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忙碌一天回到家後,突然覺得空虛、焦慮?


關於空虛感,有可能是這樣:人腦在接受刺激的時候會產生習慣反應模式,並預期刺激一直出現。比如如果你聽了一個小時音樂,突然關掉,就會覺得好像缺點什麼。因為人腦預期音樂還會繼續響,但結果沒有。如果你一天都很忙碌,突然什麼都不幹,人腦也會覺得有點奇怪,需要一些時間去調整。當然,如果你只要不工作就空虛,長期空虛,那我覺得你首先要審視的可能是這份工作對你是否真的有價值,你是否感到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情。
關於焦慮感。人不會一停下就焦慮,比較可能的情況是,你一直都焦慮,但是工作的時候分散了注意力,所以意識不到。分散注意力在短期上是處理不快情緒比較及時有效的手段,但是長期上一般無效。有相當一部分工作狂事實上都是心理上有比較強的焦慮、抑鬱或者有其他不快,於是就以工作作為分散注意力、逃避體驗不快的情緒的手段,但是強烈的不快情緒如果一直不處理,結果一般是越逃避,越強烈,越強烈,越要逃避,最後就會導致當事人超過身體承受限度地工作。其實,工作狂本質上跟酗酒或網癮並無差異,都是成癮行為,只是成癮對象變成了工作。當然,你可能還到不了這個程度,但狂工作+停下就焦慮延伸下去,基本上是這樣一個行為模式。


因為家裡缺一個等你回家的人。


有一種說法是:「忙碌是治癒空虛的葯。」這些人認為:如果你每一天都覺得無聊、孤獨、空虛,悲傷,那只是因為你太閑了,閑的蛋疼。


於是乎,「忙碌」似乎成了諸多人逃離空虛的唯一途徑。除此之外,忙碌也是一種「隱形的炫耀」,當許多人抱怨「我好忙」的時候,實質上是在表達一種優越:「我忙碌是因為我顯得重要,我忙碌是因為我有事可做。」


但事實上,這些為了逃避空虛而去忙碌的人,這些天天抱怨自己「忙碌」的人,真的逃離了空虛和孤獨嗎?事實上,伴隨著他們的不斷忙碌,他們所面臨的空虛和孤獨將會越來越龐大。

我把「忙碌」分為兩類,一種是「健康的忙碌」,另一種就是「病態的忙碌」。為了躲避空虛去刻意的忙碌,而不是為了對所做的事情有萬分興趣對事情的結果有萬分期待而忙碌,這便是「病態的忙碌」:當一個人處在「病態的忙碌」的時候,因為他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興趣與快樂——他就會開始不斷地抱怨自己的忙碌——因為可能他根本就不忙——但他需要通過一些儀式和形式來告訴自己很忙,去告訴別人自己很忙,從而儘可能低欺騙自己:我可忙了,我其實並不空虛。


一個悲傷的事實是:在大城市中生存的腦力勞動者們所擁有的忙碌,多半是「病態的忙碌」。當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加,理性日益佔據上風,值得交心的朋友和值得瘋狂的事情越來越少,對於未來的憂慮越來越深,這個時候,人就特別容易陷入空虛和焦慮,而這種空虛,真的是一種非常難熬的感受。為了掩蓋這種空虛和焦慮所帶來的痛苦,人們選擇用「忙碌」去掩蓋,他們瘋狂地加班瘋狂地開會,為了一個小小的無關緊要的細節而消耗大量的時間——他們不是真的忙碌,他們只是在逃避。他們用「忙碌」為借口,去避免自己陷入空虛的焦慮中;他們用假裝出來的「忙碌」去轉移自己焦慮的情緒。


但是,這種假裝出來的「忙碌」並不能長久,也無法給人們帶來滿足感。


有滿足感的「忙碌」就是「健康的忙碌」:例如,我喜歡寫東西,我用別人休息逛街看電影談戀愛啪啪啪的時間去構思題材、搜尋資料、組織語句。在寫文章這件事情上,我顯得很忙碌,但我自己卻絲毫沒有太多忙碌的感受,我也不會去和別人抱怨「寫文章太累太苦」,因為我喜歡這件事情,我願意這件事情本身而付出我的時間,我獲得到了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能讓我在忙碌完成之後,依然擁有著一種愉悅的心情;這種滿足感,填充了我在「閑下來」之後,內心的空虛。

我認識很多創業者非常忙,但他們幾乎都沒有怨言,他們沉迷其中,將忙碌看成一種樂趣。他們從來不會在凌晨拍一張空空如也的辦公室照片發到朋友圈裝逼訴苦,也不會無所事事地在辦公室會議室里刷微博來消耗時間假裝忙碌——事實上,這些」健康的忙碌「者,恰恰非常需要休息,他們決不允許自己處在「真正的忙碌」和「真正的休息」之間的那種恍惚的狀態,這種恍惚狀態,就是「病態的忙碌」。


美國作家蒂姆·克瑞德曾在《紐約時報》上寫文章批駁這種「病態的忙碌」。他說:「忙碌代表的是存在於世的安心,對抗空虛的保障;如果你這麼忙碌,日程緊湊,每天的每一個小時都有人找你,那麼你的生活顯然就稱不上懵懵懂懂、無關緊要或者毫無意義。」但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的忙碌只是一種待命的狀態,或者是一種渾渾噩噩的消耗時間。」這種「病態的忙碌」者,往往有著極端的性格,或是無趣抑鬱,或是脾氣暴躁,總之在他們的身上,很難看到一些令人愉悅的東西——哪怕他們自己時時刻刻都在努力讓自己看起來更積極。


我是一個從小就到大一直就不怎麼忙的人。在中學的時候,我從來沒有過所謂通宵複習學習的經歷,我甚至會經常連所要求背誦的課文和所要求完成的練習題都不完成,因為我潛意識中就覺得大量重複的背誦和聯繫並沒有什麼意義和卵用——我喜歡研究每一份作業後的壓軸題,因為研究這種題目能讓我獲得滿足感,而滿足感則是我投身「忙碌」的唯一的理由。


當然,在中學不好好學習的我,確實也沒有考入特別牛逼的大學而成為一個學霸,但好歹也還不算差。在大學的時候,我更是沒有經歷過所謂的通宵達旦的學習——很多的時候,我們太注重學習或者其他的儀式感了,我見到很多人非得半夜組隊出去找個什麼不關燈的咖啡吧點上幾杯咖啡慢慢看書,看著看著還相互聊了起來,然後還要發朋友圈發微博炫耀一下自己的用功——這種忙碌毫無意義。


工作三年,我更是沒有感受過那種真正的忙碌,我甚至很期待能感受一下。我所經歷的所謂的額「忙碌」都是被迫無奈的加班、參加被迫無奈的冗長而混亂的會議、重複機械而無意義的勞動以及困在出差的漫長的交通工具上,這些事情,佔了我的工作的90%的時間,這些算是「忙碌」嗎?如果它們是「忙碌」,那也不過是「病態的忙碌」而已。

事實上,為了逃避空虛而假裝出來的「忙碌」,只是「空虛」本身的延續而已。當你假裝忙碌的時候,你的大腦你的身體依然處在了一個空虛的狀態,並且那種「病態的忙碌」將你的空虛千百倍的放大——你以為自己努力、勤奮、忙碌,你以為自己已經逃離了無所事事,你只不過是自己騙了自己。


人類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人類有與生俱來的「匱乏感」,正式這種「匱乏感」讓人們去不斷地學習、工作、忙碌。忙碌本身,永遠是一件好的事情,忙碌可以讓人們用無限的精力和理想去對抗有限的時間和生命,「健康的忙碌」是人類對自己生命的放大器。可惜,大多數人的忙碌並不是這樣,「病態的忙碌」反而是一種對有限生命的肆意浪費,它比真正意義上的「無所事事」更為可怕。


我想,不如請你想想你自己每一天的生活,是否忙碌是否充實,你的這種忙碌帶給你的是滿足還是疲憊?除了混口飯吃,你忙碌的目的是什麼?為了讓自己不無所事事?為了讓自己不孤獨不空虛?還是為了讓自己快樂。


想一想「忙碌」的背後,我們才能「慢」下來。


也許是因為你忙碌了一天,做的卻不是你認為有意義的事。


覺得空虛和焦慮其實並非壞事。恰恰說明你的潛意識中對存在狀態感到不滿——也許是工作,也許是感情,也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你無法跟生活產生切實的、真正的、由內而生的聯接。換言之,這個世界無窮大,信息如此繁複浩瀚,但是自我價值感和存在感卻僅僅依賴於能和你真正發生聯繫的那一部分,如果這部分聯接沒有建立,那麼世界再大,都和你無關。
還有一個原因——你不夠喜歡你現在的生活,不夠喜歡你自己。你覺得,你的能量沒有能充分燃燒,你沒有找到能點燃你的人或事。能量一旦不能正向利用,它將依然存在,只是變為一種負能量,變成你的壓力。所以,你需要做一點事,去有效地利用,釋放你的能量。
做什麼呢?看電視、打遊戲、上網瞎逛,這些不過都是逃避而已,只能短暫地轉移你的注意力。你真正要做的,是從這種狀態中走出去,一點一點改變。
一開始會比較難。但是不要怕,不要氣餒,這都是必須的過程。試著和你自己重新建立聯繫,從最細微的事開始,比如為自己做一頓飯,看完一本書,約個朋友出去走走,聊天。
一切改變都是緩慢的,但是前提是你想改變。


因為日子過得缺乏收穫感,可能是真的沒什麼收穫或者收穫暫時看不到。睡前做點有收穫的事或者發現和總結一下收穫吧。


因為沒事做是很痛苦的,會迷茫,會沮喪!此時可以出門去鍛煉,或者泡個茶或咖啡,最直接方式就是睡覺。人的情緒會無理由的變化,一定此時要強迫自己找事去做,空虛會讓人犯很多錯哦


忙忙碌碌

在忙什麼

碌碌無為


因為工作的時候沒時間覺得空虛焦慮


我是一到晚上沒事的時候就犯抑鬱症,痛苦啊。


網路讓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精彩。
而自身的能力只能過著碌碌無為的日子。
能不空虛麽?
解決辦法。?
沒有……


因為你回家沒事情做

如果你回到家有家人跟你聊相同的話題

有孩子需要你陪伴

有業餘愛好可以做

你就不會那麼空虛了

最主要原因就是你太閑了

找點可以回家做的事情吧 然後就不空虛焦慮了


呢可能還是閑,我沒時間空虛焦慮。


感覺樓下說空虛孤獨是因為太閑,純屬自己臆想,沒有實際體驗。


我也有這個傾向,所以打算培養個興趣轉移注意力


推薦閱讀:

那些聲稱自己20年從沒談過戀愛並且初吻還在的男生,他們說的是真的嗎?

TAG: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