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慈禧早死10年,維新變法是否能成功?

光緒維新變法的決心是很強的,也很迫切,就是因為康有為設計害慈禧毀了天下大計,如果慈禧早死,是否不一樣?


成不了。慈禧要是早死十年,估計光緒都不能活過戊戌年。
光緒在清朝太后專權,儒家專政治理論的氛圍內長大,他的見識太少了,不足以擔此重任。
康有為是一個廣東舉人,依靠地理的關係,他接觸了一些西方政治思想,然後抱著碰運氣的態度上書,碰到張蔭恆的賞識,給他疏通到光緒哪裡。
然後康有為一步登天,成了光緒的變法顧問,給光緒出了很多餿主意。
為什麼是餿主意呢?康有為對日本的維新有研究,但也不很清楚,更何況他要走皇上的路線,而明治維新,明治本人實際就是一個提線木偶,這種事日本政府自然不會明言,而康有為也絕對不會明寫事實,所以在變政考中,他故意篡改日本維新的若干事實,無非是為了讓皇帝覺得,維新變法這事是很容易的而已。同樣他還做了一個孔子改制考,這裡面的東西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有學問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其荒唐來。
光緒皇帝本是意志不堅定的人,也只能用這種手段打動,如果光緒知道明治維新的事實如何,他很可能選擇不變法。
五條誓約是藩閥政府強加於傀儡天皇的政治鎖鏈,第一條就說「萬機決於公議」,是把政事處理移到藩閥政府的舉動合法化。事實是天皇先立誓,然後藩閥政府的臣子才起誓效忠----如果天皇不答應,則藩閥政府無效忠義務----在日本也是合理的,本來藩就是效忠幕府的嘛。
此後在明治十四年,日本曹操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天皇在大久保安插的佐佐木高行的攛掇下羞羞答答的出來想「親政」,至此明治才有參與政事的機會。至於此前發布種種諭旨,以至於導致明治七年政府大分裂,引起士族反亂的諭旨是怎麼回事,不是傻瓜都該明白。萬機決於公議之後,天皇就是真正橡皮圖章。誓約條款康有為都給篡改了,當時的事情,更不敢說。說了皇帝不幹了。
即便是明治「親政」之後,也被伊藤博文的制度捆得死死的-----這事細講起來比較複雜。
宮內卿又叫宮內大臣,千年以來一直是出身高貴的公卿專任,大久保利通想自己擔任,先把親信佐佐木高行派進宮去當侍衛,這也是破壞千年舊例的,大久保沒等到當宮內大臣就掛了,心有大志的佐佐木居於深宮,生怕從此成為無權的擺設,所以慫恿天皇親政,其意是為了獲取工部卿的職位。而大久保死後,伊藤博文為了對付大隈重信,板垣退助等打著民權旗號的反對派,就答應了天皇親政,讓佐佐木高行當了工部卿。
伊藤可不是想讓自己成為天皇的傳聲筒,他和佐佐木達成政治妥協後,就踢掉老公卿德大寺親任宮內大臣,頒布了機務六條,這六條都是限制天皇的。
第一條就很關鍵----天皇可以參加國事會議,但不能隨便發言,必須由總理大臣請求(准許)才行。後面幾條類似,都是限制天皇不能隨便說話辦事的。當時伊藤用森有禮在宮廷內推行西洋禮儀,明治本人很反感,不敢直說,就屢屢裝病不見大臣,伊藤出這幾條,無非是加強對天皇的控制。
這些事情康有為不管知不知道,都不會上奏給皇帝的,說了皇帝就真不變法了。他把明治維新寫成是明治一個人的英明神武,寫的上下一心,描述了一個輕輕鬆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的藍圖,把意志力不強頭腦也簡單的光緒忽悠住了。
光緒按照康聖人畫的藍圖去實行,沒過三個月,上上下下全得罪光了,成了孤家寡人---除了幾個維新派,沒有人支持他,不管是清流還是洋務,大家都覺得還是老佛爺出來管理比較好。
要是沒有老佛爺,少不得讓光緒暴死一回,換其他人來當皇帝。
當初日本藩閥政府搞這個,是手裡有兵,挾天子令諸侯,加上日本曹操大久保意志強悍權術高明,把當年的同志們殺了幾個放逐了幾個,賠上幾萬兵丁的腦袋才推行下來,期間還引起過西南戰爭。這種維新風險,康有為當然知道,但光緒不知道,康有為也不想光緒知道。
光緒何至於這麼快就鬧到眾叛親離呢?還是康有為打造的藍圖得罪人。
大久保,木戶,西鄉,伊藤,山縣,這些都是亂世中造反起家,打上京都後借天皇的幌子洗白的,康有為要忽悠光緒,硬說成是明治慧眼提拔,光緒頭腦簡單,也沒聽說過日本維新的黑歷史,真就相信了,把康梁楊譚等人提上高位,進入軍機處,掌握國家大政。
這麼一來,造成了巨大的反對勢力,皇室貴族反對不說,科舉出身辦事出身的漢族官員也反對,他們兢兢業業(當然也沒少撈錢)的幹了幾十年才做到的位置,幾個年輕人寫幾篇文章,忽悠一下皇帝就能上去?這不講道理啊!
光緒不管,先開刀,一刀開到李鴻章頭上。清實錄記載:「○又諭、李鴻章、敬信、均著毋庸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現月」
這下子大家都慌神了,宗室皇親大多是混吃等死的貨,免了就免了吧。李鴻章這種精通洋務,善於和外國人打交道的都清理掉,誰還能混得下去?
李鴻章為官數十年,又有剿滅太平天國的功勞,他的下野,使得眾多自居開明的漢族官僚也跑到了太后一邊。
後來楊崇伊(李鴻章的親家)秘密上奏摺,促慈禧出來訓政,這和李鴻章被逐是分不開的。
光緒又按照康有為的藍圖,實行了幾樣新政策,這些政策本身不是問題,實際上後來的新政也大多重拾這些政策,但肯定是有人反對,然後有人上書,檢舉康有為梁啟超的問題。
湖南人曾廉,上書檢舉,裡面有梁啟超在民間教學的時候,有涉反清宣傳。梁啟超的思想比康有為激進,康梁未獲重用的時候,梁就在保國會宣傳他的新思想,頗有犯忌諱的地方。康有為用君權來忽悠,梁啟超在下邊可是直說古來帝皇除了霸主都是民賊的。
曾廉的上書到了京城,光緒生怕慈禧知道,壓下來不給慈禧看,不過這東西能壓得了嗎?慈禧有沒有第一時間看到這東西學術界有爭議,但在當時的北京朝廷里,康梁有異心是大家都承認的。
此後連續出了幾件事,官場形成了皇帝已經被康梁魅惑,失去正常執政能力的共識。
一件事是刑部洪汝衝上書,提出遷都、借才、聯邦三條國政建議,這三條對清朝的滿貴族和漢大臣共治體系是非常要命的。這建議是康有為寫的,托自己湖南同鄉上奏而已。
遷都是要把國都遷到南方,這會使得朝廷脫離北方的滿族旗兵和蒙古盟兵的範圍;借才是任用西方和日本的政治人才,直接負責政務;聯邦一條最為駭人,是宣傳中日應該合為一國。
康聖人第三條,明明白白舉了奧地利和匈牙利的例子-----康聖人異想天開,如果真按這個來了,皇帝和天皇何能共存,肯定有一個得去當臣民。
然後楊深秀上書,建議就國策去求教伊藤博文,還說」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很快,光緒就真讓人去請伊藤博文去了。光緒估計不是想當天皇下的兒皇帝,但朝廷私下議論會是怎麼說的,大家可以自己猜。
此外光緒還做了一件事,助長了各種流言。因為康聖人的鼓動,光緒要開懋勤殿,這是引用乾隆的舊例,要拋開一班舊臣,另開一個皇帝隨時可以見面會談的顧問機構,這個顧問機構,是直接在皇宮裡上班的。
開懋勤殿,請伊藤博文,就是變相宣告了光緒的攤牌:你們這些老腦筋,朕已經不想用你們了,朕想用誰就用誰,你們這幫人識相點,趕緊自己辭官了吧!
這裡的你們----上自皇室宗親,下自洋務大員,都包括在內的。此前為了推行新政,京官已經請走了李鴻章,督撫罷免了兩廣總督譚鍾麟。
懋勤殿這事慈禧堅決不答應,還要光緒小心皇位。真幹起來了,光緒知道難辦了,但他的頭腦也想不出應對辦法來。這個時候,帝後關係已經非常緊張了。
接見伊藤博文,直接導致了楊崇伊的密折,慈禧看了再也坐不下去,出來把光緒關了小黑屋。
當時傳聞說要讓伊藤博文當丞相---這事本無可行性,不過真要成了對滿貴族是滅頂之災,伊藤博文並不是梁啟超嘴裡」際遇最好「的,實際上他先跟隨木戶做天誅暗殺工作,後跟隨大久保做合議制的權謀工作,上檯面和不上檯面的功夫都很到家,真要肯效命,鬥倒滿貴是不難的。但問題也在於此,伊藤是指定機務六條挾天子令諸侯的人,讓他來無益於讓曹操來當諸葛亮。
光緒在這個時候,感到山雨欲來,卻還不明白自己的根本錯誤所在,他給楊銳發了密詔:
=============朕問汝:可有何良策,俾舊法可以全變,將老謬昏庸之大臣盡行罷黜,而登進通達英勇之人,令其議政,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而又不致有拂聖意?
(楊銳等人看了密詔,就去找袁世凱了,不過為時已晚,慈禧動完手,袁世凱才上告。然而此事被康聖人篡改,說是袁世凱告密才導致慈禧動手。)
光緒沒認識到-------他這個皇帝之所以為康梁所重視,正是因為有這麼一群」老謬昏庸「的大臣。一旦這幫大臣盡去,全是康梁之黨,他的地位還不如太后聽政時期。
他不知道也不明白,在西學裡,他這個皇帝的權力是不合理的,他要麼交出權力去虛君,要麼走舊路子,開明專制這種事,不是他能玩轉的,腓特烈能開明專制,劉阿斗不能,而他光緒,也就是阿斗的級別。
慈禧1886年就下詔說還政光緒,准他參閱奏摺,自行批點等,在有意培養他的從政能力-----可惜的是,經過了十二年時間,光緒還是沒在身邊培養起一幫忠於自己的人來-------還要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認識只有幾個月的楊銳身上-----這足以證明他不是那個材料了。康熙十幾歲就能整出一幫內侍來抓鰲拜,順治則是無限對多爾袞隱忍熬時間,光緒既做不了康熙,也做不了順治,他不願意熬,如果沒有慈禧,這幫」老繆昏庸「的大臣動起手來,大概光緒會死於暴病。


不能,根據維新變法的設計 是要把全中國所有能得罪的和得罪不起的人全都得罪一遍 這要是能成功就見了鬼了
——
認真答一下
康的學說被當時許多的經生文人視為離經叛道,褻瀆聖教的東西,所以從思想層面很多人就是極為反感的。
再者,根據變法的舉措是要去掉很多部門,打破很多人的飯碗的,光北京就要去掉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大理寺六個機關。還要去掉湖北、廣東、雲南三個巡撫,一個東河總督。和很多糧道鹽廠。
這不光是打破了很多人的飯碗的問題,而是要打破很多有實權的人的飯碗。
還有改變科舉程式,廢除八股文,天下許許多多為了科舉寒窗苦讀的讀書人,教人的先生畢生所學都變成了「無用」之物,焉能不恨變法?
改革一事因為牽扯到很多人的仕途和飯碗所以改起來一向都很艱難,所以就應該有相當的策略,不可一次得罪太多的人,團結拉攏一切可拉攏的對象,而孤立一小撮人。
比如李鴻章本是清朝最有權力而又思想較為開明的人之一,對於此人本應竭力拉攏,拉攏不來萬不可開罪。李鴻章本來非常欣賞康有為的「強學會」願卷兩千銀元做一會員或是贊助人,結果被強學會所否決,讓李鴻章熱臉貼了個冷屁股。
而此時康有為不過區區六品小官。
而兩江總督張之洞最初也是對康有為頗為欣賞,曾經資助其在上海辦報,又因對「今文經學」的意見不一,康有為堅守其教條,最終分道揚鑣。
與之相似的還有翁同龢,最初都是對康有為很欣賞,後來因為康有為的教條主義最終沒談到一起去。
以上,本來要得罪的人又多又位高權重,但該爭取的人又不爭取,反而剛愎自用將其一一得罪,這樣的改革恐怕沒有慈禧也照樣失敗。


廢科舉後好多年,有幾個前朝遺民聚在一塊大吃太史蛇羹,主人是前清進士江霞公,客人是江霞公的同年譚延闓,作陪的是年紀還輕,大清末年只來得及考了個秀才的汪精衛。飲酣,座中一人喟然長嘆:「如果科舉不廢,誰還來革命!」說這話的,乃是前清舉人胡漢民先生。


歷史不能重來,所以假設的問題也只能有假設的答案。。。
從光緒來看,我們可以認為當時光緒變法決心很強,但這種決心很大程度來自於擺脫慈禧、大臣對其權力的束縛的慾望,沒有了慈禧,大權在握的光緒,對於變法的興趣肯定會打個折扣。其次,假若變法順利,那麼變革的幅度將越來越大,必將深深觸及保守派利益、甚至光緒本人的利益,所以改革的推行者就會演變成為破壞者。在皇權至上的時代,改革不過是維持統治,甚至是平衡政治的手段,它不能以犧牲皇權為代價。
從改革者來看,康有為等人對西方文化、制度的了解非常膚淺,政治上又十分幼稚,背後又沒有強大的利益集團的支撐,不足以領導一場偉大而成功的變革。
。。。。。。
所以,改革失敗是遲早的事。


第一在知乎這麼有逼格的地方作答,好緊張有木有。大神輕噴。。。。。。

——————————————————————————分割線。

對於維新變法我想每一個稍微懂得歷史的人對這段歷史都不可能陌生。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這段歷史都是重點考察的。記得高中的時候光背維新變法的歷史意義就有這麼這麼一大段。可是我認為維新變法的高度並沒有歷史書上拔的這麼高,他對中國的歷史也沒有歷史書上說的這麼高。歷史書只不過是對我們洗腦的一種工具而已,後來才發現裡面的東西真是扯淡,我們辛辛苦苦背了這麼多年的東西原來有這麼多是假的。而且假的離譜。

維新變法雖說對中國的影響並不大,可是卻是上帝給我們的一個機會。這個機會要比以前的洋務運動和後來的辛亥革命更好。可是沒有抓住,中國錯失了最後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舊社會向新社會代價最小的過度方式。因為錯失了所以引來了以後的辛亥革命,社會一旦革命所引起的破壞太巨大了。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的建立,中國這一段混亂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是由辛亥革命引起的。後世許多理智的歷史學家也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場偶然引起的革命。

回到話題上來,假如光緒帝比慈禧晚死,能繼續活個幾十年,那麼維新變法能不能成功呢。我想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有不同的答案,每個人的理由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也很沒有道理。那到底能不能成功呢,我的答案是能成功,但是這個成功是有限度的。假如成功的話,中國的上限是日本,下限是沙俄或者普魯士。也就是說中國最好的局面能成為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最差能成為農奴制改革後的沙俄或者統一後的普魯士。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而已,畢竟當時面臨的局面和沙俄和普魯士是不一樣的,特別是普魯士正處於國家實力的上升期,只不過是象徵性的改革,並不徹底。

那麼為什麼中國不能成為向英國那樣建立一套完整的君主立憲體系呢?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下為什麼光緒帝要一意孤行並且很倉促的推動維新變法呢。我認為原因有內外兩個方面。外:中國面臨的形勢很嚴峻,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給中國的打擊很大,導致中日的國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第一次輸給了一個非歐美列強的國家。這讓歐美又一次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敗。光緒帝確實不想做亡國之君,希望通過變法讓中國強大起來。內:已光緒帝為首的帝黨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爭權。雖說當時慈禧名義上撤消了垂簾聽政,但是在背後卻靠著在即在朝中的親信操縱著國家的大權。光緒帝根本沒有掌握權力的機會。光緒想通過變法打擊後黨的實力真正做到親政的目的。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了光緒帝的變法,綜合比較一下我認為內因要大於外因。所以說就算是變法能夠成功了,光緒帝也不可能會像英國一樣採取這麼徹底的君主立憲體系。所以說變法的第一個障礙就是光緒,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那麼有人要說為什麼同樣是封建君主制的日本在變法的過程中沒有遭到君主的抵制。其實日本和中國是不一樣的,雖說也是君主制可是日本在變法以前是幕府將軍掌握實權,變法的最大阻礙在幕府而不是在君主。並且我感覺變法以後給予君主的權利比幕府時還要大,說不定當時的明治天皇還很支持變法。而中國不一樣,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皇權至上,光緒從小就是接受的一種儒家外加皇家的思想教育,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接受君主立憲這個思想。 很有可能是想借變法的幌子達到掌權的目的。

我們再看當時中國的社會形勢。

變法需要一定的社會基礎。而這個基礎就是資產階級,中國有資產階級嗎?有,但是很少很少,根本達不到變法的地步。並且很大一批所謂的資產階級是由最初的地主階級轉變出來的,他們只是在資產和生產力上達到了資產階級的標準,在思想上距離資產階級還有很大的一步。並且中國地域遼闊,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無論是上層的統治階級還是下層的被壓迫階級,他們對於變法的這種超越中國社會現實的思想根本接受不了。僅僅靠幾個接受了西方思想的浪漫主義知識分子和一個沒有實權的封建皇帝去推動中國變法根本是不可能的。

而反觀英國就不一樣了,作為受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影響下的英國,很早就有一種民主的思想意識。並且很早就受到了文藝復興思想的影響。在經濟上,英國作為一個外向型的海洋性國家,很早就有了資產階級的發展。光榮革命時的英國,資產階級在英國已經有了很大的地位和權利。並且英國的議會制度早在十三世紀就已經開始了,可以說從上到下民族的思想在英國有很大的基礎,人民對這種思想並不意外。並且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比中國高的高。中國僅有的那幾個知識分子還是深受封建儒家思想的影響。

另一個方面維新變法的真正過程並不是和歷史書上說的那樣。所謂的公車上書只不過是康有為杜撰的而已,在正史上是跟本找不到證據的。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人才的問題。中國維新變法的那幾個所謂的領導人根本就不靠譜,指望他們中國的變法根本不可能成功。當然並不一定以後不會沒有。但是僅僅靠那幾個人是遠遠不夠的。當然我很佩服戊戌六君子的勇氣,譚嗣同的這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確實感動了我很長時間,可是真正的政治家是不可能向他這樣的額。我也很欣賞梁啟超的學識和氣度,可是我們要的是靠譜的政治家而不是文學家。最不靠譜的就是康有為,以前我還不知道,後來偶然看到了一個材料,我才知道康有為原來這麼不靠譜,不僅不靠譜根本就是個混蛋,人送外號康大忽悠。前面提到的公車上書就是他自己編的,並且梁啟超根本不是他學生,當時的梁啟超名氣遠遠要高於他。最過分的是變法失敗以後第一個出逃的就是他,光緒帝被囚禁以後他成立了一個以救光緒帝為名義的組織,靠這個組織他大肆斂財,還成立了公司。當時東南亞的華僑想回國做生意必須要通過他的公司,有一次有個華僑沒按照他的做,他竟然把人家殺死了。

他過著一種花天酒地妻妾成群的生活,還自稱自己是南海聖人。可恨!可恥!可惡!臭流氓

可以想像,僅僅靠著些人怎麼能成功。而反觀日本明治維新時的那一批人,無論是明治前三傑還是明治後三傑,在能力上遠遠要高於我們這些人。當然我是很套壓日本這個奇怪的國家的。縱觀當時的中國真正有能力領到改革的只有袁世凱袁大人,後來他掌權以後做的一切也證明了他的能力,可是他的復辟永遠把自己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你會說還有孫中山,他外號叫孫大炮,並且他喜歡蘿莉,娶了好多老婆都是蘿莉。

所以無論怎麼看中國的變法在光緒手裡是很難成功的,就算成功最好也不過是日本,同時光緒肯定會保證他的絕對權力。但是反過來看反正慈禧死了,他也沒有變法的必要了。————————————————————————————————分割線

寫了這麼多其實還有很多沒寫出來,兩天沒好好吃飯了,我要去打水吃飯。餓死了。

還有期末要來了,要開啟學霸模式了。誰去圖書館學習,帶上我,組團打怪升級。備戰期末,辛苦一個月,幸福一寒假。


被洗腦的人不少啊,幸虧慈禧死的晚,幸虧狗屁維新變法沒成功,否則,呵呵呵...
康有為這幫雜碎算是把光緒忽悠死了


事實上慈禧如果多活十年,君主立憲沒準可以搞成。


康有為這幫人活生生把光緒帝坑慘了
這事跟慈禧活多久還真沒有必然聯繫,變法的措施不成熟也太激進,這樣一個帝國幾乎爛到了根上,指望一朝一夕改天換地怎麼可能,康梁這樣的文人坐而論道還不錯,搞變法還是太嫩,改革家與思想者決計不是一種類型的人。加上光緒帝當時亦是少年心性,很多政策難免有一時興起之嫌。
只是很遺憾的覺得,光緒應當是個好君主,康有為出個刺殺老太后的餿主意,把光緒徹底引上了絕路,帝後決裂自此之後再也沒有轉圜的可能,一個還是很有政治抱負的少年天子從此在漫長的囚禁中度過了一生


滿清變法不可能成功,這跟慈禧是否在世無關

不要看著日本變法成功就覺得滿清也可以,日本不需要壓制占本國人口99%的主體民族,滿清如果不壓制漢人就等於是自掘墳墓

對於滿清來說,變法則亡族,不變法則亡國,這是無解的死局


必須不一樣。。。慈禧早死多久,大清就早滅亡多久
就憑康有為那點見識跟狹隘的心胸,還想搞成維新變法?
真以為搞維新變法是為了國家的前途?也就教科書會這麼說吧~


1.康,梁等人變法,找光緒皇帝,當時掌握政權是慈禧,維新派居然要殺慈禧。2.要變法動貴族利益,自己沒軍權,政權。還自命清高不聯合李鴻章,張之洞重臣,認為李鴻章是賣國賊。感覺他們完全不懂政治,已自己一個廣東舉人身份,從貴族到讀書人,從上到下全部得罪。光緒皇帝跟著亂搞,根本不知道自己能當皇帝是讓你成為貴族階級利益代表人,結果反過來弄貴族,估計要不是慈禧,光緒大概早被重臣殺了。最驚訝是康,梁科舉舉人居然不懂歷史,不懂政治。讓我對那些懷才不遇大文豪到底有沒有行政能力產生質疑。現在看戊戌變法簡直空談誤國的典例。
有人說這只是一方面,君主立憲制是民之所向,眾望所歸,不可一概而論。我覺得君主立憲之所以稱為民之所向,眾望所歸是因為老百姓不想過苦日子了,只要能過上好日子什麼制度都是好制度,但是縱觀歷史,各種變法是不可能有和平變法,變法首先衝擊的就是當權者,貴族階級的利益,他們是不可能放棄自己的利益了。這時就要出現一股力量,把他們推垮才行。當時各地辦團練,又有太平天國起義的榜樣,讓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槍杆子下出政權才是硬道理。我在地方有了兵,有槍,我還憑什麼聽從八旗子弟的差遣?當時戊戌變法的不當是政治錯誤,時機也不對。李鴻章當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還簽訂了馬關條約,名聲,實力都到了低谷。張之洞漢陽鐵廠還在虧損。就算聯合李鴻章、張之洞變法,也沒有兵。袁世凱等新興勢力還不成氣候。老北洋已經死去,新北洋還在襁褓。而且康有為變法是拿日本明治維新,但他只跟光緒說日本明治維新是明治一個人的英明神武,而不說他們經歷過一番激烈內戰。還有君主立憲制,他也沒把君主的地位只有虛名,沒有權利的地位跟皇上說。所以我認為他們失敗是必然的。


戊戌變法註定是一場失敗的變法,原因很簡單,滿族貴族不想失去對國家的控制權。
就如 @謝升所言,當時的光緒看起來是下了決心要變法,但這種決心的背後是急於擺脫慈禧的控制。然而光緒當時才27歲,政治經驗蒼白,勢單力孤,只有一個翁同龢算有些力量,就是這樣他還要發動一場政治制度變革,實乃錯誤地估計了形勢。
而此時慈禧其實是支持光緒帝的,她希望光緒經歷一些事情,積累經驗,從而真正接過皇帝的職責,而她也確實希望,通過一定程度的變法,實現滿清的復興。戊戌變法之年,慈禧已經是60多歲的老太太了,光緒早日成熟,她就早日解脫啊。
問題就在康有為的變法太過激進,並且是以顛覆滿族的統治為目的的。變法之前的甲午戰爭,清政府簽下了真正是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史無前例的巨額賠款和割地。這個條約讓全中國人知道,亡國可能是真的要來的,這直接導致了漢族人、特別是當中的讀書人質疑清政府的施政策略,質疑滿族的統治是否會導致國家的滅亡。而康有為正是其中一個書生,變法時時年30歲,熱血青年。在變法之前,康有為就提出了保中國不保大清的想法。而變法開始之後,正如@Danny Crane所言,康有為幾乎要砸了所有滿清保守派的飯碗,這不是自找死路么。

那麼回過頭來,如果慈禧早死十年,也就是變法之前死掉,是不是變法就行了呢?


不能。
維新變法太過於激進。這就好比對垂危病人動大手術,有用么?
至於慈禧,私以為被歷史教科書醜化了。
問題過於複雜,這一陣兒正好在看晚清史。考完試再答。


問題好膚淺的樣子,當然無意冒犯。


變法能不能成功不說,不過歷史會改變很多,至少不用像後來一樣一片狼藉


我向來討厭教科書式的說教模式,什麼階級的局限性和軟弱性。以及什麼只有。。。才能救。。。,具體這裡不說了免的查水表。
我不贊成歷史完全是人民創造的,我認為重要的人物就是歷史的轉折點或者絆腳石。
像慈禧這種老妖婆如果早死,大清國完蛋的也會快很多,慈禧和蓉鹿這種滿清比較有能耐的早死一天,大清完蛋的速度會快。袁世凱敢造反很大程度是由於時機成熟,滿清有本事的人已經死的差不多了。

光緒皇帝,我認為如果大權獨攬,還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後人評價有失公允。

人們常說康有為和梁啟超只是一介書生,變法成功也不會富國強兵,但是我想說的是滿清這種情況下再差能差到哪裡去?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變法成功的一天就是大清滅亡之時,中國的君主立憲是不可能的,因為天無二日,不可能出現皇帝和首相併存局面,日本天皇是神化的,是普通百姓心目中的楷模(這一點和中國有區別)


一句話

一切皆有可能


慈禧早死維新連百日都不會有。


歷史不能改變,提這個也是白提


一樣的,照樣失敗。歷史的潮流不能改變。


推薦閱讀:

如果慈禧活著,武昌起義的局勢會怎麼樣?辛亥革命能夠發生嗎?
關於晚清立憲失敗?
請教諸君東南互保的結局?
國民黨將領孫立人?

TAG:中國近代史 | 慈禧太后 | 戊戌變法 | 光緒皇帝 | 晚清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