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怎麼理解?

是稱讚論語寫得相當好,是集大成者,所以只要會一半就能治天下?論語有什麼樣的特質使統治者和士大夫對此倍加推崇?有必要對一個人的話如此去分析也許早就與孔子本人意思相反了(記不記得魯迅的課文,明明沒有的意思,語文老師一分析)?如果說論語是封建時代的指導教材,那麼工業時代是資本論,現代是自由通信嗎?


大多數現代人對這句話的解讀基本是扯淡
一來,趙普讀書絕對不只半部《論語》;
二來,他治理國政用的也不是《論語》之術;
最後,拿這句話來作為自己不學無術遮羞布的,省省吧

先看《宋史》原文——趙普密室讀書事件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1、趙普出身低級地方官吏家庭,《宋史》說他「少習吏事」,就是說功夫都用在行政事務學習上了。
「寡學術」不是說他不通文墨,而是對儒家經典沒有深入的研究,《論語》這樣的基礎總是讀過的。
後來,因為他天賦異秉,精通權術,成為了趙匡胤的謀主,要我來描述的話,是以下這個形象——

2、趙普從公務員混成PM之後,僅憑原來先天的權謀與後天的政務,漸漸不夠用了。中國古代對於宰相的要求很高「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備得任其職焉」
另一方面,趙匡胤自己是個老粗,但是卻能夠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經常勸手下讀書,趙普身為宰相當然也沒被少說。於是這個時候,趙普開始讀書,書指的當然是儒家經典。

3、經過長期的學習,到了趙普晚年,已經養成了隨時「手不釋卷」的習慣。

4、這時候,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情,趙普每天回到家,總是神神秘秘地關起門來,取出書箱里的書讀上大半天。他在世的時候誰都不知道是什麼書,直到去世之後,家人打開書箱,才發現裝的是二十篇《論語》(註:《論語》共二十篇,趙普讀的是一整部《論語》,而非半部)

——僅從這段記載來看,被宋太祖勸學後,趙普沒少讀書,但是每天回了家還是總要看看《論語》。趙普終生沒有在學術上有什麼表現,所以他整天讀《論語》應該也不是為了什麼學術鑽研。
我的理解是,這更多是趙普自我放鬆的一種方式。

「半部論語治天下」說法的由來,最早是在南宋

趙普,一代勛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餘業。註:趙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林駧《古今源流至論》

蓋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羅大經《鶴林玉露》

與上面《宋史》記載的趙普密室讀書事件一對照,就發現矛盾在哪裡了——如果趙普生前就到處宣稱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那他每天關門讀的書,換誰推理都知道是什麼書了。也就不會有等他去世後,家人打開書箱才真相大白的解謎情節發生了。

從邏輯分析來看,南宋林駧、羅大經的記載,應該是對已廣泛流傳的趙普密室讀書事件的演繹。就是從「趙普讀的是《論語》」這一謎底倒推出「趙普讀《論語》治天下」的前提假設。並且,通過雞湯哲學化的加工,將趙普常讀的一整部《論語》處理成半部,以凸顯《論語》的博大精深。
這個寓言化情節的目的,就是為了勸喻世人:只要有心鑽研,即使只是半部啟蒙的《論語》都能治理天下,何況還有另外半部呢?

回到我最初說的,現在很多人對此的理解是:半部《論語》就足以治天下了,可見我不學無術也沒什麼嘛哈哈哈。
然後「半部《論語》治天下」經常和「盡信書不如無書」結合起來,成為不學無術者自我安慰的護身符和遮羞布。顯然,這無論與北宋的歷史事實,還是南宋人改編的初衷,都是背道而馳的。


關於這句話,其實比較可信的出處是《宋史·趙普傳》,關於這篇傳記,其實我個人是有一些看法的,其實趙普傳當中有非常多的內容值得反覆玩味和體會。我們在讀史的時候,切不可只看簡單的字面意思去體會,而是要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人物關係以及著書者的隱藏含義來理解。比如下面這段: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這段大概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出處了,其實關於這段話,如果我們仔細體會的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就是「普少習吏事,寡學術」。這幾個字雖然簡單,但其中的含義卻很豐富。趙普年少的時候學習過吏事,而對學術學習的較少。什麼是吏事?什麼又是學術?這個大家要仔細注意。吏事,就是官員具體辦事的能力;學術,指的就是四書五經之類的儒家經典。趙普少年的時候,並不是不學習,他學習的是吏事,是官員具體的辦事技巧,而對儒家經典,並沒有涉獵。也就是說,趙普是一個能吏,能辦事,能處理問題。而不是那種十年寒窗出來的學究,可以引經據典,皓首窮經。大家不妨再多想一想,當宰相是更需要處理問題的能力呢,還是更需要引經據典,天天給皇帝上課?宰相不是太傅,不是老師,是需要處理能力的。所以趙普不善學術,仍然能做宰相,不是沒有道理,這簡單的幾個字,其中蘊含的內容,其實是非常豐富的。

而且這其中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趙普的家庭背景。大家不妨想一想,什麼樣的家庭,會培養孩子學習吏事?退一萬步說,今天的一個普通家庭,會天天培養孩子的做官能力嗎?不會吧。所以趙普的家庭一定也不簡單,趙普能成為宰相,與其家庭背景與出身,也很有關係,大家在進行閱讀的時候,一定要多思考一番。

接下來《趙普傳》說:「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這說明了什麼事呢?從這句話中至少說明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趙普成為宰相不是因為學術。趙普能夠成為宰相,可能是因為從龍之功以及個人比較強的能力,與《論語》沒有什麼關係。在趙普傳的其他部分,我們可以準確的看到趙普的能力,總的來說趙普的能力還是相當不錯的,而且為人十分正直,而這與《論語》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第二件事是趙普並不愛讀書。其實我們仔細想想也能明白,趙普如果愛讀書,少年時就不會只學吏事,不學學術了。畢竟學習吏事並不需要讀書,只需要掌握處理問題的能力就足夠了。所以趙普本人應該是不是很喜歡讀書的那類人,請各位注意這一點,這一點很重要。第三件事就是,是趙匡胤要求趙普讀書的。皇帝要求讀書,趙普當時照做了嗎?不知道。為什麼這麼說,請接著看下面的分析。

之後《趙普傳》說:「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這裡我們要注意,《趙普傳》說的是「晚年手不釋卷」,而不是當時就「手不釋卷」了,如果趙普真的聽了趙匡胤的話,那就應該在當時就開始看書,沒有必要等到晚年才開始看。這個時候又有一個問題,就是趙普為什麼晚年才開始「手不釋卷」?這就需要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和人物關係來看。因為在趙普的晚年,已經不是趙匡胤在做皇帝,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做皇帝。至於趙光義這個皇帝得來是否是正途,歷史上還有爭論,「燭光斧影」這件事直到現在還在傳,可見當時的情況。趙普作為趙匡胤的「老臣子」,被趙光義的幕僚排擠是很有可能發生的,趙光義的幕僚排擠趙普的原因,自然是希望趙普給他們讓路,而排擠趙普的理由,也許就是趙普不讀書這一點。因為連趙匡胤都知道趙普不讀書,趙光義的幕僚利用這一點擠兌趙普,是很有可能發生的。而趙普這個時候選擇手不釋卷,可能有趙光義及其幕僚對趙普刁難的一種反擊。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趙普看《論語》,一定要背著其他人,因為背著其他人,就沒有人知道趙普是不是在看書,在看什麼書。這就堵住了那些要他看書的人的嘴。我趙普確實在看書,至於在看什麼書,你們不需要知道。其實趙普在書篋里放什麼書根本不重要,他就是放《世說新語》,其實也可以。只不過他死後一定有好奇者打開來看,如果真的放《世說新語》,恐怕他的設計就露餡了。所以他放了本《論語》,這樣誰都挑不出錯誤來。

剛才我說了,趙普少年時學的是吏事,又當宰相當了這麼多年,晚年的時候做到「次日臨政,處決如流」其實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著書者將處決如流與晚年讀書放在一起寫,有可能是為了表現讀書的重要性,也有可能是為尊者諱。趙普的「處決如流」與趙普讀不讀書,其實關係真的不大。

從上面一段簡短的文字當中,其實我們可以分析出很多內容出來。讀史一定要帶著思考和分析去讀,很多時候著書者為了一些個人的目的,或者是當時政治環境的情況,其實不會把完整的歷史清楚的寫出來,他們往往會將歷史事實進行有目的的包裝和隱藏,將真實的內容放到文字下面。我們讀歷史不能簡單被表面文章迷惑,要能夠從文字的蛛絲馬跡中,盡量還原歷史的真相,找到歷史的真實。

關於「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我個人認為誇張的成分居多,趙普成為宰相不是因為《論語》,晚年讀《論語》的目的也並不是那麼單純。如果拿趙普的例子來說明《論語》很重要,似乎有點南轅北轍了。

大概是這樣。


這幾天讀陽明公生平呢,一時心癢,也來湊湊熱鬧哈。

——

從我們研究所對於河南古籍的發掘來看(因為裡面有很多宋朝名篇),論語呢,其實是古代士大夫階層共同的語境載體,很像一本《古代士大夫聊天術語集成》。簡而言之,你至少得能熟讀論語,其他士大夫才會覺得你是這個圈裡的,你才有資格管理他們,因為這是入門級的條件。
但是政治這東西,對於一些天才來說,是不學而有術的,何況有些人看一輩子論語,也沒看出政治鬥爭來。so,對於政治上不學有術的趙普嘛,半部《論語》也許真的夠了……
這就和你今天在我朝講政治,必須提到馬毛鄧是一個道理,這是一套職業語言體系嘛,和你學物理定理是一樣一樣的,政治界的c語言懂不?
但是,這跟治理天下,毛關係都沒有,治理天下是管理學,經濟學,軍事,政治,人力資源,甄嬛傳╮(╯▽╰)╭等等學科的綜合學科……而且是一門世界上最依靠實踐出真知的學科,根本無教科書可以學習……

——

敬告至聖先師,趙普這廝實在太壞&>O


教皇格里高麗一世倡導"不學無術是虔誠信仰之母;
教皇英挪森三世,建立宗教裁判所,
西班牙
手持印刷品殺無赦

文化保守,手拿印刷品的人,殺無赦.
宗教保守,為避免人們看到聖經,用古希臘和古希伯萊語抄寫.
思想保守,爭論聖經的人,男人火刑,女人活埋...
臨死前才會把繼承人叫來床前說口訣的祖傳秘方
打斷腿都能吃三輩子的人有讀這個的需求嗎?
無論考什麼無聊的東西都與這些祖傳秘方持有人完全無關,反正是多餘的
全世界文化最發達北宋專門要訓練一個文盲太監去機密房子帶新皇帝看什麼東西,金滅北宋才發現是禁止殺死讀書人


我就奇怪這句話怎麼被理解成這樣了。
這句話說的是北宋開國宰相趙普。趙普這個人沒什麼文化,也不愛讀書,當宰相靠的是吏道精通。幫趙匡胤出主意,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包括後來雪夜訪普定國策,都是趙普的功勞。換句話說,是個實幹主義者,雖然讀書不多,但是有才能。
論語在當時就是個啟蒙讀物,何況北宋人才濟濟,要說學問根本輪不到趙普。再說趙普貪贓受賄,排除異己,私德並不好,和論語強調的儒家文化根本不符。怎麼能把他當成宣傳論語的代表呢。
所以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如果一個人有才幹,就算只讀了半部論語(是個半文盲),也能當宰相治天下。(其實這句話強調的不是論語好不好,和儒家更沒有半點關係)


看全了一整部就不知道怎麼治理了。不信你試試


知行合一者,半部論語足矣。


我的理解是:
讓所有的百姓(包括大部分讀書人)相信《論語》上說的是對的。
然後天下就好治理了。


馬後炮。。。


我從另一個角度談談吧。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可知在春秋時期,讀書人之間的語言交流常常引用詩經,往往一開口就是:詩曰詩曰......,然後引出自己的想法。

那麼對比已經完成了獨尊儒術的宋代,讀書人必然在正式場合需要引用到孔子言論,子曰子曰簡直不要太多。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話語體系,春秋訴詩經,戰國百家引,自漢以降則是儒家,儒家也有許多分支。

不只是漢人如此,我們很容易發現,不同文明不同種族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話語體系,像游牧文明,也是有自己的完整的一套語言體系,拘謹的漢人見到蒙古人用自己的話語表達問候和情緒時,就認為他們熱情好客,其實只是語言體系不同。

像歐洲文明也是,信的開頭親愛的,但並不意味著對你親且愛。

分別嘗試回答下題主的幾個問題:

1、是稱讚論語寫得相當好,是集大成者,所以只要會一半就能治天下?

半部二字是對論語的推崇,誇張的表現手法。

2、論語有什麼樣的特質使統治者和士大夫對此倍加推崇?

《論語》是封建社會組織架構的基石與讀書人的集體價值觀呈現

3、有必要對一個人的話如此去分析也許早就與孔子本人意思相反了(記不記得魯迅的課文,明明沒有的意思,語文老師一分析)

語言的解釋權在你老師手上,(當然歸根結底是在教育部手上)他想怎麼解釋就怎麼解釋,只要不違背教育部考試大綱。

4、如果說論語是封建時代的指導教材,那麼工業時代是資本論,現代是自由通信嗎?

不是,應該把西歐、亞洲、中東等文明分類討論,而且這個問題必然有爭議,就今天而言,文明與文明之間是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非要下一個結論,個人認為西歐文明是《新約》,伊斯蘭文明是《古蘭經》,中國則是《毛選》,《鄧選》、《江選》都可以看作是繼承與發展。

《資本論》???

那不是猶太人的理想嗎?

政府屈從資本,世界被資本所統治。

當然,以上都是我瞎說的。


有人投訴趙普不讀書,然後匡義就拿這個問他。
他說,我只不過熟讀論語。我用我用一半論語幫助你哥治國,現在我用另一半論語幫您治國。
真當趙普不讀書啊


CCTV一部講趙匡義篡位的紀錄片是這麼形容這句話的—— 「陰險的」 一句話
背景是趙普寫信給趙匡義說自己可以幹掉庭美,然後兩人見面時說的,前半句是 我有論語一部 用半部替太祖打天下 還有半部論語替陛下(趙匡義)治理天下 使之太平
我個人傾向於論語在這只是指代自己的權謀~ 無非是打機鋒~不是真正的指論語


現代人愛講這句話的感覺就相當於你媽指著比爾蓋茨說「你看隔壁小比,人家書都沒念完比你賺的錢多多了。」


1.同樣的工具,在不同人手中發揮出的效力是有差異的。這位仁兄認為,對一些人「治天下」一部論語讀精便夠。
2.「論語」是代詞,也可代指其它的事情。


用它修身有幾個人能做到,雖說修身做到了治國也就做到了,但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做不到,用它治國更是危險,治國是要制惡,不是治善,對於自願遵從它的人是在規矩之內不需要制,對不依照它行事的人論語也根本約束不了,論語只是一個最美的夢,太美好,不可能實現,跟孔子同時代的人沒一個選擇它,是沒辦法選擇它,現在也是同樣選擇不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太清明,用它作為一個對照,時刻往那個方向精進,


半部治天下
半部毀天下
然後朝代更替
始終循環


「半部《論語》治天下」,所以大家都去讀,去科舉,走仕途,然後治國平天下。然後「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不過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半部《管子》治天下」。錢,或者說經濟基礎,永遠是第一位的。


偉大的預言而已:

有些人半部論語都沒看下來呢,口氣就好像歐美亞幾國總統都不如他一個腳趾頭高明呢?

佩服佩服


恭維之詞而已!
趙普這人吧,足智多謀,政治治理能力很強,但是不愛讀書,在宋太祖的勸勉下也才開始勉強讀一些書,去世後別人發現他閑暇時間就讀《論語》而已。所以大家就說,趙普好厲害啊,讀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這是對一個不愛讀書的人的恭維之詞.


如果能完全符合《論語》的要求,那麼這個人不是聖人嗎?

因此「半部論語治天下」絕對不誇張,何況趙普並不是一個人在治理國家,他不能做的讓別人來做就可以了。

當然不太適用於現代,現代社會要比過去複雜得多。


說明論語之博大精深,提醒統治者要重視文治,偃武修文。
百度上的。
這句話典故出自宋朝開國宰相趙普,他每天讀書,死後人們發現他讀的是半部論語。


推薦閱讀:

假面騎士Amazons是否含有政治隱喻?
有哪些「共產主義式」肢體語言?
切·格瓦拉真值得一些人如此崇拜嗎?
知乎上有哪些不合適的政治正確?
空城計司馬懿10萬軍為什麼不派一支百來人的偵察連進空城勘探一下反而掉頭逃跑?

TAG:政治 | 國家 | 古文 | 政治學 | 論語書籍 | 如何理解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