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攝影有哪些知名女攝影師?


整理一些自己喜歡的

1.薇薇安·邁爾


知道Vivian Maier,是因為2015年奧斯卡提名的最佳紀錄長片提名作品《尋找薇薇安·邁爾》

  • 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1926-2009),生於美國,在芝加哥市做了近40年保姆,生前15萬張底片未沖洗,2007年她的照片被大量發現,隨之傳遍世界。其照片已在美、英、德、法、丹麥、挪威、比利時等國展出,並出現在世界各國的報刊雜誌上。2007年的一場小型拍賣會上,一個裝滿膠捲底片的箱子被約翰·馬魯夫以380美元的價格拍得。薇薇安·邁爾的作品才被人所知。
  • 最著名的一張自拍

  • 她的作品大多是上世紀60年代芝加哥街頭的人文紀實,使用的是祿萊雙反,擅長人物肖像和捕捉瞬間事件。
  • 街頭嬉鬧的兒童

2.南·戈爾丁

  • 南·戈爾丁(Nan Goldin,1953— ),美國攝影家,「私人紀實攝影」鼻祖,是現在美國最受矚目的攝影家之一,她可謂是當今私攝影的鼻祖。她與各種自我放逐於美國主流社會以外的青年人共同生活。在這期間,戈爾丁懷著「自己記錄自己的歷史」的願望,開始以攝影方式如實拍攝他們的群體生活,不作任何修飾,赤裸裸地展示了處於社會主流邊緣的一部分美國青年的生活實態。
  • 最著名的一張自拍,攝於被男友毆打後

  • 《性依賴敘事曲》封面
  • 她訪問日本並與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合作, 出版了表現東京街頭青年生活的攝影集,《東京之愛》

  • 她的作品中女人似乎永遠是受傷而醜陋的角色,僵硬、麻木,恐懼、壓抑。被男人打傷充滿淤血的左眼、流淌著眼淚的瘦下巴,無一不是在給我們展現這些怪異且可憐的生活。

3.莎莉·曼恩(Sally Mann)

  • 1951年出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西南部的萊剋星頓(Lexington,Virginia)。弗吉尼亞純樸自然的環境對莎莉·曼恩的性格形成以及攝影的風格都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她的許多照片不難發現這一點——悠遠浪漫的環境中,南部夏日的空氣、厚重的泥土、茂盛的草木,她的作品地域性極強並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這塊承載著她出生和成長的土地使她一直深深的迷戀。

  • 著名的攝影集《親密家庭》

  • 曼恩以優秀的攝影技巧捕捉子女的暑期生活,由於其中經常出現官能性的兒童裸體,夾雜一些受傷或意外的描繪,甚至被詮釋成暴力的影射。她拍出了真實的孩子,卻沒有拍出溫暖的家庭,讓「親密」二字略顯諷刺。
  • 《南方以南》和《遺迹》中曼恩專註於各種關於死亡的事物。她拍攝腐蝕的屍體。

4.薇薇安娜·薩森(Viviane Sassen,1972— )

  • 35歲的荷蘭女攝影師,因其「與被拍攝者密切的聯繫,同時不乏冷靜的觀察」拿到了荷蘭羅馬大獎(Prix de Rome)。她擅長將被拍攝者藏於背景當中,

  • Viviane Sassen還是位時尚攝影師,特立獨行的藝術家。Viviane給諸多時裝品牌拍攝宣傳照,Diesel、So、Miu Miu都是她的主顧。

5.多羅西亞·蘭格 Dorothea Lange (May 26, 1895 – October 11, 1965)

  • 最著名的一張作品《移居的母親》

  • 主要紀實的是戰爭中的無家可歸者,尤其是那些民族和工人的狀況。蘭格以女性特有的溫情關愛注視面前的世界,關心和同情不幸者的遭遇。

6.黛安·阿勃斯——早逝的天才

  • 她的鏡頭總是對準侏儒、低能兒、殘障者、變性人這類非正常態的人。辨識度極高,那種敏銳和詭異,無法複製。她容易被誤解為以邊緣題材博眼球的前衛藝術家,但相反,她對人性的卑下極其敏感,一旦被她抓住了惡與醜陋,她是毫不留情的。

7.安妮·萊博維茨

  • 大名鼎鼎的人像攝影師,世界上報酬最高的攝影師之一

8.川內倫子

  • 看上去很小清新日系風的攝影師,1972年出生在日本。擅長用6×6的方畫幅展現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事物,川內倫子慣常使用一台Rollei雙反,在拍攝時大量運用閃光燈,削減了自然的光影效果,使得畫面更多傾向平板、刺目。

9.蜷川實花

  • 同1972年人,但蜷川的攝影顏色豐富誇張,影像令人印象深刻,變調的顏色有不屬於凡間的甜美,她來自天堂的一角。

  • 較為有名的電視劇《蘭陵王》海報

  • 她的作品代表著當代日本特別是東京青年人的狂熱與迷亂


-8月29日更新版-

既然題主問的是「當代攝影」里值得關注的女攝影師,那我就來講講Postmodern之後的,還活躍在當代藝術圈裡較為著名的女性攝影師。

--------(1)--------

首先,「雪姨」 Cindy Sherman一定是當之無愧的No 1,無論是商業影響力、參展次數和級別、學界討論度,在這個依然以「white male」為主宰的藝術圈,Sherman還是能佔有一席之位的,這幾年Tracey Emin也有這個勢態。

Cindy Sherman: The Early Works, 「Untitled,1975-1977」

Cindy Sherman出生於1954年的新澤西,後來在 Buffalo State College學藝術,也在那裡遇到了她的前男友,也是著名當代藝術家 Robert Longo。最開始雪姨是學油畫的,但是馬上就因為油畫媒介的限制而感到乏味,她形容自己的油畫學習就是「一遍又一遍的模仿」,毫無新意,於是她自然地把興趣轉移到攝影上,卻不是用鏡頭記錄一種時刻或事件,而是開始用相機作為畫筆或者說是畫布來表達一種想法。
自己當導演、模特、化妝師、造型師、燈光師,哦,還有攝影師,是Sherman的一貫創作模式和藝術作風。她的個人形象可以說是出現在了每一張她的照片里,但是真正的Cindy Sherman卻又永遠不見蹤影。她超強的想像力和化妝術讓她出道35年了,依然天天百變大咖秀,新作品層出不窮。

The Untitled Film Stills,1977-1980

"The Untitled Film Stills, 1977-1980",這套作品既是雪姨的成名作,也是她至今最有名的系列。這套系列包括69張黑白膠片攝影,靈感來源於60年代之後的美國流行文化,最突出的體現出了希區柯克電影里對於女性受害者形象的刻畫,表達了一種美國主流社會對於「女性」身份的定義,例如家庭主婦,秘書,性對象,包含無助、軟弱、容易受傷等性別特徵。
在這套作品裡,Sherman製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場景和情節,而自己在裡面扮演一個又一個的悲傷女主角。毫無疑問,這種對於「身份」的建構,對於「媒介表現(representation)」的再現,奠定了Sherman的藝術角度和主題思想。她的這套作品極其標誌性地體現了一個後現代的、解構重建主義下的,女權主義思想崛起的年代。從Sherman開始,用攝影這個媒介表達和反思媒介文化、「male gaze(男性視角)」、社會心理學的藝術作品越來越多,

Centerfolds / Horizontals, 1981

在黑白的Untitled Film Stills之後,Sherman在1981也創作了一組著名的作品,延續了她的「再現媒體如何建構女性形象並加以反思和表現」的一貫主題。這套作品採用大畫幅攝影的方式,由原來的黑白變成彩色,在鏡頭的角度和場景的布置上更加模仿電影鏡頭的視角,光線的利用出神入化。很多場景里,光的出現似乎預兆了一個男性侵入者的形象,讓這套作品在風格上顯得又性感又神秘。最值得一提的是這套作品的尺寸,完全模仿了例如花花公子一類的男性視角的雜誌里常出現的Centerfolds這一形式。Centerfolds就是一些雜誌里在最中間安排的一張大幅的、橫向的,類似於海報性質的圖片,多為性感撩人的女性全身圖像,可以讓男性觀眾把這張「中間畫」單獨取下,當作海報或者其他裝飾品來「欣賞」、「使用」。雪姨就利用了這個形式,暗諷了這種「男士視角」的畸形,從鏡頭的「俯視」角度來看,作品中的一個個女性都是處在一種被侵犯、不安全的狀態里,這是一種社會流行文化對於女性角色的安排,也是某種程度上文化和媒介造成的女性心理和社會現狀。

對於這種「女性形象的建構和表現」是雪姨對當代藝術的巨大貢獻,她35年的藝術生涯都在這個領域裡不斷探索,從各個角度出發,把自己打扮成各種奇怪的樣子,模仿歷史宗教畫里的聖母,醜化比佛利山莊里的富太太,包括把自己化妝成死屍。其中少有歧路,這既是人們喜歡她的原因,也是藝評界詬病她的主要因素。關於雪姨在90年代和新千年初期做的一些「Sex toy」和小丑主題的作品,算是她作品裡的異類,具體內容和意義,有興趣的可以移步去我寫過的另外一個答案里看看:為什麼當代藝術作品中常會出現噁心的,讓人不舒服的意象? - 了不起的蘇小姐的回答
更多雪姨的作品可以參考MoMa在2012年給她做的回顧展:MoMA | Cindy Sherman

------(2)-------

第二個我想說說生於1959年的荷蘭女藝術家,Rineke Dijkstra
Rineke Dijkstra既是攝影師也是video artist,她在1981年到1986年之間求學於阿姆斯特丹的Gerrit Rietveld Academie 藝術學院。她之前是一名職業的肖像攝影師,每日在影樓里、或者客人的家中,給別人照標準的家族肖像。直到90年代,她決定自立門戶,拍攝自己個人風格的人物肖像。
The Beachesseries (1992–1996)

從1992年到1994年之間,Dijkstra就帶著她的大畫幅4X5的相機遊走世界,在美國、荷蘭、英國、烏克蘭和克羅埃西亞尋找她想拍的人。她來到這些國家的海邊給剛從海水裡爬出來的人們照相。奇怪的是她最後照的都是一些teenager, 一些半大不大的年輕人,一群眼神迷茫的靈魂。由於是大畫幅攝影,這些照片都可以從頭到腳地記錄下這些年輕人的身體細節,微妙表情,最後照片展出時也都跟真人一般大小,觀眾在看這些照片的時候,反覆活生生地和這些被照者面對面。

Dijkstra的人物肖像總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她既沒有要美化人物,也不想對人物表示出任何同情。大畫幅的攝影形式也讓她的作品本身在照片的性質上多了一種「物理存在」的真實感,一種來自人物本身的力量。Dijkstra的作品多為一個主題下的系列作品,而系列的人物們又一個個組成了一種人類的群像。這一點和德國攝影師Thomas Ruff有一些類似。

這套作品在1997年MoMa的新攝影展中一出現,就為Dijkstra贏得了無數的國際關注。人們似乎在她的作品裡看到了一種來自人本的關注,一種對於人類本身的重新打量,這種審視非常自然而出自本性。青年時代的樣子本來就是謎一樣的存在,也預示著世界發展的未來。有趣的是在MoMa的那次展覽中,有心的策展人還把Dijkstra這個系列裡的一副作品「Odessa, Ukraine, August 4, 1993」和塞尚 Cézanne"的一幅名畫:Male Bather (1885-1887)放在了一起(見下圖),似乎也在暗指這種對於人本關懷在藝術史上的永恆。

Dijkstra 除了這套海邊的少年系列,還有很多系列,比較有名的是「新生兒和母親(1994)」系列,「Tiergarten公園(1998-2000)」系列,還有「士兵/Israeli soldiers (1999-2000)」系列。也都是用一種單幅人物肖像組成一個概念分類的群像。

Dijkstra 的作品多為系列,除了這些系列用不同的人組成一個身份概念的萬花筒,她還做了三個記錄單個人成長過程的攝影系列:Almerisa (1994-2005), Shany (2001-2003), Olivier (2000-2003), and Park Portraits (2005-2006),在最簡潔的背景下記錄這個個體成長和變化的模樣,意義有點兒像電影Boyhood里的那種。

值得一提的是,Dijkstra這麼多年來都用一台日本產的大畫幅4X5相機,一抬腳架,一盞flash light完成她的全部作品。她主要使用白天的自然光,不刻意渲染效果,追去自然平實的攝影風格。這點跟德國的「貝歇學派」很相似,也都是採用大畫幅攝影。
而且從1998 年開始,她就開始堅持在德國杜塞爾多夫的Grieger Photo Lab打她的巨幅照片。這個Lad也是Thomas Struth 和 Andreas Gursky列印他們的大照片的地方。

--------(3)-------

既然提到了大畫幅,就要說大畫幅里的女王,Candida H?fer
她出生於1944年,是德國新聞記者 Werner H?fer的女兒,最開始也是做新聞攝影,拍拍風景照啥的,後來1970年到1972年間,她在漢堡的Werner Bokelberg工作室工作和學習,研究了銀版照相技術。最後從1973年到1982年, 她去了著名的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從師於 Bernd and Hilla Becher,最終成為了德國「貝歇學派」的女性代表,用完美的技術和嚴格的主題概念在藝術界佔有重要的份量。

H?fer的特色是,她堅持彩色攝影,而且把視野集中在公共建築的內部。最開始,她照辦公樓、銀行、醫院、等候室的內部。後來,她開始使用4X5的大畫幅相機攝影,記錄圖書館、博物館、歌劇院、美術館、皇宮等人類文明聚集地的內部。

她把她的攝影看作是研究「社會建築的心理學」的嘗試,她的作品總是使用直白、簡潔的角度,從一個水平的視野審視和觀察這些建築內部的每一個細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她的這種攝影風格就為她贏得了極大的社會關注。

關於H?fer的作品,和更多大畫幅攝影的信息,我之前有一個答案已經寫過,就不重複了,有興趣的可以再次移步去:全球有哪些優秀的建築攝影作品? - 了不起的蘇小姐的回答

--------(4)--------

第四個想介紹美國女攝影師,Lauren Greenfield
相較於以上的三位,Greenfield要算是新聞攝影,或者是紀實攝影。不在於用鏡頭表達私人情感,而是用相機記錄現實。
她不僅是攝影師,也是紀錄片導演。在2015年7月,Greenfield 才在Adweek』s Most Creative 100 People of 2015中獲得了十佳導演的榮譽,在2012年也獲得了 Sundance Film Festival 的導演獎(Directing Award)。在2003年, 她也被美國《照片》雜誌( American PHOTO Magazine)封為了「當代最重要的25位攝影師」之一( "The 25 Most Important Photographers Now".)在2005年四月,她也是在「攝影師百強」的榜單里排名第三,( "100 Most Important People in Photography")。可以說,她的紀實攝影和紀錄片獲獎無數,包括獲得過《國家地理》的獎金, NPPA Community Awareness Award, 和莫斯科雙年展里的 the People"s Choice Award 。
Greenfield算是美國精英教育的產品,1987年哈佛大學本科畢業,學的是「視覺和環境研究(Visual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專業,後來又在《國家地理》雜誌實習,五年後獲得國家地理的研究經費於是開始獨立創作,拍攝了「Fast Forward: Growing Up in the Shadow of Hollywood" (Knopf 1997),展現了好萊塢文化對於美國當代青少年的影響;幾年後又拍攝了著名的「Girl Culture」系列作品,展現了美國青少年,主要表現了女生的流行文化、時尚態度、自我認識,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

Greenfield的這些作品馬上被國際一線雜誌轉載和報道,包括《紐約客》,《TIME雜誌》,《國家地理》,《People雜誌》,英國的《 The Guardian》雜誌,還有時尚界的《名利場》,《ELLE》,《時尚芭莎》(美國版),《時尚》等。
後來她更加關注美國青少年,尤其是年輕女生在美國文化里的生存狀態,又拍攝了「THIN(瘦)」這套作品,反映了厭食症,節食,追求骨感的心理在美國女孩兒中的現狀。作品包括紀錄片:Thin (film) (HBO, 2006), 和同名的攝影書。

接著,她還拍攝了另一個著名的系列,關注了當代女性的選美文化和選美現狀,在巴黎、紐約、洛杉磯拍攝,完成了「Beauty CULTure" ,其中還記錄了女童選美(Baby Beauty Queen)的這一「畸形」的流行文化。這套作品引起了很大的閱讀反應,對社會狹隘的「美人」的定義提出了反思。

總之,Greenfield的作品真實記錄了美國流行文化下的一系列「怪象」,提出了關於女性,青少年的「身份」、「媒體」、「流行文化」、「美」等概念的反思。感興趣的可以去看她的幾部紀錄片:

  • The Queen of Versailles Produced by Evergreen Pictures. US Theatrical release by Magnolia Pictures in July 2012.
  • Beauty CULTure (Commissioned by The Annenberg Space for Photography, produced by Evergreen Pictures. Launched in 2011)
  • kids + money (Commission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and produced by Evergreen Pictures. Broadcast on HBO in 2008)
  • THIN (Commissioned by HBO for broadcast, 2006)

---------------
希望你們覺得有用。
如果大家喜歡,我會再來更新。

如果要轉載去除了《知乎日報》以外的媒體,請事前私信我哦。
謝謝!


Dorothea Lange、Vivian Maier、Nan Goldin、Cindy Sherman、Diane Arbus這些名字其他答案都提到了,補充幾個我非常喜歡同時也非常有影響力的女攝影師。

1.Sophie Calle

把Sophie Calle放在第一位是因為我實在太愛她了,她那些瘋狂而有趣的攝影項目第一次看到都會驚訝她怎麼能想到這麼好玩的idea。Sophie Calle生於法國,她的藝術創作從一開始就能引起爭議。

我讀過的第一本她的書叫The Address Book,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這個攝影項目由Calle撿到的一本地址簿開始,她按照地址簿上的電話一個個打過去,然後從對方那裡了解地址簿的主人。這個調查進行了28天,每一天都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了下來。通過這樣一種方式無需與地址簿主人見面,從側面了解他,勾勒出一張無形的肖像。

Sophie Calle, The Address Book

Calle有一系列與跟蹤相關的作品。她在巴黎街頭跟蹤各式各樣的人,拍攝他們的照片,並且做筆記。這個系列叫作Paris Shadows:

(圖書館裡給大家現拍了一張)

到了1980年,她做了一次更瘋狂的跟蹤,她在聚會上認識了一個男人,當聽說他要去威尼斯,她就下定決心跟蹤他。經過喬裝打扮,她一路從巴黎跟蹤到了威尼斯,這一系列叫作suite venitienne:

Calle非常喜歡探究公眾空間和私人空間的過渡地帶,她應聘了旅館的服務員,拍攝旅客客房的照片,這就是The Hotel系列:

Calle還有好多好玩的系列,比如她的失戀日記Exquisite Pain,拍盲人的The Blind,邀請幾十位親戚朋友來她的床上睡覺被她拍下睡姿等等。有一本書叫作《Sophie Calle: Did You See Me?》,裡面回顧了Calle的經典作品,我已經把它列在wishlist上了,超想要,想在月底Calle來學校開講座的時候拿給她簽名!

Sophie Calle: Did You See Me?

2.Hannah Starkey
Hannah Starkey以拍攝環境人像見長,她的拍攝對象大多是女性,在街頭徘徊的女性,在超市購物的女性,在咖啡館靜坐的女性,她們都有一種疏離感,一種略顯消極的狀態。

3.Laura Letinsky
Laura Letinsky是芝加哥大學視覺藝術系的教授,她的靜物攝影作品非常成功。她以食物殘留為拍攝主題,在她的照片中有幹掉的橘子皮,發霉的桃子,皺巴巴的紙巾,吃剩的蘋果核,這些不太美的東西以一種奇特的方式陳列在晦暗的桌布上,像是乾燥沙漠上點綴的風景,帶著一種淡淡的古舊感,似乎在暗示那些食物的輝煌已經過去。

Roland Barthes說,靜物是一種中間狀態,在拿起和放下動作下的失調狀態。在上圖中,咖啡杯的位置非常獨特,放在檯面的邊線上,這不是日常擺放咖啡杯的位置,這種刻意暗示了攝影師手的存在,暗示了攝影師對畫面的干預。同時,物件的擺放是一種失衡的狀態,一種即將掉落的邊緣,「即將瓦解的危險」(by Paul Claudel)。

同時,Letinsky的作品裡有「時間」參與創作,氧化的香蕉皮、腐爛的蛋糕、發霉的桃子都需要時間,另外,照片呈現出一種柔光效果,這是長時間曝光所帶來的,與snapshot相反,這些照片在時間上做了更長的停駐。

4. Francesca Woodman

不像鋼琴界不時冒出一兩個神童,攝影圈裡鮮少童星,非要數起來的話,Woodman算一個。她出生於一個藝術家之家,攝影生涯從十三歲開始,到二十二歲戛然而止。1981年1月19日,Woodman從曼哈頓的樓上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了解這段背景是很有必要的,畢竟Barthes說了,繪畫是「iconic」的,而攝影是「indexical」的,也就是說照片是永遠有指向性。Woodman那些晦澀的黑白照片帶著死亡氣息,鬼影幢幢。照片主角大部分都是她自己,模糊不清的影子或者裸露的身體,我們讀照片的時候不妨以她的生平做線索。

5. Cristina de middel

Cristina的The Afronauts一書賣到了近兩千美元的價格,簽名版甚至在eBay上拍到了兩千五百美元,這與作者Self-publishing的形式不無關係,Self-publishing限制了數量,The Afronauts共計出版1000本,價格自然越來越高。當然並不是所有的Self-published book都能賣到兩千的高價,The Afronauts自有它的過人之處。


首先,這本書講了個有趣的故事。1964年,尚比亞的一位理科老師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要訓練非洲第一批登上月球的宇航員,他計劃用鋁作為製造火箭的主材料,採用類似彈弓的發射方式,送一位女性宇航員、兩隻貓和一位傳教士進入太空,他甚至為此成立了尚比亞國家科學研究院。當然,這個宏偉計劃最後以失敗告終了。當Cristina聽到這個故事,她的第一反應是:「這是真實的故事還是虛構的小說?」,這也是她希望帶給讀者的感受。與此同時,這是Cristina聽過關於非洲的最樂觀向上的故事,一個像童年的遊戲一樣天真的故事,一個與傳統的非洲印象相左的故事。


另外,這本書的設計非常有趣,Vimeo上有視頻可以看到書籍的內頁,我截了些圖大家感受一下:

6. Taryn Simon

Taryn Simon可能是現在美國最炙手可熱的攝影師之一,與她豐富的作品相比,1975年出生的Simon算是非常年輕了。


作為一個阿加莎小說愛好者今日說法忠實觀眾銀河映像鐵杆粉絲,我做過一些跟犯罪案件相關的project,於是老師向我推薦了Simon的The Innocents,這個project拍攝了一系列蒙冤入獄的人,經過數年的牢獄之災洗清嫌疑重獲自由後,Simon將他們帶回當年改變他們命運的「犯罪現場」進行拍照。

逮捕現場:The Royal Inn, Gary, Indiana,Larry Mayes躲在了床墊底下,他被以強姦、搶劫等罪名起訴,判刑80年,服刑18年半後被宣布無罪釋放

犯罪現場: the Snake River, Melba, Idaho,Charles Irvin Fain因綁架、強姦、謀殺被判死刑,服刑18年後無罪釋放

地點:CE Motel, Room No. 24, Waco, Texas,舉報人說在這聽到Calvin Washington認罪,Calvin Washington為此被判謀殺罪,無期徒刑,服刑13年後出獄

Simon還有一些比較敏感或者說有爭議性的作品,比如A Living Man Declared Dead and Other Chapters I – XVIII,在這組作品裡她到世界各地拍攝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血緣關係,我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見過這組作品的一個章節,在這一節里她拍攝了薩達姆兒子烏代·海珊的替身及其家族成員,講述了該替身悲慘的命運。在這組作品的展示上,左邊是家族成員按序排列的肖像,不願出鏡或者已經死亡的成員以空白代替,中間一欄講述故事背景,右邊交待血緣關係。

Installation view

再一個小廣告,微信公眾號,最近在填Deadpan Photography的坑。

http://weixin.qq.com/r/aUOQiFfEkwrsrRPr9xZ7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

圖多。

題主既然說到當代知名女攝影師,那麼知名二字,往大了說,獲過國際攝影大獎的當然算知名了,往小了說林初寒,Lofter上的燕兒,國內知名嘛,圈子裡知名嘛,okay,當然也算知名。

我要介紹的三位女攝影師,她們都來自同一家圖片社——馬格南。

首先介紹我個人最喜歡的一位

Alessandra Sanguinetti


她本人長這樣

她最著名的作品就是《On the Sixth Day》了,這本影集是她用了十年時間,記錄下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鎮上的一對錶姐妹吉爾(Guille)和貝琳達(Belinda)在祖母農場里的生活,有趣的是,這一對錶姐妹,看上去並沒有我們中國老話所說的「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的感覺。

《On the Sixth Day》 Alessandra Sanguinetti

《On the Sixth Day》 Alessandra Sanguinetti

《On the Sixth Day》 Alessandra Sanguinetti

《On the Sixth Day》 Alessandra Sanguinetti

從Alessandra的作品可以看出,她與瑪格南的傳統紀實風格有許多不同,從這對錶姐妹的生活瞬間就可以發現阿桑色調柔潤、充滿女性特點的基調。然而恰恰是因為這種細膩的娓娓道來,才能有這樣的作品呈現在我們面前,仔細看,每張照片都是在訴說。

《On the Sixth Day》 Alessandra Sanguinetti

《On the Sixth Day》 Alessandra Sanguinetti

《On the Sixth Day》 Alessandra Sanguinetti

《On the Sixth Day》 Alessandra Sanguinetti

她的其他作品曾先後獲得過古根海姆基金會獎金和哈蘇基金會獎,公共機構和私人爭相收藏她的作品,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休斯敦藝術博物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她曾為紐約《時代》雜誌、《LIFE》、《新聞周刊》及《紐約客》雜誌拍攝工作。她的這組姐妹情深寫真集《On the Sixth Day》也於2006年1月由Nazraeli出版社發行。

《On the Sixth Day》 Alessandra Sanguinetti

《On the Sixth Day》 Alessandra Sanguinetti

《On the Sixth Day》 Alessandra Sanguinetti

《On the Sixth Day》 Alessandra Sanguinetti

2009年,阿桑通過推出《The Life That Came...》獲得了獲得了『Robert Gardner Fellowship攝影獎』,《The Life That Came...》相當於對當初《On the Sixth Day》的一個延續,吉爾與貝琳達不再是當年畫冊上的小女孩,她們已進入曾經想像的成年人的世界,開始在現實中扮演起各自的角色。

《The Life That Came...》 Alessandra Sanguinetti

《The Life That Came...》 Alessandra Sanguinetti

《The Life That Came...》 Alessandra Sanguinetti

《The Life That Came...》 Alessandra Sanguinetti

」照片往往誕生於當內容、細節和美感三者都臻於一致的時候,在彼此的共鳴下迸發出最完美的瞬間,而你不由自主按下快門,每一張照片都可能是一次意外的收穫。「—— Alessandra Sanguinetti

接下來,介紹下馬格南的首位女攝影師

Eve Arnold


慈祥的老奶奶拍照時的樣子

Eve Arnold1913年出生於費城,1948年畢業於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攝影專業,1951年加入瑪格南圖片社,成為該社第一位女攝影師。因給瑪麗蓮·夢露拍攝生活照片而聞名業界的她,拍攝的夢露照片充分展示這位女明星私密時刻的神韻與魅力。

瑪麗蓮·夢露 Eve Arnold

瑪麗蓮·夢露 Eve Arnold

瑪麗蓮·夢露 Eve Arnold

瑪麗蓮·夢露 Eve Arnold

瑪麗蓮·夢露 Eve Arnold

Arnold一生出版過多本書籍、獲得過各種榮譽和獎項,其中包括「美國雜誌攝影師協會終身成就獎」、「英國皇家攝影協會成員」、「紐約國際攝影中心攝影大師」、「美國國家攝影圖書館顧問」等等,這位傳奇女攝影師於2012年1月逝世,享年99歲。

下面請欣賞,《夢露和她的炮友們》 :)

瑪麗蓮·夢露 Eve Arnold

瑪麗蓮·夢露 Eve Arnold

瑪麗蓮·夢露 Eve Arnold

瑪麗蓮·夢露 Eve Arnold

瑪麗蓮·夢露 Eve Arnold

瑪麗蓮·夢露 Eve Arnold

Arnold曾遊歷前蘇聯、阿富汗、埃及和中國等國家尋找有意義的拍攝素材,不妨我們來看看1979年,在Arnold的取景器里,中國人的樣子。

「一名攝影師,只有在心懷同情,關注鏡頭前人們的時候,才能真正完成影像的記錄。」—— Eve Arnold

最後一位,是最近我們剛失去的邊緣群體記錄者

Mary Ellen Mark

偉大的女攝影師Mary的模樣

Mary Ellen Mark被認為是當今國際攝影界最令人尊重的攝影家之一,她在印度拍攝過妓女和馬戲團,在俄州拍攝過精神病患者,在西雅圖拍攝過離家出走的青少年,在加州的北好萊塢拍攝過住在汽車裡的流離失所的人們,她拍攝的有關世界多元化的照片已成為紀實攝影的里程碑。

Mary Ellen Mark 作品

Mary Ellen Mark 作品

Mary Ellen Mark 作品

Mary Ellen Mark 作品

在其將近30年的攝影生涯中,她四處遊歷進行攝影創作,出版了大量攝影集,舉辦攝影展。其攝影故事和人像作品在許多雜誌刊登發表,包括《生活》、《紐約時報》、《紐約人》、《滾石》、美國版《時尚》、《倫敦星期日時報》等。

Mary Ellen Mark 作品

Mary Ellen Mark 作品

Mary Ellen Mark 作品

Mary Ellen Mark 作品

Mary Ellen Mark 作品
Mary所長期關注的是一系列的社會文化主題及議題。她經常被簡單歸類為攝影記者或紀實攝影師,即便這種分類不無道理,仍不乏誤導性。她以人性的力量注視邊緣人物的生存狀態,靠近、揭示、理解和展現某種獨特生活方式的複雜性和豐富變化的願望,使馬克的攝影充滿了個人化的風格。

Mary Ellen Mark 馬戲團系列

Mary Ellen Mark 馬戲團系列

Mary Ellen Mark 馬戲團系列

Mary Ellen Mark 馬戲團系列

Mary Ellen Mark 馬戲團系列

Mary Ellen Mark 馬戲團系列

「對於那些失去聲音的人,我願意成為一種聲音。」——Mary Ellen Mark

在攝影這個領域,我並不認為有哪些女弱男強的地方,她們的獨到眼光,她們的細膩詮釋,她們的勇敢堅毅是我們很多人都無法比擬的。

所以,說她們巾幗不讓鬚眉也好,誰說女子不如男也罷,我們必須承認,無論在攝影里,還是在生活上,很大一部分,她們的卻是我們可以指望的依靠。

以上。


非攝影相關專業人士,由於之前工作的緣故認識接觸了以下三位傑出的女攝影師:

1/ Sylvia Plachy

生於布達佩斯,1956 年匈牙利革命後,父母帶著13歲的Sylvia逃離祖國,當時她隨身只有一隻小手提箱和一隻泰迪熊。1958到達美國紐約。
Sylvia Plachy從Pratt Institute獲得美術學士學位,此後成為一名攝影師。在《Grant Street》、《Art Forum》、《Granta》、《New York Times》、《Fortune》以及《New York Magazine》等雜誌發表過作品。並於1974 年到2004 年在《Village Voice》擔任照片編輯和攝影師。
Sylvia Plachy曾在Mi 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 The queens Museum,The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及全球多個城市的畫廊舉辦個展。作品被收藏於紐約的MOMA、休斯頓美術博物館、高等藝術博物館以及巴黎國家圖書館中。Sylvia Plachy是古根海姆研究員及露西獎獲得者。2010年獲得德國攝影學會頒發的Dr. Erich Salomon攝影新聞工作終身成就獎。

American Photographer雜誌這樣評價她:「Plachy seems to find the dramatic heart of almost any subject and transmit it undiluted to film."

下面這類細長條的構圖很有她的個人特色,老太太笑稱這樣能在攝影展中顯得很特別。

另外她還有件更廣為人知的「作品」——她的兒子Adrien Brody。正是因為從小給媽媽當模特Adrien發現了自己的表演天賦。

2/ Lauren Greenfield
已有答主做了非常全面的介紹。

3/ Joyce Tenneson

1945 年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她的作品發表在全世界各地的書籍和著名雜誌中,也在博物館和藝術館展出。她的人物肖像曾出現在《Time》、《Life》、《Premiere》、《Newsweek》、《Esquire》、《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等雜誌的封面上。 Joyce Tenneson發表過16本書籍,包括暢銷書《WiseWomen》,並且被拍成6集電視劇在TodayShow中播放。她獲得過很多獎項,包括2005年露西最佳美術攝影師獎,以及2012年美國專業攝影師終身成就獎。在《美國攝影雜誌》關於歷史上女攝影師影響力的調查中,坦尼森當選攝影歷史上十位最有影響力的女攝影師之一。

另外題主可以關注Women in Photography International這個組織的官網,了解更多女性攝影師的信息。前面提到的Sylvia Plachy和Joyce Tenneson都獲得過該組織授予的獎項。


補充四個以攝影為媒介的女性藝術家(因為一時間只想到四個)。

Adrian Piper

觀念藝術家,非常有名,上屆威尼斯雙年展獲金獅獎。考量性別,種族與社會中的孤立個體。有一個系列是Food for the Spirit,一系列鏡子前的自拍,身體消失在黑暗中。

Gillian Wearing

非常簡單利落直截了當的藝術家,思考個體身份與家庭,與社會之間的不可調和。著名系列如上圖,請路人寫下自己此刻所想,然後她拍下來。用的是普通相機(街頭攝影的緣故),沒有修飾,但觸動人心。

Martha Rosler

攝影蒙太奇(Photomontage)。以反諷來思考消費主義與越戰及後來伊拉克戰爭之間的聯繫。她的錄像更加出名,如Semiotics in the Kitchen。

Francesca Woodman

非常喜歡的藝術家,多放兩張。

繼承超現實主義攝影(Man Ray, Brassai 等),把自己的身體當作空間里的一部分,在運動與定格間時隱時現,如夢如幻。作品雖不壓抑,但氛圍憂鬱。

1981年22歲時自殺,令人扼腕。

先到此為止。


Diana Markosian

去年夏天,瑪格南圖片社公布了新一年的提名會員名單,其中一位出生於1989年的妹子瞬間引爆了輿論:

一是她年輕得刷新了瑪格南提名的「年齡門檻」;二是她在攝影界的履歷實在太耀眼。

她就是被粉絲們昵稱為「小黛安」的Diana Markosian,美籍亞美尼亞女攝影師,擅長以照片來探索記憶與地域的聯繫。

「攝影能讓我安靜下來,審視內心,並學會與自我安寧共處。」

作為攝影師,小黛安的獲獎經歷相當出眾,即使和瑪格南里的其他前輩比也絕不遜色,比如2013年就得到了瑪格南老牌成員David Alan Harvey所創辦的《Burn Magazine》的青睞,奪得一等獎;2014年斬獲PDN大獎;2015年登上TED講壇;2016年勇奪瑪格南提名。同時,她的作品曾登上了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紐約客》《紐約時報》等。

此外,她本人擁有超高顏值,且見下圖:

小黛安出生於莫斯科,小時候就和家人一起移居美國,只有她父親留了下來。這段經歷,成為她最著名的個人攝影項目的靈感來源,即《Inventing my father》。

在一生中大部分時候,我的父親只是相冊上被剪刀的一個空洞。
提醒我們那裡缺了些什麼。
幾乎沒有關於的童年回憶。
在一個記憶片段里,我們在小公寓里跳舞,另一個片段,他在準備出門。
父親有時一走就是幾個月,然後再突然出現。
直到有一天,我們離開了他。
那是1996年。
母親叫醒了我,讓我收拾行李,準備出遠門。第二天醒來時,我們到了新家,在加利福尼亞。
我們從沒跟父親道過一聲再見。
對於母親來說,忘掉父親的方式很簡單。她把相冊里所有父親的影像都剪掉了。但留下來的那些空洞讓我更加難以忘掉他。
我過去總會想像有父親是一種什麼感覺。
現在依然會想。

攝影師:Diana Markosian/Magnum Photos/東方IC
這是小黛安僅有的父親的影像,照片中她的父親被母親剪掉。

攝影師:Diana Markosian/Magnum Photos/東方IC
她的父親說他一直在找她,這個行李箱里塞滿了剪報和沒有寄出去的信件,還有為她哥哥婚禮準備的襯衫,他保留著這些東西,希望有一天還能見到他們。

攝影師:Diana Markosian/Magnum Photos/東方IC
和父親的合影,小黛安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時已經23歲。

攝影師:Diana Markosian/Magnum Photos/東方IC
父親握緊小黛安的手。

攝影師:Diana Markosian/Magnum Photos/東方IC
「總有種念頭縈繞在心間,我和父親錯失了太多時間,這總是帶來巨大的痛苦」

她最為著名的另外一個攝影項目,是發表於2012年的《再見,車臣》。

攝影師:Diana Markosian/Magnum Photos/東方IC
在郊區,一名29歲的青年向天空開槍作為婚禮慶祝的一部分,這在車臣是個很久的傳統

攝影師:Diana Markosian/Magnum Photos/東方IC
清真寺前放學的車臣女孩。不管什麼宗教,車臣的女子在公共學校和政府大樓必須遮蓋住頭部。

攝影師:Diana Markosian/Magnum Photos/東方IC
在出門前,一名車臣女孩帶上頭巾。現在的車臣,伊斯蘭教正迅速成為青年身份認同的基石。

攝影師:Diana Markosian/Magnum Photos/東方IC
車臣的青少年在一所地下的伊斯蘭學校朗讀可蘭經。經過蘇聯幾十年的宗教壓迫,現在的車臣青年很早就信仰伊斯蘭教。

攝影師:Diana Markosian/Magnum Photos/東方IC
一對情侶在約會。在車臣,情侶必須公開見面並且保持距離,婚前的肢體接觸是嚴令禁止的。

其他有關攝影的回答:

有哪些讓你感嘆「拍出這種照片的人,我十輩子都追不上了」的照片?

全球攝影史上,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攝影師及其攝影作品?

有哪些不經意拍出的驚艷照片?

我們還有很多這樣圖片和故事,想要分享給你。我們對視覺美,從不將就。

歡迎關注我們:

知乎:東方IC - 知乎

微信公眾號:東方IC(dongfang_ic)、圖蟲創意(tuchongcy)


Cindy Sherman,藝術成就足以碾壓一大群所謂的「攝影大師」,而且還是刷新攝影作品拍賣紀錄的攝影師,傑出的當代藝術家。


陳漫這種拿來充數都不夠,別提了。(我只是妄自猜測題主的意圖最次也得是萊博維茨那種吧)

不服的我只能告訴你 陳漫拍的叫漂亮 沒有別的意義了,怪我咯


為什麼沒有Kai Ziehl?有段時間狂迷她的黑白景

來來來,粘一下

「Kai Ziehl ——遠景下另一種意境美

Kai Ziehl,德國攝影師,現居漢堡。經驗豐富的他擅長通過深遠的景物和開闊的視野將觀眾的視線引向遠方;通過延伸畫面的視覺層次,烘托意境氣氛;通過中近景景物和主體景物擴展,加強畫面的美感;通過黑白色調來抒發感情;通過光影和線條支撐畫面的明暗比例;通過合理運用空間背景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和感染力。
看他的作品總會讓人眼前一亮,磅礴的氣勢令人驚嘆,讓人有一種想拿起相機出去拍攝的衝動。」

幾張比較喜歡的圖

貓眼裡的世界

她的照片沒有過多的描述刻畫,一種平白的表達,恰當合適的角度,過濾的虛化,以及某些時候幾何的構圖。給人大片大片遐想的空間。有種張張經典的感覺。
會覺得她是個好細膩的人,到人物靜物光影都能被她捕捉到。

今天在找圖,看到幾張山的圖,覺得挺不錯,也放上來~供欣賞。(話說不知作者是誰)
及,知乎的編輯功能好難用。


如果你喜歡絢麗的色彩和妖冶的人像,首推蜷川實花。
蜷川實花_百度百科

==========
[流量預警]圖片10張(2015-9-5)


陳漫
----------更新---------多圖預警!!!
陳漫的攝影之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陳漫的大學時期,在中國還沒有流行修片的時候,她大量的運用PS處理自己的照片,作品色彩濃郁,具有很強的衝擊力,在當時可謂一支獨秀。其中她為《VISION》雜誌拍攝的一組封面成為了她的成名作。

《巴黎》

《猴年》

《宇航員》 這幅作品被英國VA博物館永久收藏

第二個階段是陳漫的《祖國萬歲系列》,現代感,時髦的模特站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地方凹造型,畫面衝突感極強

第三個階段是陳漫開始接觸明星封面的拍攝,不再用Ps將圖片處理成看不出原樣,開始用極簡的風格去表現人物,總是能抓住人物的精髓,所以逐漸成為了許多一線大牌的指定掌鏡人。
每月都有《VISION 青年視覺》、《Elle世界時裝之苑》、《Harper』s Bazaar時尚芭莎》、《Vogue服飾與美容》、《 i-D》等知名雜誌封面由她掌鏡。

王菲

舒淇

范冰冰

李冰冰

周迅

井柏然

張震

更多大片封面可點擊了解

長微博文章
最後附上漫姐照片


旅德女攝影師王小慧


1.推薦的第一位攝影師是93年出生的匈牙利小姑涼Flora Borsi!

作品大膽,充滿想像!

這個系列展示了人和動物直接的重疊。

Flora is a young fine art photographer from Hungary. She uses exquisite photo manipulation to create surreal images
that are thematically focused on identity, relationships, emotions and dreams. Her immaculate technique and subtle conceptual
ideas create beautiful evocations of universal emotions, from lust and desire to despair and loss.

Flora at once captures the complex strength and fragility of the human psyche. She expertly visualises dark fantasies and
atmospheric dreams, utilising the uncanny and clever metaphor, while unlocking what it means to think, feel, dream and express in the urban world.
Her work often features the female body and she plays with hiding and revealing the eyes or face to leave only the feminine form,
exploring questions of female represent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self.

Flora has exhibited internationally with solo exhibitions in Europe and the USA, and has most notably taken part in the 「Continental Shift」
group exhibition at Saatchi Gallery. She has also exhibited at the Louvre, France. Her ethereal aesthetic has won multiple art prizes and garnered critical
acclaim from press including The Guardian』s Observer and BBC Culture. Her artwork was the face of Adobe Photoshop in 2014.

ABOUT MY MANIPULATIONS
The editor software is just a tool to complete my pictures, I want to make an image, which looks like a real, unedited photo.
I would like to shock people or make them smile with some society critics.
My goal is to inspire the viewer to think, to feel what I felt.

FEATURED IN
Adobe
Adobe Creative Cloud
Adobe Photoshop
BBC Culture
Beautiful Bizarre Magazine
COMPLEX Magazine
Daily Mirror
Design Collector
ELLE Magazine
Gizmodo
Glamour Magazine
HighLike
IGNANT
InspireFirst
Juxtapoz
La Repubblica
MSN
My Modern Metropolis
Oakland Press
PetaPixel
Philosophie Magazine
ProBlog Magazine
The Daily Mail
The Guardian
The Huffington Post
The Observer
This Is Colossal
Yahoo


CLIENTS PROJECTS
Adobe Lee Hirsh - The Bully Project
Adobe Photoshop 25 Under 25
Adobe Photoshop CC Splash Screen 2014
ABC Studios
Budapest Airport Fall 2013 Campagin
Chris Lawyer
Duda Brack
Elle King - Sony Records
Farha AIDS Foundation
Klara Festival Brussels
National Opera Paris
Philosophie Magazine


EXHIBITIONS
2012 Budapest, Hungary, Solo Exhibition, Nivelco Trade Center
2014 Detroit, United States, Solo Exhibition, Museum Of Photography and New Media (MONA)
2014 Istanbul, Turkey, Solo Exhibition "Pieces of my mind", ART350 Gallery
2014 London, United Kingdom, Group Exhibition "Continental Shift", Saatchi Gallery
2014 London, United Kingdom, Group Exhibition "Flesh", Leontia Gallery
2014 Linz, Austria, Group Exhibition "Trierenberg Super Circuit"s Best Works"
2014 Budapest, Hungary, Group Exhibition, "Grand Opening" at Mono Art Design
2015 Istanbul, Turkey, Contemporary Istanbul Art Fair, ART350 Gallery
2014 Toronto, Canada, Group Exhibition "A World of Circus Art Exhibition"
2015 Budapest, Hungary, Solo Exhibition, Kaptár
2015 Bogotá, Colombia, Group Exhibition "International Biennial of Photography, Fotografica Bogota by Foto MUSEO"
2015 Detroit, United States, Group Exhibition, "Selfie Show", Museum Of Photography and New Media (MONA)
2015 Istanbul, Turkey, Group Exhibition "YAZ", ART350 Gallery
2015 Paris, France, Exposure Award"s collection, The Louvre
2015 Budapest, Hungary, Solo Exhibition "DETROIT", Art Market Budapest
2015 Los Angeles, United States, Group Exhibition "Adobe 25 under 25"


CURRENT
-

UPCOMING
-


AWARDS
2002 Images for Earth Fifth International Edition, Drawing Contest - 3rd prize
2008 National Photography Award by NFü - 1st prize
2012 PictureCompete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ward "The Family" - Honorable mentioned
2014 Trierenberg Super Circuit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ward - Gold medal of excellence
2014 World of Circus International Art Contest - Finalist in three categories
2015 Exposure Award, Portraiture Collection


CURRENT LOCATION
Budapest, Hungary


WORK
Freelance Fine Art Photographer


陳漫

看到很多人都在唾棄甚至鄙視商業攝影,本人真的是一臉懵逼。藝術流牛逼,一心一意好商業攝影的就是垃圾?沒想到這種可悲的論調竟然能在知乎出現。

題主問得是當代知名女攝影師,在中國陳漫當之無愧。本人有幸在studiosix以助理身份工作過一段時間,有幸認識了圈子裡的一些大牛,有可能是礙於人情面子,人們對陳漫的評價都非常好,不論人品或是技術。一些人黑陳漫,無非就是原片成片兩個樣,後期過於嚴重。拜託陳漫主接的是人像商業片,那些花花綠綠的大明星在單反這個照妖鏡下,不給他們玩命的修估計你們又要噴陳漫水平不夠了。


至少我理想是成為陳漫這樣的攝影人。你們繼續黑,無論怎麼黑也無法改變陳漫是中國最好攝影人之一


看到那麼多說陳漫的...
覺得她算不上當代知名女攝影師
沒事的時候上500px看看,一抓一大把甩她N條街~


對攝影領域沒有多少了解,知道的攝影師也不多,幾年前發現了這個女攝影師,名叫莫梵稀。

最開始是在一本雜誌上看到她的作品,後來又買了一本她的攝影書,拍的照片很文藝,也很美,以人像為主。

這是她本人的微博。

這是她本人的照片。


說陳漫的,我都默默的點了反對~

她只能算有名而已...


陳曼也就算了,林海音這種拍的那麼爛的都有人提名?同樣是紐約華人張晶娜甩林海音十條街好么!

另外鮑聲美這種靠脫成名的簡直是攝影界的恥辱。


我也想推薦下林海音。主要拍攝人物的。本身也是個傳奇,高中時候被上音小提琴專業錄取,後來放棄來到復旦,我旦第一小提琴,後來碩士去的哥大讀教育經濟,目前在紐約做專職攝影師,有自己工作室。
放幾張她拍的吧,感覺特別能抓住人物精髓


推薦閱讀:

《青蛇》中,許仙拿著這顆葡萄,在想什麼?
二十五歲的女生應該用哪個牌子的化妝品?
女人為什麼很難保守秘密?
來大姨媽為什麼要喝紅糖水?
大姨媽流了一腿是什麼樣的感受?

TAG:攝影 | 當代藝術 | 攝影師 | 女性 | 攝影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