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聲里的京劇小段比京劇好聽?

相聲演員台上唱兩段京劇能贏得滿堂好,而真正的京劇卻沒人去聽


很多年以前,侯寶林先生大火的年代。
在某次閑聊中,某人問某京劇紅生大家:要說侯寶林唱的吹腔(叫馬童)比您唱得好我是真不服,可真格的,您唱這句的時候從來就沒得過好兒?
紅生大家笑道:這有什麼奇怪的啊?他就唱了一句啊。


褒貶是買主,喝彩是閑人。既是閑人,便沒有些個辦法去欣賞甚麼唱腔了……=皿= 成本兒大套的自然聽不下去。聽著沒勁,眼發餳;聽著鬧心,睡不著——這個觀眾他處於薛定諤薛老師說的又困又精神的疊加狀態他就很難受。

這類人聽相聲舞台上的唱,無非是聽個火爆、熱鬧 (此處可套用大班主的話——配狗也能看) 。既是聽個火爆、熱鬧,評價標準大致成了:

  1. 混個臉兒熟——耳生的唱段不容易引起共鳴;
  2. tèng快——或者調門兒高,或者速度快,嗓門兒豁亮,「賣力氣」,與大眾KTV音樂審美趣味相符,要high key,要rap (所以有時候拉風箱倒氣兒的貫口也能拿滿堂彩兒) ;
  3. 可樂——唱詞里有笑料兒。

三條里至少得有一條。反正「說得上話」「刺激」「可樂」,沒有一條是正經欣賞的標準。

有一節忘了提,大班主旳尖團真是……倒字倒得厲害。「一箭公主盜令見」……公主都給射死了,還盜嘛呀,家走吧。


相聲表演中學唱京劇,行話叫柳活,屬於說學逗唱中「學」的範疇,一般的相聲表演選取的都是極富代表性的唱段或唱腔,例如《四郎探母》中的「叫小番」、《智取威虎山》中的「今日痛飲慶功酒」、《秦香蓮》中的「包公斷案」,省去了京劇中一些在外行人看來枯燥的念白、身段,直接以嘎調或者高腔爭得滿堂彩。
同時,相聲演員在表演柳活時往往是模仿一些京劇名家的唱法,以求與觀眾的共鳴,這就要求一定要做到「似」,既學唱什麼象什麼,不但要體現出原唱的優點,甚至還要體現出原唱的弱點,只有這樣觀眾才能認可,例如馬志明先生在《探晴雯》中一句「冷雨凄風不可聽,乍分離處最傷情.......」運用了怯口音,大家一聽馬上就想到了白雲鵬。(此段引自百度百科)
而專業的京劇演員,尤其是尚未成名的小角,在基本功尚未紮實的情況下,恣意模仿名角的唱法,會被觀眾認為沒有自己的風格,名旦梅蘭芳大師的唱腔模仿者甚多,但除了一些資深票友,誰還能記得住多少其他梅派的演員呢?

綜述:相聲表演中唱京劇是相聲演員用來博得彩頭的一種技藝,表演的往往短小精悍,不容易暴露其缺點。而真正的京劇表演由於內容的複雜性和大篇的念白敘事以及冗長的情節,並不符合當下一部分觀眾的品味。

個人意見,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我覺得倒是沒有必要噴題主。就像夏花說的一樣,相聲舞台上學的大多是西皮流水。
它和相聲語言的節奏差不多,觀眾在相聲中聽到這些唱腔,不用轉換思維。所以覺得易於接受。
就像四二拍像人的走路的步點,四三拍適合跳舞一樣。題主有這個感受是很正常的。說明你還是有欣賞力的。

但是說實在的,除了侯寶林我不覺得別人達到了「比京劇好聽」這個境界。
你要是說現在的某些年輕演員也「比京劇好聽」,那就算你的問題了。唱出來荒腔走板,你就讓他唱一句,他也未必能唱出味道來。
侯寶林學的彈詞《野豬林》,讓人有聽聽這個曲種的慾望。當然我最終因為語言差異實在聽不下去。
往大了說,這就跟彈詞開篇《蝶戀花?答李淑一》一樣,是為了便於傳播級仔細選擇並適當加工過的唱腔。
常寶霆,劉文亨,王謙祥,感覺從挑選唱腔的思路上都還是遜侯寶林一籌。
尤其是常寶霆,可以聽聽《不同的風格》,功夫下得未必比侯寶林少,但是對改善演出效果的作用遠不如侯寶林大。有點光練不說傻把勢的感覺。
相聲靠的不是戲劇功底兒,靠的是動腦子。

馬志明在台上老學單弦,你聽完他,再聽真正的單弦,你就覺得花同樣的時間不如聽單弦來。
這就是一個問題,相聲演員學什麼藝術形式都是為了節目服務,要是凈心想學這種形式,覺得自己這水平夠高了,炫技,那就進了死路。
這道理其實是相聲的生意口,「像不像三分樣,我們跟專業演員沒法比」,但是好多演員他就不信這個邪。在台上犯戲迷。倚仗名氣跑台上過癮,這是不尊重觀眾。
馬志明是一個,另一個是侯耀文。
他們後期的某些節目,你覺得學唱老在活身外頭。純屬自己過癮來了。
侯耀文馬雲路劉際的刁德一考試,就是這麼一段節目,侯耀文在台上注意力全在他那京胡身上了,壓根不搭理倆搭檔。和潘長江版一對比,尺寸差的簡直不能看了。

年輕演員里有這個臭毛病的就是何雲偉。我個人特別反感年輕演員台上台下凈學老前輩某些衰朽的做派。比如在相聲舞台上票戲,這其實是「放份」的表現。何雲偉就以此為榮。好的不學,天天學這個。
尤其最可怕的是,他還沒馬、侯二位先生那點天賦。據說何功夫不少下,能扮上票整出的。可是相聲舞台上的唱腔永遠不準,跐花冒嚎。
每一段在他唱完之前,都處在正唱和歪唱的疊加態,人稱「何雲偉的柳兒」。


謝邀。

因為欣賞門檻低呀。相聲里夾雜的學唱京劇,已經經過了相聲演員的甄選,特意選擇了那些更容易被相聲觀眾歡迎的唱段進行演出。

所以相聲里的學唱京劇,大多都是流水板。常貴德模仿楊寶森文昭關里的西皮慢板『一輪明月照窗前』的唱段,還要摻進讓趙偉洲數腔的哏,以照顧演出效果。

然而真正的京劇遠不止這些。如果所有的京劇唱段都是『流水板』的話,那用『國粹』二字形容它就非常之不恰當了,它的藝術性也就到……太平歌詞吧,邊兒上邊兒下這麼個程度。

相聲演員真正的京劇水平大多很低,達不到京劇表演的要求,只有個別翹楚的一些唱段能夠比肩京劇演員,而且還未必能唱整出。僅舉一例:馬志明,年輕時曾在戲校學習京劇,工武二花,後改說相聲。近年曾應邀與王珮瑜、鄧沐瑋等京劇名家合作,出演京劇《烏盆記》中張別古一角色,網上有演出資料,大家可以收看收聽,評判下這種娃娃腿的京劇學員在改行多年後重操舊業水平如何。

最後總結一下。題主問為什麼『相聲里的京劇小段比京劇好聽?』,因為這都是那些聽相聲的說的。到了聽戲的嘴裡,恐怕就又是另外一番評價了。

感謝觀看。


你信不信唱著唱著戲~突然抖個包袱~也能有滿場好~詳見【王佩瑜 馬志明 鄧沐瑋 鄧小瑋 烏盆記】~


過去京劇有人聽,所以相聲演員學的惟妙惟肖,就有人喊好;
現在京劇沒人聽,所以相聲演員學成什麼鳥樣,都有人喊好。


侯耀文說:我學的就是不像他,還比他好聽,所以我掙的比他多。


謝邀,因為你沒聽過京劇,至少沒仔細聽過。


侯寶林先生曾經說過一齣戲兩個小時演員要把所有精力體力平均分配給唱念做打,所以唱的時候要留有餘地,以防萬一。而他學唱,只要唱一兩句,所以可以毫無保留。


題目純粹胡說八道,要是京劇演員唱得沒有相聲演員好聽,京劇早黃了。你覺得相聲里學唱的比京劇好聽,無非是你沒正經聽過京劇。

其實,題主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相聲里學唱京劇有人叫好但卻很少有人能正經聽京劇?」。這個更好解釋,就好像你在KTV喊幾嗓子死了都要愛,你朋友們也叫好,但你唱的絕對不如專業的,你朋友們心裡也不會真覺得你唱的比原唱好聽,純粹是捧你。再你看耍猴的,猴子翻個跟頭啊,耍個大刀啊,觀眾們都愛看,也叫好,但專業武術運動員翻個跟頭,來個單刀進槍啊,除非練特殊的好,否則觀眾也不愛看。。。

以上比喻沒有瞧不起相聲演員的意思,但有些相聲演員學京劇唱的水平確實不咋地,比如某位愛現"叫小藩"嘎調的相聲演員,你要是正經聽過京戲《四郎探母》,就知道他唱的只能用「神馬玩意」來評價。。。


在過去來說
研究一齣戲和研究一兩句投入的不一樣
唱一齣戲和唱一兩句投入的精力也不一樣
侯寶林學某些著名演員的某些著名唱段有時確實比他們本人唱的還好,為啥,說相聲的就唱幾句,唱戲的要唱一晚上。
當然現在某些學得根本不像,台底下也都不懂的屬於另外一種情況


其實聽相聲的很多都不懂戲!就這麼簡單


因為相聲里的京劇都是歪唱,目的是插科打諢,當然比一本正經的唱京劇更容易讓人接受,而且相聲演員一般還負責掰開揉碎把戲的情節講一遍,哪怕你不懂戲你也沒問題。


既然你喜歡就說明有興趣,只是你還沒有深入了解京劇,如果有深入你會發現相聲演員唱的,就呵呵了。建議可以先找些京劇名段來聽,例如張君秋的《蘇三起解·崇老伯他說是》《狀元媒·自那日》,譚富英《烏盆記·老丈不必》,程硯秋,裘盛戎、李多奎、楊寶森。。。。。喜歡了,再找個心平氣和時間空餘的晚上,找出你喜歡的唱段的全劇來聽,可以去央視網搜音配像版本,張火丁《春閨夢》《白蛇傳·斷橋》也可以聽,比較短!


邊際效用遞減。


你一定是在逗我


那麼多中國明星多次捐款也沒得到人們注意,蒼井空一次不起眼的捐款就紅遍了全中國。


吃西芹炒腰果時,吃到腰果的快感可要比一直吃腰果的快感大的多。


誰說相聲里的京劇小段比京劇好聽?更談不上為什麼了。


喝彩為的不是唱的好,是學的像。


其實,相聲里的學唱是講過加工後的相聲語言,就是帶逗樂的,如果完全像,那就不樂了,也就失去了相聲的意味。但不像,也不行。像與不像之間,才形成相聲。

郭德綱的唱段,你聽著就憋著樂。那是相聲語言。

于謙唱《一無所有》,為什麼沒人樂?因為太較真兒,怕唱不好,反而離相聲遠點了。

馬三立的學唱,是很差的,但夠樂。他知道自己唱功不行,後來就不唱了。

大家喜歡相聲里的學唱,不是因為好聽,而是因為逗樂。


推薦閱讀:

京劇《定軍山》中黃忠唱詞「頭通鼓,戰飯造」這裡的「造」是指做飯還是吃飯?
除了《我站在城樓觀山景》《一見嬌兒淚滿腮》以外,還有什麼朗朗上口的京劇名段?
如何評價奇葩大會王佩瑜?
《智取威虎山》這出樣板戲怎麼樣?

TAG:京劇 | 相聲 | 曲藝 | 郭德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