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事務管理類的 App 在圖標上都會有一個對號?


App 圖標(除遊戲)的主要目標可分兩種:

  • 告知這個 app 可以幹什麼
  • 告知這個 app 是什麼

第一種的代表,有 iOS 自帶的電話、簡訊、計算器和大部分拍照應用等等;第二種的代表,有 Facebook、Twitter(微博)、Foursquare、Path 等等。

第一種重在功能,第二種傳達品牌。當然大部分實際場景是兩種目標相結合的。

事物管理這種「utility」類 app 的圖標大多偏向第一種,而勾(checkmark)又是人們普遍對待辦事項表單(to-do lists)的圖形化認知,所以絕大部分 to-do app 圖標都使用了這個圖形,甚至連蘋果自己的 Reminders 也不能「免俗」。類似的例子還有絕大多數消息類應用圖標都使用了氣泡圖形。

最近有一些人在詬病這種現象,理由大多是這些設計師缺乏創意。我同意這個現狀需要被改變,但導致這個局面的並不是設計師的創意匱乏(為什麼要選擇勾形圖標,前面已有表述)。App 圖標的功能是由用戶與 app 交互的方式決定的。以 iOS 為代表的一個 app 代表一個功能的方式導致了這個局面。設想,如果今後 Siri 可以幫機主記住代辦事項,那就沒有圖標的事兒了。

當然也有 to-do app 不使用勾形圖標的,如 Remember The Milk。

推薦閱讀:Louie Mantia ? About App Icons


Cluster effect
這是一種簇群效應在品牌、識別符號上的體現

有名的美食一條街,飯店都開在一條街上,不是互搶生意嗎?但最後結果是互相加光環了。


這個符號其實不是一個「對」,而是打的一個「鉤」。
西方人做事喜歡有個列表,叫checklist或者to-do list,比如shoppling list,每買到一件東西就在這個東西前面打一個鉤(一般會說:「tomatoes, check」),是一個提高做事效率的好辦法,同時也方便管理,查看迅速。
這個最早出現在1935年的方法就一直廣受歡迎,到了把to-do list電子化之後又是碰到了擬物設計的風潮,自然會使用最容易理解的「打鉤」了。第一眼見到的(西方)人馬上就能知道這個app是幹什麼的了。

假設當年是Android比iOS更早上市(僅僅假設),說不定app的圖標會變成一個非常geeky的「%」吧。

History of the Pilot』s Checklist


符合多數人的習慣:最簡單的事務管理,就是把要做的事情列出來(to do list),每完成一項打個勾。


薛天祿的答案很完備了
但是「最近有一些人在詬病這種現象,理由大多是這些設計師缺乏創意。我同意這個現狀需要被改變,但導致這個局面的並不是設計師的創意匱乏(為什麼要選擇勾形圖標,前面已有表述)。 」
這裡後半句不能完全同意。
any.do就和以上的例子不同Any.DO | Make Things Happen「好吧,其實也有鉤的」
很喜歡。
吐個槽:「我真是受夠對勾了!」

以上。


設計隱喻,這事妥妥地辦成了~


推薦閱讀:

怎樣自學並且達到職業 UI/UX 設計師水平?
工業設計學生想要做交互設計,要掌握多少編程方面的知識?
你平時都是怎樣進行設計技能練習的?

TAG:設計 | 圖標設計 | 用戶界面設計 | 應用程序App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