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智商對學習理科的影響?
(理科)學習裡面智商真的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嗎?如果是,所謂的天才和普通人會有多大的區別?我一直覺得這個問題非常難以驗證,因為難以量化努力程度以及學習時的專註程度。
看到這個答案如何看待天賦對學習理科的影響?衝上雲霄,嘿嘿,這才是知乎正能量嘛:)
我弟弟周奕,與雷軍同齡,是很多人眼中的天才程序員( 一個小程序輕鬆換回一輛寶馬 )。可我們姐弟在一起生活,從小看著天才拖著鼻涕上小學,遲到了打架了會哭鼻子,小學階段糗事一堆:諸如作文跑題了,自以為考得不錯卻只有六七十分,考數學得意洋洋提前交卷,卻發現漏掉了卷子背面的一道大題.....
然而,初中,在父母老師的要求下,天才開始改進這些不良習慣,加上家裡提供了很好的閱讀環境和動手做實驗的條件,初中他的成績開始出現了更多的80分和90分,可依然算不上拔尖,但無疑他對數理化的興趣都越來越濃,也因此變得更加專註。
由於初中已經讀了大量相關的數理化科普圖書並已經動手做了好些實驗,加上我父母都是大學數學系的老師,對他的數學訓練明顯有幫助,而且他和我父親、小弟弟一起長期下圍棋訓練思維,到了高中,他的成績開始一路領先,直到高三時穩居全年級第一。這時他已經開始動手編程了,也參加了各種競賽,中學的那些功課對他來講沒多大挑戰,但他也還是很注意做大量的習題訓練自己,這個時候他就不會再出現漏看一題這種小兒科錯誤了。他的學習興趣也變得更加廣泛,同時因為學習越來越好,家庭、學校給予他的鼓勵,讓他更能對自己有高的要求。以前體育成績稀爛的他,高中時也開始打籃球,重視鍛煉,而且我們三姐弟在父母的管束下,從不熬夜,大家都是九點多就上床休息,早上六點起床。兩個弟弟輪流負責去食堂給全家買回早點。高中畢業,周奕以全年級第一名保送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系(那會兒叫華中理工大學)。
進入大學,學的是自己喜歡的專業,周奕如魚得水,一頭扎進機房,寫了很多程序,好些程序都在工科各系流傳,成為大家喜愛的小工具。有次我和他聊起「天才」這個話題,因為他在中學已經成為老師和同學口中的一個傳奇。周奕沉思了片刻,說:哪有天才這回事,我在機房裡每天都要呆六七個小時,那些同學很少能坐這麼長時間的。
大學畢業,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科院軟體所,研二開始創業,至今一直都是自己給自己打工,沒給別人打過工。然而這位天才在中關村創業8年,還是以失敗告終,why,不懂公司管理。
我在IT圈,碰到任何認識周奕的人,都會對我說「你弟弟是個天才」,尤其他的搭檔張旭最愛叨叨這一點,他喜歡說「周奕是我見過的唯一一位天才」。
我和爸爸聊過周奕,爸爸說,周奕特別專註,他認為自己的專註還不及周奕呢。
而我認為,周奕的專註,與他成長過程中自己的興趣從未被父母老師干預過,而且總是能得到讓興趣充分發揮的養料有很大關係。而這主要是我媽的功勞。我媽對周奕如此寬鬆,不是別的,是因為周奕從小身體弱,經常生病,所以媽媽對他的要求就不高,也盡量滿足他的興趣需要。但是,平時爸爸媽媽在生活上對他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對他的學習習慣的要求也逐漸變得嚴格。另外,周奕還有一點幸運:初中遇到了包容性很強的班主任。班主任很欣賞這個話多愛舉手發言的孩子,從不打擊他。我媽媽和班主任的溝通也積極而有效,家長和老師合力讓周奕愉快地度過了初中三年。他讀初三時我已經在讀大學,看著老弟躺在床上,玩兒似地讀我高中的化學物理課本,就知道這傢伙高中一定有戲。
周奕和我的小弟弟之間的友愛相處,相處中的你追我趕(一開始小弟弟下圍棋下不過周奕,就專攻圍棋,後來周奕下不過他了,圍棋成為小弟終身的愛好),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反觀我的成長,和周奕相比,我也有環境很寬鬆的一面,因為我是姐弟三人中很小(8歲)就過繼給大伯的,我的小學和中學階段是和大伯奶奶一起生活的,大伯和奶奶對我相當寬鬆,但是生活上要求嚴格,從小就得勞動做家務。但是他們對我的學習成績從無具體要求,家裡藏書也算多,主要是文學書,因為大伯是搞文學的。家裡幾乎沒什麼科普書,這也使得我缺少周奕小時候能夠自如地獲取很多科學方面的知識的條件,但文學對我後來的人生的幫助是非常大的。
我在小學和初中都是學習拔尖的人,高中時候學物理和化學遇到了障礙,此刻缺乏來自父母的引導和幫助,當時我爸爸在美國做訪問學者,媽媽管著兩個弟弟,顧不過來。然而為什麼我的數學卻從來都好呢,這是因為初中階段,爸爸來大伯家看望我,經常會用輕鬆的口吻給我講數學故事,讓我從來都不覺得數學有多神秘多難,反而是奶奶經常在家裡強調我爸爸中學時物理化學學得多麼好,而爸爸又沒和我講過數學與物理的聯繫,所以導致我上了高中,遇到物理學習上的困難時,沒能徹底搞清楚原因,慢慢就積累了問題,也積累了畏懼心理。
我的數學成績從來都不錯,那是因為在數學學習上首先沒有畏懼心理,學得好,老師喜歡,就更樂意多做題,而且我當時的空間幾何學得尤其好,可惜沒有人告訴我這說明我擅長抽象思維和結構思維。後來還是我自己慢慢發現自己的這個長處的:概念技能很好,邏輯能力不賴,這可能都是數學訓練打下的基礎。然而我卻沒能把數學好這一點發揮到物理和化學的學習上,可見孩子成長階段,有時候多麼需要扶上一把。
物理和化學學習上遇到的障礙,讓我當初也慢慢有點相信所謂的智商說,雖然心裡是不服氣的。而這個疑問後來隨著我思考能力的增強,慢慢有了答案。認識到當時如果自己也有周奕那樣的環境條件,很可能也會取得他那樣的學習成績。其實我高考也蠻不錯,考上了四川大學無線電系。
方法得當的訓練效果,日後在我愛人身上再次充分驗證了。我愛人15歲就上了大學,這是他當中學物理教師的父親一手促成的,因為他父親對他要求很嚴格,他中學連跳兩級上了大學。可是,父親的干預也使得他讀大學時有了嚴重的叛逆情緒,大二他開始出現掛科補考現象,且畢業時成績一點也不突出。工作後他和我一樣,一度懷疑自己能不能學懂那些專業知識(我們倆都是無線電專業的)。畢業後我們決定戀愛(參見我的這個回答:如何找到對的人談戀愛? ),但那時分配已定,我回武漢,他在南京,而且他服務於國家安全部門,當時想要調動,很難,想在一起,只有考研這華山一條路。
考研那年,他暑期來到武漢,我父母對他進行摸底測試,數學不及格,英語才考30多分。當時真讓人灰心喪氣啊。但是到了冬天,他向單位請了兩個月的複習假來到武漢。我父母立刻對他進行全封閉的訓練,他也心無旁騖開始複習。訓練是如此有效——他可是在接受華中科技大學數學系主任(我爸)和數學教授(我媽)的訓練啊,一般人哪有這樣的條件,況且我媽還寫過數學考研輔導書。另外別忘了,我爸媽可是教出了兩個高考保送的兒子——我小弟弟也是保送的,對訓練自己的孩子頗有心得——現在他們又在訓練我的女兒,每周女兒都接受外公的奧數訓練和外婆的鋼琴訓練(我媽退休後就開始學鋼琴,師從著名鋼琴教育家王矛老師,現在我媽是8級啦,女兒也跟著王矛老師學習,外婆配合輔導)。
短短兩個月里,我愛人的數學和英語成績突飛猛進,加上我父母幫他引薦專業課老師,專業課複習也不斷上台階。模擬考試成績越來越好,他也變得越來越有信心。但我們全家依然沒有想到,那一年他居然會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取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研究生,英語居然考了70多分,專業課都上了90,數學考了80多分。——不可否認,愛情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光有愛情的感召,沒有我父母給予的強有力的針對性訓練,以及專業課老師的積極輔導,想取得這樣的成績,難。此外,我愛人畢竟長期都是好學生,好學生自有沉澱下來的好習慣,即便中間走過一些彎路,但重拾好習慣,比一般學生要容易得多。我爸媽種瓜得瓜,自然非常高興,同時確認了女兒的眼光不錯:原來這女婿不只是帥:) (我自己後來在工作中也多次意識到,當年曾經是中學裡尖子生的我,畢竟還是有過不少好習慣,只要把這些好習慣照搬到工作中,就無往而不利。比如重視基礎,比如認準一件事有價值,就會長期堅持。在知乎分享成長經驗便是我願意長期堅持的一件事,在此謝謝各位的鼓勵。)
我父母當年是武漢大學數學系的高材生,他們倆還都是運動好手。他們給我們最可貴的啟發就是:方法總比問題多。很少見他們慨嘆困難或發牢騷,他們喜歡立刻動手解決問題,喜歡尋求正確的方法。這是長期的數學訓練和體育鍛煉帶給他們的啟發。所以,他們也從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什麼天才,而是能平實地看待自己和孩子。反過來,我們幾個當初雖然經常被別的家長誇讚,倒也很難輕飄飄。這和父母看待我們的方式有關,他們覺得這些都很平常,只不過別的家長喜歡說「臣妾做不到啊」,而他們做到了。
我的大伯也是位教育高手,他是中學語文老師。他雖然當時沒能給我科學方面的知識熏陶,但他懂得等待一個孩子的成長,他對我偷看家裡的各種藏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經常都是作業本下面放著一本小說)。另外,當我在初中階段成績突出時,他也沒有對此大驚小怪——他自己當年也是武漢大學英語系的高材生。當我大學階段遇到挫折,因鬧專業情緒而留級時,他和我爸對待我的方式一模一樣:不埋怨,不挖苦,依然對我充滿信心——對,他們從不懷疑我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到現在我才明白有這樣的長輩該是多麼幸運。而且這兩位父親都重視女孩子的成長,讓我從小到大都沒覺得女生就該比男生弱。
無論是讀大學,還是後來參加工作,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不管對方看起來是多麼地有天分,多麼牛哄哄,我都很難把對方當天才看待,大概就是因為從小便生活在一群聰明人中間,可又覺得那是方法得當的結果,不會神化所謂的天賦過人。另外,我們家的聰明人們,也都有自己思維上的誤區和局限,比如周奕從小科學方面的知識夠多,但文學書遠沒我讀得多,所以他對世界的認識也會呈現出一些不足。我父母都是搞數學的,抽象思維很好,但他們對文史、哲學、心理學等領域知識的了解就比較有限,所以有時看待社會問題會說些觀點片面的話。
又會有人講了,你說智商沒那麼要緊,但我們沒有你們那樣的家庭環境怎麼辦——總之,還是要破掉這種「先天決定論」,那我就再來舉這個例子:詹宏志的故事。
我很喜歡詹宏志這個人。搜羅了好些他的文章和書來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業偶像,對我來說,成為詹宏志那樣的編輯,就是我長期的追求。
來看看這個人:
詹宏志(1956年3月12日-),出生於台灣南投縣草屯鎮。台灣著名作家、編輯、出版人及電影人。 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文化創辦人。 曾任台灣許多出版及資訊相關產業協會的董事及理監事職及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於1997獲台灣People Magazine 頒發鑽石獎章。PayEasy(康迅數字整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他沒有學數學的教授父母,沒有人能給他從小到大的訓練,但是野百合也有春天,看看他的故事吧:詹宏志:「讀」出職業繽紛(組圖)_網易新聞中心
有人問詹宏志小時候讀書環境那麼糟,為什麼還可以創造出那麼大的力量來——
「讀書是為了有勇氣去遠方」
詹宏志生於1950年代的台灣南部小鎮。在他成長的環境里,很多人都像他一樣讀書不倦,原因無他,只是因為大家除了讀書之外沒有其他的休閑娛樂。他回憶說,小時候鎮上沒有圖書館,只有一個小圖書室,裡面就放著三四個鐵書櫃,於是他就從第一排第一本開始看,一直看到最後一排最後的一本。「有時候,一本書只能在你身邊放一個晚上,你不讀,一輩子就再也看不到它了!」詹宏志介紹,當時南投的所有書店,都是靠他姐姐每周末去台中的書店進一次貨,而姐姐從台中回來時通常已經是周日晚上了,第二天一早就要拿到南投書店去。於是,詹宏志下了狠心,強迫自己在一個晚上的時間要看完所有的書,不管是十本、二十本……「就算有二十萬本,我都要在一夜間看完,因為你不看,第二天書就走了!」就這樣,詹宏志常常把自己看到兩眼紅腫、流淚,還樂此不疲。
詹宏志曾調侃道,自己是為書所造,也為書所毀。「我沒有其他知識來源,也很少跟活人接觸,是書里講的故事,讓人嚮往的行動、概念跟某些生活的情節,不知不覺地引誘你走向遠方。」
===
下面這篇詹宏志談學習與閱讀的長文,我每年都會重溫不止一遍,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那些自認為不是高智商,也感嘆缺少優良的家庭教育環境的朋友。因為詹宏志,這個出生在台南一個偏僻小鎮的孩子,他完全是憑藉書籍的力量,從那個小小的角落走向了廣闊的世界:
(轉)詹宏志談學習與閱讀(完整版 ,全文5萬4千字)
詹宏志說:「我是一個畏懼跟人接觸的人。很怕問人問題,也怕去上課。每當我碰上什麼不會的東西,就覺得沒關係,這世上總會有相關的書。所以,我習慣用讀書來解決工作里某一技能的困難。
不會的東西就找書,這其實是在學校裡面的訓練,一個題目,怎麼通過書的尋找把它包圍起來。在出版業的生涯里,我原來是一個編輯。但是在「遠流」的時候,我下定決心從編輯跳到marketing的角色。於是我把台灣所有跟marketing有關的教科書,跟談marketing的商業書找來,四、五十本都讀了,所有理論在內心反芻,試著在工作上驗證。這個習慣到今天還是一樣,每當遇到困難,或者新做一件事,比方說電子出版,要了解跟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相關的東西,就是找書來讀。當然現在工具更多,不一定是書,可能透過internet就能搜尋到很多文章。
很多人書讀得很好,但是並不真正相信書,沒有跟書反覆交談。我認為書很少說錯,也不會讓人無所依從,我們不應該只按照表面來理解,而是必須反芻,扣問作者的鬼魂。這幾十年中,因為我的工作範圍一直在變動,讀書這個技能幫了我很大的忙,不然我每個月都要上課,三十年的東西可能要用六十年來學。我很幸運的在讀書的時候,有得到讀書的基本技能,整個學校教育,就是應該教會大家讀書的技能。」
=======================
上面講了詹宏志的故事,有心的朋友可能就會注意到:如果掌握了閱讀的技能(其實就等於自學的技能),閱讀帶給人的幫助將會非常大。但是,如何找到好書,怎樣從好書中得到有效的幫助,還需要多進行自我訓練,推薦這兩篇回答:
如何找到好書?有什麼技巧或建議?
閱讀很多,但事後說不出重點。怎樣改善這種情況,提高記憶力?
以及這些與閱讀有關的好書(這些書我全都仔細讀過):
如何閱讀一本書 (豆瓣)
大量閱讀的重要性 (豆瓣)
讀書的「風景」 (豆瓣)
越讀者 (豆瓣)
閱讀的故事 (豆瓣)
閱讀的力量 (豆瓣)
我怎樣讀書 (豆瓣)
讀書這麼好的事 (豆瓣)
===補充:關於「好羨慕你的家庭」===
果然如預期的擔心那樣,看到了好些評論在說「好羨慕你的家庭」,我再來講講——
&>&>我父母的父母當初可沒給他們創造這麼好的環境,尤其我外婆來自廣西鄉下,我奶奶也只是一個很窮的賬房先生的長女,我爺爺早逝,外公不管家...我父母是他們各自的家族中受到最完整的教育的人,所以他們才有能力給我們好的教育。而我媽媽家族的其他親人,因為時代的原因卻沒這麼幸運——舅舅和姨媽都下放成為插隊知青,所以他們在孩子教育方面走的彎路就會多一些,我父母都是時代的幸運兒——比如我爸爸讀大學那年是1956年,而他其實1955年就考取了武漢大學,卻因為那一年的政審而沒上成,第二年因為政策放寬,這才順利考取大學。之後很多年父母都沒辦法從東北調回武漢(他們從武大畢業後就去了東北師範大學,用我爸的話說,這叫闖關東),直到改革開放,1977年武漢的高校急需人才,而華中科技大學當時的校長是朱九思,非常重視延攬人才,我爸媽這才回到武漢。此前,我爸爸情緒很是低落,甚至想放棄調回武漢高校的打算,覺得去一個湖北的縣城中學算了,我媽媽此刻非常堅定,堅決不肯去縣城中學,她覺得為了孩子的教育,寧可留在東北師範大學。
如果他們沒有回到武漢,沒有在華中科技大學任教,沒有趕上改革開放的好時光,也就沒有我們姐弟三人後來的受教育條件。——我爸爸調回後,由於業務基礎好,很快就評上了副教授,然後出國當訪問學者,又很快當上教授,人生往往就是那短短的幾年機遇,抓住了就很不一樣。可以說,我和弟弟周奕讀高中和大學的七八年里,是我父親一生學術與教學的黃金期,他廣交數學界的良師益友,出國大開眼界,沉鬱多年的心情為之大振,對我尤其耐心,因為我讀高中和大學期間,是他上升得特別快的時期。因此,雖然我大學專業失意留級了,但爸爸對我非常耐心,給我寫了很多詞語溫柔誠懇的信,他把他個性中的精華在那幾年裡都留給我了,這對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的我來講,太重要了。這也使得我在心情最低落的時候,也沒有失去自信,雖然我當時對父親深沉的愛體會得不多,但他的愛帶來的安全感是非常強的。
我父母也的確幸運,他們在1969年-1972年,下放到東北農村,下放的時候我弟弟周奕出生才不到兩個月。農村的條件沒法和長春比,周奕因此得了肺炎,而且鄉下醫療條件差,都沒有人會做青黴素皮試,只有一個老中醫,老中醫不敢打針,只會扎針灸。沒辦法,我媽媽學會了給孩子做皮試,她親自給周奕打針,好多次周奕都病得很重,幸運的是每次都救過來了。而我媽媽生小弟弟的時候更玄乎,是在鄉下的炕上生的,雖然請來了老同事的愛人(她是資深助產士)接生,可是鄉下條件真差啊,當時胎盤沒有全下來,要是下不來,可能媽媽就會因大出血,連命都沒了,所幸剩餘的胎盤很快脫落了,這才全家安康。
說起來我是下放到農村中受益最大的人了,那是我最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接觸大自然,每天不受打擾地在大自然里奔跑、沉思,為所有自己種下的植物(土豆玉米向日葵番茄黃瓜和各種花)感動,還養了20多隻雞和三隻鵝(我每天給它們挖野菜)。而且在東北農村沒什麼肉可以吃,但是玉米土豆管飽,我在那裡練出了堅強的粗糧胃,爸爸常開玩笑說:瞧我們家丫頭,吃成個大餅子臉。媽媽說在農村的那幾年我從不生病...這些,後來都成了我的優勢。我個性上的樂觀,應該也離不開農村4年的熏陶。
可是在農村,我的爸爸卻累壞了腰,他幹活不惜力。現在爸爸不能多走路,腰椎間盤突出嚴重。但我爸爸媽媽不怎麼提及這些苦,而是和我們講,他們真正知道了中國的農民有多苦。我爸爸媽媽把我送回武漢過繼給沒有子女的大伯,就是怕我會下鄉當知青。但我爸爸還告訴我,即便在那樣的環境下,數學還是很有用的,他和同事運用自己的數學知識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架空電線振動理論分析
前年,爸爸給我們寫了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話:「....年輕的時候我們也對生活充滿幻想,沒想到生活是這樣一場惡仗!」
然而,他們依然是幸運的,因為他們下放的東北農村,那裡沒有水田,沒有釘螺,這樣就不會得血吸蟲病。而當年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幾百名教師下放到江西農村,好些人都染上了血吸蟲病,日後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早早離世。
關於這一點,可參看:
鯉魚洲,人白頭 ---知識分子在五·七幹校的悲慘生活
錢偉長:江西鯉魚州是血吸蟲很厲害 清華北大死了五六百人!
轉載:驅散「文革」幽魂_xinruzhishui80_新浪博客 (以上史實我向一位我很尊敬的清華朋友求證過,他說屬實,他的父母就是受害者,父親因此而早逝。)
對了,剛才看到知乎網友評論,才想起我在這個問題(有些人提問的能力隨著年齡慢慢在減弱甚至喪失,這些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因為什麼而喪失提問能力的呢? )下正好舉了自己由於環境的原因,不知不覺中做了溫水中的青蛙,幸好遇到能把我從坑裡拉出來仰望星空的貴人——講的還是環境對人的作用,另外,這個被我遺忘了的回答,也可以部分反饋由我提出的這個問題:聽高人聊天勝過自己讀書嗎?
======-推薦好書《異類》(Outlier)======
關於環境對人的成長的決定性影響,格拉威爾在異類 (豆瓣) 里講了很多。
在《異類》一書中,作家格拉德威爾對社會中那些成功人士進行的分析,讓讀者看到了一連串頗感意外的統計結果:
英超聯賽大部分球員都在9月至11月出生;
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
紐約很多著名律師事務所的開創者竟然都是猶太人後裔,並且他們的祖輩大多是在紐約的服裝行業謀生。
為什麼對那些成功人士進行的統計結果會這樣一致「意外」?這是因為:
英超球員註冊時間是9月。在同齡的球員中,9月份出生的人實際上比8月份出生的人幾乎大了一歲,一歲的差距對他們的職業生涯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1955年前後正是計算機革命的時期,如果你出生太早,就無法擁有個人電腦,如果出生太晚,計算機革命的好機會又被別人佔去了;
猶太人律師事務所的成長,是因為他們正趕上企業重組的法律訴訟出現革新的時候,而他們移民到美國的祖輩們的經歷又讓他們出色地掌握了抓住機遇的能力。
因此,那些奇才異類,他們之所以神奇,得感謝機遇的眷顧。不過,除了機遇之外,他們的成功還需要上輩人的文化熏陶:中國人的數學之所以比西方人的數學成績優秀,得益於中國人根植水稻的勤勞精神和漢字讀音的簡潔明了。韓國人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較高的飛機失事率,也是因為韓國上下級之間過於嚴格的等級制度造成的,韓國較為嚴格的等級制度使得機長的助手發現險情時,無法第一時間向上級明確地彙報。
如果不聽聽性格比較張揚的格拉德威爾怎麼說,絕對不會想到我們對成功的理解還那麼原始。正如格拉德威爾在另外一個例子所說的,如果沒有機遇和環境的熏陶,即便是世界上智商達到195的人(愛因斯坦的智商是150)也只能做一份年收入6000美元的保安工作。
因此,從《異類》一書中,你能體會到機遇對成功是如此的重要。格拉德威爾為讀者指出了成功之路的方向,但怎樣把握這份機遇,每個人都需要仔細思考,畢竟,不同人擁有不同的機遇。
更有趣的是,《異類》中有一章題為」天才的煩惱「,裡面專門講了一位智商高達195的人蘭根,分析了他與同樣被看作天才的科學家奧本海默為什麼有著天壤之別的命運。我把這些寫在這篇專欄里了:長成大樹,長成灌木 - 虛晃一槍 - 知乎專欄
過去了是快樂,過不去是折磨--關於近憂,關於遠慮
智商決定論者好多啊...
請各位IQ黨給廣大智商普通者一條活路好嘛。
先表明態度吧,智商和理科學習有明顯的相關性,但是因果性存疑。
當A,B兩件事常常同時出現(明顯相關性)時,我們可以得到三種推論:1)A導致B 2)B導致A 3)C導致A,B
在生物學上,個體的特質是由遺傳和後天因素兩方面決定的。全面地否定天生的智商差距和全面地否定後天因素都是不科學的態度。
到底是A努力學好了理科,鍛煉了智力,獲得高IQ;還是A因為天生的原因擁有了高IQ,才能學好理科。
就我自己的經歷來看,前者可能更符合實際情況。後天因素在學習中扮演了比先天因素重要得多的角色。
前面一個答案里寫的:
你每次費九牛二虎之力還做不好的時候,當你看到有些在此方面有天賦的人輕描淡寫三秒鐘就能秒了你的時候
看到別人輕描淡寫秒殺難題的時候也應該看到別人在有實力完成這些事前付出了多少努力。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個道理大家應該都懂。
有位匿名用戶寫的很棒:
比如之前有個TED演講提到過莫扎特的例子。他年紀非常小的時候就已經有很高的音樂天賦了,問題是這種天賦並不一定是「上帝」或者「基因」造成的,最有可能的原因其實在於他從三四歲就開始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彈鋼琴。
至於你看到其他人毫不費力地可以做出一道難度很高的題目的時候,你有沒有考慮過他們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在類似的問題上?「10000小時定律「是一個類似的觀察得到的規律,但是很多其他能力不只需要10000小時,很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比如」有的人看電影的空餘順手做出一道數學分析「,且不論到底他們是不是真的是在看電影的空餘時間做數學分析(雖然我覺得這不太可能,而且這也不是你能夠做出的判斷,除非你真的24小時去跟蹤他們到底每時每刻在做什麼事情才能得到一個全面的判斷),做出一個」天賦「的判斷,就是說很多人」天生「就數學能力很強,非但沒有任何可靠的依據,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個為自己的思維惰性找的借口。
知乎上好像總是講故事的答案容易得到更多關注。這裡就跟風講講自己學習中遇到的智商上的困擾吧。
1.小學二年級,那時我還沒學會寫自己的名字,也沒辦法用筷子吃飯。名字全部寫漢語拼音,吃飯全部用叉勺。所以,現在一直覺得一些漢字粉和筷子粉說的挺對的,寫漢字/用筷子對大腦的要求不知道比寫字母/用叉子高到哪裡去了。小學三年級開學時學會用漢字寫名字還被班主任表揚了,從今之後咱們班都會寫名字了。。但是因為小學三年級還不會自己系紅領巾之後又被班主任罵了很多遍。說多了都是淚。然後,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數學大概是班上平均水平,語文是墊底的水平,總的也是倒數前十的水平吧。
據我估計,那個時候我的智商期望值大概是80的水平,按照那個軌跡長大的話以後離中國人平均IQ至少差20吧。而周圍同學的平均智商大概是95左右,比平均值低了一些。那所小學教學水平很爛,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經過三年的努力(雖然也沒有專門做什麼習題,但是至少願意主動看很多課外書,3年級的時候只喜歡玩一些弱智電玩),到了6年級時候,學習效率已經遠遠甩開大多數同學,數學前三語文前十的水準吧。即使經常抄作業也成績也在飛速上漲,掌握適合自己學習方法後學習效率比原來的同學高出太多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永遠是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門。後來升入市裡頂級初中,我那一屆全年級就3個人可以進入這個級別的初中。
2.小學畢業時,根據我當時在數學課上的思維速度,大概智商在100左右。小學同學智商還是95,他們那群人,總體來講,平庸的智力再加上平庸的努力,得到了平庸的結果。
初一學數學時再次感到智商上的差距,作業完全帶不動。經常晚上寫作業到眼睛酸澀,忍不住趴一會兒再繼續寫。同桌就是一隻高智商妹子,語數外全面碾壓我,上課還常常看小說。到了初三時,我就再也不需要寫作業那麼那麼晚了,數理化已經可以碾壓同桌,語文英語繼續被她碾壓。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逐漸掌握的高效學習方法再次發揮巨大作用。初三下時數學140分已經不算意外,中考145也是正常發揮。為期三年的思維鍛煉後,目測IQ達到110的水準,初中同學平均大概105。
3.其實高中經歷也差不多吧。剛去時學習效率很低,物理還好,數學化學完全跟不上班上的節奏,經常墊底。然後,三年之後數學理綜都是毫無懸念的班上前十,全省前0.1%的水平。而高三我就沒有哪天把作業做完過也從來不碰任何參考書,但高三一年正是我從中等生進步到尖子生的黃金一年。這在外人看起來是智商很高的表現,其實,要是我智商一直很高的話高一就不會那麼慘了。實質上是學習方法+努力明顯地改善了思維能力。高中畢業自己估計IQ大概125左右,最要好的朋友是接近140的水準(他測過,數據顯示高於99.8%的人)。我和他高考水平都是全省0.1%的水準,也就是說,從高考這個指標來看,我和他超過了IQ140+中一半左右的人。再次說明,IQ扮演的是非主導角色。
4.高中畢業之後進了一所普遍是各省TOP0.1%學生的大學。大學同學IQ平均值大概是125的樣子。於是剛開始進去還是墊底的水準啊,第一學期GPA系裡倒數第十。後來換了幾個專業,大四時到了專業前五的水準。
從對比周圍同學的思維水平來看,大學畢業時,我的IQ應該在135左右(哇.終於追上了高中基友.)。
5.最近認識朋友中比較優秀的大約是0.01%甚至是0.001%的水平。比如現在最要好的朋友中有一位IQ160+的女生(她測過的)。和她聊天可以非常深入而愜意。說實話,比看知乎評論區/和普通人討論話題不知道輕鬆愜意到哪裡去了。然而我還是不覺得她的智商是天生的,160+的IQ是在不斷的自我突破中鍛鍊出來的。學習到精疲力竭,一隻手托著下巴時就睡著了,第二天早上發現臉壓在書,然後趕緊繼續看幾頁。(和你待久了,我也會變得和你一樣聰明努力的,對吧)
最後總結幾句吧,因為要趕著吃飯了..
1.智商是一個很沒用的指標。它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一個人目前的思維能力,但是它不能預示那個人是否在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三年級、初一、高一時很多人都覺得我智商低(我也不否認),但每過三年,小學六年級、初三、高三、大三,就會有一大堆人對說我智商高所以才進步那麼快的(我也只能笑笑)。
試問一個可以被方法+努力嚴重影響的指標可以用來預測任何東西嗎?學習和智商的相關性有點像身高和體重的相關性。統計上來講,是正相關的。但不是說一個人多長點肥肉就可以長高了。
2.用進廢退。有效鍛煉的思維能力會得到不斷地提升,IQ指數也會在思維得到鍛煉後提升。長期處於低思維活動的情況下也會有一定衰退。
我記得看到某處講過,狼孩剛回歸人類社會時的IQ大約是60,尤其是語言能力非常低下,回歸人類社會很多年後IQ逐漸恢復到正常人類的水平,但依然低於平均值不少。
3.沒有證據表明健康人類在出生時有什麼智商上的差距,也就是說大家的初始值是很接近,後天的營養、教育、努力等因素影響很大。
你把幼年愛因斯坦扔到一群猴子里長大,你覺得他還能研究廣義相對論嗎?
4.所有玩小聰明的人都會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代價。無論是IQ100在IQ80的人玩面前小聰明,還是IQ120在IQ100的人面前玩小聰明,還是IQ140的人在IQ120的人面前玩小聰明,這些人都是從一開始就已經輸掉這場比賽的白痴。
什麼是玩弄小聰明?很多IQ黨的答案里詳細描述的大多數「高智商」表現就是。
每個階段都有一些智商略高於平均值的人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他就會靠自己那點小聰明去學習的話,比如喜歡邊看電影邊學高數的,那麼我可以驕傲地說這就是他們的極限了。就算從這個層級(TOP10%)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也必然會在下個層級(TOP1%/0.1%)的競爭中落敗。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一個人很快就到自己的極限了,而且他們是自己放棄突破自己的機會。連牛頓這種不世出的巨匠都對自己的事業保持高度的熱情和專註才能有所成就,那些玩弄小聰明的人放在歷史長河裡連灰塵都算不上。只不過是有普通的才能罷了,卻被認為是天之驕子的人不要太多。
5.對自己事業/學習的專註和自省才是不斷進步的不二法門。
我已經見證過太多自作聰明的聰明人親手葬送了自己的天賦。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到現在,每經過三年的輪迴,我身邊的人就會90%的人落到下一個檔次的競爭中,而那10%的優秀者則成為新的戰友和對手。TOP100%/10%/1%/0.1%/0.01%的競爭我都有幸親身體會,無論在哪個階段我都遇到過天賦驚人的bug級人物,但是越到後來靠小聰明過日子的人就越少。
還有,我之所以能保持進步,還是因為對手的原因吧,不知道努力和不知道怎麼努力的人在每一個層次(即使是在0.1%這個級別的人,很多在面對0.1%的競爭是還使用著1%級別的方法,結果可想而知)都是佔據絕對多數。很多人不知道也不思考為什麼可以進步,這部分人大多會在下一個層次競爭中迷失,失去努力的方向。哀哉。
我很慶幸我從小就不那麼聰明,於是才有機會在一開始就不斷訓練自己向越來越優秀的戰友和對手學習。在我心目中,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比IQ什麼的重要太多。當你努力學習到接近身邊最優秀那部分人的程度時,你的智商自然也會提升到那種程度。智商是最後的果,而不是最初的因。(所以我們這樣智商平庸的普通人終於有活路!)
初一時也因為當年的bug級存在們悲嘆過,為什麼我寫作業寫到半夜眼睛酸澀只能混個班級倒數,你們在學校里寫完作業還總是包攬前幾名啊!摔!後來我覺得,那是因為他們小學時就努力學奧數上培訓班拿了幾個一等獎了,而我和小學班上大多數一樣都翹課玩電玩去了(渣小學真是沒救...)。數年刻苦專註的思維訓練已經讓當時的我和那群尖子生們在智商上拉開20+的差距了。但是最近見到那群人,已經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思維深度已經比他們中的大多數高出不少了。大多數人還是沒有學會怎麼鍛煉自己的思維,當初是TOP1%的水準,現在還是TOP1%的水準。
大三時遇到bug後感覺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量子力學A這種神課上看到一個小學生模樣的少年班同學,拿著課本看書看得非常認真。經過那麼多年的成長我已經不會再去感嘆什麼智商上的差距了,我對他說,小盆友,學得好認真啊,是不是銜著奶嘴的時候就開始啃高數啦。然後他繼續看書,不理我。。我當時心裡說了一句,好,就喜歡你這麼聰明又認真的人,必定是會升入下個層次的人,這麼厲害的戰友、對手,給我三年時間,讓我變得和你們一樣聰明吧,你們會是成為我源源不斷的力量。
這份答案的範圍已經超出理科學習了,因為沒有必要把理科學習當成特例。
最後的結尾...就懶得結尾了吧,主題句好像都加粗了。
好久沒寫答案了,錯別字見諒。
--------------------------
我對努力的一點想法:請點是否真的有天道酬勤?
我對高考學校的一點方法:請點怎樣在兩百天里科學高效地提高高考成績?
如果這個問題出現在人人網或者QQ空間,一定回答多是知友們所吐槽的雞湯答案,「努力就會成功,別給你自己找借口不努力了」云云。
今天終於看到知乎和其它平台的區別了,太高大上呀!!回答均是對無知小青年的嘲笑啊,都是一副我最懂的樣子,哪有這麼多的優越感!
1. 我想說我們在討論之前可否先明確我們在討論什麼呢?題目是智商(天賦)對理科學習的重要性。還是那個老套的問題---------究竟智商是個什麼玩意呢?老天,我們討論X是對一個人甚至對一個社會很重要的東西了,但我們還不知道X是什麼。。。
既然我們無法了解什麼是智商,那麼我們認為智商決定論以及智商決定上限(個人認為和智商決定論等同)都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我們需要停留在第一個疑惑點,直至達成共識才可以繼續討論其後果,然後才能夠告訴其它人從前的認知是錯誤的,然後大家再繼續嘲笑玻璃心吧,在繼續列舉身邊的「傻努力同學「和」弔兒郎當考高分同學」吧,最後再秀秀優越什麼的,起碼還是條科學而嚴謹的路子不是嗎。
2. 同意陳浩的回答,我們所認為的智商更多的是我們早期教育(寬泛的教育,包含各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所造成的結果,而不是一個從基因層次可以決定的東西。
分析一個很多人所列舉的「許多曾經的同學十分努力卻成績墊底的例子」,這種人真的很多嗎我們暫且不論,我們所理解的努力是有多麼狹隘,只有做題、看書叫做努力嗎?歸納方法、思考都不是努力嗎?一個只知道死學的人活該成績差,但有人又講了,這種意識和能力本身就是天賦啊,我們每個人的自省意識和歸納能力都從小時候體現嗎?不是,我們從各種課外知識、閑暇的思考甚至很多從文科知識的學習中獲取,所以我們有不同等的歸納能力、反省意識,而這種能力往往比死讀書更值得稱之為努力,而往往被我們貼以「智商」的標籤而置之不理。
如果我在這裡加一些分子機制、神經元結構等等高大上的圖片,估計才會有贊同吧,不然這麼一大堆廢話有誰看呢,有誰覺得對呢。咳咳,不過我覺得再高大上的機制都是淺顯的,我們的生物學知識遠不足以解釋我們的大腦,至於思維、智商等只能經驗主義的方法去總結規律,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目前是無法實現的。
3. 當我們在認同智商決定論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認同什麼?
我們在標榜自己看清了所謂的常人未看清的現實,並且享受這種優越感,或者我們決定以此為由妥協於生活的各種挑戰而甘於平庸,或者我們僅僅以打擊玻璃心為目的,以一味的求新的叛逆心理在獲取某種快感。
4. 我認為我們在無法斷定我們所認為重要的因素是什麼的時候,更重要的是界定什麼比較重要,而不是直接默認它比較重要並開始分析其結果,開始嘲笑持有反對意見的人。
5. 吐槽一下我所看到很多回復後的想法:
本來我看到陳浩的回答覺得已經有一個可以與智商決定論者對抗的聲音了,接下來就可以進行雙方的討論了。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很多人並沒有閱讀相反方的內容就直接作答,很多回答的內容可以直接從前面人的回復中找到答案。很多人又反覆列舉身邊人或者自己的「勤奮卻學不好」、「不學習卻成績好」的例子,我只有一個回答----你說說什麼是智商呢?說不出來就具體解釋那些能力對學習好壞有重要作用,而不是直接給個黑箱---「智商」,而且讓人永遠打不開此黑箱。
聲明:本人的每個實名答案都有影響輿論的目的。請主動驗證我所提供的資料,不要盲信。
首先: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智商其實是 偽科學。
智商在嚴肅科學中,僅代表某項測試的分數(該鏈接作者從事認知科學研究)。這個測試叫做「智商測試」,由於人類對智力所知甚少,其分數和智力基本沒有關係。智商測試的早期設計者就警告,智力是一個多維的概念,不可能用一個或幾個數字衡量,不應該用智商來判斷一個人的智力高低。(http://observer.theguardian.com/focus/story/0,,668879,00.html)
今天,智商竟然成了學生間歧視的工具。這種答案竟然還上了「發現」欄目。
在大多數公眾眼中,智商指天賦,是「無法用努力彌補的,對成功有重要影響的那些因素」。這個問答下的大多數人都持這樣的定義,並且竟然都忽略其中的循環論證(故意的還是「智商」低?)。你們說的都是:「你努力了也沒學好,都是因為你缺少那些無法用努力彌補的,又對學習效率很重要的因素。」你耍我呢!
我承認天賦的存在(指人與人之間天生的差異),但是用天賦來解釋成功是耍流氓。如果你甚至對自己耍流氓,那就不用討論了:你只想對自己不成功找個理由而已,星座也可以滿足你,你根本沒有想成功。
現在答題:智商(測試分數)和理科學習 沒有關係。真的。應讀者要求補充,以數學為例:
"The growth in math achievement was predicted by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Murayama told LiveScience. "Given that IQ did not show this kind of effect, we think this is impressive."
Like Math? Thank Your Motivation, Not IQ
這篇《科學美國人》的報道中,「智商」高的孩子在初期確實有很好的數學成績,但是進步最快的是有興趣和方法的孩子。
Kids who started out with average math abilities but were in the top 10 percent in terms of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jumped up by about 13 percentage point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in their math abilities
事實上這非常明顯,因為智商測試根本不涉及數學能力。舉一個極端例子,許多人將智商測試中的「找規律」題等同於數學,而這些題的思路是與數學思維背道而馳的。這樣的「小聰明」可能讓你在中學裡有不錯的成績,進而為自己的「智商」沾沾自喜,但到頭來會讓你走進數學的誤區,甚至失去對「智商」本身的思辨能力。當然,到時候很多人就把原因歸於「智商」。
數學表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數學的態度。這件事很多情況下要怪數學老師和家長,或你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不是你的「智商」。
要切實提高理科學習的效率,就請務實一些,具體地分析一下原因。原因可以是記憶力、專註力、興趣,也可以是家長、同學、老師,甚至可以是家庭住址、看書坐姿。是的,這些都被人籠統地歸於「天賦」「智商」。但這樣的具體原因是可以改變或規避的,讓你可以有方向地努力,也可以在競爭中避免自己的弱點,而不是在所謂「天才」面前直接投降。
許多人所謂的「努力」就是指坐著看很長時間書。有沒有想過這本書是否適合你?你看書的環境是否適合你?甚至,看書這種學習方式是否適合你?這些因素最後都被人歸於「智商」……
單純的「智商論」和「努力論」都是「雞湯」。
我特別提幾點對理科學習比較重要的能力:抽象思考的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空間想像的能力,心理調節的能力(面對難題),模式識別的能力……等。這些能力全部可以通過大量訓練來提高。這就是習題的作用,沒有人天生就會抽象思維。但首先你需要知道自己到底哪裡缺乏,而不是單單「努力」二字。
為什麼別人數學題解得快?請參考:數學高手在解答題目時,是形成了一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感覺,還是僅僅搜尋套用以前解答過的題目思路?
====轉匿名的分割線====
本答案已經達到了影響輿論的目的,現在轉匿名。如果能讓讀者認真思辨「智商」,務實地剖析和規劃自己,就更好了。我知道還會有人源源不斷地來和我說他身邊的天才如何如何。對此我只補充一句:你真的沒見過什麼天才。實在看不下去啦,這明顯要討論大腦功能才行嘛,就沒有學生物生理的出來扯兩句?沒轍我先濫竽充數了
本文嘗試分析智商、智力、天賦的具體內涵
說到智商就想到門薩。剛接觸門薩的時候沒做幾題就有點不耐煩:怎麼都是三缺一的節奏?做下來成績也不咋的,卻仍然覺得門薩沒意思。後來看到越來越多的各種門薩,不光只是三個猜下個的那種了,但是還是能總結其出題類的規律性。我三觀不正,不是考出高分才覺得掌握,而是看出其遊戲規則就沒興趣了,儘管未必在那個遊戲規則下表現良好
後來又出現情商逆商各種商,我看清這些商的測算方式後,每個都讓我打哈欠。後來就發現自己的規律了,不論什麼遊戲,都會在了解其大體規則後就失去興趣,三秒鐘熱度真是硬傷。不得不承認個性決定命運
如果說先天的難以改變的天賦,個性絕對是最重要的天賦。個性決定了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的偏好,不僅俗話中有三歲看老五歲看死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遺傳學也開始一點點解析性格特徵,
D4DR_百度百科 只是其中之一,個性很難後天改變,遺傳給後代的概率也顯著高於毛髮膚色身高等外貌屬性。至於所謂的智力基因目前貌似沒啥突破性發現,我更願意相信腦容量基因或者神經突觸基因這類方便衡量的基因,但是這些都不可能單獨決定聰明程度。還有就是所謂硬體上限論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若干年前就有研究表明以正常健康人的記憶能力,塞50個博士的知識量綽綽有餘,貌似後來的觀點更加樂觀得多,大自然給了我們足夠大的畫紙讓我們亂塗亂畫,也就是說我們的討論重點應該放在大腦運作方式上,閱讀很多,但事後說不出重點。怎樣改善這種情況,提高記憶力?
既然說的是理科,大家都會體驗到初中開始學物理後出現了明顯的男女有別,一批男生尤其會有那種原先特調皮成績特難看的男生異軍突起成為物理狂人。這種情況是非常容易解釋的
假設x表示身高,f(x)表示人口百分比,兩條曲線分別是男女身高的人口分布,可以得知大多數男性海拔高於女性,但任意選取一個男性和一個女性進行比較,未必能得到符合概率分布的屬性預期。如果要說一種屬性在男女上的差異,可以把身高x換成那個屬性,就可以得到兩性人群樣本差異圖像。當然這是個示例圖,嚴格意義上的統計分布沒那麼小學生。在了解這些前提後,我們繼續
男孩由於睾酮水平較高運動量大,更容易關注玩具等物理環境,積累了大量資訊數據,終於在出現物理課之後派上用場,由於有數據支持,對物理理解比那些乖乖女明顯有優勢,牛頓力學簡直就是給他們打通脈絡。試想一個被長期鄙視的調皮小子突然發現自己的優勢會多麼興奮,精力如同洪水猛獸開始傾倒在物理上,加上睾酮本身具有高爆發屬性,物理狂人紛紛開始暴走。於是上圖把x改成物理成績,左邊可以看成女生在理科的表現而右邊可以看成男生的表現,注意這是個示意圖!不是用來套用的!
同理乖乖女也有另一方面的優勢,女孩由於催產素水平較高更容易在社交和語言能力上輕而易舉,在學齡前就已經能看出差異,長期積累大量數據經驗之後在語言方面和男生拉開差距。男生們都有女生語言能力較高方面的感觸,尤其那種不善言辭的,要他們理解一些辭彙所代表的感情內涵比登天還難
同時由於咱們文理分科制度所產生的暗示性,愛屋及烏,恨鐵及鋼,男女在語言和物理方面的差異繼而蔓延到以數理邏輯為主要思維模式的其它理科和被劃歸到文科里的文史哲
的確在死記硬背方面男性也弱於女性,因為催產素增加忍耐力,男性有爆發沒耐久,這樣的硬傷迫使男性更加依賴使用巧勁。但是總得來說,不論是天朝的應試教育還是歐美教育系統,男女表現的差異還是很明顯
咳,又是隨手找的一張正態分布近似示意圖!這絕對不是嚴謹的科學表述,看過正規文獻的請無視
那個橙色的或者說土黃色的代表女性,天藍色或者說藏青色的代表男性,其它的暫時無視。可知,女性在目前的教育系統中的表現總體優於男性且相對集中,而男性在總體表現略差的同時分布差異更大,梭子兩頭尖。雄性哺乳動物本身就是一種淘汰率較高的物種(物種?),但是表現優秀者又會明顯多於雌性。到這裡不能把什麼都簡單的歸結於睾酮和催產素的差異了,但是可以初步總結出男女在成績方面表現出的差異肯定不是智力差異,智力差異的正態分布會這麼有個性嗎!女性的社會性強協同性高,相對男性來說就是一個乖字,男性則比較孤立自主不聽話,容易越滑越遠,這是個性差異導致的成績表現
對現代教育適應性還有一份統計,是一個頭髮花白的歐巴醬做的,針對的是不同人種,請回到第一張示意圖。統計結果是東亞黃種人和猶太人曲線最靠右,白人居中,黑人靠左,其它人種想不起來了。還好歐巴醬是白人,如果是黑人肯定被當作黑奸,如果是猶太人必然被視為種族主義者。實際上由於這一研究結果會引發倫理道德危機,歐巴醬連同其研究結果一道被拉黑了
我相信如果統計的是跑步、游泳、擼啊擼,結果都會不盡相同
繼續擴大比較對象,記憶力方面人類遠遠不如象和鯨魚,這兩種大型動物都有過目過耳不忘的能力,而反應敏捷小型動物更有優勢,人類連鳥類蛇類的動作都看不清。由於神經系統過於發達反射弧長,人類的反應速度還不如近親猩猩,不論是大猩猩還是黑猩猩
由此可見,智力或者說神經系統的能力不是個單維屬性,而是一些複雜的富有個性的幾何形狀,並且某方面屬性的增強會導致另一方面減弱,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同時也可以總結出:針對一種模式的能力提高,個性至關重要,個性決定了基礎演算法,與理科相適應的個性的確具有優勢,當然這世上不只有理科,如果什麼科都不行,至少還有掛科適合你
我從小就在各種怪物的光環下自卑著——我小學因為調皮被作為差生和班長同桌,她每次速算測試做完又檢查一遍我才做完一半,可我找理由自我安慰:她知識分子家庭出身3歲開始做算術——高中後面那個上課睡覺的女生總是喜歡捅我(用筆)問我數學題,我還沒看明白她忽然就說會了,我反過來問她咋整的,耍我嗎?但是她在我眼裡始終就是個醒過來口水像銀絲一樣拖到書上的姑娘——還聽說過有個純T,國家二級游泳運動員,體格魁梧皮膚白凈,整天關心的不是大老婆就是小老婆,大一整個學期數學課沒有出現過,期末考試100,一個大班上外系的同學聽到這名字都好奇她長什麼樣——這些嚴重影響男性自信心啊,可是我也做過怪物啊,初中物理課睡覺醒來用老師上課講到的東西給同學答疑,同學說你睡覺你咋聽到的,我說我夢裡聽到說得很有道理就記住了。啊,瞬間好有罪惡感,心想老天肯定不會坐視這種不公平不管的,以後肯定會懲罰我的。長期養成的理性也讓我在英語方面吃虧,總覺得應該以語法為基礎,可是語言和語法哪裡是什麼嚴謹的因果關係啊,總有N多例外,更糟糕的是,我向英語優秀者對題時發現在我和ta們都不確定答案時,ta們的選中的概率總比我高,而且解釋不了原因,擦,果然有懲罰啊。擅長語言的同學笑了,一開始以語法為基準的原則就2了呀
以上是人人都能理解的皮毛,現在開始探討腦科學和心理學方面比較專業一點也比較重要一點的內容,同時也比較難以掌握
我作為一個反覆做過渣滓和怪物的小角色,自以為兩種極端樣本的心態都非常了解。怪物的我和渣滓的我最主要的差異是——自信
啥?滑天下之稽,看看大街小巷線上線下那麼多囂張跋扈的,每天都能聽到如此互相對吼:何來自信?!
可惜,這不叫自信,自信遠比這難得多得多得多……
所謂專業重要難以掌握的而且還是最具應用價值的腦科學心理學內容的確就是這兩個字。為此專門出現了一個心理學分支叫積極心理學,弄得到處都是積極心理學協會。搞腦科學的天天拍大腦成像研究各種神經興奮抑制機制,巴不得能弄出個成果不需要嗑藥也能保持不傷身的亢奮
當我是個怪物時,一邊擔心自己總有一天又會變成渣滓,一邊卻整天跟個行為藝術家似的無所顧忌,睡覺翹課抄作業(其實是幫同學檢查作業,我抄過的作業大部分都全紅勾),參加各種社團興趣班玩各種遊戲看各種片(動畫片科教片文藝片紀錄片!謝謝!),滿腦子想著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不論理科還是文科,總是把新吸收到的東西做出各種排列組合聯繫現實,像搭積木一樣想整出些從所未見的玩意兒,其中也包括更先進的學習認知方法,吃飯騎車上廁所洗澡甚至做夢都在思考。這要是讓同學師長知道了肯定覺得我腦子壞掉了浪費時間,可是在這個過程中的確在加深對概念和知識的理解,很多時候比刷題還有效(最討厭刷題了)。同學也喜歡找我問題,一是因為問老師麻煩,二是我的解釋比一些平庸的老師更生動深刻,最重要的是如果我解答不了還會幫他們去問老師,搞明白了再回來告訴他們甚至是用更優化的說法。那個時期分明感覺自己天天都在提升,身體充盈精力充沛,想到妙處甚至覺得白日飛升欲仙欲死……咳咳咳,那個是腎上腺素分泌過頭
有高潮就必然有低潮,孤獨陰鬱說不出話,不吃不喝不排泄,瀕死體驗。什麼都不重要,一切儘是虛無,時空如同蒸發了一般,自我只是一抹幻念。這就是渣滓的我,估計外觀跟個殭屍差不多吧
自信的時候感覺什麼都可以去嘗試天不怕地不怕,失去自信的時候畏首畏尾顧慮重重找不到突破點,直至最後不想找了
誰都希望一個on字寫在臉上,可是總免不了後腦勺上有個off。究竟那個天神下凡的開關在哪裡?
是真愛
有愛就有動力,哪怕是個矮窮挫,也要天天發信息送鮮花唱情歌
當愛到堅定不移,即使默默無聞也無怨無悔
當愛到至死方休,任何艱難險阻都是及時行樂
當愛到失去自我,成績重要嗎?評價重要嗎?全世界重要嗎?
當愛到歇斯底里,眼裡的教科書和耳邊的教授都是在玷污愛情……
可是……沒有愛了,一切都結束……
以上黑體字部分完全是胡扯,愛什麼的,比自信更難解釋,比天賦更難分析嘛,什麼愛啊!變態啊!牛頓是疑似精神分裂,梵高也是疑似精神分裂,貝多芬不是精神分裂是躁鬱症看過《彼男彼女的故事》的都知道,女神的另一面就是女蛇精病啊,男神從另個角度看就是變態啊
所以再怎麼全能無敵男女通吃老少皆宜,也會有弱項的。更何況當今社會理科成績有什麼重要的,搞錢才重要。我整個家族都沒有優秀的人際交道基因,每次想好話術,討價還價的時候還是敗了,看看那些天生口舌如簧的,怎麼就一點膽怯、緊張、羞澀的感覺都沒有的呢?咋就那麼能來事滿嘴跑火車拍馬屁呢?學也學不來
回正題,個性有很多種,往往是個性決定了喜好和優勢,喜好和優勢互相增益循環疊加,養成習慣後穩定成特長。這個過程的同時,對無法達到或無法認知的東西保持距離甚至產生敬畏,是一種節省資源的方法。文明發展歷程中這樣的迷信甚至比理性還要有用,迷信天才的存在和宗教信仰的社會學價值異曲同工,不僅個人可以少動腦筋少費勁直接把麻煩丟給專家權威,心安理得的省下時間精力發展其它方面,社會也能因此變得更有凝聚力。法國散文家蒙田有云:篤信甚於貪婪。通過迷信來組織人群要比溝通理解效率高得多得多,當然也比經濟學方法強悍,另外還有各種其它社會學功用,但是不穩定,而且有負作用。冒險基因D4DR_百度百科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問題:最終表現平庸的佔大多數,有利於系統的穩定。和神經的興奮和抑制作用同理,社會一方面鼓勵開拓進取,一方面宣揚迷信保守。社會的發展趨勢是逐漸解析迷信,將信息對稱以逐漸提高系統運行效率,但是效率提升的前提永遠是穩定
雖然迷信並不理性,但是理性卻需要迷信的支撐
抱歉,題主,我不是回答你問題的。只是看到第一名匿名答主的答案,有些激動,其實也有點想哭,很久沒這樣的感覺了,也好久沒看到這樣主觀為科學,客觀上「為他人」的答案了。
過去老師、理科好的同學、大多數同學家長,都推崇和迷信理科好的人是聰明,理科差的人是笨蛋。我們這些理科不好的人,一開始只能傷心失落,做題考試壓力巨大,因為基礎差,導致後來覺得越學越難,越差越怕學,越來越差的惡性循環圈子
感謝匿名答主(當然,其實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誰),因為:
其一,破除了理科的只有高智商天才才能學好的神話。
其二,他沒看不起學不好理科的人(比如我這樣的),並給了我信心,且給了我方法——從各個細節,比如記憶力、專註力、興趣,也可以是家長、同學、老師,甚至可以是家庭住址、看書坐姿等角度研究如何改進理科學習方法,他這舉一個例子,我就能舉一反三,這讓我受啟發,從學習環境的各個方面反省自己——到底哪裡出問題了,理科學不好。不是簡單一句,你學習方法不對就打發別人了。這樣說出點具體內容,才是真正和成熟、有效的助人
其三,他沒嚇唬理科差的人——你智商不行,所以你永遠學不好
這三條也可以說就是一個問題的三方面。感謝!這裡很多答案,只能勾起我的沮喪、羞愧、失落、不甘、憤怒卻又好像無奈的感覺,進而在大家面前自嘲——咱不是那塊料,學不好理科,但於將來無補。但匿名用戶這番話,就沖他那麼說,以後再要學到理科的地方,我一定努力找方法和用功。影響很大,尤其是在難度跨度比較大的學習階段的時候。。事實上,你無論學啥,智商都是有影響的。。
這個東西很微妙,知識的積累本身就不是可以單純量化分析的過程,量化只能作為佐證(因為不好界定相關性),更何況要去定性分析「智商」這種第三方原因。。。
總之,存在著「讓別人學的比你多快好省」的先天因素就對了。。
但是,其實這並不是很需要去在意。。
因為,首先,正規流程教育除了少數學科以外,大多跨度不會很誇張,因為要以「照顧中流學生」為主。。
其次,學習積累首先是自己和自己的戰鬥,然後再是跟別人的戰鬥。。
故而,制定計劃,按部就班來就是了。。
你真正需要注意的是:
1,不要因為別人學習比你多快好省,即使你努力也追不上,而為這事感到落差,要正視這種先天因素存在。
2,不要「雞湯式」的認為「有努力就馬上有回報」,或者認為「我努力比別人多,就本應該得到更多回報」這種自我麻醉。。
3,在學習過程中,根據智商,狀態等等因素,找准自己的定位,包括方向和位置。。
取決於你要學習理科用來幹什麼。如果是為了在美國找一份年薪10w刀的工作,恭喜你,基本和天賦無關,只要不是傻子,夠努力就行。如果是為了拿諾貝爾獎,那麼多有天賦的人還排不上何況咱們...
理工科對大部分人來說也同樣只是一種能賺錢的專業,不要被國內高等教育只培養精英拋棄大部分人的方針耽誤了,想學就好好學,早點出國。&高排名答案的作者都是「高智商」選手么?(你的標準要是陶哲軒那個級別往下的都是庸才,那不用看了,咱沒話可說。)&
&看下來似乎都不是嘛。&
很高興看到陳浩的匿名答案取得了高位。
————————————————————————————————
讓我無語的邏輯是這一種:同齡人當中的優秀者,他們學習能力強,獲獎無數,我比不上他們,所以他們智商超級高,我被完全碾壓了,真天才不是我這種人靠努力比得起的生物。
簡直不負責任+負能量MAX
我本人曾經也是理科班的,在校內有群ACM票友。票友們無論有沒有戰績,平時基本逃課至少一半以上吧,應付起理科考試來也就1、2個晚上90+的水平(我本人也算)。肯定比不上某些人眼裡的「真天才」、「真大神」啦,不過經常遇到有人問怎麼學理科輕鬆的問題,遇到過向我們傾訴怎麼苦學一學期還是上不了90的學弟。
我們的一貫回答就是建議學弟們刷2遍以上的教科書習題,然後有餘力了再看看刷刷A、B、C等參考教材和習題集。
這麼說不是雞湯或者傲慢,而是說讓你彌補高中落下的東西。高中的理科,130+、140+以上就差不多了?是差不多了,但是按著大學的入學標準,你周圍都是些這樣的人啊,課程難度不會讓大家都那麼輕鬆就拿到高分。你必須比高考的標準多很多東西,才能在大學裡超過平均水平是不。
關鍵詞:馬太效應。
你要盡量早的讓自己見識更多的知識,想當學霸,早點把習題集刷完,大一?高中?初中?越早越好。刷完一個階段立馬上下一個階段。這不叫題海戰術?這叫樂在其中?其實不是,就是題海戰術,回過頭想想,其實也就是當初的一股衝勁,讓我把一些題庫搞完的,刷題哪有天天和發小出去吃喝玩樂有意思呢?刷題過程中,你的「第一桶金」有了,相關領域的基礎,然後你的進步就會很大,因為你看高觀點的教材就會順理成章,基礎不牢去搞那種教材就是一個事倍功半的結果,所以越早打下基礎越好,越早積累優勢,你就越能甩遠一般的同齡人。再回頭看學校的考題,真的沒什麼困難之處。
此外,你一旦對一個領域上手了,那麼即使這個領域不是你天生的興趣,但是你卻因為成就感的獲得而將它發展成你後天的興趣。「刷題」就是讓某些理科領域成為你的「後天」興趣,讓你感覺越學越輕鬆……
說了半天,好像還是「刷題」的功勞?
是,也不是。其實我更想說,是「家庭」的功勞。無論是逼你搞奧賽的強硬型,或者是讓你自由發展然後你正好搞起了理科或者工科的放養型,家庭環境總是很重要的。天生對數學感興趣的人,在這個互聯網發達的年代其實不多了,遊戲電影把妹多有意思,一不留神你就玩多了,還有時間去搞課堂外的「正統」學習么?所以說多數情況下得靠課堂之後的教育,也就是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或強制舉措,以及關鍵時刻的撥亂反正,「家庭」給你這個人的影響真的很重要啊。
最後一句話總結:我見過的所有理科強人,都是很早就開始刷題的,同時刷題狂魔們的家庭教育和環境也是功不可沒的。
PS題外話:智商是什麼?我還真不太懂,只是相比IQ我覺得CQ更加重要。
——————————————正文結束——————————————
上面的這些東西僅僅是我個人的體會,不成體系,但是結合我自己的經歷可以解釋下面列出的幾個「常見場景」:
1. 同樣一本書,「智商高」的同學看書的「效率高」;同樣完成書後習題,我都絞盡腦汁了,他還是比我完成得快太多,所以他智商高,我的努力在「天才」面前簡直是兒戲。
其實還是馬太效應的結果。例,數學分析教科書上下冊,同時扔給兩個學生下冊,讓他們完成課後題,顯然如果其中一人修完過上冊,他就會很輕鬆地完成下冊。另一人如果沒有修過上冊也沒有特別多的高數知識,看還是能看,但是「效率」不可能與前者相提並論。在這裡,很明顯「高效率」和「高智商」沒有因果關係。
2. 我的XX同學天天在我面前玩遊戲,看小說,但是上課一聽就懂,隨隨便便奧賽拿獎,所以他是「天才」。(多出現於初中、高中年級)
第一,吵雜環境對深度思考是有負面影響的,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在集體環境下進行高腦力活動。你不是他的蛔蟲,他在課後的學習狀態你是不可能完全清楚的。在集體環境之後的刻苦學習,不一定是為了裝X,只是這樣做效率定然是更高的。
第二,玩遊戲等等的愛好和狂熱度甚至比普通學生更高,為什麼成績卻也更好。正是因為從小興趣廣泛,所以才會想方設法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課業任務。其實這也是家庭環境的影響。答主小時候學樂器,同時也喜歡玩遊戲機和踢足球,而且學校的功課還不少,結果就是我在練習樂器和完成功課的時候會投入150%的注意力,就是為了趕緊完成目標任務,然後去玩遊戲。最後在同學和其他家長的眼裡,我就那種全能型選手。實際上,說出來也就這麼回事,並無亮點,主要對我的影響還是家庭的教育:首先父母給了我學琴的壓力,同時沒有扼殺我玩的天性,又教育給我效率第一以及學習成績必須過硬(被洗腦- -)的觀念。
第三,理科比賽各種拿獎,是因為基礎知識掌握的好同樣有用。課堂知識掌握的好,對於小學初中的競賽來說基本就差不多了,再看個一兩本額外的書,刷題都不用。(高中後期和之後的競賽,課堂部分掌握得再好也是基礎了,想拿獎老老實實刷題吧。)
3. 小孩子的「高智商」就是天賦,不用等到高中大學博士後,小學初中的時候就一目了然了。「我的小學/初中同桌,那麼簡單的四則運算/初中物理,講了100遍都不懂,真是智商問題。」
有一定道理,但按照我的邏輯和經驗,這同樣是家庭原因造成的馬太效應的結果。剛出生時候的「智商」影響與之相比我覺得是次要因素。你家藏書豐富,也許小學就因為無意間的一次翻書櫃而培養出看書的興趣;你家家境殷實,也許毀人一生的校園凌霸從來不會發生在你的身上;也許你的父母開明健朗,那麼家暴永遠和你無緣;也許你的父母幽默風趣,那麼不出意外你也將會是一個有趣且富有想像力的人……
這些屬於你自己的家庭因素,相當於人生難度模式的Normal乃至Easy,在孩子身上會逐漸積累起優勢,在小學甚至幼兒園也許就能看出質的區別(另,青春期的叛逆是一個坎,然後社會裡的種種不確定因素也很多,之前積累的優勢未必能保持一生)。但我不覺得這些優勢和大眾嘴裡的「智商」有多大的聯繫。
—————————新增一些評論里提到的場景———————————
4. 觀察到女生群體在小學初中成績能穩壓男生群體,而高中後期的理科難度卻讓很大一部分女生跟不上或者退步了。這能不能說明「智商天賦」的影響?
難說。不過我有另一些可能的影響因素:
第一,女生的發育期普遍較早,高中後期來說很多女生都發育完了(身高都不怎麼長了,別問我怎麼知道,我早就有個青梅竹馬我會到處亂說?)。發育期攝入的食物量大,相應地,葡萄糖攝入量也很大,大腦的養分充足,生理成長的巔峰期卻把大量腦力花在了初中知識上。而到了高中後半段,首先知識難度比初中和高一都難、量也多,而她們大腦的生理狀態卻下降了。這種情況處理的不好,不論男生女生,身體發育早的,都可能出現你所說的後繼無力的問題。
第二,生理變化造成的心理變化,比如談戀愛之類,沒處理好的話。
第三,考試分數其實不一定能直觀地說明馬太效應。我覺得初中高中理科的內容是計算能力和計算方法為主吧。機械性的重複實在太多了,女生分數碾壓,不代表針對這種機械性的學習方法是科學的。可能只是培養了穩定性,而非很好地鍛煉了邏輯思維的強度。這種優勢其實並不大;說不定還做了負功,思維有了惰性。
5. 「家庭影響論其實跟先天智商差異論沒有太大區別。」
區別很大。「先天智商論」和「家庭影響論」看起來似乎都出生後無法抗拒的東西。但是兩者對人尤其是學生這種群體的心理影響,前者給人的挫敗感顯然遠遠大於後者。
「先天智商論」在「理科學習」中發揮的作用陳浩的匿名答案(- -)已經很好地說明了——沒什麼作用。此外,需要知道的是,在通常科學的範疇下學習,基本上都是走別人的老路,學習資源和學科基礎掌握到位了,沒有理由認為「刷題」了還「學」不好。用已有的知識搞常規意義上的創新,一般更多考慮的是你的CQ(創商)。
「家庭影響」確實也是人出生無法選擇的,但是你知道了這一點後,你完全可以給自己「製造/模擬」那些好的家庭環境。而「先天智商論」,你知道了這個東西,請問除了讓你早早服輸——承認自己天生差人一等以外——還有什麼正面意義嗎?如果說放棄是一種選擇,那麼我認為在「理科學習」上堅持是更好的選擇。因為「智商」不夠就放棄,那是給自己找台階下吧:P
6. 觀察到身邊「刷題」的同學身邊一堆,怎麼刷題以後成績還是中等水平?
從「學習區」的程度開始「刷題」,刷到那些內容成為「舒適區」的程度以後,如果發現自己還只是處於群體里的中等水平。那麼你需要明白這個信號的含義——相關學科基礎你只有眾人的平均水平——目前你還沒有足夠的優勢。怎麼辦?趕緊進入下一個「學習區」的刷題階段。如果一直刷「舒適區」的題目,時間花費和收穫不成比例。
另外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實際上刷題的同學一直處於知識的「恐慌區」——相關的基礎知識你一直掌握的不夠——結果只在是花時間死記硬背如何套用解題步驟。因為理解不透,你花了大量時間刷題僅僅是把「恐慌區」的知識變成了「學習區」的知識,甚至還在「恐慌區」。面對設計巧妙的新考題(比如高考每年的新考題),你不知道如何套用那些解題步驟甚至前學後忘,當然就跪了。
怎麼辦?找到適合自己「學習區」的題,「刷精題」;或者靠整體取勝,一本教材,卡在某處了,先死記硬背過去,刷完整本書,回頭再看也許有驚喜。總體而言,合理的「刷題」過程,不可能一直都很輕鬆,也不可能一直都讓人舉步維艱。
7. 「有很多學習一般的人你會發現知識在他頭腦里大部分是獨立的,完全沒有建立起練習。」這是「智商」的差距?
理科「刷題」的本質是鞏固基礎知識+增強各種理科思維能力;而不是名詞和定義的背誦+各種解題步驟的背誦。
缺乏知識體系的聯繫的問題關鍵在於「死記硬背的東西過多」,不理解談何建立聯繫。其原因還是「基礎知識」的薄弱,所以基本都是在重複後者的過程。最基礎的理科基礎可以追溯到小學甚至學前班,如果這個程度的題理解不了,那不是天生弱智就是家庭環境實在太差,我無話可說。從能理解的程度,開始你的大量刷題,按部就班的來,不懂的往前看,即時解決問題不拖延,就ok了。
其中關鍵的一點是,不要在「含混過關」之後偷懶,初期的某個知識點你掌握得不好,也許有個時候的你就徹底瞎了,變成了只能死背解題步驟的無用功。例,不少教材都有前一章的定理暫時不提供證明,讓你用後面某章節的新知識自行論證,有些人直接跳過了,結果很有可能就是無法理解一個重要定理,對後面的學習無異於定時炸彈,相當於知識結構少了一塊。這種問題和「智商」有關?
習慣性懶惰+好奇心缺乏的結果罷了,完全可以避免的。另外,好奇心、聯想能力、舉一反三等等能力,課本之外也能鍛煉,和你的眼界和家庭教育都有不小關係。
8. 「在某些有天賦的領域開始原始積累時候是輕鬆不討厭的。假如純文科生去刷理科知識會討厭厭煩。」
到了能區分「文科生」這個階段,實際上已經完成了一種家庭教育的積累,一個明顯的馬太效應的結果已經形成。我不認為「文科生」對理科的不擅長、對文科的擅長是一種生來的「天賦」。識字以後常常花一下午亂翻家裡的書櫃這種事情不少人都做過吧,其實這也是一種針對性很強的訓練。
9. 半路出家的人短時間內超越了一個多年經驗者,不用「智商」無法解釋了吧?
可以解釋。改行者之前馬太效應的積累優勢並沒有完全消失。起碼在理科領域,各學科的交叉很多,核心思想相同、表現形式不同的內容很多,突然改行也稱不上「從零開始」。加上半路出家者如果知道科學訓練的方法,或者行業本身的深度一般,又或者對自己目標熱情極大,在某些方面迅速超過多年經驗者也完全可以用「智商」外的因素來解釋。好多人還抱著高中老師灌輸的「智商和天賦對學習影響不大,你們每個人其實都差不多,就看誰最努力」的雞湯在自我安慰自我欺騙,在此我想對這些事實接受障礙症患者表示極大的同情。
在我個人的不長不短的人生經歷中,我很早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有些事情,你每次費九牛二虎之力還做不好的時候,當你看到有些在此方面有天賦的人輕描淡寫三秒鐘就能秒了你的時候,你不感覺到崩潰性無助么?如果你說你見到的每一個人都差不多的時候,那是因為你還沒有見過真正的天賦。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你們上學的時候難道都沒有碰到過班裡那種怎麼教都學不會蘋果換成香蕉就不會做題極度努力卻成績依然墊底的學生么?你們沒有碰到過那種弔兒郎當三心二意上課睡覺下課打球沒事發獃的學生名列前茅么?
在有些領域,智商和天賦影響不大,比如強調體力、執行力、記憶力的領域;而在有些領域,比如強調感受能力領悟能力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的領域,智商和天賦就是決定性因素,是一道烈焰鴻溝,過不去就是過不去,任憑你多麼努力都沒用。
早點承認這一點,早點承認智商和天賦的差距,早點承認別人有些方面就是比你強,早點承認有些事不是靠努力就能跟上就能改變的,早點承認這個世界確實有天才,有助於我們及早認清生活殘酷的本來面目並接受現實,有助於我們及早認清自己,給自己更準確的定位,並得到屬於我們自己應得的那一份生活,而不是活在各種無謂的夢裡。
-------------------------------------------------------------------------------------------------------------------------------------------
PS1:對於評論里很多人說到記憶力也是智力的一部分,沒錯。我沒說記憶力不是智力的一部分,只是說,在理工科學習,記憶力的影響並不是很大。PS2:從頭到尾沒有不承認努力的重要性,只是說,在到達一定的高度以後,努力根本無法彌補智力和天賦的差距。所有的領域,可能基礎階段天賦差距的影響體現不太明顯,別人秒懂,你通過一個小時的努力也能跟上。但是到達一定程度以後,那就是烈焰鴻溝,有的人在天上飛過去了,有的人任憑多努力多不認輸,都無法改變你過不去這個現實。喝多少雞湯都沒用,願喝不怕撐死自己喝。無一例外,在所有的領域裡面,天賦不足,智力不足,你永遠都只能是業餘水平或者三流水平,百米11秒弄死你你也進不去,殺了你喂狗你也跳不了3米5,春藥管飽你也到不了詹姆斯一半的水平,鑽研圍棋二三十年照樣被十二歲的天才秒掉,有的人聽歌一遍就會唱,有的人學一周照樣跑調,有的人一輩子看不懂立體圖,婦女們有的人看一遍就能學會織毛衣針法,有的人幾天也學不會。物理數學科技領域就更不用說了,到了極限你就是過不去,跟努不努力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PS3:跟身邊的人相比差距不大,是因為天賦智力不足的,或者差距不大的也因各種原因,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本科到碩士到博士一批又一批都PK掉了,剩下的放到一起當然差距沒那麼明顯,請回頭再想想那些很早就被你PK掉的。農村長大孩子的可能更有體會。
PS4:有人說學習就是總結規律方法,可是總結規律方法也是智力活,有的人就是干不來,不承認么?
PS5:寫這個答案的最終目的:天賦生而不公,這是現實,不是負能量,別喝慣了迷幻雞湯就認為所有的現實都是負能量。不是讓你放棄努力,而是早點認清自己,努力生活,把和你在差不多水平上的盡量PK掉。做夢的事盡量少干。
感謝yg sr邀請。
學習理科,聰明和勤奮都是必須的。聰明決定一個人可能走多遠,勤奮決定一個人是否能走到那個目標。
聰明的意義在於學的更快
知識的學習從簡單到複雜,對每個人都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輕鬆面對、刻苦專研、無能為力。拿數學來說,一次線性方程組、圓錐曲線、線性代數、群論、泛函分析、黎曼幾何、代數幾何,一個比一個難。
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就是在於他有一個臨界點,在這個點之前的部分他看一眼就會,學得很輕鬆,在這個點附近的部分他需要仔細鑽研才能掌握,在這個點後面的部分他無論怎麼學都學不會。不同的人的臨界點不同。
我從小學到本科學習數學知識都是十分輕鬆的,到了大四開了一門《偏微分方程數值解》,講有限元和有限差分法解偏微分方程。因為上課不聽課,到了期末感覺對書本還一無所知。沒有辦法,只好拿起課本花了兩個星期專心從頭看到尾,竟然發現沒有想像中那麼難,看得很快。後來看拓撲學和黎曼幾何,則反反覆復看了很多遍,看了忘、忘了看、磕磕絆絆才掌握了它們的思想。再往後看代數幾何的東西,基本上完全無法看懂,只好放棄了。可以總結出我的臨界點就是本科數學。
人越聰明的意思大概就是說這個臨界點比較高,人能輕鬆走到的地方就越遠,人可能(磕磕絆絆)走到的地方也越遠。
勤奮的意義在於學的更多
假如一個人的臨界點是代數幾何,但是他在本科學線性代數的時候就貪玩不好好學習,沒學好線性代數,他一定看不懂代數幾何。看不懂代數幾何並不是因為他不聰明,而是因為他沒有積累足夠的基礎知識,而即使是天才,掌握基礎知識也需要花費時間學習和鍛煉。
我們要注意兩點,第一,複雜的知識是以簡單知識為工具層層堆壘起來的,想掌握複雜知識需要首先掌握多層基礎知識,其中每一層都是後一層的基礎;第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學習同樣複雜度的知識消耗的時間會更長。
因此,即使一個人很聰明,他潛在的臨界點是代數幾何,也就是說他有掌握代數幾何的聰明程度。但是如果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這個目標,他必須在年輕、腦力好的年齡不斷地學習、訓練、打天梯,掌握一層層的基礎知識。如果他偷懶在某一層停下來,他的人生就只能達到這一層,摸不到他的聰明程度所對應的那一層知識的奧秘。因此,只有勤奮的人才有機會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才有機會碰到智力無能為力的瓶頸。
勤奮和人的先天性格有關,但是和家庭教育關係更大。如果父母能夠從小就培養起孩子"寫完作業再玩"、"不懂的題要自己好好琢磨"、"多想、多思考",也就是培養孩子踏實、上進的性格,這個孩子將更容易掌握可以輕鬆面對的知識,在面對需要刻苦專研的知識的時候不喊累、不氣餒,甚至能夠學會一部分超越自己資質的知識。
勤奮更重要,勤能補拙
假如人不能通過訓練變得更加聰明,那麼勤奮就是能讓人沖得更遠的唯一方法。
實際上這個世界上只有很少的人在研究代數幾何、量子力學,大部分人在從事不那麼難、也不太需要創造力的應用研究。在這些領域,人們並不需要過多"聰明",需要的是經驗和耐心。勤奮的人學得更多,掌握的工具也更多,積累的經驗和耐心也更多。這些才是對人的實際工作更有意義的東西。
如果一個高三學生對我說他學不會數學,我基本不認為他笨到學不會高中數學。我會認為他是因為高二貪玩、高一貪玩或者初中貪玩才沒有學好數學,這完全是他不勤奮的原因,和智商關係不大。如果他說他從來不玩,一直在學習還學成這熊樣,我會認為是他的學習方法有誤,他學習的時候開小差嗎?有沒有思考錯題的習慣?課本上的定理都能背會嗎?理解每一個知識點的意義嗎?總之他十有八九沒有花費足夠的時間在關鍵的事情上,
人性本懶,勤奮是十分稀有的屬性。很多老師會對孩子家長說,這孩子很聰明,就是懶。在我看來,懶就是人失敗的最大甚至唯一原因。很多人會說"我就是懶,如果再勤奮一點我就能怎樣怎樣",這種話沒有任何意義。在一個人足夠勤奮使他面對超越他理解能力的難度的知識之前,討論聰明沒有意義,勤奮是唯一需要討論的因素。
聰明和勤奮都是稀缺資源,需要篩選出來為社會服務
在一個人煙稀少、物質豐富的社會,由於社會福利好,勤奮和聰明並不那麼重要;但是在一個人口過剩、資源匱乏的社會,因為機會很少,人只有通過競爭才能取勝,它們就變得相當重要。勤奮並不是說我不閑著,而是說我要比別人學得更多,訓練的更多,比別人勤奮。聰明也不是說我這人腦子活,會來事,而是說我能花更短的時間比別人掌握更多的知識。
無論是聰明程度還是勤奮程度,只要是比平均水平高,就說明它們是稀缺的。如果大家都勤奮,考試都考滿分,後果不是大家都能考上大學,而是試卷難度增加,因為大學教育是稀缺資源,只有通過競爭才能獲得。因此競爭的意義不在於我有多厲害,而在於我要比其他競爭者厲害。
中國的高考制度選拔人才的目的無非也是考核勤奮和聰明,前者出活,後者解決複雜問題,是社會發展最需要的能力,因此把國家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給這兩樣屬性分配較多的少數人是合理的。國家需要聰明(的懶)人,如果一個人能聰明到高考考個好成績,即使他懶,他以後也很可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國家也需要(不太聰明的)勤奮的人,雖然腦子不太靈光,但是他是如此勤奮以至於擊敗了其他人考上了大學,他以後到了工作崗位也很可能解決枯燥、艱難的任務;國家當然也需要即勤奮也聰明的人。
這就是高考的意義:選出聰明和勤奮程度較高的一小撮人。
回答樓主的問題:- 天才和普通人區別很大,但是這個問題對普通人沒什麼意義。社會運轉只需要少量天才,真正需要的大量人才是能幹好一件事、為他人提供服務的人,也就是勤奮的人。
- 智商在學習里起很大作用,但是在大學及以下的通識教育中,勤奮起的作用更大。上不了清華北大可以歸咎於不夠聰明,上不了一本只能歸咎於懶。
智商本來就是衡量一個人的直覺是否靠譜的東西。兩個推理能力一樣的人,智商高的就會推理的快一點。但是智商高並不表現在推理是否正確上面。
所以你說智商跟學習是否有關係,當然有關係。學習無非就是,你用你的方法去理解知識,然後自己驗證一下是不是正確。譬如說看到中值定理的時候,你的大腦是不是會產生正確的圖像。智商高的人,直接產生圖像,智商低的人,通過推理產生圖像。
所以最終智商高的人就會學得快,同樣的時間裡領悟的越多,考試的時候早早就做完。智商低的人並不是學不會,如果時間是無限的,那人的成就最終都是一樣的。但是因為給你的時間不多,如果你智商不高,那你可能完成不了任務。學科結束了,你也不會再學了,所以你的水平就固定在了沒學會上面。
當然如果你堅持自學下去,不惜代價的話,譬如說高智商的人泡妹紙的時間你用來學習你比高智商的人學得慢的東西,肯定是可以學會的。代價就是比別人少個妹紙,但是你解決了學科的學習問題。
智商對理科的學習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注意力 觀察力 記憶力 想像力 思維力
智商就是按以上五個項目評估的,問題的答案就非常顯然了,理科學習少了上述哪個能行?
讀小學的時候班裡總能找到三門加起來不到三位數的學生,他們也不是不勤奮,他們讀初中以後也不會突然就學習好了起來,只是大家在升學考試的篩選下分開了,不在成績好的同學的視線里。
天才同樣如是,智商高的人跑得比我們這些普通人快得多的多,早沒影了。鄙人在小學有個稱得上是天才的朋友,我讀高中的時候他就已經在MIT準備讀Master了...自從小四開始我就沒見過他了。
之所以會產生「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這樣的錯覺,只是因為從小到大一次次的升學考試把人分成了一個個區間。只是我們看不見比自己智商高太多或者低太多的人而已。11.3補充:
其實這個問題不用回答了,最近很火的這個問題
北大清華或者其他頂尖 985 院校內存在「智商被碾壓」嗎?
你們看看裡面高票的回答,可以終結本問題。
我看完之後,感覺自己還有大多數人在這個問題下的回答,其實就和農民討論皇上是不是用金鋤頭耕地一樣可笑。
5.3補充:
今天又上了一下知乎,看到排名前幾位有一些「心靈雞湯」式的答案,表示非常遺憾。我個人是非常反感這種心靈雞湯的。
什麼是「心靈雞湯」呢?我認為有這幾個特徵:通常用「講故事」的方式論述觀點;使用的論據嚴重不足且帶有偏向性;邏輯不嚴謹甚至不講邏輯;答非所問;得到的結論通常帶有鼓舞人心的性質。
分點討論一下:
1.「講故事」:如果講的是真實的故事的話,是可以作為例證的。但是討論這種普遍性的問題,小樣本事件不具備代表性,僅僅講一兩個故事是沒有用的。
2.論據不足且帶有偏向性: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中提出「智商和智力基本沒有關係」,他的論據是一個知友的回答,一篇科普雜誌的文章,以及智商測試早期設計者的言論。這些都不足以作為論據。第一個知友的回答就不吐槽了,智商早期設計者的類似「免責申明」的言論不能作為「智商和智力基本沒有關係」的論據,首先任何學科都是在發展中,你不能因為早期的生物學充滿了錯誤就說現在的生物學是錯的吧?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雖然不太嚴謹,但是具有一定採信度,問題是這篇文章的觀點和答主的觀點沒有邏輯關係,在本文最後的補充中有論述。
如果要推翻這種主流科學界認可的觀點(「智商是對智力的測試,與智力水平有很強的相關性」),是需要足夠強大的證據的。即使引用了高水平學術論文上發的幾篇學術論文,都未必能推翻,更何況引用的這些鏈接。
3.邏輯不嚴謹甚至不講邏輯:這種太多了。可以參見文末我的補充。
4.答非所問:這也是備受詬病的。比如一個人問:「我腿摔傷了,以後怎麼辦呀?」,某大師回答說:「你只是腿摔傷了而已,你看看,那個人連腳都沒有,活的都好好的,你擔心什麼呢?」這就像學生問老師:「我學習不好,應該怎麼辦?」老師說:「你看還有比你差得多的同學呢,你怕啥?」
此題問的是「如何看待智商對學習理科的影響?」 而很多人答的是「沒事,努力的影響更大,你好好學習就行了,努力就能獲得成功,你看我周圍的誰誰誰就是這樣的。」而不從智商角度正面回答問題。
5.結論帶有鼓舞人心的性質:這點使得心靈雞湯很受歡迎。而其實這是很危險的,因為首先得出結論就不對,而且讓人盲目樂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
如果想看「心靈雞湯」,就不用看我這篇回答了。
——————————————————————
突然發現題目改了,不過對我答案影響不大。
先聲明一點,本文僅僅討論「天賦」或「智商」對「學習理科」的影響,對於其他的因素,如努力、家庭條件等等不做具體研究。天賦高低與成功與否、是否幸福等等不在重點討論範圍內。要討論兩個因素之間的關係,必須得忽略掉其他因素,而人腦太過複雜很難忽略其他因素,因此正文中我用了一個以計算機為類比的思維實驗,論證了「大腦運算速度」這天賦之一對學習的影響。
——————————正文————————
「以大多數人的天賦程度之低,根本沒輪到拼努力的地步。」
天賦的重要性,很多人都低估了。
打一個比方比較容易理解,把人腦比喻成為電腦,智力就是這台電腦處理分析問題的能力。智商就是智力商數,是對智力的一種量化表達。人的天賦就是這台電腦的硬體能力,包括處理器速度,內存大小,硬碟大小等等。我們學習的過程,相當於往這台電腦里預裝軟體,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可以直接調用這些對應的軟體了。
假設我們要解一道高中物理題,看到題目後就在電腦里的「物理程序」中搜索,找到對應的方程,再調用「數學程序」中對應的模塊對此方程進行計算,得出解答。
現在我們假設兩個學生,其他條件完全一樣,就是處理器速度不一樣,A是B的1.5倍,認為A是有天賦的,B是沒天賦的。那麼他們兩個人同時學一門課,以考試的分數來衡量其智力水平。他們每天在這門課上花的時間就是他們的努力程度。以前高中的時候很多老師說:「你看某某同學雖然比你們聰明點學東西快,但是你們努力一些,多花點時間,同樣能掌握他們掌握的知識。」這句話在此段的假設中確實沒錯,如果A同學每天學6個小時,B同學每天學9個小時(假設每個小時學的東西都一樣多,即效率一樣),那麼他們掌握的知識是一樣。但是老師說的這段話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即使學到的知識一樣多,但是導出知識的速率還是不一樣的。解題的時候執行相應程序還是要用到處理器。於是考試時A同學花了更少的時間來完成,可以把剩下的時間來運行「糾錯程序」,以得到更高的分數。
上面這個討論中,A的天賦是B的1.5倍,B的努力程度是A的1.5倍,還是A優勝。
而現實生活中比上面的假設複雜得多。如果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確實想學好的話,要裝的軟體也更多更複雜。而「天賦」體現的方面也不僅僅是處理器運算速度。例如某人的內存特別大,別人算題需要用草稿紙輔助運算,而他直接把中間步驟存在腦中(內存中)進行運算,當然運算速度也更快。某人具有數學天賦,對數學類的軟體安裝速度和運行速度都是正常人的1.5倍,等等。
僅僅是學習的話(高中或大學)天賦的優勢還不算太明顯,因為中國的教育的效率比較低。大學一個學期二十周的課程,然而很多人都是最後兩周才學的,考的成績也差不多。如果把這二十周的課集中在兩周或更短的話,天賦優勢就體現了。而且考試是一樣,考試的時間相對於其難度一般都太長了。很多學霸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就把考卷做完了交上去,有的人考試結束了還沒完成。
而且高考以及大學的考試大家分數差別不大,容易造成其實大家水平差不多的錯覺。比如數學滿分150分,特別優秀的同學可能能達到140以上,一般努力的同學有120以上,再差的勉強及格也有90分。而各種學科的競賽就能比較能反映出智力的差距了,競賽題往往非常靈活,而且需要綜合本學科多方面的知識進行解答,對大腦的能力要求更高。本人本科期間學習上獲得的最高成就,就是參加了第八屆全國周培源力學競賽,得到了全國三等獎,省級一等獎。(當然知乎上大神很多,對他們不算什麼。)滿分是120分,大家猜猜三等獎需要幾分?50分。總共5道題,其中兩道我一點不會,就答了三道得了50就能獲獎了。而特等獎最高是103分,最低是83分,70分就能得全國二等獎了,你們可以想像這些差距。而三等獎是我們學校取得的最好成績了,大部分人120分的卷子50分都考不上,本校的同學好歹高考成績還算優秀。(得瑟一下,這次也是我唯一一次在學習上幹掉院里那幫學霸們,以後基本沒有翻身機會了)附上第八屆的試題鏈接,學過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的同學可以試試做一下。2011年第八屆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試題。(只用到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的知識。)
這還是考試,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往往比解題複雜得多,智力的差距就更大了,只是不像考試的成績可以量化,因此不明顯。
日常生活中,還有一個因素使人們誇大努力的效果,就是心理安慰。我高中有個尖子班的學生成績特別好,平時上課也不怎麼聽。大家就傳說他白天故意假裝不認真聽,晚上回去熬夜學習到幾點云云。其實這些人就是自我安慰罷了,有哪個人親自見他半夜學習?只是不肯承認人家靠天賦就碾壓自己。很多人失敗了也都借口自己不夠努力,而不肯承認是智力不行。有點像《火鳳燎原》的「士氣論」:
「貶敵抬己,其法有三:
其一,敵將初勝者,貶己方武將魯莽;
其二,敵將多勝者,貶己方軍師擇地失當,氣候預測錯誤;
其三,敵將常勝者,貶敵軍將領有勇無謀!」
「故凡被斥為有勇無謀者,皆為百戰百勝之輩。戰爭只是兵士間士氣的一場競逐,領兵者名聲的一場吹噓。」
大家把別人的成功都歸結於別人非常努力,而自己失敗歸結於不夠努力或粗心大意等,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表現。
而想靠努力超過天才是非常困難的。別人一天學8小時,你可能學12小時,但是學16小時或更多基本就不可能, 因為你的身體也需要休息,過度疲勞反而會降低效率。而且人家沒學習的時候時間也不是就浪費了,如果把時間用來看書或上網也能學到別的地方的知識,或者說裝了別的軟體。
如果是搞科研的話比高中解題又複雜得多,往往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因此知識面廣肯定是有利的。如果你把時間都用在一個方面了,而天賦高的人把時間用來學別的東西,還是超過你。
所以我的師兄中優秀的博二已經發十多篇SCI了,而有的人拼死拼活延期了兩年才發出SCI能博士畢業。後者不努力么?努力。但是智力上真的有差距,這點要承認。
我說這些不是說天賦低的就活該得被天賦高的碾壓,只是每個人要正確認識自己的位置,做自己適合的行業,才能在自身條件已經確定的情況下獲得最大收益。
就像一台電腦顯卡好,圖像處理能力強,就拿來做圖像設計。一台電腦處理器能力強,用來科學計算就很合適。一台電腦音效卡好,就可以做編曲。複雜的東西需要人做,簡單的重複勞動也需要人做,所以對自己的定位很重要。
而且智商不僅是對學習理科有非常大的作用,其實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非常大的幫助。智商高的人的思維模式和正常人不太一樣,解決各種問題的時候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回到前面電腦的比喻,兩台電腦硬體條件不一樣的同一時間生產出來,不斷往裡邊裝軟體,過了1段時間後,配置高的電腦裝的軟體又多又全,處理器速度又快,當然解決什麼問題都比配置低的好用很多。
再補充一點。其實如果身邊有智商高的人,其實不用難過,因為你和他不是一個層次內競爭,你努力還是能超過與你相同層次的人的。我並不是否定努力的作用。
第一句話我只是把那句流傳甚廣的話反過來,不一定對,但是有一定參考價值。
4.26補充:贊同的人挺多的,不勝惶恐,再補充點正能量吧。
前面只是論證了大家在天賦和智商上的差距,但是這些和生活得快樂不快樂不是成正比的,有時候反而智力高的人過得還不如平常人。比如數學傳奇人物伽羅瓦,音樂大師貝多芬等,一生都是悲慘的。所以如果覺得自己智力不如別人也不用太難過,好好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心態也很重要。
針對第一句話再補充一點,其實這種類似的話看起來很有道理,其實都是不嚴格成立的,只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成立。判別一句這樣的話有沒有價值,我個人的做法是把它像這樣反過來看看有沒有道理。而那句「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沒到拼天賦的地步」是錯的,大部分人其實都還是很努力的,如果你發現自己身邊的人都不努力的話,很遺憾,原因自己想吧。
4.27補充:謝謝大家的贊同,我再補充一些觀點吧。
天賦對於智力隨時間的的增加的幫助程度不是線性的。這個可能有些抽象不太容易理解,我用Dota舉個例子(本人Dota水平很爛,僅僅是舉個例子,如果裡面有錯誤歡迎指出)。假設對面有一個英雄,每個等級增加的屬性點(力量、敏捷和智力)比正常水平都高0.5點,那麼會怎麼樣?很顯然,假如這個「天賦高」的英雄10級的時候,比正常情況的10級英雄每個屬性高5點。但是,問題是,他的屬性點的提高,又會影響到他的升級速度。1級的時候他和別的英雄是完全一樣的,但是隨著等級的提高,他的屬性點和別人有了差距。這點差距意味著他有更多的血量,更不容易死,還有更多的魔法,更高的攻擊,以及新的技能。所以優勢會慢慢越來越大,可能他十級的時候別人才6級。這時候差的這屬性點可就不是這每種5點了。
現實中也是類似,你先學會了很多知識,這些知識又有助於對其他知識的學習,所以會越學越快。這點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以前很多大師都是全才,例如達芬奇、牛頓等。特別是達芬奇,在很多領域都是造詣很深,而且都有突出貢獻。正常人很難想像他怎麼有這麼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這麼多不同的領域中。很多領域的知識都有共通性,例如數學學得好學物理和力學就比較輕鬆,化學和生物也有關係等等。因此由於天才的先天優勢,學東西會越來越快,最後他的總知識量遠超過別人的想像。這一段的觀點就是知識是非線性增加的,對不對我不敢保證,僅僅是個人觀點。
4.29補充。看了幾個排名靠前的答案,針對其發表一下觀點吧。
我見過的所有理科強人,都是很早就開始刷題的,同時刷題狂魔們的家庭教育和環境也是功不可沒的。
作者的觀點似乎是這些人之所以成績好,都是由於刷題多。但是問題是,很多成績不好的人,也刷了很多題,不比他們少。
還有另一個匿名用戶的答案的:要切實提高理科學習的效率,就請務實一些,具體地分析一下原因。原因可以是記憶力、專註力、興趣,也可以是家長、同學、老師,甚至可以是家庭住址、看書坐姿。是的,這些都被人籠統地歸於「天賦」「智商」。
這些的確都是影響理科學習的因素,但是此題目中問的是「智商」在學習中的影響,這些好像不在其範圍內。智商是這些能力的一個綜合表現。
現在答題:智商(測試分數)和理科學習 沒有關係。真的。
答主的例證是科學美國人的一個鏈接,裡面是一個實驗的結果。
這篇《科學美國人》的報道中,「智商」高的孩子在初期確實有很好的數學成績,但是進步最快的是有興趣和方法的孩子。
我不知道答主有怎麼樣的自信,能夠僅僅靠一個實驗的結果就能得出這個確定的結論。這個實驗分析了3500個德國的學生,這個樣本數好像有些低吧。而且德國和中國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樣,題主討論的應該在中國的環境中,靠這個實驗的結果就武斷得出這個結論是否嚴謹?而且該實驗只針對數學這一項,推廣到理科好像不合適吧?
還有關鍵的一點,該實驗說明了進步最快的往往是有興趣和方法的孩子,但是「興趣和方法」對成績的影響大,不代表智商對其就沒有影響。就像我們研究變數x和y之間的關係,變數z對y的影響更大,不代表x對y就沒有影響。
舉個現實的例子吧,有個人問「某商品的性能對銷量有什麼影響?」,這時另一個人說,「做廣告對銷量的影響比性能大得多,因此性能對於銷量沒有影響。」,這明顯是邏輯錯誤。
本答案已經達到了影響輿論的目的,現在轉匿名。如果能讓讀者認真思辨「智商」,務實地剖析和規劃自己,就更好了。我知道還會有人源源不斷地來和我說他身邊的天才如何如何。對此我只補充一句:你真的沒見過什麼天才。
最後一句已經是明顯的「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謬誤了,只要「天才」是由該答主定義的,別人當然不可能見過什麼天才。別人舉出一個天才的例子,可以輕易由不是「真正的天才」否定掉。
另外感謝各位在評論里提出的觀點和疑問。我就在這裡在補充一下。
關於用電腦比喻人腦的問題,確實是不恰當的,因為人腦太複雜了,使用電腦只是為了說理方便。而且任何理論都是對現實的一種近似,我們研究一個問題的時候,通常只取出一個或幾個比較重要的方面,而忽視掉其他方面的影響。比如量桌子的長度,通常就把桌子的邊看作是直線,當然實際上不可能是數學上的那種直,我們只是為了方便。此回答中我也是截取了大腦中的一部分能力來進行論述,其他方面暫時沒有涉及。
競賽就能反映智商了?競賽也有方法可循
關於競賽是否能反映智商的問題,我的觀點是不能完全反映智商,但是相對於普通的考試更能反映智商。因為普通的考試通常是比誰錯得少,而競賽往往是比誰對得多。這兩者的區別很明顯吧。而對於「競賽也有方法可循」和「競賽不能反映智商」這兩者我好像找不到什麼邏輯關係。評論者的意思可能是認為競賽成績可以通過大量訓練來提高,所以競賽不能反映智商。這一點我在前面用電腦的比喻論述過了,競賽確實有一些方法可以訓練,但是假設大家訓練相同的時間,是不是還是智商高的人提高得快?
還有,我們研究變數x(智商)與變數y(題目是「學習理科」,就當作是理科的成績吧。)之間的關係,必須要忽略掉其他因素的影響。所以我用電腦的比喻,忽略掉其他的影響。現實中的人由於太複雜了,無法用對照實驗。很多人答的都是其他因素的影響,反而忽略掉最重要的。(這裡說「最重要」的是因為本題討論的就是這個因素)這個答案應該沒有什麼人會看到。但目前沒有人寫出比較清晰的有量化數據的答案,所以寫下
一個整體樣本約為8萬、在英國進行的研究可以部分地回答這個問題。研究是從資料庫中將已有的數據進行匹配,然後分析得出結果的。研究者用英國1997/98學年(這時候樣本年齡11)測得的IQ分數,對2002年(此時樣本年齡16)的學業水平測試分數進行預測。部分結果如下表
其中提到的g factor就是根據其中一種智商理論發展的智商測試的結果。我只翻譯和題目有關的部分;最後一列是我自己加的
也就是說,對這個樣本而言,數學分數的差異有約60%和智商有關,40%和智商無關。其他三個理科分數的差異30%以下和智商有關,70%以上和智商無關參考文獻
Deary, I. J., Strand, S., Smith, P., Fernandes, C. (2007).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telligence, 35(1), 13-21.
首先智商對學習能力肯定有影響,但個人認為,對學習能力影響更大的是 學習習慣和自身的知識儲備量。那些天才們之所以與你差距越來越大,是因為他們學習新知識的速度快,之後又把省出來的時間去學習其他知識,而因為有了這些知識的積累,學習新知識的速度就更快一步,如此反覆,後來就成了你們看到的一看就會的天才。但我們常常只驚愕於他們的學習效率,卻忽視了他們的學習習慣,他們能在極端的時間內掌握新知識,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他們的專註與認真的學習習慣么?所以我們可以承認與他們智商的差距,但也可以培養自己好的學習習慣來縮短他們的差距。 所以,你更應該關心的是「怎麼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而且,私以為在這個年齡(本人大三)已經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立志這個社會上最頂層的一群人,現在讓你選擇超高的智商同時在很多方面與常人格格不入你願意么?
喵喵喵,楠晗打開了word文檔來回答這個問題。剛剛碼了一堆字結果手抖刪了瞬間感受到這個世界對我深深的敵意(揮手再見)。
作為一隻智商低的不知道算不算反面教材的生物,這次我決定拿身邊的三隻高智商生物來說事。我們粗略的給他們取名為,A,B,C好了~ps:這樣我的小夥伴真的不會殺了我么T
T…
同學A,高智商生物一隻,常在聚會時談及高中三年沒有認真學習(其實他現在也沒認真學習- -!!!),談及女神三國殺dota兩眼放光。這隻生物,最膩害的一次是理綜294數學143,是武漢市九月起點考試的那次。不過幸好這貨語文英語不行不然實在逆天到讓楠晗有偷偷暗殺他的衝動。同學A,從沒做過課外習題參加課外培優班補習班大多數周末作業是抄答案,但他上課學習效率奇高且愛跟學霸們討論壓軸題的最後一問的不同解法。高三那年A同學就沒怎麼聽過講每月期盼著的是月末出的《桌游志》,還總是拉著我和B君討論這期ZYZ送的卡牌或是前幾頁的桌游排名。現在武大XX系(不方便透露反正是武大很nice的專業啦~),大一,依舊不認真學習(他本來就沒認真學習過),信奉著「只要膽子大,天天在放假」,每天不是在dota就是在dota,績點我們就不要談了好么.。。。
同學B,同高智商生物一隻,常在聚會時談及高中三年偶爾幾次逆襲A君可惜高考還是敗給了A君(其實他也是原來沒認真學現在也沒認真學的貨-
-!!!!)。這隻生物最膩害的一次成績我沒有記得很清楚T
T,反正現在在財大就是了。B君也是平時作業抄抄做做的生物,認真學起來也是很膩害的。愛好就是與A君一起討論桌游談論dota以及,商量著如何拉著我這隻蠢得死的刷理綜狗一起三國殺。大一,偶爾翹掉高數課陪我們出來聚會聊天,績點沒A君那麼慘不忍睹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同學C,同同高智商生物一隻,為了夢想而學習的真學霸。總愛研究壓軸題愛在晚自習時跑去辦公室找老師溝通討論,刷過的題甩我一條街。雖然也愛桌游和dota卻沒像前兩者那麼喪心病狂,作業也是認真做然後訂正然後也有規規矩矩的錯題集。高三一年之所以如此認真學習可能也因為跟他的妹紙分手了覺得無聊然後一心一意考大學。現在在北航XX系,過著門門90+的學霸生活。
同學D,低智商生物,楠晗一隻。
案例舉完現在開始分析。
題主你首先要明白為何要選擇理科。我們是為何要學習?是為了考大學為了文憑為了以後的方便找工作還是怎樣?為何要取得好成績?是為了榮譽為了驕傲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待為了妹紙還是------真真正正的喜歡著,熱愛著?
來一句爛掉牙的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如果真的發自內心的喜歡著理科,智商高低不會成為衡量成績好壞的因素。因為喜歡,所以你會花時間弄懂那些問題,會花時間學習更深層次的知識,不會覺得做題考試枯燥。因為你喜歡。
A君,B君,C君都是高智商生物,他們理科成績很好老師從來不擔心還會要他們上台講題講述學習方法。可是,然後呢?學習理科不吃力比普通人比蠢人(比如我T
T)容易,然後呢?不用付出太多努力隨隨便便學習就能拿到好成績,然後呢?不知道現在他們是怎樣,反正大學一開始的那段日子他們一個沉淪在dota一個沉淪在lol,總是因為玩到太晚睡而在跟我的小聚會裡遲到至少半小時最多沒上限!!!
所以,你說,我們選擇理科是為了什麼?
高智商又有多大的影響?
再說說低智商生物楠晗,即便努力刷題分數依舊比不過ABC三人,她的理科思維沒有那麼強她永遠也做不出壓軸題的最後一問。她不能一眼看出選擇題的答案有時候即使拿草稿紙計算也會粗心算錯。或許楠晗的理科成績沒有他們三個那麼好,但是她現在過的很積極向上努力生活每天按時出席課堂認真完成作業餘下時間再去圖書館學習。她知道這個世界上就是有那麼一群人,他們高智商他們解題思維可以秒殺楠晗這種低智商生物。她也知道,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不是因為要與別人比較而活著的。
走好自己的每一步,高智商有高智商的生活,低智商也有低智商的世界。當兩者在某些領域相遇時,也許會發生些奇妙有趣的事情。但是有一點需要銘記,不要去羨慕別人。智商是天生的,也許你無論多努力都無法彌補智商上的差距。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認真對待你現在經歷的,學習的知識。不說努力一定會有回報,至少,你以後不會因此而遺憾。
最後的最後,學習一定要專註阿少年不專註的努力也是無用功阿T T~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我不知道有木有跑題T T。如果有跑題的話,那就當我跑題了吧反正又不是寫作文不算作文分的喵喵喵233~
2014 04 25
楠晗於碼了一個多小時字的書桌前
---------------------------------這次這條叫做一邊吃著葡萄一邊看司法島戰爭的有本事你咬我阿分界線------------------------------------------------------------------------------------------------------------------------------
首先,聲明,楠晗不是想借這表揚自己怎樣怎樣。大家要明白一點,楠晗這種生物,屬於雖然人蠢但是樂觀積極向上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挫折困難,簡稱——身殘志堅。
所以,你們何必跟這種身殘志堅的生物計較呢不計較的給你們一萬個么么噠T T~
其次,楠晗到現在還在努力逆襲阿希望哪天聚會能夠愉快的鄙視這三隻高智商生物ABC,等老夫成功逆襲之後,就怒答關於身殘志堅低智商生物如何通過自身不懈努力完美逆襲高智商學霸們從此站到食物鏈最頂端的問題!哼!
其實,作為一個奮戰在高三的高三黨,我覺得這個問題,我有發言權。
個人認為,有一個公式可以解釋這個東西。
F=kx
這玩意看起來像胡克定律吧,其實用起來也是。K當作一個人的天賦,X當作一個人的努力程度,F就是輸出的結果。
翻譯過來:成績(包括但不限於分數)=天賦*努力
這樣子就很通俗易懂了,天賦這個係數,我覺得真的是天註定,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童鞋平常和我們嘻嘻哈哈,也不是很努力,但,每逢考試,看兩遍書就懂了,還可以舉一反三。。
奮鬥在高三的童鞋一定深有體會。我認識好幾個人,真的是相同的努力,輸出來的結果真讓人心碎。我年齡還小,見到的人不多,但從我這12年的應試教育中就見識到的,就很鍛煉我的玻璃心。。變成防彈玻璃心。
所以很好的解釋了,天賦越高,對於理科的學習的作用越大。實際上,這個公式可以運用在幾乎每個行業!!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這就是k與x的關係。
對於目前第一的那位匿名回答,我深以為然。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量化,智商這東西只能是體現天賦的一個參考值,充分不必要罷了。所謂的「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是一派胡言。
Intelligence is a better predictor of educational and work success than any other single score.
[77]
Some measures of educational aptitude are essentially IQ tests; For instance Frey and Detterman (2004) reported a correlation of 0.82 between g (general intelligence factor) and SAT scores
[78]
another has found correlation of 0.81 between g and GCSE scores.
[79]
Correlations between IQ scores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 and achievement test scores are reported to be 0.81 by Deary and colleagues, with the explained variance ranging "from 58.6% in Mathematics and 48% in English to 18.1% in Art and Design".
[79]
對 @陳浩回答的回應:
「其分數和智力基本沒有關係」請問這是怎麼來的?雖然說智商測試不能100%準確地測量智力,但也是很相關的。很多不同類型智商測試成績都有較高的相關係數。
雖然有天賦不能決定一個人絕對成功,沒有天賦不能決定一個人絕對會失敗。但是假設其他條件相同的話,那麼肯定是天賦高的人會成功。這是個概率的問題。認為用天賦解釋成功是在為自己不成功找借口的人,是在顯擺自己。
電腦運行程序運行快慢,與電腦硬體有關,也與軟體演算法優化有關。這就像兩個程序員,在一台老式單核電腦和一台新式四核電腦編程,最後新式電腦運行得更快,用這台電腦的程序員被另一個程序員指責:
我承認電腦速度差異的存在(指電腦硬體的差異),但是用電腦好壞來解釋程序運行速度是耍流氓。如果你甚至對自己的程序耍流氓,那就不用討論了:你只想對自己程序運行慢找個理由而已,星座也可以滿足你,你根本沒有想讓你的程序運行得更快。
這個答案是大概半年前寫的,彼時認知不足,光靠經驗就寫下了下面的話。如今我早已意識到人類對「智商」的研究還遠遠不足,遠非我們現在能置喙。我對當時這種沒有充分了解這方面知識就隨意作答的態度感到羞愧。但我還是決定不刪除原答案,好讓更多的人看到這前後對比能夠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以下是原答案:
------------------------------------------------------------------------------
天賦,外貌這些東西,是與生俱來的不公。有的人每天只吃水果,作息規律,依然不能拯救滿臉的痘痘;有的人喝酒吸煙,臉蛋依舊光潔。有的人吃得很少,多做運動,依然減不了肥;有的人大吃大喝,從不運動,依然苗條。我讀高中時,班上有很努力的人,抱著厚厚的五年模擬三年高考做,但真的是笨得沒法,我上課不聽,作業不寫,還是比他們考得高。但是班上的大神們,又不笨,又用功,完爆我。上了大學,我的專業是數學。我屬於不愛好好學習的孩子,只能勉強及格,但我看到有人那麼刻苦依舊要面對掛掉的試卷,而有的人看電影的空餘順手做出一道數學分析,我除了同情,真的不能拯救什麼。有的東西,真的是需要天賦的。與其那麼累讓自己去追逐別人觸手可及的東西,不如換一項自己擅長的。與社會上的不公相比,生來的不公更令人無奈。
推薦閱讀:
※如何快速閱讀文言文?
※有哪些若平時不加註意,積累後將產生嚴重後果的小習慣?
※當別人嘲笑你的努力沒有成效時,應該怎麼做?
※怎樣系統地學習先秦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