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安魂曲到底偉大在哪裡?
一直喜歡莫扎特,聽過五次安魂曲,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人們為何如此盛讚這首曲子,求指點。
不說別的。Kyrie的賦格就足以不朽!
莫扎特1791年12月去世,安魂曲沒寫完的由他的學生蘇斯邁爾幫他寫完,現在手稿保存在奧地利圖書館
落日之淚和求主垂憐特別突出
個人喜好,重點說一下落日之淚
大調和小調交替進行
結構工整,全部都是大和旋和小和旋
就是一場對話
上面是那種靠近天堂的教堂里飄來的聲音
下面是地獄魔鬼人死後接受批判的聲音
上面的人在天堂里
下面的人在地獄
天真可愛無邪天使的感覺
可是就是特別鍾愛這首呀
最喜歡的莫扎特的作品!
其實所有「好在哪裡」 「偉大在哪裡」這種問題都是很主觀的,因此答案往往也都有點主觀的。
所以我也只能說說我的感覺(因為主觀所以有可能和別人驢唇不對馬嘴),首先莫扎特是喜歌劇的超級專業戶,宗教曲子他其實是有點「二把刀」的,但是他的宗教性作品絕對是與眾不同的,比如c小調彌撒開始時,舒緩的小調模進下行營造出低沉的氣氛,恩一切正常……然後合唱出來了,我勒個去你會感到自己呼哧呼哧爬到一個喜馬拉亞山上然後又從山峰上掉下來……我估計當年第一次公演時不知有多少聽眾強忍著當場站起來的慾望,至少瞳孔是放大的………………
安魂曲也一樣,作者似乎故意不讓你平安度過,聽到lacrimosa之前可以說都悲憫少於激動,當初那些關於莫扎特之死的各種都市傳說都把這曲子咋呼的非常恐懼或讓人慌,實際上我從這個作品中真的感受到力量大於哀慟,還有就是充斥著一些一聽就會心一笑的比如Recordare求垂憐那段的二度模進,瞬間讓我腦補到莫扎特某長笛豎琴協奏曲之類,然後感到「果然是他沒錯」
其實我覺得全曲本來可以更讓人驚喜,可惜即使前面,除旋律和部分通奏低音之外的和聲行進大都是別人完成的,補完的傢伙(比如老被莫扎特罵不夠天才的小蘇)中規中矩稍有些放不開。
不過蘇斯邁爾也沒錯他要高度還原莫扎特的意圖,而莫扎特是一位反對一切「怪腔怪調」的忠貞古典主義者。
本人完全不懂,這些都是從網上收集,請君閱覽 。
整理:馬祖梁(以下)。
莫扎特安魂曲詳細分析
Wolfgang Amadus Mozart (1756-1791)
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未完成的不朽傳世之作---安魂曲(KV626)。
作品詳細分析:
Requiem in D minor,K626
1 Introitus(垂憐經):Requiem(進台詠)---莫扎特完成聲樂部分,器樂伴奏以呈完整詳細的器樂譜。
2 Kyrie(求主垂憐)---莫扎特完成聲樂部分,器樂伴奏以呈完整詳細的器樂譜。
3 Squenz(繼敘詠):Dies irae(震怒之日)---莫扎特完成旋律譜,具體指示配器方面。艾伯勒完成管弦樂配器。隨斯邁爾續寫完剩餘的。
4 Tuba mirum(號角聲起)---莫扎特完成旋律譜,具體指示配器方面。隨斯邁爾續寫完剩餘的。
5 Rex tremendae(你是可怕威嚴的君王)---莫扎特完成旋律譜,具體指示配器方面。隨斯邁爾續寫完剩餘的。
6 Recordare(至慈耶穌求你垂憐)---莫扎特完成旋律譜,具體指示配器方面。隨斯邁爾續寫完剩餘的。
7 Confutatis(惡人群魔徑受審判)---莫扎特完成旋律譜,具體指示配器方面。隨斯邁爾續寫完剩餘的。
8 Lacrimosa(落淚之日)---莫扎特寫了八小節,永遠停下了他的筆,成為了他自己真正的安魂彌撒曲。艾伯勒完成管弦樂配器。隨斯邁爾續寫完剩餘的。
9 Offertorium(奉獻經):Domine Deus(主耶穌)---莫扎特寫了聲樂部分。由隨斯邁爾寫完剩餘的。
10 Hostias(犧牲)---莫扎特寫了聲樂部分。由隨斯邁爾寫完剩餘的。
11 Sanctus(聖哉經)---完全由隨斯邁爾寫成,優美、動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經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2 Benedictus(降福經)---完全由隨斯邁爾寫成,優美、動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經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3 Agnus Dei(羔羊經)---採用K220《彌撒曲》:可能來自莫扎特的囑託。
14 Communio:Lux aeterna(領主詠)---採用開頭部分《垂憐經》中的賦格:可能來自莫扎特的囑託。
隨斯邁爾:莫扎特的助手、親密的朋友、學生,比莫扎特小十歲。
約瑟夫·艾伯勒:著名作曲家,繼承薩里耶利成為奧地利宮廷樂長。
安魂曲其實也是彌撒曲的一個分支,主要是指羅馬天主教用於超度亡靈的特殊彌撒,安魂曲的唱詞與普通彌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榮耀經與信經,增加了《震怒之日》。之所以稱為安魂曲,是因為唱詞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開頭(第一句是「主啊,請賜予他們永恆的安息」),安魂曲這個名詞在音樂上接受的人比較多,而教會一般將其翻譯為追思曲。
早期,象拉索、帕萊斯特里納、維多利亞等都寫過安魂曲,比如,帕萊斯特里亞在1591年創作的《死者彌撒》(Missa pro Defunctis),其實就是安魂曲。1605年,當維多利亞擔任馬德里德斯卡爾扎雷亞修道院管風琴師、唱詩班指揮的時候,他創作了一部原先被命名為《悼亡儀式》(Officium defunctorum)的安魂曲,雖然形式上與現在的安魂曲相比有些出入,但莊嚴的音樂卻令人肅然起敬,這些都是文藝復興時代著名的安魂曲作品。許茨、巴赫、海頓等因為並非天主教徒,因此鮮有創作安魂曲,在19世紀初最出名的安魂曲就要算是莫扎特的那部了。
如果要一位粗通音樂的人說出歷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個倒有九個要答莫扎特《安魂曲》。人們熱衷於《安魂曲》的原因更多是出於獵奇。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里德·韋伯的多事的德國作曲家撰寫了一本書,書中對30多年前首演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提出了真偽考據的疑問,於是重新鉤起人們對陳年往事的無限興趣,一時各種關於《安魂曲》的傳奇、假想、謠言、推測與美好幻想相繼出籠,關於莫扎特的一切重又成為搶手貨,從此,《安魂曲》研究竟然成為莫扎特學的一部分。
1791年莫扎特與妻子康斯坦采一起到布拉格參加自己的歌劇《狄托的仁慈》的演出,所有的神秘故事都是從這裡開始的。動身到布拉格前的某一天夜晚有位使者造訪了莫扎特家,他約莫扎特為匿名的委託人創作一部《安魂曲》,並先付了一半酬金,這位信使穿一件灰色的斗篷,使莫扎特頓生莫明的反感,而8月底莫扎特夫婦回到維也納之後,信使再次出現催逼莫扎特交稿。
現在這位「黑衣人」(這又是出自好事者的臆造,因為黑色斗篷更接近地獄使者的打扮)的身份已經昭然若揭,他叫萊特傑普,全權代表弗蘭茨·馮·瓦爾澤格伯爵,伯爵據說頗通音律且喜歡附庸風雅,常常出錢購買別人作品然後填上自己的名字以圖流芳百世,1791年2月份伯爵夫人不幸去世,悲痛之餘伯爵想到應當有一部作品在亡妻一周年時演出,於是他如法炮製請鄰居(或者僕人)萊特傑普跑腿向莫扎特約稿,不管怎樣他總算如願以償地在歷史上留下了姓名,現在我們知道如果沒有這個虛偽的貴族拍腦袋的餿主意莫扎特也許不會那麼早早的死去。莫扎特當時的身體情況非常糟糕,病中的人容易產生宿命感或是許多健康人所不理解的怪念頭,莫扎特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那黑衣人就是索命的冥間使者,而《安魂曲》將是自己的臨終絕筆。莫扎特曾經詢問過黑衣人他所代表的委託人到底是誰?萊特傑普警告莫扎特不要亂打聽,因為那位委託人不願暴露自己的身份,這無法理解的解釋當然令莫扎特更加過敏,於他加倍相信這神秘的使者來自冥冥之中。
在上百種有關莫扎特死因的謠傳中,最漫無邊際的要算是講莫扎特是被共濟會投毒暗害的,要知道莫扎特一直是個品行良好的共濟會會員,連奧地利的國歌也是從他的《小共濟會康塔塔》中節選出來的。還有一個最普遍的說法是莫扎特的對手薩里耶利派人(那個神秘的黑衣人)約莫扎特作曲,在重病之中使他不得休息,最後導致了莫扎特的早夭(這一說法的變種是薩里耶利派人下毒)。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些純屬無稽之談,但熱愛浪漫不甘平淡的人們寧可相信這些更離奇、刺激的提法。
現在讓我們拋棄所有傳聞,回到歷史事實:在生命的最後一年莫扎特瘋狂地作曲,但《安魂曲》的創作卻一直被他擱置,莫扎特只是在其他作曲活動的間隙中才寫上幾段,就在去世前幾天(1791年12月4日)莫扎特還邀請他的內兄申克與歌唱家戈爾(《魔笛》中薩拉斯特洛的扮演者)到家裡為他演唱了《魔笛》的片斷,重病纏身只能卧床的莫扎特感到了將不久於人世,他不願意將未完成的作品留給人們,於是他強打精神又寫了幾段《安魂曲》的音樂,並將創作的意圖向助手緒斯邁爾(Sussmayr, F. X.)作了交代,12月5日凌晨莫扎特去世。
莫扎特去世之後他的妻子康斯坦采就開始著手請人續寫完成《安魂曲》,她首先想到的是著名作曲家約瑟夫·艾伯勒(Eybler, J.),後來就是他繼承薩里耶利成為了奧地利宮廷樂長。艾伯勒完成了《震怒之日》(Dies irae)與《哀悼》(Lacrimosa)的配器,然後他將莫扎特的原譜交還給了康斯坦采,表示無法完成這個重任,萬般無奈之下康斯坦采只能求助於前面提到過的莫扎特的助手緒斯邁爾,最後就是由他續寫完成了整部《安魂曲》。
但有關《安魂曲》的疑點仍然非常多,歷來爭論的問題大概有這些:《安魂曲》的手稿或者抄本是否在莫扎特死後被盜或被轉移?《安魂曲》的手稿是否於1792年3月被賣給了一位貴族?還有一位莫扎特的朋友、單簧管演奏家斯塔德爾(Stadler, M.),康斯坦采曾希望由他續寫完成《安魂曲》,因此他得到過《安魂曲》的手稿,問題是他還了沒有?凡此種種疑問大多是《安魂曲》1792年出版之後提出的,人們希望莫扎特寫完了《安魂曲》,於是有了這些似是而非的推測。
現在來談談緒斯邁爾這個人,他是莫扎特的助手、親密的朋友、學生(他比莫扎特小10歲),他們的關係很好,雖然莫扎特對緒斯邁爾的才智表示過些許惱火與無奈。可以說沒有人比緒斯邁爾更加了解莫扎特的風格與作曲方法,但在他創作的一些歌劇與清唱劇作品裡這種傳承卻無法看到,事實上緒斯邁爾最好的繼承莫扎特風格的作品就是這部續寫的《安魂曲》。而莫扎特生前向緒斯邁爾指明了創作的方向,他的創作意圖得到了學生的貫徹,因此有不少學者認為雖然不夠成熟,但緒斯邁爾的續寫卻是最忠實的,符合原意的。
關於《安魂曲》,莫扎特完成的部分主要是《進台詠》與《求主垂憐》,這兩個段落不僅完成了聲樂部分,器樂伴奏也已經是完整詳細的配器譜。第三部分《繼敘詠》(Sequenz)除了最後一段《哀悼》(Lacrimosa)之外都完成了旋律譜,在配器方面莫扎特亦有較為具體的指示,《哀悼》部分莫扎特只寫了八小節,緒斯邁爾續寫了整個《繼敘詠》,而這個部分的管弦樂配器則是由艾伯勒完成的。第四部分《奉獻經》莫扎特寫了聲樂部分,從這裡直到整部《安魂曲》結束都是由緒斯邁爾譜寫完的,但《安魂曲》最後兩部分《羔羊經》和《領主詠》(Communio)緒斯邁爾並沒有重新譜曲,而是分別採用了現成的《彌撒曲》(KV220)與開頭部分《垂憐經》里的賦格,這恐怕來自莫扎特的囑託。
《安魂曲》開始使用了陰鬱的d小調,沉重的弦樂伴奏與暗淡的情緒象徵了永恆的安息,然而我們還是能夠從音樂中聽到一些騷動不安,象是面對即將到來的永恆死亡心存不甘。請大家關注一下這個灰暗的d小調,莫扎特生前並不常用d小調,只有在《唐璜》中頻繁使用,《唐璜》所涉及的主題同樣是死亡、超自然的神力等等,莫扎特在《安魂曲》中一開頭就使用這個對他來說比較罕見的奇特調性,當時他的困苦心情可見一斑。
黑暗籠罩了整部《安魂曲》,我們不難發現莫扎特在配器中甚至很少使用高音木管樂器,在弦樂沉重節奏的伴襯下,巴松吹奏出主題旋律,接著另外一個主題相隔五度出現在巴賽管1上,當時這種中音單簧管發明不久,莫扎特在他晚年經常使用這種新樂器,比較出名的例子是在歌劇《魔笛》中的使用。
接著,合唱四部相繼演唱起陰暗的安魂曲主題,直到「以永恆的光」(et lux perpetua)處情緒才有了改變,獨唱女高音開始演唱「都應稱頌你」(Te decet hymnus),但沒有進行幾句合唱團就進入了,接替獨唱女高音的旋律繼續發展下去,男低音聲部唱起了「請賜永恆安息」(Requiem aeternam)的主題,女低音聲部與之形成對位關係,在持續了幾小節之後,合唱的另外兩個高音聲部漸次加入。當合唱再次唱起「以永恆的光」時,莫扎特脫離了原來的慢速,將速度提高到活潑的快板,合唱變成了壯麗的雙重賦格曲,這樣便進入了《慈悲經》的篇章,先是男低音、女高音唱「主啊,請垂憐」(Kyrie eleison),然後女低音與男高音唱起另外一個旋律的「基督,請垂憐」(Christe eleison)。
任何一位作曲家都不肯放棄像《安魂曲》里《震怒之日》(Dies irae)這樣的戲劇性段落,在那些宿命的日子裡人們是懷著多麼矛盾的心情來設想著最後審判日的情形啊,因此《震怒之日》也就成為了作曲家們比試力量的戰場。莫扎特使用了d小調,從頭至尾保持了快板的速度,須知莫扎特是以何等恐懼與悵惘的心情來譜寫這段他害怕的音樂的,在作曲家眼中最後審判之日就是灰飛煙滅的人生終點。
同情緒激動的《震怒之日》相比《號角聲起》(Tuba mirum)氣氛就顯得美妙的多了,在長號的伴奏下,獨唱男低音唱起「神奇號角響遍四方」(Tuba,mirum spargens sonum),等到「死與自然不勝驚懼」(Mors stupebit et natura)一句時獨唱男高音進入,獨唱女低音則接續下面的一句「審判者升上寶座」(Judex ergo),男高音同女低音保持增二度音程的關係,在西方音樂中增二度音程象徵了悲傷、哀怨的情緒,直到獨唱女高音唱出「罪人將如何陳述」(Quid sum miser),調性變成了光明的降B大調,給人以一線希望。
下面篇章的情緒是令人激動的堂皇與壯麗,一開始合唱以強音三次反覆演唱「Rex」(君王),然後才完整地唱出「你是可怕威嚴的君王」(Rex tremendae),氣勢宏大,但到了最後一句「仁慈之源勿忘救我」(Salva me, fons pietatis)時合唱突然變化為極弱的音量,速度也漸慢,原本充滿希望的降E大調轉成了d小調,莫扎特這樣的調性布局是否要表現一種絕望的情緒呢?
在大提琴與兩支巴賽管的三重伴奏下,開始了溫柔的四重唱「至慈耶穌求你垂憐」(Recordare, Jesu pie),這段演唱以下降半音為主,到中段處原來的復調漸次過渡到主調,弦樂以搖晃的切分音型伴襯,表現出人們在耶穌面前祈禱的虔誠與自感慚愧動搖的情緒。下面的「惡人群魔徑受審判」(Confatatis maledictis)顯得十分戲劇化,男聲合唱在長號粗暴的伴奏背景下演唱首句,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女聲合唱優雅、充滿希望的「請招我享善人永福」(Voca me cum benedictis),莫扎特只以弦樂伴奏,雖然這句歌詞被男聲合唱粗暴地打斷,但聽眾還是能被祈求救助的動人呼籲打動。接下來的篇章《落淚之日》(Lacrimosa dies illa)是整部安魂曲中最具悲劇性的段落之一,女高音以漸強的音量表現永恆安息到來之前的悲痛之情,也就是在這段音樂中莫扎特永遠停下了他的筆,這段《落淚之日》才是莫扎特自己真正的安魂彌撒曲。
下面的篇章是《奉獻經》,兩段經文分別是《主耶穌》(Domine Jesu)與《犧牲》(Hostias),《主耶穌》規模宏大,有好幾處七度的跳躍引人注目,等到進入最後一句「這是昔日你應許亞伯拉罕和他的子孫的」(Quam olim Abrahae promisisti et semini ejus)時,音樂變成了嚴密的賦格,效果輝煌。《犧牲》氣氛安寧、祥和,但一些半音的穿插令人回想起不祥的「安魂曲主題」,最後《奉獻經》在《主耶穌》尾聲的壯麗賦格中結束。
隨後是《聖哉經》與《降福經》,這兩段音樂都出自緒斯邁爾的手筆,除非莫扎特生前曾經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降福經》部分優美、動人,具有典型的莫扎特式的明朗,但也有學者認為4位獨唱者的的賦格過分晚期巴洛克化,沒有莫扎特那種生動的表現力。
緒斯邁爾譜寫的《羔羊經》從低音弦樂的伴奏開始,合唱的表現顯得異常嚴肅、沉重,這段音樂被認為是最忠實於莫扎特原作精神的段落,最後,也許是遵循了老師的遺願,緒斯邁爾將音樂交還給獨唱女高音,他引用了《進台詠》中「永恆安息」的主題,使作品獲得了統一,這大概也就是平庸的續寫者能夠對天才的開拓者盡到的最大的職責了吧,全曲最終在莊嚴、激越的賦格曲中結束。
整理:馬祖梁(以上)
百度百科(以下)
莫扎特《安魂曲》創作過程
如果要一位粗通音樂的人說出歷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個倒有九個要答莫扎特《安魂曲》。人們熱衷於《安魂曲》的原因更多是出於獵奇。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里德·韋伯的多事的德國作曲家撰寫了一本書,書中對30多年前首演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提出了真偽考據的疑問,於是重新鉤起人們對陳年往事的無限興趣,一時各種關於《安魂曲》的傳奇、假想、謠言、推測與美好幻想相繼出籠,關於莫扎特的一切重又成為搶手貨,從此,《安魂曲》研究竟然成為莫扎特學的一部分。
1791年莫扎特與妻子康斯坦采一起到布拉格參加自己的歌劇《狄托的仁慈》的演出,所有的神秘故事都是從這裡開始的。動身到布拉格前的某一天夜晚有位使者造訪了莫扎特家,他約莫扎特為匿名的委託人創作一部《安魂曲》,並先付了一半酬金,這位信使穿一件黑色的斗篷,使莫扎特頓生莫明的反感,而8月底莫扎特夫婦回到維也納之後,信使再次出現催逼莫扎特交稿。
現在這位「黑衣人」(這又是出自好事者的臆造,因為黑色斗篷更接近地獄使者的打扮)的身份已經昭然若揭,他叫萊特傑普,全權代表弗蘭茨·馮·瓦爾澤格伯爵,伯爵據說頗通音律且喜歡附庸風雅,常常出錢購買別人作品然後填上自己的名字以圖流芳百世,1791年2月份伯爵夫人不幸去世,悲痛之餘伯爵想到應當有一部作品在亡妻一周年時演出,於是他如法炮製請鄰居(或者僕人)萊特傑普跑腿向莫扎特約稿,不管怎樣他總算如願以償地在歷史上留下了姓名,現在我們知道如果沒有這個虛偽的貴族拍腦袋的餿主意莫扎特也許不會那麼早早的死去。莫扎特當時的身體情況非常糟糕,病中的人容易產生宿命感或是許多健康人所不理解的怪念頭,莫扎特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那黑衣人就是索命的冥間使者,而《安魂曲》將是自己的臨終絕筆。莫扎特曾經詢問過黑衣人他所代表的委託人到底是誰?萊特傑普警告莫扎特不要亂打聽,因為那位委託人不願暴露自己的身份,這無法理解的解釋當然令莫扎特更加過敏,於他加倍相信這神秘的使者來自冥冥之中。
在上百種有關莫扎特死因的謠傳中,最漫無邊際的要算是講莫扎特是被共濟會投毒暗害的,要知道莫扎特一直是個品行良好的共濟會會員,連奧地利的國歌也是從他的《小共濟會康塔塔》中節選出來的。還有一個最普遍的說法是莫扎特的對手薩里耶利派人(那個神秘的黑衣人)約莫扎特作曲,在重病之中使他不得休息,最後導致了莫扎特的早夭(這一說法的變種是薩里耶利派人下毒)。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些純屬無稽之談,但熱愛浪漫不甘平淡的人們寧可相信這些更離奇、刺激的說法。
現在讓我們拋棄所有傳聞,回到歷史事實:在生命的最後一年莫扎特瘋狂地作曲,但《安魂曲》的創作卻一直被他擱置,莫扎特只是在其他作曲活動的間隙中才寫上幾段,就在去世前幾天(1791年12月4日)莫扎特還邀請他的內兄申克與歌唱家戈爾(《魔笛》中薩拉斯特洛的扮演者)到家裡為他演唱了《魔笛》的片斷,重病纏身只能卧床的莫扎特感到了將不久於人世,他不願意將未完成的作品留給人們,於是他強打精神又寫了幾段《安魂曲》的音樂,並將創作的意圖向助手緒斯邁爾(Sussmayr.F.X.)作了交代,12月5日凌晨莫扎特去世。
莫扎特去世之後他的妻子康斯坦采就開始著手請人續寫完成《安魂曲》,她首先想到的是著名作曲家約瑟夫·艾伯勒(Eybler, J.),後來就是他繼承薩里耶利成為了奧地利宮廷樂長。艾伯勒完成了《震怒之日》(Dies irae)與《落淚之日》(Lacrimosa)的配器,然後他將莫扎特的原譜交還給了康斯坦采,表示無法完成這個重任,萬般無奈之下康斯坦采只能求助於前面提到過的莫扎特的助手緒斯邁爾,最後就是由他續寫完成了整部《安魂曲》。
如何欣賞
「Introitus」 進堂詠
低沉而緩慢的吹奏,伴隨著陣陣平靜和諧樂,把人們代進了莊嚴肅穆的教堂中,靜靜等待著即將開始的「安魂彌撒」。這裡只有兩種樂器進行演奏,Bassetthorn:莫扎特最喜歡的老式單簧管,和Bassoons(巴松管)。
當引曲過後,突然響起Trombones(長號) 的高抗激昂的吹奏,告示人們,彌撒開始。低沉渾厚的(BASS)男中音,把人們的心,靈魂,感情,代入一片寧靜,嚴肅。伴隨著接之而來的,源源不絕的,唱詩班多次重複的合唱,另人如身臨其境,共祝禱詞。
"主阿,讓他們永恆地休息吧。主阿,把輕亮的光永久地撒在在他們的軀體。上帝阿,願我的讚美和誓願,隨著這禱告飄向耶路撒冷。願你聽見我的禱告, 安撫死者的靈魂,接受死者的骨肉,讓他們永恆地安息吧。"
中文歌詞編輯
I. 進堂詠(Introitus)
主!請賜給他們永遠的安息,
並以永遠的光輝照耀他們。
天主!錫安的人要歌頌你;
他們要在耶路撒冷向主還願。
請垂聽我禱告!
一切生靈都要來歸於主。
主!請賜給他們永遠的安息,
並以永遠的光輝照耀他們。
II. 垂憐經(Kyrie)
上主求你垂憐
基督求你垂憐
上主求你垂憐
III. 繼抒詠(Sequenz)
1、震怒之日(Dies irae)
大衛和眾先知作證;
塵寰將在烈火中熔化,
那日子才是天主震怒之日,
審判者未來駕臨時,
一切都要詳加盤問,嚴格清算,
我將如何戰慄!
2、號角響徹四方(Tuba mirum)
號角響徹四方,
墓穴中的已死眾生,
都將被逼走向主的台前。
受造的都要復活。
答覆主的審訊,
死亡和萬象都要驚惶失措。
展開記錄功過的簿冊,
罪無巨細,無一或遺,
舉世人類都將據此裁判。
當審判者坐定後,
一切隱秘都將暴露,
無一罪行可逃遣罰。
可憐的我,那時將說什麼呢?
義人不能安心自保,
我還向誰去求庇護?
3、威嚴赫赫的君主(Rex tremendae majestatis)
威嚴赫赫的君主,
你救了你所預簡的,
完全出於你白白的恩賜!
仁慈的源泉,請你救我。
4、慈悲的耶穌(Recordare, Jesu pie)
慈悲的耶穌,請你懷念,
你曾為我降來人間,
到了那天,勿殄滅我。
你為覓我,受盡辛勞;
又為救我,被釘死於十字架上。
但願這些苦難,並不付諸東流。
報應的審判者是公正的,
願在清算的期限前,
恩賜寬恕我的罪愆。
我如囚犯,聲聲長嘆,
因我有罪,滿面羞慚;
天主!懇求你,饒恕我吧!
你曾赦免了抹大拉的瑪利亞,
你又憐恤了右盜,
求你也給我一線希望。
我的禱告固不足取;
但你是慈善的,請你包涵,
勿使我墮入永火。
請你使我側身綿羊群內,
使我能脫離山羊,
請將我列於你右翼之中。
5、羞慚無地(Confutatis maledictis)
你使該受指責的人羞慚無地,
又將他們投入烈火,
請你招我,與應受祝福的人為伍。
我五體投地向你哀求,
我痛心懊悔,心如死灰。
求你照顧我的生死關頭。
6、落淚之日(Lacrimosa)
這是可痛哭的日子,
死人要從塵埃中復活,
罪人要被判處。
然而天主啊!求你予以寬赦。
主!仁慈耶穌!
求你賜他們以安息。阿門。
IV. 奉獻經(Offertorium)
1、主耶穌基督(Domine, Jesu Christe)
主耶穌基督,光榮之王!
求主從冥府的刑罰和深淵中
救出全部已故信友的靈魂;
求你救他們脫離獅口;
別讓地獄吞噬了他們,
別讓他們墮入幽冥。
願主掌旗天使聖彌額爾把他們都領到聖善光明之域,
因為這是主從前許過亞伯拉罕及其後裔的。
2、牲品與祈禱(Hostias et preces)
主!請接納我們為讚美主而向主獻上的犧牲和禱告,
為使今天我們所紀念的靈魂,
從死亡而超升入生命的境界,
因為這是主從前許過亞伯拉罕及其後裔的。
V. 聖哉經(Sanctus)
聖哉、聖哉、聖哉,上主,萬有的天主。
你的光榮充滿天地,
讚美歸於至高者。
VI. 讚美經(Benedictus)
奉上主名來的當受讚美。
讚美歸於至高者。
VII. 羔羊經(Agnus Dei)
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
求你賜給他們永遠的安息。
VIII. 領主詠(Communio)
主!願永遠的光輝照耀他們,
使他們永遠與主的聖人為伍,
因為主是慈悲的。
主!請賜給他們以永遠的安息,
願永恆的恩光照耀他們。
作品分析
序曲
I. 《安魂曲》開始使用了陰鬱的d小調,沉重的弦樂伴奏與暗淡的情緒象徵了永恆的安息,然而我們還是能夠從音樂中聽到一些騷動不安,象是面對即將到來的永恆死亡心存不甘。請大家關注一下這個灰暗的d小調,莫扎特生前並不常用d小調,只有在《唐璜》中頻繁使用,《唐璜》所涉及的主題同樣是死亡、超自然的神力等等,莫扎特在《安魂曲》中一開頭就使用這個對他來說比較罕見的奇特調性,當時他的困苦心情可見一斑。
黑暗籠罩了整部《安魂曲》,我們不難發現莫扎特在配器中甚至很少使用高音木管樂器,在弦樂沉重節奏的伴襯下,巴松吹奏出主題旋律,接著另外一個主題相隔五度出現在巴賽管1上,當時這種中音單簧管發明不久,莫扎特在他晚年經常使用這種新樂器,比較出名的例子是在歌劇《魔笛》中的使用。
接著,合唱四部相繼演唱起陰暗的安魂曲主題,直到「以永恆的光」(et lux perpetua)處情緒才有了改變,獨唱女高音開始演唱「都應稱頌你」(Te decet hymnus),但沒有進行幾句合唱團就進入了,接替獨唱女高音的旋律繼續發展下去,男低音聲部唱起了「請賜永恆安息」(Requiem aeternam)的主題,女低音聲部與之形成對位關係,在持續了幾小節之後,合唱的另外兩個高音聲部漸次加入。當合唱再次唱起「以永恆的光」時,莫扎特脫離了原來的慢速,將速度提高到活潑的快板,合唱變成了壯麗的雙重賦格曲。
第一樂章
II. 這樣便進入了《慈悲經》的篇章,先是男低音、女高音唱「主啊,請垂憐」(Kyrie eleison),然後女低音與男高音唱起另外一個旋律的「基督,請垂憐」(Christe eleison)。
第二樂章
III-1. 任何一位作曲家都不肯放棄像《安魂曲》里《震怒之日》(Dies irae)這樣的戲劇性段落,在那些宿命的日子裡人們是懷著多麼矛盾的心情來設想著最後審判日的情形啊,因此《震怒之日》也就成為了作曲家們比試力量的戰場。莫扎特使用了d小調,從頭至尾保持了快板的速度,須知莫扎特是以何等恐懼與悵惘的心情來譜寫這段他害怕的音樂的,在作曲家眼中最後審判之日就是灰飛煙滅的人生終點。
III-2. 同情緒激動的《震怒之日》相比《號角聲起》(Tuba mirum)氣氛就顯得美妙的多了,在長號的伴奏下,獨唱男低音唱起「神奇號角響遍四方」(Tuba,mirum spargens sonum),等到「死與自然不勝驚懼」(Mors stupebit et natura)一句時獨唱男高音進入,獨唱女低音則接續下面的一句「審判者升上寶座」(Judex ergo),男高音同女低音保持增二度音程的關係,在西方音樂中增二度音程象徵了悲傷、哀怨的情緒,直到獨唱女高音唱出「罪人將如何陳述」(Quid sum miser),調性變成了光明的降B大調,給人以一線希望。
III-3. 下面篇章的情緒是令人激動的堂皇與壯麗,一開始合唱以強音三次反覆演唱「Rex」(君王),然後才完整地唱出「你是可怕威嚴的君王」(Rex tremendae),氣勢宏大,但到了最後一句「仁慈之源勿忘救我」(Salva me, fons pietatis)時合唱突然變化為極弱的音量,速度也漸慢,原本充滿希望的降E大調轉成了d小調,莫扎特這樣的調性布局是否要表現一種絕望的情緒呢?
III-4. 在大提琴與兩支巴賽管的三重伴奏下,開始了溫柔的四重唱「至慈耶穌求你垂憐」(Recordare, Jesu pie),這段演唱以下降半音為主,到中段處原來的復調漸次過渡到主調,弦樂以搖晃的切分音型伴襯,表現出人們在耶穌面前祈禱的虔誠與自感慚愧動搖的情緒。
III-5. 下面的「惡人群魔徑受審判」(Confatatis maledictis)顯得十分戲劇化,男聲合唱在長號粗暴的伴奏背景下演唱首句,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女聲合唱優雅、充滿希望的「請招我享善人永福」(Voca me cum benedictis),莫扎特只以弦樂伴奏,雖然這句歌詞被男聲合唱粗暴地打斷,但聽眾還是能被祈求救助的動人呼籲打動。
III-6. 接下來的篇章《落淚之日》(Lacrimosa dies illa)是整部安魂曲中最具悲劇性的段落之一,女高音以漸強的音量表現永恆安息到來之前的悲痛之情,也就是在這段音樂中莫扎特永遠停下了他的筆,這段《落淚之日》才是莫扎特自己真正的安魂彌撒曲。
第三樂章
IV-1. 下面的篇章是《奉獻經》,兩段經文分別是《主耶穌》(Domine Jesu)與《犧牲》(Hostias),《主耶穌》規模宏大,有好幾處七度的跳躍引人注目,等到進入最後一句「這是昔日你應許亞伯拉罕和他的子孫的」(Quam olim Abrahae promisisti et semini ejus)時,音樂變成了嚴密的賦格,效果輝煌。
IV-2. 《犧牲》氣氛安寧、祥和,但一些半音的穿插令人回想起不祥的「安魂曲主題」,最後《奉獻經》在《主耶穌》尾聲的壯麗賦格中結束。
第四、五樂章
V/VI. 隨後是《聖哉經》與《降福經》,這兩段音樂都出自緒斯邁爾的手筆,除非莫扎特生前曾經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降福經》部分優美、動人,具有典型的莫扎特式的明朗,但也有學者認為4位獨唱者的的賦格過分晚期巴洛克化,沒有莫扎特那種生動的表現力。
第六、七樂章
VII./VIII. 緒斯邁爾譜寫的《羔羊經》從低音弦樂的伴奏開始,合唱的表現顯得異常嚴肅、沉重,這段音樂被認為是最忠實於莫扎特原作精神的段落,最後,也許是遵循了老師的遺願,緒斯邁爾將音樂交還給獨唱女高音,他引用了《進台詠》中「永恆安息」的主題,使作品獲得了統一,這大概也就是平庸的續寫者能夠對天才的開拓者盡到的最大的職責了吧,全曲最終在莊嚴、激越的賦格曲中結束。
對事不對人,對事不對人,對事不對人——因為我對他本人毫無興趣
然後:
我只能說這個你別著急,我最近一直在做對於莫扎特小調音樂的欣賞的文章,K.626是繞不開的。
所以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我的專欄:知乎專欄·「介甫說」- https://zhuanlan.zhihu.com/jiefushuo?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好飯不怕晚
原答案:
這種回答都有60多人贊,我的天
「莫扎特安魂曲屬於濃墨重彩的表現主義」
看來知乎上的人不僅會吹牛逼,而且還會編瞎話
勛伯格、貝爾格和韋伯恩看到了這句話流下了十分欣慰的眼淚:「媽的,我們偉大的前輩早就寫出了表現主義音樂!你們這幫渣渣竟然說我們的音樂不好聽!你們可以去見莫扎特了!」
莫扎特:一臉懵逼+黑人問號.jpg
哈哈哈
PS:又看到一個,不知所云_(:зゝ∠)_
說的是k.626,怎麼舒伯特還冒出來了
其實莫扎特的東西都挺偉大的,鋼協,交響,歌劇,各樂器協奏曲,至於安魂曲可能是因為死亡效應,也或許真的具有偉大的特性,本身這部作品大部分是他學生完成的。我不是專業音樂生更不是學作曲的,在此只普及樓主一個觀點:通常古典音樂中偉大的作品不是由單純欣賞者所反饋的好聽不好聽決定的,而是作品裡運用的技法創新和其達到實際聽覺效果所決定的,通常能對此作出判斷的是專業圈,甚至後世的專業圈。
偉大的作品都具有繼往開來的特點。
題主可能覺得這玩意也沒啥悅耳的不能感動中國感動地球,但說實話在評價音樂作品的時候,這個角度是然並卵了。
最後可能又要用我常用的結尾了,可能有某個專業作曲的閑著蛋疼碼了一大堆學術文字來準確客觀的告訴題主如何偉大,但題主如果不是專業的或進行相當於專業的作曲學習的恐怕不能看懂,音樂是不存在空中樓閣的。而且我通常覺得能進行這樣的提問,多半是不懂的。
題主如果真如我所料是業餘的,建議不要考慮這種偉大與否的問題,多關心你是否喜歡聽的問題,不喜歡就先不聽,過幾年再說,走心。
更新:
最近多了很多贊,原來是被掛了,笑。。。
感謝@馬介甫 的提醒,我用表現主義這個詞是錯的,表現主義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專指一個20世紀初流行的流派。錯了就是錯了,誤導讀者要在此道歉。既然被截圖了下面就不改了,保留原文。
但是我要表達的意思其實沒有變,表現主義_百度百科 其中許多描述是我願意用來描述這部作品的,至於是否合適,請大家自行判斷。
另外我非常反感答案不答題,專門反駁某個答案的行為,所以給提醒的答案點了沒有幫助。
————以下原答案————
我讀書少,但是很喜歡這曲子所以亂入一下。。。就作為讀書少的人來答吧!
對於當代修養一般的人來說,它聽得懂。
我們聽音樂聽的不是結構技巧,我們關心它的內容,最好有劇情,既然叫安魂曲,就要有死人的樣子。
其它安魂曲都過於溫婉,複雜,曖昧。或者還帶有清高的宗教風味,太多距離感。不知道在說什麼。
莫扎特安魂曲屬於濃墨重彩的表現主義,你不需要懂曲式、織體、調性配器什麼的才能欣賞。在有名的安魂曲中找不到哪部比他的Dies Irae更憤怒,比他的Rex更莊嚴,比他的Lacrimosa更潸然淚下。
我們早就習慣這種風格,或者說,當代主流的大型作品,包括電影配樂,已經繼承了他這部分風格。
再加上「這是作者為自己所寫的安魂曲」的傳說,就更容易代入情感。Kyrie的壓迫感和恐懼感,Rex後半部的卑微可憐,Lacrimosa的悲愴之後,Domine Jesus Criste中華麗的天國使人類又顯得那麼微不足道,緊接著歌詞又結合賦格反反覆復說道「這是主許給亞伯拉罕的子孫的」,帶來些許欣慰。每個人都會死,都怕死,所以在面對死亡這個話題,在莫扎特強烈的表現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解讀。
學院派和大眾都喜歡的才是真的經典作品。
沉重陰鬱的d小調令人感同身受吧。
例如一個lol玩家看守望先鋒的精彩集錦,半藏連著5發隨緣爆頭箭可能也沒有一個銳雯的光速qaqaqa給他的觸動大。
我不了解他的流派歷史背景什麼的
也不了解他的編曲手法什麼的
作為讀書少的人
我只是想說
一首曲子之所以配的上偉大這個形容詞,是因為它給了太多太多人心靈的震撼,撫慰,共鳴
,
他們在同一首曲子里找到安慰和溫暖以及同類
它跨越世紀以及國籍
但是
它絕不是因為偉大而偉大。
人才是主體。你才是主體。
如果你沒有感覺,那就是沒有感覺,不要為了附和歷史而強迫自己有感覺。那沒有意義,無論是對音樂還是對你。
當然了,這種經典到載入史冊的音樂
多聽聽比較好,五遍你連當下的流行歌都未必能聽懂。。
使命召喚5戰爭世界,蘇軍戰役最後一個關卡,玩家操作的列兵彼得連科衝上帝國廣場時,bgm是搖滾版的dies irae,是我個人遊戲體驗中腎上腺素爆發最多的一次。
它的偉大在於,即便我從未聽過它,我也知道它;即便我從未聽過它,我還要逢人便誇,以免暴露我的無知!
每個人點不一樣,比如有的人覺得莫扎特就是神,有人覺得莫扎特就是矯情
能做到一般大眾和專業出身的都喜歡,就是成功
我不知道它偉大在哪,但感覺唱著挺爽的,尤其是各種和弦,聽起來也爽
唱著唱著突然感覺自己懂拉丁文了。。。就是這種感覺
莫扎特寧可餓死,不搞三偽藝術。且莫扎特的音樂深入靈魂很深,比如安魂曲,把人內心深處的各種恐懼都細緻地刻畫出來了。整個樂曲,可以很深刻地體會到,被死神擁抱,被災難擁抱的人,最後如何與死神和睦相處。
作品誕生至今已經很多年過去了,依然能出現在知乎,說明不是流行,而是經典。
就愛聽個安魂曲,我每次都是聽完彌賽亞直接聽KV626的。都好喜歡
偉大在哪裡不知道,但是聽著讓我渾身共振一樣…第一次是上課老師放的莫扎特的同名電影,看著他與死神賽跑揮筆疾書曲譜燃得不得了,後來大概十年前跳蚤市場偶得原聲cd,收藏之。陸陸續續聽了幾個其他的安魂曲,感覺這個最讓人震撼。非專業的我看到就想強答一個啊……為什麼偉大我說不出來,但是聽著真的很棒的感覺有木有?
能在瞬間深入你的靈魂,讓人脫離現實的種種,或許這就是其偉大之處。
推薦閱讀:
※以京劇為代表的各種中國傳統戲曲中,為什麼沒有出現像威爾第、瓦格納一類的歌劇作曲家?
※為什麼 van Gogh 譯為梵高,而 van Beethoven 只譯為貝多芬卻略去了 van?
※有哪些人是音樂史上真正的天才作曲家?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 作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