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後這一代的「職場人」,30 年後的社會角色或人生軌跡會是怎樣的?

有這幾個方面的思考:離職或失業後的待遇,是否會有升職瓶頸?80後在50歲時,是否會成為中產階級?其未來的職業軌跡是穩定且富有安全感的嗎?這個題目比較泛,不必講年收入較高的特例,僅泛指大多數現役的青年職人。今天下班擠在電梯里,身邊是洶湧的白領大軍,不禁有所想,問的不專業,海涵。
-------------------------------
感謝大家的回答,總體來看,悲觀的多,樂觀的少。

我再細化一點,就簡單來說,我們現在大多數所從事的工作,會安穩的堅持下去嗎?目前我接觸過的民營企業,很少有15年以上的。

那麼是否意味著將來還會出現不斷的跳槽?

那麼我們的收入會不會在這種變動中,有所突破?因為我們了解到,一個企業進入管理層的永遠是少數,剩下的人,30年時光過去,我們所能達到的薪資階級,會有很大的改善嗎?

我們會不會卡在目前這個階層,甚至下滑?


現在是2014年,不過我想先從30年前說起,也就是1984年的時候。

那時候幾乎沒什麼「職場人」可言,有的只是公務員、國企工人、事業單位職工、當然,最多的是仍然被拴在土地上的9億農民。
1984年時,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不會想到接下來30年間發生的這些事情:
兩年後,第一家國有企業破產;
五年後,一場動亂影響了此後二十多年的國內政治格局;
八年後,鄧小平南巡導致改革開放的又一輪高速前進,幾十萬公務員下海,民營資本開始壯大;
十四年後,東南亞經濟危機後,國內經濟開始快速轉型,國企改制、教改、醫改、稅改逐步影響著生活的每個方面;
十七年後,911事件給了中國十年寶貴的發展時間,這十年里,壟斷國企、出口產業、製造業、能源、通信行業等以驚人的速度狂飆,一舉把國家拉到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
二十八年後,城市化進程已經達到50%,被急速推升的不僅僅是房價,還有就業崗位的數量,以及帶來的觀念衝突、環境問題、能源問題、埋下無數隱患。
三十年後的今天,當年的年輕人已經在退休邊緣,尚且年輕的我們在想像下一個三十年。

過去的三十年里,很多事情、很多職業、很多觀念都徹底地變了:
公務員起初是鐵飯碗,而後被鄙視為不上進不賺錢,僅僅過了十來年又變回了搶破頭的金飯碗。
做小生意曾被視為不務正業,後來一個個穿金戴銀地發了大財,但時過境遷,純民營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傍政府才有甜頭成了共識。
老人越來越多、生育率正在走低,出口行業的老闆們焦慮地盯著人民幣匯率,年輕人還在繼續流向大城市,不在乎這裡的空氣和交通有多難熬……

不是我不願設想將來,而是三十年足夠把一個行業從巔峰到谷底用力拋個兩三次;或者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經過短暫輝煌之後再無後繼。
過去三十年里,曾有無數人在劇變中被成批地拋下,如90年代的下崗工人、08年後東南沿海的加工企業、一身傷病回家養老的農民工、08年後才開始炒股的股民……
也成就了不少抓住機會的精明人,比如改革初期的倒爺、互聯網泡沫時的大忽悠、做政府項目發家的小老闆、幾年前個個月入過萬的北京房產中介銷售、一上市能分到幾百萬的互聯網公司前台……
忽然想起幾年前房屋70年產權問題正熱時,親耳聽到有位買房的中年人很豪氣地說出這幾句話:
「誰管它70年後的事?70年前有新中國嗎?誰知道70年後共產黨還在不在了?」

我今年30歲整,有家室有車房有一技傍身,但依然常感到生存危機。身邊有人發了財,有人當了領導,有人十年如一日,有人混得不如意。我自己野心不大,發大財的事想也沒想過,理想僅限於職位和收入穩步上升而已。
但這也不是喝茶看報聊天能做到的,別說我不行,就連最穩定的公務員也不行。要知道,只有4%的公務員能在退休前升到處級,剩下的這輩子最多落個穩定,想一直向上可沒那麼簡單,很快就會遇到天花板。
金飯碗尚且如此,其他行業就更難說了。
如果是在一個缺乏變化的國度里,大部分人會原地踏步過著普通的日子,少數人會爬到比自己原本高一層甚至兩層的階級,更少數人會抓住機會一步登天,而一些懶惰不走運或投機失敗者會掉到下層並且難以翻身。
但接下來三十年的中國里不是這麼簡單,有可能遇到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機遇和挑戰。
同樣聰明努力的兩個人,可能一個青雲直上,另一個原地踏步多年甚至因外界環境劇變而只能更換行業從頭開始,然後平庸地度過後半生。
同樣混日子的兩個人,可能一個當上小主管然後安穩退休,另一個趕上失業裁員找不到原先檔次工作只好乾體力活、打零工,省吃儉用過晚年。

這裡沒有什麼成功學的建議和暖心的雞湯,只是很實在地建議一下:
開拓眼界,能讓你在海上發現風雨欲來的前兆;
努力上進,能讓你有力氣把小船划到風暴之外;
就這些,願諸君三十年後能變成自己期望的樣子。


開宗明義:未來的30年裡,大家仍然要經歷2-3次的洗牌,10年一次。生逢盛世,每個年輕人都需要參加這場障礙馬拉松,有進無退。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人運之上,還有國運。每個個體,如同在暴風驟雨中不懈前行的旅人,找到方向走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


首先,潛在的洗牌

A, 金融行業的低端服務將陸續被互聯網服務取代。

B, 水、電、氣等生活必需產品的價格將進一步提高。

C, 地方債再次展期,但危機始終存在

D, 機場、公路、鐵路、地鐵建設即將放緩,投資即將放緩。

E, 企業環保成本不斷增加。

F, 失業潮。


其次,以我了解的三個行業(IT、軌道交通、石油石化)為例,說幾個殘酷的真相

A, 40歲以上的平凡應聘者無法與25歲的未婚年輕人競爭同一個職位(平凡指在行業人脈、行業經驗、行業威望上都毫無過人之處);業績平平的中層經理也難以找到同樣的管理崗位。不能持續提升的人,路會越走越窄。

B, 人到40,老人70,小孩10歲。標準上有老下有小,事情千頭萬緒,經濟壓力巨大。中年人不會有學習新知識,提升自己的時間。當中年人一成不變、按部就班的生活後,他就失去了適應變化的能力,失業對他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C, 28歲以上未婚未育女性的簡歷通過率非常低。(我不是說offer不好拿,我是說通過常規的招聘網站投簡歷,獲得面試的機會少。建議資深女性通過朋友介紹,獵頭招聘的方式找工作。28歲的女博士建議通過導師校友介紹工作。)

D, 十幾個人的小型公司隨時會因為資金鏈問題倒閉。

E, 軌道交通行業在08年之前,普普通通,沒錢沒待遇沒影響力。08年之後有投資,有管理費,有招投標,有各種各樣設備和建設的合同;但是10年後呢?當融資困難時,行業不需要這麼多管理、工程、建設、設計、監理人員呢?市場不可能長期保持現在的規模。以地鐵為例,目前建設一條40公里地鐵約需要30個標,150億投資,土建我不懂,僅機電項目大約需要採購30億的機車通信等設備,需要1000人以上的施工隊干2年;沒有新建地鐵線,這幫人幹什麼去?

F, 以石油石化行業上游板塊為例,某石油局14萬員工,年產量只有800萬噸原油,日產量2-3噸的油井還在開採;擔子重,盈利能力不足,明顯在走下坡路,而當地政府還在蓋居民住宅。

G, 我有那麼多同學在石油局做基層的勘探、調度、開採工作;在當地有房有車,孩子老人帶,月薪三千三。當石油局效益下滑時,他們怎麼辦?下崗職工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最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未雨綢繆。

A, 做好語言準備、能力準備、人脈準備,應該每年問問自己:我今年學了什麼東西,在市場上值多少錢,能做什麼職位,有沒有競爭力?

B, 資產混合配置,風險綜合考慮。如果做孤注一擲的投資,贏了當然回報巨大,輸了就難以翻身。

C, 有三五個共同成長的小夥伴,互相保駕護航。


總結,前途光明,行路艱辛,當拼搏前行

從沒有一個時代,知識的獲得和分享會如此容易:龐大的文獻資料庫,各種頂尖名校的公開課,在線教育、TED、Coursera……聲音、視頻、圖片、文字都成為知識的一部分。

從沒有一個時代,尋找專業人士會變得如此容易:Wiki,Quora、知乎、果殼、松鼠會,跨專業的人士將越來越多,思想和創意會得到更多的碰撞。

從沒有一個時代,資本和技術的距離會如此接近:眾籌平台、網貸平台、天使投資、風險投資。。。

從沒有一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結識會如此容易:基於LBS的各種交友(約_炮)應用,興趣小組活動,對搭訕的高容忍度。


80後已經在這個時代中獲利了,別說人家70後工作輕鬆,畢竟70後上大學時還沒有擴招,社會沒那麼開放,沒有AV,沒有日租,沒有開房,沒有手機,沒有高速網路,沒有麗江,沒有酒吧搭訕,沒有約炮。。。

可是,好逸惡勞是人類的本性。

天才創造歷史,聰明人順勢而為,普通人載沉載浮,傻B逆勢而動


======================================================

記錄一下自己的學習歷程,時刻警醒自己不要掉隊。

2001-2005 本科。打遊戲和看小說好像不算學習。

2005-2008 碩士。學了紫微斗數,手相,風水,Salsa,國標,日語,搭訕。

2008-2011 外企銷售。學了控標做單搞關係,紅酒白酒威士忌,還有論語和易經

2011-2013 國企項目工程師。學了項目管理PMP。

2013至今 國企項目經理。正在學在線課堂的課程


角色加點思路:

市場稀缺技能點,每年增加一點,十幾年後就能以此為副業:紫微 風水 相術 國學

人際關係技能點,不用增加了。30歲以後,手頭如果沒有資源,那就難以在事業上結交人脈了。

調劑生活技能點,每年增加一點,有助於生活豐富:Salsa,品酒,騎行,健身等

業務專家技能點,能加就加,核心競爭力:項目管理、行業解決方案、行業發展趨勢

關鍵人脈技能點,需要逐年累計信任感:醫生、公安、律師、投資人、領導


====================================================


@Shawn Xiong 同問樓主怎麼不做銷售了,怎麼轉管理的?

我不存在轉行業。我一直都在信息化建設的圈子裡面,

以前是在項目中做廠商解決方案銷售,屬於丙方;

然後跳出去做甲方業務部門項目工程師,負責項目全周期;

現在做IT項目經理,負責項目籌備溝通實施交付,屬於乙方;

08年認識的合作夥伴,現在仍然可以合作。


我的競爭優勢,也正是在於我真正經歷了項目所有環節,才能拿下更多的項目,從而能養更多的攻城獅和程序猿,繼而能接更多的項目。


=====================================================


寫一段暗黑的真相。我個人認為現在的職場人士,有前途的約10%-20%,混日子的約60%-70%,朝不保夕的約10%-30%。
在 @豬鐵那些年入上百萬的人是如何做到的?這一人群的平均年齡是多少?提到的
廣州地稅局的記錄如下:
高收入人群的年所得集中分布在12萬元至30萬元之間,共有145091人,占申報人數的76.87%(以此計算年所得12萬元以上共有188748人);100萬元至500萬元的申報人數為5482人;500萬元以上的申報人數為422人,年所得30萬元-100萬元的申報人數為共有37753人。年所得在30萬元以上占申報人數的23.13%,占廣州總人口1800萬的0.23%。

我工作6年,電話本里增加了500多人,基本屬於白領,年薪應該都在12W以上,其中NB的人約佔15%,理論上收入不菲,房子也不少。這個比例也是合理的,接近廣州年所得30萬元以上23.13%的比例。(畢竟年所得還包括了資產收入)

做銷售時候認識人最多,同行、同事、客戶、供應商加起來將近300人;
做甲方工程師時候大約認識60個同事,40個各行各業的銷售、售前、老總;
做項目經理時認識30多個同事,20多個合作夥伴,30多個顧問;
在這些人中,能力強大見識廣博戰績傑出的,隨便數數:

第一份工作中的領導:凡是一線經理以上,大部分都是人精,非常NB,合計14人
第二份工作中的領導:10人以內,公司中高層非常有水平;有兩個科長也是人精
第三份工作中的領導:不含局級領導,水平高有實力的有5個。

平級的同事中:
第一份工作:
NB的銷售5人
NB的同事12人

第二份工作:
乙方公司副總級別:6人
乙方公司銷售人員:2人
同事:6人
項目實施人員:4人

第三份工作:
出色的同事10人

加起來,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來,人脈能力背景都NB的,共74人。約佔我認識的總人數的15%。


這個問題很大,先分開來從幾個方面來說一下社會現狀。
-

1、社會階層固化
在一定的社會時期內(這個時間往往還比較長),社會資源是固定的。現在的社會資源基本在一些60 後,70 後及部分 80 後手中。很難再回到普通民眾手裡。有多少人飛黃騰達,就有多少人無以為家;有多少人日夜笙歌,就有多少人露宿街頭。

2、上升渠道基本被堵了
也許你在外面累了,想回家安穩點,但是你回你們縣城去考個公務員、考個老師噹噹。你會發現,沒有一定的渠道人脈,有時候就算你能力強,你也不見得能進得去這些事業單位。
更悲哀的是,如果你不足夠努力,你還會下滑。你一年不上班試試,就你那點錢,保證活不下去。

3、新生行業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持
也許像近幾年的移動互聯網一樣,未來會有新生的行業。但是現在通訊如此發達,出來一個新的東西,一下子所有人都會知道。跟風模仿者何其多。就算你搶得先機,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源作為支持,你很難做大做強。然後眼睜睜的看別人把它做起來。

4、靠勞動收入,永遠會處於一個收略大於支的狀態(排除不善理財亂花錢的)。

所以,或許到了四五十歲,你我依然還是這個城市裡來來去去的一個普通人。

-
可能上面說的,給大家傳遞負能量了,可我只是說出了現在的社會現實。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努力成為更好的人。

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平淡無奇,沒有曲折妖嬈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經歷,但我不妨說給各位聽聽,一起共勉。
-

2012 年夏天畢業,在上海,一個 UI 設計師。

我剛畢業的時候,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公司做前端靜態頁面,連前端工程師都算不上。月薪 3.5K,剛好溫飽。這期間,我想提升自己,但是不管怎麼努力,JQ、JS、PHP 等這些真正涉及到前端的東西怎麼學也學不好。我想,在我付出很多努力的情況下,我都不能有所提升,我或許真的不是寫代碼的料。在後來,我慢慢的發現自己對設計很感興趣,而且略有天賦,於是開始自學設計。身邊的小夥伴打 dota 的時候我在學設計;他們出去旅遊的時候我在學設計,他們周末逛街的時候我還在學設計。我看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不斷的練習,並提高自己的眼界。那年秋天即將冬天,我覺得自己可以勝任設計這個工作的時候,我離職了。

作為一個寫的一手兼容性很好的頁面的設計師,很快的我找到了第二家公司。月薪 6K。我開始專心做設計了,不過我只是想把這家公司當作跳板,我需要實際的項目來鍛煉自己的設計能力。但同時,我也在繼續關注前端相關的知識。在我設計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我居然也能慢慢的寫一些網頁效果了。這個時候我覺得我或許能到更好的公司試試。於是,那年夏天即將過去的時候,我再一次離職了。

很快的找到了第三家公司,就是現在的公司,月薪 1W 不到。部門經理以前是獵豹前端組的負責人,開發者組長跟產品經理來自新浪,營銷策劃組的組長來自阿里。而我的設計總監曾經是網易雲筆記的負責人。這些人都很牛逼是不是,如果不是我不斷的提高自己,而是日復一日的混日子,也許我一輩子也沒法跟這樣的人站在一起共事,一起愉快的玩耍是不是。在部門裡,我只是一個做 UI設計的,默默無聞不起眼但我知道我對於他們同樣也很重要。

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接觸過 APP 設計。因為現在項目的需要,我花了一個多禮拜的時間去了解 Android 和 iOS 的設計語言和規範。而我的設計總監把這個安卓版的設計交給我。這是對我的信任和肯定,我知道這同樣是我努力得來的。若我止步不前,不去學習 APP 的設計,總監不可能把整個安卓版的設計交給我來做。

從在學校里學習開發,到剛出來的時候做前端,再到現在做 UI 設計,我一步步的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而我自己的價值也在慢慢的實現著。

作為一個畢業不到兩年的人來說,我對目前的自己還算滿意。而且我覺得我的工資在同批次的人當中,也算看得過去的。而我更清楚的是,我還年輕,未來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即使二三十年後的日子只是今天重複昨天,我也能活出不同的精彩。

雖然我也一個人每天擠著地鐵,來去匆匆,偶爾加班,周末一個人看電影,過著再也普通不過的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痕迹輕到一陣風就可以抹去。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那些飛奔而來的日子裡,藏著精彩和等待,會在未來的某些日子裡,不時的跳出來給我驚喜。

我的事情講完了,很普通是不是。普通到你看完就可以忘了。而與這個故事有關的或許只有那些看似與你們無關的故事了。但這就是每一個普通人最真真切切的生活。

-

社會縱然已經如此,我們更不能自暴自棄。人可以沒高度,但不能沒厚度。一口吃不成胖子,我們可以慢慢來,一點一點進步。等到我們四十歲五十歲,縱然我們還是一個普通人,但我們必然會成為一個有厚度的人。到那個時候我們會有車有房,丈夫顧家,妻子賢惠,兒女孝順。

一個人發的光或許照不亮全世界,但是只要能照亮身邊的人就足夠了。我們用盡所有力氣,也不過為了做好一個人群中發光的普通人。

-
經歷尚淺,閱歷不足,惶恐答之。
以上。


時也、運也、命也,非吾之所能也!某種程度來說,此問是無解的。先舉個老爹好友一家的小栗子:X伯伯知青上調回城被分到江蘇郵電,抱著公家鐵飯碗兢兢業業開開心心工作十幾年,忽逢改制浪潮一夜變成江蘇電信合同制職工,雖說保留了全民身份,可心裡不是不咯噔;又過了些日子,江蘇電信再,部分員工被「雙向選擇」進江蘇移動,雖然和伯伯家人無關,可被擇走的下屬都覺前途黑暗看不到未來(註:當時手機普及率超低),辦手續前那是終日以淚洗面,看著不免兔死狐悲——好在伯伯自幼好學上進,最後退在總會計師任上,這是後話。這位伯伯只一個女兒,從小頑皮不愛讀書,家人倒是開明任其自由發展,適逢第二次浪潮席捲神州,這位姐姐對計算機啊網路的無比感興趣,家裡就買了當時在我看來是天價的PC供她搗鼓。只可惜她高考沒趕上擴招的好日子還偏科得厲害,只潦草讀了個電視大學(還是成人高校的記不清了),待畢業時電信已現頹勢,饒是它已現頹勢,手裡沒過硬的文憑還是進不了正式編。姐姐一氣之下去了中國聯通——該公司當時全民職工與合同工的待遇已無區別,自此一路風生水起,待我畢業時,此女已在揚州公司獨當一面。

所有的預測都是用已知推未知,但科技的發展何其快,今天管用的模型30年後卻未必,在在都是變數。當年被電信棄若蔽履的,內心何其凄涼,現下誰不慶幸早早逃出泥沼?那些奮鬥在老牌國企——比如鐵路、電信、軍工企業的,當年誰不覺得自己下半輩子進了保險箱?10年前,諾基亞統領手機半壁江山,摩托羅拉也是無比風騷,而今安在?10年前,淘寶剛起步,我一同學天天泡著上頭拍便宜貨,當時大家都告誡她小心被坑錢,誰料她最後和一個賣芭比娃娃的老闆天雷勾動地火,兩人婚後一同經營夫妻老婆店,賺得盆滿缽滿;那個被我們集體看衰的淘寶網,今年要在米國上市了,保守估值據傳250億刀。

作為理性樂觀的射手座,我想告訴樓主一個多年觀察心得:只要你沉得下心、賣得起力,任何行業——不論黑道白道朝陽產業夕陽職業,只要能拼進行業前30%,應可保此生無虞。我見多了六七十歲高齡的老頭老太們被企事業甚至政府機構追著,或返聘或掛職或顧問,關門過節處求指點,有時一張老臉就是背書。何況技術可能被大眾市場淘汰,但技藝會升值,因為匠心難得,世間總有人願用高價求那份完美,而追尋技藝的道路上磨礪出的智慧更可以加持你一生,到那時你會發現,世間事總有共通之處,轉行也不若你想的那麼痛苦。樓主不妨再轉一念:人身難得,多多經歷才不枉此生。(30%只是借科學描述形式)逗過八哥鷯哥鸚鵡的人都知道,此鳥價高且價差極大,普通會用機械聲說「你好!」「恭喜發財!」的大多便宜,因為那都是繞錄音機圍成一圈兒跟著學的帶電音,可也有聲音婉轉會背唐詩宋詞能日常交流的,那都是主人特別挑出,教孩子一樣,每天得空就陪著說話練出來的,這樣的鳥價,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所以,別說人了,就是養個鳥要賣個好價,也得下功夫的!

再附贈一個栗子:
老爹另一好友,一生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直到騙來貌美如花的阿姨,忽滴性情大變、三觀俱正,奈何年齒稍長且當時職業再教育很不普及,轉行不易。好在人生沒有白混的日子,只要你願意,任何經歷都可以成為翻身的資本。這位叔叔摁是把享樂變成營生,憑著常年混跡夫子廟花鳥魚蟲市場窺得的門道,他販過金魚,賣過盆景,後來發現鳥雀賺錢特別是八哥鸚鵡之流,上山網鳥之餘還自己繁育。小時候最愛去他家玩兒,有一幕印象極深:3隻毛都沒齊的鷯哥,張著大嘴一溜排站在一截小短枝上,叔叔歪頭眯眼淺笑著端坐枝前,左手端個小食盆,裡面放著他自己調配的膏狀鳥食,右手持雪糕棒刮上些許,依次往鳥嘴裡填食。(此乃其第一桶金)後來年歲漸長精力漸弱,他轉而盤下家門口的小鋪賣煙酒百貨,待蘇果超市遍地開花時,他已積蓄頗豐,於是關店,去兌現那個執手游遍名山大川的諾言。


對於三十年後,我是持悲觀態度的。
可能各人情況不一樣,對未來的態度也不一樣。
我畢業於一個本三(非精英)。父母辛苦工作,投資有方,在房價暴漲錢入手了兩三套住房(衣食無憂,也沒有來自父母方面的負擔)。父母年收十幾萬(非富人,小中產),我現在是程序員,年收6-7w(二線強城市)。
介紹那麼多,就是為了讓我的回答更加符合我這種情況的朋友。知乎上精英太多,動輒百萬年薪的中產生活,千萬資產的貧苦日子(純吐槽)…
1.大的方面:自從之後,3年後南巡,從此我朝人民再不想去改變什麼,一門心思賺錢。
倒不是說有錯,只是覺得,你現在不說話,以後也沒人為你說話。
那年要的是懲治貪腐。如今25年過去了,有人覺得現在的風氣比25年前要好很多嗎?
沒有吧?25年,就是高粱也會釀成一壺好酒了。味道醇香濃厚~
現在看到社會上,戾氣深重。對富人就是「為富不仁」,「錢不是好來的」;對留學生就是「一家貪官」等等等等。我感覺我們的底線正在喪失,氣人有,笑人無
2.我所在的城市的方面:不描述了,直接說吧,我在的是天津。
(以下描述部分出於本人主觀認知,有失偏頗之初,敬請諒解)
作為我所認知的北方城市(我對南方了解不多),我覺得有種死氣沉沉的勁兒。
國企、央企依然是這片土地上的巨無霸。民間除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沒有南方那種活潑的小商品的民間商業的流通。
僅以我家舉例,我家做小生意,跟本地的上游和下游幾乎不打交道,因為父母覺得他們不講信用。寧願千里迢迢從浙江送貨,發貨給全國各地,也不願從本地進貨、鋪貨。這些教訓都是用真金白銀換來的,吃虧吃多了。(近幾年也在給本市鋪貨)
我舅舅做服裝生意,據他說,被商場扣錢、壓錢幾月甚至幾年不給的情況太常見了。現在工廠倒閉了,當然也有著其他原因,譬如招工難招等等。
以我個人所見,我覺得本地沒有一個良好的商業氛圍,從上到下都是。
我家被工商稅務刁難的事兒太多了。跟一位長輩聊天,他說本市對於企業的扶植力度,遠遠不如南方城市,甚至不如大連西安等地。
3.我身邊的長輩和小夥伴們:
作為一個二線強城市,本地人具有「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就得了」的氣質。
我有一些來自二三線城市,又回到家鄉的大學同學們,他們大多持有這種態度,或者有過類似的想法。即:不會去拚命,或靠著家族,或自身認真工作,做力所能及的事兒,過悠閑平淡的日子。
要說我們不努力,我們也認真工作;說我們努力,可又不會拚命。

前提已經說完。我的結論:
從大的方面看,我感覺90年代那種開放的社會漸漸趨於穩定,現在是一個極好的時代,因為大家過的還不錯。是不是一個極壞的時代,我不知道。我真的感覺有股東西在醞釀。
從我所在的城市看,可能他會有大的發展,但是與我無關。得到紅利的跟我毫無關係,反而物價在漲,什麼都在漲。工資漲幅沒有物價快。
從我身邊的小夥伴看,我們追求的是小富即安的生活。可是單靠工資,僅僅是個能維持的標準。而不是好的發展的標準。在我的城市,在普通公司里,(非銷售)年薪10W的不多。是真的不多。
因為大家整體趨於穩定,所以升職加薪都是以三五年計算的,現在每年可能漲個300,500,到了7-8K的時候,好像有個瓶頸。突破也就突破了,過不去也就過不去了。(再次重申一遍,我的學歷不高,人也不很聰明,有時有點兒懶)我非精英,家庭也沒背景。
一年拿個10W,我覺得也算中產階級了,但是…如果你一買房就什麼都沒了。
就算你不買房,這10W我覺得每年也剩不下來什麼,有場大病、家裡有個什麼事兒全沒了。
我就是題主所說:今天下班擠在電梯里,身邊是洶湧的白領大軍中的一員。
做生意沒本錢,又沒有整體的氛圍。
工作不拚命、日子過得平平淡淡,但是別有事兒。抗風險能力極弱。升職加薪很難,因為一個蘿蔔一個坑。
40-50歲時,應該能成為中產階級,但是能否維持,就得看天了。
當然,我覺得在我50歲之前這不到三十年的時間,整個會有大變。要麼生,要麼死。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題外話:非常喜歡樓上 @蘇安的回答,這是一個問題的反正兩種看法。小夥伴們不要從我這裡吸取太多負能量。我的很多話是抱怨話,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希望能夠說出一些小夥伴的心聲,然後被正能量填滿~
3Q~


這個問題底下的負能量太多了,我從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係提供點積極的信息吧。我們常說中國未來要面臨老齡化的挑戰。什麼是老齡化?就是新增人口的減少,導致年輕人比中老年人少。反過來說,勞動力的供應也容易出現不足(如下圖所示)。

普遍的預測是中國的勞動人口(未退休的,希望工作人)將在2015年達到峰值,之後會開始下滑。圖一描述了15-29歲的勞動人口的變化,圖二則是整個勞動人口。一個基本的趨勢是30歲至退休這個年齡段的勞動人口到2030為止不會出現太大變化,也就是說年紀最大的80後到他50歲的時候,其競爭環境至少在宏觀層面來講沒有惡化的跡象。勞動力市場的後來競爭者數量會大大減少,80後主要的對手就是目前那些已經就業,還沒退休的人(80、70後)。實際上,「沒有惡化跡象」已經是很保守的說法了。按照目前7.5%的GDP增長可以增加1000萬的新增就業人口來估計,如果中國從現在到2030年保持5%左右的長期增長,那麼未來平均每年會有650萬左右的新增就業缺口(當然,這麼算暗含的假設太多,只是給出一個大概的數量級以供參考)。只要經濟能平穩發展,科技替代人工的速度慢於僱傭需求的增長速度,那麼人就會變得更貴,而不是更賤。 至於微觀層面,那就太複雜了。但有個基本的道理:只要你不作,而且所在的行業未來不出現人力需求逐年縮水的局面,那跟著發展的大勢走,至少工作不容易丟。失業的風險我認為不用過度擔憂。至於如何抓住上升的機遇,能走多遠,之前的很多答案都提到過了。我只想重提下常識:不要相信任何制度的力量。對所有的80後而言,退休至少還需要20年左右,這和我們目前習以為常的制度的歷史差不多長,金/鐵飯碗是不存在的。要多考慮趨勢,特別是行業的趨勢,至少盡量不讓自己置身於夕陽行業。目前國內被普遍看好的發展趨勢和行業有以下幾個(包括但不限於):城鎮化,醫療,教育,養老,金融市場化,互聯網。順應這些趨勢的行業,機構都不會差。最後還可以看一些 @君臨 的答案作參考:最近一百年,全球湧現過哪些最頂尖的、最賺錢的公司?它們的共性是什麼?「中國目前的經濟水平是五年前的香港,十年前的美國」的說法正確嗎?當年的下崗究竟是怎麼回事?到現在,為什麼感覺國有企業反而越來越強勢了?


今天月入兩三萬,暫時在中產隊伍站住腳跟的白領職員們,就一定能安穩地做上三十年中產嗎?

我所在的公司是大型德企,九十年代初入華,至今在中國耕耘二十多年。這樣一家有傳統、有積累、待遇相對較高並普遍被認為工作穩定的外資公司,你猜猜如今我們中國區員工的年齡結構是怎樣的?看下圖。

作為對比,下面是我司在德國員工的年齡分布:

所以想在天朝做三十年職場人?呵呵厚。要跳槽,別家公司的年齡結構也是一樣的。基層崗位人家根本不看四十歲以上的求職者,你往哪兒跳呢?多數人最後只好回歸社區流入生活服務行業,和前代人經歷的下崗潮並無質的區別。


讓我們往前看三十年吧,那時的50後們過得怎麼樣?
無論如何,現在的80後處境比當年的50後強吧,80後的父母很多就是50後,可以父母比比。
看看50後的悲催人生,童年在饑荒中度過,少年在文革中度過,青年時上山下鄉,恢復高考的時候歲數已經大了,生孩子趕上計劃生育,年近半百趕上下崗再就業。
我不相信80後會不如50後,起跑線上就已經遙遙領先了。


我只是忽然想到了今年只不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65個年頭,
而中國目前至少有千萬人經歷了比這更長久的歲月,
比如80,90後的爺爺輩的人。
歷史看似很長,其實很短。
三十年可以發生的事情太多了,社會關係也許會經歷不只一輪甚至是兩輪的洗牌。
共和國最初的30年,社會上成功的人士具有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在我看來是根紅苗正,勤勞勇敢。這是中國社會階層的第一次洗牌。
很多貧農出身的人走向了上層。知識分子受到嚴重打壓。


第二個30年,改革開放後的30年,
關鍵詞應該是:敢想敢幹,打破常規。
這一次,早期的一部分家庭又重新落回了底層,有實幹精神的知識分子地位大大提高。
民營資本開始出現在市場之上。


從現在開始的30年,
關鍵詞應該是:信息時代,適者生存
有人覺得中國會階級固化,我覺得中國的新貴階層還遠遠沒有達到形成世族文化的地步。
現在最多只是有了一個圈子。
至少相比於國外,我還沒有看到很多權貴去投資於教育這個最能培養精英主義的領域。
新科技的井噴讓每一個人都充滿了危機感和希望。
知識還有選擇的力量在這個年頭變得格外的重要。
五年前,沒人知道小米,知道特斯拉,諾基亞還是手機業的霸主。HTC被視為行業的希望。
如今呢?
但是同時社會上很多家庭一般的子女上升空間因為家長的短視而被永遠的堵死了。
20年前,工人還是光榮的稱呼,我的伯父一生努力的目標就是讓我的堂哥能夠頂替他在電廠工作。
現在呢,我的堂哥轉眼而立了。依然拿著跟10年前一樣的工資。這輩子也沒有任何上升的希望了。
在我看來,學習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比拼將會伴隨著80 90 後一代職業的終身。
有能力對局勢作出判斷並適應環境改變的人將會強者恆強。缺乏這種能力的人不會因為從前那樣因為找了個鐵飯碗而從此衣食無憂。

此外我並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互聯網的普及極大的降低了信息獲取的成本,普通家庭孩子和貴族的孩子在信息獲取的鴻溝上被極大的填平了(但是並不是完全的公平)。古代只有世族的孩子可以接受教育,這就等於變相的鞏固了他們的統治,今天我看到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步步的走到了學術的塔尖。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如果你的目標是中產,這個相對來說容易實現的多了。一般家庭本科畢業只要努力有車有房並不是太難。
但是另一方面,高水平年輕人之間的競爭可以說是變態的你死我活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這個競爭之中,大我兩屆的學長,7分可進RJC,SAT 2100能申藤校。到了我們6分才能進RJC,2300才能進藤校。到了我之後2屆的學弟,10科全A(新加坡前十)也不一定能進RJC,2400申藤校都能被拒。(在我看來原因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被解決了,早期留學都是DIY,很多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壓根不知道出國這事兒怎麼申請,怎麼去寫文書,英語不好也上不起新東方的輔導班,申請上了又交不起學費,有錢人家的孩子更有條件去進行針對性的準備。現在留學都產業化了。)
我真的是不敢停下,如果我現在出去玩兩年,再回來的話我會發現行業的整體准入又提升一個門檻,而自己很可能就被比自己年輕的人甩在身後怎麼也追不回來了。
在我看來,我的同學中大概有至少一大半以上的人會掉隊,從而停留在白領這個階段止步不前。因為他們覺得累了,想要安逸的生活不想繼續提升自己。剩下的一小撮人裡面應該有一半會被另一部分幹掉,或者自己選擇錯了道路掉進中產或中高產的這個區間,做點技術型的工作。剩下的極少數人不出意外的話就是人生贏家。


以現在80後的生活方式和身體素質,30年後大部分身體都會垮掉,別的就不用想了。


我能想到的是,30年後,當年那些主動要求去新疆西藏等偏遠地區工作的同學,一個個全部回到中央了……


可以看到,未來是中國人的世界。
西方國家近一百年當中,在持續的輸出自己的價值觀,我們作為最擅長跟風的跟風者,已經得到了太多的實惠(垃圾)。現在看來,高技術層面的分歧距離會加大。微軟實驗室,谷歌實驗室等等那些數十年之後的技術儲備,以我們現在的情況,即使改變體質(故意錯別字),也無法超越。但是西方皿煮國家持續安穩的體質使其一直沉溺在健康的道路上,一個失去雙腿的殘疾人,勢必比大部分人的臂力要強不是么?
360是一個奇葩,儘管我從來不用。這種顛覆一切的破壞式創新令人瞠目結舌。
還有那些可以短時間內開發出搶票插件和瀏覽器的團隊,也是充滿了亮點。就技術而言,目前除了搶火車票還看不到什麼別的應用,但是不排除未來這種技術會有用武之地,彼時,我們已領先時代(不服的就當我在說夢話了)
還有等等等等。我們有自己的東西,我們擅長發掘這些東西,但是我們擅長的都是被逼出來的東西,我們不擅長為它們找到新的出路。
說到未來,房地產肯定失去現在的風光,不要以為你現在努力,手裡買上若干套房就可以高枕無憂(更何況絕大部分人買一套就很吃力),存款更是開玩笑。如果可以,更多的可以將財富化整為零,購買各種理財,外匯,股票之類。未來理財的重點絕對不是增值,而是抗通脹!如果可能,加入一些走在前列的創業型公司並獲取股份,也許這些股份是你養老的唯一屏障。
說起職場人,所有父輩傳給我們的觀點都可以扔掉了。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努力做好現在的事情就萬事大吉。這種邏輯來自於軍事化的我黨管理,而不是適合於現在以及未來的世界。馬路清潔工,努力掃好每一米道路,依舊是清潔工。所有的管理者都不會為了你的成長而將一個"好蘿蔔「拔到另一個」坑「里。我們一定要學會不停的「自我迭代」。你的目標,你所擅長的技術,都要適時的改變。我們,吃苦不怕,就怕自我否定
作為工程師,你代碼寫得好,你一直沉浸在寫代碼的快感當中,你月薪2萬,3萬。你不善言談,你不修邊幅,你覺得就應該這樣。但是,你手裡的股份(如果有)在慢慢被稀釋,隨著項目的成長,你更多的只是作為元老而存在,你會發現,你請假一周沒有人會找你。技術是存在瓶頸的,當你突破了瓶頸,你的價值和比你年輕5歲的那些工程師的價值是一樣的,悲劇。
作為銷售,你跑客戶跑到30歲,你在這個行業里有了人脈積澱。你可以坐在辦公室打打電話就能完成任務。隨著時代的發展,你銷售的產品也許會被淘汰,會變化。就像汽車取代了馬車一樣。銷售被淘汰的產品,一樣會被淘汰。你應該更多的想一想,你的客戶會怎麼變,並且爭取走在他們前面。
你是管理者,所謂職業經理人。你覺得你不會被淘汰。任何企業到達一定規模都需要很多杜拉拉。但是隨著各行業職人的職業素養進步,你的價值如何體現??好吧這一段是我瞎說的。以上都是胡說八道,喝了點酒,敲了半天鍵盤。歡迎開噴,一起加油。


題主提出來的這個問題很大,也是好問題。

其他人從歷史、人性、雞湯、外企、社保、科技、外國的凱文凱利,等等角度,各自接近完美闡述了這個問題。但缺少數字角度,我來補充下數字,來看看80後的本質和未來。

【70後的代表】

本文的主角是80後職場人,我們先從他們的上一代也就是70後入題,選取其中1975年出生的人,作為70後的代表。1975年出生的人,大致在1998-1999年大學畢業,首份工作如果在上海,則工資兩三千快。這裡,我們保守一點,按照稅前2000元來計,這跟網上的各種報告的水平也相當。本來應該用統計局的數據,但統計局至今也不公布每年的應屆生工資。

那麼,1999年畢業時,上海房價當時多少呢?好不容易找到一張2000年時上海的掛牌價。年數久遠,膠捲照片,放到當下掃描成電子版,就更沒那麼高清了。我們隨便捕捉其中一條售房信息,比如這個徐匯區「羅秀二村」的小戶型,總價6.5萬,面積19.6平方,5樓。算下單價,3316元/平。這個2000年的價格,往前倒推1年,1999的單價應該比這3316再低一點。

果不其然,找了下官方數據,上海1999年的房價具體為3176元/平方

各地的社會平均工資,也就是當地普通職工月平均工資,各城市的社保局每年公布一次,這就是社保基數。我們從(上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網)查得,1999年上海的社會平均工資為1179元。儘管這裡以上海為例,全國也是類似的情況:1999年,大學畢業生工資接近當地平均工資的2倍

主要數據出來後,很容易計算出來,1999年的畢業生,大概一個半月(1.6月)的工資可以買1平方的房產,需要10.6年的工資買一套80平方的商品房。有人問「為何一套房子需要80平方那麼大?我只要60平就夠了!」拜託好吧,中國的房產是按照建築面積來出售的,全球其他國家大多按照實際面積來,所以國內你買的80平方的房產,實得的使用面積能有60平,就已經不錯了。

這裡,10.6年才是我們的重點數據。1975年出生的人,在當時的上海,有個稅抵扣房貸的好政策,並且他們畢業時很多開放商接受10%的首付,如果再找個同事倆人相戀一起買房,實際上畢業頭三年自食其力買房,是毫無懸念之事,非常輕鬆,用不了我們數字推導出來的10.6年。

【80後的時代】

接下來,主角--80後,才登場了。方法一樣,找出這三大數據。見下圖所標,1985年出生的大學生大致在2009年畢業時,上海房價當年平均數在15800元/平

那麼,2009年的應屆生月薪大致多少呢?這方面,針對應屆生的平均工資,居然統計局不公布,當然,因為城市有差別,所以我們主要以統計局上海調查分隊公布的歷年大學應屆生平均工資為準,有些年份居然也不全,則從媒體的調查數據中獲得補充,製表如下。可見,2009年大學生畢業時,月薪大概為2604元

接著,就剩下社會平均工資了,這個好辦,社保局公布數字整理成下表(2017-2019為根據前面5年增長率預測值),其中,2009年上海社平工資為3566元/月

填入80後的數據,製表如下。80後的購房壓力已經陡增,2009年畢業時,他她需要不吃不喝40年才能買套小房子。

如此收入房價的背離,必然導致我們所看到的80後極大的矛盾性。80後進入大城市後,有一小半「眼明手快」,能在大城市郊區找單價1-2萬的樓盤下手,還有一大半則迫於各種壓力打道回府。回到老家縣城裡,或者家鄉的省會,發現單價也已經不低,草草購置了一套就結婚了。

這裡大家看出來沒有?80後的命運主要是時代的產物,而不是他的個人性格。雖說80後畢業所面對的是房價的急劇上漲,但更多的機會也在他們身上體現,他們在高速變遷的新經濟時代大展身手,這是時代的造化。你看下BAT的絕大多數中高層崗位,都是他們;同時,幾乎所有創業公司的股東、合伙人和高層,都80後為主。

80後的同學聚會,是貧富差距最大的聚會,同樣是普通技術員,有人資產幾千萬,有人就那一套根本不會賣的房子,還在擔心隨時會到來的失業。

【90後的剖析】

要徹底了解80後,我們還得再看下90後。1995年的小夥子小姑娘,大致會在2017-2019年間畢業。仍以上海為例,2019年時上海的社會平均工資在8307元的樣子,本科應屆生工資為5594元。並根據前面十八年的房價趨勢,大致預測下,則2019年上海二手房單價在8萬上下

同樣,得出90後的大城市買房難易程度:大致是95年工資可以買1套80平的房產。這張二手房單價歷史和趨勢圖中,藍色的部分是大城市房價快速破萬的過程;紅色部分是1萬到2萬的過程;紫色部分則是大城市房價在高位繼續突飛猛進的時期。

大家看到沒有?在這個紅色買房係數上,1985年的人從心理和行動上,已經達到極限,可以說1985到1995年出生的人,每早出生一年,則在房子上節約了5年半時間【(95.3-40.5)/10】,換句話說,85後晚買房一年,則需要再多打工五年半來填補自己的遲鈍所致的缺口。

【80後分85前85後】

這裡大家看到規律了沒有?實際上80後得分85前和85後,其中這個房價收入比突破40的時候,已經是家庭經濟較好的大學生能承受的幾乎是極限。此後再想靠工資在大城市買房,已經不大可能。

再進一步,用到職場人身上來,可以這麼說,從2016年開始,打工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廉價的投資,也是收益最低的體力、腦力和精力投資,無論你是否是碩士博士海龜畢業,亦或者是小城市的富二代,即使來了大城市,實際上也已經被大城市掃地出門了。

看下社平工資的變遷,如下圖所示,原先大學應屆生的收入≈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的2倍,中間經過2008年,前者已經低於後者,往後在2018-2020前後,會有一個時間點應屆生工資可能只有社平工資的一半。也就是20年來,大學生工資增長的相對速度,只有平均工資增速的四分之一

【房價規律】

我們將上海房價20年歷史趨勢圖拿出來,添加上年度增長率。大家注意看下,不是光告訴你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樓市發展軌跡,很多規律也是其他小城市可循的。上海房價上漲主要在於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2002-2007年「房價突破期」

此時的房價從較低水平上漲,正值國家1998-1999年分稅制改革的塵埃落定,與此前的包稅制不同,分稅制將大部分稅收從地方收回到了中央國庫。地方政府為了增收,先在90年代末開始賤賣自己手上的地方國企。賣得差不多了,才發現土地是搖錢樹,於是2000開始賣土地給開發商。高額土地出讓金體現到房價上,自然從兩年後的2002年開始,因此可以說2002年是大城市高房價的元年

此後一年暴漲一年「控制」,總體向上,在2007年將一線城市都送進了萬元大關,二三線城市也大體破了5000。此間房價基數較低,增長是經濟自然發展的過程,屬於經濟規律範疇。

  • 第二階段:2008-2012年「四萬億」

這個四萬億是為了面對全球金融危機,2007年9月份雷曼破產,很快美國出了個80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國則處於控制房價的連續加息通道中。央行行長周小川同志3天前還針對記者信誓旦旦保證會繼續加息,不想3天後央行大幅降息,幾乎將前幾次的加息都一下子降了下來,周行長這次打臉很重。同時,溫總理宣布了中國的四萬億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主要是對基建和房產的刺激。

這裡,大家看下林毅夫的大實話,這四萬億,實際上是30萬億的總投資( 當年「4萬億」實際投了30萬億)。後來美國也發現8千億刺激規模小了點,步履蹣跚才慢慢走出金融危機。而中國的30萬億已經是美國刺激規模的七八倍,從而順利地將本身就不處於本輪次貸危機前沿的中國,帶出了經濟危機。體現到房價上,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房價報複式增長,儘管在2011-2012相繼推出了限貸和限購政策,也剎不住了,將大城市房價送進了2萬元時代。

這個第二階段,主要是特除原因所致。與此同時,二線城市則進入了萬元時代。整體來看,這第二階段房價增長主要在2009-2010年,但確實起到了承前啟後並讓各地房價翻番的作用。通常都覺得「四萬億」是溫總理的,其實那是金融危機初期一個集體意志,是當時最好的選擇之一。

  • 第三階段:2013至今「高位翻番」

在這場一線始於2013二線始於2014年的第三階段,房價這輪上漲出乎大多數人的預料,因為此時房價已經很高,一線城市接近3萬元均價,重點二線比如南京、杭州已經接近2萬元大關。其實,這第三輪增長才是經濟規律的作用,即使沒有那四萬億的五年,這個第三階段高位翻番也不可避免。

第三階段,就是中國階層固化的核心時期。體現到房產上,晚出生一年將付出10年的工資所得。如果說四萬億是將地基提高了2米,則這次上漲便是將鋼筋水泥加固,並裝上了門窗和鋼化玻璃。

【00後10後以及未來三十年】

我們描述了70後、80後、90後的歷程以及應屆生工資、社平工資、房價歷史,到了歸納和探索未來的時候了。見下圖所示,房價在過去每個十年增長了5倍,20年就是增長了25倍,這25倍(藍色部分),是階層固化的核心原因。大城市有產者,有時甚至一年能不知不覺中獲得小城市工作一輩子所得,這是二八原則加速成型的標誌,為數不多的大城市周邊將集聚全國80%的經濟,20%的人擁有80%的財富。

80後的第一個孩子大多是00後,在他們2029年大學畢業時,就算房價只漲了2.5倍,不到之前增速的一半,則一線房價也已達20萬。收入方面,社會平均工資(橙色部分)過去20年增長了7倍,同期,這應屆生工資只增長了2.8倍(黃色部分),可見應屆生工資增長率大幅落後於普通工人工資的增長,更遙遙落後於房價的一騎絕塵,大學生收入增長過慢是階層固化的另一大主因。就算未來十年這個數字能翻倍,初步結論也是:應屆畢業生的工資需要121年才能買房(綠色部分)。

以上兩點導致80後其子女,即使在大城市奮鬥過,也待不下來。很可惜,每年的畢業生前赴後繼進入北上廣,卻不知這是給他人作嫁衣裳,努力工作是在為房東打工,為大城市貢獻統籌的社保。

在可預見的未來30年,甚至300年,人的思想、行動、意識和人生髮展,還是會以身體作為載體,所以一切跟吃穿住行相關的硬經濟,仍然是社會經濟的基礎和中流砥柱。包括房產在內的硬經濟,將階層進一步固化,無論科技、互聯網、物聯網、共享APP、新能源、自動駕駛等等軟經濟如何發展,都改不了這個屬性。軟經濟只是硬經濟的佐料,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參與了新經濟,以為這就是社會,就好比嘗了下胡椒粉的味道,他她就覺得這是整道菜甚至整個宴席大餐的全部。

【失業危機】

在1994年,國家人事部下發了《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要求錄用國家公務員時,盡量採取考試與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後,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頒布,明確規定非領導職務的公務員,必須採取公開考試的辦法來錄用,這才在國內公務機關引入了相對公正的考試競爭制度,大學生多了一條「考公」的就業之路。此間,正是80後畢業的時間,輪到自己時,想進入公務員隊伍就多了一道考試門檻。且畢竟錄取率很低,所以80後進入公務機關的機會並不多。

此外,銀行、證券、醫院、學校、水電氣煤等等事業單位,也很難進,公開和非公開的各種設限,讓80後更難進入。

此時市場中的企業,從2000年開始了「國進民退」的過程,至今都讓只能進入外資和民企的80後耿耿於懷。

80後畢業多年後,又參與不了以軟體、IT行業和金融為代表的新經濟。

以上原因,導致80後的事業極其不穩定,他們的中年失業比以往的45歲提前,具體來說也就是從36周歲的本命年開始。

80後的子女成年就業之時,社會硬經濟和硬資產已經固定成型,子女們所碰到的這間公司、那家單位、另一座工廠、這個商場,大多被國有單位或者比他們大十歲的70後所把持和控制,跟他們80後的父母無關。正常來說,80後父母拉著00後的第一個孩子,抱著10後的二孩,不斷花錢,節省不了啥開支,好不容易支撐著子女慢慢成年,但大多數在擔心著會不會隨時失業。

總結下,列出80後相關未來特徵:

80後長大的歷程,正是經濟和階層固化的過程,不可逆;

80後分為85前和85後,也是貧富差距最大的一代;

80後的子女成年後,再進大城市照樣待不下來,主要是去旅遊的;

80後的中年失業危機,提前十年會從35-37歲時開始;

80後騎牆的處境,造就了他們這一生「自我但實現不了自我」的矛盾性格。

以上,是我列出的80後相關特點和問題,從比他們長十歲的70後就業時,到80後的兒女進入社會時的本世紀30年代,跨度40年,列出了愛思考的題主在地鐵里沒有想到的問題,也列出了其他學識淵博的答者沒有解答的部分,期待能給80後命題做一個補充。

有人說「你就只會提出問題,就不能解決問題嗎?」

我也一直在思考、嘗試,並身體力行,期望有破解之道,也在想80後包括90後財務自由的可取方案。如下主題鏈接的最後一個,「打工如何實現財務自由」,就是我目前歸納的解決方案,有此方面興趣的同仁,可以一起探討。

  • 一,簡歷製作秘籍:如何做完美的簡歷?
  • 二,城市選擇秘籍:就業城市選擇法
  • 三,應屆生求職秘笈:應屆生求職的[黑技巧]全攻略
  • 四,跳槽是門藝術:2017最新跳槽秘笈
  • 五,裸辭後失業後,如何找工作:裸辭後,失業後,如何找工作?
  • 六,轉行訣竅:立足職業規劃,來談如何轉行?
  • 七,財務自由之道:打工,如何實現財務自由?

說實話,炫爺會提這樣的問題,我嚇了一大跳。
30年,實在是不短的時間,足夠把一代人零零散散地拆開塞回社會的金字塔里了——何時80後的職場人已經可以達到平起平坐的程度了?
這題其實是在預測30年內的中國發展趨勢,能答得出來可以直接被美國政府挖牆腳了。
不過反正不負責任,那就扯淡好了。
我們把問題拆開看看:
30年後
1.社會就業機會如何
2.社會的產業解構是怎樣
3.社會福利保障如何
4.社會的財產分配情況
這期間要換兩茬領導人,期間領導人個人魅力四射、昏庸無能的情況我們不考慮。
僅以目前中國的發展模式做預測……

答這種題,眼界不可太窄,弱水三千,你取了一個水分子有個屁用。
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這句話什麼意思?
翻譯成人話就是給我拚命發展,期間有什麼錯國家給你兜著。

今天心情不好,不編故事了
未來中國急速發展的必定是下面這些產業:文化、教育、醫療、機械製造、亂七八糟服務業
排名有先後
發展這些產業目前在中國屬於從考10分到考60分的難度,邊際效益極大。
而文化是第一推動力。
這話十年你可以不信,二十年你還敢說,三十年沒有變化我把姓左右翻過來寫。
只要中國還是中國人執政,這種趨勢是無法阻擋的。
文化產業蓬勃會吃掉一大批有志青年,導致人才開始出現空缺
此時,教育產業開始發力
誰都知道現在中國教育是個什麼情況,文化發展會反向向教育業輸入優質的新鮮血液,像梁彪這樣的逗逼會逐漸多起來,繼續引發孩子創造力提升。
這個十年內你可以不信,二十年你還可以說,三十年沒有變化我把姓上下翻過來寫。
與此同時,第一批賺到錢的老梆子們該還錢給社會了,拿什麼還?
自己的身體。
過去會抗的人,現在都會去醫院。
從現在的三線城市都可以看出來,生死問題上,中國人有一點錢都會掏出來的。
這種情況下,醫療行業即使不在市場體制內,也必然會受影響。
看病貴?
只會越來越貴,然後國家上趕著造醫生。
此時,我們需要一個機遇:
印度或者巴西突然上道,開始大力發展製造業,幫我們頂掉一部分世界加工廠的壓力。
這部分壓力轉移後中國科研的春天差不多才能到來。
春天來了,J*B不會勃起嗎?
一個國家的xx就是它的製造業,乃說中國現在不是指著製造業活著嗎?
開玩笑,你真願意帶著山寨的帽子活一輩子啊?
此時,雄心勃勃的中國一定希望有一個又粗又長的xx向世界經濟挺進,如果給力點,中國教育的偉哥應該開始生效了。
世界各國此時見狀紛紛大驚,未曾勃起已是如此大一條,若讓它硬起來豈非要給我灌腸,快快收回去,奴家見不得此物。
中國一捋陰毛,俗話說肥水不留外人田,我這大好精華怎能白白射在你們臉上,來人上毛片。各式各樣的第三產業就崛起了。
這話十年你可以不信,二十年你還可以說,三十年內沒有變化我把姓按原點對稱著寫。

好了,跑的有點遠,這只是中國未來發展的一種可能性,但是是可能最大的一種,超過50%,各種會挨槍子的推測就不說了,我還沒有女朋友……

回到題上來,30年,中國大概處於什麼階段?
我猜是文化產業半崛起、教育產業剛出第一批新苗,還沒投入實踐,看病難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的時候。
其他行業呢?
由於文化教育的興起,房地產差不多要開始降溫了;IT、金融、物流、製造、食品等應該不會有太大改變;公務員(這也算上升通道?)會比現在精英化,但體制不會有本質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就業機會如何?
比現在選擇面廣,民營、國企、外企、公務員這些選擇的偏見差不多會被時間磨平(你想想你會抽著你兒子讓他去考公務員嗎?)
跳槽?
跳,使勁跳,人才多元化後,這種流通是必然也是必須的。
很遺憾,升職瓶頸必須是有的,中國人解決老齡化的方法絕對不是再就業,這點希望大家有個心理準備。
如果僅就80後這一代人來說的話——特殊的一代人,但也是普通的一代人。
大多數人不會和自己的父母有多大差別,平平安安工作完一輩子,可能中間有一些波折,但在年輕的子女眼裡可能是這樣的熟悉身影——不愛冒險,保守且安於現狀。
白領大軍的一員又如何,那時他們眼中的白領大概和我們現在眼中的公務員差不多。
能不能漲工資?
如果從宏觀角度來說,會。
中國只要還在跑就虧不到你,不過這事不是應該看CPI的嗎,你工資高就意味著物價也得高。這玩意就相當於兩根胡蘿蔔:一根催著你跑,一根爆你菊花。(其實也可以是一根)錢這東西什麼時候算個夠,看你想把命續多長。
這裡順便反對一下 @采銅 大大,法國社會已然變為馬拉松模式,中國未來也是如此,這便是社會的黑暗。這,是什麼道理??
考驗一個國家手腕的標準便是:能否在讓民眾創造更多價值的同時讓他們不失去前進的動力。
法國社會會變成馬拉松,只能說明這幫人手段太差,中國人且走不到那一步。
社會福利?
由於國家在不久的將來就要正視老齡化的問題了,所以到80後老的時候應該是撿個現成的,最苦的應該是我們父母這批人,好好孝敬他們吧。
財產分配?
說實話我沒搞清楚題里的「這個階層」到底是哪個階層,答題的好像也理所當然自己覺得是這個階層的。
「階層」這個詞概念比較模糊,百度百科上的意思好像是「階級」的細分。但以我感覺生活中我們用這個詞通常是按購買力對人群進行的劃分,形狀目前當然是金字塔形,所以即使同是白領也應處在不同的階層吧。
可能炫爺想問的是白領這個群體的社會地位會不會下降?
肯定地說,只要中國還是世界加工廠,白領就一直會處於這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地位。而這種地位會伴隨著轉型下滑,但一定落不到80後的頭上。

中國未來的機遇並不是將現在的產業結構細化;之後到來的一定是文化產業帶領的轉型,我看好習大大。

中國未來必將經歷一次大的文藝復興,把我們由於戰爭丟掉的東西一點一點撿回來。那才是中國真正崛起的時候。

綜上,我堅定地認為中國經濟依然會高速發展,所以,我大概屬於樂觀派?
扯,誰告訴你社會發展你的日子就好過了,說實話我確實沒想到炫爺會提這樣的問題。「我們」這個詞不是向來只能代表自己一個人嗎。隨波逐流,怎能悶騷而近妖。
80後是中國第一批開始嘗試市場經濟的年輕人,在這一點上來說,「物種豐富度」要遠高於改革開放之前的人,所以出現「80後」、「職場人」這種消滅個體差異的詞我還挺傷心的——試圖用時代的發展趨勢推導自己的境遇,這彷彿又讓我看到了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
我將來會過的怎樣?
這隻要看看襠下就好了,有多大diao穿多大褲衩,指望呆在原地用時代的浪潮把自己往前推的人大多是被拍翻了。這大概就是一個「階層」的人?
中產階級未來大概會有多少人?
我算不出,但只要這個國家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未變,那它的社會結構就不會有太大變化,30年,這期間可以發生很多事。我說印度和巴西崛起,實際上以我對這兩個國家尿性的了解可能性不大,更有可能的是:俄羅斯換領導人、美國經歷大的經濟危機、歐盟崩盤、日本右翼勢力崛起……任何一件事都能把中國帶上不同的路。
這個世界上99.99%的東西都可以用錢解決,但解決不了的0.01%卻決定了所有的事。
那0.01%叫概率
若問五年之內會是什麼樣,對著五年計劃能說個大概齊。30年實在只有空想了,不信的話往回看30年。
大張偉有句話讓我徹底改變了對他的看法:我希望我們80後的人可以活出不一樣的成熟。
各位80後父母,若想知道自己老了什麼樣子——你們在子女身上投資帶來的影響絕對大於任何形式的其他投資。
當然,你要以這個為目的進行投資的話,那就已經失敗了。
希望各位看看自己的父母,有覆轍的看覆轍,沒覆轍的加個冕。
說實話這問題實在問得沒有意義,尤其從一個愛寫故事的人角度出發。
80後的職場人若能用一條職業軌跡來描述,那這世界豈非太無趣了,這代人豈非依然活的無比窩囊,這是各位願意看到的嗎?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與君共勉。
就答到這吧,心情不好,寫得亂七八糟,我這答案跑沒跑題,全看各位怎麼做了。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81年生人,再過一個月年滿33周歲了。好恐怖。

以下是簡歷。
03年大學出來,至06年在一家防腐保溫工程公司。離職的時候老闆以VP title挽留。
06年進入互聯網公司。
06年底進入通信服務公司。服務至11年。最長的一段服務經歷了。可以看這裡:互聯網人到了 30 歲,大部分都去幹什麼了?

然後2011年起不停的創業、失敗、再試試、再失敗。期間去娛樂行業混了將近兩年。
然後再進入大公司繼續上班。
然後賊心不死,繼續創業。
到現在。
關於收入和工作問題另一個回答在這裡:
那些年入上百萬的人是如何做到的?這一人群的平均年齡是多少?

期間離婚。為了一個二貨,現在還在等待她能來我身邊。

上班十多年,跳槽無數次,每次都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
相對而言,我可能屬於比較幸運的少數了。經歷很多,收穫很多。
對我來說我的選擇基本很簡單。持續做現在的公司,如果很ok那就一切ok。如果還是如同之前的失敗經歷一般,那麼就繼續回去找地方上班。直至下一次出來繼續創業。

對於我的未來我想我是樂觀的。失敗的多了,確實經驗和視野都會好一些。能力也會好一點。
但是對於我所處的群體的未來,我是悲觀的,不知道大部分會如何。
缺乏基本的保障,如果這幾年不能迅速的改善自己的經濟條件,那麼未來該如何面對,我真心不知道。

有的時候會有杞人憂天的感覺。
回到老家,看到農牧場里的過去所謂國家職工的孩子現在都沒辦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些孩子幾乎成了被遺忘的群體,會很憤怒。
出差、旅遊看到外地那些至今仍然衣不遮體的孩子,會很憤怒。

可是,回到自己這裡,只能儘力做好公司,把自己和公司的同事的經濟問題解決掉。
能移民就移民。
不能移民就盡量買房子。


昨晚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第一眼就想到了自己。

三十年後的我,會是什麼樣子?我浪費了兩個小時來思考這個問題。

八零后里面,會有這樣一類人。他們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讀完大學,然後仔細找工作,慢慢朝著中產階級甚至更高的位置爬上去。他們只能在年少時離開學校,然後背井離鄉,去到那些繁華景勝、經濟騰飛的地方,然後找一份簡單的工作開始了真正的人生。

我們不去想那些在外打工的新人們的理想,以及他們對於未來的規劃。至少當初我從學校退學以後,在惠州的工廠裡面做普工,每天唯一想到的事情就是:不能出錯不能出錯不能出錯……這種焦慮緊張的情緒一直到第一次發工資的那天。然後我發現,我什麼都不用多想,我出來就就是為了賺錢的,就是為了這份在外人看來微薄稀少的工資而努力的。

這些人裡面有些人會一輩子將這種狀態持續下去,也有極少數的人會發光發亮。

但大多數都是平庸的。

甚至,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在曾經根本不曉得「八零後」是什麼,他們不知道這是在說我們自己。想起有次上夜班,凌晨一點,幾個年紀相仿的工友一同去廁所抽煙,我是他們中年紀最小的一個,我們說到各自出生的年月,到了我這裡,我說我是89年倒數第二天出生的。我頓了頓以後打趣說到:「我媽當初再努力一下晚生我兩天,我就跨越一個時代了。」

當時不只一個人問我,「跨越一個時代」是什麼情況?當時的我,還以為他們抓住了我說了一句病句……

而曾經一同半夜去廁所抽煙的這些人基本都已經結婚生子,但家庭的經濟來源基本沒有改變,唯一改變的是為了更高的工資選擇了勞動強度更大的工廠。有些人已經混出了一點成就,當上了主管或者是組長。

一個同鄉今年春節的時候回了達州這邊,到達州城裡玩,聯繫到了我。

於是我邀請他去我同學開的館子吃麻辣燙喝啤酒。

聊起如今,他對於我目前這種基本沒有多少的變動的生活很是羨慕,他說:「其實像我這樣一直在外打工,總是跑來跑去的,沒什麼出息。」

沒什麼出息,這幾乎是這些在外打工的八零後(甚至是九零後)基本的生活感悟。

他們永遠在四處闖蕩,永遠不會安穩。

他們也不會擁有多麼遠大的理想,眼光更多的是看著整日監督著自己的組長,幻想著有一天能夠取代他的位置。但大多數人是聽到哪兒給的工資更高、工作環境更好,如果目前生活沒有實質性的壓力,他們會不斷跳槽。很少部分人會選擇在一家工廠待好幾年。

如果這個社會一直是這個樣子,那麼三十年後的他們,大多數人其實只是年紀大一點的打工者而已。如果社會發生了改變,那個時候受傷的,其實也是他們。


(發現略不切題……ORZ……)


嚴重同意 @蘇莉安 的答案,30年能帶來的變化太大了。雖然過去30年變化很大(可以讀讀《激蕩三十年》),但是變化本身是加速的,以現在科技顛覆傳統行業的速度來看,30年後的變化也許用「滄海桑田」來形容都不為過。要預測30年後我們生活和工作的狀態,實在太難了。如果把未來發展的種種可能想像成為一個分叉樹狀結構,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小的變數,都可能產生一個新的分支,而各個分支走向的不同可能導致他們的距離越來越遠。但是,如果能看清規律,還是能對未來社會的某些方面作出精準預測的。比如,《失控》一書寫作於1994年,但是凱文凱利在書中推演了20多年互聯網發展過程,其精準程度讓人乍舌:歷史上有哪些精準到可怕的預言? - 知乎。

回到題主的問題:未來的「職場人」會是怎樣的人生軌跡?我的觀點是:「職場人」這種角色會慢慢消失,大部分人將會以「自由職業者」的身份存在。

「職場人」這個概念是隨著「公司」產生而出現的,而公司就是為了完成某個任務(開發產品、提供服務)聚集在一起,分擔責任、共享收益的一群人。用軟體來類比的話,公司就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個「模塊」,他們有著「模塊內部高內聚,模塊之間低耦合」的特徵。高內聚的意思是,公司內部的交流密度很大,需要員工通力協作才能有效完成任務;低耦合的意思是,公司對外的溝通有著明確定義的介面:公司招聘由人事部發布職位、面試候選人;產品問題反饋給客服部門;企業發布產品由公關部門聯繫媒體,召開發布會,這種方式最為高效。想像一下,如果公司之間沒有這種介面,各個公司的員工之間都是點對點交流,會是怎樣混亂的局面?

而科技的進步將會讓公司的形態發生巨大的變化,我認為公司的形態會發生兩種巨變:內部耦合會越來越鬆散;公司的規模會越來越小。最後,整個社會的模塊化系統會變成一個高解析度的網狀系統。

物理上的鬆散

鬆散會首先體現在物理層面上:得益於通信手段的發達,現在支持員工遠程工作的公司越來越多,這在國內還是不是很明顯,但是在國外已經有很多公司完全實現了遠程協作,公司的員工遍布全球各地,他們通過IM聯絡、開會,通過協作軟體協同工作、安排進度,一切有條不紊,員工們一年也許會聚集在某個城市開個Party,而在此之前,他們都沒有真正見過面。想一想我們為什麼現在要在辦公室上班?無非是幾個方面的原因:方便交流、便於監督、保密性。交流溝通的問題已經被技術徹底解決了,實際上現在雖然坐在一個辦公室,但是大部分同事間交流都是通過IM、郵件進行的;其次,傳統意義上的「監督」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即使每天準時上班打卡,老闆看不見的時候,我們一樣可以上淘寶、刷微信,然後在朋友圈發加班照片表現自己有多努力。與其用硬性的「監督」方式,不如用軟性的「工作進度」來保證工作的效率和質量,而「工作進度」是可以通過軟體平台來保證的(Trello、Teambition等等)。最後一點保密性,其實只是少數企業的要求(比如蘋果),而且技術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解決方案。所以你看,其實我們現在是在毫無必要的情況下,每天去一個固定的Day Prison上班的,這其實是一種「集體盲視」。但是聰明的老闆會首先醒悟過來,讓員工們在家裡上班,把租辦公室的錢省下來,把員工浪費在通勤上的時間省下來,用協同軟體保障工作進度,達到共贏。

職能上的鬆散

鬆散還會體現在工作職能上。從前的企業不論大小都是五臟俱全的,但是現在的公司會傾向於把非核心的業務外包給其他企業、個人,公司只保留最具差異性、創造核心價值的那一部分職能。財務、法務的外包對於小企業來說已經非常普遍,現在隨著SaaS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職能變成了一個個介面,你只要接入服務商提供的介面,並按時間或者工作量繳納費用,就可以完成原來僱傭一個部門的員工才能完成的任務。就拿互聯網軟體來說,軟體本身作為核心產品,都會依賴於多個第三方服務:IaaS(阿里雲的各種服務替代了大量運維人員)、存儲(用七牛雲無需自建存儲服務)、消息推送(極光推送)、落地頁面(用Strikingly)、流量監測(用友盟API)、用戶反饋(麥克表單)等等,把這些公共部分剝離出去,剩下的就是產品差異化的部分。這無疑是最高效的協作方式,即每個公司只做自己最專業的部分。在軟體行業,這種職能的介面化最為明顯也最為徹底,因為技術人總是先解決自己最先看到的問題。但是很快,各個行業的非核心職能都會被更加高效、更節省成本的介面代替,而這些介面就是企業之間協作的主要方式。

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小

老牌企業通用汽車有超過20萬名員工;谷歌迄今有5萬名員工;Facebook在2014年坐擁10億用戶只有不到1萬名員工;WhatsApp在被Facebook收購時有數億用戶,只有55個員工!現在也出現了很多獨行俠創業公司,比如Viralnova、PlentyOfFish,Minecraft相當長時間只有一個人。企業規模不斷縮小,一方面是由於大量職能的外包帶來的,另一方面是技術的發展讓機器可以解決很多以前需要人來解決的問題,最近讀過一本The $100 Startup,裡面大部分Solo Founder都是依靠外包、軟體技術的幫助,一個人撐起了一個公司的業務。而近兩年人工智慧的發展,大大拓寬了軟體的能力範圍,將會取代很多人的工作:現在什麼職業最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 - 知乎。這會進一步減小公司的規模,比如,現在餓了么有員工1500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送餐員,而核心職能(軟體研發、市場、銷售等)可能不到1000人,假設有一天可以實現無人機送外賣,公司就能裁掉所有送餐員,瞬間變成一個「小公司」。

結論

這兩種趨勢就會把未來的社會變成一個「高解析度」的社會(The High-Res Society)。把社會想像成一個屏幕,在以前,這個屏幕上都是大塊的色塊,這塊紅的是中國移動,那塊綠的是中國電信,而以後,這塊屏幕會出現更多小的像素,每個小的像素都是獨立運作的單位,他們互相協作、互相依賴、也互相競爭。並不是說未來大公司會消失,馬太效應仍然存在,大公司仍然會佔有壟斷地位,但是會出現很多垂直的niche market,讓小公司生存發展的空間會更多,「長尾」中尾巴的部分會更長,覆蓋的面積會更大。所以,現在國家倡導的全民創業,很多人覺得彷彿是個泡沫,但是我相信應該是未來社會的一個常態。

在這樣一種社會中,「職場人」這個稱謂就不再有意義了,除非你在少數大公司工作。大多數人都是屏幕上的一個個像素,按照羅振宇所說的「U盤化生存」模式去工作:或從事自由職業,或在一家小公司從事核心工作(扁平的小公司並沒有多少人需要你管理)。這時候,就需要你是一個多面手,不但精通自己的專業技能,而且一定程度上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識,以便調用其他人或者機器(軟體,AI)提供的介面。而要成為一個多面手,今天你就要先做一個斜杠青年:如何成為一名斜杠青年? - 知乎。一專多能的T型人才,是未來社會需要的人,不管未來怎樣發展,也不管是80後還是90後,30年後這樣的人依然會非常有價值。


參考:

失控 (豆瓣)

未來簡史 (豆瓣)

現在什麼職業最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 - 知乎

激蕩三十年 (豆瓣)

The High-Res Society

The $100 Startup

U盤化生存---羅振宇

如何成為一名斜杠青年? - 知乎


以普通公司的白領收入和薪酬福利等方面看來,單一靠純工作的話,我悲觀的認為晚年肯定凄苦。上一代人一輩子的收入也就是給兒女買房然後留點自己養老了,而我們這一代人房子,車子,下一代的投入是要明顯高於上一代的。目測過個幾年就會有很多80後人開始謀劃第二職業或謀取其他收入來源。人窮則思變,50歲後甚至退休後,80後肯定多數在繼續工作了,發揮餘熱也好,生活所迫也罷,反正這會是一種趨勢的。
不過反過來說,現在食品安全和環境這麼差,加上白領多數缺乏運動。能活多久,還是個疑問。
哈哈~


80後老年人是中國第一批老年網路用戶!
這是一次時代性和階層性的跨越。

我們先以最低標準調戲一下60歲的老屌絲吧。比如我!(想哭)

那年我60歲,獨自站在敬老院的門口,是的,60年過去了,我還是那麼孤單,雖然我剛剛在洗手間調戲了李太太一把,還順手模了她早已打瞌睡的茹房,最終還是伴隨著一句「死鬼,老不正經」孤單的走開了。60年了,我還是那麼裝逼,泡妞一點長進都沒有!

我站在敬老院的門口傻痴痴的想著一些失敗的經歷,院子裡面張大爺拿著政府發放的蘋果N大聲的喊著偉信「你在哪條巷子等我,大聲點,我聽不清」,李太太邊洗衣服邊調侃「喲,還硬的起來?」

院子外的年輕人漫不經心的路過,他們的生活不再那麼緊張,電腦已經實現了每個人坐在家裡工作,社會也不需要人們高頻率的工作。那幾個年輕人穿著中山裝和旗袍(無隱喻,時尚已經遭到了盡頭,大街上全是復古的拼湊)。我一眼看過去,社會主義全盛時代剛剛到來,我不禁老淚縱橫,眼角泛起深深的皺紋,像是被歷史的輪胎壓過的痕迹。

回到敬老院,老頭子們集體刷怪,滿屋子喊打喊殺的叫罵聲讓我想起了40年前我在網吧的日子……。我打開一台電腦,默默的打開知乎老年版, 看著滿屏的問題都是「你怎麼看待心腦血管擴散」、「你怎麼評價糖尿病,糖尿病會影響性功能嗎」、「你怎麼看待 @黃繼新為了到購買延年益壽丸出售知乎ID的行為」、「你怎麼看待 @朱炫自砍一隻手在大街上扮演楊過的行為」。我點開問題80後這一代的職場人,30年後的社會角色或說職業軌跡是怎樣?,已經點贊875次,打開點贊人的名單,看著他們的ID,想起了曾經轟轟烈烈知乎風雲,不知道他們現在過得怎麼樣了,是不是還在反對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

回歸正題, 這是一次時代性和階層性的跨越。由於網路文化的傳播,我覺得這一代不會有太多代溝,80後老年人更多的變化是思想上的進步。

這一代老年人並不會為金錢而煩惱,網路的普及,大量的知識文化使我們能與金錢物質妥協,都已經較勁了一輩子,還是把未來交給那幫孫子吧,我們更多的煩惱是對青春的依依不捨,對荷爾蒙的依依不捨,對曾經留下的那些遺憾的不舍。也許我們已經放棄了用PS工具把自己P的更年青,因為每天照鏡子的時候不敢相信白髮蒼蒼的容顏即將踏入土塵,也許會看見梁邊妖在問題下面大喊:反對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糖尿病根本不是性功能障礙的根源,為什麼本人沒有糖尿病仍然無法勃起,讓我來為大家普及……。我們只能無奈的發笑,想起了那年他的簽名,偶爾會發笑。


30年什麼概念?

摩爾速度18個月翻一番。30年,360個月,20番。

2^20 = 1 048 576.

也就是說,30年後的計算機性能是現在的100萬倍+。

庫茲韋爾說,2045年,人類進入「奇點時刻」。

2045年,電腦創造的人工智慧數量,將是當今存在的所有人類智能數量的10億倍。


2045年,人工智慧可像人類大腦那樣,不僅會計算、作曲,更可以駕車、寫作、決策甚至社交。


計算機將大大超越人類智能。


如果人的智能能夠完全轉移到計算機上,那麼死亡將變得毫無意義。


如果人類與他們生產的機器完全融合,那麼世界也將面目全非。


從進化角度,這將代表著一個新物種的出現:奇點人。

技術進入棋盤下半局,冪指數陡峭,創新層出,組合階乘式增長。

所有行業、所有人正迅速被互聯網改造,被人工智慧改造,被人造食品改造,被社交網路改造。

未來30年還將誕生數十個類互聯網式技術。

政府、法律、普通人被潮流拖著走。

你要問我30年後在做什麼,對不起,真沒法回答。

30年後,還有程序員嗎?很難說。

30年後,還有搜索嗎?估計沒有。

30年後,還有燃油汽車嗎?應該沒有。

30年後,很多技術發明,很多行業興起,很多行業衰落,很多人被改造後的職業無情拋棄。

以上,絕非危言聳聽。 @蘇莉安@姬軒亦@采銅


推薦閱讀:

上海工作三年了生涯規劃比較遙遠,感覺猶如井底之蛙沒有格局視野,卻又不知如何跳出迷茫和困惑的封閉循環?
作為一個普通的碼農,如何規劃自己35-40歲的發展?

TAG:職業規劃 | 80後 | 人生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