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是出於什麼原因在沓中屯田,而沒有留守漢中?

姜維是出於什麼原因在沓中屯田,而沒有留守漢中?漢中如何失守,太守是誰?


漢中太守不明,歷任中以魏延時間最長,後繼者是呂乂再到王平。再有記載的就是常閎,不過他歷任廣漢太守,也不見得在漢中做了十年太守,故而存疑。姜維執政時期不把漢中作為軍事重地,蜀漢戰略意圖偏向隴西,漢中除了幾處軍事布防又無居民百姓,這時期沒有太守也有可能。

姜維逃難沓中是因為昔年段谷之戰,聲望一落千丈,加上支持者陳祗過世,姜維被召回朝中時局勢已經很危機。他想通過戰功重新樹立自己威信,於是上表更改漢中布防,放棄劉備拒敵於國門之外的策略。

姜維同時出兵候和,被鄧艾再度擊敗。出戰前廖化苦勸姜維,此刻再有閃失,姜維將會徹底失勢。結果姜維懼怕這場戰敗的後果,就在前線沓中避難,而鄧艾與姜維兩軍對持。這使魏軍清楚了蜀漢總司令姜維所處位置和兵力,召集了四郡太守與鄧艾聯合圍剿姜維。蜀漢只有十餘萬兵力,既然主將姜維在沓中,並且有三四萬兵馬屯田。那麼司馬昭、鍾會能判斷出漢中布防有漏洞就不是難事了。


朝中政治鬥爭失敗,所以去了沓中,漢中算是主動放棄的,姜維是因為兵力不足,想打開一個缺口引魏兵進來再瓮中捉鱉,不過沒想到進來一群狼。。乾脆就退守劍閣了


時右將軍閻宇,身無寸功,只因阿附黃皓,遂得重爵;聞姜維統兵在祁山,乃說皓奏後主曰:「姜維屢戰無功,可命閻宇代之。」後主從其言,遣使齎詔,召回姜維。維正在祁山攻打寨柵,忽一日三道詔至,宣維班師。維只得遵命,先令洮陽兵退,次後與張翼徐徐而退。鄧艾在寨中,只聽得一夜鼓角喧天,不知何意。至平明,人報蜀兵盡退,止留空寨。艾疑有計,不敢追襲。姜維徑到漢中,歇住人馬,自與使命入成都見後主。後主一連十日不朝。維心中疑惑。是日至東華門,遇見秘書郎郤正。維問曰:「天子召維班師,公知其故否?」正笑曰:「大將軍何尚不知?黃皓欲使閻宇立功,奏聞朝廷,發詔取回將軍。今聞鄧艾善能用兵,因此寢其事矣。」維大怒曰:「我必殺此宦豎!」郤正止之曰:「大將軍繼武侯之事,任大職重,豈可造次?倘若天子不容,反為不美矣。」維謝曰:「先生之言是也。」次日,後主與黃皓在後園宴飲,維引數人徑入。早有人報知黃皓,皓急避於湖山之側。維至亭下,拜了後主,泣奏曰:「臣困鄧艾於祁山,陛下連降三詔,召臣回朝,未審聖意為何?」後主默然不語。維又奏曰:「黃皓奸巧專權,乃靈帝時十常侍也。陛下近則鑒於張讓,遠則鑒於趙高。早殺此人,朝廷自然清平,中原方可恢復。」後主笑曰:「黃皓乃趨走小臣,縱使專權,亦無能為。昔者董允每切齒恨皓,朕甚怪之。卿何必介意?」維叩頭奏曰:「陛下今日不殺黃皓,禍不遠也。」後主曰:「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令近侍於湖山之側,喚出黃皓至亭下,命拜姜維伏罪。皓哭拜維曰:「某早晚趨侍聖上而已,並不幹與國政。將軍休聽外人之言,欲殺某也。某命繫於將軍,惟將軍憐之!」言罷,叩頭流涕。維忿忿而出,即往見郤正,備將此事告之。正曰:「將軍禍不遠矣。將軍若危,國家隨滅!」維曰:「先生幸教我以保國安身之策。正曰:「隴西有一去處,名曰沓中,此地極其肥壯。將軍何不效武侯屯田之事,奏知天子,前去沓中屯田?一者,得麥熟以助軍實;二者,可以盡圖隴右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視漢中;四者,將軍在外掌握兵權,人不能圖,可以避禍:此乃保國安身之策也,宜早行之。」維大喜,謝曰:「先生金玉之言也。」次日,姜維表奏後主,求沓中屯田,效武侯之事。後主從之。維遂還漢中,聚諸將曰:「某累出師,因糧不足,未能成功。今吾提兵八萬,往沓中種麥屯田,徐圖進取。汝等久戰勞苦,今且斂兵聚谷,退守漢中;魏兵千里運糧,經涉山嶺,自然疲乏;疲乏必退:那時乘虛追襲。無不勝矣。」遂令胡濟守漢壽城,王含守樂城,蔣斌守漢城,蔣舒、傅僉同守關隘。分撥已畢,維自引兵八萬,來沓中種麥,以為久計。

姜維採納了郤(xi)正之計,表奏後主,率八萬兵士前去隴西沓中屯田(即駐兵墾荒,在今甘肅)。 因為當時的蜀漢後主劉禪偏信宦官黃皓之言,沉溺於酒色,不理朝政,使黃皓屢進讒言,屢次干擾姜維
前線戰事。後來姜維悲憤交加,欲斬黃皓,被劉禪阻攔。
為避免被黃皓加害,蜀漢最後的名將只能委曲求全,去養兵屯田,在沓中駐守,既可以牽制魏國兵力,也有利於保衛漢中。

至於漢中太守:
王平:[公元234年],蜀軍第五次北伐。同年8月,諸葛亮病死在軍中,蜀軍撤退。魏延之亂,因王平的努力,一戰平定。事後不久,王平升任後典軍、安漢將軍,輔助車騎將軍吳懿駐紮漢中,兼任漢中太守。

  魏延:蜀漢名將,他跟隨劉備入川後表現突出,得到劉備器重,屢次被委以重任。諸葛亮北伐時期,魏延作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魏延為人孤高,善養兵卒,勇猛過人,但是和蜀漢重臣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魏延率軍欲殺楊儀,反被楊儀派馬岱殺死。後魏延一門被夷滅三族。 官至: 前軍師 征西大將軍 南鄭侯 .

258年漢中的最高長官胡濟退到梓潼郡的漢壽駐守,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蔣琬子)守漢城。陽平關外圍的戌守撤掉了,但姜維又在內部開始建設別的戌守,「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蜀漢後期,姜維對漢中的軍事事部署作了較大的調整,即歷史上稱之為「斂兵聚谷」者。據《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載:「景耀元年(公元258年),維……還成都,復拜大將軍。初,先主留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擊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游軍并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對姜維這一戰略部署,《通鑒集覽》稱之為「外戶不守,而卻屯以引敵,且欲俟其退而出擊之,真開門揖盜之見。」宋元史學家胡三省稱之為「自棄險要,以開狡焉取疆之心。」劉友益說:「維之失計,漢所亡也。」寧郭允蹈在《蜀鑒》中論道:「蜀之門戶,漢中而已。漢中之險,在漢魏則陽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因陽平之圍守,而分二城以嚴前後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窺;而後其攻也,使之莫能御,此敵之所以畏之如虎也。今姜維之退屯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險僥倖之計,則根本先拔矣異地鍾會長驅直入,曾無一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鄧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能見。嗚呼,姜維之亡蜀也,殆哉!」
公元263年,魏將鍾會以十二萬大軍入漢中,攻漢、樂二城,蜀王含、蔣斌各以五千人守城,鍾會尚不能攻下,遂遣別將攻陽安關口,由於蔣舒出降,鍾會離開漢中而西。漢、樂二城直至劉禪投降,「諸圍守悉被後主敕,然後降下」,胡三省注為:「圍守,即魏延所置漢中諸圍之守也。」設若胡三省注釋無誤,漢中的諸圍,當包括興勢、黃金二圍,當時尚在蜀未失。姜維建議斂兵聚谷,並未撤銷諸圍。「斂兵聚谷」於漢、樂二城,雖未能截住鍾會大軍入漢中,然而還是保住了漢中一地,保住了蜀國這一萬多兵力未落入敵手。鍾會在劍閣受姜維守險相拒,「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姜維傳》)。如不是鄧艾偷渡陰平,別開一面,則鍾會還歸時,難保漢中之兵不追而攻之,誠如姜維前所表言:「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游軍并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再者,若劉禪不降,不命漢中守軍亦降,或姜維復蜀成功,漢中之兵尚存,也當為蜀漢復興效力。
反之,如不「斂兵聚谷」,不移兵而西,能保住蜀漢不滅嗎?怕也未必。一國之興亡,因素頗多,內政、外交、軍事、人事、經濟、人心等,無不起著重要作用。在蜀漢後期,內政不修,國力疲憊,將才缺乏,主弱宦專,姜維等伐魏中堅之人常受排擠,蜀能不亡嗎?且軍事只為諸因素之一,而軍事成敗,又需具備「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漢中雖曰天險,據險能禦敵,但只此「地利」一項,「地利不如人和」,這是自古名訓,就以魏滅蜀之戰而言,魏兵分三路:東路軍鍾會以十二萬大軍入漢中,中路軍諸葛緒以三萬軍自祁山南而進,而西路軍鄧艾三萬軍隊自狄道南下,漢中的三萬蜀軍怎能擋住魏十八萬大軍南下?把全國三分之一的兵力放在漢中一隅,而網開兩面,亦非良策。就以東路軍鍾會而言,又兵分三道,興勢、黃金三圍,只能擋其東二路,不能擋其出斜谷之敵,亦非萬全之策。由此觀之,即使不「斂兵聚谷」,並不能取得拒敵保國的勝利,後世以此責姜維的亡國之策,未免偏激。
漢中失守後,姜維退守劍閣,魏將鍾會率十萬大軍強攻劍門,鄧艾偷渡陰平,直趨成都,劉禪不戰而降,蜀國滅亡。

ps:題主問啥我答啥,反正全是轉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滿寵?
關於劉備給關羽報仇的事,為啥關羽那打仗的時候不出兵?
法正如果能多活十年,對蜀漢會有什麼影響?

TAG:三國 | 季漢 | 姜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