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前排座位的觀影體驗大多很差,為什麼電影院不改善一下?
國內很多電影院不夠規範,導致第一排觀影體驗相對較差。如果按照標準的影院建設規範,第一排觀影雖然不如後面的黃金位置舒服,但正常觀影的體驗是不會打太多折扣的。
(國內很多觀眾可能是在家看碟養成的習慣,更喜歡靠後一些位置上觀影,銀幕畫面相對較小。但有一些觀眾,比如我這樣的,更喜歡坐前排觀影,因為這樣可以讓銀幕畫面充滿整個視野。)
但是國內很多影院是這幾年快速擴張過程中建設起來的,所以很多影院都是放映廳面積和坡度上打了折扣。這樣就直接導致了前三排的位置相對銀幕來說太低太近,觀眾必須要全程抬頭觀影,而且無法看到全部畫面,2個小時下來肯定累死了。
特別是這兩年快速擴張的數字IMAX影院,因為IMAX對建築條件要求很嚴格,所以絕大多數數字IMAX影院的空間都不夠,除了銀幕面積縮水外,座椅位置也都普遍靠前,導致很多數字IMAX影院一般是不賣前三排票的(遇到牛屄電影如《阿凡達》,那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了)。
國內北方地區最標準的IMAX廳是中國電影博物館的膠片IMAX放映廳,它最大的區別是銀幕下方有一個下沉區域,銀幕下緣比第一排座椅還低。雖然在這裡的第一排看IMAX還是會有看字幕必須搖頭的問題,但整體感覺還是好很多。
電影院的目標是利益最大化,恨不得所有地方都是座位。
為了增加座位數量,在非熱度很高的電影觀影時上座率不會特別高,觀影者會選擇性坐在中部或候補座位,在作為緊張時又能提高上座率,當然前排觀影的體驗會差,但一些人就是抱著能進去看就行。
如果一刀切的取消前排作為或擴大影廳面積,成本會增加很多,影院只能提高票價或調整場次來彌補。在熱度高的電影時還可以,在普通電影時作為消費者你願意選擇哪種方案?
同樣的邏輯可以想想公交車的少座位和長途車的多座位問題,當然和影院不是那麼有可比性但有一些共通性。
公交車大多數路線是超負荷運載的,即使取消大多數座位(主要體現是車廂中部)提高載客量,雖然一些人抱怨要站著到下車。但多數上班族還是希望這樣,因為大環境如此早上能擠上公交車就算不錯了。
客車因為不允許超載,且運行時間長票價高(沒有公交的各種補貼等等因素),乘客的心理也隨之轉變,在數量一定的前提下都想有舒適感,遇到超載時也很少出現給他人讓座。
影院設計規範現在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允許銀幕下沿距地的最高高度為1.5m,但人坐下來眼睛距地面的高度是1.2米,但凡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一個多小時全程仰視毫無觀影體驗可言。
如果碰到巨幕,就更麻煩了。」全程就只看到碩大的字幕和碩大的機器人的腳「——《變形金剛》。
我更傾向於使用不同的座椅來解決這個問題,前幾排躺著看嘛,估計票價反而會高。
電影院不夠大,不然可以把第一排推到第十排的位置去,讓第二十排的站門口
前排不一定都很差,還是看物業的可客觀條件和影院的誠意吧。
像北京五棵松耀萊的8號廳,第一排其實已經是可以接受的高度和距離了。
每個地方,每個人,每個位置都有好有壞,所以才會有差距,會有不公平,電影院也沒有辦法!所以,要想自我感覺好,就早點去買好位置的票吧!
一、電影院前排座位觀影效果差,其核心問題是投資方想降低單座投資成本。座位數量是衡量影院規模的重要指標,如何在增加座位數量的同時保證一定的投資成本,所有的影院投資者一直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所以很多影院在設計初期就是一個目標:在兼顧電影工藝的同時儘可能的增加座位數量,為了增加座位數量,不少電影院前排的座位一般都是「強行」設置的。
二、從電影工藝的角度來分析前排座位觀影體驗差的問題
2.1、坐在前排觀影有一個很明顯的感受就是脖子酸,這個主要是由於仰視角太大造成的。銀幕尺寸、位置一定時,座位離銀幕越近,仰視角越大,一把情況下仰視角不能超過45度。
2.2、另外由於前排離銀幕較近,觀影視角較大,畫面無法充斥整個視野,嚴重時需要輕微轉動脖子才能正常的觀影。一般情況下視角不能超過45度,最好保持在40度左右。
有的電影院是有改善的,比如我們這裡電影院第一排是躺椅式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