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句在「詩歌」這個大家庭中的地位如何?
順便問一個問題——
芭蕉的詩風可以用「閑寂風雅」四個字來概括。像他的名句《古池》就是通過閑寂的獨特表現力來產生藝術的風雅美的:
「閑寂古池旁,
青蛙跳進水中央,
撲通一聲響。」這首俳句描寫了一隻青蛙跳入古池的一剎那。在這一剎那,四周閑寂的靜與青蛙躍入池塘的動完美的結合了起來。青蛙跳之前,一切是靜的,青蛙跳之後,一切仍會恢復平靜。表面上是無休無止的靜,內面卻蘊含著一種大自然的生命律動和大自然的無窮的奧妙,以及作者內心的無比激情。飄溢著一股微妙的余情餘韻和一股清寂幽玄的意境。
——引自百度百科。
這首詩為什麼讀著像口水詩?是因為翻譯的問題嗎?在詩壇有沒有人對俳句有過類似於我們對口水詩的質疑?
----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發現 · 日本,更多日本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我曾在不同的場合重複過這樣一個觀點:少讀俳句。如果你想了解日本文化,你可以去讀錢稻孫老人譯的《萬葉集》;你可以去讀劉德潤譯的《百人一首》;去讀林文月譯的《枕草子》……但是不要讀俳句。
俳句不是那麼好讀的。一來國內暫時還沒有一個收錄較廣的好的譯本,二來俳句也礙於它本身文本的特殊性。
俳句原本是一種詼諧的應答,一種對和歌、連歌的模仿和戲謔,也就是知乎上俗稱的抖機靈。它從誕生時起本身就帶著某種卑俗的意義。在古時的日本,崇尚漢學,那時的文人以會的漢字多為榮,就像評論里說的那樣,「漢詩」是一種逼格很高的詩體。同時「和歌」常是文人唱和之作,在源氏物語中,光源氏和他的情人們之間往來書信也多用和歌,也是一種文化人的象徵。但是俳句不同,俳句是庶民式的。
直到松尾芭蕉出現,俳句才正式成為一種有審美價值(逼格)的文體。此後俳句以其短小精悍、凝練有餘韻的特點被文人們喜愛,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俳句。
俳句的興盛似乎是大和民族的某種特性的必然結果:他們對季節、風物的敏感和他們的含蓄內斂。在茶道和花道中,有一種講究,用的茶具、花一定要符合季節的心情。這些文化現象有的在現代日本仍然遺留了下來:櫻花祭、紅葉狩……
「季語」是俳句中很重要的部分。「菜の花」、「かげろう」這些季語就像我們唐詩宋詞中的「楊柳」、「鷓鴣」等意象群一樣,是深刻在民族記憶深處的感情象徵,都具有獨特的美學意義。如果一個人不了解中國文化,他很難理解「搗衣砧上拂還來」的美感。同樣的,如果我們不了解日本文化,也很難理解「古池や 蛙飛び込む 水の音」到底閑寂在哪。
俳句因為它的短小,所以常常追求一種欲罷還休、欲言又止的感覺。它忌諱將心情說透了,夏目漱石曾有一句經典的翻譯:「今晚的月色真美。」算是大和民族的這種特性最好的體現。同時俳句常詠細微之事,目前之事。日語中有個詞,叫做「一期一會」,是指每一次和人、物的相遇,都是獨一無二的難得的機緣,然而這一切又是短暫且易逝的。松尾芭蕉騎馬,發現馬兒在吃木槿,他就寫「道のべの 木槿は馬に 喰はれけり」這就是一瞬間的小事,抒發他對易逝之物的感慨。
同時俳句還有很多的細微的手法,諸如象徵、比喻、破調、字余等等。五七五的節奏製造出來的一種語感和節奏感也是不容忽視的東西,這些是翻譯難以完成的。如果對日語沒有一定的了解,也很難體會。
俳句不是用來「理解」的,而是用來「感受」的。你得有一顆善感的心,這種纖細的特質在快節奏的現代性中顯得尤為突出,因此有很多西方的現代詩人都從俳句中得到過靈感。特朗斯特羅姆、龐德(不是三國那個龐德,是Ezra Pound)、博爾赫斯……
還有一個日本的作家將這種特質溶解在他的小說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纖細委婉卻直抵人心,他叫川端康成。我至今忘不了他在《山音》中的結尾:信吾也一邊揉著酸痛的脖頸一邊站起身來,無意中望了望客廳,開亮了電燈,揚聲喊道:
「菊子!土瓜都聳拉下來了。太沉啦!」
因為洗滌陶瓷碗碟的聲音太大,菊子似乎沒有聽見。
如果有人想讀俳句,我常向他們推薦這幾句:
「古郷や よるも障るも 茨の花」——小林一茶
(故鄉呀,挨著碰著,都是帶刺的花。)
「凩や 海に夕日を 吹き落とす」——夏目漱石
(冬日的寒風,朝著大海,將夕陽吹落)
以及被痞子蔡寫出來後在文青之間廣為流傳的那句:
「朝顔に 釣瓶とられで 貰い水」——千代女
(朝顏生花藤,百轉千迴繞釣瓶,但求人之水)
這些俳句或直接抒情或比喻擬人使用的意象也比較容易被接受,可能更容易「進入」一些。但是如果你真想感受俳句之美,我推薦你可以先了解一些日本的文化,也可以先看川端康成的小說。
(最後打個廣告,最近在準備寫一個關於80年代詩歌史的答案。可以戳這裡:詩,對八十年代的青年意味著什麼?)
2014.12.23 提前祝大家聖誕快樂了。(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節啦=w=)就題主兩個問題閑扯一下。
①俳句在日本詩歌中的地位。
②在詩壇有沒有人對俳句有過質疑。
(關於口水詩不了解就不提了。)
其實這兩個問題都跟俳句的歷史有關。所以先啰嗦一下俳句的成立,不想看大段文字的可以直接略過。正文後會舉例幫助理解。
xxxxxx接下來是相關姿勢xxxxxx
俳句的歷史首先要追溯到連歌。
===和歌與連歌===
連歌與和歌在遣詞——比如僅可使用雅語(古稱「大和言葉」)、修辭——比如枕詞、掛詞、緣語等都非常相似。
連歌與和歌的主要區別在於:和歌為單人創作,而連歌為多人。(起初是雙人對歌*,後發展為多人接龍*。)
===地位===
---和歌與連歌的地位---
和歌在日本詩歌領域的地位,從第一本勅撰和歌集成立開始便趨於穩固,在俳句出現前已是毋庸置疑的首席了。
連歌的地位雖未可考*,但至少在日本中世大量流傳過。且到近世不僅沒有像和歌那樣過為陽春白雪而不為庶民所接受,反而派生出了俳諧這樣的詩歌形式。
所以連歌至少是相對普遍的文藝形式*。
---俳諧的地位---
而俳諧,是「俳諧的連歌」的簡稱,意為「滑稽的連歌」。
俳諧由江戶時期的松永貞德第一次集大成,並使之進入大眾視線。松永還創立了「貞門」,並規定俳諧可以使用俗語。
與此同時還存在「談林」派。不僅能夠使用俗語,修辭也不用局限於傳統,使俳諧的受眾更廣。
☆芭蕉最開始是貞門的人,後來自立了「蕉門」,歌風也隨之有所變化。
而俳句還要在更之後,明治時期由正岡子規創立。
〔以上為俳句成立之前的歷史。〕
xxx跳過相關姿勢的人看這裡xxx
一、形成順序基本是:和歌—連歌→俳諧→俳句
二、人數區別:和歌一人;連歌?俳諧多人;俳句一人
三、句數區別:和歌一首*57577;連歌?俳諧575-77-575-...(理論上無限,常見100句);俳句一句575
四、遣詞區別:和歌?連歌雅語;俳諧?俳句兼有
五、修辭區別:和歌?連歌傳統;俳諧?俳句兼有
註:
-考慮到跟問題無關,很多俳句大家沒有提到,比如蕪村、一茶。
-很多知識點也沒涉及,比如季語,比如長歌短歌……有興趣的自己補充。
-*號為學術上有爭議,但個人以為足夠科普程度的遣詞。
~~~相關姿勢補充完畢~~~
下面舉幾個栗子 幫助理解。
和歌:
花の色は 移りにけりな いたづらに 我が身世にふる ながめせし間に
(小野小町)
連歌:
けふりのいろに にたるうきくも
なきひとを おもふもかなし ゆふまくれ
くさはのつゆも かせにみたれぬ
あたしのや たれもさこそと そてぬれて
(《新撰菟玖波集》)
俳諧:
雪月花 つゐに三世の 契かな
(與謝蕪村)
俳句:
じゃんけんで負けて 螢に生れたの
(池田澄子)(現代俳句)
以上都特意選取了比較優美的。
可以看出和歌和連歌的遣詞的意象非常一致。移り、徒ら、浮雲、夕暮れ、亂れ、袖濡れ,這些詞如果看多了和歌,基本有一半都能用到一兩個。
而蕪村的用詞在俳人中已經是非常優美的了(比如「契」),依然會有非和語(雪月花和三世)出現。
最後池田阿姨,已經完全不在意遣詞了,有趣就行。
很重要所以再說一遍!
這些都是較為優美的詩句,不然俳諧和俳句真的是黃冷笑話漫天飛。(而和歌和連歌普遍跟栗子區別不大。)
~~~~~~
終於要開始回答問題了嗯。
①地位。
這個要分時代。
①-⑴俳諧剛成型到俳句成立為止。
俳諧一開始就是宣稱是庶民的娛樂,從連歌里脫離開來,還擺脫了那些基本靠意境的雅語,所以最初有個自身定位的問題。
後來連古典的「梗」——即上述「修辭」都可以不用了,也就是說不止語言、連內容也放開了,基本你能配合季語和前文,編個575或者77的段子就算作了一段俳諧。
這個時候出版的俳諧集都有大量的愛好者投稿。
再後來由於大量小學生(劃掉!)還是覺得前文限制太多,索性把俳諧——即「俳諧的連歌」里的句子單獨提出來,我們來做「俳句」吧!
芭蕉的發句(連歌/俳諧創作的第一句575)後就被單獨修訂成俳句集。
【所以其實題主認為的芭蕉俳句,在芭蕉生前,還叫俳諧。】(很重要所以加框。)
這個時候的俳句,正逐漸被文藝文學摒棄,並大步邁向庶民。
①-⑵俳句成立至今。
俳句把俳諧僅有的規定——多人模式也去除了,導致只要是575的段子,都能叫俳句。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大眾娛樂。
例:推上有俳句接龍(其實又復古了俳諧的模式_(:з」∠)_)
②質疑。
明治26年的《芭蕉雜談》中,正岡子規發表了「連俳非文學論」,否定了僅僅前後句有內容上的關聯的連句形式,表述了文學作品必須有個主題思想才成立的觀點。自此,連句和俳諧開始在大眾眼中消失。
嗯,仔細看看會發現,這貨是成立了俳句的人。
而俳句自身呢?樹大招風嘛。
最有名的應該就是「第二芸術 ―現代俳句について―」(桑原武夫?《世界》?1946年11月?岩波書店)這篇論文了。
桑原表示俳句並不能代表現代日本人。他把15首水平參差的俳句列出來讓評論家猜哪些是名家作品,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同時否認芭蕉在俳句神壇的地位。
------
(說起來雖然芭蕉死了好久才有了俳句這個藝術形式,但他是俳句之祖呢...)
我只知道,聽說俳句和書法更配。如果畫中句,句中畫也不錯。忽然那腦海中冒出了齊白石的大蝦。當然這種書法繪畫,沒有個幾十年功底進入某個書法協會,還是不要寫。
很不喜歡作比較。就如同我們看了太多的唐詩宋詞,覺得唐詩在中國文學歷史上的地位相當高。但是哪怕把納蘭的詞拿出來一讀,也是感覺十足。一定要說長頸鹿個子比山羊高,我山羊也有長頸鹿吃不到的草。
大部分的俳句類似於禪詩亦或是田園詩,但是又有區別。
禪詩一般分兩類。
一類如龍牙居遁的學道先須且學貧,學貧貧後道方親;一朝體得成貧道,道用還如貧底人。很簡答直接告訴該怎麼做,按照方法堅持下去。
另一類如我不樂升天,亦不愛福田,飢來即吃飯,睡來即卧瞑。很簡單,我就是這麼做的,這麼想的。你如果感覺不錯就來。
日本的俳句也有類似的,基本上會有季語(描寫季節的語言)。一般總體的含義,就是某個季節,某個時間,自己眼前的景色。如同一幅畫。
感覺自己好像說了很多的廢話。讀日本的俳句還是學好日語很必要。美感在句子上,在語言上。否則如同將中國的古詩詞翻譯成了英文,就是那麼一句話,壓個韻。讀不出該有的味,這種味道不是鹹味,不是辣味,如果你同樣也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學,那麼在初接觸再次接觸,直至深入研究的過程中,我想你一定會體會到類似的綿柔味道,如同男女初次相見的小曖昧。如初讀漢賦包括其後的魏晉,有飄逸流暢,也有深情難付。如唐詩有冰河入夢,有朱門酒肉。如宋詞元曲,各有各的美感。
雖然對俳句一竅不通
就搬運一下 原句其實還簡單粗暴
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
中文:古池裡 青蛙飛起 水的聲音
這個翻譯的版本 把「閑寂」 「撲通一聲」什麼的加進來 也算是幫助國人理解意境
我日本表妹在上初中,也寫過俳句,好像還得獎的。。中文大意就是「冬日裡 火鍋撲通撲通的聲音」。。。。。。。。。orz什麼跟什麼啊。。
俳句可能不像中文詩句 那樣講究字面和音韻美
把俳句和國畫中的留白相比更貼切吧
給人充分的想像空間
比如冬天的火鍋撲通撲通,讓人想像到一家人坐在一起和和氣氣溫暖的場景
那對青蛙那首詩的詮釋。。。也說得通了吧 不過好像有點過度詮釋的嫌疑。。。
因此 每個人對每首俳句也有不同的個人情感在裡面,像我表妹那首對我特別有觸動。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大明湖畔有蛤蟆,一戳一蹦躂怎麼說呢。譯文的意思對。格式也對。只是用語生活化所以聽起來像順口溜。但實際上用日語讀起來還是相當有意境的。俳句基本局限在日本本地,尤其是學術界。一般人不太能理解。有點像中國的「月亮照在床邊上」,我想床前明月光其實大多數人也只是滾瓜爛熟而不是瞭若指掌。
如果說不會日語,光憑譯文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氣質的,而會日語但不能理解日本文化中的物之哀,俳句對你來說也就是讀一讀了。
個人覺得這大概還是要看翻譯的文學功底,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白色相簿2裡面也是有俳句的,有兩處,
原文是:秋深し 情けは人の ためならず
譯文為:夢裡不覺秋已深,余情豈是為他人
第二處原文是:秋深し 隣は何も しない人
譯文為:晨意微寒秋漸深,閑伴無事俏佳人
現在讀譯文覺得如何呢?
十分佩服這位翻譯
順便說一句…我是雪菜黨…不是冬馬黨的說…但是炒雞喜歡這兩句詩呀(≧ω≦)說實話我知道俳句還是看日和知道的,匿了
人間惆悵客,不為富貴花。
並不了解,在《窗邊的小豆豆》看見了一個版本,綠蛙落古池,寂寂聞水聲。希望有幫助
葉慈說的挺好,我對歷史不了解所以感覺厲害。我對俳諧的認識是根據美學的,手機稍微說兩句。
之所以不能理解俳諧是因為俳諧的意蘊在於一個字:真。大西克禮曾經總結過,俳諧既意在闡發「感動」,但更注重直觀。較之狹義的美,更注重「真」。我記得有一句大意是
風箏掛在天上是最美的狀態,既不高飛也不墜落。
當然這又引出了虛實與流行、不易。我學力不逮,不敢妄言。
另,我覺得火鍋那個寫的很好~尤其是冷的時候or居家在外,更覺得感動。春雨霏霏芳草徑,飛蓬正茂盛
夕陽之光如此美麗,我正慎行,不虛度光陰
這個和文化差異有很大關係啊 中文和日語是不同的 就像中文古詩翻譯成英文完全就變了 美國人看翻譯後的古詩不是也就像我們看翻譯後的俳句一樣啊 就像我覺得古詩很美一樣 俳句也很美 在日本詩歌文化中地位就跟古詩詞在中國文化中地位
就「詩歌」這個大家庭而言的話:
1、俳句是日文詩歌中最重要的一種古典短詩,它源於日本的連歌及俳諧兩種詩歌形式;
2、在意象、意境等問題上,俳句受中國古典詩歌影響深遠;
3、包括俳句在內的東方詩歌對美國新詩,特別是意象派創作有著重要影響。
不算詩歌
推薦閱讀:
※請教下圖日語俳句翻譯?
※日本俳句中貓所扮演的角色?
※與小林一茶「我知道這世界,如露水般短暫,然而,然而。」類似的句子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