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貝多芬早中晚三個時期的奏鳴曲?

請列舉作品號


瀉藥。

早上在家休息,看到這個邀請,就權當自己複習功課了,可能稍微有點長,搞個大新聞。

貝多芬是個創世奇才,奏鳴曲(sonata)在他的手裡才算髮展成了一個展現高難度作曲技巧,演奏技巧的音樂會/教學作品,莫扎特和海頓的奏鳴曲都還沒有被嚴肅對待到貝多芬32奏鳴曲的程度。海頓的奏鳴曲別具一格,成為了貝多芬貫穿一身的借鑒標杆;海頓的奏鳴曲的最高程度還是後期49-52那幾首在英國「倫敦」時期接觸更大的樂器而作的。莫扎特的最重要鋼琴作品在於他的鋼琴協奏曲,那是他謀生,並且作為演奏家演奏的最重要工具,而在奏鳴曲裡面更多的是小規模的嘗試,或者是教學而用,因此從規格來講,相較於貝多芬,都要小一些。

*一如既往,請網友擔待一下洋不洋,中不中的語言,有些詞,我只能用中文表達,有些詞則只能用英文。

早期的作品:

貝多芬跟海頓學過作曲,雖然他總是說跟海頓什麼都沒學到,但是他的初期作品完全展示了海頓的風格和寫作方法。與此同時,從最早的第一首鋼琴奏鳴曲就已經展示了貝多芬對這個曲式的嚴肅和雄心:他把三樂章的奏鳴曲擴展成為四樂章,一個引用交響樂傳統的曲式。一樂章呈現基本作曲理念,想法和觀點;二樂章是慢樂章,抒情,沉思;三樂章通常是dance;四樂章為結尾,曲式可以是奏鳴曲,可以是迴旋曲,甚至可以更多。前期的貝多芬喜歡出set,三首一套:

op2/1 F minor Op.10/1 C minor

op2/2 A Major Op.10/2 F major

Op2/3 C Major Op.10/3 D major

op2和10是最重要的前期兩套,他們的排列都有規律,第一首都是小調,dramatic(戲劇性好像有點意思不精準),對比大,變化多,情感豐富強烈;第二首通常是溫柔一些,諧謔一些,沒那麼嚴肅和深沉;第三首則是最長,技巧要求最高,most ambitious work:op2/3 和op 10/3的難度應該是前期作品裡最高的,不僅是手上的技巧,也有音樂的深度。尤其是op10/3的二樂章,是第一次貝多芬在那麼早的作品裡面展現了對死亡的思考,對命運的思考,甚至有一些元素和後期作品遙相呼應。

緊接著就是op 13,大家所熟悉的悲愴了。c minor是貝多芬最喜歡的調性,每到c minor不一定是最大的作品,但一定是特殊的。題外話,op 1/3是一個c minor piano trio,也是貝多芬最早駕馭這個調性的優秀作品。op.13是早期作品裡面很特別的一個,而且一改前面4個樂章的傳統,成為了一個三樂章的作品,成為經典。因為第一樂章的introduction部分;這個introduction的使用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真空,從op13直到op81a才又出現。在經歷了深沉,struggle的一樂章,二樂章打破了一些音樂學家的「惡意評論」:貝多芬寫不出美的旋律。古典時期作品講究平衡(balance),二樂章則是中間點,實際上在演出的時候具有一定演奏的難度,就是如何讓二樂章在一個整體中,在兩個如此dramatic的樂章中跳脫出來,卻又不完全聽起來像一個單獨的小曲子。這個樂章是非常貼近內心的(intimate)也是學生接觸貝多芬音樂性的絕佳教材。

然後就到了op 14,這一套只有兩首規格都不算大的作品,no 1後面是變成了四重奏,並且在四重奏的版本其實演出的效果會更好。添一句,想必是收到了海頓的影響,貝多芬對四重奏的曲式也非常的執著,有很多鋼琴作品其實整一個texture就是四重奏的,比如op 109的二樂章,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聽起來理所當然的順暢而演奏起來非常的彆扭,尤其後期作品,對於手是不友好的,當然了,貝多芬本人明確表明他根本不在乎是否idiomatic這件事情(尤其對待小提琴的寫作上)音樂的訴求是他唯一的創作目的。

Op.22 B-flat Major是一首比較有技巧性的早/中期作品,實際上在作品裡貝多芬中期的特性就顯露出來:那就是專註於節奏性和motif/motives的發展。節奏性去帶動整一首曲子而不是旋律性,而材料大多數由一些細節不停的變化去充實,所以這些作品你印象會很深刻,卻是無法哼唱的。越往後面,貝多芬寫作的中心慢慢就會從一樂章,轉移到後面的樂章(3或者4),奏鳴曲式中的development部分越來越長,並且探索的調性變得複雜,用的技巧更為多變和精湛。

----------------------------我來一發分割線玩玩

op 26-op 28 我自己給的這一段定義為「exploring period」這算是一個從早期到中期轉變的一個橋樑,這一段的作品貝多芬是在嘗試更重各樣的可能性。

Op 26是肖邦最喜歡(可能也是唯一喜歡)的貝多芬奏鳴曲。這是一個奏鳴曲,但是四個樂章沒有一個是奏鳴曲式:一樂章是一個變奏曲,二樂章是諧謔曲,三樂章是葬禮進行曲(成為肖邦第二號奏鳴曲的標杆)四樂章是個迴旋曲。注意,在這一首奏鳴曲中,舞曲和慢樂章的位置換了,這在之後將會成為一個貝多芬漸漸固定下來的方式。這一首也是色彩多變,內容豐富,並且是由很多截然不同的元素組成的,是一種創新。

op 27是由兩首奏鳴曲組成的一個set,並且都冠上一個別具一格的標題「sonata quasi fantasia」如同幻想曲的奏鳴曲。他在這倆首里對調性,踏板,音色做了大量的嘗試,聲音效果是與任何一個階段的作品都不同的,當時op 27/2就是大家熟知的月光,然而到底什麼樣的演奏才能還原貝多芬當時的演奏方法呢?恐怕誰都不得而知了,這也是學者們爭議很大的兩首曲子,尤其是月光的一樂章,我最崇拜的鋼琴家席夫就指出這一樂章的texture和巴赫的前奏曲與賦格中很多前奏曲的風格如出一轍,而那種幻想,浪漫的詮釋無非是詩人ludwig rellestab自己個人的理解,冠上月光之名。這裡講一下,所有的標題,悲愴,月光etc,都不是貝多芬加上的,也沒有經過貝多芬的授權(暴風雨和告別則不一樣)。對於接下來的一首 op28田園也是一樣。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時期左右著名的貝多芬書信, the Heiligenstadt testment,寫給他的兄長里提到他差一點就自殺了,而音樂挽救了他. 正是這一時期貝多芬的耳朵出現了問題,並首次寫在書信里。而田園這種意境就是貝多芬嘗試與世隔絕,選擇藝術和音樂作伴來與命運抗爭。

----------------------------分割線來了

在經歷了嘗試階段後終於貝多芬又來了一發早期的套路。寫一個三首套餐。

Op. 31在排列上把原先的第二和第一首的位置互換了:第一首是諧謔,在譏諷技藝不精的義大利交響樂團的樂器從來在吹奏時合不在一起;第二首則是dramatic one,就是暴風雨。暴風雨這個標題是出版商的人在問貝多芬的時候道,你寫這首曲子有什麼意象,貝多芬答就如同猛烈地暴風雨席捲而來,如此得名,所以這個標題可謂是比較貼近貝多芬本人意願的了。op 31/3作為結尾一如既往是大規格的曲子。這一階段貝多芬對一個奏鳴曲到底幾個樂章沒有一個穩定的答案,一會兒3一會兒4(不三不四?。。。)op31前兩首都是三樂章,第三首則是四樂章。然而從這一手之後四個樂章似乎就穩定的變成了只有三個樂章了,直到op101,106再現。

op 49是一個兩首的set,規格小,教學作品。也有傳聞是貝多芬趕在截稿日期前實在是沒什麼東西額完成,寫了兩首比較簡易的教學作品交差。。。有待考證。49/2是很多人接觸的第一首貝多芬,實際上我本人對這首非常無感,就算是教學作品,還是選擇其他的,等到日後哪一天我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完成的演出全部貝多芬32奏鳴曲的時候再來仔細研究研究到底是什麼套路。。。

----------------我又來了

中期最大最有名的兩手貝多芬奏鳴曲登場。

op 53,waldstein. 這是一首致敬貝多芬的贊助商waldstein公爵的大作品,我在彈這一首之前是非常反感這一首和熱情的,因為實在是被彈的太多而且彈爛的太多,每一個比賽都能見到。。。然而彈了之後才發現,我的天,這種被overplay的作品真的是有原因的,偉大。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中期作品的特點,這「旋律」沒法唱,但是你印象會很深刻。莫扎特甚至海頓永遠都不會拿這樣的套路開頭,在課上一定會被暴打,然而他就是這麼有時效性,馬上記住。在這一首中,貝多芬開啟了一個特殊的調性關係;三度。他對三度執著起來了,C major不再轉調道dominant G,而是到了E major。這是宏觀的三度,還有很多微觀的三度。二樂章這裡有個故事,最早的二樂章很長, 拿到了出版商哪裡,出版商的人仔細看了之後對他講說,你這個二樂章不太work啊,有點長,而且你的三樂章起步就是moderato,也是抒情的,中間部分冗長。貝多芬勃然大怒,娘希匹,你懂個毛線!結果叫了一群朋友來聽,大家都有提到這個問題。一改往日硬剛風格,貝多芬居然最後聽進去了,就改了二樂章,成為了三樂章的introduction in F major (interesting,1mvt C major to a 4th)。這個最早的二樂章成為了單獨的曲子andante favori Woo 57. 我們這裡以前一個博士做了一個有意思的項目,就是彈了原始的二樂章在整一首曲子里。。。真的如同出版商和貝多芬的朋友說的一樣,很不work,同樣一件事情做了兩次,所以大家不要作大死,不要干這件事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貝多芬的這兩首op 53/57 都是大作品,一樂章三樂章都有coda。waldstein最為特別的是三樂章的coda用了prestissimo的速度標記,這是非常少見的快,除了這一首的coda應該只有109的二樂章,所以我也和所有專業的人一樣站在這個角度去思考,有一些貝多芬的曲子到底是什麼速度?如果你把一些很激烈的allegro樂章(比如熱情的三樂章,告別的三樂章)過快,從宏觀角度上再去彈prestissimo的樂章就會無法駕馭,而prestissimo這個標記到底是在暗示速度還是別的,這個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者了。還有就是在waldstein出現了(不是首次)右手要同時trill(顫音)和彈奏旋律音的貝多芬變態技巧,這是一個比較困難的技巧,並且在後期作品中的非常重要的技巧,頻繁出現。之前一次i應該是在同樣是C major的第一手鋼琴協奏曲中。慢慢練習。

在這兩首大作中貝多芬寫了一個我挺喜歡的小作品op 54 F major是個兩個樂章的小型作品,和這兩個大作截然不同,第一樂章是個安逸的小步舞曲,第二樂章是個allegretto。

--------------------割割割

在寫完中期大作之後貝多芬在奏鳴曲上就休息了一下。他自己也親眼見證了這兩個作品的成功,所以到op 78中間隔了一針子,寫了一些交響樂(田園),小提琴協奏曲之類的。

Op.78對我來講是後期的開端。這個作品雖小但是非常的有內涵,也是一個有音樂難度的作品。開頭再次打了那幫音樂評論的臉,甜到心裡的溫柔旋律,很難想像這是從貝多芬這個「糙」漢子手裡流出來的音樂,這也是很赤果果的愛的流露。F-sharp Major本事就是一個很特別的調性,而這樣的特性成為了後期的一個特點,那就是貝多芬reinvent旋律性。這首曲子也可以看出貝多芬的對位開始增加(counterpoint),這是後期重要的一大特徵。

op 79兩首是小作品。值得一提是op 79的三樂章的開頭的和聲,貝多芬稍作修改從G major往下降了兩度到E major,這就是我們Op 109的開頭了!我貝多芬是不是很機智?稍作修改就能成為一個天一個地,不得不服。

Op. 81a Les adieux, farewell, 告別 一堆不同的翻譯。貝多芬對這個法文的標題非常不滿,他自己給了德文的標題並且在第一行還寫下了次lebewohl。這是個不是很長的重要作品。先解釋下為什麼是81a,因為出版商搞錯了一個弦樂六重奏序號,簡單粗暴加了個a,b來區別。這一首離別是寫給貝多芬的贊助商和學生 archduke rudolf的,這個人應該是貝多芬最好的朋友了,著名的archduke trio也是寫給他的,有很多作品都是寫給他。當時正逢法國入侵,archduke要跑路,貝多芬送給他的禮物。注意一下,第一次在譜面上,貝多芬開始逐漸拋棄掉義大利文的指引,而開始使用德文,並且越來越詳細。布蘭德爾稱這個作品是32首奏鳴曲里技巧性最特別,演奏難度最高的作品,我覺得我是贊同的。並不是說hammerklavier比這個簡單,而是碰到的問題不一樣,這一首在演奏的時候會有很大的挑戰,由於其多變性質,在短小精悍的材料里,兩三個小節一個idea,這一點在三樂章淋漓盡致。巴倫勃依姆講這一首曲子有一種special filter,這就要慢慢體會了。這也是唯一一個貝多芬programmatic作品,即寫這個曲子時完全遵照一定意象的敘事性作品。

一樂章introduction深邃,到了allgero時候左手的意象就是奔跑的馬車,第二頁右手的雙音臭名昭著的難。這個奏鳴曲式的一樂章不長卻有一個相當長度的coda,已經像第二個development一樣了。這一首在coda上後期作品的深沉,空靈,孤獨一覽無餘。二樂章是一個三樂章的引子,標題是Abwesenheit,即absence;三樂章則是激動的重聚Wiedersehen。

op.90是一個重要的兩樂章作品,後期的特點越加明顯,尤其是二樂章,貝多芬從來沒有寫過那麼長的旋律線條,甚至已經時schubert的味道,在處理的時候和處理舒伯特非常相似了。這首作品也是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到此之後,貝多芬進入新紀元,也是他人生最後的時代。

------------------------------最倒數第二條分割線

至此,貝多芬完全到了另一種那個境界,稱之為sublime period。貝多芬大量復興巴洛克傳統,開始寫一些難度很高的賦格,並且重新審視奏鳴曲,濃縮精華,開創新天地。這時候他完全聾了,真正成為了直面命運的勇士,在我心中這樣的貝多芬已經脫離了凡人的境界,事實在他在後期的思考確實是超越時代的,對於哲學,他閱讀了康德,對於宗教他接觸了很多神秘學,甚至印度的婆羅門,雖然他從不是任何一派的教徒但是他閱讀了大量的宗教書籍;因為他一個人與世隔絕,生活在自然當中。並且採用了很多自然的意象。總之,這一時期的貝多芬已經回望op2已經是另外一個人了。

op 101-111這五首後期作品都是hammerklavier sonata,只是106被稱作為hammerklavier。這個直譯其實就是我們現代人理解的鋼琴。在101中第一次出現了low E,以前的琴只到F,貝多芬特意標記了那個E,並非常自豪。Op 101四個樂章,第一樂章非常短(這也是後期的一個特點),刪除了大量他認為不必要的材料,升華了奏鳴曲式。老實說貝多芬這樣開創性的舉動沒有得到繼承是一件遺憾。無論是是舒伯特,布拉姆斯都沒有這麼做,唯一有這樣想法的應該是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徹底打破了樂章的界限,但是對於奏鳴曲的濃縮都不如貝多芬來的徹底。二樂章是一個march,三樂章為引子,四樂章是回到了一樂章的旋律(這也是創舉)然後展開了一個賦格。(雖然寫的賦格真好,苦了演出的同學們,祝願大家記憶都solid,演出從來不斷,一把辛酸淚)

Op.106是一個怪物。這裡就不提太多細節,因為這個最長最難的作品真的可以寫出100頁的paper來。首先是這個作品可以是個4樂章或是5個樂章,看怎麼定義。其次貝多芬對賦格的運用越來越純熟,把development徹底變成了由賦格的區域。還有引出一個問題,就是裝飾音到底從upper neighbor開始還是principle note開始,貝多芬在後期的作品裡非常的不統一,需要演奏者們自己得出理性的答案。(109三樂章很清晰提示了on principle note,111則是upper neighbor)。最後講出一個大家學琴路上的問題,車爾尼練習曲。車爾尼練習曲的目的是單純的提取貝多芬32奏鳴曲中的技巧部分進行分層分難度,沒錯,臭名昭著的599,849,299,740都是這個目的。把他全部練完,講道理可以完成106的所有技巧,然而作為一個長期diss車爾尼的我,覺得這件事只是理論上成功,現實中要完成106,靠車爾尼是沒什麼卵用的。也建議往後的學琴朋友們放棄車爾尼,肖邦在他的課上暗示車兒尼之類的練習曲和學習這件樂器沒有任何關係。

109,110, 111是同時開始的,不再像以往一樣用一個op number成為一個set。109是貝多芬對人間的留戀和對愛情的嚮往(包括101,the immortal beloved),110是沉思,111是對命運的最後反抗。109一樂章是最短的一樂章,henle的版本第一面就是整一個exposition,第二頁到第三頁的開頭就是development,之後第三頁就是recap,第四頁的哪一點4行(?手頭沒譜子,是4還是5行)就是coda,包含一個chorale。二樂章是一個quasi scherzo只能說,四重奏的樣子,prestissimo的速度,左手旋律la so fa re mi是一個經典series,勛伯格之後引用。三樂章則是一個變奏曲,音樂細節都表明這是致敬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E M-G-sharp Minor-Csharp Minor的調性變化在哥德堡中也有這種關係。第五個變奏也是清晰哥德堡變奏的影子,席夫稱之為一個彌撒里的credo。

110是沉思。如果109最後一個樂章結尾不要聽,直接接到110的開頭A-flat Major,你會發現好像這兩個曲子根本就沒有分開,是一體的。(當然演出的時候不要作死。。。)110的一樂章充分展示了貝多芬後期非人的一些寫作,那些個琶音變種,根本不符合手的規律,而且要在p的強度下完成那麼緊湊的連奏是很困難的,最重要的是你到台上,一定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最後提一下賦格,就如同巴洛克作曲家做的一些事情,他用了inversion,第一個賦格接上一段arioso之後把整個賦格旋律顛倒一下,再來一發。聽起來真的很酷,很有效,again,苦了演奏的人。

111真最後的掙扎了。這裡出現一個有意思的問題,這是第32首奏鳴曲,貝多芬是有意讓這一首成為最後一首嗎?還是巧合?我個人的理解是從111的最後是可以看出來一些端倪,貝多芬直到自己的生命即將到了盡頭,這就是他最後的吶喊了。C minor,他最喜歡的調性,最為結尾。最後提一下開頭,和106一樣,不要cheat,不要拿兩個手去彈,一個是台上真的看起來太明顯了,第二個貝多芬寫這些非人的跳躍的時候雖然很反人類,可是他不是自己不知道,他這兩個開頭很明顯就是要演奏者從物理層面就能感受他的音樂的struggle,一旦你很輕鬆的用兩個手完成,你的音樂自然就已經喪失了一定的intensity。

------------------------最後割一刀

沒想到bb了那麼多,哇哈哈,真是搞了個大新聞,希望對題主有幫助。每一首我都簡單的聊了一聊,如果對其中細節的一種還有想法或者有東西要交流,不妨留言私信都可以。

文字太多,多有紕漏,希望多擔待。手邊沒有樂譜和書,可能有錯誤,如果發現了,請指正。

最後,貝多芬是一個不容遺忘,並且還沒有人能超越的偉大作曲家,但願大家能夠多聆聽音樂,發現他的哲學和思想。任重而道遠。


瀉藥.
才疏學淺 望各位大神補充.

早期應是1800年以前 此時寫了13部鋼琴奏鳴曲. 最早期海頓味兒非常濃郁 op.2 nr.1第一樂章學過曲式分析的絕對懂. 同時慢板樂章也帶有莫扎特洛可可式細膩溫柔 最經典是op.2 nr.1第二樂章. 爾後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英雄性"初步體現. "悲愴"op.13第三樂章是貝多芬簽名式尾聲.
中期應為1801-1814 英雄音樂風格的巔峰 最具獨創性的盛期 舉幾個例子 no.14 nr.27/2"月光"貝多芬自己也在副標題寫幻想曲風格 三個樂章不間斷地從緩慢絕望的三連音慢板到優雅如歌的小快板再到急速上升的分解和弦快板 變化之大讓聽者咂舌. op.21 nr.53"黎明"與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op.55"英雄交響曲"則是同一時期作品 貝多芬怒撕樂譜 體現了他的英雄觀 而黎明提現的是貝多芬的自然哲學觀 第一樂章呈示部c大調同音反覆進行 明亮的倚音和快速音階 展現了大自然充滿詩情畫意的畫面. op.23 nr.57"熱情" 展現了貝多芬的個性特點以及對時代社會的不滿 熱烈磅礴. 這個時期的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op.24 A大調第九小提琴奏鳴曲op.47"克羅彩" F大調第7號弦樂四重奏op.59"拉祖莫夫斯基" 也是非常出彩值得一聽的.
晚期 五首鋼琴奏鳴曲op.101 op.106 op.109 op.110 op.111 六首弦樂四重奏op.127 op.130 op.131 op.132 op.133 op.135 這個應該沒爭議了. 這個時期的貝多芬已完全失聰 全憑內心感受創作 仿如一位滄桑老人娓娓道來. 柔情似水的op.109第一與第三樂章應當是最典型代表. op.111縮短為兩個樂章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加進了對位手法 第二樂章變奏曲 形成尖銳對比 第一樂章如狂風驟雨般激烈 第二樂章最後的顫音於和弦不是結束整首奏鳴曲 而是開啟了寧靜 也是讓現代人覺得難能可貴的聲音. F大調第16弦樂四重奏op.135是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 可以說是最後表達的音樂思想了 第一樂章簡潔的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諧謔曲卻富有動感 第三樂章僅有54小節的慢板 第四樂章奏鳴曲式開頭動機難以捉摸 標有"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的提示 序奏是極慢的慢板 主部主題轉為快板 情緒才開始歡快起來.
貝多芬創作了許多不同體裁的作品 諸如交響曲變奏曲歌劇(Fidelio序曲Leonora op.72非常值得聽) 突破了傳統的規則和框架 利用頻繁轉調離調 曲式擴展等表現手法 使內心情緒更加真實 前承古典主義 後預示了浪漫主義的到來.
不許再笑op.111是貝多芬隨手創作了爵士樂扔給後人玩啊


早期像莫扎特海頓中期又長又大晚期比較艱澀(聽得出來)。


拍自音樂聖經上卷


彈過或者聽多就記下來啊
硬要說區別的話,貝多芬後期的奏鳴曲的主題已經有點浪漫派的味道了


是不是可以用交響樂三個時期的劃分呢……


一般來講:
1-11早期
12-27中期
28-32晚期


浪漫感的多少程度


早期 op.22之前的
中期 op.26-op.57
晚期 op.78以後


不好意思啊,我是硬記下來的,總共就32首,不難吧


推薦閱讀:

發現李雲迪貝奏專輯中《熱情》第一樂章的若干讀譜錯誤,請專業人士來辨認,我是不是聽錯了?
怎樣理解肖邦作為作曲家和演奏家,對音樂貢獻?
如何理解「天才可以沒有品位,比如貝多芬,但同為天才的莫扎特卻有著最為雅緻的品位」這句話?
作曲家是如何創作交響樂的?

TAG:鋼琴 | 古典音樂 | 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 音樂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