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一個怎樣的 IP?近年來在新媒體上的發展如何?

近年來,故宮在網路上出現的頻次越來越高,比如各種有趣的紀念品如「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摺扇,《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最近又和騰訊合作「活化傳統文化」。故宮是一個怎樣的 IP / 文化產權?在文創領域它有哪些潛力?在新媒體的推動下它將會怎樣發展?


1.故宮的IP主要是以下幾個層次:
(1)實物:包括不可移動的建築及可移動的器物,這些實物的性質、色彩、組合關係等等。
(2)文本:俗話說就是書,有描述故宮的書、研究故宮的書、在故宮編寫的書等等。
(3)習俗:其實就是人們怎麼使用故宮的,這部分是無形的,也是延伸最廣的。可以從兩個原點:明清宮廷和故宮博物院不斷地延展出去,前者可以覆蓋明清兩個朝代整體;後者可以覆蓋中國文物事業發展的很多里程碑事件。
具體的內容領域其實就是故宮學的涵蓋範圍:故宮古建築(紫禁城);院藏百萬件文物;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檔案;清宮典籍;近80年的故宮博物院的歷程。

2.文創潛力:
潛力取決於發展模式。目前我覺得比較好的是台北故宮的模式,故宮博物館總結和整理資源和信息,由企業招標或者協議取得資源和信息的商業開發與銷售權,然後二者分盈利,雙方各自做好自己專業的事情。
但是風險同樣存在,博物館文創的特殊之處在於,產品和服務必須能良好的傳達出真實的信息。從故宮和騰訊合作的H5內容來看,已經出現了內容邏輯不自洽的情況,這實際上在考驗故宮的管理能力。

從未來看,故宮會從文創產品銷售向文化服務提供轉型,文創產品可以看做是通過企業的間接文化服務,未來很可能會向影視劇製作場景的歷史化服務、明清物質文化教育等等領域邁進,成為設計明清物質文化的大智庫和大信息庫。

3.新媒體驅動:
(1)形成一批忠實的粉絲(博物館會員),和故宮博物院的博物館之友
(2)從線上服務、互動到線下活動的延伸,形成較為完整全面的,以新媒體產品為首次接觸渠道的產業體系
(3)形成以新媒體賬號為代言人的分眾品牌,但是部分高端品牌不會走新媒體路線
(4)新媒體上發生的里程碑事件和人物會進入到IP體系中,成為故宮某種意義上的一部分


拿故宮和台北故宮比較,就像梧桐和法國梧桐比較,根本就是名字類似,實則大不相同。

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文物,絕大多數已經脫離了他們當年的環境。比如墓葬的陪葬品,古代宮廷里的陳設器,如今各省博物館裡擺著的文物,本質上是一個可供觀賞的庫房而已。

樓上的朋友說,把故宮全部文物都送國博去,且不說可行不可行,光這搬家的過程,恐怕文物背後的文化,就被這一搬家而大打折扣。近些年,新發掘的墓葬就算是搶救性發掘,也都知道邊清理邊記錄,文物本身和文物當時的狀態同樣重要,有的索性用一個大罩子罩起來,就地建個博物館,這樣遊客在看文物的時候,順便也能知道,這東西是從什麼樣的環境裡面出土的,他們被放進去的時候,是呈現一個怎樣的群落,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知識。

就連當年的古董販子都知道光拿東西沒多大利潤,恨不得把埃及神廟連窩端走,整體打包到大洋彼岸去,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呈現原貌。

現階段,故宮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試圖讓文物「打哪來的回哪去」,這是個浩瀚的工程,因為故宮人畢竟不是小雀斑,魔杖一揮,什麼都能自己飄回原位。

從前因為戰亂而顛沛流離的無價珍寶,在當時是從哪個房間拿走的,是屬於哪個宮殿的,哪個皇帝對他最愛不釋手,這需要很長的時間一點點拼湊蛛絲馬跡。而且有的文物不適宜這樣做,恆溫恆濕的庫房是他們最好的保存地,有些文物則待在庫房太久了,太渴望回到一百年前他所在的場所。這就是擺在故宮人面前的問題。

隨著遊客素質的提高,博物館有義務漸漸把玻璃罩子揭開,讓人民與歷史更近距離地觸碰。遊客素質是一方面,高科技手段和更加嚴密的安保,也是保護文物在回歸原位不會被人動手動腳的關鍵。

遊客只能看,不能拿,不能損害,對於文物而言是發揮了他們最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對故宮而言,則是莫大的責任和工作量。

我記得前些年,紀錄片《故宮》一度看得我如痴如醉,幾乎所有進入故宮的遊客都會以為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宮殿建築群,什麼時候去都是幾乎不變的,也理應是一成不變的。直到最後一集大殿上罩滿綠色工棚的景象出現,與古老的廣場格格不入卻又無可奈何,我們才知道,文物保護如逆水行舟,看似一成不變的背後,是船上人每天拚命划槳的結果。一成不變,其實每天都在變;不努力修繕,破敗就是眨眼之間。

故宮就像一個18對軲轆的大卡車,負重太大,每往前動一點點,耗費的燃料足夠摩托車環遊世界了。

之前我遇到一個台灣大叔,用看破人世滄桑的語氣對我說,自己當年失戀時,騎了28個小時摩托車,環島一圈,看夠了太平洋,於是重啟人生,歲月靜好。我聽了不知道咋回應他,在心裡默默盤算,我要是也像他一樣,失戀也騎28個小時摩托車,第一,高速公路不讓上摩托車;第二,我騎國道出山海關,28個小時應該在葫蘆島和錦州一帶,估計會在丹東餓了吃完冷麵,再往前就到了鐵嶺。人生非但沒有刷新,簡直是直接栽溝里去了……

望著大叔滿眼求崇拜求同理心的眼神,我只想說,大叔您不了解國情啊~

台北故宮在文創品上有了點小創意就滿世界吆喝,在我眼裡,比起文物天海兩隔,根本就不值一提。故宮裡的一磚一瓦,嚴格意義上都算是文物。毛公鼎二話不說拿走了,三大殿前的大銅缸卻一個都沒拿,真的是銅比銅貴?怕是一個好拿,一個難上飛機而已。如此說來,國民黨政府連十九世紀那些文物販子都不如,起碼人家還懂得個「整體打包帶走」。

當年國民黨乾的事情,就和那麼多盜墓探險電影的主人公差不多,先是進到一個奇蹟般恢弘的墓葬里,然後三兩下把墓穴折騰到天塌地陷,最後在塌方之前屁滾尿流地逃走,口袋裡留那麼一兩件小零碎。劫後餘生,把點零碎從兜里逃出來,擺在書架上,當做往日功勛的炫耀,至於那麼一座文化殿堂被自己折騰塌了,卻隻字不提。


還好法國偽政府在跑路之前,沒把盧浮宮裡的東西打包帶到留尼旺群島上去,否則今天的遊客只能去馬達加斯加的順道看蒙娜麗莎了。

(載入圖片+雙擊放大有驚喜)

遊客真是好打發,給幾卷膠帶就樂得找不著北了。文化真正要傳承還是要靠空前的國力,光靠四爺賣萌,是很難對得起祖宗的。


其實故宮近年來的變化,不僅僅是加重了新媒體營銷的力度,同時也注重技術層面的革新,以及更注重消費者的體驗。

還是先說說新媒體。

2016年7月在朋友圈裡流行的一個H5頁面,明成祖朱棣從畫像中跳出來,唱著rap,玩著自拍,用微信、QQ與自己的後宮和大臣聯絡,讓所有人對故宮的印象大為改觀,故宮也第一次搭配上了「萌」這樣的形容詞。這種讓威嚴的皇族集體賣萌形成的反差感來詮釋故宮厚重歷史的故宮淘寶公眾號可以算一個傳播案例。

皇帝賣萌的H5營銷,改變了很多人對故宮的印象。

那次H5營銷是故宮與騰訊達成的合作,當時馬化騰把故宮稱為「一個超級大的IP」,未來要將它與QQ表情、手機遊戲、影視內容等都結合在一起。


與故宮淘寶在微信公眾號里「賣萌」的形象一脈相承,和互聯網公司的「聯誼」為故宮吸引了更多來自年輕人的關注。


僅僅兩年的時間裡,故宮博物院就已經上線了《胤禛美人圖》《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韓熙載夜宴圖》《每日故宮》《清代皇帝服飾》《陶瓷館》《故宮展覽》等8個App,把手機變成了與故宮文化全面連接的入口。


但這些遠不是故宮對於技術的全部理解。從2003年開始,故宮博物院就成立了文化資產數字研究所,通過與日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的合作,用數字化技術留存、保護和展示故宮珍貴的文化遺產。如今,研究所已經運用VR技術製作了《天子的宮殿》《三大殿》《養心殿》《倦勤齋》《靈沼軒》《角樓》等六部虛擬現實作品,觀眾無論身處何地,隨時都能夠推開太和殿的大門、站上養心殿的屋頂,或是把角樓的榫卯結構拆開再組合在一起。


曾經作為清代皇城正門的端門,如今可能是技術元素在故宮博物院里體現得最為集中的所在。從2015年年底開始,這裡成為了端門數字博物館。基於高精度全景建築三維模型的「數字沙盤」,端門數字博物館以形象直觀的「數字立體地圖」為觀眾提供數字導覽;書法藏品由「數字毛筆」和「數字水墨」模擬書寫;在「數字多寶閣」里近百件故宮收藏的古老器物,可以實現用手「摸」到;而許多我們以前踏不進的宮殿,則藉由「數字宮廷原狀」所提供的沉浸式立體虛擬環境,實現了些許身臨其境的感受。

「數字多寶閣」里近百件故宮收藏的古老器物,可以實現用手「摸」到,衣服甚至能模擬試穿。

2015年9月,為迎接故宮博物院90周年院慶而推出的《石渠寶笈特展》,因為《清明上河圖》近10年來的首次全卷展等原因,成為了一個需要排隊4到6小時才能看上的展覽。


其實故宮也開始想要改變參觀故宮就是參觀一個建築群的固有印象。一個解決方案是「線上展覽館」,用技術讓同一個展覽被更多人看到;另一個解決方案則是,「修好更多的文物辦更多的展覽」。


如果說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里所展現出來的更多是基於個體的「匠心」,承載著故宮博物院「野心」的則是一個被稱為「文物醫院」的項目。


「病人並不是直接上手術台,而是先挂號、建病例、進行各項檢查,再找醫生診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青銅器也是一樣,修復工匠們要看它是什麼時代的,金屬成分是什麼,出了什麼問題,再進行修復。」因此,先進的技術儀器自然是這家「醫院」的基礎配置,除此之外,據故宮博物院介紹,已經有近20家傳統技藝的企業與故宮博物院開展修複合作,近100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已參與到故宮文物藏品的合作修復工作中。


根據規劃,「文物醫院」建成後將是建築長度達361米的全球最大的文物修復中心,並且將常規向公眾開放,故宮博物院目前所有的180.7558萬件文物藏品,將有更多珍寶在觀眾的見證下得到保養和修復。


在這種宏大的背後,故宮呈現的新面貌來自於更多細節變化的堆疊,而所有變化都是從市場角度出發,以改善觀眾的消費體驗為目標。


比如,在改造了故宮門前廣場、拆掉各種小商店之後,故宮博物院新開了32個售票窗口,基本能保證95%的觀眾在排隊3分鐘之內買到票,最高峰時期也不超過15分鐘。


1400把椅子在去年被安排進了故宮博物院中,觀眾終於不再以席地而坐的方式休息。這些座椅為不同的環境製作,需要保證結實、便於清潔、能坐但不能躺,這對成本是個極大考驗。

耗時3年拆掉了56棟、約2600平方米的違規建築彩鋼房,到明年2月,故宮裡終於將只有古代建築。

擴大開放面積,由2014年的52%增加到今年的76%,未來還將清理、開放5.1萬平方米不合理使用的場地,2020年提升至80%……


2016年國慶前,故宮博物院拆除了園區內的所有商亭和故宮餐廳,將從前作為倉庫的四個冰窖改建成了能夠同時容納近300名觀眾的服務開放區。同時拆除的還有園區內的所有故宮商店,其中年收入最高的乾清門店每年能為故宮帶來2000多萬元的收入,單霽翔說拆掉「還是花了很大決心的」。

取代故宮商店的則是統一規劃重建的「文化創意館」,服飾、瓷器、木藝、陶藝等文創產品都有了分門別類的展示空間,購買的方式也更為多元:在影像館中展示的書畫作品,觀眾看中後可以當場用機器複製買走。


目前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已經超過8700種,各種渠道的銷售收入總額突破了10億元。


過去的故宮是商業氣息濃厚,但沒有文創氣息。以前故宮商店賣的東西80%不是故宮研發,而截至2015年年底,故宮博物院研發的文創產品已經超過8700種,各種渠道的銷售收入總額突破了10億元。


要判斷這一系列改變的效果,顯然還需要些時間。已經「立竿見影」的倒是,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之後,就有1.5萬人報名要到故宮博物院修文物。


而很快,紀錄片的電影版本也將上映,故宮邀請到獨立音樂人陳粒演唱了主題曲《當我在這裡》。如果說去年紀錄片能在bilibili這樣的二次元彈幕網站「爆紅」是毫無防備,故宮顯然對抓住年輕人早有準備。


文 | 陸雲霏

回答時有所改動


作為一個參與故宮相關IP製作的成員,我想我可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Minecraft】國建CW 紫禁城工程預告
相信也有不少人曾經看過我們的預告視頻,簡單來,我們的項目一個關於Minecraft與故宮這個兩個超級ip相融合的作品。我們的團隊是一個專註於Minecraft二次創作的興趣團隊,故宮這個項目是我們團隊製作過的最大的工程(坑),這次項目負責人是我們的團隊的御用喵喵 喵奏,歷時兩年,參與人數將近100人,跳票很久很久之後,在今年寒假預計會發布完成品。

我們團隊也曾被邀請參加過一些談到製作故宮,故宮與Minecraft關係的交流會知乎專欄
而今天在這裡,我主要想談的是通過這接近兩年的體會,我能理解到的,關於如何將故宮、以至於中國傳統古建築、中國傳統文化以更適應現代的形式來傳承和發揚。
Minecraft作為一個世界流行的遊戲,全平台發售量能超過一億,不單是因為其本身的遊戲性可圈可點,也是跟玩家平台的二次開發離不開的。單論建築方面,在國內外有成千上萬的作品每天在論壇上被發布,這是因為Minecraft本身的易上手性與體驗感,讓玩家參與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建模」方式,因此,我們才會選擇以Minecraft為平台創作了這個故宮建築的「模型」。
雖然說,由於Minecraft固有的像素限制,我們無法像專業建模軟體那樣精細到每個角獸面容清晰,每個斗拱彩畫繁華秀麗,對於一些複雜的建築部件,我們只能通過意向的手法來表現。但是,正是需要思考取捨、思考轉化,才使得這不單單是一種模仿和照搬,而是偏向於藝術性的思考。

(典型的意向手法表現——九龍壁)

我們也沒想到,在預告發布後,我們的作品會受到這麼多人的關注,我們了解到此前也從未有與故宮相關的CAD模型或者Sketchup等建模軟體製作模型受到這麼多普通大眾的關注。我們的作品確實是一個非常精細與考究的全範圍作品(外部、內飾、結構),但在我看來我們的作品與先前的建模最大的不同是在於Minecraft的特質使它擁有對大眾來說更強的接受能力。
(因為視頻需要,另外做的一個全北京內城沙盤,全尺寸作品只包含皇城部分)

而說到接受能力這一點,我們可以想到,這一點同樣也是中國傳統古建築,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與發揚的關鍵。

(傳統古建築複雜的結構)

秉承著五千年的積累與升華,中國古建是一個一脈相承的體系,由於其複雜的歷史性,其形式則朝著複雜與嚴密的制式發展,這就導致,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想要入門傳統古建,培養對古建的興趣與更深層次的認知則非常困難;同樣的,對於這方面的科普及教育也顯得愈發的難。
並且,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的古建築以及其他傳統文化保存的並不是非常好,目前,故宮作為中國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皇家古建築群,其歷史地位與參考價值是沒有其他任何古建築所能匹敵的,而入今故宮作為一個仍未過氣的大ip,在《我在故宮修文物》等視頻大熱之後,它應該更好的發揮它應有的正向價值,也是作為它歷史地位的重要責任——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與發揚。
另外一方面,對於Minecraft這個ip來說,我玩Minecraft也有一定的年頭了,在我了解之中,在這個圈子,也有相當多的對中國傳統古建非常感興趣並參與其中的玩家。

(一個玩家自發組織的Minecraft中式建築相關群)對於中國Minecraft圈的玩家來說,中國傳統古建築是他們重要的創作題材,他們通常會在中國古建築的基礎上製作還原、改良和原創的作品,甚至他們玩家群體當中有些本身就是古建築的從業者。以此來看,這些圈子也應可以發揮它承載文化的作用。
當然,以上我說到的故宮ip,實際上不是一種故宮博物院的官方ip,現在也僅僅是廣義上的故宮這個建築群的文化ip,我們現在也希望,能有官方對我們創作的支持,畢竟,我們是為同一個目標而前進的。

至此以獻給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做出努力的各位。


謝邀。

第一次去故宮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當年故宮在我的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是穿越了時空留下來的祖先遺物。故宮是莊嚴的,因為它承載了我們的歷史,只有具有很深文化底蘊的人才能夠談論故宮。

去年又去了一次故宮,不知是我變了,還是故宮變了,如今的故宮,並非是嚴肅、古板的老人,而是一個兼具活潑和時尚的優雅女子。

故宮以往的形象深閨大宅,很少人能夠與裡面的人接觸,更難知道裡面的故事。《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連接了故宮內的人和故宮外的人的一部紀錄片,也是一部刷新了對故宮刻板印象的宣傳片。歷史和文化,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故宮內的工匠,一代一代的替換,故宮外的人,一波一波的湧進湧出,宮內外的交融發展是故宮年輕活潑的一面。

究其原因,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純粹的「物」逐漸失去了意義。正如工廠裡面標準化生產的器物,只能是滿足了某個日常功能的工具,只有被處於歷史中的人賦予了意義的物才能說得上有價值。故宮裡面的寶貝之所以能夠得到世人的仰慕,不僅僅是它的出身,而是這些寶貝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透過它,我們能夠穿越時空去感受那時那刻,我們所說的歷史意義。

百年之前的故宮,就匯聚著大量的舶來品,它們是外國使者為了供奉天朝上國而生的罕見珍寶,當年的故宮,已經站在潮流的巔峰。如今,故宮再次自信地與外國文化交流,吸納新元素,同時向全球傳播影響力。早些年,一部紀錄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已經讓法國盧浮宮和故宮結上了緣分。隨著中法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故宮也成為了一個文化的十字路口。如今故宮舉辦的的《尚之以瓊華——始於十八世紀的珍寶藝術展》,既是故宮與盧浮宮以及法國殿堂級珠寶時計世家CHAUMET合作的藝術展覽,又是多個大IP的交匯。

而當故宮不再是一座有型的宮殿,而是成為一個無形的IP時,新媒體的力量便凸顯了出來。在微信、微博上,每當故宮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故宮的IP也隨著這一個個熱點不斷擴散到更遠。在這方面,台北故宮走在最前面,「朕知道了」的膠帶早在幾年前就曾經刷屏各大網站頭條,每次補貨都被銷售一空。

最近兩年,北京故宮的「新媒體化」趨勢也顯現出來。如今,在故宮的微博上,我們既可以看到康熙的青花瓷瓶、乾隆的龍紋大盤,也可以看到18世紀舶來的西洋鐘錶,從楓丹白露宮遠道而來的拿破崙加冕之劍。在新媒體時代,故宮儼然成為了中西方文化連接的又一座橋樑。

新媒體不僅是微信、微博這樣的內容媒介,也有AR、VR這樣的前沿技術。VR技術和互聯網能夠讓人跨越時間、地域的限制,360°觀賞文物珍寶,如果帶上VR眼鏡就彷彿在看一場個人專屬的展覽,猶如身臨其境。

這樣的技術對於故宮同樣很有價值。置身於博物館中,最大的優勢是與文物珍寶近距離接觸,但在擁擠的人潮和有限的參觀時間情況下,往往只能匆匆看上幾眼,留下一張幾乎不會再翻看的手機照片。例如,在故宮展覽APP的VR模式中,我們可以全景欣賞「尚之以瓊華」藝術展,既成全了對展覽感興趣但抽不出時間參加的網友,又滿足了親身參加了展覽,回到家還念念不忘的觀眾。


下圖的左側是兩件來自故宮的重要藏品:清朝的藍晶石朝珠和翠如意,右側是法國波旁?兩西西里公主殿下的章魚項鏈,兩者一個誕生在紫禁城的工坊中,一個誕生於法國尚美巴黎門下,雖遠隔幾千公里,造型卻是同樣的靈動自然,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前只能不遠千里親自到北京、巴黎才能在人潮中看上一眼,如今,通過手機進入展覽的VR模式,就能身臨其境般欣賞他們的光彩。

故宮的IP化與新媒體的大潮,對於普通人而言,可以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身臨其境欣賞稀世珍寶。

而對於故宮自身而言,通過新媒體與技術提升自身IP的影響力,最終的目的是實現文化自信。中國人一向自豪於悠久的文化歷史,在唐宋期間更是將文化輸出到歐洲,而在近百年的低谷徘徊以後,中國文化的熱潮再度興起。而故宮作為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載體之一,也承擔著海內外傳播與交流的責任,而從目前運用新媒體的效果來看,已經引起了國人的興趣和世界的關注。


感謝閱讀。


故宮的IP是118.190.121.59


謝邀!作為知乎小白第一次受邀 誠惶誠恐!
因而專門翻開微故宮的微信公眾號推送的關於此次活動的文章好好重新讀了一遍 再來回答
關於故宮是一個怎樣的IP這個問題
我覺得不用贅述 引用文章中馬化騰的原話:故宮,本身就是一個世界級的超級IP。其深厚的歷史文化是不用多說的
第二個問題:在文創領域它有哪些潛力?
個人認為現在故宮的文創在一批有毒的故宮設計師的帶領下真的已經做的蠻好:用心的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需要的各類App、吸引人的周邊等等。其實做文創個人認為就是抓住兩個關鍵詞:文化和創新。文化來說,畢竟你是要傳承的,不管你是做App還是做周邊也好,要傳承傳統的東西一定要有一顆匠心,做好每一個細節,傳承傳統文化精神的一絲一毫。創新來說,就是用新的途徑,可能比較傳統的一代人還接受不了這種方式,認為不尊重文化、是惡搞,就像當初我們團隊做一個川劇的項目希望進行一些創新變革被老川劇人拒絕一樣,但他們接受不了並不是說這就不對,畢竟時代在發展,更新換代的用當時那一代人的可接受的途徑去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化、了解歷史,才是文化傳承的真正途徑。
而我相信在故宮這一支龐大的團隊用其匠心成功設計周邊、經營淘寶店、做App等等之後,其潛力隨著科技的發展還將被更多的釋放,可能之後推齣動畫片啊,利用現在的VR技術實現遠距離互動等等,值得期待。
第三個問題:在新媒體的推動之下它會怎樣發展?
新媒體以故宮現有的兩個官方微博為例,故宮博物院的微博現有粉絲208萬,相比之下故宮淘寶的粉絲僅58萬。故宮博物院的微博日常基本是發布故宮動態和文化藏品普及為主,而故宮淘寶則以發布其有毒的賣家秀和轉發買家秀與買家互動為主。
雖然故宮博物院微博粉絲數眾多,但其與粉絲的互動還是顯得十分薄弱,普通的關於每日故宮和藏品的微博轉發和評論幾本都不過百,偶爾像《韓熙載夜宴圖》這樣有一定名氣的相關信息轉發和評論數才上得去或者是發布的故宮的最新照片可以做壁紙的那種,評論轉發數比較大,想來也是,普通大眾沒法以專業眼光欣賞的藏品、沒法有一些感悟,看了也只有不明覺厲,並不知道應該評論或者轉發什麼,受眾面比較小是其互動數據上不去的一個原因。
但去看看故宮淘寶的微博評論與轉發數少則500左右、很多更達上千,一條自行調侃為何不更博的微博竟然被轉發3萬次(當然不排除很多是為了轉發抽獎)。究其原因還是故宮淘寶的微博更接地氣,因而粉絲更能參與互動,用戶活躍度相對來說就要高不少。
所以呢,我們的故宮博物院微博也不要一直那麼高端大氣上檔次,偶爾還是要賣個萌更招人喜歡。之前的對比已經很明顯的體現出普羅大眾更接受的了解文化歷史的方式,所以故宮團隊為了傳承文化可能還需要好好思考和挖掘用怎樣一種輕鬆愉快接受度高的方式把故宮文化通過每日的推送來進行普及。


感謝邀請!
對北京故宮和台北國立故宮都不了解。
比較之下,更喜歡台北的國立故宮。僅就台北國立故宮表述一點我自己的看法。
1. 除了每年都能買到採用其藏品圖案印製的郵票,明信片等集郵品外。針對各種特展也會製作相應的子網站以供愛好者了解和賞析部分作品。也會不定期配合特展舉辦網路有獎答題。其他文創產品我看到較早的介紹是由前院長林莉娜女士提出並實踐,後任院長不斷跟進和探索不同方向。每年開辦創意訓練營,同時舉辦創意產品比賽和展覽。
2. 國立故宮在臉書和視頻網站上都有自己的頻道。臉書上不斷更新展覽新以及新文創產品介紹。為吸引年輕人,推出多部廣告,還有自行拍攝並獲得美國博物館界大獎的紀錄片。其中《 翰逸神飛—漢字書法的創變與風華》直觀的影響了我對漢字書法的了解並激起我對漢字書法的求知慾。我非常贊同《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說的一句話,「文物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是博物館的靈魂」。
3. 相較於國內抄襲還面不改色的說原創。在閱讀和收看台北國立故宮書籍,影視出版物時,感受到的是守護,典藏者們對先人,收藏文物,華夏文化所滿懷的感激和責任。


用描述性的語句來感性地表達一下感受:

一個由多方力量共同構成的統攝了眾多小IP的大IP,大到什麼程度呢?相較一本小說吧,假設真的很用心去做很用心還原展現,影視作品還原度50+%,遊戲作品30+%的還原度評價應該沒有問題吧。小說等知識產權作品相對封閉(如果不計算粉絲的二次創作),但故宮包括的層次多(除了那些展列的建築、器物外還有:時間上的古今;實體靜止的空間與其中還在流動的勞動的創作的人;各種器物、布局與文化、思想之間或明或暗的對應關係……),而且開放,它的意義還在不斷生成。這大概就導致了如果要做一個故宮IP的作品,只能從一個較小的點來切入,鏈接到這整個大的「意義的寶庫」中的某一些部分。全須全尾形神兼備地展現故宮?基本不太現實。這麼一想其實這和飄浮游移鏈接無中心的網路體驗還挺像的哈,是挺適合進行新媒體開發的。做好保護的基礎上設置可以吸引不同人群的入口,引人入勝吧。

以及,從意義層面來說,相較於其他IP也算是個更加不容有失的IP。

最後,故宮IP的合作範圍廣泛到讓我一驚 ↓↓↓↓↓↓


喜歡黎貝卡和故宮合作的首飾和手帳。答案太少,不好意思,匿了。


我覺得8.8.8.8這個IP才算好IP,才配得上故宮。故宮應該把這個IP搶到。


自從故宮在我正常參觀的時候清場,我就對他粉轉黑了。
重點是清場完畢以後,還不能再進場。我的錢就不是錢?



推薦閱讀:

在網上跟別人扣字扣魔怔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戒賭吧的梗為什麼有越來越火的趨勢?

TAG:新媒體 | 傳統文化 | 網路文化 | 故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