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的本意?
莊子的「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其本意真的說的是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嗎?
在莊子看來,混沌無知的狀態,是萬物最為適宜的狀態。不管是什麼東西,不管它與其他東西的處境是多麼不同,或高或低,或熱或涼,或干或濕,或凈或臟,只要是合於自己的原本真性,它就會生活得很自在,以致達到什麼都不感覺,什麼全都忘記的程度。莊子把這種情況稱為「相忘」,意思是完全適宜、無所感知。與此相反,一理脫離了與其原本真笥相適應的環境,它就會感到不適,甚至受到傷害,不管他眼下所處的環境在旁人看來多優越,多麼令人羨慕,也毫不例外。換個角度說,一個東西一旦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所感覺的時候,這個環境便與它的原本真性產生了距離,感覺越大,距離也就超越大,到它的感受達到不能再忍受的時候,那它就難以存在了。
莊子在《大宗師》中用魚的處境變化來說明這個道理。他說: 湖泊乾涸了,原先在水中嬉戲的魚都被擱淺在了陸地上。它們快要乾死了,相互之間吹出濕氣河護著,吐出唾沫濕潤著,多麼友愛!多有親情!可是這都不願意這樣,在它們看來,與其在乾涸的陸地上如此友愛親情,還不如在江湖水中各自遊走、相互忘去。 也就是說,當它們相互牽掛,相互憐憫的時候,也就是處在最不適宜、最為危險的境地的時候。一旦脫離了不適和危險的境地,它們就忘記了對方,甚至也就忘記了自己。而當它們忘記了對方,忘記了自己,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知的時候,它們也就完全回歸到了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境界。這種境界也是最符合它們真性、它們最為適宜的境界。所以莊子說,魚兒相濡於陸地,不如相忘於江湖。
看到這個問題本來打算隨便答兩句做個紀念,結果話嘮發作一口氣打了半個小時,全貼出來吧。該去幹活兒了。
今人解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句基本都有點兒偶像劇熏出來的酸味,其實和原意沒啥關係。但這種基於兩情相悅相離相愛相情懷發出的感慨用上莊子的話並非無緣無故——納蘭容若有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在解讀上可以作為不肯相忘的反證:本欲相濡以沫,卻成鏡花水月。看似只說小情,其根脈卻可以對接上莊子古早的思辨。因為世間太多事情,都是人和自己的期許與幻夢糾纏不休,情人相怨,譽堯非桀,盡在此理。故以美人、相思喻很多事都沒問題,屈原早就開了這個門。
何以江湖兩相忘勝過白首不相離?是因為人會變啊。人生若只如初見多美好,可人生哪能只如初見呢。沒有必要等到有一天斯文掃地時再去質問是何事」變卻故人心「,故人本就」心易變「。所以這麼說來,」不如不相見」。
莊子是智者,智者在思考問題時很容易觸類旁通實現一以貫之,因此智者也容易走極端,歸萬事於一元。在戰國後期動蕩、戰亂的時代里莊子有可能通過極端的現實洞徹了人世類似豪豬困境的人際迷局,以及人與他人、與命運、與變化角力的悲慘下場。他更像是一個不肯妥協、不肯合作轉身而遁世的出走者。通過他對道的頌揚,我更多的讀到的是對現實的絕望與離棄。理想不在大地上,因此莊子拒絕與現實握手言和。
《大宗師》還有一處提到過相忘江湖——「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在莊子看來,」樂水之魚「大概是很有范兒很高冷霸上檔的意象,他老愛用)這裡的道術,成了莊子眼裡解決人際困境的根本,有道則無我,有道可相忘,自然就能夠消解由種種糾纏相守產生的憎怨與昨是今非,從親人死去,到褒貶廟堂。而這種可以解決問題的"道術」不是孤立的,而是《莊子》全書反覆論述、在各方面進行延伸與思辨的」無乎不在「的」古之道術「乃至道統思想的部分呈現,其根源要從全書去找。達到這種「得道」的心態境界,似乎可以規避人世間無可避免的意志僵局與強迫和被強迫的怪圈,擺脫「他人地獄」的束縛,達到在各種層面上的超脫效果,在莊子看來這就像水中魚,自在其中,旁人不知其樂。
從小很喜歡《莊子》,十歲出頭時候就喜歡裝逼地張口閉口」南華經「,中學作文里動不動就和庄生「曠百世而相感,今天才明白這種作品真不是我這樣的現代人的三觀和心態能讀透的,除非做研究,否則再喜歡也只是浮光掠影。莊子的思想體系,洞徹了生者的多處悖論,與佛法有似,但與商業文明的某些根本價值取向是相悖的,今人慾解故紙,三觀卻是斷層了,何解?更別提某些「莊子的智慧」類書籍牽強附會只想要趕快拿來主義一下。那幾年國學熱不知哪場雨後從哪幾片土牆根上面長出來的」國學專家「和」廣大國學愛好者「,好似一場大風後桌面上的浮土,一拭盡去。可笑。
現在我明白了,人的偉大或許正在於此——一切機制與常識都會瓦解,唯有人本身有可能散發出不熄的光,點亮黑暗。莊周在他的時代求道、問道,最終,他自己成了偉大的佈道人。屍居淵默於昔,雷聲龍現於今。泉水乾涸後,兩條魚未能及時離開,終受困於陸地的小窪,為了生存,兩條小魚相互吐沫來潤濕對方。這樣的情景也許令人感動,但是,這樣的生存環境並不是正常的,甚至是無奈的。對於魚兒而言,最理想的情況是,海水終於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相忘於江湖。在自己最適宜的地方,快樂的生活,忘記對方,也忘記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不……等等!
為啥所有銀都在說愛情!?
來來,聽我來胡謅兩句正經的解釋。
這段話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
大宗師,意思是以自然為老師(原句一下子找不到了ORZ)。
(整篇莊子不停的在說順其自然話癆得我看得快吐了……)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這段話前面大家都熟悉多吧,我們看後面兩句,
一般來說,後面兩句會和前面兩句意思是差不多的,
後面兩句是說:與其讚美堯這種賢良的君主,非議夏桀這種暴君,不如兩個都別想而遨遊於大道。
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這樣子滴:
兩條魚在乾涸的土地上,互相吐口水,不如河水未乾時兩魚互不相識時自由自在。
而與其去議論君主,不如在大道施行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君主的存在來的痛快。
有點像老子那個不知道君王最上,讚美君王次之,敬畏再次,罵最後,之後人民得意,皆說「我自然」……(抱歉就記得大意了)
畢竟莊子還是支持無為的,而且多次提到類似的大道施行,人民自得一類的。
所以呢……其實重點呢,是大道施行的泉不涸……
至於愛情……莊子里被斷章取義東西多著呢……當初窩發現一堆堆和原意不和時覺得我要是莊子估計就要吐血身亡了……
不過讀到今天覺得,反正一千個哈姆雷特就表在意這些細節了……
喜歡《莊子》可以讀原著,這相忘於江湖只是小CASE,原著的想像力的恢弘和文辭的美感真的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
一開始我覺得美爆了……
不過後來就覺得莊子真是話癆……
如此蛋疼的回答還是匿了……
《中西文化觀念比較》魏光奇著 p182-183
不要生於「匱乏」的「容易感動」,寧願你有萬種風情養刁,然後將我忘於江湖。
與「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比,也許在古人看來,相濡以沫才是感情的最高境界。時至今日,似乎相忘於江湖也和浪漫聯繫起來了。江湖中,一定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有一段令人辛酸的往事,有一種若即若離的惆悵。 現在把江湖是比作社會,相忘於江湖是指忘記江湖的險惡,忘記成人之間的芥蒂。自然之江湖,人之江湖。江湖雖然危險,江湖卻很大,可以遨遊,是魚的幸福。當然就幸於糟糠的舉案齊眉和相敬如賓。 人們與其「患難見真情」, 還不如根本無情, 在安定的生活中各不相幫 (不必互相幫助, 因為無此需要) , 無風無浪才好...... 至於那些無事生非、本已得享平淡恬靜, 卻仍不安份的人, 便更相形見絀, 不堪一提了。 「相濡以沫」,或許令人感動;而「相忘於江湖」則是另一種境界,選擇放棄強烈的感情來換取平穩的生活。 這或許需要更大的坦蕩、更淡泊的心境吧。
如果在一起很痛苦,不如忘了彼此,各自過好自己的生活。
相濡以沫的意思,我還是比較傾向於兄妹、姐弟之間的感情。因為父母和其他親人都已不在,兩人互相扶持生存,都覺得對方是自己唯一的依靠這樣的感覺,我覺得用相濡以沫就很合適。
,
,
,
,
,
,
,
,
,
後人斷章取義,覺得此句很美,可以借花獻佛。於是就有了凄美的兩條魚苟延殘喘的無奈愛情表現,思維擴張的填充。一詞多義。
莊子實則裝B,順其無為,喊你別想那麼多,該咋咋地。太過於追究細節適得其反,鑽牛角尖。但他本身其實就是鑽牛角的。那個時代的思維停留在那個時代的社會關係上,他想不通,但不能阻止他想,於是想開點自我安慰。
若視江湖如以沫~以沫亦是江湖…嗯~不過…一念之差罷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