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中的地位如何?

僅僅討論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體系。


謝一個很早之前的邀。本來在《哲學傳播:發現更好的哲學》No.2--馬克思主義與資本主義批判專版 - 羊村歷代哲學志 - 知乎專欄里已經總結過,但還是有知友在我的其他答案下面詢問,所以還是答一下澄清幾個問題。考慮到馬克思確實對除了哲學以外的其他學科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請允許我稍稍拓寬一下,把一些general的思想史上的東西也拿進來探討。

這個問題在目前是不會有一致答案的。但是,沒有一致答案並不意味著討論這個答案的過程是沒有意義的。上面的答案里已經出現了很多很有價值的討論。我覺得要問這個問題(和幾個類似的問題),首先要問的是:

什麼叫「重要」或者「重要地位」?
什麼叫「過時」?
「重要」和「過時」矛盾嗎?

「什麼叫過時」我在馬克思主義有沒有過時? - Simon Luo 的回答討論過了,不浪費時間。那麼什麼叫「重要」?當一個人說馬克思在哲學史/政治哲學/政治思想史/社會學/政治經濟學上「有重要地位」的時候,是什麼意思?一個特別常見的誤解就是一個人是重要的意味著學科研究,或者說當前的學科研究就得繞著他轉。我自己本科的時候,學了點皮毛都不算的政治哲學,那時候就是這樣看待羅爾斯的。我們都知道,很難有人能否認羅爾斯在當代政治哲學界舉足輕重的地位。我還在國內的時候以為「羅爾斯重要」的意思是現在政治哲學界大家都在搞羅爾斯。但我們要注意到,A Theory of Justice第一版是一九七一年出版的,也有四十多年歷史了。目前前沿的政治理論界,當然不是沒有人在研究羅爾斯本人的文本,但數量是有限的。我們更經常看到的是一篇論文里,作者開頭列舉了自己的觀點,然後他要設想自己的觀點可能被哪些觀點反駁。這時候經常出現的一句話是「A Rawlsian theorist would argue that...」也就是說,「重要」的意思是大家繞不過去這個學者的思想,不是說大家只能繞著他轉。

馬克思距今的時間就更久了。如今的馬克思主義者,純做文本的人是少數,大多數人在闡釋,並且把這種闡釋已經進行到了很遠的地方。如果看過一些相對新一點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著作,比如說Henri Lefebvre,沒有馬克思主義基礎知識的人是不能搞懂這個人為什麼會被稱為馬克思主義者的。而我看個Introduction就能知道這套理論為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和其他已經過去的理論家一樣,當代直接研究馬克思文本的人,在馬克思主義者群體內的比例不是很高(在世界範圍內……在中國不一樣)。這裡想列出一個人:馬爾薩斯。我想做social theory的學者,恐怕也很難否定馬爾薩斯的重要性和韋伯的重要性。人口論被批評的次數早就不計其數,但這不代表馬爾薩斯毫不重要。同樣,當代搞State Formation的人還是有人在試圖挖掘人口的影響,這些人還是被稱為Malthusian theorists。其實,馬克斯·韋伯基本上也是一個性質。而這兩個人和馬克思的活動年代是相近的,從這裡我們也可以比較一下所謂一個重要的學者究竟是如何重要的。

回到剛才羅爾斯那個例子,我們看到,我們不僅僅要關心支持者,更要關心反對者。一個學者在哪些層面上重要,很大一部分體現在研究哪些問題的人繞不過他。馬克思確實打算做一個很大的整全理論,但他認為的整全顯然沒有包含整個現在我們所見的哲學。首先他就擱置了形而上學;其次,他也不可能包含一些在他那個時代還沒興起的哲學流派。搞mind philosophy的人需要經過馬克思嗎?當然不需要,因為馬克思從來不涉及這個領域,也不可能涉及這個領域,那麼馬克思對他們來說當然毫不重要。關心現代性問題的哲學家,相較之下,就很難拋開馬克思不談了。哪怕你是反駁馬克思,或者說反駁一個可能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說明你並未繞開馬克思。進一步而言,我們會看到,一個人的哲學興趣是什麼,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對馬克思重要性的判斷。故而,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共識是很正常的,也沒必要去強求一個共識。

因為這個共識是不重要的。更進一步說,「馬克思在哲學史上地位如何」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重要的。對於還在研究馬克思的人來說,不需要對他們論證重要性他們也會繼續搞;對於繞不過馬克思的那些學者而言,繞不過就說明了還是留下了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重要性就自然地浮現出來;對於研究興趣完全能繞開馬克思的哲學家,更不用關心這個問題的答案了。相反,關心這個問題答案的人大多都不在做學術。有太多人——私貨來了——只是想得出一個重要抑或不重要的結論,卻不打算知道這個結論,無論是站在哪個立場上的,是怎麼得出來的。我更好奇的是,為什麼總是有人迫不及待地試圖宣布馬克思主義早就破產了,馬克思毫不重要,馬克思主義可以去見馬克思了。殊不知,這整個結論一是不重要,二是只要不加論證,就毫無價值。

不用回答我這個問題,我知道為什麼。

也有一些領域曾經難以繞開馬克思,但現在他們認為他們已經全然解決了馬克思試圖解決的那些問題,故而可以繞開馬克思不談了,比如經濟學。當然,那應該去搜索經濟學相關的問題,知乎上已經有很好的現成答案了。


題主的問題當中隱含了一個非常麻煩的判斷:什麼是哲學?

------------------------------------------------------------------------------
先談談一個也許與題意不符的問題:馬克思的思想史價值。樓上有很多人說了,在某些學科的某些學術傳統中,馬克思是沒什麼存在感的。但反過來說,在大部分的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當中,閱讀馬克思的文本依舊屬於學術基本功訓練的範疇。單說社會學,社會資本、網路、衝突、結構功能,在不了解馬克思的情況下,用這些理論做基礎視角進行(特別是定性)研究,基本上是在耍流氓。前面也有人提到了,文學理論當中的解構主義、現實主義,政治哲學當中屬於左翼序列的譜系,科技哲學中的自然辯證法,倫理學中的勞動異化和社群主義,等等。只要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同學們願意正視自己學科的理論源流,那麼絕對不會得出馬克思毫無存在感的結論。你會發現在本學科的理論譜系中,有密密麻麻的傳承線索穿過馬克思的名字。類比成鐵路網的話,馬克思不是北武廣,起碼也是長沙南昌這個級別的(這都什麼類比啊……)。
問題在於,我們也注意到了,時至今日,馬克思的影響已經很難觸及到學科的實用方向。我們很少看到好的非學科史論文會直接用馬克思的思想來做基本理論依據對不對?換高大上一點的說法:他的價值是提供一種」元信息「,幫助我們反思學科基本預設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比如革命、資本,又比如一開始提出的那個問題:」什麼是哲學「。但是你會在論文里直接引用馬克思來定義關鍵詞的概念嗎?一個謹慎的研究者很少會這樣做。
換個角度說,研究成果積累性越強,方法架構越穩定的學科, 重提馬克思越沒有意義。所以馬克思對經濟學理論不能說沒有貢獻,但經濟學學生就沒有什麼了解馬克思的需要。而社會學的積累性略弱,在方法架構上還有些基本問題沒有釐清,少部分論文的文獻回顧就必須從馬克思開始做起。對於作為一門學科的哲學來說,撇開弗雷格-維特根斯坦這個譜系線索的不算,跳出純粹語言範疇的哲學家們很少有能繞開馬克思不談的。我不是很喜歡懷特海那個」哲學史就是柏拉圖的註腳「的比方,但至少可以借用哈貝馬斯的說法,二十世紀的哲學史就是」與馬克思/尼采一起思考,反對馬克思/尼采」。當然,當稻草人的次數最多不一定意味著最重要,但是至少可以證明時至今日,閱讀馬克思仍然是必要的。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大部分嚴肅的學者即便不同意馬克思,至少也會對他抱有足夠的敬意了。

再換個角度看,能不能嚴肅地論證馬克思沒有價值呢?在我看來,可以。比如說奧卡姆剃刀的忠實信徒小明造訪了1840年的格拉斯哥,他看到了機器的大規模普及,看到了很多人一夜致富,也看到了很多人衣衫襤褸,小巷遍布流鶯——這些都是基本的事實描述。他也許會認為,檢驗工具佔有量或者性別這些變數與私人財產之間的關係是有意義的知識,也許會本著幾個來自傳統禁忌的價值預設開始討論如何保障基本的社會福利。但勞動異化是什麼東西?能吃嗎喵?描述不勞者不得食需要用這麼脫離經驗的概念嗎?在小明看來,人就是人,增設「本質」這個實體來討論人只會徒增誤解。舉這個例子倒不是說只有邏輯上的潔癖會認為馬克思一文不值,而是說,如果能夠無視一些在現代人看來天經地義的實體預設,比如社會、比如平等,並且發展出一個世界的解釋框架。那麼,馬克思也許就是沒有價值的。所以,能夠理直氣壯地說馬克思沒有意義的人,往往是那些嚴格地將知識限定在語言、科學甚至是日常生活範疇內的人。前面知友 @羅心澄說馬克思的哲學史意義不大,運用的基本預設(大概?)就是哲學=經過沉思後的生活方式。當然啦,一個要把哲學拉到公共實踐中的人本來就是沉思者的天敵嘛。
---------------------------------------------------------------------------------------------
這個時候問題又回來了,什麼是哲學?
柏拉圖的洞穴譬喻提醒了那些目睹過不朽的太陽的沉思者們:洞穴內的世界不僅是幽昧的,更是危險的。這就在真理世界和公共世界、沉思者與行動者之間拉上了一道帷幕。沉思者們沉默地與洞穴內的影子拉開距離,艱難的保衛著沉思的空間。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保證沉思的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但人們反而與公共領域漸行漸遠。工業化的滾滾洪流,使人造之光幾與日月同輝。你好不容易從洞穴中脫身,跑到外面一看,結果被天河跑馬場的霓虹燈閃瞎了狗眼。當你發現天河大道上的路燈盞盞都有那麼亮的時候,還會把太陽當成唯一的神祇,對不朽頂禮膜拜嗎?
(插一句,話說我剛想不起祇字怎麼讀,百度神祇出來的近似結果是馬拉多納和小羅,這就蠻像一個絕好的隱喻了)
在這個岔路口上,馬克思看得很清楚:這些劇變不是由沉思帶來的,是行動的世界改變了沉思者的命運。封閉的城邦變成了(半)開放的社會,就是這個簡單的轉變使沉思者手足無措。所以他得出了一個也許稍嫌武斷的結論:哲人必須走出沉思的世界,在公共世界中尋求真理。比起尼採的掙扎,也許馬克思的方案是一條在智力上相對輕鬆、而在道德關懷上更加沉重的道路。當然之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些影響在多大程度上要歸咎於馬克思,這個話題實在太沉重了。但是在我看來,如果說今天有人能夠與現代性達成和解,在這個時代中心平氣和地退回到沉思的世界,那麼他們至少應該感謝啟蒙運動之後的思想家們不遺餘力的折騰。塵歸塵、土歸土也是要經過熵增臨界的嘛。而對於那些為了行動而思考的人來說,如前所述,馬克思依然是一個重要的路標。
所以說,我更願意把哲學看作一個單純的能指。哲學是什麼?是完全的沉思,還是對經驗的抽象表達,或者是其他什麼東西?這個都是我們可以坐下來慢慢談,在交流中給它進行定義的。在此之前,有沒有必要區分清楚」作為哲學家的馬克思「的價值和」非哲學家的馬克思「的價值呢?嗯……(捂臉匿)


個人見聞胡扯,若有不妥,請指正。筆者在國外讀的哲學,中英混雜,其中很多措辭翻譯成中文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兒,還請海量。

1. 什麼是Marxism?
馬克思主義(Marxism),這個詞在近些年的英美學術(哲學,或者思想史)中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可以用JOSTOR之類的學術文獻檢索工具檢索可以得知。簡單講(我們用wikipedia的概念,已於檢索也好理解),Marxism可以分為Classic Marxism、Aacdemic Marxism和Political Marxism。我們所理解的或者普通人所理解的Marxism其實主要是第三者Political Marxism中的內容,跑過classes,struggle之類的概念。坦白講這樣的概念在現代西方的哲學界中似乎是沒有什麼市場的,或者說「狹義的馬克思主義」是在對西方哲學史的影響沒這麼大的。而且現在的學術氛圍中一般提到Marxism都會和leninism(列寧主義)一起談,討論的範疇也主要以批判的角度來談。

2. 但是?
我們如果放下Marxism這個詞,從馬克思主義討論到馬克斯的主義(跟準確地說法是馬克斯的思想(Marx"s Thought),這個地位就全然不同了。
先從我自己經歷的過程中開始談起,多數英國的哲學系(其實筆者是哲學系下面一個叫做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的專業)在開課的時候尤其是在研究生階段的哲學史(當然英國人不會開這麼傻的課程的,一般都是Classic Text類似的seminar課程來替代哲學史的,書讀完哲學史也就懂了),最大的篇幅的討論無非就是這麼幾個傢伙——Hobbes(英國人,這個沒辦法),Kant(你敢說你三大批判加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Political Writing你都通讀了么,反正筆者沒有,對中國人來說太難了),Hegal(等等,要上《歷史哲學》,老子讀過,什麼?Eleme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right?這是啥玩意?)和Marx(老子讀過《資本論》,什麼?等等?On the Jewish Question?The Early Writing?這該如何是好?)——這幾個人都會至少佔有兩周以上的時間來讀書和進行課堂研討,這在一個term十三周左右的英國大學是非常奢侈的待遇;本科生怎麼玩?好,咱們這個學期有四門課,Hobbes,KANT,Hegal和MARX——這四個人在本科生階段都是有專門的CORE MODEL來閱讀經典、講讀和研討的。所以,就我自己的觀察,Marx的思想在整個英國的大學哲學教育中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低位的,只是他的影響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種馬克思主義。
兩個方面談起,馬克思思想的學術本身和影響。
第一,馬克斯對哲學貢獻最大的地方並不在《資本論》裡面,個人認為如果如果你去讀The Early Writing你會發現這才是馬克斯對整個哲學貢獻最大的成果,這本書其中收了幾篇文章包裹關於猶太人的問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和神聖家族,這幾篇文章才是馬克思主義對哲學最大貢獻——這種貢獻表現在馬克斯對「人性」的解讀和人在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與政治國家(Political State)之間的自身的定位和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我解放的實現等等等等,其中最最重要的兩個概念是Emancipation(解放)和Entfremdung(異化)——當然這兩個詞都不是馬克斯本人原創的概念,馬克斯卻在他的作品中逐漸將兩個概念矛盾化來解讀了整個人類社會進程和「人是什麼?」這個問題,而這兩個問題的確是哲學中最需要解讀的兩個問題。尤其是Entfremdung的概念,更是深刻的解讀了人性為什麼願意忍受來自外部的苦難。相較於其他哲學家對於這兩個問題的回答,馬克思是最為深刻和有見解的,並且這個討論成為此後哲學最為重要的討論之一,因為他完成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命題(費爾巴哈也提過異化,別鬧了兄弟,在歐洲一般的哲學系學生要想一下才想起來費爾巴哈是何路神仙),這種影響讓馬克思成為了此後最為重要的一個巨人(見下段)。此為馬克斯的思想本身的內容,如果需要腦補請自行閱讀相關著作,網上搜一下就有,加起來百十頁,語言也不難。
第二,馬克思有多大影響。我可以這麼說,自馬克思老爺子掛掉之後,整個西歐的哲學圈子求再也逃不開馬克思的陰影了。這種影(yin)響(ying)是體現在整個歐洲的學術和實踐當中的,就學術而言,無論你承認不承認,對於此後的歐洲哲學,最為重要的便是馬克思韋伯和法蘭克福學派了。沒讀過馬克思的東西就來讀韋伯和法蘭克福學派?我借你一把刀你自裁去吧。沒讀過意味著很多時候你根本不知道這些書里在談什麼。即便是這兩者之間都對馬克斯原本本身有的或多或少的批判,你都會在他們的著作中問道馬克思的味道,包括哈貝馬斯、福柯這樣子號稱幾百年不出世的奇才,尤其是哈貝馬斯的書中簡直就是個活脫脫的小馬克思的味道——所有近代哲學家(除了尼采,他是個瘋子),著作中最為重要的討論之一便是civil society和political state之間的關係。這種影響可以成為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人在寫作的過程中都顯露出了這種影響。當然這也和哲學的社會科學化或者政治實踐化的進程是有關係的,多數現在的歐洲哲學家都承認哲學是很難徹底做到形而上學的,這是題外話,此處不表。

3.結論
馬克思的影響對於中國人,或者中國當代哲學來說,最大的影響便是馬克思主義,但是對於整個西方哲學和哲學史來說,馬克思最大影響不在於「馬克思主義」,而在於馬克斯構建的哲學體系。整個體系為此後馬克斯主義的提出,提供了極大的理論支持和依據,這是其一;其二,馬克思的影響對於西歐哲學而言,正如筆者所說的,如同陰影一樣,這種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哲學界,甚至是很多實踐的領域,恰如歷史學有蘭克史學和年鑒學派,文化傳播中又伯明翰學派等等如此,都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馬克思的哲學邏輯。


推薦閱讀:

「自我異化的揚棄和自我異化走的是一條道路」這句話出自哪裡?如何理解?

TAG:哲學 | 卡爾·馬克思KarlMarx | 哲學史 | 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