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徠卡和哈蘇是什麼體驗?

徠卡和哈蘇作為相機中的奢侈品,品質卓越但價格昂貴。
那麼用徠卡和哈蘇是什麼體驗?


倆個品牌的機器,都是相機中的吸塵器

Leica吸塵比較厲害一點,哈蘇次之

當然,這裡說的是Leica M系列和哈蘇後背


每個月都要花錢來清潔,很頭疼

Leica的不能用無水酒精來搞,會把CCD搞出坑(CMOS的沒搞過,似乎改進了UVIR?)

哈蘇的隨便搞,2mm厚的UVIR很好,隨便擦(當然用專用工具)


如果說替代品的話,Leica確實無可替代,小+高性能

但也有缺陷,Leica的閃光燈支援、SD卡槽設計缺陷

哈蘇是打死也不會買了,光在維修上的錢,就超過1W了(我可能運氣特別不好)

超過一定時間的後背日期會莫名其妙的歸到2000年1月日

最後一定會去買Phase One的後背,機身也是Phase One的

無他,為了省心


當然,Leica家和Hasselblad家最出色的還是屬他們的附件

看看說明書附件列表就知道了

比如Leica的桌面三腳架、Hasselblad的Arcbody


晚上讀碼速度還是慢了點…白天簡直感覺在飛!


如果布列松們生在今天,他們絕不會選徠卡。


我是賣器材的,就不貼圖了,展示器材會被業內恥笑的蛤蛤~~
這些器材優點樓上其實都說得很清楚,也是大家為啥對他們無限憧憬的原因,那我就來談談缺點。
徠卡現在不談,先挖個坑~合作夥伴玩徠卡比較多,店鋪也剛開始從歐洲拿徠卡,之前從法國拿的M9P和黑漆M4還沒摸熱乎就被帝都壕秒了...所以暫時不敢妄言......
哈蘇2系沒摸過,但是5系的500CM、503CX、503CXI、503CW倒是經手過好幾台,也經常玩5系,9系的話玩過本地一個老法師的903SWC,Acrbody和Flexbody因為進貨和客人的問題也仔細研究過,差不多都知道。最大的問題就是,操作反人類。萬事先上弦這五個字大概就是哈蘇用戶最初的記憶吧,機身不上弦、鏡頭不上弦你擰鏡頭試試?運氣好只是故障,自己從後面拆機身框推螺絲就能解決,運氣不好就直接歇菜了...美曰是良苦用心為用戶著想,其實就是設計缺陷。
然後就是底部特容易掉漆,消光棉特容易腐爛龜裂,有的人覺得沒問題,但是有的人就會覺得影響撫摸欲,沒得破。判斷一台哈蘇的膠片單反成色好不好,我基本就看這兩個位置,這兩個位置沒問題,其它地方必然是97新以上。
手感的話如果用120mm以下的頭,對焦環擰著還是有點不爽的,特別是保有量最大的80,對焦環離機身貼合近且短小,手指捏著不容易發力。
再就是取景窗,500CM最操蛋,屏比其它5系差一截不說開合特不方便,要多三個動作,而且放大鏡彈起的地方容易壞。
其它體驗嘛...最開始玩覺得逼格特高,後來器材實在太多了,人就麻木了,之前買回來的Rollei HY6覺得除了自動上卷過卷對焦以外也就那樣,現在目標就是多搞點徠卡回來先自己爽幾把了,阿爾帕乃至大畫幅我就看看V大曹源他們玩玩種種草先......
最後膜6膜V膜翔!


用哈蘇的體驗就是繼續攢錢買大畫幅

用萊卡的體驗就是繼續攢錢買包包換肩帶換快門按鈕換皮套


如果你買了入門單反、微單,拍出來一坨屎,你可能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機身、鏡頭不夠好。
如果你用了徠卡,你的照片還是一坨屎,那你就不能怪相機了。

這個道理在生活中很普遍。


徠卡操作這麼不方便,功能這麼差,只能把心思都花在拍照片上了。
我去俄羅斯玩的時候,恰好同行的老大爺說,
「小伙兒你的微單都怎麼都磨的漏銅了」
你說這個時候我不好好拍出幾張好照片,怎麼對得起漏銅的微單啊。

最後同行的老大爺說小伙兒你微單效果挺好啊。
我說善書者不擇筆。
哈哈哈哈


沒用過徠卡,也沒用過哈蘇,我還是想強答一發。

我接觸攝影比較晚,沒有經歷過膠片時代,直接從135的圈子入的120。沒燒多少器材,第一台相機nikon d90,第二台相機Nikon d800,有三支頭:14-24、35 1.4適馬、70-200,一直到現在真正掏錢買過的也就以上的這些器材,當然還有相關攝影配件。玩了幾年的135,然後就開始接觸數碼後背,哈蘇和徠卡沒玩過,飛思P系列、IQ1、2、3系的大部分後背都玩過,還包括瑪米亞 Leaf,另外還有技術相機,如Alpa板機和arca皮腔機,但是自己沒有掏錢買過120相關的機器。

單純的講講使用135和120的感受吧,先說好的:
1.更高的像素和解析度
在感動5000萬沒出來之前,135單反的最高像素應該就是3600萬左右吧;數碼後背的像素從4000萬起(當然有低於4000萬的後背,如p25、p30,但是都已經停產了),一直到現在飛思的一億像素。135cmos的最大尺寸是36*24, 5000萬背的cmos尺寸為44*33,一億像素數碼後背的cmos尺寸為53.7*40.4。

2.高動態範圍
120數碼後背的動態範圍一般在14bit-16bit,135單反的動態範圍我不是特別清楚。動態範圍越廣,意味著記錄的信息更多,後期調整的可能越大。

3.更多的可能
120數碼背結合alpa等技術相機或者金寶、雅佳皮腔機等,能夠實現拼接、移軸、俯仰等技術操作,風景、建築利器。當然現在皮腔機也可以接135,如sony a7r2,但是機身、鏡頭轉接的範圍還是比較小。

4.開放的120系統
不管是用飛思的數碼背、還是哈蘇的數碼背,在彼此機器上都能實現對接兼容。如把M口的後背改成H、V口,接在哈蘇的機身上使用,都支持相互改卡口。下面這個是alpa的機皇 12 FPS,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周圍有幾個朋友在用,感覺棒極了!

然後再說不好的:
1.貴
哈蘇最新出來的一億,報價好像是19.8萬,飛思的一億經銷商的報價好像是32萬,對於大部分非職業玩家和職業玩家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這個報價還只是一個套機的價格:包括一個數碼後背、一支80mm標準鏡頭和一個645機身。如果另配鏡頭的話,平均每支鏡頭大約在4-5萬左右 。

2.沉
真是沉,三月份去西藏,帶了一支75-150的變焦頭,單鏡重1.8KG,加上其他鏡頭還有配件,一個攝影包二三十斤很正常。對於體力不好的人來說,是個挑戰。

3.慢
數碼後背的拍攝速度,平均0.7s/張,抓拍基本不可能。其次,拍攝時最好上腳架,因為像素高,照片放大到百分之百,邊緣會發虛。

4.難
在沒有cmos數碼後背的年代,ccd沒辦法實時取景,對於使用技術相機的朋友來說比較頭疼,拍攝起來會比較緩慢,需要用毛玻璃和放大鏡對焦。周圍有用645系統的朋友,有幾位明確表示不會買技術相機,不習慣技術相機的對焦、拍攝方式。

綜上所述:
用135的時候,照片拍不好,你可能會怪相機、鏡頭;
用120數碼後背的時候,如果你照片還拍不好,就只能掛自己的。
為了不給自己拍的爛片找借口,趕緊買哈蘇吧!

(該圖片來自於哈蘇一億發布會現場@北京 4月15日)


前言幾句。
舊時代里徠卡和哈蘇本不是奢侈品,價格昂貴只是因為歐廠不同於日系產品開發及市場定位思路。
或者說,和日系相機比起來,這是分屬於機械時代的工業產品和電子信息時代的消費品的差別。
只是這幾年徠卡和哈蘇幾經易主,背後股東的漸失匠心,為賺快錢吃相越來越難看。
人傻錢多的新買賣看多了,難免會對經典產生質疑。
然而變質前那幾款經典機器,雖歷久,恆彌新,時至今日依然不乏蹙擁,可見老經典並非玩票。

男人一直長不大,只是玩具越來越貴。
特別認同這句話。
至今仍搞不清自己看見的第一台徠卡是什麼型號,只記得軍綠色的貼皮,銀色的過片把手,應該是某紀念款吧。
初看只覺得這機器看上去頗是秀氣,看慣了曲線陰柔的日系單反,再看徠卡,很是抓眼球。
再後來gf1面市,轉接的玩法開始走熱,陸續上手玩過幾隻旁軸頭,於是徹底淪陷於徠卡不可自拔。
這幾年,經進出出折騰不少,也交了不少學費,愚鈍之餘也略有兩三心得。

要講徠卡老m的優點,第一便是好看好玩。
外形方正線條稜角分明延續工業時代的審美典範。
操作反饋硬朗迎合對大多數男人對機械感的偏執。
說起來審美情趣雖是主觀標準,但喜歡徠卡M的玩主有幾個不喜歡亮騷。
不管銀機銀頭還是黑機銀頭,掛在胸前還是端在手上,入了眼都是養眼,怎麼看怎麼喜歡。
閑暇之餘即使不出門,只是手上摩挲把玩,也是樂上心頭。
千金難買我願意,所謂一物降憂,也不過如此吧。

(來源於網路,版權非屬本人)

(來源於網路,版權非屬本人)

第二便是輕便。
M系統的輕便優勢不僅僅體現在機身上,更在於鏡頭方面。由於具有法蘭距短的先天優勢,旁軸系統所用的廣角鏡頭不必要像單反一樣使用反望遠結構,這不僅有效提升了光學表現,更使得其結構複雜性大為降低,體量控制優異。即使以設計難度較小的標準鏡頭為例,旁軸鏡頭依然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

(來源於網路,版權非屬本人)
以實際經驗而言,自己三次進藏經歷中,前兩次旁軸單反雙機雙系統,行程中受制於背負壓力苦不堪言。最後一次走川藏北線時捨棄單反,大件設備只帶了M一機三鏡外加一套ut60,雖說拍攝彈性有所犧牲,但對比背負重量的減輕還是值得的。
尤其行程中由於317國道沿線修路沿線對車輛大規模實行交通管制,很多點對點交通需要後半夜步行5至10公里進出縣城再坐車,如果背著單反系統,只怕是要累倒路邊。

當然,徠卡M的基本光學表現無需置疑。在滿足技術和審美的雙重標準下,出片不是難事。

此外零碎的體驗包括:
戴眼鏡的情況下使用高倍率機身和35以下廣角基本是自我折磨。
用皮帶掛脖子出行對頸椎非常不友好。
不用皮帶出門的情況下務必修剪右手無名指的指甲。
黃斑對焦對LD而言還是難以掌握,雖然反覆教過她很多次。
折騰鏡頭大多隻進不出,尤其各種紀念版。
奸商深坑不是一般多。
各種附件夠用就好,肩帶皮套可選。很多東西沒必要跟風,比如很多人喜歡用藝匠。白金漢的單肩和其他牌子的雙肩包各必備一個,再燒下去提升的主要是審美而非性能。至於ona,哈哈哈哈。
出門很少被捲入大叔攝影團的佳尼亂戰,基本可以用一句「這個是老手動機」隱匿事外,特別是用膠布粘住logo以後。
吸引姑娘,因為沒試過,所以不知道。LD倒是喜歡拿來做道具,據說比日系機器上鏡。
用作裝腔,主要看人。作為玩家而言,關於機器本身最強烈的感受莫過於以上。
當然,我也知道。
眼下部分朋友對徠卡的關注早已經超過了機器本身。
而是過多地從機器的價格衍生到購買力和收入能力乃至社會地位。
很多人談論相機其實是在談論階級金字塔,想聽到的是對人傻錢多的批判和諷刺。
...
和房車股票比起來,相機不過是玩具。
玩得盡興就好,裝不下那些宏大主題。
人生已經如此艱難,何必為難玩具。


哈蘇沒用過……徠卡摸過M9,自己用過M240,現在手裡是一台M-monochrom。M9的CCD裂是老問題了,我摸過的那台就裂了。M240會莫名死機我不知道為什麼,色彩什麼的不要聽各種吹……我覺得也就那樣。
現在日常幹活用A7R2,自己出去玩用M-monochrom,網上說的高iso噪點少是真的,不過黑白也沒有吹的那麼厲害。我自己的感受就是那塊lv屏有偏色……挺嚴重的。手裡的鏡頭是50/2和35/1.4,50裝uv蓋鏡頭蓋會突出來一節十分丑,於是沒裝uv,35還挺好玩的,去掉遮光罩體積很小,以前用過zeiss distagon的35感覺紫邊控制什麼的都沒徠卡好,不過有點畸變得矯正。可能我之前biogon 35/2用慣了對畸變比較敏感吧233。
這種東西不要聽網上吹的厲害,你自己買了也就那樣,實用性我覺得還是我的A7R2最好,不過個人有個人的喜好,徠卡旁軸挺好玩的。我覺得我基本就是燒到頭了,以後就玩這台機器了。
這種東西都是玄學,玄學。


擁有萊卡M6,M(type)240 35 1.4 和28 2。 用過萊卡MP(both 數碼膠片)50 0.95 24 1.4 90 2 (我室友大土豪)

客觀來講萊卡不管是膠片時代的M6 MP 還是現在最新的M 都是非常出色的機器,只可惜現在選擇太多為什麼還要選萊卡呢?
M6 的確是很惹人喜愛的機器,大小握在手裡正正好好 份量也恰到好處 使用體驗很好,而且我運氣比較好 用了那麼久沒有任何問題。可問題在於35mm相機 數碼does a better job 而且論小巧方便我更傾向於olympus pen這樣的半幅膠片 他更小巧方便也更好玩 M6同樣的價格我也可以買到Mamiya 7 II, GF670 這樣方便快捷的中畫幅 so why M6? 自從有了GF670W我一次再沒有用過M6。
數碼時代的M 還是不錯 雖然不及膠片時代的優秀 M240也是台非常現代化的相機 該有的都有(視頻 實時取景)而且非常非常堅固 我摔了無數次 到現在屁事沒有 而且發布的當時索尼A7 還沒誕生 所以依舊是最小巧的全畫幅相機。但M沒有M6那樣的靈氣 非常笨重臃腫 而且畫質也落後於時代 (比5D3差一截)放塵防滴濺也做的很差。後來有了Xpro以後我就放棄了M X pro相比M唯一的劣勢便是景深 然而我對這一點沒有需求。 所以現在家裡的萊卡都扔在一邊 只有鏡頭拿下來轉接在其他相機上用。

至於萊卡的鏡頭嘛…還是極為極為出色 他的每一支鏡頭都是同類里最為出色的(至少我用過的裡面 )。 至於哈蘇嘛… 我bh 上預定了X1D 7 21發貨 有空來答 hh


想當初忍了兩個月沒買衣服吃了兩個月學校食堂,跑到相機店左徘徊右猶豫,湊著現金(幾十幾十的)加銀行卡 (我擦 那個叫一個尷尬)帶回了我現在還在手上的哈蘇500cm。當時剛買的兩周那叫一個優越自豪啊!連400tx都嫌棄了,特么不是tmax Illford 都不好意思往裡面放。到食堂吃飯恨不得都得在路上拍兩張,周末出去玩一個都不嫌累不嫌重不嫌看著有病帶她一起… 然後呢?然後兩周之後我又回到相機店望著M6流口水…可惜沒有錢,也沒有毅力再半年不買衣服不下館子…所以你如果很好奇有萊卡是什麼感覺 I can"t help fam...但是這相機我到現在還是很享受的。成像質量上毋庸置疑!(但是有沒有甩掉Mamiya八十條街,我不好說…)時不時一些懂一些攝影的人投來一點羨慕的眼光還是挺開心的,作為裝逼來說,可能萊卡還是方便一點兒。其實吧,久而久之並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就像很久之前掛QQ升級一樣,一個星星的時候想:「卧槽 能到一個太陽的時候是不是很牛逼 可以開好多群 好友還可以到1000!?」 但是多年之後真的到了太陽的時候 你一開始兩天覺得 自己好屌 後來也就覺得很無聊了… (但是你一個月亮的表妹羨慕你的話 還是很開心的嘛)我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膠片哈蘇,反正我也是很好奇天天帶著一台豐田凱美瑞在腰間到處晃的感覺


拿在手上的時間遠遠多於拿起來放在眼前的時間


用了6年的徠卡,主力搭配是M6+SUMMICRON35/2。作為一個資深的徠卡用戶負責任的說,體驗不好。可以說徠卡是一個不靠譜的品牌。

遇到幾個奇葩的問題,差點讓我完不成工作。一次是在外拍片,每次拍到大概16-20張的時候,就過不動片了。換新卷後,又能拍16-20張,然後就卡住了。每卷膠捲只能拍一半,這太奇葩了。那也沒辦法,在外也沒有地方能修,就這樣帶了一堆只拍了一半的膠捲回來。回來後找人看了一下,故障原因是回卷搖桿裡面的一組螺絲鬆了,隨著過片,就逐漸的旋起來最後頂住回卷旋鈕。

後來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拍出來的照片左右曝光不均勻。這個很奇怪。找人看了後,說是橫走布簾快門有一組拉簧來驅動,隨著使用時間加長,拉簧裡面的潤滑就不如之前好了。為了縮小體積,徠卡給快門預留的啟動距離很短,基本上還沒達到標準的快門速度就已經開始曝光了。反應給徠卡後,徠卡告訴我,我們徠卡相機需要每兩年回廠進行一次檢測和保養。只要你這麼做,保證相機穩定可靠。可是保養一次多少錢呢?需要寄回德國,不算運費就需要大概4000元。各位不差錢的就上吧,佳能尼康這些品牌的相機,沒有兩年就需要回原場保養的吧。

曾經在M9發布會當場就拿走一台。用了一周後,就還回去了。拍raw格式簡直要死人。

我一個朋友是職業攝影師,也是徠卡粉。曾經在色影無忌開貼專修徠卡E02故障,官方2000元,他收200元,被眾色友成為業界良心。徠卡MINILUX相機,必出E02故障,必須要修。他後來為了在倫敦拍攝一個項目,專門買了一台徠卡大M,結果拍這拍著,相機死機了,死活開不了機。在外也沒法連電腦解決問題。結果臨時買了一台5D2,才算完成拍攝任務,不然就要違約了。從此轉黑。

至於哈蘇,我就不說啥了。我一直是用祿來2.8F的,對哈蘇也一直挺嚮往。有哥們拿來一台H4D,我端起來,按了一下快門,就還給他了。那動靜,撲通一下,手持肯定是端不住的。還是祿來2.8F優雅。無聲無息的就拍完了,而且手持1/10秒也可以穩定。

最近兩年一直在用索尼A7系列。最新的A7R2在我看來吊打一切相機。包括一部分中畫幅數碼後背。

===================更新=====================
再更新一點,突然想起來一些徠卡在設計上的問題。
照理由說,徠卡是一個特別注重細節和設計的品牌,特別是合理性和美觀度。
記得我第一台戰鬥版M6,機身側面就被背帶扣給磨白了。
估計徠卡也知道這個問題,在後來的機型中,在兩側加了一個黑色的塑料塊來避免機身側面被磨。但是,這個黑色塑料塊也很影響外觀啊。黑色機身的還好,銀色機身的,兩邊兩個大黑塊,不知道嚴禁的德國人怎麼可以忍。
回頭看看日本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不巧,我也有G2,G2得上背帶方式也存在機身被磨損的危險。但是日本人沒有在機身側面動腦經,而是直接在背帶扣上加了兩塊皮墊,既美觀,又增加了逼格,同時完美解決機身側面磨損問題。


沒有用過中畫幅,只能講講135的徠卡。
此前用了多年相機,形形色色的型號與廠牌,基本都是用AUTO。唯一會注意的是構圖。
後來開始用GRD和GR,都加了外接鏡頭擴展到21MM,就這麼一台機器天南海北地亂拍。我INSTAGRAM(HUAZONG)里大部分照片都是GR的出品。這時開始用光圈優先,有一次拍夜景,用M檔發現了一個新的天地(是的,我也買過很多攝影書,卻基本沒看完,大多隻翻了第一章)。但絕大多數時候還是在用AV。
開始用徠卡M240的時候,第一個感覺是特么好重啊。黃斑對焦舉著手酸,於是加了電子取景器,配合峰值對焦極其愉悅。全幅CMOS雖然色彩沒有M9那麼毒,但是已經很震撼到我了。

M240雖然是數碼,但撥盤什麼的卻很機械,鏡頭也是手動的。我一般把快門鎖在AUTO,然後其他都手調。作為攝影資深小白,一周下來,我對光圈、快門、感光度的理解相比過往十來年,幾乎是指數級的進步。然後開始拍RAW,開始研究後期。
過去十幾年,我真的從來沒有深入過構圖之外的攝影樂趣。這是徠卡教給我的。

剛開始用的是一隻50/0.95,焦段和GR有很大差別,我一機一鏡出去亂拍,發現這是另一個世界。
徠卡的鏡頭真是牛逼,配合本身極佳的寬容度,很容易就可以讓人領略到光影的魅力。前幾天不管拍什麼都開最大光圈,覺得糖水片真好看,然後就開始嘗試更能挖掘題材的各種組合了。

當然,用富士的X-PRO2也會有類似的體驗,可徠卡畢竟還是秒殺富士。
我終於理解徠卡為什麼要出一款取消LCD的機器了,而且我決定買一台。
在沒有用徠卡以前,我以為那都是情懷。
用了之後,我知道那是最好的東西之一,單反啥的可能更先進更強大,但那種愉悅感在徠卡身上最強烈。
就醬。想起什麼再補充吧。


你如果具體到「體驗」,我只能說——
最開始的時候是挺爽的,覺得自己逼格高了好幾個層級,藐視那些玩數碼單反自動鏡頭的(手感確實好)。
但用多了之後就完全忘記體驗這麼回事情了。這畢竟就是這麼點錢的個玩意,還趕不上一個LV的包包(某些鏡頭除外)。你說背著lv有什麼感覺?我想很多人和你說過了頭三天之後就一點感覺沒有。就是這樣,除非沒事天天參加同學聚會,把自己的包包「漫不經心」的放在小飯館油膩的檯面上…

用久了就是個幹活的機器,但令人安心,手感和逼格在快門聲之中被自己拋在腦後,唯有對鏡頭素質和可靠機械工藝的信任停留在心間罷了。你要問大俠拿著手裡的寶刀是什麼感覺,我猜沒幾個人會仔細描述「這件長2寸有餘,重心不偏不倚,劍刃鋒利,舞之呼呼有聲」。也不會告訴你「我刀一拔,方圓數里的狗都尿了!爽!」

真不錯的相機,但僅此而已。


這麼和你說吧,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專心拍照的人,對於器材沒有太多想法,每天拿著微單看著各種高端單反,心裡總有種莫名的鄙視,覺得對方拍得都沒自己好。直到有一個天,接上借來的徠卡鏡頭去掃街,看著各種高端單反,心裡那種莫名的鄙視變成了莫名的優越感……………甚至下意識的想讓別人看到那小紅點,哪怕沒人懂。嗯,就是這種感覺


用徠卡哈蘇當然能拍出好照片,但是畢竟事倍功半。


大家談了這麼多東西 我就不麻煩多啰嗦了 上兩三張圖 都是膠片拍的 德不德味我也不知道
M4+50/2+富士 proplus II

503CW+80CFE+富士 Pro 400H

Super Technika + 蔡司100/2.8+富士velvia 100

拍照速度和畫幅大小成反比 如果平時玩玩就用徠卡 用中畫幅和大畫幅拍一張照片是需要很久的

數碼版的就不放片了 徠卡M9是CCD還有點意思 M240類比市面上主流A7 D750都差不多 數碼背的話 確實動態範圍 高ISO都挺變態的 不過A7R2 D810 自己用的話 湊錯下也能隨便拉曲線(話說我很反感那些高動粉 曝光都曝不準 還玩個啥子勁)

哦對了 圖都被壓縮了 所以看不出底大有什麼好處 那就貼一張哈蘇的細節截圖吧

嗯 能找出來是哪裡嗎 哈哈
其實那張水仙是能數花粉的
祝大家天天都有好胃口
買買買~


曾經在某發達國家旅遊,有個很有氣質身高和我也很搭的本地妹子看見我的M2,上來搭訕了,然後愉快的壓了一天馬路。這是我第一次主動被妹子搭訕。

上兩員幹將照片


推薦閱讀:

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用不用三腳架照片質量相差大嗎?
這樣的照片是如何處理的?只有一個主體是彩色的。(圖片來自螞蜂窩,作者說後期用的軟體為Lightroom和美圖)
最近手機拍攝了一張疑似靈異照片,求有經驗的攝影師或者熟悉的人能解答一下嗎?

TAG:攝影 | 相機 | 徠卡Leica | 哈蘇 | 復古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