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于魁智的唱腔?


像于魁智這批演員,應該把早年(八九十年代),前些年(兩千年前後),近年(大概零六、零七年以後)分開評價。現在基本都太不像樣了,嗓子基本壞得差不多了,老師教的也差不多都還回去了。早年好多都很不錯,嗓子也行(比現在號稱嗓子好的那些青年演員強的太多太多了),唱的大部分還都像話,好一點的稱得起不錯(比較嚴的要求下的)。但遺憾的是,這批演員基本上都是幾年一退步,退到現在,就成了這副樣子。
于魁智是這類的典型代表,關於唱腔的評價見上,具體解釋見下。
另,極不贊同把于魁智作為唱得沒味兒的代表,而同時相對的把張建國、張克等作為有味兒的代表,半斤八兩而已。

引相關的一篇舊文:
我逢人就喜歡說個段子,「想當年的於院不但嗓音頗好,而且相當規矩成熟。經過多年的學習和舞台實踐,終於不會唱了。」雖然是個段子,但其實就是這麼個理。
最開始,一聽人說于魁智嗓子好就發矇,這個有時候又扁又怪,還沒啥味兒的嗓子,好哪了。
來個罪證。
http://v.ku6.com/show/8PgNhiiLCkLykhTcetq6JA...html
先說這原板的尺寸就很讓人崩潰,還能有點穩當勁不。再說這個字,言前轍的段子,所有a音基本都是a不a,e不e,又扁又悶,導板那個高腔倒是強不少,張開點了嘴,i音呢,希圖他來個腦後音是不可能了,但也不至於唱的那麼彆扭吧。總之,要命的緊。
可是,後來發現,曾經于魁智可不這麼唱,當年是這麼唱的。
http://v.ku6.com/show/mkMQdI3rmjnWMrueDw-ukw...html
您聽聽三大賢仨字,寬亮挺闊,多好聽,看口型,也很明顯,張得開。由求也好聽,徐州的州,不過分誇張(就成了a了),也張開了嘴(要不成e了),也歪嘴了吧。所以,該歪嘴也得歪,不歪就唱得好也成,要不,歪歪無傷大雅,唱的好聽才是正道。嗓音寬亮,行腔穩中見俏。真好啊。
這也是于魁智。
後來人再說與嗓子好,我准想到這段,不堪回首的當年啊。
96年的時候也還很不錯呢,有金獎京劇團訪台錄像為證。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3OTY0Njky.html
當年台灣就使微麥了,壞事的根由啊,不過錄出音來就是好聽。木有辦法啊。
同一次演出的伍子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2NTEyNjQ=.html
聽聽伍員馬上怒氣沖,再聽聽將相和眾百姓同把酒獻上。想當年於院還能把散的唱出這個味呢,您瞧現在。
不過說實話,演員到了他這個歲數,嗓子都走下坡路,可您不帶藝術修養也走下坡路的吧,再說了,前5,6年有能好哪去呢。
http://v.ku6.com/show/p9Ee5PQ1DLACmBv1NMS3iw...html
06年的演出,比現在倒還強不少,不過,也就那麼回事。
會幾個戲,會不會台步,這些就都不提了。
來個總結,為啥非要費勁招罵說于魁智呢,繞不開他,真火。可是,當年火,有理,這些年火,不是個瞎捧么。長安180的票,據說黃牛票能抄到600,您說那600塊錢幹嘛不好。說到底,就是個唱的好也能紅,瞎唱也能紅,使勁也是紅,不使勁也是紅,這些年京劇走下坡路和這個就沒關係?我覺得,多少有點關係吧。
說起來挺凄涼的,當年多好,多有鋒芒,現在成啥樣了,這就叫傷仲永。可現在是人家」方仲永"唱不好了照樣掙錢,偏就有那願意掏600塊錢的和我這個就能發發牢騷了,無奈呀。
說到底,我覺得,沒有觀眾對演員的嚴格要求,就沒有好的藝術,這值得我們深思。


來吐槽幾句,對於院呢,我是感恩戴德,他這些年所做的一切,都對京劇的普及弘揚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不可迴避的現實,是新編戲《袁崇煥》把我帶進戲曲這個門的,沒有他就沒有我就不可能接觸現在所熱愛的一切,所以我是不能忘恩負義過河拆橋的。

但是平心而論,於白水真是名不虛傳,唱的真是慘不忍睹。。。只能說是這樣的,我們不愛聽就躲他遠一點,自有應該聽他的入門者需要他的存在。如果從藝術造詣角度來評判他的話當真是磨滅了他的價值,他就應該去搞藝術普及,因為確實需要這麼一個人,可以稱作「為了弘揚京劇,身敗名裂在所不惜」,這種大無畏的犧牲自我的精神值得我們讚頌,就是這樣。。。


真水無味,大音希聲。


昨兒看了在B站看了一下96-13年春晚戲曲節目合集,96、97年於院的唱還是比較規矩的,98年開始就開啟了京歌模式,而後延續至今。


有的聽眾不批兩句好像顯不出懂行似的。這一點上於先生於京劇好像跟單先生於評書一個道理。


剛入門時,聽聽無妨…因為說不定你就是通過他了解的京劇。毋庸置疑,通過他產生了大批新生代戲迷和票友,他對京劇在當今社會的推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以後會成為蓋棺論定。但是真正進門以後,你就會注意到一個問題,他唱的究竟是什麼?是戲么?是帶有京劇味的歌,也就是內行人俗稱的京歌。哦對了,甚至還帶點評劇和梆子味在裡面…你要知道,他可是個唱樣板戲出來的貨…至於你說水平高不高。一方面,天生好嗓子通俗易懂,容易被年輕人接受;另一方面可以追求高音、炫技巧,故事情節什麼不管,一概嘎調論處…(並且關鍵問題是這個人唱戲竟然有政治意味令我極其反感【個人觀點】)…記得四大鬚生余叔岩先生說:唱戲得做高境界是說出來(即現下流行音樂追求的走心)。多聽聽老先生的戲吧,看看他這個楊門再傳弟子到底有沒有楊寶森先生的意思…且看前後四大怎麼演繹走心的戲。譚門的戲、馬連良大師的戲、余叔岩先生的十八張半唱片、就算三五百年後京劇真的滅絕了(並且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京劇不用救,我才23歲,就聽的如痴如醉,是誰逼著我的么?千萬別人云亦云,京劇深深植根於藝術和歷史文化間,中國文化不滅,則京劇不亡。這跟中國國情有關,一言蔽之,該聽的自然就愛聽,不該聽的強拉來也是不成的,不能因噎廢食,斷絕了最精華的玩意兒),照樣是最至髓的精華。簡單的說,一出戰樊城楊寶森先生讓我聽哭,至於於院的戰樊城(一封書信),我只是呵呵,因為我聽渴了,想喝水(太平,無味道)…個中意味,自行揣摩;言語不當,敬請諒解;望您能更加喜愛京劇,為國粹的傳承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我們說一門藝術輝煌或沒落是按照什麼標準來評判的呢?從業演員多,市場號召力強,群眾影響力大。達到了這幾條之後,才有分流派、宗正溯,合不合傳統等說法。

最重要的應該是群眾影響力了吧。就說當年的相聲,誰都知道那是個什麼樣的慘淡場景。每年罵罵春晚,平時看看大賽,也就拉倒了。郭德綱橫空出世,於是MP3里不光放流行歌曲也能放相聲,相聲演員一場演出也能達到幾萬幾十萬的報酬。

我聽的第一段京劇是于魁智的《武家坡》,進而入門戲迷;中學音樂課課堂共放《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那時候全班同學昏昏欲睡,根本聽不懂;語文課有《打魚殺家》選段,馬梅二宗師的錄音,磁帶吱吱做響倒真有老唱片的質感,這要是第一次聽不帶批講,誰聽得明白啊。有多少人是聽了于魁智等人的作品愛上京劇?又有多少人聽了老唱片愛上京劇?我想說的是,啟蒙老師未必水平多高,但能領你入門,此即功莫大焉。

(我見過不少學校教授,業務水平一流,但講課水平三流,比較無奈。)

京劇是國粹,體制內很多東西身不由己。于魁智能做的,只是些把京劇簡化的工作,從而產生更多的觀眾。當代社會這麼快的節奏,愛好往往是一見鍾情。老票友對精緻的細節津津樂道,新觀眾沒那個耐心誰管你下樓是七步還是八步。不是說欣賞門檻高就不好,也不是說小眾藝術就不對。只不過京劇原本是活在市井街道、家常便飯中,現在它為了適應新環境做出些改變,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好,就算於先生的是京歌,那麼如能聚攏人氣,有何不可?退一步說,即使觀眾進來發現別人唱的才是「真正的京劇」轉而推崇別人,京劇本身仍是在壯大。

何況我真覺得有些對於先生的評價過於苛刻了,一名從基層成長到頂層的演員,拿獎都拿到手軟,怎麼可能沒有實力?說他炫技也好,迷失也好,個人覺得他的作品段段好聽,說是經典並不為過——經典的意思是再過幾十年重聽也不過時。當然觀眾喜歡誰不喜歡誰完全自由,但何必互相表示標籤輕視。

再說於先生真要是沿襲楊派唱腔真唱不出來么?我不這樣認為。我甚至認為他模仿出一個再世復生的楊寶森反而是件較為容易的事情。只是我要聽楊寶森幹嘛要找于魁智聽啊?「似我者死,學我者生」,藝術家是不可複製的。逆境中創新,往往艱難,甚至彎路。但無謂的探索仍然有其重要價值。

於先生的探索是嚴肅認真的,那麼就不應抹殺他的努力。當然也有些比較「奇葩」的探索,比如前幾年聽說過個「比基尼京劇」的故事…姑且算它是真新聞。電影《梅蘭芳》里也有位邯鄲學步的媚俗梅蘭芳。這些是為迎合市場不計一切的做法自不足論,但抱殘守缺不思進取只沉浸在京劇往日的輝煌,認為京劇藝術就該執守原始,恐怕只會人員越來越少,逐漸沒落。永遠止步不前的藝術再美,也只能是放在博物館裡受人膜拜,而不會是喜聞樂見的群眾生活。

最後要說:改革創新從來都是陣痛和迷茫的。袁闊成把評書從高台教化改為了全身藝術,梁厚民在快板書里融入了京劇、舞蹈、朗誦等元素,在當時同樣爭議頗多。我相信沉澱後的歷史,終能夠給於先生一個忠實的評價。


京劇也罷,京歌也罷,不說說別的,如果沒有於院長我們這批90後還有幾個聽京劇?當然了,那些從小有戲曲熏陶的家庭除外。


我給一個特別俗的觀點。論叫小番,京劇版第一于魁智,第二郭德綱;梆子版第一郭德綱。不服憋著。


我大致看了下 發現只要是不喜歡於的多半都還在聽老先生的戲。可能人家就是喜歡那個味兒....不過我說真的,我沒法接受那種很不清楚的音質,京劇也不可能一直活在錄音機里。


有一天不小心聽到了於老闆的打漁殺家,「昨夜晚吃醉酒和衣而卧」那段,覺得真是頭上烏鴉飛過,實在想不到能唱得如此歡快。
於老闆的唱段:
http://music.163.com/#/m/song?id=183644
再對比一下陳少雲老先生的麟派唱段:
http://music.163.com/#/m/song?id=28409427
於老闆可能太想炫技了,感情就有點不對,比如「無計奈何」幾個字,被他唱得特高興……
如果說麟派更適合打漁殺家裡蕭恩的形象,那來看看二進宮好了,李勝素于魁智孟廣祿vs李維康耿其昌鄧沐瑋,我真的不是要一黑黑仨╮(╯▽╰)╭
李、於、孟: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321284/
李、耿、鄧: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755289/
都不用說唱了,單是小眼神,於老闆這一隊就已經完敗了。
不過平心而論,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聽於老闆了,那時候真的超喜歡啊,因為嗓子亮,扮相俊,至於其中的喜怒哀樂,小小年紀哪裡體會得到呢?後來慢慢聽得多了,才發覺於老闆的唱腔少了點滋味。
我聽戲一直聽熱鬧,不懂門道,所以,並不在意中州音湖廣韻到底如何,覺得於老闆唱得還是很好的,但是難免流於表象,而缺少感情細節的處理,只能聽來消遣,而無法在心底敲出迴音。但也許就是這種通俗的唱法,讓京劇得以推廣,我媽基本不聽戲,但是諸如於老闆、孟老闆等人,她是願意聽一聽的。


聽一遍於院長的洪羊洞快三眼得趕緊聽聽三爺的找回調子來


原來扮相挺好的!


亮,基本功紮實,京劇屆的好工兵,說韻味,嘿嘿,說造詣,嘿嘿,說創新,「與你娘……呃~」


京歌


評價演員慣常是活的不如死的,不跟老唱片比,就跟現在的演員比,票房說話吧。


確實白水,剛聽老生那兩年覺得他嗓子真高真亮啊,但是多聽了一段時間之後,覺得是最沒風格最沒味道的了
最近愛聽陳少雲


這個提問下面的回答還挺熱鬧的,唱的如何大概沒必要去評價,咱也沒那資格去評價這些,喜歡聽就多聽聽,不喜歡就不要聽不也挺好。

考慮一下如今的大環境,個人覺得於院已經非常出色了,拿春晚來舉例子吧,年年有他,可能是角兒青黃不接,更可能是因為於院更受認可吧,不喜歡聽戲的人看到他的演出一般都會聽幾句,然後感慨一下傳統藝術的真功夫。如今二十多歲的人能聽戲的也就千分之一二吧,或許更少,但沒準兒就是有年輕人聽了聽了他的唱腔後喜歡上了戲曲,我覺得這就算是他的功德。

還有,知乎里這種問題一般只有聽戲的人才會點進來,不聽戲的人……屏蔽此類帖子


最近開始聽京劇,網上能找的我正在城樓觀山景,都聽了好幾遍。看到這個問題之前直覺是於先生確實有刻意賣弄高音的嫌疑,看到這個問題覺得有些回答說的過了。所以還是會繼續聽吧。
就一個原因,其他先生也找不到音質更清晰的資源了。


這種事情,自己喜歡誰聽誰就行了,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非要爭競個高低沒有意義,把達芬奇和梵高放在一起,我只能說各有千秋,都好。反正我喜歡聽老先生的,也喜歡聽於院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于魁智李勝素在《傳承者》中的表現?
我想給京劇院寫戲詞,這個想法靠譜嗎?需要具備什麼資格嗎?
為什麼相聲里的京劇小段比京劇好聽?
京劇《定軍山》中黃忠唱詞「頭通鼓,戰飯造」這裡的「造」是指做飯還是吃飯?
除了《我站在城樓觀山景》《一見嬌兒淚滿腮》以外,還有什麼朗朗上口的京劇名段?

TAG:京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