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盧齊歐·封塔納 (Lucio Fontana) 的極少主義畫作?

先不要說你見多了這種提問者,也不要站在至高點說不懂藝術,就談談你對這個藝術的理解,勿噴。
【【一藝】就是他在畫布上劃一刀,就能賣幾千萬上億!】http://toutiao.com/item/6261715322651279873/?iid=3819710130app=news_articlett_from=copyutm_source=copy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突然想從一個特別的角度解讀Fontana的劃破藝術,這畢竟是我最喜歡的一位極簡藝術家。我來談談抽象對流行美術比如遊戲原畫概念設計的影響,流行美術大眾接受程度高,但是它們的內核同樣涉及非常嚴肅的視覺形式討論,而且一直在向Fontana這樣的前衛藝術家作品上汲取營養。

拿 Sung Choi底迪舉例

註明: 我的話語有偏見也有錯誤,受到自身之水平和藝術圈話語的雙重限制,請務必在限定範圍內考察。

長篇大論 關於藝術價值我的(許多中的)一個觀點:

一件藝術品在美術史上的地位,部分取決於其對形式創作理論高度的提升和揭示形式的基本結構的深度。這一點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有時不受作者的主觀闡釋影響。 結合到Fontana的具體作品,畫布上的傷痕首先將分割,撕裂這一形式通過作品,話語,文化圈的方式上升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就像題主文章所說,割紙割東西的事情很多人都能幹,也知道很爽但是並沒有仔細分析過這裡面的爽是什麼。Fontana作品是有計劃的創作,被置入美術空間去探討,相關的討論也越深入,那麼這裡討論的形式是什麼呢,說白了其實就是構圖,在這一點上具有物理深度的割裂畫布比前輩們在2d畫布上的嘗試確實要前進一步,在這裡這畫布上的傷痕就是要講一個對構圖的判斷: 在畫布上的任何造型都是對畫布空間和深度的重塑。

不管是割一刀還是畫一筆 畫面就已經不一樣了,這一刀和這一筆的位置已經決定了一個畫面的氣質。

這個判斷對任何2d藝術創造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通過一個具體藝術品再現出來,對藝術家理解理論是很有幫助的。

那麼Fontana的藝術所代表的審美傾向,割裂的流線型,簡潔和迅猛,也是現當代藝術家的一種主流審美和創作原則。

理論胡謅完了,歡迎史論專業來噴哦
下面上原畫作品分析:

這是Sung Choi的原畫構圖設計。可以看出在這個階段造型非常抽象,但是寥寥數個形狀和筆觸切割就造就了和諧構圖。Sung Choi 遵循一個比較主流的遊戲原畫概念設計原則,用少的筆觸快速構圖,的形狀要流暢優雅,構圖指向設計主體。而這些
—————————————————
女朋友搶手機了不讓打了,下次再更
---------我是分割線接著更------------
而這些基本原則在Fontana的割裂繪畫里都是非常突出和極端的表出來的,極簡主義繪畫只是要表現這種最基本元素,排除了敘事性之後和大眾的隔閡就增加了,但是對於藝術家的啟迪應該是有增不減。

這是Sung Choi在基本構圖草稿之後的進階,左圖是一個經典的星球大氣光影的敘事,顯然割一刀這個構圖對藝術家來說影響真的是很大。

右圖是飛龍圖的進一步深入。儘管有了一些細節 但是邊緣依舊保持簡潔鋒利,大量用平面色塊控制空間,古典的繪畫技法並不是這樣,這是現代和當代平面設計的影響,而平面設計的原則也是先鋒抽象藝術家在其藝術中首先推崇的, 好萊塢的視覺設計大師 Nathan Fwoke(你們喜歡的好萊塢動畫和電影后面都有很多他的影子) 在他的構圖教學中一直用現代藝術的形式來還原古典美術構圖,

如果沒有這些看不懂的抽象藝術,現代寫實藝術家就沒有工具來分析和發展構圖和設計的技術。

雖然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抽象藝術和現代藝術遠離大眾審美,但是這不代表他們對流行美術不存在影響,當這些曾經或依舊先鋒的藝術品沉澱到大眾美術創作中之後才有了我們現在喜聞樂見的流行文化。
沒有這個

就沒有這個

沒有這個

你也不會有這個

還是要對歷史加冕的大師 給予一些敬意。


謝邀。

為什麼不能說見多了啊,真的挺多的啊。

講道理的時候其實也只是聊聊藝術,大多數沒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

文章中的介紹題主讀過了嗎,我建議您讀一讀

看到以上言論我很難過,有心情再來聊聊


為什麼封塔納在畫布上割一刀價值100萬美元?有多少人看到他的作品總是嗤之以鼻或者轉身譏笑藝術家的無聊?然而,大多數人沒有看到他的「一刀」改變了多少藝術家的思維方式。藝術帶給大眾的最大啟示應該是:真正跳出固定的思維。

最初的具象雕像

封塔納的「刀痕畫」

一開始,封塔納的作品並不是如此抽象,而是以具體的人物雕塑作為創作對象來進行創作。19歲的他因為在戰爭中受傷所以選擇退伍。三年後,他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阿根廷,開始跟父親學習手藝,準備繼承家族傳統的藝術。這讓他學會了墓地雕塑的技巧,也引導他走上了創作雕塑的道路。

在米蘭布萊拉藝術學院的學習過程中,封塔納常以人物為表現對象進行雕塑創作,早期的陶瓷作品多以古典希臘神話或一些粗糙的水生動物為主題。

封塔納《蠑螈》,彩色陶瓷,70×58cm,1933-1934年(Courtesy of Fondazione Lucio Fontana)

隨後,他的作品中出現了更多彩釉的人體雕塑。正如他在1943年接受布宜諾斯艾利報紙採訪時所說:「我的彩色雕塑主要是為了打破靜止的感覺,讓物質和空間之間產生關係」。封塔納使用的塗料主要是反光的彩色釉料,這讓雕塑的表面和環境所產生的光相互依賴,使作品和它周圍的空間能夠互相影響。

封塔納《Campione Olimpionico》,彩色石膏,121×92×70cm,1932年

封塔納的很多雕塑作品深受阿爾圖羅·馬丁尼的藝術影響,例如在1940年創作的《Portrait of Teresita》中,就能看出封塔納對馬丁尼的崇拜。

左:封塔納1940年作品《Portrait of Teresita》右:馬丁尼1921年作品《Bust of girl》

先有孔洞,才有刀痕

封塔納《Concetto spaziale (50-B.1)》,1950年(藏於Centre George Pompidou Archive)

通過簡單且幾何化的雕塑探索後,封塔納開始把重心轉向教學,同時在畫布上穿孔。從雕塑到畫布,他不僅打破了常規思維,而且採用了一種更具爭議性的創作形式。

封塔納《Concept Spatiale,Il Cielo Di Venezia》, 布面丙烯,150×150cm,1961年

封塔納曾經說過:「誰告訴你這是畫?這些孔對你來說是畫嗎?對我來說,他們是穿孔的畫布,是一件雕塑,是一個新的雕塑形式!

封塔納《Concept Spatiale》,布面油畫,100×81cm,1962年

他一直堅持:「孔洞是在一個空間里雕塑的開始」。他放棄了在平面上繪畫的傳統方式,這種新方法看起來是對畫布的破壞行為,但其實只是為了在純色的畫布上穿洞。

封塔納《Concetto Spaziale, Mezzogiorno in Piazza S.Marco》,布面丙烯,150×150cm,1961年

封塔納曾經解釋過他創作的孔洞和縫隙不是為了破壞平面畫布,而是通過擴大維度來超越畫布本身,這才能讓藝術不再局限於表達的媒介。「我不想畫一幅畫,我想打開空間,創造一個新的維度,將它與無限伸展的宇宙相連。因為它不斷擴展,甚至超過了被約束的平面。」

封塔納《Concetto Spaziale, Luna A Venezia》, 布面丙烯,150×150cm,1961年

「孔洞就是我發明的。在這個發明之後,我就可以死了。」封塔納曾說,他想與世界有更多接觸,並和其他藝術家討論,而不是以創作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封塔納《Concept Spatiale》,46×55cm,1964年

因此,封塔納嘗試進入未知的空間,運用他的孔洞和刀痕,打破二維空間的單調和繪畫創作出的三維虛幻。這種刀痕是一種傷口,切斷了單色繪畫表面的靜止並使其產生新生命。

封塔納《Concetto spaziale-attesa》,1965年

封塔納經常用黑紗布襯在他畫布的反面,這樣能觀察到在割破的切口中有微弱的黑色閃爍,創造出一種神秘的幻覺和深度。

封塔納《Concetto spaziale-attesa》,1965年

封塔納的割破方法並沒有打算毀滅畫的本質,他反而向觀者展示了超越畫布的東西:一個真實的空間,而不是傳統畫布上創作出來的假象。 通過這種方式,封塔納更加接近去實現了他不可能的空間夢想。

封塔納《Concetto spaziale-attesa》,100×125cm,1965年

他曾經強烈反對以平面畫布或立體雕塑而建構出來的空間。他的這一刀達成了畫內與畫外兩個空間的溝通,並且打破繪畫與雕塑的界線。

跳出常規思維——空間主義

隨著打破雕塑和繪畫的界線,封塔納在1949年開始了白色宣言,並且創立了空間主義。它的目的就是利用技術來實現對第四維的表達,形成一種激進的新美學,跳出僅僅依靠雕塑、繪畫的分類。他認為:「運動的物質、色彩和聲音同時發展起來才能構成新藝術的現象。

封塔納《Concetto Spaziale, I Quanta》,1960年

雖然他的想法看似模糊,但是,因為他是第一個從這個角度駁斥了傳統藝術畫面中構架出的虛幻或者虛擬空間,因此他的觀點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藝術家封塔納

這個想法讓封塔納改變了整個西方藝術史的傳統藝術空間,通過混合的形式讓畫布變成一個動態的概念。空間甚至超越了抽象繪畫的界線,激活了環境空間和在後現代生活里科技之間的關係。

在1951年和1952年的筆記中,封塔納澄清了很多當時面臨的質疑。在很多次的嘗試中,他給了「空間主義」這個詞更加精確的定義:

「一個被具象束縛的形態佔據一個空間,如果我清空這個形態然後創造一個空間,一個超出被具象束縛的形態。如果我放一個洞在裡面,我創造了一個空白空間,我沒有征服這個空間。一個形態(這個形態我認為是一座雕塑或者一幅繪畫作品)佔據一個空間,但不是征服空間的手段,沒有形態是充滿空間的。」

封塔納的影響力

封塔納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是在1966年威尼斯雙年展上的裝置作品,這是一個紫外光的房間和一個充滿紫羅蘭色霓虹燈的空間。在1967年的回顧展中,他創作了一個分開地板和天花板的紅色裂縫。牆壁、地板和天花板都被塗上了相同的有光澤的紅色,然後用紅色霓虹燈照亮這個空間,這是一個完全可以讓觀者走進空間的作品。這些作品也奠基了浸沒藝術,激發了更多藝術家創作關於一個讓人思考的藝術環境。

封塔納《Struttura Al Neon Per La Ix Triennale Di Milano》,1951年

為了探索更多空間的可能性,他嘗試了創造第一個體驗感受空間「Ambiente Spaziale a Luc Nera」,在黑暗的畫廊里放置一個塗上磷光漆的抽象形狀物,並且用霓虹燈點亮。

封塔納《Ambiente Spaziale a Luce Nera》,1948-1949年

他的想法激發了新一代的藝術家,例如皮耶羅·曼佐尼(Piero Manzoni)和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他們根據封塔納建立無限可能性的基礎,創作了更多藝術作品。除了藝術家,封塔納還對其他領域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影響,比如巴西的建築師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和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奇(John Cage),他們都是利用封塔納所建立的思想去改造並且擴大自己學科的界限。

藝術家伊夫·克萊因

封塔納還在連接貧窮藝術和空間主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並且呼籲每個藝術家都需要努力尋找創新的精神。

皮耶羅·曼佐尼最著名的作品《藝術家的大便》

貧窮藝術主要是藝術家選用廢舊品和日常材料或被忽視的材料作為表現媒介,他們的觀念主要在於擺脫和衝破傳統的「高雅」藝術的束縛,並重新界定藝術的語言。這種以原始而質樸的物質材料建構藝術的方法和形態常常被認為是觀念藝術的一個流派,這個流派就是封塔納所建立的空間主義。

奧瓦尼·安塞爾莫的貧窮藝術作品

很多藝術作品看似不可理喻,但是這都是藝術家突破自己的常規思維而建立出的藝術思維。每個藝術家都會在自己的世界中創作藝術,但是能改變思維模式的藝術家才能真正推動藝術史的進程。對看不懂的藝術多一些包容,或許你能體會到不一樣的思考。


閱讀更多原創內容請訂閱微信公眾號「芭莎藝術」(ID:bazaarartchina)


比較欣慰的是,還好真正的藝術作品的價值和藝術走向是不受大眾觀點影響的


豐塔納為藝術界開疆擴土。藝術並不需要被所有人都看懂,藝術一直都在向前開拓人類的視野。如果人類還天天聖母聖子像,那從文藝復興到現在的精神就斷了。人類總是對未知的事物保持距離,那些說「我也能」「什麼東西」「騙子」「炒作」的從來沒有真心愿意去接觸了解過藝術。不過他們有他們不愛的自由,我們有我們熱愛的自由。我們做探索到的將來會有一天變成他們所熱愛的。


「白送我都不要,佔地方」我厭惡這種評論的語氣。
把一個漂亮姑娘抱到同志的床上,他們也嫌佔地方,但是沒人會往同志床上抱姑娘。
這是對姑娘和同志雙方的尊重。別說的像自己把事物看的多通透本質一樣。
回到這些作品本身。
我更願意把這些作品理解成浮雕。通過塑造畫布達到目的,呈現出自己想表達的美。
作者反覆強調自己發現了這種烏托邦式的創作手法,
「打破了畫布的空間,好像在說:自此我們可以自由地做我們喜歡的了。」
我相信這裡帶有象徵意義,掙脫現有空間的束縛,給探索「畫布」後的空間提供一個機會。
這很好,對未知的渴望,對自由的嚮往。
還有就是作品的標籤是極少主義,
「極少主義主張把繪畫語言削減至僅僅是色與形的關係,主張用極少的色彩和極少的形象去簡化畫面,摒棄一切干擾主體的不必要的東西」(百度百科複製的)
這些作品無疑是附和「極少主義」的宗旨的,藝術不一定要華麗,要複雜。藝術有權利簡潔,直接,不要因為藝術作品的構成簡單就去否定他的價值。
原文中提到過他的部分作品是在現場完成的,如果一個人在我面前割開了一張畫布,聽見畫布的撕裂聲,我會想,這可能就是鼓勵人類衝出自我限制的號角。
原文中提到,他在《白宣言》,聲稱:「運動中的物質、顏色和聲音,諸種現象,其同時的發展成就出(makes up)新藝術」
種種的一切,就是一個藝術家在上個世紀的前中期,在自己藝術主張的領域裡做出了種種嘗試,有關於空間,有關於自由,其他就沒什麼了。
至於他作品的好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標尺,你可以說「這可能不夠好」但不能說「根本b用沒有」
這個世界上出門該被車軋死的「藝術家」多了,有這個閑心去抓他們,質疑貶低他們。
說到你問得值不值這個錢,這是商人的事,如果你恰好有這個能力,你可以把一坨風乾的翔也炒到極高的價格,名字我替你想好了,《穀物輪迴至風乾終止》,哈哈。
我希望人們在欣賞這類事物的時候放下有銅臭味的想法,不是裝清高,而是反正你也不買。體會其給你帶來的感受,挺好。

沒被邀請,看見了說一下。個人一些粗淺的想法,願意與大家交流


我認為這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創新:
打破二維空間,營造了一個具象的可以直接觸摸的三維空間。。。
……………………
其他形式的繪畫,不論古典主義,還是現代主義,畫中的空間(三維空間)都是只能感受而不能觸摸。

(網圖)


這兩張圖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都是二維空間上建造了可以直接觸摸的三維空間
圖二何嘗不是圖一的概念運用呢


頗有一種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感覺。


關於現代藝術,試著回答一下,希望可以提供幾個角度供題主思考。

藝術的理解很難。現代藝術的理解更是難上加難。我們今天站在21世紀是回首20世紀初時的現代藝術流派,都會覺得「難以接受」,「難以想像」,「難以理解」。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傳統太多,觀念性太強,又太過保守。

這裡所指的保守,並非貶義詞,而是在我們每個人成長學習中所受的傳統學院派的教育下,思想上的趨同。這種趨同,在古典主義里看來,自然是沒有任何問題。但在20世紀現代藝術的理解上,就會造成了每個人的固封,成為我們對現代藝術理解上的一種束縛。

也許你越是傳統技巧越好,越難以理解現代藝術。徐悲鴻這樣的大師,曾經痛斥馬蒂斯為「馬蹄死」。但我們不能否認徐悲鴻的藝術成就,更不能忽視野獸派的影響力。

如果不能明白現代藝術,那麼試想一下,在唐代,那些寫著行書楷書的人,第一次看到懷素的草書是什麼感覺?懷素的《自敘帖》至今保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是精品中的精品。但在當時,受傳統技巧訓練的那些書法家門,肯定覺得懷素這麼寫字是在「亂搞」。

如果不能明白現代藝術,那麼試想一下,在1913年,當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上演時,當時的受傳統古典音樂熏陶下的人民強烈抨擊他這種「無調性」音樂,可是今天,我們又覺得《春之祭》真是古典音樂啊。

如果不能明白現代藝術,那麼試想一下,以前那些穿著芭蕾舞鞋跳舞的人,突然出現了個叫鄧肯的,光著腳跳舞。當時鄧肯受到批判,現在鄧肯又被稱為「現代舞之父」。

現代藝術每次出現都會被罵,反主流,不被理解,但是有時候想想看,藝術永遠是新的。藝術的本質的天真和好奇的驅動,藝術不需要總是重複曾經的經驗,而是要嘗試新的可能性。

我想說,在藝術領域裡,所有的創造性都被罵,當代的大師,是之前經驗的重複者,也是保守主義者。當代被罵的,也許,就是下一個時代的大師。

德彪西,今天看來典型的古典音樂家啊,但在20世紀初,他的作品風格與「古典主義」四個相距甚遠。藝術的詭譎就在於此,當一種風格成熟了,它也就成為保守了。任何新風格總是在保守的環境里努力突現,從不被接受到接受,從新派又變成保守派。無盡循環。(這裡的保守派不是貶義詞,是指相對於實驗性藝術而言)。

當我們面對20世紀現代藝術的時候,可能考驗的,是我們自己的態度。

我們是不是自大了?

我們是不是覺得我們看過了多少多少的名畫,讀過多少本藝術學著作,或者是藝術學博士碩士,我們就覺得我們可以評判一個藝術的好壞了?我們就可以說,這個是好藝術,那個是亂搞。我們能嗎?

當觀念里有了對藝術的評判這個念頭後,希特勒,斯大林,墨索里尼他們就出現了。在專制國家,有著對藝術的評判機構。他們判定什麼是好的,什麼的胡搞。胡搞的藝術家可能就關去集中營了。

在明代,「好」的藝術是沈周,是董其昌。「胡搞」的是徐渭,是金農。可是今天看來,徐渭,金農,楊維楨是多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吶!

學歷和審美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審美和知識也是沒有關係的。一副畫孩子看的很開心,大人未必看的懂。因為「視覺快感」和「大腦認知」是兩個層面。

我們看畫,有多少人是先看題目。面對一副畫,叫《裸女》,心想「哦,這就是裸女」。再看下一副。

可是如果這副畫叫《無題》呢?

怎麼辦?

視覺快感是一種沒有認知的快感。比如當你面對一片星空時的視覺快樂。你不需要去搞清楚各個星座的位置。比如當你看到海浪蓬湃時的浪花你的視覺快樂,你也不需要去搞清楚這是什麼洋流季風。

古典主義的畫,包括浪漫主義,巴洛克等等。我們首先看題目,看故事背景,《雅典學院》我們得先找找畫里都有些誰。可是現代藝術不需要這些,現代藝術更多的是視覺快感。用眼睛去體會。不要追求「題目」。

唯學日增,唯道日損。當你追求知識時你要加大閱讀量,當你追求理解時,你的閱讀量越大或許,越是包袱。要放下一點。

-------------------------------------------分割線-----------------------------------------------------------------------

「戰爭可以冷卻,傷痕無法癒合」


對現代藝術一個大概的思考後,來談Fontana。首先我不認為Fontana是極少主義派。(雖然百度百科裡也這麼寫)。我認為他和Jackson Pollock都屬於抽象表現主義。

抽象即無具象,表現主義即展示情緒。抽象表現主義是20世紀上半頁重要的藝術流派。題主所定義的極少主義,包括包豪斯,包括立體派,都和抽象表現主義有很深的瓜葛。

Fontana做為義大利藝術家,飽受二戰之痛。我個人對Fontana的藝術風格的定位叫「戰爭可以冷卻,傷痕無法癒合」。


他不僅僅是割畫布,戳畫布,他也是雕塑家,他常雕刻一個圓球,然後割裂開,鑽洞。如同被刀被子彈打過的頭骨。他是深刻的反思者,可惜直到去世都不太被人理解。


「平滑的畫布如我們的肌膚,雪白,有彈性。

一刀,一錐,一彈孔。

傷痕永固。

即使縫合,疤痕也再無法消除。

戰爭給人帶來的,不只是死亡,

更的留下了在身體上和心靈上,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痕」。

(圖片來自於網路)


又看到這種問題,真是深深的無力感。

如果我提問,「我初中學歷,誰來給我講講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什麼不相容?」一定會有一大批人告訴我,孩子你快回去上高中吧,這種問題等你上大學以後再說。

但當你們就這樣簡單粗暴地說「我完全不懂古典藝術,你們誰來給我講講現代藝術為啥這麼值錢?」如果我說,首先,你得多讀點書,了解一下這樣那樣的基礎知識,就會有人說我拿專業壓人,說我傲氣,說我看不起你們,我猜你們還會在心底里罵我傻逼。

如果我啪啪啪講上一大堆自己的理解,那就更可怕了,救命啊來人啊皇帝要穿新衣啦!

那麼問題來了,它們究竟為什麼不相容?


藝術又不是宗教,不需要為了什麼目的,而一定要向大眾傳播或者普及。
反正他就在那裡,
看見了,就看見了,看不見就看不見。
看懂了,就懂了,不懂,也就不懂。

我一向不太喜歡解讀藝術作品,
只能盼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去見一見真跡,
和一些藝術作品面對面,會對著他們哭或者笑,或者憤怒,或者平靜。
而不是去研究她值多少人民幣,為什麼值那麼多人民幣。
沒辦法啊,我數學不好。


你看到的只是他在畫布上畫了一筆而不見他在其它紙上絕妙的創作,藝術作為上層建築從來都不為多數人所認同。
現代中國人內心都太浮躁,對藝術的認知都處於一個低的水平,打個比方

這個畫會有人想這是個什麼鬼,小學生畫的?再來看看這張,

好厲害啊,哪裡厲害?就是……可能……顏色……表情……好像吧。
這兩幅畫作都出自於克勞德.莫奈之手,後一張名叫《穿和服的日本女子》,這是一張少有的莫奈成名以寫實風格畫的人物畫,1987年以兩千法郎的高價拍出,當時畫這張畫的時候莫奈窮困潦倒以至於改變自己的畫法風格來迎合當世人的口味,當然,這時候的莫奈也相當迷戀日本浮士繪的繪畫風格。來說說前一張,這是莫奈晚期在自家後花園畫的睡蓮,當時的他已經多次拒絕眼疾手術,雙目已經驅於失明,只能看到一點點光亮,而這幅畫無疑將他的藝術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我之所以以莫奈舉例,大家相信對這幅畫會很了解

日出的印象,這幅畫被稱為現代藝的的開端,那麼之前的畫是什麼樣呢?

這樣的

這樣的,嚴謹的筆觸完美的構圖嚴肅的色調,這類畫作被稱為古典主義,這種畫作多與宗教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畫家被要求要以人為畫的主角,明暗對比一定要強烈,而現實往往不是這樣子的,在1884年一群青年藝術家的畫展上莫奈拿出了那幅與友人一同創作的《日出印象》,當然得到的自然是一群人的嘲諷和不屑。而歷史告訴我們,被他們嘲笑的畫成了印象派的開山之作。
鋪墊完了,回到問題上來,盧奇歐作為當代極少主義的代表人物,既然都不願意百度一下極少主義那我就複製過來
作為一種現代藝術流派,極少主義出現併流行於20世紀50--60年代,主要表現於繪畫領域。極少主義主張把繪畫語言削減至僅僅是色與形的關係,主張用極少的色彩和極少的形象去簡化畫面,摒棄一切干擾主體的不必要的東西。
聯繫上面晚年莫奈的那幅睡蓮來看,他已在追求這一風格,他認為人認知的世界的一切都被人的眼睛所迷惑而他又不可能脫離眼睛來創作,他拒絕眼睛提供的色彩,眼前的光亮是從內心發出的。那幅割裂何嘗不是在向世人說明這一道理,作者希望能割裂現實與藝術的羈絆我希望這畫能割裂你對這一藝術的偏見。


我覺得封塔納的作品非常的睿智,雖然作品的「顏值」在多數人看來並不高。

他割破畫布這種做法於他本人來說可能一開始就是一種即興的創造,其他藝術家可能做過甚至更早滴做過這樣的創造。但區別有兩點,其一是他將這種風格發展成為了一個非常完整的系列,他不是割了兩刀就停止了,而是嘗試各種方式的割破,並將它發展成為一種比較豐滿的系列手法。第二是他從一開始就宣明了立意,並不是亂割而是在背後藏有意味深長的思考,這些思考也確實激起了藝術界廣泛的注意,這些名聲反過來拉動作品形成了非常重要的藝術史地位。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讀我知乎專欄里的一篇長文《 顏值還是智商?看懂現代藝術的正確姿勢 》,裡面詳細論述了關於20世紀的藝術逐漸從過去的「拼顏值」到後來的「拼智商」的脈絡。

當然,發展到21世紀,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藝術的脈絡已經不像20世紀那樣單一,而是向著多元的方向發展,我們今天的人也各自有著天差地別的欣賞角度和口味。不過,既然是要欣賞20世紀的重要作品,就應該進入到他創作作品的那個時代背景。

他的割破畫布系列,主要起始於1949~50年代,那時正是二戰結束後的幾年,整個歐洲還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他的割破系列某種程度上隱喻了戰爭造成的傷口,另一方面又是一種「不破不立」的大膽宣言,通過割破二維的壓抑世界,創造出另外的一個維度。

我看到頭條那篇新聞下面,有個朋友說:

像這種垃圾玩意,找個5歲的小孩子也能做。一個神經病被一群商人捧成了神!」認為這樣的作品小孩子也可以做,沒有什麼價值。

而提問者引用的這篇文章的標題,為了博取眼球,使用了這樣的二百五標題黨《就是他在畫布上劃一刀,就能賣幾千萬上億!

我非常地不能苟同。這樣充滿語言暴力和扭曲價值觀的言論得到了2千多次贊,說明我們社會上不少人的價值觀某種程度上還停留在二戰時期的冷漠和暴力水平上。

首先,盧齊歐·封塔納當時能夠進行這樣的創作嘗試,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非常超前的。即便是在中國現在的主流文化環境下,很多人都不能接納割破畫布這樣的小事,藝術家今天還要對劃破畫布這點兒小事非常小心滴計較一番,何況是剛經歷過戰爭這樣時代背景的歐洲呢?又是在義大利這樣文化相對保守的社會裡。這意味著能夠完成和展示這樣的作品需要頂著很多的社會壓力,堅持自己所相信的東西。

而這也是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該去學習的。如今一些人就是缺少所相信的東西,總是人云亦云地購買那些別人說好的藝術品,實際的文化水平卻是都已經到了二十一世紀還不能理解二十世紀的藝術。

哪怕是拿我們國人總放在嘴邊的梵高、莫奈來說,在他們的藝術剛出來的時候都是被嚴厲批評和反對的,因為別人說不好他們才真的知道自己的東西好在哪裡,珍貴在什麼地方,這才是藝術的歷史告訴我們的。

真正想要搞懂藝術的人,都是會去自己看、自己了解,然後獨立地判斷。網路暴民在我們藝術市場的角色,大約相似於藝術史上那些保守、憤怒和耍小聰明的藝術流民,這樣的意見更多的價值是一面提醒創作者的鏡子。


雖然已經是幾年前的問題了 我也來裝個逼把。

LUCIO FONTANA 是在阿根廷出生也算是半個義大利人,剛好今年的藝術史課專門研究這個人。

他也在布雷拉美術學院學習過雕塑,算是我的學長把。

我們看到書並不是藝術史研究者的書,而是他本人寫的一些信件,文字,採訪,宣言等等。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如何看待一個藝術家,其實不應該去看別人怎麼評價他,而是要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自己分析自己理解,看他自己如何解釋自己的藝術,看他的作品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

首先說明 lucio fontana 的切畫布的畫 在當時並不是極簡主義,只是這種後來發展成為了極簡主義。

他給自己的思想命名為 「art spaziale 」 就是 "空間藝術",但是義大利語的 spaziale 並不能單純的翻譯為「空間」。

中文的"空間藝術 "與義大利語的「art spaziale "雖然大致相同 但是含義更加狹小。這裡作者想提出的「空間藝術」實際上並不是如何規劃設計空間,而是如何打破空間。 這裡的空間也不僅僅指在畫布上的空間,從他的種種解釋來看實際上是要打破當時的藝術空間。

那麼介紹一些當時的藝術背景把

作者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呢? 是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的交界處, 當時的現代藝術發展到什麼程度呢? 那就是所印象派,立體派,未來主義等等畫派已經十分的普及了,換句話說,就是當時的畫家們人人都是在學習和追求印象派, 立體派,未來主義 ,超現實主義等。

於是這位lucio 先生在當時算是先知先覺把,他提出了一個問題: 藝術在古典主義,學院派之後發展出了印象派,表現主義,立體派,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那麼到了我們這個時代呢?藝術難道停止發展了嗎?難道從19世紀中期以後藝術就永遠止步於這些畫派了嗎?

"Noi continuiamo l"evoluzione del mezzo nell"arte" 他的名言

意思就是 「我們繼續藝術發展的道路!」 我們是誰呢? 那麼就是「空間主義」

這裡我也想插一句問所有喜歡藝術的大家一個問題: 假如你們喜歡古典藝術,那麼你們希望藝術永遠古典下去嗎? 你們希望藝術尤其是繪畫在人類歷史上永遠保持古典嗎? 人類歷史,科技,社會都是不斷革新與發展的,難道藝術卻要永遠停留在文藝復興嗎? 文藝復興固然偉大,但是偉大之後呢? 難道偉大之後就不在繼續了嗎?

答案是很明顯的

他的作品為什麼值那麼多錢?

就是因為他繼續了藝術發展的道路,他的打破空間,讓藝術沒有沉迷與印象派,立體派,未來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一旦停止發展,那麼藝術其實就已經死了。他在很大程度上給了藝術新的方向,新的生命力。他的時代過後,藝術才進入了

「當代藝術」



因為其他人沒想著劃一刀的畫布可以解釋為「打破二維三維的界限」,也沒有人在產生這個想法後把這個畫布包裝一番作為作品推出。藝術圈尤其是前沿一些的藝術圈喜歡都互相抱團互捧,有些曲高和寡的意思。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們也經常聚會呢。加上一些社會名流追捧炒作,大師們產量有限,物以稀為貴自然越炒越高了。


雖然是形式極其大於內容的作品,但這件作品賣點就是他的形式。作為這麼做的第一人,作品又沒有硬傷,就有開創一個流派的可能。
劃一刀看起來簡單,但看得出,劃的位置是考量過的,說不定最後展出的作品是在畫了n多草稿劃壞無數畫布才得到的。

藝術品因為只此一件,收藏的又大多是不差錢的主,其收藏的目的也未必是100%為了藝術,也有可能是幫自己炒,是自己或得別人的認可(財力上,藝術上,人脈上等等)價錢虛高不難理解,有人就願意出價,而他又不差這些錢,還能借藝術品有知名度,何樂而不為。


請不要把藝術和畫畫畫對等 藝術是非常深奧的 藝術有時也是一種哲學 藝術也不是單單為了美而生的 不是為了美!!! 單純研究繪畫的 所謂大師 宮廷畫師 他們是畫匠 他們有的是技術而不是對藝術的思考
難道藝術就只是一幅可以掛在家裡的絢麗風景畫或者一幅被人捧紅的炒熱的繪畫 高超的繪畫技藝深厚的功底???
那就太膚淺了
說不完啊
如果題者真的想了解我可以推薦一些書 可以用於理解一些普通人不能理解的藝術 很多被認可的藝術行為並不是空穴來風 雖然並不一定能用邏輯來說通...
但是 那還是要看大家關注的到底是 為什麼劃一刀就被尊為藝術還是 這一刀為什麼值這麼多錢 了


誒,這麼多回答,沒幾個答到點上的。。。

其實最重要的是這是他畫出來的被劃破的畫布,而不是他用刀畫破的。不從藝術角度來看待,僅僅從技法上,已經是頂尖了。
這就像前段時間那個拍了幾千萬的黑板一樣。。。那可是畫出來的黑板,不是真的黑板。
因為有藝術家的精力的投入,藝術品才會具有價值。花了越多的精力,它就會變得越有價值,而且這是可以被大眾所感受到的。但是重要的是也許有時候大眾並不明白感受到了什麼,就像這個畫家畫的就是表達欺騙,他也成功的做到了。


這種藝術叫我怎麼能理解得了,我真的無法解讀,這樣簡單的東西怎麼解讀都是過分的。


恕我思維古板,這種藝術實在不能接受
我認知的藝術該是白居易的詩那樣,不同的人都能夠理解的,即使是一千個人能有一萬種看法
但現在的所謂藝術不看註解的話在旁人眼裡只是一團打翻的顏料盒,還非得給旁人扣上「你不懂藝術」的帽子——這踏馬簡直是深井冰!一團線條還沒小學生畫的漂亮就幾個億,僅僅因為他是藝術家!卧槽藝術家這麼能坑錢,我也要出名然後買水彩亂塗了,反正別人不敢說看不懂


我個人理解這個為行為藝術
但絕不是繪畫藝術~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梵高?
如何評價這幅《蝸牛與虛空》?

TAG:藝術 | 美術 | 油畫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