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會被時代淘汰么?

你還有自己掏錢買雜誌的習慣?你認為什麼樣的雜誌讓你願意掏錢購買?如果有替代品,什麼樣的閱讀方式可以替代雜誌呢?


今年十月份,老師讓家長訂《小學生數學報》。
我懶得跑書店,於是就網上搜了下,找到了郵政的報刊訂閱網站。一看價格,大吃一驚:

10月份訂2016年最後一個季度的報紙,只需要8元錢,共8期,郵局負責每周投遞到自家郵政信箱中。
8元錢連寄一次快遞都不夠,但郵政卻可以為了8塊錢的報紙給你送8次。
突然覺得這太良心了,於是又趁著熱乎勁兒,破費訂了幾份自己看的雜誌,《科幻世界》,《新潮電子》之類。

當我第一次打開郵政信箱,取出用圓珠筆寫著我家門牌號的雜誌的時候,彷彿時光倒流了,我又成了學生,我爸還在國企,樓下傳達室又每天都碼著一摞寫著門牌號的雜誌。。。
只可惜,網路時代,這些雜誌早已不是小時候課本外的至寶,我把它們隨手放到了電腦邊,連封面是什麼都沒來得及看清。

我有整整4年的時間,從事排版軟體的開發,《參考消息》,《知音》用的就是我們的排版軟體。
這些報社雜誌社,很早以前就萬分焦慮,希望在傳統紙媒徹底衰敗之前,找到出路。公司里有一個測試用的ipad,上面是展示給客戶的各種各樣的數字化報紙,數字化雜誌,效果越來越花哨,功能越來越豐富,可以微博登錄,可以評論,可以點贊。
但問題在於,人們為什麼需要在手機上看一份報紙?
報紙很可能會先於雜誌消亡,但某些體制內吃財政飯的各種xx日報例外。

紙質雜誌我想還能生存更久一些,那些用紙優良,圖片精美,有藝術氣息或專業范兒的紙質雜誌,應該還擁有一批比較穩定的讀者。

反正,我目前居住的這座樓上,就我一家在訂雜誌,每次我掏鑰匙打開滿是鐵鏽吱呀作響的信箱門,一樓的大媽都會探頭張望一眼,看是不是有壞人在鋸她家防盜窗。
那個整天騎著電瓶車在小區里如風般飄逸的郵政快遞大嬸兒,她那個綠色布兜里,裝的大多是牛奶和郵政包裹,以及少得可憐的幾份報紙。這大嬸兒每次見到我就問,你訂不訂17年的雜誌?訂的話告訴我一聲就行了。

我不打算訂了。
但如果這個回答贊同超過100,那我就再訂一年的。
祝這個大嬸兒好運。


在紙媒雜誌社做過,當年很大一家,上海地區同類雜誌社最大一家。不幸地被網路媒體淘汰,倒閉了。
網路媒體不需要印刷成本,作為倉儲成本的伺服器空間等的開支,比起紙媒的倉庫,也忽略不計。
反盜版方面,網路媒體稍微難一些,公眾暫時缺乏對數字媒體的付費習慣,也缺乏對用戶友好的閱讀器等東西。因此暫時給了部分紙媒一線生機。

而雜誌是否會被淘汰,要看雜誌內容是否原創。
連載原創漫畫的雜誌,未必會被時代淘汰,因為內容原創。但也無法保證絕對不被淘汰。
畢竟馬雲等人的網購,已經幾乎將實體店零售商淘汰。
但有些東西在可見未來不會被淘汰,如發表學術專業論文的期刊,學報等。因為它們不是娛樂用途的,不是靠盈利養活它們的,它們自身就是社會剛性需求之一。就像公路,水利設施等一樣。
東拼西湊的搬運和拼圖文章的雜誌,其本質是從現今已有信息中挑揀和整合。許多都是從網路資源里免費複製粘貼,再排版的。這類雜誌,無論紙質版還是電子版,在網路信息的衝擊下,都會很快被淘汰。
一個論壇貼吧的價值就超過這類拼貼信息雜誌了。

但即使雜誌都被淘汰,到未來,或許有新形式的媒體出現。
即使未來時代,連媒體也都淘汰,人類生存也會繼續。戰時配給制,人們也熬過來了,何況只是沒有媒體看。
至於生存之外的事,不必多慮。人類生存是剛需,其他只是調味料。
認真生活,過好每一天即可。別想太多,想也沒用。


在這個紙媒危機時代,面臨互聯網的衝擊,傳統的報紙已經不具有優勢,報紙媒體也紛紛轉投新聞網站。而雜誌沒有時間上的優勢,其看點在於原創深度文章。但是事實上,中國人現在面臨著嚴重的閱讀危機,碎片化的電子閱讀大行其道,願意花時間買雜誌,認真進行是深度閱讀的人已經越來越少,可能學者和學生佔據多數。
目前還能基本維持生存的,是青年少期刊,其中包括漫畫期刊。因為大多數家長,並不太願意自己還在上學孩子,過分接觸新媒體,希望他們能夠養成紙質閱讀的習慣。因此諸如知音漫客、意林、課堂內外、花火等雜誌社的系列期刊,還是擁有一定的讀者和市場。但是這些期刊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如何做出不是網上隨便就能搜到的內容,如何做出跟同類雜誌不同的內容,如何進行創意化營銷,是這些雜誌必須面臨的問題。
還有學術型期刊,雖然訂閱的人十分有限,但是因為學者、教師、學生,需要有一個發表論文的平台,所以其還是有生存的空間。但是這樣的生存其實也存在很大風險,而且買賣版面以圖生存,實在是惡性循環。
時尚雜誌的話,女性時尚周刊《伊周》明年起也正式停刊了,有些讓人唏噓。80g、100g甚至更厚的銅版紙印刷,一本雜誌幾十頁,雜誌的製作成本是遠遠超過定價的。它的收入主要是來自於廣告商,面對的也是高端消費群體,同時為了提高銷量、提高自己天貓店鋪的流量及其排名,也越來越多的邀請當紅明星來拍攝封面。但是這樣的生存模式是否真正切實可行,大概還需要再觀察吧。


除了學術與專業性雜誌之外。其它大部分紙制雜誌的前景可能都不太樂觀。尤其在中國。
其一,高品質的內容需要高成本投入。而銷售量上不去,廣告類收入就上不去。惡性循環。
其二,紙制媒體的讀者群似乎以六七零後及以上人群為主體,新生代真的幾乎以移動端以及網路為主要的信息認知為主了。另外,六七零後平時固定看大眾類紙媒的人群也不多了。

現在看,紙媒不可能在時效性與新鮮度上與網路競爭,關鍵還是做深度。這一點上雜誌的生存機會比報紙估計還能強些。但做深度就需要高成本,這弄不好就又陷入其一類似的死循環了。
網路媒體估計也一樣,特別也是傳統雜誌的出路,大概關鍵還是要做圈層,做深做精做透。
不改變就沒有出路。


最近,家旁邊擺了十多年的雜誌攤都撤攤了。不知道一隻手有殘疾的老闆還能不能轉業成功,祝福他吧。
買雜誌曾經成山成谷的熱情,現在被看不完的公眾微信號和推不盡的各類新聞徹底壓垮了。反差便是內容越豐富印象越模糊。和紙質書一樣,不是捧在手裡摩挲,總是難以捉摸文字背後的深意。其實不用為雜誌的逐漸消逝而太過悲憫,因為轉眼一看圖書市場,更多的書出版得像本雜誌。就像現在人人都可以在網路里做主播一樣,雜誌也會迎來自媒體化的轉型。每個內容製造圈子幾乎都有能力編輯發布自己的電子雜誌,將來會推及到每一個人。可能雜誌的未來就是每個人的RSS編年史和大資料庫吧


馬車被時代淘汰了嗎?你說淘汰,現在還有些山區使用馬車運輸。你說沒淘汰,普通人馬路上多年見不到一輛。

所以用 式微 這個詞形容更精確。技術具有信息的屬性,一旦被創生很難被消滅。只是有的技術式微,有的技術興盛。

報紙雜誌式微了嗎?當然,毫無疑問。你看這兩年大家普遍通過什麼渠道獲取信息,又有多少報紙雜誌停刊。

每個時代,有的技術式微,有的技術興盛。放到這裡,紙媒傳播技術式微,移動互聯傳播技術興盛。


媽媽曾經是雜誌編輯,幼兒園看小公主,小學看兒童文學我們愛科學青年文摘,初中喜歡南風窗vista看天下,高中開始琢磨南方系刊物。

90末生人,童年時代TMT大潮還沒有裹挾著智能通訊設備向我襲來,學校午托班油膩的飯桌上,小城擁擠的公交車上,睡前枕頭底下都是媽媽帶回來的雜誌。周刊,月刊都讓人等得焦灼,那時候讀到時間簡史最想做的就是穿梭到未來時空,看看這個連載故事的結局。

我的大學裡連報刊亭也沒有,那種綠油油的郵筒也被同學誤認為是垃圾桶,買雜誌報紙的可能都是入黨積極分子,學校給的規定,一定要看參消,校外報刊亭賣的最好的都是瑞麗昕薇之類,大多數時候還捎帶幫忙存快遞的活兒以維生。

我問過老闆掙不掙錢,他說勉強維持生計,我問他為啥不關,周圍好多風生水起的餐館,他說因為可以提前看雜誌。我想到自己當年的願望就是跟去媽媽的單位,提前看這一期的雜誌。

如果還有人為情懷買雜誌,可能就是像我這樣的人,喜歡那種浪費的,不環保的,不被現代社會所提倡的鉛字油墨味和銅版紙的脆響,喜歡陳舊一點但更為考據的社論時評,那種雜文雜誌的隨性,那種純粹為了故事的等待。


我悲觀地認為最終紙質雜誌會消亡,但是內容不會,那種消閑式的知識充填著我的三觀,架構起我對世界的見解。


如今我選擇做聲音雜誌,把雜文,隨感,遊記,訪談,體會都放進去,雖然沒了紙,我只有一把聲音,但我們現在的日子如同掠影,我捕捉一些浮光,也算是一種傳承。


紙只是承載的物資,內容永遠不會


怎麼可能?

只是會從紙質形,變成為手機化

從投稿模式,變成提問模式

從知音,改名知乎


不會啊,否則飛機上看什麼?


紙質雜誌和線上增刊可以相互補充,

所以雜誌不會被淘汰,

而且會隨著大眾品位來改良。


《大眾軟體》2017年1月1日起紙質版停刊

致我們逝去的青春


不會的。福特汽車生產了這麼久,我偶爾還是會在山裡看到馬。


會,首先情懷不能當飯吃,其次文藝婊只會吹不會真出錢養活雜誌社。


今天傍晚,在北京大學東門門口,我掏出手機,正準備開一輛共享單車騎回宿舍,突然看到了邊上的郵政崗亭。

才來北京沒多久,街頭這種亭子保留的挺多,很喜歡。

停下來,拿起一本,翻一翻,放回去,再拿起一本,翻一翻,放回去...邊上一個值班的保安看了我半天,然後走過來跟老闆說,「拿一瓶奶茶」,然後站在邊上開始喝,順便還很好奇我在看什麼。

有一本厚厚的《中國國家地理-拉薩特刊》映入眼帘,但已經曬的脫色了。讓老闆換了一本,38RMB,對於雜誌的價格來說挺貴的,為了一種說不上來的情懷,還是買了。

印刷不錯,攝影大讚,翻起來比白底黑字的A4論文紙舒服多了。


第一次接觸雜誌是在小學暑假,在一個早餐店邊上的小報刊亭,《兒童文學》2003年7月刊,我甚至還隱約記得那一期的封面,書的右下角有一點起皺,邊上還放著一本嶄新的8月刊。父親問我想看哪本,我就拿了那本7月刊,可能是因為封面更好看。

初中開始住校,雜誌基本上成了少有的娛樂方式之一。班主任是語文老師,還會限制雜誌的種類,比如說《格言》太淺顯,《特別關注》內容散,《知音漫客》、《漫畫Party》之類見一本收一本。每周返校之前會等校車,必然在邊上的文具店裡買一兩本雜誌帶上,到學校大家互相借閱,帶的多了還能跟同學找到不少共同話題,還會偶爾受同學委託買《漫客》,到學校用零食等價交換。

高中時班上傳閱最多的是《看天下》和《灌籃》,還從室友那裡第一次接觸到《人物》,當時還是李海鵬主編,大愛之。還會因為想做數獨,偶爾買一期《意林》。《灌籃》和《人物》每個月校內的書店只進兩本,所以經常在出版的幾天和室友輪流去書店問,因為不買就被別人買走了。有一個月《人物》出版拖延了十來天,每天去問都把老闆問煩了。後來跟老闆混熟了,有時候還能幫忙預留一本。

大學宿舍區有個雜誌鋪,室友喜歡《看電影》,經常想和我合買(一個人每期都買有點貴),我看了幾次覺得不太感冒,就不怎麼關注了,還是會經常買《人物》,偶爾買《國家地理》或者其他有意思的刊。認識了女朋友後,她看我的《人物》,我看她的《散文》,《散文》校內買不到,還要到郵局訂。


七八年前,小學買過雜誌的地方變成了餐館;

五年前,初中校車站邊上拆遷,重建以後店面都換了,我也很少再過去;

一年前,大學宿舍區的雜誌鋪變成了水果店,到超市去看屈指可數的幾種雜誌,發現《讀者》都漲價到6元/本了;

各式各樣的雜誌穿插在我的學生時代里,構成了難忘的回憶。

我既不想在若干年後,發現曾經的一家家雜誌社紛紛消失,卻也在時代的浪潮下無能為力。因為,除了每年訂一兩種,我也很少買雜誌了。

或許它們中有一部分會被淘汰,但是我願意去相信,即便頻率不高,人們依然會有買雜誌的動機。所以,不是全部。


什麼樣的雜誌最原意掏錢買呢?可能就是合適的時間,合適的狀態,合適的情緒,或許只是不經意的一瞥,就下了決定。

替代?我覺得目前的任何電子顯示屏,都無法替代紙媒的閱讀體驗,所以現在就算幾十頁的paper,需要的話,我還是會選擇列印下來看。

如果讓我腦補一種替代品,那可能就是像書一樣厚,但每一頁的顯示屏像紙一樣薄,並且顯示質量能超越kindle的,「電紙書」?


紙媒遭遇寒冬」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當互聯網的大幕盤旋而下,代碼數據代替了鉛版油墨,無論是出版業還是新聞業都在逐漸與那個紙張堆疊的時代告別、與某些珍貴的回憶告別。相比紙書,雜誌所面臨的則是更為嚴峻的生存考驗。不談日益降低的報刊亭數量、發行量、廣告投放量,僅僅是2016年以來宣布休刊、停刊的雜誌數據,就足夠令人不安。

2016年至2017年8月,多家雜誌密集宣布休刊。其中不乏著名品牌和優質內容。

《瑞麗·時尚先鋒》於2015年11月宣布紙質雜誌休刊,保留電子版,並考慮發展電商業務;《芭莎藝術》被稱為中國第一本國際化藝術雜誌,目標讀者也是赤裸裸設定為頂級收藏家和奢侈品消費群體,或許也是因為理念太過尖端,又或生不逢時,最終在官網上線僅四個月後宣布停刊,早早夭折;創刊於2002年的《新視線》雜誌,自誕生以來屢獲殊榮,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多次被亞洲出版協會評為最佳設計雜誌,2009年被國際權威設計時尚雜誌《Wallpaper》評為最具型格的中國雜誌,卻同樣於2016年7月宣布徹底停刊,也引起了業內無限唏噓。

瑞麗(時尚先鋒)

同樣引發業內震動的休刊事件,還有著名的《外灘畫報》、《世界都市iLook》、《大眾軟體》等等,值得慶幸的是,宣布休刊或停刊的紙刊中有大半都已經或者開始著手面向互聯網或新媒體轉型。無論是電子刊、公眾號,亦或是網站、APP,這些在浪潮中掉隊的雜誌仍然再嘗試以另一種方式返回隊列。正如《世界都市iLook》的主編洪晃所說:「這不是告別。我們沒死,只是換個辦法活著而已。


很心酸的回答
曾幾何時,我讀書的時候,一切都很慢。
和喜歡的姑娘約會,沒有手機,提前約定好在市裡的新華書店樓下,不見不散,有時候一等就是一下午,雖時光漫長,但心懷無限期待。
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成年,進不了網吧,沒有pad,唯一的消遣就是雜誌。
《膽小鬼》《男生女生》《大眾遊戲報》《最推理》《今古傳奇武俠》《科幻世界》,如今不知道還是否存在,多元化的娛樂方式,漸漸剝奪了閱讀的樂趣,但是喜歡閱讀的人依然存在,只是越來越少了,就像當年喜歡的姑娘,雖漸行漸遠,但久久不忘。
私以為,傳統雜誌談消亡,為時尚早。
雜誌更重要的是,他吸引到的作者,這才是雜誌的財富,原創版權ip越來越重要。
未來,開發雜誌的泛娛樂,音頻,視頻,話劇,微電影,等等或許會是一個方向


雜誌是個古老的行業,紙媒不會消失,但是時代在進步,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人手都是手機平板,所以發展電子雜誌的趨勢會比較大,可以來我的網站看看有沒有適合你看的。雜誌在線www.zazhizx.com


很多曾經在出版行業的老朋友,要麼晉陞高位,要麼選擇離開。整個行業性的問題,紙質媒體確實快速進入夕陽西下模式。


能被淘汰是因為本身不夠優秀


推薦閱讀:

《藝術界》的定價是否等於把藝術學生排除在目標讀者之外了?
哪些國內電影雜誌比較專業,哪些比較大眾化,哪些比較新穎?
你看過最 Low(低等)的雜誌是什麼?
一名合格的雜誌編輯需要哪些技能?

TAG:媒體 | 雜誌 | 未來 | 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