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曹操都有過反覆無常,唯利是圖的事迹,為什麼只有呂布會被貼上這倆個標籤呢?

劉備反攻劉璋入川蜀
曹操就更不用說了
為什麼只有呂布會被貼上這倆個大大的標籤


首先同意 @呦呦鹿鳴 的屬吏殺屬官的說法,不重複了。就算拋開屬吏殺屬官不談,就算以今天的價值觀看,呂布所有的人生大事都能從「惟利是視」的角度上找到原因。

為啥殺丁原?因為董卓的價碼高。

為啥殺董卓?因為自己有把柄在董卓那。

為啥偷濮陽?因為濮陽有機可乘。

為啥偷徐州?還是因為有機可乘。

袁紹那過幾天好日子,就縱兵抄掠,跟袁術對付幾天,就絕婚斬使,跟曹操拍上了馬屁,過幾天又復叛為術,好不容易想長遠了點一次(同樣也是立足於利益),轅門射戟救了劉備,過幾天就又趕跑劉備。所有的行為都是只顧眼下,只圖自己爽,根本就沒有一丁點長遠規劃。

政治家都重利,無論古今。但重利和重利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眼裡只有利益的人最容易被操控,所以王允、袁術隨便一煽,一句「憂死不暇」,一張「送米二十萬斛」的空頭支票就能讓呂布做這做那。同樣,眼裡只有利益的人最不能信任,因為他同樣會被別人操控。且看陳登幾句話就能給呂布說得朝秦暮楚,一會兒袁術一會兒曹操,到最後陳登是巧舌如簧兩邊撈了一大筆(關鍵是明面上還佔了政治正確),呂布被賣了還替人數錢,可知矣。

要命的是,呂布眼裡的利益還非常狹隘,只有金錢土地糧食美女這種能看到的才叫利益,政治信用、名聲這種看不見的他完全沒有概念。當名聲與實利相衝突的時候,曹孫劉不可能永遠會選擇名聲,他們總要對比兼顧,當在劉表那裡可以名實雙收的時候劉備就會後發制人等待時機,當在劉璋那裡他則是放棄了一部分名聲選擇了實利,雖然他們的選擇未必是永遠正確的,但最起碼他們在統籌規劃。

呂布那兒則是,名聲是啥?能吃么?連裝相都懶得裝一下就奔著利益去了。給點口頭上的好處都能讓幹啥幹啥,結果自然是被當槍使,我的敵人除了,忘恩負義的是你,殺老闆殺乾爹的是你,反正這臉你也不要。

同樣是作為客將,同樣是給人看大門,一個是寧可長坂坡九死一生也不忍奪幼子基業(我不否認劉備自己有別的考慮,但至少在荊州官員和百姓面前,這政治形象可謂足夠高大了),一個是屁股沒坐穩當就害得恩人陷入人吃人的境地,兩相對比,高下立判。被打敗了不丟人,投奔別人也不丟人,關鍵是看你投奔完了之後幹了什麼。如果說濮陽的時候呂布箭在弦上身不由己,而且當時來說反對曹操是一種政治正確,還算是無可厚非,那在徐州他可完全沒有這些條件加持,卻一樣本性不改,那鍋也沒得甩了。

呂布的名聲臭歸根結底就是臭在了這個惟利是視的「」。他每次作出選擇的時候心裡都有兩個小人,一個說「選利吧」,一個說「好啊好啊」。而且呂布並非一開始名聲就臭,「人中呂布,馬中赤菟」這話見載於曹瞞傳,並非空穴來風;也並非連殺二主後名聲就臭了,獻帝東逃的時候曾求助於呂布,「初,天子在河東,有手筆版書召布來迎。布軍無畜積,不能自致,遣使上書。朝廷以布為平東將軍,封平陶侯。」歷史不是沒有給他機會(想想看如果這機會落到曹操或者劉備手裡他們會如何打這張政治牌),可惜啊,自己不知道用,跟幾個鄰居都鬧的相互動了殺心。政治場上,跟一個人不對付可能是他的問題,跟大部分人都不對付那一定是你的問題。

支撐曹、劉的是一統天下級別的理想,孫權么差一些,但稱霸一方的理想還是有的,劉表劉璋更差些,但最起碼有個保境安民的理想。呂布則是連這都沒有。據後漢書載,袁術「步騎數萬」攻擊呂布的時候,呂布「兵三千,馬四百匹」,這個數字可能是虛指,但即便按照「幾千幾百」理解,這也差太多了,根本不像個一州之主的樣子。劉備領徐州的時候陳登號稱「合步騎十萬」,雖然有吹牛成分,但怎麼著徐州也不可能就幾千的戰力。當時的時代又正好是現在遊戲一般說的「群雄割據」時期,從北到南哪裡都在打仗,沒有任何勢力坐大,天下亂得如同一鍋粥,而徐州的對頭曹操先是元氣大傷,後是征討張綉失利,軍事上基本無暇東顧;另一個對頭袁術則是呂布盟友,除此次進攻外基本沒什麼軍事行動:如此適合呂布經營徐州的時代,被他弄成了這麼差的成績。甚至在小沛被呂布打飛的劉備都一度聚合起萬餘人,用邊角余料在數量上都超過了呂布(質量則未必)。這就只能說,呂布根本就沒有給將來打算,有肉吃就湊過去,今朝有酒今朝醉。在理想的驅使下才能有對政治路線的選擇,給塊肉就吃那是野獸,給塊肉死也不吃那是書獃子,綜合判斷局勢,分清什麼肉可以吃什麼肉不能吃什麼骨頭吃了硌牙但為了吃肥肉再疼也得吃,這才叫政治家。

政治家不會是白的,他們都是灰的,但絕不會是黑的


呂布是以屬吏身份背叛甚至弒殺長官,還要說幾遍的?

後漢二元君主觀,別說弒殺,屬吏敢背叛長官的都一隻手數的出來,好吧。

做人不能沒有底線,而後漢風氣,屬吏弒殺長官,恰恰就是踐踏了這條底線。

董卓名聲為什麼一夜之間臭到爆?也正是因為他弒殺了舊長官袁隗。

問問曹操、劉備乃至其餘人,能么?

截個圖,免得不認賬了。

我現在真的很為難啊,別問我為什麼啊,我也不知道啊。

再更新:

首先,錢穆先生沒講過呂布殺董卓是挑戰世人底線,我也沒講過,我講的是屬吏呂布殺長官丁原,你自己意淫我和錢穆先生在說呂布殺董卓是你自己的事,不要亂栽贓的。

其次,既然你講到了萬分尊敬錢穆先生,同時表示錢穆先生不可能會說屬吏只對長官盡忠,甚至無視天子,然後瘋狂懟了劉越石引用的錢穆先生《國史大綱》原文

以下你懟錢穆先生的截圖:

刺激不刺激?驚喜不驚喜?你萬分尊敬的錢穆先生被你自以為按在地上啪啪啪打臉呢。


那是因為鹵煮你在用現代觀念評價古代道德。

呂布之所以背上千古罵名,其中最重要一條就在於呂布「義子」的身份。

你要知道,古代社會,那是「三綱五常,孝道為先」。如果一個人的某個行為是基於孝道,那麼無論這個人做了多麼天怒人怨的事都是可以原諒的。就比如徐庶,歷史上徐庶可是在長坂坡劉備落難最危險的時候棄劉備而去的,而且真實歷史上徐庶既沒有「回馬薦諸葛」,也沒有「進曹營後一言不發」,人家最後可是在曹魏那邊混的風生水起的。然而徐庶不但歷史上評價不低,而且到了《三國演義》還拚命洗白。

而相反,如果一個人所作所為有悖於孝道,那麼無論這個人其他方面多好都會背上千古罵名。

呂布就是醬紫。

呂布在丁原、董卓那裡時,身份並不是單純的「部將」,而是「義子」。

與現代人「義子」只是一個單純的稱呼不同,「義子」在古代那可是實實在在有繼承權的、真真正正的僅次於親兒子的存在,如果和「義父」關係好,「義子」甚至可以達到超過庶子、與嫡子比肩的程度。

而呂布,拜了兩個義父,又先後把兩個義父都殺了,這恰恰就觸犯了古代道德體系中最無法容忍的「弒父」罪行,而且還是兩次「弒父」,這更加無法容忍


你說的沒錯,我劉玄德,身上淌的那是老劉家的血。

我一心想成大事,搞大事情,但我知道,必以人為本,以德服人

沒錯,我投奔過敵人,親戚,同學,熟的,不熟的。

我記得叔父說我: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無它,就因為骨子躺著老劉家的血。

我也和陳登有私交,雖然分離了,但還能想起他說: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在陳登主持工作下,我接管了徐州,袁紹聽了表示: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當然也引起一些人的充滿嫉妒和敵意。好比說曹孟德,那時候我投奔在他手下,做點微小貢獻,種菜澆花。說些什麼不著調的話: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我當時根本沒有在意,一心一意種菜。

但他手下人的整天就擠兌我說什麼: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要麼說: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弄的我非常神經質。

雖然感覺很危險,但還有人幫我說話: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在後來 和曹孟德鬧翻臉了,溜了溜了。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

來到了歷史進程的關鍵時刻,風口浪尖上。記得小時候和伯珪念書時,書上說,歷史潮流是不可阻擋云云,歷史進程是不能不可逆的云云,要依照潮流,遵循進程云云,什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我當時不懂啊,但我相信,歷史潮流和進程不就是由人影響的嗎,不就由人改變的嗎,生產力不就是人嗎。

當時就想逆一下。

孫權來接應我,沒辦法,曹孟德咄咄逼人太凶了。孫權當時就表態了: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其實我沒想多大的事,就想逆一下歷史潮流和進程,就算不成,做點貢獻可以吧,結果還成了。

以德服人


先看一下史書評價

劉備是:「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呂布是:「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從前半句來看,不過是一件事情正反兩個方面看而已,劉備和呂布都是反覆之輩,但是劉備的反覆是有常的,一種是工作需要,比如在公孫瓚時投奔田楷、陶謙等。屬於正常工作調動。另一種就是陳壽所說的「避害」,比如投降呂布、曹操、袁紹和劉表。

大難臨頭各自飛,談不上什麼光榮事迹,但也是人情之中。能在大難來臨之前敏銳的洞悉到危機,也是一種本事。所以劉備前半輩子屢戰屢敗,但總能屢敗屢戰,一方面當然是有魅力,有義氣,能招人。另一方面也是他跑的快,能屈能伸。但基本上,劉備都是為了避害而非競利。

呂布則不同,劉備是反覆,他是無常。從本質上說呂布是唯利是圖之輩,投靠誰有好處他就投靠誰。就像討老婆一樣,你很優秀,但總有比你還優秀的人,這女人看見好的就劈腿,這就別怪別人罵她水性楊花。更何況每次劈腿都謀殺親夫,太說不過去了。


跳槽不算啥,但帶著前任老闆的頭跳槽的就說不過去了。


呂布和曹操劉備區別都很大。

劉備是社會大哥,老闆是愛國軍閥,而呂布,完全就一兵痞。不考慮其具體事迹,僅僅看呂布的兩次站隊,就能判斷其人品如何。


呂布第一次站隊董卓殺丁原,第二次站隊袁術奪徐州,這兩次站隊都實在太tm傻逼了,而且都影響到了天下走勢。

以上帝視角來看,呂布站隊董卓那次還勉強可以洗,之後站隊袁術並且第二次攻殺劉備就實在是令人髮指了:一來,袁術當時已經稱帝,是確鑿無疑的反賊;二來,劉備是刨他祖墳了還是搶他老婆了,他一定要搞死劉備?

而且呂布站隊袁術也只是形式上的,實際上兩家仍有交戰。。。打的規模也很大。

所以呂布就是這麼一條行事完全沒有邏輯的瘋狗。他瘋狂追殺劉備,兵敗被擒後居然能找劉備求情,估計在他核桃仁大的腦子裡,別人都是和他一樣的自來熟傻逼。


呂布是丁原手下的主薄時,為了前途,弒殺丁原,投靠董卓。

呂布是董卓的麾下兼義子時,為了心安,殺了董卓。

呂布在中原四處無著,劉備接濟了他,結果反被他搶了地盤。

當然了,呂布是個失敗者,三國志畢竟是以魏蜀吳三家為正統,而其他的失敗的諸侯,既然失敗,肯定都存在他們的問題和錯誤。

反覆無常,說的是呂布沒有一個堅定地政治信念。

比如劉備,一開始他有點像遊俠,哪裡需要他,他可以往哪裡去,沒發展前途就走,有發展了他也能待在那裡。但是那個時候他並沒有做殺人奪城的事情,徐州也是陶謙讓給他的,從後漢書和三國志來看,沒有任何記載劉備殺人奪城的嫌疑。到了後來,劉備從曹操那裡離開以後,就堅定地打著消滅曹操的旗號,哪怕到了長坂之戰,劉備身邊僅剩下幾十騎,妻子失散,女兒被擒,幾乎窮途末路,他也再也不會向曹操低頭請降。——可能有人說,他當然不會投降,畢竟是死路一條。

那可未必,在形勢不利的時候,向某一方投降稱臣也並不奇怪,張綉如此做過,馬超韓遂也做過,甚至孫權也降服過曹魏。

而且,劉備從來沒有嚴格意義的臣屬於某一方,他一直是自由勢力,在曹操那裡,他受天子接待,是左將軍、豫州牧,在袁紹、劉表、劉璋那裡,他都作為客將,雙方之間都是彼此拉攏利用,談不上臣屬的說法。當然了,後來搶奪益州這件事情,是後期劉備和前期劉備的區別,也讓他從一個英雄轉變成了一個政治家。

呂布反覆無常,並不能說他道德敗壞(雖然他真的是道德敗壞,比如殺義父董卓,睡手下的妻子之類的行為),但是政治上他沒有很合理的說法,是污點。

而且,他的政治信念搖擺不定,別人三五句話就能改變自己的想法,自然成為了一大缺點。


三國中,包括你的知道的不知道的人物很多都有過二投,三投的經歷,但是就是呂布被貼上的原因,我覺得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呂布名氣大。
2.呂布是失敗者。
3.呂布做的事超過當時的底線。
第三點是核心,你想想看,呂布作為丁原部將,被董卓教唆,親手殺了丁原投靠董卓,然後被王允教唆,又親手殺了董卓,後逃出長安,被袁紹,袁術猜忌,偷襲了曹操的地盤,又被曹操打敗,投靠了劉備,被劉備收留,緊接著被袁術教唆,偷襲了劉備的地盤。也就是說害主的行為,他做了三次,這三次行為符合什麼他心中的志向嗎,沒有,純粹就是見錢眼開。
之後呂布的行為向你講明什麼才叫真正的反覆無常,劉備敗於呂布,向呂布投降,呂布同意了,之後袁術攻打劉備,劉備向呂布求救,呂布轅門射戟調和一次,再者袁術有意與呂布結盟,準備結為親家,呂布先是同意,又被謀士一頓教唆,投向曹操,絕袁術,隨後看劉備壯大,心生厭惡,又攻打劉備,擊敗劉備,之後又結好袁術,絕曹操。這才是反覆無常。


換幾個老闆都沒問題,但是換一個老闆就殺一個不太合適了吧?


我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哈。

我個人感覺曹操可以說是奸詐狡猾,但是反覆無常不見得,或者我覺得這個詞形容曹操不恰當。

我主要說說劉備和呂布的問題。雖然劉備早年也顛沛流離,沒有立足之地,主子也是一個換了一個,但是劉備他遵循的是先秦士子那種「道合則侍之,道不合則去之」的出仕準則,他不能算是「反覆無常『』,可以說是好聚好散,「和平分手」。呂布就不一樣了,他沒有這麼多準則底線,就是自私自利,說他浪子野心一點不錯,他殺丁原殺董卓殺的都是他的上級,他窮困來投劉備,劉備好心收留了他,但是他的所做所為可以說是忘恩負義,他不思報恩卻想獨佔徐州,幹得是鳩佔鵲巢的事,這就是反覆無常了,劉備雖然給很多主子效力,但是他並不算「反覆」。而且三國演義給劉備加了不少分,就連吞併巴蜀也能找出為了漢室大業,為了軍師報仇這種低級理由或政治旗號來騙大夥(沒錯,小時候看電視我真是信了),說起來也好聽點。呂布就沒那個智商和覺悟了。

唯利是圖是只貪圖利益,不顧及其它。這種行為我感覺形容曹操和劉備這種大格局,有遠見的英雄不恰當,不然他們跟呂布一樣也走不遠的。趨利是人之常情,但是與曹操劉備相比,呂布反叛籌碼太低,見到些許好處智商就下線,一個勁想往上撲,不說他唯利是圖那說誰唯利是圖?


董卓、呂布:「誓為父子,甚愛信之。」

劉備、關羽:「名為君臣,恩猶父子。」


呂將軍心態崩了之後表現的爛泥扶不上牆,

反觀曹操,多少次面臨絕境,還他媽笑得出來

反觀劉備,一輩子就是失敗,

呂將軍被圍城後就選擇喝酒操逼,太懦弱了。


劉備和曹操是有過不義之舉。
但呂布是一直不義,而且從未向義字靠近過。
一個複雜的人,單一標籤並不能定義他,只可惜......
呂布並不是一個複雜的人。
他單蠢到近似政治白痴。
說他勇而無謀的不止一個,從同時代的荀攸到歷代史家,幾乎公認他首鼠兩端、唯利是圖。
稼軒公有言: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漢末三家,縱有滔天不義,比起呂布,那也無愧英雄之名。
至於呂布,他並非有缺陷的英雄,而是一枚完美的蒼蠅,如果你不明白「短視」的害處,讀讀他的故事,相信你會收穫良多。


別的答主都說的非常好,
我只是忽然想起了詹姆蘭尼斯特,同樣是弒殺主君,詹姆的背後一劍充滿了各種能讓現代觀眾理解和同情的不得已,但仍然不能見容於時人,甚至被他救了命的盟友依然鄙視蔑視嗤笑他一生,這成為他背負一生無法擦除的政治污點。所以他的人生充滿了一種宿命的悲情。
而三國演義里的呂布(不提正史)沒有什麼不得已,純粹是見利忘義,白瞎了天下第一的武功,卻只是個短視,沒節操觀念的小人。


成王敗寇。


曹操,劉備,呂布三人只有呂布被貼上標籤。
一方面是呂布自身的問題,很多答主都說了。
另一方面,是因為曹操,劉備你沒發貼。

先說曹操
一、出身
曹孟德出生在官宦世家,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二、軍事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三、地位
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四、文采
史稱建安風骨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再說劉備
一、出身
劉玄德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劉備的祖父劉雄被舉為孝廉,官至東郡范令。
二、軍事
百敗百戰,終得赤壁大勝,坐擁蜀漢天府之地。
三、地位
劉皇叔在曹丕篡漢建魏後,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一比高下立判,呂布要是也有這簡歷,評價自不一樣。
何況,劉備,曹操是討董聯軍,呂布是董卓部將,陣營不同一正一邪怎會有相同的評價?


劉備反覆,卻無為利害人之行,無論是劉焉公孫瓚還是袁紹,劉備都是和則留不和則去,從為食人煙火又謀財害命,後又隨陶謙曹操劉表,期間德政施於民,名聲著於四海,劉備之反覆,不過良禽擇木而棲而已
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劉備曹操都是雖無小禮但知大義
而呂布,為馬殺丁原,因女殺董卓,因利棄袁紹,因城背劉備。每一步貪圖利益,卻無大義。


emmm我想的比較膚淺,我覺得因為他笨,腦子蠢情商低並且最終是一個失敗者,歷史只會對成功者加以讚揚並非品德。(我這裡的失敗成功並非指最終是否能統一國家大家應該懂我的意思…)


因為曹老闆和劉老闆除了反覆無常唯利是圖以外還有其他很多發光點,而且作為最後三分天下的兩大梟雄,用反覆無常唯利是圖來定義他倆很明顯是以偏概全。而呂布從他的生涯起點就開始殺丁原殺董卓,為世人所不齒,哪怕是世道崩壞的漢末,呂布的名聲也是臭的,後期群雄割據中也未能體現出其他閃光點,因此其歷史地位也必然只剩貶義詞的標籤了。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武力第一是誰?
哪種項目的運動員穿越到三國會混的最好?
曹節是宦官,怎麼還有兒子曹騰?

TAG:歷史 | 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歷史人物 | 呂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