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庄士敦對溥儀的感情?

看過 末代皇帝 這片子,原本覺得裡面的庄士敦拍得很nice,是對西方人的一種美化。查了下資料發現這人確實對中國文化很接受。而且影片里gd也有監獄長一樣的好人,證明影片觀點也不會太偏激。看到最後監獄長被批鬥時、瞬間覺的這世界真亂、真複雜,個人力量真有限。
----------------------------------------------------
其實我並沒有把庄士敦看成是西方代表,恰恰相反。我完全是想分析他個人,對於溥儀的衷心是出自哪裡。這個問題你得先看過電影,還有查閱其人的生平,才能比較了解。我覺得我的描述已經提過,可能是,說的是可能,他對中國文化的喜愛轉嫁到這種文化的代表--帝王身上。我想知道具體是怎麼一種文化、因素使他如此。使他放棄西方的自由民主現代化思想,而選擇專制。中國文化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但是是什麼。我認為看過他的書可能更能解決問題,可惜我還沒看。


庄士敦給溥儀的遠不止於文化知識,還有看世界的眼睛,最不能替代的就是樓主所說的那份情。看末代皇帝包括後來再看他的紫禁城的黃昏,發現庄並不同於之前的帝師,他不需要官爵不需要趨炎附勢沒有陰謀沒有刻意灌輸什麼文化,他所教授的也是真正希望對方所學所了解,這並不是亦師亦友能夠涵蓋的,這份情感覺似親情又不及,似友情又太淺,難道要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做解釋嗎?總之都不太準確。

在電影中有這麼一段,溥儀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卻被禁止出宮。庄士敦為之感到悲慟,他僅僅是個孩子呀!或許庄沒有把溥儀看作是帝王,他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他需要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需要像常人一樣被呵護、被愛,而他剛剛好想要極力彌補這個不可能填滿的空。

我的理解不知道是否恰當,參雜了不少自己的一廂情願,也許庄士敦就是蘇格蘭的庄士敦,沒有其他。


2017.2.9

看了《我的前半生》和《紫禁城的黃昏》,其實這兩本書的政治性很強,《我的前半生》庄士敦的篇幅很小,反而是《溥傑自傳》更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庄士敦是老師中風度最好的,讓溥儀很傾慕。溥儀了解到英國對印度王公不錯,不像民國,覺得英國是泱泱大國,對英國也很有好感。

---------------------------------------

看過《末代皇帝》,非常喜歡,讀過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黃昏》,沒有看過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但認為對這個問題可以一答。

首先,溥儀與庄士敦不止師生關係。庄士敦是溥儀與西方溝通的橋樑。庄士敦幫溥儀處理英文信件,幫助撰寫英文文章。在溥儀危險時,冒著風險進宮。還向西方大使館求救,庄士敦還幫助溥儀改革內務府,但半途而廢。庄在書中多次稱讚溥儀。

其次,庄士敦不是選擇專制,而是他認為中國需要一個穩定的政府。

在大多數有思想的中國人心中,都是希望有一個穩定的政府,他們希望這個政府具有消除內憂外患的能力,還有勇氣解散或者控制比土匪還要惡劣的『駐軍『;有能力使中國免遭外國財閥的壓榨;有責任監督官員盡忠職守,不中飽私囊。在我看來,中國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國家制度是「共和」還是「君主」的問題,只要政府表明自己有能力並且有意願統治,人們就會心滿意足。

這是書中原話,我認為庄士敦對民國的狀態有很清晰的認識,但很顯然溥儀和皇室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最後,我認為《末代皇帝》中庄士敦的形象是真實的,書中庄士敦流露出對溥儀的深刻感情。他對民國現實有較清晰的認識,但我不認為他的政治主張能實現。因為僅是對內務府的改革就困難重重,他低估了做事的阻力。


在《紫》中,更多的表達的是庄氏對時局的看法、對內務府的吐槽——當然,也少不了對溥儀的個人感情與期望;而對於題主「分析他個人」的意願來說,我個人認為《紫》並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

與之相比,倒是愛新覺羅·溥佳的《清宮回憶》中有一些值得參考的東西。

(庄士敦)曾經對我說過,他在青年時期就研究過中國的古典文學,到中國以後又讀了不少佛家釋典,感到東方的佛教理論要比基督教的聖經不知高深多少倍,從此對基督教非常鄙視,也不到教堂作禮拜了。他寫過一本書,名為《大地眾生成佛》;還和英國一個神甫經常通信,用佛教理論來駁斥聖經,後來也把他們的來往信札輯錄成書。他為了研究佛家釋典,曾到過我國不少名山古剎,向那些法師高僧探討釋典的妙諦。

庄士敦對中國封建官僚的派頭極為欣賞。他在家裡或是拜訪王公舊臣時,總願意人家稱他「庄大人」。他的名片上用中文印著「庄士敦」,下面還印上「志道」。這是他的別號,非常喜歡人家稱他「志道先生」。他每次和陳寶琛、朱益藩以及王公舊臣見面,也總愛學中國官場的樣子,拱手為禮。

惟有對四書,他最喜歡,讀的時間也最長。

庄士敦除在這個風景幽美的山溝(指京西櫻桃溝)蓋了一所住宅外,還修了一座小廟,取名為「五柳先生祠」。裡邊供著數十個牌位,其中除了五柳先生陶潛外,還有李白、杜甫、蘇軾等我國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以及外國的荷馬、莎士比亞等。庄士敦說,這些都是他所欽慕的中、外名人,每天燒香供茶。

從中可以看出,庄氏是一個漢化極深的西方人。那麼,現在可以回到題主的疑問「他對中國文化的喜愛轉嫁到這種文化的代表——帝王身上」了。在我看來,庄氏的行為,並不是一種對「喜愛」的「轉嫁」,而是在「輔佐幼主」並使之「龍飛九天」,和周公、諸葛這樣的中國傳統士大夫並沒有什麼兩樣。

庄士敦,自取字「志道」,「志道」者,語出《論語 ·里仁》,「士志於道」也。


我認為庄士敦對溥儀來說 亦師亦友 有同情無奈 還有尊重和支持 庄來到溥儀身邊的時候帶著探究的目的去的 但人相處久了就會有感情的 面對一個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半孩 沒有被腐蝕而且聰慧有自己的思想。怎麼能不疼惜。可是很多身份很多時候有很多無能為力他也盡自己的所能去幫他 是真心為他好的良師


題主是否給庄士敦賦予了過重的意義?難道一個鄭和就代表了中國人?其實我覺得庄士敦就是庄士敦 雖然他是西方人 但是這個意義太大了 他和溥儀應該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在歷史的洪流中個人力量本來就很有限 何況他是溥儀 這部電影本來也是以一個外國人的眼光來看待中國這段歷史的 僅做參考


末代皇帝86年的電影版基本就是根據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黃昏》為參考書籍的,所以我覺得這2部的視角是非常類似的,如果要深入研究,估計得看更多的參考書籍,我在看傅儀的《我的前半生》應該會有些不同!


既然有興趣可以看一看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黃昏》


推薦閱讀:

末代皇帝溥儀在偽滿政府倒台後為什麼沒有流亡到日本?
文秀和溥儀離婚後嫁人了嗎?如果嫁了是嫁給誰了後面發生了什麼故事?
日本為什麼會把三神器之二送給溥儀?
溥儀怎麼會高度近視?

TAG:世界觀 | 影視評論 | 人生觀 | 溥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