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 Stefan Zweig ) ?


少年時代我是他的忠實讀者。我因為他的傳記作品而開始喜歡收集他的作品,時值今日,最喜歡的依舊是他的傳記類作品。

茨威格很擅長心理描寫。他的名作幾乎都是各種非常細膩的心理描寫支撐起來,而不是靠劇情構建的。看完他的作品,讀者能夠站在人物的視角上,整體體會這些人物的完整心境。比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整個故事都是女主人公的自述,從她乏味的幼年生活到她看到鄰居身上令自己渴望的美好火花,講為了這些,她執著的,一生的感情付出。這種故事,也有名作家講過,比如莫泊桑的《修軟椅墊的女人》,但是莫泊桑使用不理解其行為的旁觀者視角,講修軟椅墊女子的執著,僅僅在結尾,讓熱淚盈眶的伯爵夫人說了一句:「只有女人才知道怎樣去愛。」

此外,他本人不喜歡直接描寫,喜歡用各種細節去烘托出自己的所指,深信從不引人注目的細節才能看到對象的真味。我最早看他寫的《瑪麗 安托瓦奈特》(當時譯名是斷頭艷后),他在瑪麗往後是否與費森真有私情方面大費周章,研究二人的私人信件,猜測被塗抹的關鍵單詞。我個人認為站在旁觀的角度看,瑪麗的人生實在是混亂一團,乏味可陳。她對時代毫無察覺,活在自己與生俱來所擁有的環境之中。但是茨威格的書,確實讓人看到栩栩如生的瑪麗,看到她少女時代就頭頂鳳冠,應有盡有,她性情隨和,內心熱情,熱愛娛樂,她主導的宮廷充滿趣味與快活。這要在如今,必然是親切皇室的代表,民眾愛戴的典型。那種細膩的描寫,讓這種政治資質平庸、甚至相當不稱職女性,更具有悲劇色彩,更讓人唏噓。這種筆法,非常私人,也很親切。

後來我陸續讀了他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異端的權利》、《瑪麗 斯圖亞特》、《富歇》等等一系列傳記。凡是涉及人物心靈的轉變、片段或是細節描寫,他的文章都極其引人。《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也譯作關鍵時刻)里所有的關鍵時刻都是某個主人公中靈魂轉折的時刻,這些主人公有列寧、亨德爾、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歌德、東羅馬帝國的最後君主等等。也許我們很難記住完整的宏大事件,但是他抽取一個點就可以呈現了人物、歷史剎那間最亮的火花。因而他這個作品作為德語國家中學的課文,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每個人最大的優點,必然是他最大的缺點。

我個人是不太執迷茨威格的小說。主要是他在劇情構建方面偏弱,大多數時間都在細碎人物的心理轉變,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雖然女主人公的陳述如此感情豐富,極富於犧牲精神。但就像很多人批評的那樣,這樣的女子沒有現實人物的一面,似乎一生只是活在自己構建的精神世界之中。類似的還有《馬來狂人》、《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這種自閉的劇情會削弱人物的真實感。他的短篇小說里,我相對比較喜歡的是《月色朦朧》,至少真實感強一些。我比較喜歡買他的人物傳記,因為歷史已經幫助他構建好了的劇情,他照著骨架八卦細節,內核已然真實了,不會太跑偏。讓他自己構建,多半是極端、瘋狂、充滿內心戲、起承轉合少的劇情。

大概茨威格本人就是個比較沉浸在自我精神世界中的人,他的視野也不是很開闊。在《瑪麗 安托瓦奈特》中,他沉浸在瑪麗的個人世界中,並沒有太描寫法國社會的矛盾與苦痛的背景,只是寫了她悲劇人生的後段,革命民眾對她的各種極端泄憤。茨威格反覆強調她性格浮躁,無法踏實下來思考是她人生最大的問題根據,但似乎也對革命民眾並無好感。問題是,選擇革命的普羅大眾,也是經歷了各種傷痛,需要生活的人啊。這本書對於法國革命的背景,表現的比較有限。一心專註在瑪麗身上。可見,如果希望用他的傳記小說看歷史,視野比較局限。倘若要是看雨果的《悲慘世界》,只是講個普通農民冉阿讓的一生,能讓讀者看到法國大革命的眾生相,是縱橫捭闔的大手筆。當然我不該這麼比較,這畢竟是進了先賢祠的大家。

茨威格是我少年時代鍾情的作家,為了他那獨樹一格、細膩精美的文風與視角,我還是陸續買了很多、讀了很多的,回首看來也是值得的。


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高爾基


大學期間在圖使館借的第一本書就是茨威格的小說集,驚嘆於他對於人物心理生動、細膩的描寫,比起《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更喜歡《象棋的故事》、《馬來狂人》、《無形的壓力》,就如作者在《昨日的世界》中說的那樣「在我的中篇小說中,主人公都是一些抵抗不住命運擺布的人物---他們深深的吸引著我」「命運之手會隨時隨地把我們攫住,把我們拽到它的永不知足的戲弄之中」。看到樓上有人分析茨威格小說故事性不是很強之類的,我倒不是很在意,相較於雨果《巴黎聖母院》除了故事核心部分外,在建築、文化、習俗、宗教、社會制度等方面均有著重描述的大百科全書式的布局,茨威格的小說就勝在對於人在各種境遇下的複雜心理,本能反應,尤其是焦灼,矛盾,彷徨等層面的刻畫。我們不能用一把標尺去衡量所有的作家和小說,能讓讀者從心底深深的喜愛,取得感情上的讚賞就是好的小說,而不是形式什麼的架構問題。這麼多年以來,茨威格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並且他在世界範圍內能獲得廣泛知名度,正是因為他的小說中表達了人類的普遍情感,獲得了大家的共鳴。


與「心」相擁而舞的人。


極牛逼的傳記作家,羅曼羅蘭的好基友,巴爾扎克傳記沒完成但是但能感覺到巴爾扎克已經被扒光了;一串「三XX」系列看完只覺得這哥們眼光太牛逼了,還有啥事他不懂的么!?
短篇小說節奏非常好,結構精巧、可讀性非常強。受弗洛伊德影響很大,感覺上走的是狄更斯的人物較少的清新路線。
年輕的時候寫過一點詩和劇本,但貌似不是很夠牛逼。
《愛與同情》總體來說不是太行,短篇小說痕迹太重,總體敘述太線性了,但是一些章節敘事精巧,還是有茨威格風格的。
作品的個人痕迹非常重,讀來滿滿全是對世界的熱愛,也是後來自殺的主要原因。
總體來說茨威格的著名作品讀完對19世紀的歐洲文壇足夠用來吹牛了,但更重要的是會讓人更熱愛這個世界。


典型的特色型作家,說雄才大略談不上,但是在他擅長的領域裡,做得接近於極致了。

心理描寫是一絕,行文節奏緩慢縝密,像是坦克一厘米一厘米的壓過去。

再單薄的情節,在他的筆下都能舒展開很動人的篇章。他不靠情節取勝,而在細節的捕捉和錘鍊。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就不用說了,代表作。此外最喜歡的是《象棋的故事》、《月光小巷》。

當然,還有《十字勳章》。強烈推薦。


(毫無疑問,他是閃耀的人類群星中,碩大的一顆!我這麼描述挺不妥,但文筆捉急哎,略寫拙見,以表仰慕之情!)
生性敏感,情感細膩,感受力強大,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可鑒,但這可能也是他在一戰結束多年後,仍無法走出心靈創傷的致命原因,二戰還未結束已自殺。傳說中的情深不壽么?

看過他《昨日的世界》前面幾個章節。他形容這兩場曠日持久的世界戰爭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巨大恥辱;他懷念那個被大戰摧毀前的世界,尤其是維也納,但也抱怨昨日世界裡,長者們對年輕一代的嚴苛,以防他們不遵守秩序造反。這本書裡面飽含各種反思,真知灼見眾多。


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到一個女人的24小時,我真懷疑茨威格就是熱戀中女人肚裡的蛔蟲(唉,雖然這個表達 略顯粗俗,但我暫時想不到其他好詞了),對女人情感的把握,對女人心理的刻畫,爐火純青乃至登峰造極


讀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時,心情是從未有過的貼切。花兩節課看完後,我通過網路尋找大家對這本書的理解,然後我發現我看見的都是女人多麼的愚蠢不要臉傻瓜蛋一個,她的愛已經不配上愛這個詞,類似於這種的評價。
我卻完全不同的理解:其實,她不過是萬千女人中,其中一個。她好像就是我們平時陷入愛河的那樣,痴狂愛的沒有下限。
如果是男人評價,男主根本不是女主對的一個人。以前有人說過真正的愛情是對方都彼此進步,更好的成長的。
奇怪的是,我只對這個女人只有一股深切的憐愛之情,沒有鄙夷她的蠢,沒有反對她的狹隘,甚至對她干過的事情,一時之間全部接受。
真是不敢相信居然是男人寫出來的,如此細膩纏綿的情感,就如流水般淌入我的心,這情,我不想把它拒之門外,只想擁抱。
這位作家的作品,我看了之後劇情深深的鐫刻在腦海,甚至連書中當年的心動,付出,絕望,那些感情我都經歷過一樣。
以前只覺得只有女人才能懂得女人的愛情,現在才發現,男人的溫柔,是潤物細無聲的。何等的心細敏感的男人,才能寫出如此美的作品。
簡直像創造女人的上帝一樣懂女人。


他把我們引入一個奇妙的世界,似曾相識卻又陌生。這就是人們的內心世界。
我們看到的芸芸眾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平靜,外表平靜,沒有戰亂,沒有災禍,沒有大悲大喜。然而茨威格看得到人們內心的波濤洶湧,騷動不寧。內在的激情、願望、衝動在翻騰。人性在茨威格筆下扭曲、誇張、放大。如果吧茨威格的作品比作畫作,那他就是馬蒂斯。用濃重的色彩和直率的筆法鋪畫出一個個的狂熱瞬間。
茨威格擅長寫極致而純粹的感情——純粹而極度的愛《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熱烈燃燒的虛榮《貴婦失寵》、徹底的無邊的懺悔《馬來狂人》……主人公往往通過極端的方式(死亡)達到靈魂的救贖,用死亡洗刷生命中的罪惡和缺憾,讓生命達到完美和不朽。我們看到,即使在倫理世界中被當成「惡」的、不被祝福的情感(如《貴婦失寵》中細膩描寫的貴婦極端的虛榮和權力欲),在茨威格筆下,也一定能超越庸常,有著飛蛾撲火般的熱烈,它不是善的,但卻絕不平庸,有濃重的審美價值。


高爾基讀這小說都「絲毫不知羞恥地哭了起來」,在圖書館哭得用了半捲紙的我也就放心了。


第一次知道外國人也是可以心思如此細膩如此羞澀如此溫柔。去掉文化背景時代背景宗教種族教育等等背景,人和人確實是完全一樣的,對此有了更多認同。


女人與男孩 老者與幻想

只讀過小說集 感想↑


他比女人更了解女人


-
一個讓人每次讀到,身體都會不由自主地顫抖的人。

一個洞察人心所有細節,可以把靈魂寫到紙上的人。

一個擁有充沛感情與天才文筆,讓我渴望成為的人。
-


寫不出深刻的回答
但有個小建議,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時可以戴著耳機聽Pier Avenue,挺享受的。


茨威格的心裡一定一半是女人,而更難得是他如此真誠、睿智和純真。


他的文字就像一幅幅精微素描。
在很短的時間裡集中看了茨威格的四篇小說「陌生女人的來信」「棋王」「看不見的收藏」「熱望的秘密」。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茨威格文筆細膩,文字就像精微素描,尤其是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抽絲剝繭,細緻入微。看他的文字,再對比自己的文字,就像照鏡子。自己的文字,就像臨上班照鏡子時的匆匆一瞥,知道自己的大致輪廓,化妝品是否都塗在適當的位置上。反觀他的文字,如同讓自己照在顯微鏡下,皮膚的紋路,眼角的細紋,眼白的雜色,都被無限放大。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在畫一張高像素的照片,夾雜他個人情感體驗的細緻筆觸,還刻畫出一個人隱藏在內心深處澎湃的情感。
剛才所說的精微素描,在網上搜篇報道,引用教師的話:「精微素描不只把人畫到極致,是通過這種訓練,讓一個粗糙的人,變成一個精緻的人。懂得在整體與局部的關係中明察秋毫的人。」而我看他的文字,也感受到了一種極致的感官體驗。我彷彿住進了人物的心靈,或者是把人物幻化成了我自己,跟人物一起經歷生活的冒險。
從「看不見的收藏」中,個人感覺他對繪畫頗有研究,是不是他對人細緻入微的描寫,與他懂繪畫有關?如果沒有經歷專業的訓練,那就只能用天賦來形容了。另外,我發現懂繪畫的人寫出的東西,會有其獨特的地方,曹雪芹,梵高等等,以後再慢慢總結。
茨威格的聯想功夫一流,世間萬物在他筆下皆有靈性。他的筆能喚醒沉默的大自然。他是這樣形容雲彩的流動的——雲彩時而像手帕似的揉成一團,時而撕裂成千絲萬縷,最後盤踞在群山之上,開玩笑似的給群山戴上一頂頂白色的小帽。
他能把抽象的情感描寫,非常精準的具象化。「棋王」中,對無限空虛的細緻描寫,具象為凝視衣領上的那一滴小水珠;「熱望的秘密中」,男孩探索媽媽跟男爵的秘密,如同找尋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鑰匙。實際上,這是你我都曾有過的情感體驗,一種飄忽不定的思緒,被他精準的用一種有形的東西呈現出來。
不過最可貴的是,以上幾篇作品,能夠看出作者有顆善良的心。我覺得評價一篇文字的好壞,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透過文字,能否判斷出作者是否善良。很多作者文筆很好,但總給人一種尖酸刻薄的感覺。而作者卻在一幅幅精微素描中,呈現出一個個溫暖的故事:古董商對失明老人善意的欺騙;小男孩最後跟母親的和解,過程驚心動魄,結局波瀾不驚。這讓我看到講故事的人,心思細密,人情練達,有一點冷酷,卻對個體充滿了理解、體諒和寬容。
總之,看他的東西很過癮,拿起來就放不下。
也是一個重新尋找自我的過程。


昨日的世界,看完後很理解他自殺的選擇。


你可以試著了解他,但不要說出來


讀過一些茨威格的短篇小說作品,發現他很擅長於心理描寫,尤其是女性的心理描寫。小說的故事性和情節並不強。但小說的人物都有著一種極端的,自卑的,固執的,偏激的,將近病態的堅持。而小說的結局大部分都讓人扼腕嘆息有一種類似悲劇的絕美。陰暗,孤獨,內向,偏激,敏感,感性是我認為的茨威格的性格,他的作品不太適合多頻次和大篇幅的閱讀,受到作品風格的影響我認為他並不能稱為一名偉大的作家,但確實是一位很厲害的作家。


推薦閱讀:

為什麼斯蒂芬·茨威格在納粹肆虐歐洲期間去了巴西而不是阿根廷或美國?
對於加繆借鑒茨威格文風的說法,有沒有達人對此比較有研究?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前言里提到「強烈的地震三次摧毀了我的家園和我的生活」,請問「三次」是哪三個事情?
關於茨威格的《情感的迷惘》,你們是怎麼看的?

TAG:歷史 | 文學 | 斯蒂芬·茨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