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可能真正站在別人的角度「換位思考」嗎?
今天看了一個帖子,帖子里眾多回復者義憤填膺的讓樓主換位思考,樓主也說自己換位思考了,但是思考的結果和原本並沒多大差別,甚至放大了對方的不是。我突然覺得,之前雖然自己也經常提到換位思考,但人是不可能完全不帶感情色彩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的,自己的主觀感情很難摒棄,所以想問問大家, 真的可能換位思考嗎?如果可能,要訣是什麼?
蟹腰……
沒有絕對值,只有接近值……
取決於你一生對於不同人性的了解……
但是,換位思考不是全然的正能量。不要想得太美好……
特別呂氏春秋里的 察己知人 ,說的是不僅僅是了解自己,而是了解自己內心的黑暗面。因為光明的那一面是不需要了解的。
另一方面,換位思考的實際意義,是了解對方為什麼要這樣,在非常複雜的人事利益環境里,找出對方真正想要什麼……
給你一個建議,如果你只是想通過這些方法更好的了解自己(先不要談幫助別人)。
好好觀察別人,仔細觀察……這就夠了。
在完成第一點之前,不要去想其他太多,否則在你還沒有了解自己之前,你已經陷在了你自己的慾望里……
所謂:修行中自有心魔相伴,便是這個道理。
這不是回答,可以算作是問題的補充么?希望自己能夠解答自己的困惑。
換位思考_百度百科換位思考,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思考方式。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並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
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制。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繫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它既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並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
換位思考,首先要做到對人對已同一標準;再則就是寬人嚴己。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
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油放太多了!」心裡多為對方著想,生活美好
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不用你指手畫腳的。」
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這裡面體現的是一個情景的體驗吧,也就是說將自己的經歷和對方的類似的經歷進行鏈接,明白自己的情感,然後明白對方的情感。
一頭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被牧人關在同一個畜欄里。有一天,牧人將豬從畜欄里捉了出去,只聽豬大聲號叫,強烈地反抗。綿羊和奶牛討厭它的號叫,於是抱怨道:「我們經常被牧人捉去,都沒像你這樣大呼小叫 的。」豬聽了回應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分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啊!」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是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的。因此,對他人的失意、挫折和傷痛,我們應進行換位思考,以一顆寬容的心去了解,關心他人。
這裡是將虛構和理解對方的情景,然後把自己放入其中體驗,理解對方的情感。
你是你,我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但你把我當成你,我把你當成我,這樣就換了位,再思考一下……
一對夫婦坐車去游山,半途中下車。聽說後來車上其餘的乘客沒有走多遠,就遇到了小山崩塌,結果全部喪命。女人說:咱們真幸運,下車下的及時。男人說:不,是由於咱們的下車,車子停留,耽誤了他們的行程。不然,就不會在哪個時刻恰巧經過山崩的地點了…… 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與人之間少不了諒解,諒解是理解的一個方面,也是一種寬容。我們都有被「冒犯」、「誤解」的時候,如果對此耿耿於懷,心中就會有解不開的「疙瘩」。如果我們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或許能達成諒解。一般說來,只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都是可以諒解的。諒解是一種愛護、一種體貼、一種寬容、一種理解!
這裡也是一種情景的模擬,情感的體驗
其實這一些例子,還有我熟悉的那一些例子都是這樣的一種模式,因為不熟悉一個情景,所以可以通過回憶或者是虛構將自己帶入到對方的情景中去理解和感受,達到情感的通達。
但是換位思考不是這麼簡單而且這麼狹窄。
過程很簡單,在腦中運行一遍花費的時間很短,以至於我一直認為自己是掌握了換位思考的。以前我自認為很理解別人的不容易,也不會輕易地去抱怨別人。就是理解了換位思考了。
但是,換位思考就是情感的體驗么?換位思考是不需要用到大腦思考的么?換位思考只是為了理解么?
現在我試著為換位思考做出解釋,個人意見。
換位思考需要強大的觀察力和理解力,首先需要有強大的信息,這個信息可以通過搜集可以通過詢問,然後在這一些信息中去推斷對方的思維方式。
這裡有一個操作上的困難,當一些經歷超出了我們的理解能力,那麼我們就沒有辦法達到一定的境界,當然也就沒有辦法理解。
拿人物的傳記來看,成功人物的人物自傳很暢銷,每個人在閱讀的時候效果卻很不一樣,因為沒有達到一定的境界,所以對一些小的至關重要的細節沒有辦法理解和體察。
換位思考的目的被公認為是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但是我個人更加偏向與理解成是對自己思維方式和精神世界的完善,因為當你試圖用另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事情的時候,就會打破自己原有的思維方式,從而給自己提供到了一個更大的機會去看一個更大的世界,我認為將意義歸到自己身上更加可以體現出換位思考的意義。
我想訓練換位思考的能力,首先要做的不是儘可能地去理解他人,而是了解自己。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處在無意識的狀態中,那麼我們對自己的了解也就不夠充分。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去談理解別人呢?
《呂氏春秋》中一句話想來真是務必準確:察己知人。
記錄自己的想法,思考自己的經歷對自己思維方式的塑造,記錄自己的決策,記錄自己的觀察。
當我們深刻地了解了自己,並且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才有可能更好地去換位思考去理解那一些我們不熟悉的事物。
換位思考是一個系統的思維過程,需要長期地努力,而且可能是一生都無法達到的目標。
不過還是想說一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換位思考,其實很難;自以為是,隨處可見
今天看到朋友圈轉發的一篇文章「半分鐘的猶豫」。講的是兩位美國小學老師去到南非某貧困小鎮的一所小學時發生的一件事。
老師和這所貧困小學建立了友誼幫帶關係。有一次,老師帶這所南非小學的孩子們去山上探索自然奧秘。結果發生了意外:在半山腰上,老師因為想保護一位南非黑人少年,自己不慎摔傷,需要輸血。情況緊急,檢測現場各位的血型後,碰巧只有這位黑人少年的血型符合。可是少年卻猶豫了大約半分鐘後才同意抽他的血。而且還怯生生地提了一個「我只希望你們以後能常來我們的學校!」的條件。當時在場的人都有點憤怒了:給為了救你受傷的老師輸一點血,怎麼還要猶豫,而且還提條件?!簡直太不像話了…… 可是,當那黑人少年輸完血後的一句話卻大家驚呆了,他輕輕地問老師:「我想知道,我將在什麼時候死去?」
這時候大家才恍然大悟:「他在輸血前的猶豫,並不是在考慮要不要輸血給老師,而是在考慮要不要為老師獻出生命。更加讓人無法想像的是,他作出那個在他看來是要獻出生命的決定時,只用了半分鐘!」。
多麼發人深省的一個故事啊!
有句俗語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實,生活中更常見的是「以本人之心度他人之腹。雖然大家都知道凡事要學會換位思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何其難也。 就像文章最後所說的:我們常常會站在自己的視角去分析判斷別人。其實,如果我們不知道別人的生活,無法對別人的酸甜苦辣感同身受,那麼,就不要輕易地去指責別人或者批判別人。
所謂人生百態,世界上不會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你的喜好,你的觀點,你的立場只能代表你自己。這是我們時刻應牢記在心的。否則,無論大事小事,無論工作生活,如果總是在站在自我的立場考慮問題,判斷是非,遲早會在現實生活中摔跟頭,甚至碰得『頭破血流』。
如果把這個問題再拓展一下,很多時候,即便你是一片好心,如果不考慮對方的喜好和承受度,其結果也很可能是適得其反。最典型的例子,家長和孩子之間,家長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我都是為你好!可問題是這個『好』,是你覺得的好,而非孩子感受到的『好』。這一點對於我們做老師的人來說也尤其重要。因為我們的工作要面對的是人,而且常常是不同的人的群體。
我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
朋友Y君是個典型的熱心腸,善良誠懇,做什麼事都幹勁十足。前些天被某大公司請去開講座,做培訓講師。她覺得給人家員工講課,可得多費點心,卯足了勁,準備了大量的資料素材。開講時更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恨不得把自己知道都一股腦兒抖落給大家。
可是結果卻不遂人願,第一,二次,都是興沖沖地去,灰溜溜地回。問她咋回事,她說她倒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地講,可台下的人開始還好,後來越聽越沒精神,一個個都在昏昏欲睡。搞得她也沒了精神頭,以後不想那麼費勁了。沒想到的是,就是她的這個「不費勁『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次講課她滿面春風地回來了。一進門就大聲嚷著:奇了,奇了,我今天沒準備那麼多東西,隨意講了講,效果卻出奇的好。長時間的掌聲啊!
我了解朋友的性格,知道她習慣於犯這類「好心辦壞事的錯誤」。便提醒她道:親愛的,你知道為什麼嗎? 我想最可能的原因是,你的『隨意』正好契合了他們的接受度,對他們來說,你講到這種程度才是他們的『恰到好處』呢! 而你前兩次的備料太充足,大概讓他們消化不良了,怎麼能有好結果呢。?!
生活中這樣的的例子實在太多了,總以為『好心會有好報』,常常『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覺得我這費了老大的勁,為大家好,大家就一定會領情的。卻不曾去想想,你做的,對方是否認同。你的那個『好』,是不是對方認同的『好』。就算你有好的出發點,願意為大家服務,但若不看對象,亂奉獻一氣,恐怕最終也只能落得個費力不討好!
大千世界,千人千面,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小宇宙。這就叫你我之間,各有乾坤。所以,自我陶醉的時候,別忘了,那只是你的世界。而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很精彩,有時候也很無奈,因為可能和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完完全全的換位思考是無法做到的。
人,永遠無法跳出自己看自己。即使你認為你跳出自己了,其實你所跳到的範圍還是你的認知圈。同理,換位思考也是無法真正的完成的。你無法完完全全的了解對方的思維,因為你的經歷和環境是和對方不同的,你以為你在他的思維里看待這個問題,其實那還是你的認知,你是通過你的思維去想像他的思維,從而再從你想像的他的思維來看待所看待的問題。舉個栗子;你覺得他沒吃早飯,所以他現在應該餓了,所以他想早點吃午飯。可是他是從小不吃早飯的,而你是從小吃早飯的。所以你以為他餓了,可其實他不餓。
所以換位思考是無法完全做到的,我們能做到的事從多個角度去替對方想。
再者,其實一個普通人是很難做到持續的換位思考的,很容易回到自己的慣用思維。再舉個例子:今天和女朋友吵架~~~~(&>_&<)~~~~ 。想著想著,我覺得我應該換位思考的,是不是我真的做的不對。好了到此,我又開始了→我做到不好她就不能和我一樣說出來嘛?她為什麼生這麼久的氣?為什麼我生氣三分鐘她要三天?
換位思考的目的是對他人的損益做出預判,從而對他人的行為做出預判,從而使你在二人博弈中占更多優勢。而不是讓你真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做出有利於對方的決定。
是可以的,但是過度的換位思考會讓你很受傷
從題主的描述,我猜測,您所說的帖子中的主人公,受制於自己的情緒和立場,並沒有展開真正的換位思考。據我的觀察,在公開的論壇中,被大夥按著頭要求換位思考的,最後的結果多數是「解釋——&>爭論——&>群撕」。這位主人公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還真不是」如何進行換位思考?換位思考的要訣是什麼?「 反而應該先過一關:「換位思考對我有什麼好處」。不過在這個答案中,我想就自己的理解,主要要談談換位思考的難點;至於具體的方法,也給出了一個(見黑體字),比較有實操性。
————————————————————————————————————
如果一個人真的嘗試要進行換位思考,那麼對他來說,換位思考的困難在於三點:
1,缺少對方的情境信息。
這點是硬傷,信息不充分自然無法換位思考。
2,不了解對方的認知方式
例如下棋這種活動,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存在著換位思考。下棋活動中,情境信息是非常公開的,規則是一致的,對方的目的也是透明的——贏。但雙方對局面的認知方式是不一樣的,在這點上,高手比較容易理解低手的認知方式(騙招就是這麼來的),但低手就無法換位高手的認知方式,覺得高手的每一步都和自己預想的不一樣。
此類認知屬於有高下之分的認知,還有更多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認知並不一定有高下之分,屬於價值觀範疇。曾經在醫院看到外婆和母親因為孩子發燒後的治療問題爭吵,起因就是外婆說了一句話:「還是聽醫生的吧,給孩子掛鹽水。看病的事情不用想著省錢,錢我來出。」 這位母親聽到外婆「換位思考」後的言論,於是爆發。因為她的認知是不希望過度治療而非省錢。
知道對方信息但沒有引起相關體驗。我的一位朋友曾經說過這麼一件事:在他讀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與他關係最好的班長,某天晚上把他叫到操場。班長這段時間精神狀態非常不好,總是心事重重的樣子。果然,沉默良久後,班長告訴他,自己的姐姐因為肝病,在醫院去世了。接下來就是低頭,沉默。我的這位朋友說自己當時完全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又不能容忍自己長時間的沉默。想了半天,憋出一句:「那,我們活著的人要更加珍惜啊。」 事後,他非常後悔怎麼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換做今天,自己會拍拍對方的肩膀,站在旁邊,不用說什麼,陪伴就是最好的安慰。當時的他,無法給出有效反饋的原因,就在於作為一個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的大學生,自己也沒有過類似的體驗,當然很難真正的換位。正是所謂「經歷過才有體會」。
對此,我的建議有兩點。第一點比較雞湯一些,就是多經歷人生,多旅行,常看看電影,有什麼沒做過的事情不妨好奇地去做一做。
重點來說說第二點,對於實在沒有經歷過體驗過的事,用類似的情境進行模擬。有一位女士,她的孩子課業上屬於比較用功的,成績嘛在班級屬於第十名左右,某天她斟酌了一下,決定鼓勵孩子:「以你的情況,再努力一點,考到班級前3名是沒問題的,加油。」沒想到孩子並不領情:「媽媽,我覺得我挺努力的。」沉默了一會,居然回嘴:「媽媽,那你在你們公司是第幾名?」 媽媽一時氣結,摔門而出。但是,請注意,這個孩子卻是道出了換位思考的一個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當你無法真正「換位」體驗到對方感受的時候,不如用自己可以理解的,類似的事情進行「換事思考」。在這個例子中,媽媽就可以這樣考慮,如果自己作為一個在工作中比較努力的人,那麼當家裡人希望她在工作中有進一步的提升時(例如從主管成為經理,類比從第10名變成第3名),自己期望家裡人的態度、口氣是如何的?自己希望家裡人說什麼,不說什麼?(考慮一下,是否希望家裡人說「你再努力一點,成為經理是沒問題的」。)如果自己經過了努力,還是沒有實現目標,那麼此時你又希望家裡人說什麼?不希望家裡人說什麼?
這個過程,就是代入自己可以理解的情境,去體驗對方的感受,找到對方的期望,發現應該採取的方法。不論是和老闆談加工資,安撫憤怒的客戶,還是去安慰走失了寵物的好基友,都可以用這個方法進行模擬。
當然,費工夫是肯定的,換位思考就是這麼件費工夫的事。
能換位思考的人,是沉默的大多數。
換位思考只是思考,換位體驗更有效
我覺得換位思考這個東西的作用不在於讓人評判對錯,對錯這個東西是需要立場的,而你換位思考的方法是改變立場,這麼一來,原本對的就會變成錯,這對事件本身沒有意義。
那麼換位思考的作用是什麼呢?不是要你看出來誰的過錯更多或者誰該負更多的責任,而是需要你去理解。這裡的理解不是徹底的感同身受,人都是孤立的,沒法做到徹底的理解,但能做到體諒。
所謂的換位思考,是把你放在那個人的位置上,考慮他的生活成長經歷所塑造的那個人,對於他來說,他在那個情況下做了什麼,對於他是否有更好的選擇,如果有,那為什麼他沒有去做,如果沒有,他這麼做是否出於無奈,又是否是無心傷害到了你。
這樣想來,你不光知道他做了什麼,也知道了他這麼做的理由。通過行為推測出他的想法,這才是換位思考的目的。而不是簡單的,我變成他,也感覺他錯的更多一點。
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但至少,能做到理解和體諒。
順便一說,理解和體諒這種事也不是為了成為好好先生,對大多數和你並沒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的人來說,體諒的目的是放平自己的心態,看開給自己添堵的事,僅此而已換位思考是有技巧的,站在有利於對方的視角去看事情,就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例如:換位思考媽媽怎麼看你找女朋友。
1.物質視角:可以照顧你生活的女朋友。
2.虛榮心視角:學歷跟你差不多的。
3.物質視角:工資和比你爭的多。
4.精神視角:感情上合得來。
我說一些商業上的或者股市上的例子吧。
所謂換位思考,其實就是用自己看到的去想對方在想什麼。至於要怎麼做,大多是一些雞湯學家,利用人類鏡像神經元產生的趨同本能【其實就是同情心】強加於人的。其實,換位思考並沒有決定你要怎麼做。
傳統意義上劣化的換位思考:
A公司做出了決策1,導致公司成本上升,同時股價下跌。於是股民B開始換位思考:公司A怎麼能這樣!成本上升了,利潤肯定下降,現在公司有什麼樣的處境BALABALA,股價怎麼不會下跌。於是,股民B集結一般人跑到公司A請願靜坐。
這種換位思考凸顯的是主動思考方思考能力與被思考方的差距。【也可能是思維習慣不同,比如男女之間】當然,我這裡預設的是公司信息公開的前提,笑。當然換位思考也是需要信息對稱的,人的情報採集能力也很重要。
一般意義上的換位思考:
某互聯網公司,用用戶群體A來補貼用戶群體B,於是用戶群體A高呼:guna!公司遲早藥丸。但是公司活了N年都沒玩。比如某論壇玩家和某爸爸公司。這個時候,你去某論壇企圖引導他們換位思考,用抽象的理論給他們講述事情的前因後果。他們就會輪流上來怒吼:」你是來洗滌的!「」你就說這個是不是XXX「
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換位思考的主要心理障礙絕不是一句」別太拿自己當回事「就能夠解決的。這種心理障礙導致你雖然有理解的能力,卻完全無法接受分析過程。每個人的性格、經歷、底線都有所不同。有的人一輩子都無法換位思考,他們或者是情緒控制能力差,或者是不具備抽象思維能力或者場景思維能力。同一個教條也不可能讓大多數人學會換位思考。
被利用的換位思考:
去指責你的競爭對手沒有人性,不會換位思考,並且激發群眾對你的悲傷處境進行換位思考。貌似現在公關都這麼搞。
當然這種利用往往是本能的,也是相互的。被指責者也可以哭訴:「我又要考慮這個又要考慮那個,為什麼我不能考慮我自己!」到這裡就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無非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抱團取暖欺負弱小。所以,現在水軍一般都不當馬前卒了,而是當管理員或者是丟入水塘的石子。然後利用人性激起連環反應。
這個還能說明一個問題,換位思考不管對人或者群體,都不是必然的加分點,只是人性這個程序中的一段代碼而已。但是換位思考是你這個程序破譯其他程序的主要手段
優化的換位思考:
我們在討論問題時,不管是學術上的或者工作上的,都要不斷對對方的意見進行詢問。可是你又不能做」十萬個為什麼「式的詢問。所以你要就事情的情報和他的回答,以及你對他性格的揣摩進行進一步的提問和了解。但是,雙方的信任是這種換位思考的基礎同時也是障礙。
不可說的換位思考:
有的人能夠不問就知道你在想什麼,可能是詐術嚇你,可能是激怒你,可能是故意謙遜,甚至可能打組合拳,先一步不的閑聊轉移你的注意力。達到這個境界就無所謂換位不換位了。王陽明說:知行合一,心外無物。剩下的無非是一些細節上的鍛煉了。
很多時候我們明知是自己的錯誤,或因嘴硬,或因害怕,運用各種理由去搪塞,不願承認和主動承擔。
當你有次站到了對立之面,你突然瞭然那些或因自尊,或因其他,犟著嘴不願低頭的人是多麼的可笑。
其實若單從目的來看,對方能感到你是有在為他考慮,就足以。他若有更多的需求,那就應該通過合適的方式向你表達出來。
不可能,人總是覺得自己的都是對的,無法體會別人的痛苦,自己的痛苦永遠都是最大的,永遠都是別人欠自己的
我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換位思考是不存在的,即使站在對方的角度,也不可能用對方的認知取代自己的認知來思考,換句話說就是,對一個人的真正了解是不可能的,即使父母對子女也同樣。所以,與其何換位思考,不如儘可能地替對方著想,一個可以實踐的方法是以「讓對方得利」為一切言行的先決考慮條件。
雖然我還不懂具體是什麼,不過我覺得在換位思考時,我們要牢記換位思考的目的,比如我思考是為了知道領導在想些什麼,而不是一味的將自己幻想成對方,然後再考慮對策,這樣會陷入泥潭
心理學上有歌詞,叫心理理論,是每個人從兒童階段就開始發展的,也是人作為高智商生物的非常重要的標誌。
是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一種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的理解能力。
如果沒有這個能力,是不正常的。
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受到太多因素的限制,你很難有別人的經歷,家庭背景,人際關係,以及價值觀。如果你的價值觀是很看重金錢,你去思考一個很看重名聲的人,你怎麼可能得出有效答案?
推薦閱讀:
※怎樣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如何分辨對方(自己)是在認真的、邏輯縝密的分析問題,還是在鑽牛角尖?
※道德感和羞恥心從何而來?
※有一個很容易哭的女朋友/朋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和尚騎著獅子的畫有什麼寓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