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的異體字「?雨匆」(U+2909C)的適用範圍?

該字的構成形象地體現了其含義, 按照當下的語言規範,它只能表示多音字「處」讀四聲時唯一意思「處所」嗎?


這裡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隸書中常見的「虍」與「雨」的訛混,另一個是「処」訛變為「匆」的問題。

由於老虎傷人,因此「虎」的古文字中,特彆強調其巨口 (綠色部分) 以及利爪 (淺藍部分) ,紫色不詳,可能是某種表示虎威之類的冠,灰藍色則為軀幹與尾巴。

「虎」的兩種隸變方式,主要區別在於前腿爪是歸上還是歸下,歸下 (甲) 則上方呈「七」形,下方分三叉,歸上 (乙) 則上方呈「土」形,下方分兩叉。寫法甲也是楷書常見寫法「乕」的來源,亦為草書所本。

將後者的「虍」頭單獨抽出來,可以看出其與「雨」頭訛混的路徑。

「虎」寫法甲

「虎」寫法乙

而下方的變化就比較特殊,不太出現在「處」系列以外的其他字中。

有意思的是,由於「豦」與「處」形近而韻母又相同,傳統漢字「據」也有訛為「?」的寫法。日本又將此訛形進一步簡化,成為「拠」。「論より証拠」~

一個「虎」字很生動地展現了傳統漢字從古至今的一脈相承,中間經歷的是筆畫從自由到規整的過程中,對局部與整體的美化,兼顧了部件復用與美觀。傳統漢字並非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樣,是「甲骨文」消失後,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也不是什麼「滿清欽定字」。

當口水戰中又飄出那句「不如去寫甲骨文」時,不好意思,我們在寫傳統漢字時,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在寫「更加規整的甲骨文」。

*結尾鳴謝一下「漢典書法」提供的「虎」字搨影。


我來答一下。處古代有兩種寫法。分別是(字寫的不好見諒)

這兩種寫法的差異。我認為是兩種隸定方式。
這個是處的石鼓文:

上半部分是虎字頭,下班部分是「処」。「処」意為「在茶几旁」。「虍」指虎皮,意為「保護」,引申為「安全」。「虍」與「処」聯合起來表示「安享飲食」。本義:安享飲食。轉義:安樂窩。所以,處並不是「在雨中匆匆行走」的意思。那麼題主的異體字字形是怎麼來的呢?

處在隸定時,他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別隸定出了兩種寫法。分別是

後來有人可能認為第二種虎字頭的寫法不知所云,於是把第二種虎字頭訛寫成了熟悉常用的雨字頭(注意虎字頭那個是兩個橫,雨是四個點。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有些人會把第二種寫法中左邊的那個點寫成長撇或者短撇,其實是一樣的。)。這就是題主那個異體字的來歷。所以這兩個就是一對完全可替換的異體字。另外歷代書法家更加青睞第二種寫法。我覺得可能是第一種虎字頭略微有點難寫的緣故。


這個並不是語言規範。二字是全等異體字,沒有職能劃分。


謝邀。這兩個是異體字,字意是一樣的。主要的區別在於頭部寫法:正字虎頭突出虎牙,異體字虎頭突出「王」字紋,當然「雨」很可能是王字紋虎頭的誤寫。下面是「幾」+「夂」,幾就是卧虎石,了解老虎或者養過貓的就知道,它們都喜歡趴在高大的石頭墩上,「夂」才是許慎「行遲曳夊夊,象兩脛間有所xi也」,就是指事表達人兩脛被扯住走不動,象拖住腿一樣,直白講就是「止」的意思,「處」字形本意就是老虎止息之石/處。異體字下面實際上是「幾」+「夂」的另一種寫法。漢字的演變中,有誤寫的字,但是現代所說的「訛變演變」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訛變歷史上有,比如六國的文字變亂,是人為的破壞原來的字形,為的是脫離文化大一統。在重大的朝代,如秦漢,如唐,都對漢字有去偽存真的整理繼承過程,真正流傳下來的正體都是反覆推敲的,當然也保留了不同時期不同的寫法,作為文明的記載,其實康熙字典里記錄下來了很多自上古以來的不同寫法。漢字是非常科學和精密設計的,誤寫訛變有,但絕不是主體。


推薦閱讀:

據說簡化字只有 388 個,其中只有一個字是 1949 年後出現的,是哪個?

TAG:漢字 | 異體字 | 俗字 | 隸變 | 俗字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