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為什麼被稱為「含著淚水的微笑」?


說這話的人顯然只聽過k550,你讓他去聽聽k183,k310等等小調作品,哪個不是含著淚水的微笑。這句話的作者大概因為知識水平的局限,把古典主義小調作品的普遍規則當成了k550的特色。 如果小調代表淚水大調代表微笑的話,那麼所有的小調作品都可以被描述成帶著淚水的微笑,這是由奏鳴曲式的基本規範決定的。古典奏鳴曲式的規範嚴格要求一部作品的主部如果使用小調,那麼副部必須用它的關係大調。這樣的要求使得幾乎所有的古典時期小調作品都有一個從陰鬱,黯淡的小調轉向明朗,溫暖的大調的過程。

由於知識水平有限,同樣的論調通常也會發生在貝多芬身上: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描述的是黑暗走向光明」


2017.4.20更新

我不怕被打臉,相反,打的越痛,我越能進步

~~~~~~~~~原答案~~~~~~~~~~

先聲明:我是莫扎特忠誠且狂熱的粉絲。

然後,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這句話是鬼話,是屁話。

我一向是十分厭惡這種說法的,莫扎特,既沒有眼淚,也沒有微笑。在他人生的晚年,他想的就是一件事:我怎麼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我十分厭惡兩個論調:一是莫扎特的作品是「永恆的陽光」,「永遠的微笑」,這又整出一個含著眼淚的微笑,莫扎特瞬間化身一位「知心大哥」、「雞湯聖手」。二是說他的作品很「簡單」、「naive」。

莫扎特身處十八世紀下半葉,即古典主義時期,音樂作品並不以抒情為主。音樂作品中的抒情元素並沒有像後世那麼多,所以最好不要過度解讀。

並且作為一首曲式嚴謹的交響曲,就更難以加太多抒情元素了。

所以就別在莫扎特身上找轍了好么?後世那麼多充斥著強烈抒情意願的浪漫主義音樂作品供你們享用,就放過莫扎特吧,求求你們了。

就即使想找抒情元素,你也不應該在這曲式嚴謹的交響曲上找轍。多把目光放在那些曲式要求比較隨意的那些曲目上。同為晚期小調音樂,我更喜歡K.546和K.608,以及K.617。

我倒是覺得K.617還算比較符合題目中的「含著淚水的微笑」。不信你可以去聽聽。


竟然沒有人。其實,莫扎特的音樂總有著不確定的猶疑,在明快的色調下滲透一絲絲的陰影。從音樂中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真實的靈魂。我相信這個莫扎特不僅僅是所謂簡單歡樂,只聽旋律如同只看錶象,古典音樂的魅力往往藏在旋律深處。那是真正的人生體驗與真摯的情感,以及各種語言無法描述,但我們無法忽略的東西。我小時候只知道他的土耳其和g小夜曲,因為彈琴見過→_→,其實是無感的。真正體會到莫扎特是含淚的微笑,真正的天使,並不是他的交響曲,而是從器樂協奏曲,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長笛豎琴協奏曲,這種感覺很明顯,聽的淚流滿面,我就好奇,能夠化解這些陰影與黑暗,背向隱藏這些,攤開手將光明給我們,這是怎樣的智慧與力量。這樣的包容與智慧,難道僅僅是童心未泯的歡樂?所以在那游移不定的光明歡樂,透出一絲絲的陰影與悲傷令人心痛,因而光明更加深刻令人動容。這是崇高的情感。難道遇到困苦打擊一定要像貝多芬那樣如此激烈的鬥爭么,我們可以選擇麻木的解釋忍耐,也可以鬥爭。但是,莫扎特沒有麻木,也沒有裝作不知,他知道,他仍然自得其樂,痛苦與包容並存,生如蟻而美如神。我真的被這種力量完全打動。這就是含淚微笑的天使。他自己的心路經歷比起英雄式的貝多芬,對於普通人更加具有借鑒意義。我們大多沒有什麼重大挫折,也不具備鬥爭的天分和意志。我們收到的正是如同莫扎特一般的,作為普通人的受到的心靈壓抑,沒有自由,沒有平等,生活不易,但不至於天災人禍尋死覓活。這樣的程度我想更需要莫扎特。這樣的包容,以及救贖。四十號交響曲,就是這樣的曲子。我無法描述這首曲子,因為音樂起於語言盡頭,我只能說莫扎特的音樂靈魂,就是含淚的微笑。最後,k626 lacrimosa,安魂曲,人世間的掙扎與救贖全在於此,我想,這才是真正的莫扎特,死前說了真話,把救贖留在人間。
我希望你下次問這種關於音樂體驗的問題能自己聽一下。
因為這是莫扎特,下午剛好聽了四十號,我說了這麼多,只是因為看到這個問題很想說話,現在 ,圓滿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04010207018529027.html?word=%E5%90%AB%E7%9D%80%E6%B3%AA%E6%B0%B4%E7%9A%84%E5%BE%AE%E7%AC%91%20%E8%8E%AB%E6%89%8E%E7%89%B9fr=wenda_ala


古典主義的音樂崇尚形式至上,一般不具有內容性和文學性。古典時期音樂的美單純是由樂音運動和其曲式的結構力所產生的純粹的美,並不是其他花里胡哨的美。這是自律美而不是他律美。所以它們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體的和形象的。當然抽象的音樂自然少不了人們賦予它們自己的理解從而把它形象化,這也是抽象音樂的生命力所在。但是必須要搞清楚這些所謂的對莫扎特音樂的主觀情感的評價只是後來被人們賦予的,不是莫扎特音樂的本質和全部。如果搞不清楚這一點的話,就會顯得對音樂的理解太膚淺了。


因為賤人就是矯情……

當然我指的不是莫扎特,是指有那麼一幫專寫矯情腦殘文的樂評人……

這麼講也不是不行但實在是句屁話,太多音樂符合這個特性了……


添加一個自己在其它問題里的答案,覺得也挺合適的
碼字的時候,我耳邊放的是莫扎特第38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莫扎特本人和他的作品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歷史中的莫扎特是個輕浮,頑皮,甚至於粗俗的小個子,他熱衷於華美浮誇的服飾,並且愛好賭博。他的書信中經常夾雜著粗穢不堪的字眼。這部作品寫於1786 年末,這是莫扎特脫離權貴成為自由作曲家的第5個年頭,距離他離開人世也是第五年,經濟上從來稀里糊塗的大天才在這個時候更是越來越拮据。
可是在音樂中我們聽到了什麼?完全是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簡潔而極富魅力的聲部搭配,木管和弦樂一問一答,最後融合起來,變成一道光,灑滿人間。沒有偏見,沒有嫉妒,一種自然而然流露的自信,一種純正的優雅氣質。
回想一下作曲家本人性格特點和所處的生活狀態,真難想像是怎樣的靈魂才能寫出這樣的音樂,然而音樂是不會說謊的!對比同樣天賦異稟的舒伯特,他的音樂美則美亦,缺沒有莫扎特那種音樂自然生長,包容一切的氣度。
我想從音樂中我認識到優雅本質上來說是來源於內心對於自我透徹的認識,而由此衍生出來的一種堅不可摧的自信,這種自信強大到可以平靜的面對死亡!


4個樂章都聽了嗎


這個感受要看聽哪個版本的,卡拉揚晚期版本的,速度很快,聽起來都像舞曲了,很快樂,感覺不是作者的本意,我最欣賞的是伯姆版,每次聽完都感受到深刻的悲傷。


個人感覺:第一主題的下行音像黑暗中搖曳的燭光,莫扎特彷彿看見了自己生命的盡頭。還不夠含淚么……

其它么,有空再答。


雖然莫扎特的音樂被稱為「永遠的陽光」,但他的作品最動人的地方卻是那些不那麼具有陽光氣質的旋律。

這種旋律在莫扎特的第二十五交響曲中就有出現,這就是那部作品傑出的原因。同樣是一部g小調作品,但當時的莫扎特是一個17歲的少兒。很奇怪,一個17歲的少兒是怎麼創作出與其年齡如此不相稱的作品的?
這部作品整體上沒有多少陽光。就拿第一樂章來說吧,樂曲一開始的旋律就有一種緊張的氣氛。樂曲始終都保持著這種氣氛。隨後木管重複這段旋律,又有一種哀傷的情緒。
而且在這部交響曲中有莫扎特本人的補充說明,說是在演奏這部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時,要把前後兩段重複,以嚴謹的結構來體現這種壓抑感。如果演奏者真的這麼做,那麼這第一樂章比莫扎特其他交響曲的所有樂章加起來都要長了。
第二樂章是傳統的慢樂章。以巴松管為主角,其音色的柔軟感體現出一種灰暗色調。
第三樂章是一首小步舞曲。一開始的齊奏顯緊張。中間一段似乎明快一些,但又被隨後的重複的齊奏淹沒。
第四樂章一開始是一段弱音,隨後樂隊齊奏,就好像壓抑之後的突然爆發一樣。但即使是爆發,也和第一樂章的灰暗緊張的氣氛相呼應。

不是說莫扎特其他的交響曲沒有這部好。這部交響曲的在水平上和莫扎特其他的交響曲差不多,只是其不那麼陽光而動人的旋律讓其更突出。


跟莫扎特成長有關吧,…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on my own 和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