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菲的世界》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現在,不懂哲學的人能夠討論哲學嗎?
我的答案是不能。
現在的哲學學術研究重心據我粗淺的了解已經不在人們熟知的「我是誰」、「從哪來往哪去」這樣的本體論和認識論上了。當代的哲學家們正在用專業的哲學語言和系統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著一些與邏輯和認知科學密切相關的內容,又或是在哲學史的細枝末節處深度辨析,也即,傳統意義上的「哲學」與我們的生活經驗漸行漸遠了。
就像你聽到科學家們在討論量子力學時你不會想去插嘴一樣,你也聽不懂現在的哲學了。
但我們的生活仍然繼續傲嬌地對「我是誰」、「從哪來往哪去」這樣的問題提出疑問。偉大的哲學家擁有偉大的智慧,但他們不一定都擁有完美的生活,那麼我們需要怎樣的「生活哲學」呢?
承蒙先哲們的思想源流對現代社會的恩惠,我們從小接觸的文學作品和社會現象多多少少都閃爍著他們的智慧火花,這也就使得生在當下的我們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某些概念。
我以前想過,我該如何相信我看到的世界與你相同呢?我能否看清我的一言一行在他人眼裡是否是光怪陸離的舉動,他人的舉動又是否會經過某種看不見的規則變成了我眼中的世界?
我以前想過,如果我是被人豢養在杯中的螞蟻,我該如何自居?如果我是他人心中的一個閃念,我又該如何自居?
我以前想過,既然我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毫無根據,我又因何存在,我又為何不直接走向滅亡?
這都是在我上高中乃至更早的時候想過的事情,這都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嗎?也許是,更可能不是。但對它們的思考的確消耗了我不少的精力和時間。
當我讀完《蘇菲的世界》之後,我意識到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作為哲學書籍,它只是一本哲學啟蒙書,甚至都算不得入門書籍,因為它只是無比簡略地告訴你前人對我們這個世界是什麼的觀點。
然而即便這樣稱呼有著投機的嫌疑,但我仍願意稱它為人們通往真正生活智慧道路上的可愛捷徑。
我一直相信,非私人與學術的寫作代表的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慾望,那麼作者就理應為讀者的角度進行寫作。《蘇菲的世界》在這一點上做得堪稱翹楚,因為這本書就是寫給書里十五歲的小姑娘蘇菲的,而充滿懸疑與趣味的講述過程也使得它相當容易接受。
《蘇菲的世界》同樣提供了哲學思想發展的視角和簡單樸素的史觀,這是我們認識事物時不可或缺的要素。
由於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在幾乎人人參與的高中階段,我們接受了牛頓的物理體系,接受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孟德爾的遺傳,接受了電腦作為一種工具的存在,我們甚至接受了宇宙大爆炸。這無疑使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相較於古人來說有更加深入的可能。
但在我們受到的哲學教育里,除了馬列主義和唯物主義還有什麼呢?沒有受過啟蒙而擅自成熟的你,應該從這本書里找到你對這個世界新的認識。對它們的思索有用嗎?可能有,可能沒有。
那麼,你能描述你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嗎?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無論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是如何的卑微和渺小,我們的意識和思想都是我們存在的根基,是真正的高貴。
----------------------------------------------------------------------
這本書不是作為作為學術的哲學的入門書,而是給小孩子看的對世界認識和思考的啟蒙書,但對於很多中國人,我覺得在二三十歲啟蒙也是正常的。
《蘇菲的世界》對我影響太大了,這本書幫我找到了人生方向。
這本書是啥,網上有太多介紹,我就不說了。我分享一下我的閱讀體會,希望能拋磚引玉。
哲學並不深奧,哲學離我們很近,哲學思想要為我所用。我又不是哲學家,所以,對我沒有啟發的哲學,聽不懂的哲學,通通滾蛋!
每個人的天賦不一樣,成長經歷不一樣,人生困惑與追求也不一樣,所以,需要或者喜歡的哲學思想也不一樣。
就我個人而言,通過讀《蘇菲的世界》,我找到了我的摯愛:伊壁鳩魯的哲學。這套哲學思想在這本書里只有2頁的篇幅,卻讓我受用終生。
伊壁鳩魯認為,「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樂」,「至惡之事乃是受苦」。他生活的花園入口貼著告示牌:「陌生人,你將在此地過上舒適的生活。在這裡享樂乃是至善之事物。」
讀完上面這段,你肯定認為全是廢話,人當然喜歡享樂。別急,請你想一想,看一看身邊的人,是這樣嗎?真實的情況是,每個人都在自虐與虐待別人之間遊盪。你隨便說一句享受,立刻就會有人給你扣上「享樂主義、不思進取」得帽子。
下面,我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套哲學思想及我自己的思考。
1.我們在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樂趣時,必須斟酌一下這項樂趣的副作用。比如你大吃大喝雖很快樂,但是隨後帶來的肥胖則非常痛苦。
2.人類在追求短暫快樂的同時,必須考慮是否另有其他方式去追求更持久、更強烈的快樂,比如一個孩子把每天的零用錢積攢起來,年終的時候買一輛心儀的自行車,這樣的快樂可能更美妙。
3.樂趣不一定是指感官上的樂趣,還可以是交朋友、欣賞藝術等。而且,他認為人類應該自我規範、節制、心態平和,才能享受到更美妙的樂趣。
當時,人們因為害怕鬼神而來到伊壁鳩魯的花園,伊壁鳩魯說:死亡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因為只要我們存在一天,死亡就不會來臨;而當死亡來臨時,我們也就不存在了。
伊壁鳩魯學派是「哲學的葯櫃」,他所謂的人生四味草藥:「神不足懼,死不足憂,禍苦易忍,福樂易求。」
從出生到現在,無論是教育,還是各種文學影視作品,都告訴我們人生的不容易,成功的難獲取,悲傷的難以忘懷。所以,認真思索這四句話,或許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人生觀。
對於這本書的讀書建議,就是不要當教科書去讀,更不要刻意的記憶,用流水賬的方式讀下去,會不期而遇的遇到你所渴望的哲學知識。同時,我還建議大家去讀一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和梁簌溟的《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對比起來也挺有意思的。
再附贈一個讀書收穫:讀完這本書,就知道星座不靠譜了。
《蘇菲的世界》簡單的介紹了一點天文學知識。一光分就是光線在一分鐘之內可以走的距離,一光年就是光線在一年可以走的距離,而光速是每秒三十萬公里,具體多遠大家可以算一算。太陽大概離我們有八光分多一點,所以我們曬到的陽光是八分鐘前的。在銀河系中,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是4光年,而整個銀河系有9萬光年那麼寬,一束光從一頭跑到另一頭需要9萬年。
所以,我們看到的星星,距離我們幾萬光年的距離算是近的。比如某一顆星星距離我們5萬光年,那麼我們看到的是它5萬年前的樣子。而宇宙在不停的變化當中,這顆行星現在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什麼樣子,5萬年之後我們才能看到。
說到這,我們應該明白了,現在仰望星空看到的星象,都是幾萬、數十萬、數百萬、數千萬年前宇宙的化石,所以占星學、星座學只能預測過去的事。我們總不能用百萬年前星星的樣子指導今天或者未來的生活吧。
後來我又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學習天文學有啥用?
一個牛人回答道:只要稍微懂得一點點天文學知識,就可以對一切邪教免疫,就可以微笑面對一切占星學。
而我讀的天文學知識,來自於這本《蘇菲的世界》。
再多說一句關於星座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大家也不一定多麼信星座,這只不過是一個很好的談資。小夥伴見面,沒啥聊的,聊聊星座知識啊,挺好,是一個有趣的交際手段。
不過,大家大可不必信以為真,真的靠星座去找對象、找朋友、找工作,真的相信星座決定自己的命運,就有點不靠譜了。
最後,如果你真信星座,我尊重你的信仰自由。這是我今天讀完了《蘇菲的世界》寫下的感受,搬到這裡來。
————————————————————————
每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
今天把《蘇菲的世界》看完了,也太清楚你們接觸到這本書大概是什麼時候,我反正今年已經大一了,而且如果不是畢業季的跳蚤市場上有這一本書,我可能還會等一段時間才可能帶她回寢室。
作為一本哲學啟蒙書籍,十五歲的蘇菲就幾乎學完了整部西方哲學史。我猜自己十五歲的時候才不會這麼認真的把這本書看完。
幾天時間,很快的就把這本比較厚的書給「囫圇吞棗」的咽了下去,也不顧細思一下各類哲學思想,一是因為對於書中的大多數哲學思想之前都有接觸,二是這本書的確很精彩,很想讓自己能連貫的回顧一下西方哲學的脈絡。不過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情節相對於它的哲學思想就沒那麼吸引人了。但這樣的情節安排還真有它的獨特作用,不僅僅沖淡了只看哲學的單調還和作者的哲學觀點相映成趣。
在看這本書之前的幾天,我整個人的精神都處於一種麻木狀態。前段時間一直壓抑自己,不想讓自己去想一些「不實際」的問題。作為一個工科生,面對這麼多的專業書,心想有這麼多的知識我都還沒學,給自己的學習壓力很大。被理性控制的我也不願意把寶貴的時間都「浪費」在思考一些沒有答案的問題上。
這樣是對,還是錯?這件事做了有意義嗎?
我經常這樣問自己,而且常常得不出答案,於是就會猶豫,直到失去了去做的動力。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最後理性的防線開始崩潰,我開始讀《蘇菲的世界》。
書中開篇艾伯特就問蘇菲: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
開篇最本質的兩個哲學問題讓我麻木的大腦又開始有了一點波瀾。很久沒有思考過這兩個問題了。我還記得我高二下期的那個黑色的春夏之交,那時的我陷入了嚴重的存在感危機,不清楚我們為什麼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沒有想出一個合理的支撐我們生活的理由。用存在主義者的話來說,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荒謬」。剛好那時一位學姐推薦我們看一本書《西西弗神話》,於是存在主義由此開始走入我的思想世界。
經歷了一年的理工教育,我的理性思維更加完善,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我開始堅定自己的科學信仰,比起哲學,我更能接受物理學家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解釋。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艾伯特給蘇菲講訴古希臘的哲學家怎麼解釋這世界,我都有一點小抵觸,覺得他們的想法太「天真」,是沒有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空想。但內心深處還是會想,科學真的是正確的嗎?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作為一個「准准」IT工程師的我,對於知識是格外的渴求,每一天都感覺到這個世界的飛速發展,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深感自己的時間不夠。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設計的操作忙都忙不過來,我在各種知識中感到自己智商捉急,愉快地迷失了。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艾伯特給蘇菲的哲學問題再一次擊中我的麻木。以前我經常被外在世界的美麗給打動,而現在我常常被數學或者物理理論的精妙給觸動,很難說這個變化的好壞,也許可以說它是一個「文藝青年」向「死理性派」的蛻變。但它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對於這個世界的讚歎。而我一直覺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在自己短暫的歲月里儘可能的去了解、去經歷、去體驗這個世界。但問題是這個「靶子」太大,選擇太多,反而讓我無從下手。
因此我很感興趣艾伯特給蘇菲講解文藝復興以後的哲學時提到的幾個哲學家的思想,我們生活的原則或者是人的意義。
本書結尾的時候說:人生如星塵。康德的那句話:「有兩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覺得震撼與敬畏,一個是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另一個是我們內心的崇高道德法則。」我在西嶺雪山看到那片星空的時候,內心的渺小感讓所有的瑣事都趨近於無窮小,那種亘古的靜謐下,人的思想都變得格外的乾淨。
我們的內心也應該時刻記住自己頭上的那片星空,和它比起來,還有什麼可焦慮的呢?
——————————————————————————————
總結一下吧:
1、整理了一下西方哲學史,如果看不進去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這本書可能對你有幫助。
2、喚起你對哲學、對人生、對這個世界的思考,裡面有很多作者自己對於哲學的看法,為什麼我們要思考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比如那個小白兔的比喻。
3、讀一部這樣梳理西方哲學脈絡的書有助於我們了解現在的人的生活狀態。
看完《蘇菲的世界》,有一種好多原來零散知識被串起來的感覺,又有一種看完更加迷糊的感覺,歸結為一種看完了,終於看完了,可讀書筆記好難寫。
難道是我讀的不夠認真么?想想也應該不是,只是長篇中,一些有感覺,一些沒感覺,大概沒啥感覺的是大多數吧,哈哈,當然也是某種程度的懶,懶得動腦、懶得動筆,然後就懶懶的拖著~
書中的主人翁蘇菲,一個14~15歲的小孩,能夠有足夠的耐心聽別人講述那麼多哲學的故事,想想也值得佩服,更重要的是她居然能夠記住!作為一個30歲的人來看此書,記憶中零碎的哲學人物被串聯起來了,但也仍舊是看完就忘的狀態,可好處則是它開啟我再讀一些其他哲學書的想法。
了解自己,不強求相同
人還是得多看點書,如此才能越發明白自己有多淺薄,畢竟我們都需要在不斷的自我成長里更好的看見自己。即便並非人人都期待更好,對於有些人而言,某些現狀挺好的,求同存異是對自己和別人最大的呵護。
一直不太好意思說愛好是閱讀,畢竟這樣的興趣愛好實在比較難以拿出來分享,它總還是太私人了。可大約也是因為私人,讀完一本便是一本,無需過多向他人交代,愛讀什麼、願讀什麼,也是自己高興的事情。
還好在單薄的生活里,還有持續閱讀這個簡單的私人愛好,經歷較長時間零散閱讀、隨機閱讀,開始有意識的閱讀那些自己並不十分喜歡的文字。這大約適應痛並快樂著的過程,看那些一開始並不喜歡的文字,真心需要耐心,看一點點看下來,卻也覺得有一種舒展開的歡喜。
培養習慣,留存好奇心
在我們的成長里,逐漸養成了很多習慣,好習慣、壞習慣。習慣,讓我們在成長做事變得相對容易、方便,與此同時也讓我們變得相對懶散,似乎長大的代價就是對一切習以為常。
當我們成長時,不僅習慣了有地心引力這回事,同時也很快地習慣了世上的一切。我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似乎失去了對這世界的好奇心。……大人們總是將這個世界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並且就此任自己陷入柴米油鹽的生活中而渾然不覺。你太習慣這個世界,才會對任何事情都不感到驚異。(來自《第二章 魔術師的禮帽》)
在我的成長里,一直忘記自己是大人這件事。長不大的人,好處是保持開放的心態,一切都是可學習的;壞處是很多大人間的人情世故似乎總難以學會。長大了,世界似乎不再新鮮了,人也缺失了活力。思考著以後如何陪寶寶玩~
命在天,運在手
無從選擇的來到人世,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寶寶的到來也將是最好的,想把一切好的都給她。只是有什麼樣我們(父母),以後她會如何有許多已是註定。
宿命論的意思就是相信所有發生的事都是命中注定的。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思想遍布全世界,不僅古人這樣想,現代人也一樣。(來自《第六章 命運》
相信命運,卻不怨懟命運,畢竟命是註定的,運是可以改變的,遇見什麼樣的人,採用什麼樣的態度,是相對的。我願做一個樂觀的人,遇見我的寶寶,引導她也做一個樂觀的人。
內心智慧,可能未開啟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常識,只是不同的成長環境讓我們的常識顯然不盡相同。當我們擁有足夠多的知識、閱歷時,我們的常識才會變得更加豐富,可同時也不能排除有些頑固不化之人,從不更新自己的常識。
生小孩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同樣的,每一個人只要運用本身的常識,就可以領悟哲學的真理。所謂運用本身的常識就是搜尋自己的內心,運用內心的智慧。(來自《第七章 蘇格拉底》)
不太贊同生小孩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如今這周遭的世界,似乎越想生的人越難生,越不想生的人卻總是輕易中招,神一樣的存在。同理,身處同樣環境里的人真的未必擁有同樣的常識,擁有什麼樣的常識真心屬於見仁見智的東西,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不可預知。
幸福滿足,平衡的快樂
幸福感,很大程度與自我滿足感相關,人不能太容易炸毛,輕易丟掉屬於自己的幸福感是可悲的。以前不覺得自己是個擁有滿滿幸福感的人,只是總覺得自己終歸是運氣不差的人。
也偶爾有一些悲傷的情緒,但更多時候知道如何讓自己處於相對開心的狀態。回憶自己過去近9個月的孕期生活,似乎平和、快樂佔據了絕大多數時間,想想會覺得寶寶對我很好,家人也對我很好,做個快樂的准媽媽,是不是也能擁有一個快樂的寶寶呢?
亞理斯多德認為,快樂有三種形式。一種是過著享樂的生活,一種是做一個自由而負責的公民,另一種則是做一個思想家與哲學家。他強調,人要同時達到這三個標準才能找到幸福與滿足。他認為任何一種形式的不平衡都是令人無法接受的。他假如生在現今這個時代,也許會說:一個只注重鍛煉身體的人所過的生活就像那些只動腦不動的人一樣不平衡。無論偏向哪一個極端,生活方式都會受到扭曲。柏拉圖與亞理斯多德兩人關於倫理道德的規範使人想起希臘醫學的主張:唯有平衡、節制,人才能過著快樂和諧的生活。(來自《第十一章:亞里士多德》)
書看完了,記住什麼,於我並不重要。一本書,一個人生,看完了,合上了,過自己生活。無論過何種生活,儘力找到屬於自己的問心無愧便是好。
原文鏈接:【文紫看書】生活已在,哲學未達
哲學只有觀點,沒有對錯
說說本書對我個人的幫助。
1.了解何為哲學
樓上已經大致介紹了這本書的內容,即西方哲學思想的基本發展流程,但是寫的非常簡略,每個時期的重要人物都一一登場,每個人物的重要思想,基本流派也都介紹的很清楚。對於我這個非哲學專業的人來說,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全面了解哲學的機會。哲學並不意味著枯燥,而是意味著思考與智慧。
2.明白哲學的意義和作用
哲學的意義是永恆的好奇心和對未知已知的無限探索,而哲學的作用是教會人們如何更好的與周遭的一切相處。各種聲音應該彼此辯論,彼此碰撞,從而擦出新的智慧的火花。
在我國哲學只有一種是對的,其餘全部都是批判。提到唯心主義,絕對是一個貶義詞。但是看過這本書你會了解,唯物主義只是哲學發展中的一個流派而已。老馬老毛的哲學絕對不是萬能的,相反如果像我們國內這樣教育人們單一的接觸哲學,那麼哲學的意義就失去了。我們不知道康德,不知道笛卡爾,不知道尼采,不知道斯賓諾莎,不知道黑格爾,甚至不了解古希臘三傑,久而久之我們會把馬哲等同於哲學,這就相當於把西紅柿等同於全部水果一樣。我們只聽到一種聲音,永遠聽不到辯論,哲學的魅力也就無法體現了。
而在《蘇菲的世界》中,你會與這些大師一一見面,聽到他們彼此的傳承和辯論,比如亞里士多德就不贊同他的老師柏拉圖的理論,而康德又在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兩者間找到了平衡點等等等等,你會逐漸發現哲學永遠沒有對錯,只有觀點,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3.對世界保持好奇
我們現在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但是信息不等於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不等於知識,而知識也不等於智慧。這其中的轉化率大約是千分之一,也就是說平均而言,每一億個信息才能轉化為一個智慧(當然這個沒法量化,這是便於說明)。看完了這本書讓我給自己留下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多問為什麼,不去說什麼是對是錯,而是感受,分析一切事物,嚴格區分哪些是得來的外界信息,哪些又是自己思考的來的結果。這樣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變得不那麼浮躁了。
可能這就是意義所在吧,至少對我而言。僅代表個人觀點,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實際上是在用小說的方式來介紹西方哲學的發展史,採用這種寫法更通俗、更引人入勝,能夠讓人更容易地進入哲學殿堂。這就是幫助。不然讓愛好者們一上手就去讀康德艱澀難懂的《純粹理性批判》之類的書,怕是沒有幾個人敢提哲學了。
在書的末尾,蘇菲用扳鉗敲了一下席德的頭,席德說~喔,好痛。之後船又被鬆開了。原本是爸爸寫的講稿里的人物,怎麼會對席德所處世界產生影響呢?這不正好意味著我們讀完了一本書,但書中的人物,故事依舊會對我們的思想,生活產生影響嗎?
作者寫這本書的意圖也很簡單,就像席德爸爸說的,我翻遍了圖書館,沒找到一本適合你讀的哲學類圖書,這本類似偵探小說結構的哲學類科普小說,並不為了你從中學到多少哲學知識,或許你也學不到什麼專業的哲學知識。只是為了讓年輕的我們時刻保持著思考,不要做那寄居在兔子皮毛深處的微生物。要往上爬爬,看看魔術師的真正樣子。
即使我們讀完了這本書,放下了,書中的人物依然存活著,蘇菲,席德,艾伯特,柏客萊,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士多德……依舊存在於我們心中,並不時敲一下我們的腦袋。看完我跑出去看星星,看看我回家的路,書里有的描述真的是美得不得了
幫助?
不知題主的對哲學了解多少。《蘇菲的世界》算是哲學入門書籍吧!畢竟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古代西方的很多哲學家,單認識人名就夠嗆了。如果你對那些人都不認識的話,你要了解他們也有好長一段時間。
我是上學期讀完了這本書,從中得到了很多信息。比如,我看完了之後,我就去搜了好幾本其他哲學書還有哲學史,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柏拉圖的《理想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這些書,還有叔本華、尼采、笛卡爾等人的書籍。我剛開始也是一個哲學盲,現在算是一個菜鳥。你會發現西方的哲學思想和中國的哲學思想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也能了解到當時的希臘為什麼就有民主的出現。
讀這本書呢,最好了解一些當時的歷史,還有做一些筆記,畢竟裡面人名太多而且很長,記憶力不好的很快就忘了名字,但是大概能記得他的觀點。
《蘇菲的世界》給一些不懂西方哲學又想了解西方哲學的人開了一扇窗,從這窗外你能看到精彩的世界,至於下一步要怎麼走,就得看你的選擇。
至少讓我們開始認真看這個世界,以全新的角度,從美出發,而不是批判。
都是假的
我是初中讀的這本書 即使過去了那麼多年 回想起來 還是要忍不住找出這本書在讀一讀
幫助自然是很大的 它是我在哲學方面的啟蒙 那些哲理放入故事中 在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 就讓我情不自禁產生思考
我無法像學哲學的人一樣隨口即來一些偉人的名言 無法專業的回答他人的思慮 但哲學真的可以讓我去思考周圍的一切 讓我變得成熟
無論是精通哲學 還是一概不知 《蘇菲的世界》都可以讓你受益匪淺
這是小說,不是哲學。
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如果人的性格形成,人格成長是由先天基因,後天環境,甚至生肖星座所決定,皆不為自身左右,那麼命運是否既定?此刻我所思所想,是出於命運潮流,還是來自我獨特的靈魂?靈魂真的有獨特性么?若沒有,我的存在有意義么?
意外地在此書中找到一個答案,才稍微釋然——
佛陀說:「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沒什麼是「屬於我」的,也沒什麼是我,因此並沒有「我」或不變的自我。 」
休姆說:「並沒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
「你對自我的認知實際上是一長串你同時體驗過的單一印象造成的結果」。
縱然命運既定,但可以走的路不止一條。
人永遠不得自由,但卻可以選擇幸福。
我是一個哲學小白,這書是我的啟蒙書
參閱http://mp.weixin.qq.com/s/DosJsaa27yCZOby0aQSTWQ
對於達爾文和佛洛依德的講解還是蠻精彩。
更加聰慧,心胸更開闊,更加懂得怎樣生活
可以概括性地了解西方哲學史。《蘇》通過充滿疑問的故事情節帶出史上重要的哲學思想和哲學家,意在把讀者引入哲學的大門。聽說《蘇》在西方國家是給少年學習哲學的入門本。
推薦閱讀:
※哲學系學生如何看待博爾赫斯的作品?
※有哪些適合非專業人士閱讀的哲學書籍?
※大丈夫要能屈能伸還是寧死不屈?
※于丹怎麼心靈雞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