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驚人這個故事到底在講誰?
小時候看的《中華五千年故事》里說的是楚莊王在伍舉的勸說下一鳴驚人,《史記》《資治通鑒》里是淳于髡齊威王版的一鳴驚人,哪個才是正版?
「一鳴驚人」故事最早是關於楚莊王的,描述是「鳴必驚人」、「鳴將驚人」。
而「一鳴驚人」這個詞是在齊威王的故事中出現的。
所以細究起來,這倆故事都是正版,一個有原創故事內容但沒命名,另一個有命名但非原創故事內容。。。
-
最早出處是《韓非子·喻老》,這裡納諫的是楚莊王,進諫的是右司馬。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衝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穀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勝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庄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韓非子·喻老》
在《史記》中,司馬遷演繹了一下,納諫的是楚莊王,進諫的是伍舉(伍子胥的祖父)。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伍舉入諫。庄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鍾鼓之間。伍舉曰:「願有進。」隱曰:「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居數月,淫益甚。大夫蘇從乃入諫。王曰:「若不聞令乎?」對曰:「殺身以明君,臣之願也。」於是乃罷淫樂,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任伍舉、蘇從以政,國人大說。是歲滅庸。六年,伐宋,獲五百乘。
——《史記·楚世家第十》
然後,司馬遷又寫了一段故事,納諫的是齊威王,進諫的是淳于髡。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史記·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所以該故事流傳的過程可能是:
1. 楚莊王發奮圖強,「不飛不鳴鳥為何名」的納諫故事流傳於世,是為楚莊王版本
2. 該故事過於精彩,齊國好事者將其安到齊威王身上,是為齊威王版本
3. 韓非子寫文章時,順手將此故事文學定型
4. 司馬遷查閱資料時,發現有楚莊王齊威王兩個版本,難辨真偽(焉知不是楚國好事者為之?),將兩故事都寫到《史記》中,供後人查看
5. 齊威王版本的故事寫得比楚莊王版本更出彩,更朗朗上口(「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經常被後人引用,「一鳴驚人」成為成語
楚莊王
推薦閱讀:
※一張關於慈禧的畫,注意看細節,都代表了什麼?
※諸葛亮罵死王司徒應該負怎樣的責任?
※和珅不是上三旗,為何能擔任領侍衛內大臣?
※魯迅的日語水平到底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