著?
《西遊記》裡面唐僧有沒有給豬八戒和沙僧念過緊箍咒?
為什麼同樣是創造一個世界,哈利波特和斗羅大陸的影響力差距那麼大呢?
知名作品裡有哪些乍看起來很完美,仔細想想完全不搭的情侶?

TAG:閱讀 | 中國古典小說 | 名著 | 中國古代文學 | 三言二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