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有些人花了無數心血做出的作品還不如流水作業賺錢?

很多名流大家他們的作品是花了心血也確實是出色的但不符合所謂 大眾口味 (就如很多大師得了哪個大獎才大賺特賺,很多畫家死後多年才被認可生前窮困潦倒),而有些無腦流水作業卻大賺特賺。這讓創作者怎麼有動力啊。難道讓有些思想走在大眾前面的人強行去迎合大眾口味嗎?這對創作產業來說健康么?創作從業者又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分=============
提這個問題的初衷是覺得大環境下普遍對「走在前面的人」的關注不夠。不單單是藝術家或作家群體,還有科學工作者等不也是么。他們乾的是改變世界的工作,卻拿的微薄的薪水。不也讓很多人不得不為一日三餐奔波嘛。但是對這些群體的關注和鼓勵不就像人類對人類自己的投資么?所以才有這產業是否健康一問。
也許現在大環境下還不需要「創造」吧,自然也就沒人去花這精力了。


要麼就是精心創作的作品被樓主誤認為是無腦流水作業
要麼就是看起來大賺特賺其實根本沒賺
再或者是精心創作了但其實根本沒賺到錢
總之絕對不會出現無腦流水作業大賺特賺的情況

藝術家有思想是藝術家自己的事情。想通過作品展現出自己有多牛逼,是一種很自我化的創作,再嘔心瀝血跟其他人沒有任何關係對嗎?

至於如何伺候好老百姓讓人家心甘情願掏錢,這其中的技術標準和製作難度其實是非常高的。這很好理解嘛,市場有限,在競爭的壓力和利潤的刺激下,所有頂尖的技術一定會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產品生產中。引領市場的產品,技術水準一定是非常高的,比如賓士、比如英特爾、比如蘋果。只是文藝作品的習作門檻看起來比較低(你看市面上有《吉他自學三月通》,市面上有《渦輪增壓技術三月通》嗎?),就讓很多人誤以為文化產業的專業門檻也很低了。

很多人打著藝術的幌子居高臨下地批判藝術產業,其實大多數情況下藝術只是掩蓋他們實操能力底下的幌子。相反我接觸過一些在藝術上有真正追求的人,他們會遵守遊戲規則,順應市場需求。在獲得產業的認可後,會把積累下的資源投入到自己的藝術理想上。


鐵杵辛苦磨成針 不如一毛買一根


『我那麼愛她,為她沉醉為她心碎為她在深夜流眼淚,為什麼她跟別的男人跑了!』

本質上都是一個蠢問題。

人家也用盡心機,研究觀眾喜歡什麼,用標準化的流程生產出來。你也用盡心機,想著自己的藝術追求,再自己做出來。

然後你哭著問,為什麼人家更受歡迎大家都喜歡給人家送錢,我這麼有藝術追求大家卻不喜歡我,這是為什麼。

要我說,就這智力就別搞藝術了,丟我們藝術家的人。


曾經非常困擾,前幾年想明白了,所謂「文化產業」其實是「娛樂產業」,除去娛樂性,「文化」本身不具備轉化為產業的任何條件;而「文化」本身能帶來的情感體驗、自我實現、尊嚴感也不是娛樂產業從業者能輕易得到的。
想清楚要走哪條路就好,就不要羨慕隔壁人所得了。


@蔣方舟 說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文化產業娛樂化,但是邏輯有一點點問題,不是所有的文化產業都是娛樂產業,而是現在的娛樂產業成為了普遍意義下的文化產業!
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並不是所有的文化產業都是娛樂產業,這也是需要界定的問題之一!
贊同一個觀點,任何文化只有產業化,只有能夠真正賺錢,才可以發展壯大!如果現代中國寫作不能賺錢,莫言就算寫出了同樣的作品,也只能老死鄉村,最幸運的也只能是被後人緬懷。
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花心血和流水線作業的差距,其實可以用傳統意義上的文化來和現行意義下的娛樂進行對比,這裡所說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可以簡單地類比為:曹雪芹花一輩子寫一本書,最後還是窮困潦倒。而現行意義的娛樂是:某人在某電影里露了一張好臉,於是名利雙收。(如果對現行意義的娛樂有任何異議,建議搜索韓國藝人的流水工廠)
這樣的問題,其實是追求自我和迎合受眾的差距。
迎合受眾有什麼問題?迎合受眾是資本市場考慮的問題,所以現在絕大部分電影、電視劇、小說等所謂的」文化產業「都在朝這個方向走,所以只要研究受眾口味,就可以在流水線上賺錢。
但是花心血出作品呢?這其實是一個很小眾,甚至更自我的一個圈子,我甚至相信喜歡莫言的中國人會大大少於張藝謀,更別說看過莫言的和看過張藝謀的!
孔子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中國的儒家是在鼓勵安貧樂道,也許在當今社會稍顯落後,但是不能否認了部分人追求自我的樂趣,咱們古代許多詩人,他們留下許多傳世名作,但是在當時都是沒有稿費的,可以去評價他們寫這麼多作品但是毫無收益嗎?《世說新語》上有這麼一個段子,某想趁著夜色去拜訪朋友,撐船披著月光走到了友人家門口,卻又說,回去吧,我本乘興而來,現乘興而歸。妙哉,這樣的精神上的樂趣,是需要慢慢享受的。(當然,這裡無意辯論精神樂趣和物質樂趣的優劣、高低)
最後說一點,花無數心血也許只有千萬分之一能夠出一部偉大作品,但是流水線上永遠出不了偉大的作品,現在的娛樂產業依然如此!不可否認,有的電影導演也想出一些非同凡響的作品,比如《賽德克巴萊》,私以為稱得上台灣的史詩;但是大投資和收益的不平衡,最後必然導致資本方的不認可,最後······(當然不否認也有部分作品稱得上經典)
所以,普通民眾需要娛樂產業樂呵樂呵,人類需要傳世經典拯救我們的文化!
花了無數心血但是不如流水線賺錢,這其實是一個很不好的命題,這是誘導不恰當的對比,要知道,世界是不公平的,不可能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而且現代社會賺快錢、名利雙收的地方遍地都是,但是你得拉的下臉皮,抓得住機遇。


這就像,有人抖一個機靈就可以博得很多的贊同,你精心寫了的長篇大論,卻只有稀鬆幾個贊,
偶爾出來一個消息提醒,還是你關注的問題「怎麼看有些人花了無數心血做出的作品還不如流水作業賺錢」又有了一個新的回答。
你點進去一看:
馬蛋,這樣的回答如何受得起如此多的贊同?

你願世道不公,自己的才華居然不能為世人所看到,大眾口味怎麼都變味了呀。
你沒有看到,
凡所被認同,總有他的閃光點。
或跳脫的思維,或天馬行空的想像,
或者就是實實在在的乾貨,
群眾沒那麼好忽悠。

好的答案有沒有可能被埋沒呢?
當然有。
贊同數和回答的價值並不是嚴格成正比的,
那得怨誰呢?是大眾口味嗎?

潮流總是得有人引領,
你的思想真的走在了大眾的前面了嗎?
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梵高
也不是每一個「梵高」都會被埋沒

這就是為什麼,
還是有那麼多無名小卒,在知乎的流水線上,
默默貢獻著自己的答案,
包括很多自認為思想走在大眾前面的人
也包括這個匿名的我

你打可以不去抖機靈,走流水線
但請相信
真正的乾貨,遲早
會被發現。

以上,我沒必要匿名,已取匿~


無數心血的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

我覺得你所說的作品肯定是定位出錯,不肯降低B格做大媽們的肥皂劇,水平又不夠得藝術類獎項。
真正的不發光的金子,很少的。沒成功,就是不夠好。不用這樣自我安慰。

流水線的工作也不一定全是無腦的,大師很多時候也需要流水線配合,迎合大眾口味也沒錯,所有藝術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人的,這一點很多「大藝術家」都忘了。


我想
很多人花了無數心血做出的作品本身就不是為了賺錢的
肯花無數心血在自己的作品上,賺錢是次要的,享受創作的過程和完成創作的成就感、滿足感才是主要的


商品是商品,出來賣就要複合市場需求。
藝術品是藝術品,完全是個人發揮,個人的追求。

完全不衝突。


主流是被時代暫時選擇的人,證明這時代是對的。時代很勢利。順時代者昌,逆時代者亡。

畢加索50年代拒絕聲援紐約藝術家爭取「藝術自由」,相反,他說藝術家必得承受委曲困苦,真的藝術家都是被誤解,被詛咒,被拒絕的。

何止藝術,人生就是名利場。


流水作業產品是通用件,手工作業產品是專用件,產量高低取決市場需求。

例如一群剛解決溫飽問題20年的大爺大媽是不會對《晝顏》感興趣,反而覺得《妯娌的三國時代》好看爆了。

此外,一定條件下專用件可以轉化為通用件。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不能說怎麼我辛辛苦苦的種了瓜,結果長不出豆子來,以後我還怎麼有動力種瓜?
要賺錢就走商業化路線,要實現追求就去研究更高層次的藝術,又要賺錢又要實現追求兩者一起做也不衝突。
很多畫手會畫商業稿(利益)也會畫私圖(藝術追求),這不矛盾。


只有你會去想這個問題,真正的藝術家,他不會去想著怎麼賺錢,怎麼發家,怎麼讓自己的作品賣出高價。他們是創造藝術,創造歷史,實現自己的價值。那才是藝術,作品。
相反,以賺錢為目的的人,你指望他能做出多好的東西?


簡單的說莫奈的作品和100元人民幣上的毛主席哪個更有價值?

藝術品不以花多少心血來衡量價值,同樣藝術品的市場價值也不等同於其藝術價值。
流水線的作品是商品,有針對性的市場需求,衡量其價值的標準是市場需求,其指導生產的標準是能夠創造利潤。
這兩者本身就不是一個範疇的事情,同樣也不能用同樣的維度來標尺其價值。


我是建築行業的,現在還是學生,我就談點建築行業的吧!
首先流水線的東西很多,尤其是那些你不在意的很普通的建築,絕大多數都是甲方主導,設計師以最快的最有效的方式完成它,但是不是流水線我不敢說,這其中也有建築師的專業知識在驅導。但是由於兩個原因導致建築師無法好好思考做好建築
1.設計費有限
國內設計費是很有限的,相對國外。在有限的收入面前有多少人願意不顧生活需求去實現理想的建築?
2.體系不健全
國內的建築師話語權太小,除非你是有名的建築師,甲方找你做方案,否則你只能順應市場,順應市場的結果就是藝術追求的世俗化,就有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築

但是,請大家相信不是沒能力做好的建築,在國內得到認可的好的建築只有等你小有名氣,不為生計愁的時候,才能實現,這也複合馬斯洛的需要原理!


很正常。
1、走在前面的人只少對這行興趣十足,如果生活說的過去不會過分在意經濟效益。
2、如果一個東西剛出現就能得到大眾的關注,那也就是現在的潮流,而不是走在前面的。
3、做什麼行業也不容易。你搞流水線也要冒著風險投資,也有經營也要管理,也要分析大眾的需求。能做好也不能說是不嘔心瀝血,要是大師們也嘔心瀝血想著賺錢和他們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付出=收穫」,這個世界未免也太簡單了。


有個顧名思義的概念叫 市場轉化率。可以幫你理解這個問題。簡言之就是說,一個作家的創作收入不是和其藝術造詣成嚴格正比例關係的,所以不能單用如果丘處機沒有路過牛家存村這種思維去理解。題主提到一個詞叫大賺特賺,無非就是疑惑,文化是能換錢的,但是為啥有的文化人就不賺錢呢?事情是醬紫的,一個人藝術造詣,作品水平如何,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但是作品值不值錢,作者賺不賺錢,卻是市場說了算的。有的時候單看收益的話,你得看作者和作品有多大市場,藝術價值的市場轉化率如何,很多時候還要算上各種原因導致的溢價。就拿梵高來說,他的畫無論藝術價值大小,但是畫完之後就被定格了,而他的作品的市場價值呢,在當年或許是零,但在現在單幅上億,這就是市場對他作品的認可,其間還夾雜了炒作,投資所帶來的溢價。你可以搜一下作家收入排行榜,畫家收入排行榜等就會發現,無論榜上有名的那些作家畫家作品是否真的就是水平極高,起碼在現階段的市場轉化率是很高的,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行情好。大約類似於景區和門票的關係,你覺得一個地方沒什麼看頭,但就是重點景區價格很高,有些很美的地方,卻可能是香格里拉不要錢,但是有些收費景區會破敗,有些野區卻會被辟成新的景區,市場對文化人和文化產品的反應,不是那麼精確和及時的,還要受很多其他因素影響。上面說的還僅限於真正有藝術實力的作家,有些人哪怕就是再費精力,做出來的東西也既無市場價值也無藝術價值,苦勞和功勞還是兩碼事情的。


說的好像「流水線作業」 很簡單很輕鬆一樣,能受到大眾歡迎的消費品從來都是嘔心瀝血精打細算才製作出出來的,流水線作業是為了保證每一個環節都做到最好

貼個商業片的製作過程紀錄片,好好看看這些看似無腦的作品的作者是多麼絞盡腦汁
邁克爾貝《變形金剛》拍攝紀錄片


這不就是碼農群體中「不要重複造輪子」的萬年老坑嗎?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設計 | 創作 | 商業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