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三國時期的魏延?

一直以來認為正如三國演義中所說,魏延生有反骨,留之必反。但是最近看到有些說魏延其實很無辜,只是想繼承諸葛亮的事業而已,現在我已經蒙了。。還有 請說明一下魏延智慧和武力在一個什麼程度? 魏延的武器看到別人說是 金龍耀日刀,真的是么?


題主,魏延很簡單,你翻看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就可以知道了。

武力不清楚,書上沒表現;統帥很不錯,蜀漢第一檔;智慧是個什麼鬼,我可不清楚,反正情商不算很高,人緣比較差。當然和諸葛也只是戰略不一,沒別的太大矛盾。魏延也沒造反,只是和楊儀有點矛盾,兩個人爭權被殺了而已。

至於好人壞人,魏延的人品脾氣一般啦,普通的壞脾氣吧——至於政權論好壞,就看題主對蜀漢政權怎麼看了╮(╯_╰)╭


還有,三國時期(正史)沒幾個人的武器名字會流傳下來的,人家沒準就是隨手抄起一把普通長矛長戟上陣殺敵,然後環首刀割下首級請功而已╮(╯_╰)╭

什麼青龍偃月、丈八蛇矛、方天畫戟、雌雄雙股、青釭倚天、龍膽亮銀、涯角無對都是統統沒有史書記載的,不過典韋的八十斤重雙鐵戟是有的,張遼也是拿戟的,呂布拿的是矛,畫戟這種儀仗隊專用的東東我大呂布怎麼會用╮(╯_╰)╭


我自己在另一個問題下的答案,原文搬運,略有刪改。
只討論魏延的軍事能力,可以作為評價依據的是履歷、功績、官位,與同時其他將領的對比,以及同時代人的評價。
有鑒於 『林布』 的胡亂臆測對大家的誤導,先提幾個原則:
1,只依據正史
2,只依據有記載確切發生的事情
3,不臆測沒有記載的事情
4,不揣測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動機
5,不剪裁史料,正反兩方面的都列舉出來;
6,三國志以簡略聞名,時間線和事實上會有許多留白,不做自由發揮,坦率承認不確定的地方。

一、魏延的履歷

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魏延直到去西川的時候才有記錄,「以部曲」有兩種解釋,一是他的身份是劉備的部曲,即私兵,二是率領部曲。這兩種都說得通,而共同點是表明魏延此時的位置很低,甚至沒有將軍稱號
而後有兩個亮點:
一是被任命為漢中太守,因為漢中的戰略地位,這個任命足以體現劉備對他的肯定;
二是建興八年後,與吳懿擊敗郭淮,取得大勝,進而封南鄭侯。
南鄭縣是漢中的郡治,南鄭侯是縣侯,在此時的爵位序列中是人臣的最高成就。

  • 有人認為諸葛亮同時期為武鄉侯,因此質疑魏延的爵位,這其實似是而非。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哪些是可以肯定的事實:
1,諸葛亮為蜀國百官之首,地位高於魏延;
2,南鄭侯是縣侯。
其次,哪些是待確認的結論:
1,武鄉侯是鄉侯?
2,諸葛亮的爵位必須高於魏延?

武鄉縣,在琅玡郡,也就是諸葛亮的老家,當時常常會給功臣封爵在故鄉以示榮寵,而從史書記載來看,這個故鄉的定義頗為模糊,州、郡、縣都有實例

滕胤字承嗣,北海劇人也……進胤爵高密侯——劇縣與高密縣都屬北海郡(國),這是封邑在本郡但不在本縣的例子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人也……進封楊侯……以晃鎮陽平,徙封陽平侯——這是封邑在本郡本縣的例子

吳懿,陳留人也……,進封濟陽侯——陳留與濟陽都屬兗州,這是封邑在本州但不在本郡的例子

不過,無論是鄉侯還是縣侯,都符合諸葛亮的地位括弧內部分為之前的回答,現在回過頭來看不準確,因此摒棄於正文之中。(但是在這裡不適用,因為諸葛亮的籍貫是徐州琅琊陽都縣,理應封為陽都侯。根據史書記載,當時沒有第二個武鄉縣,所以可以肯定這是鄉名,諸葛亮為鄉侯。)

如果是鄉侯,豈不是低於魏延的爵位?這能說得通。

  1. 蜀國承襲漢朝制度,自漢武帝時的公孫弘開始有丞相封侯,只是蜀國僅有一州之地,給大臣的封邑與大一統王朝相比大為縮水。儘管如此,鄉侯已經是當時蜀國的最高爵位,足以反映諸葛亮百官之首的地位,同期魏延僅為都亭侯。不相稱的緣由是,我們對諸葛亮的印象是他身後的總結,而諸葛亮封侯的時間點是「劉備去世、劉禪繼位」,他的政治生涯僅僅走到一半,名震天下的《出師表》、七擒孟獲、五出祁山還沒有顯於世間。
  2. 假如這武鄉侯為鄉侯,接下來要解釋的是,作為蜀國實際掌權者的諸葛亮為什麼不給自己晉陞爵位呢?

漢朝還有軍功封侯的制度。李廣利、竇憲、班固、盧植、鄭玄、馬融、劉放、孫資等人,代表了外戚、文吏、大儒、重臣,從正反兩面都證明了軍功封侯、無軍功不得封侯的漢家制度。從以下記載中可見,諸葛亮的目標與抱負是復興漢室,與魏延不同,後者憑藉斬將奪旗、攻城略地的功勞足以加官進爵,對於前者而言則不足自矜
諸葛亮傳:

人皆賀亮,亮顏色愀然有戚容,謝曰:"普天之下,莫非漢民,國家威力未舉,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賀,能不為愧。"於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

答李嚴書:

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3. 在諸葛亮之後,蜀國的執政者相繼為蔣琬、費禕,他們也是百官之首,而根據史書記載,爵位卻僅為亭侯、鄉侯,低於同時期的王平、馬岱等人。這麼多執政者爵位低於前線將領的情況中,費禕與蔣琬的對比最為典型:蔣琬一直為亭侯,而與他履歷、背景高度重合又是接班人身份的費禕在興勢之戰後反而超車晉封為鄉侯,注意此時蔣琬總攬蜀國軍政已有六年之久

蔣琬,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死後,蔣琬繼其執政,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延熙元年(238年),受命開府,加大司馬,總攬蜀漢軍政。延熙九年(246年)病卒。

費禕,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延熙七年,魏軍次於興勢,假禕節,率眾往御之。禕至,敵遂退,封成鄉侯

馬岱,位至平北將軍,進爵陳倉侯

王平,建興十五年(公元237年),進封安漢侯

吳懿,公元230年(建興八年),進封高陽鄉侯,遷左將軍。十二年,丞相亮卒,以壹督漢中,車騎將軍,假節,領雍州刺史,進封濟陽侯

姜維,十二年,亮卒,維還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

總結來說,魏延為縣侯明確無疑,而蜀國其餘諸將如姜維、王平、吳懿,則要等到諸葛亮去世之後才晉封縣侯,由此可見魏延是諸葛亮主政時期軍方的第一人。

  • 與之同時的蜀漢武將,除關張馬黃之外,有吳懿、李嚴、趙雲、陳到等人
    • 對於他與吳懿的官位高低,在戰前的記載中沒有非常明確的判斷依據: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建興八年,與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將費瑤。

但是戰後,魏延地位明顯高於吳懿,佐證是官職的對比,前者

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後者

進封高陽鄉侯,遷左將軍

蜀國軍制基本沿襲東漢,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將軍地位最高,接下來是四方、四鎮、四征,其他重號、雜號將軍。特殊的有兩點,一是鎮高於徵,二是鎮/征加『大』,則地位升高,超過四方將軍。
同時期,蜀國諸將之中只有魏延享有假節的殊榮。
另外,在公元231年(建興九年),諸葛亮上表彈劾李嚴時,附有眾將的署名,這個順序是按官位高低來的:

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琰、使持節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前將軍都亭侯臣袁綝、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懿……

    • 再看趙雲。

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五年……明年……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在所提及的三個時間點,劉備入主成都、稱帝、諸葛亮北伐時,趙雲都顯著低於魏延。第一次北伐前是兩人最接近的時候,但是魏延為鎮北將軍,高於趙雲的征南將軍。北伐後趙雲貶職,而魏延節節高升,兩人的差距更大。

有人認為趙雲任中護軍高於魏延的督前部,以此來論證趙雲官位更高,但這實際上是謬誤。
這裡概括一下要點:

  1. 前、中都屬於五軍,沒有高下之分;
  2. 護軍在魏晉時屬於第四品的雜號將軍,中領軍為第三品,中護軍應當介於二者之間,而四征、鎮將軍為第二品,所以排序為 四征、四鎮&>中領軍&>中護軍
  3. 考慮到三國政權在分別稱帝之前,大體上沿襲東漢制度,那麼還是能夠找到一些參考的依據。曹操勸進時,史書明確記載了以下幾人的官職:伏波將軍高安侯夏侯惇……中護軍國明亭侯曹洪……行驍騎將軍安平亭侯曹仁。毫無疑問,夏侯惇是曹操麾下武將中的第一人,曹洪不如他,那麼可以明確的說此時的中護軍低於雜號將軍,注意此時曹操名義上仍然是漢臣,仍然施行漢家官制;
  4. 史書中以曹魏為正朔,不記錄蜀漢的官制,因此蜀國中護軍的級別找不到正面的詳細論述,但是有一則史料從側面反映了蜀國官位的秩序,即諸葛亮上表彈劾李嚴時所附的群臣聯署名單:輒與……使持節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督後部後將軍安樂亭侯臣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行前監軍征南將軍臣劉巴、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看看費禕的位置,排在他前面的也有雜號將軍;
  5. 周瑜曾經在孫策死後擔任護軍,但是當時孫策、孫權僅為雜號將軍,而赤壁之後周瑜由建威中郎將升為偏將軍,以此看來東漢末期的護軍連中郎將都不如
  6. 司馬師曾經擔任中護軍,雖然他後來權傾一時,且不說蜀、魏的官制不同,就是這個中護軍的職責在正史中也明確記載為只是選拔人才,司馬師直到成為大將軍後才得以總統中內外諸軍事,中護軍的許可權不能任意拔高。

總而言之,綜合各方面的資料來看,蜀國的中護軍低於雜號將軍,魏延與趙雲比較官職高低時僅需參考將軍職位即可。因此我們可以斷言,魏延勝過趙雲。

    • 陳到與趙雲資歷相近,略遜一籌,更不用比了。
    • 同樣是蜀國中期的大將,李嚴官位更高,劉備白帝託孤時僅次於諸葛亮,這一點魏延確實遜色。但李嚴加入劉備集團後的重要軍功不見記載,而且後世的歷史分析中把他視為東州集團的代表,李嚴在劉備託孤後為尚書令、中都護、光祿勛,已不是純粹的武將,重心轉向政治,那麼在諸葛亮時期這兩個人不適合進行比較。其他的大將,如王平、馬岱、張翼等人,比不上魏延,在此不做贅述。
    • 但是要注意,這個對比不能推廣到姜維、劉琰等人。

相比姜維,魏延資歷更深,官位自然更高,同時期的比較不公平。

劉琰身份特殊,在豫州時就已跟隨劉備,既是從龍老臣,又是名士賓客,在蜀國常會給這樣的人高位,但不予實權。例如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勸進表中馬超排第一位,高於關張;又如許靖,出自士族翹首的潁川許氏,法正明確說他沒有才幹,卻顧慮到名望仍然勸劉備予以高位,最終升至三公。
另一個可以參考的例子是,與劉琰有相似背景的糜竺、簡雍、孫乾,在劉備進入成都後,分別封為安漢、昭德、秉忠將軍,高於諸葛亮的軍師將軍,雖然都是軍職,但是誰也不會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地位,不如前者。

二、軍功

數有戰功……延大破淮等

這是僅有的記載,陳壽就是如此簡略,所以才有宋文帝讓裴松之為《三國志》作補註。

  • 不過,魏延鎮守漢中,確實守住了。對比丟失漢中的姜維,這一點卻是勝出。
  • 魏延擊敗的郭淮也是名將,與陳泰、鄧艾並稱,是曹真、司馬懿之後魏國西線的三任主將之一。這場勝利是諸葛北伐中少有的大勝。

在這裡,要重點講一下郭淮的地位。他在劉備、諸葛亮、姜維時期一直都活躍在與蜀國對抗的戰線上,有勇有謀,尤其是面對姜維,屢戰屢勝。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召回有宗室背景而且與曹爽交好的征西將軍夏侯玄,取代他鎮守雍州、涼州的又是郭淮。能在政局動蕩的情形下出任方面大員,穩定形勢,由此可以知道司馬懿對郭淮能力、威信的肯定。擊敗這樣的名將,魏延的戰績很有說服力。
郭淮簡介:

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建安初(公元196)舉孝廉,先後任平原府丞、丞相兵曹議令史、夏侯淵的司馬。夏侯淵戰死時,郭淮收集殘兵,與杜襲共推張郃為主將而得以穩定局勢。曹丕建魏稱帝後,賜郭淮爵關內侯,又任鎮西長史。諸葛亮伐魏時,郭淮料敵準確,多立戰功。魏國正始元年(240),郭淮擊退姜維,升任左將軍、前將軍;嘉平二年(250)又升遷為車騎將軍,進封陽曲侯,封戶2780戶。正元二年(255)卒,追贈大將軍,謚貞侯。

  • 對於《三國志》的簡略,這裡要特別說明。能夠有列傳的人物,可謂三國時代的佼佼者;如果有單獨的傳記,或者詳細的事迹,那更是風雲人物。

魏延是與人合傳,而且功績中主要的記述就只有這幾處,這是事實。橫向比較,三國時期的將領,有獨立列傳者只有諸葛亮、陸遜兩人,與他人合傳而有顯赫戰功記載者不過十餘人,還有誰在史書中的待遇明顯高於魏延?李嚴、趙雲也沒有,所以到此至少可以下個初步結論:蜀漢陣營劉備、諸葛亮時期的武將中,魏延次於關張馬黃,高於趙雲、吳懿等眾人

三、同時代人的評價

  • 劉備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

漢中無論在魏在蜀、是戰是守,都是蜀國的頭等戰略要地。魏攻蜀,必經漢中,蜀攻魏,必出漢中。漢中既是最前線,也是大本營。魏延能夠越過張飛,擔任漢中太守,獨當一面,足以體現出劉備對他的看重。

劉備慧眼識珠和知人善任的能力在整個三國時期都是第一流的,正反兩面的例子都有,如馬忠、馬謖等人。從魏延之後的表現來看,這次超拔任用令人心服口服。

有人認為史書中沒有記載魏延為漢中太守時發生戰事,所以漢中不是要地,進而貶低漢中太守的地位。這很荒謬。羊祜與陸抗相持時期有六七年無戰事難道就能以此斷言他們鎮守的江陵、襄陽不是戰略要地,這兩位入選武廟七十二子的名將不過庸人而已?
史書沒有記載,那麼確實有很大把握說此時漢中處於和平中,最多有一些小摩擦,不足掛齒。但這不是永久的和平,只是戰前的短暫平靜,因為魏蜀是敵國,這一點不會變。而且,兩國再啟戰事,有哪一次繞開漢中嗎?沒有。對於魏國,這是必經之路,是西部前線,三路滅蜀哪一路都得經過這裡;對於蜀國,這是北方的門戶,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起自漢中,收於漢中。考慮到魏國是蜀國唯一的敵國,漢中的戰略地位任何時候都是毋庸置疑的

  • 諸葛亮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這是楊儀傳中的描述,間接反映出二人在諸葛心中的地位。結合魏延後期的官位、爵位之高,魏延堪稱諸葛亮麾下的頭號將領

劉備、諸葛亮既善於識人用人,又是富有軍事經驗的統帥,他們對魏延的評價和任用是最有說服力的

  • 其他歷史評價如下,無論是史家還是政治人物,對魏延的才能仍然是肯定的,而個人品性則是批評的。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咸貴重

吳大帝孫權

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晉書》中記載張耽的話:

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於將相也。然議者舉將多推宿舊,未必妙盡精才也。且韓信之舉,非舊名也;穰苴之信,非舊將也;呂蒙之進,非舊勛也;魏延之用,非舊德也。蓋明王之舉,舉無常人,才之所能,則授以大事。

把魏延與三名入選武廟的名將並列,肯定了其軍事才能,但是也直率的指出了他品德上的問題。

蜀國射聲校尉,曾在諸葛亮、蔣琬幕府中任職的楊戲在《季漢輔臣贊》中寫道:

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四、魏延的悲劇
魏延的個人性格上有很多缺陷,與同僚,尤其是文官、名士存在矛盾,最為突出的就是楊儀,也因此而死。
但是所有黑鍋都拋給他就不合適了。

  • 楊儀也是心胸狹隘的人,他在魏延死後的表現如下。當然,從三國志原文來看,二人爭執的起因主要在於魏延,後者得負主要責任。

馬岱致(魏延)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儀…無所統領……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十三年,廢儀為民,徙漢嘉郡。儀至徙所,復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其妻子還蜀。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否決了,考慮到諸葛一生唯謹慎,這也是合理的,但不能據此徹底否定魏延的謀略。
  • 魏延有叛亂之心?事實是,三國時人都很清楚並非如此。
    恢目禕曰:「可速言儀、延之不協起於私忿耳,而無黥、韓難御之心也。今方掃除強賊,混一區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舍此不任,防其後患,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楫,非長計也。」權大笑樂諸葛亮聞之,以為知言
  • 魏延身死時,士卒離散。

相關的記載為: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三國志中提到「軍皆散」還有一處,那就是關羽:

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

魏延的遭遇有相似之處,他率軍行至半路,被指為叛逆,不論士兵出自成都還是漢中,都意味著部下的家屬在敵人的地盤上,軍心動搖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關羽也不能挽救軍心,那也不應該苛責魏延。

另一方面,魏延已被成都定為叛逆,士卒不是他的私軍,不會違抗天子的旨意。這種例子非常多,古時名將即使手握重兵,一封諭旨要了腦袋也不見滿軍嘩變。
檀道濟,曾經追隨劉裕,後來是宋文帝時僅存的顧命大臣,而且官位、戰功、能力、名望都是第一人,一封矯詔就能要了他的人頭,甚至滅門和牽連部下,難道說得到劉裕看重、死後能讓北魏眾將彈冠相慶的「萬里長城」只是個庸人?
高仙芝、封常清在西域征戰多年滅國無數,安史之亂時掌握幾乎全部的中央軍在最後一道防線——潼關抵擋安祿山,這種局勢下一個宦官就能要他們死,難道這倆名將也是假的?
至於能夠做到對抗天子旨意、部下不散去的將領,歷史上卻也有兩個例子:
爾朱榮,被皇帝撲殺後部下起兵復仇,導致了北魏的滅亡和又一個三國時代,這是廢立皇帝的強人,高歡、宇文泰都是他的小弟。
郭威,平定李守貞的叛亂後受猜忌,得知後漢隱帝密謀除掉他,果斷起兵「清君側」,僅僅十一日便入主汴梁,進而建立後周。
這兩人是半獨立的軍閥,而且是事實上的九五之尊。讓魏延偏出歷史軌跡,像他們一樣?這個腦洞太大了,我想像不出。

事實是,歷史上所有相似的情形下,臣下如果不起兵反叛,下場都是一樣的。以此來指摘魏延眾叛親離,太過苛刻。

五、總結
魏延在劉備集團中,前期僅為雜號將軍,到鎮守漢中時登上人生第一個巔峰,在諸葛亮帳下時登上第二個巔峰,爵封列侯。他的軍事能力和功績,在劉備集團中,僅次於關張馬黃諸葛。

題外話: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脫離史實是不準確的,特別是三國人物,因為三國演義中對人物的褒貶臧否已經在大眾心中植下了深刻的印記,很容易先入為主、為論點找論據。而且,距離現在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大部分史書都已經湮沒無聞,只憑藉簡略的《三國志》,我們不可能得出當時歷史的全貌;品評人物,則必須承認我們知道的很有限,只能得出有限和不確定的結論。

現代人沒有機會經歷刀光劍影和廟堂上的鉤心鬥角,對於歷史人物的點評,更得慎重。前些天有個不錯的問題:有哪些有名的人最終在歷史中湮沒無聞?魏延這樣,在三國志中有傳記,有豪言載於史書,有大功為史家錄下,能得世人點評臧否的,堪稱人傑。很多負面評價忽略了時代的局限性,大都出自上帝視角,這種結論沒有說服力。

歷史記載中,有許多的留白,不論是人還是事。如果先有看法,再有論據,那麼你總能在留白處找到想像的空間,繼續下去就是空對空的辯論,這樣不客觀。寫這個答案的直接緣由就是和 『林布』 的討論。在過程中,深深感到這種任意剪裁史料、不合己意的就忽略的做法,對於史實的探索和討論是無意義的。
知乎的三國歷史討論,門檻確實很低。

這也是一個提醒,如果遇到以揣測心理和動機替代史實的人,那就不用再討論下去了,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政治人物不能單純的以好壞來評判,因為政治方面的成敗,不代表人品方面的好壞。所以我不想分析魏延是好人還是壞人,只想說說魏延在我眼中是個什麼特性的人。

首先,魏延是個有才的人。據《三國志》記載: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把這短話翻譯過來就是:
劉備說:「魏先生,我欽定你為漢中太守,吼不吼呀!」
魏延說:「吼啊!」
劉備以識人用人最讓人稱道,此處破格提拔魏延鎮守軍事重地,足見皇叔對他的欣賞與信賴。魏延的確沒辜負劉備的期望,他以「實兵錯守諸圍」的辦法守備漢中,使漢中城固若燙金,易守難攻。後來王平抵禦曹爽,也是學習魏延的方法。

其次,魏延是個喜歡冒險的人,沒事總想搞個大新聞。他最初加入劉備時,是帶著全部家底來的。據《三國志》記載:「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部曲」是家兵家臣之類的私人武裝。此時的魏延就像一個瘋狂的賭徒一樣,把僅有的家當全部投到「皇叔」這支股票上。魏延的投資成功了,劉備佔領益州後,由「潛力股」徹底變成「優績股」。魏延也由「小兵」升為「牙門將軍」,最終變成了威名顯赫的「漢中都督」。後來魏延獻計出子午谷,也是他冒險性格最有力的證明。這個後面再說。

最後,魏延是個情商很低的人,三國志評價他「性矜高」。魏延不但目中無人,而且還心藏不住話,因此很容易得罪人。在史書中經常能夠看到魏延和人吵架,一著急就要拿著刀去砍人的情景。這種人只能當基層,不能當領導,而且地位越高,得罪的人就會越多。什麼人可以當領導,看看《三國志》對劉備的記載:「先主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這就是領導與員工的差別呀!說白了,就是魏延不懂得悶聲發大財。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發生公開衝突,結果沒一個站到魏延這邊,從而導致了這場內鬥的失敗。

總結:有才能就容易傲嬌,愛冒險就容易露把柄,再加上不善交際,必定會成為眾人攻擊的對象。現在很多人認為,魏延和諸葛亮不合。這真是誤會武侯了。魏延和諸葛亮只能算政見不合,因為魏延愛冒險,而諸侯亮卻偏偏很謹慎,但私交並沒有矛盾。要知道武侯可是三國超一流的政治家,政治家的特長就是「調和陰陽,疏通關係」,怎麼會和一個憤青吵架慪氣呢?

諸葛亮與法正也是明顯的「政見不合,脾性不符」,但兩個都是聰明人,《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魏延就沒法正這麼精明圓滑,諸葛亮不用自己的計謀,就公開發牢騷。但即便如此,諸葛亮還經常庇護魏延,魏延和劉琰不合,諸葛亮批評劉琰,並讓他給魏延道歉。魏延和楊儀發生衝突,諸葛亮愛惜兩人才能,經常從中調解兩人關係。可憐的大武侯,這是即當國務院總理,又當居委會大媽的節奏。累呀,真是累呀!

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就像一個盡心的家長和一個調皮的熊孩子。有一天,家長不在了,這個熊孩子終於捅出麻煩了。諸葛亮死後,魏延與楊儀矛盾升級。「老實的熊孩子」最終沒有干過「精明的熊孩子」,被扣上「漢奸叛徒」的帽子,不但自己被殺,還被朱滅三族。關於魏延是不是要反叛的問題,其實在當時就已經定論了。《三國志》記載:「魏延不北往投降魏國而南往返蜀,其本意只是為了殺掉楊儀等,並非想背叛蜀漢」說白了,這是一場內鬥,並非公戰。一代猛將沒有死於戰場,而死於內鬥,虧不虧?真虧!冤不冤?不冤!

關於魏延最熱門的話題,當屬子午谷了。提魏延不提子午谷,實在有點大煞風景。在此提出一點我的看法:毛澤東曾說:「諸葛一生唯謹慎」。正是因為諸葛亮的謹慎,他在政治方面事必躬親,在軍事方面不出子午谷。關於子午谷之計是對是錯,歷來眾說紛紜。我覺得諸葛也對,魏延也對。魏延是大將,有義務提議或服從。諸葛是統帥,有權力拒絕或接受。後人不能以一個假定的歷史,去指責諸葛亮膽小,萬一全軍覆沒怎麼辦。也不能以此評判魏延冒進,如果這條計策成功,他就是第二個韓信。這就是軍事博弈,好比一場賭博。後人可以隨意評論,但現實中的籌碼卻是無數人命。魏延有成為韓信的潛質,馬謖有成為張良的潛質。但諸葛亮卻想把馬謖培養成韓信,也沒有資本讓魏延去效仿「韓信式」的軍事冒險。而諸葛自己是身處蕭何的職務,還要身兼劉邦的職責,這就是蜀漢的軍事窘境。我為馬謖悲,為魏延惜,為武侯嘆!


要回答魏延是不是好人,和能力功勞無關,看以下幾個問題。

魏延善養士卒,然後他養的士卒沒有一個肯為他賣命,被王平一句話轟然罵散。到底是蜀人無義,還是魏延無德?

魏延勇猛矜高,然後沒有威震敵軍卻讓同僚避下之,楊儀對他不服軟,便視若眼中釘。到底是為什麼他的勇猛善兵多對自己人發泄?

魏延國之大將,軍中柱石,為何違背主帥軍令還攻擊友軍?到底是把私仇凌駕于軍國大事之上,還是暗懷二心?

魏延不過與一長史楊儀一爭高下而未決勝,卻自認諸葛亮死後自己宜代其秉政。視諸葛亮親命的接班人蔣、費二相如無物。到底是自高自大目中無人,還是根本就被諸葛亮排除在核心決策層之外?

解決這幾個問題,就能解答魏延是不是好人的問題了。


我只想說一點,魏延在職場上的處世風格可能和提拔太快有關係。


他的漢中太守是被劉備破格提拔,當時誰都沒想到的那種程度。(最初他應該是以小兵身份跟隨了新野的劉備,直到入蜀有功遷牙門將軍。)提拔速度過快導致他沒有時間和機會去磨平自己性格上的尖銳。如果從底層慢慢熬上來,情況會樂觀不少。
另外他把劉備的提拔和信念看得太重,放在了人生的第一位,這是不妥當的,以他的性格混職場更是如此。
當然如果他不是那種鋒芒畢露的性格,劉備也不可能在小兵堆中一眼看中他了。
所以只能怪他跟隨劉備的時機太晚,天意。


看到曹爽發兵十萬餘人,從駱口入漢中,諸將皆為之震恐,想起魏延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的豪言。

以先祖之知人善任,命其為漢中太守,可見其能,多次隨先祖、丞相出征頗有戰功。子午谷奇謀,已經無數次討論了並非良策。所以魏延是一個合格的執行者,而非謀劃者。

夷陵之敗後,季漢政權風雨飄搖,多有叛亂,作為當時僅存的幾位大將之一,魏延巋然不動。

「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丞相死前考慮到魏延可能不從命撤軍。蜀國國弱,如果魏延率其部投降,對季漢是極大的損失,如果丞相認為魏延有二心,丞相去世前就會把他處理掉,所以丞相認為其忠。 丞相去世,魏延南下而非北上,也表明了他心向季漢。

魏延,勇有餘而謀不足吧。


總的來說,魏延這個人,膽大包天,豪氣干雲,有兼人之勇,是具有一定才能的將領。在蜀漢後期諸將中資歷最老、地位非常高,有一顆想要carry全國的心。

但同時,我蜀漢除了丞相大人,誰也使喚不動魏延哪。

而且即使是丞相,也會被魏延逼逼:「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說實話,這種人就算能力再強,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用(性格矜高、不聽使喚),何況魏延也並非強到逆天啊。從他跳反後攻擊友軍、同事一溜邊全站楊儀那頭來看,他政治智商也不算高。

魏延的軍事生涯是從入蜀戰役開始,蜀書記載他:「數有戰功」。相比被描述為:「先登陷陳、勇冠三軍」的黃忠,魏延的戰功估計也就和趙雲等諸將相當,沒啥好吹的。(黃忠的功勞,入川諸將親眼所見,因此他封后將軍時,只有沒親見的關羽提出了異議,其他人都覺得沒問題,足見黃忠功勞之大。而魏延封漢中太守,軍中的反應是:「一軍皆驚」。說明入川時魏延的確隨軍立下了功勞,但並不大,先主派他鎮守漢中,對諸將來說是提拔基層將領。)

可以說魏延在蜀漢建國初期,諸將具在時,他的能力不如關張、資歷不如趙雲、家世不如馬超、末了戰功還不如黃忠。等到關張馬黃去世後,他才顯名發跡。

擔任漢中都督期間,沒打過仗。打醬油到建興五年諸葛亮就來接手了。

於是整個軍事生涯值得一吹的戰績只有:偏師入羌大破費瑤郭淮。很牛逼!

然後就沒了。┑( ̄Д  ̄)┍

.


魏延的死告訴我們,破壞續命的都沒好下場!
刪帖的你以後出門小心點!


魏延在蜀中,每隨亮出,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而亮為萬全策,不許。延志不
得伸,心積憤懣。而又與楊儀交惡,深怨葛氏偏袒太甚。凡數年,腹部輒絞痛,發時汗
如雨下,鞍馬不扶。醫者斷曰:「將軍情志所傷,憂思惱怒,而致橫犯胃腑。此吞酸之
症也。」延請其方,醫者曰:「名姓或有礙。」
《魏延別傳》云:「魏延,字饋陽,義陽人也。少時慷慨,於鄉里樂善好施,多行義舉
,曾放言曰:「但有寸金,必饋吾鄉。」故表字「饋陽」。後,人謂不祥,遂改之。by馬伯庸


若是忠心向主能稱為好人的話,我認為魏延算是好人。

反叛,得了吧。

他有足夠兵力造反?

投魏?更扯。

投魏他的逃跑路線是往南跑?

可他是個傻逼,狂妄自大。不是說他能力不夠半灌水,而是他有勇無謀,論能力,張飛比他強太多了,更無論關羽馬超。

諸葛亮死前,剩下一口氣心還掛在國之安危上。生前他最怕的是什麼,不是曹操和孫權 ,而是益州內亂。北伐至此其實已經被判了死刑,用他自己的話說「此誠危及存亡之秋也。」連老家都保不住了,還想去打曹操?於是他明確表示他死之後,北伐中止,撤兵是一定的了。

而魏延呢,一開始他是拒絕的。於是大家聽從諸葛亮建議,讓他斷後,自己跑了。這時魏延憋不住氣了,你說男子漢大丈夫的,這點小委屈受不了?

跟小孩過家家似的,玩不起。開始玩過河拆橋,開始和楊儀窩裡斗。楊儀肚子里算是有點墨水,但他也是被慣壞了的主,干大事並不冷靜明智。

想當年廉頗藺相如一文一武配合的多好,可揚儀這文將不識大局。他上書告魏延造反,這下好,最後魏延死了,他自己也沒什麼好下場。國破,個個如喪家之犬,還暗裡想爭個高低?

這叫讓親者痛仇者快。

所以你說他是好人嗎?他是。但他傻的可愛,一世好漢落得個壯士扼腕的尷尬下場,死的可恨又可憐。


魏延是一個攻城掠地一路刷怪、人情雷區一路猛踩的典型。

他的人生軌跡就是,不懂低頭,前途無「亮」!
?
穿越千年,謀事與謀人、憨直與狡詐的相鬥相殺一直上演,從未停歇!

古往今來,猛將必出於卒武,一代猛將魏延也是小兵出身,但卻有著不一般的激情和平定天下的才情。
?
大多數80後,都過一款街機遊戲《三國志》,可選人物有關羽、張飛、黃忠、趙雲、魏延。魏延比之他人,攻守兼備,綜合素質更全面。也許,這就是魏延的特點。

誰的青春不迷茫,魏延的開局比較艱難、屢屢跳槽。他最早只是劉表手下的一員偏將,當劉備攜百萬百姓前來投奔,他看出劉備的人君氣象,力主迎接,結果與大將文聘產生矛盾。

劉備離去後,他看出可能要被穿小鞋,轉而投奔長沙太守韓玄。關羽攻打長沙時,韓玄認為黃忠通敵欲斬。魏延當機立斷,砍殺韓玄,獻城投降。

本來是奇功一件,然而,號稱「卧龍」的「諸葛村夫」簡直具有X光穿透功能,把這些作為魏延莫須有「反骨」的例證。諸葛亮下令要將獻長沙立了大功的魏延推出斬首,若不是劉備苦求,這種起義的好同志,早已丟了性命。
?
根據生理學,仰面睡覺的人後腦勺易平,側面睡覺的腦後易凸。這個凸起是否就是反骨,不好說。最扯淡的是,古人頭髮一長就挽起來,上面插一個銀簪。所以說,除非諸葛亮親自用手去摸,否則是絕無可能探知魏延腦後形狀。

總之,這個領導的第一印象沒搞好。諸葛亮一看見魏延,便貼上愛出風頭、愛發牢騷、具有反叛精神的危險分子標籤,得出了「不是好鳥」的結論。

董事長認可,總經理厭惡。魏延一開始就在職場陷入危險境地。至少職業規劃師會在此處點評,跳槽不能太盲目,尤其是被老闆的得力助手看不順眼,這種公司沒有發展前途,與其繼續做下去不如再次跳槽。

在軍隊,一看軍功,二看門第。魏延出身並不顯赫,他要想坐上蜀軍將帥高位,不立下蓋世奇功是很困難的。
?
魏延為了洗涮出身,拚命表現,奮不顧身,開始了英武豪壯的精彩演出。

隨劉備入蜀後,在劉璋的酒宴上舞劍,意在乘隙刺殺。苦戰雒城,幸得黃忠所救。瓦口關之戰,援助張飛。漢中之戰,曹操招降,他放箭射中對方,據說還打掉對方兩顆門牙。

劉備摸著他的齊肩大耳,樂哉樂哉地說,「誰敢橫刀立馬,唯我魏大將軍」。

魏延在戰火鑄造中脫穎而出,憑藉南征北戰立下赫赫軍功,很快被提升為與趙雲平起平坐的牙門將軍。

劉備遷都成都時,需要一位大將鎮守漢中,漢中郡這北門鎖鑰該交由誰執掌呢?

那一日,拜將台上旌旗獵獵,刀槍劍戟寒光閃,硬弓硬弩扣鵰翎。漢中王劉備宣布新任漢中太守人事任命。出乎眾人意料,正是被破格提拔的後起之秀魏延。

面對眾武將忿忿不平,文臣們面面相覷。

劉備明白眾人心思,效仿劉邦當年登壇拜韓信為大將的故事,故意問道「魏將軍,我已把鎮守漢中的重擔壓在你肩上,此時此刻,你準備如何鎮守此地?」

魏延語出驚人:「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注意兩個數量詞,「舉天下」則「拒之」,如果是「十萬之眾至」直接「吞之」。這是何等的氣魄!聽到這樣的表態,劉備肯定是滿意的,不過一生謹慎的諸葛亮估計連鬍子都氣掉了吧?而這種張揚的表現,魏延的嘴倒是痛快了,沒被受封的人心裡只剩下痛了!
?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魏延的軍事才能在鎮守漢中期間得到充分展示。「折衝外御,鎮保國境」,鎮守漢中十五年,漢中郡安若泰山。劉備讚賞有加,稱帝後將魏延提升為可與關羽比肩的封疆大吏「鎮北將軍」。

後又一路高歌,率師大戰郭淮等關西名將,被朝廷任命征西大將。

當時,蜀軍將領中領授「大將軍」銜者唯獨魏延一人,獲「假節」,可代天子巡察,可先斬後奏殊榮者亦屈指可數。

魏延一躍成為蜀國最耀眼的帥才,成為官爵僅次於諸葛亮的重臣,已隱然成為諸葛亮相位的繼承者。

這一階段,魏延的表現用四個字形容,「鋒芒畢露」。一個人若無鋒芒,則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殊知鋒芒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如果一個人自恃有才,將才華當成炫耀和驕傲的資本,以博取大家的讚美和羨慕,那麼聲望的巔峰,同時也是命運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人們常講,一手是洗具,但一轉手就變杯具了!可惜魏延在劉備手下時間太短,在諸葛亮手下時間太長。
?
劉備白帝城託孤後撒手而去,諸葛亮開始全面主抓蜀國軍政大事。

這是一個與魏延性情相反的一個人,很多時候,主管只願用和自己基因相同的人,不敢用和自己個性、特質不一樣的員工。

諸葛亮自任北伐軍總司令,率軍進駐漢中郡,順理成章取代魏延,成為前線最高指揮官。出於安撫,他用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不知有意還是無意,諸葛亮竟然忘記涼州此時尚屬魏國國土,魏延的涼州刺史一職自然有名無實。

從執掌軍政大權的一方諸侯,淪落為徒具虛名的涼州刺史和帳下聽用的大將,魏延開始進入一種壯志不得酬的生命狀態。

所謂真龍潛於水,真正能藏得住、沉得住氣的人,才能真正取得成功。而魏延更像是象棋中橫衝直撞的「車」,是西方的個人英雄主義,但這隻適合用在西方人中。

魏延與諸葛亮的第一次公開衝突很快就爆發了。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之爭。

兵法雲,以正合,以奇勝。首次北伐帶有很大的隱蔽性和突然性,魏延長期駐守漢中,熟悉地形,借鑒韓信「計出漢中」之策,提出奇襲長安的「子午谷奇謀」,要來一次斬首行動。

從漢中出兵伐魏,要翻越秦嶺,有三條路:東邊的一條叫子午谷,終點在長安;中間的一條叫駐谷,終點在武功;西邊的一條叫斜古,終點在陳倉。
?
魏延的意思是,由他率精兵五千出子午谷,直搗長安,暗渡陳倉。兵貴神速,諸葛則率大軍自斜谷來會,舉而咸陽以西可定。

諸葛亮捻著不多的鬍鬚,本著大局、求穩、別太冒的原則,通盤否定了魏延的提議,對他這種軍事豪賭不感冒。而諸葛亮對自己的意見也十分固執,例如第一次出祁山失敗而回,那麼第二次、第三次就應考慮其他的進兵路線,然而諸葛亮一生中六次北伐中原,六次都是兵出祁山,可謂「一條道跑到黑」。
?
記得一位名人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可事實上,自古以來,更多的人卻因上級不給「支點」而難有建樹,終老林泉。

此後,諸葛亮還經常安排魏延跑龍套,叫他與張部作戰時故意敗退幾十里,最後還要作出一副丟盔棄甲的狼狽相。一次勾引司馬父子進盤蛇谷,如果不是魏延自己跑得快,很可能被孔明關進谷里一併燒了。

雖然說「革命工作無分貴賤,只有分工不同」。但諸葛亮經常給魏延安排這種「詐敗誘敵」的窩囊角色也不能不說是意味深長。

後來很多人,沒學得諸葛亮的勤勉,但把他排除異己、玩權術、給小鞋穿等辦法學個通透。對於當年的諸葛亮人們可以理解,而現在人們只能說,夠狠夠毒!

諸葛亮信奉的用人標準是「又紅又專」。如果不能兩全,寧可取「紅」而棄「專」。而且這個「紅」,也帶有鮮明的裙帶色彩、個人偏好,他在《出師表》里推薦的幾人工作能力不知如何,道德禮儀卻常掛嘴邊。總之,他不喜歡魏延。

所以蜀漢後期只有諸葛亮一尊大神,其餘都是配角小丑眾星拱月。魏延每每戳破神話,質疑偶像,又自有主見,臧否人物,當然為丞相所不容。
?
話說諸葛亮最喜歡的人有兩個,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其中一個是馬謖,劉備曾告誡過他,此人好夸夸其談,不可大用,這個人是小馬拉大車。但諸葛亮卻用了,而且是大用,派他鎮守蜀軍生死要道街亭。因街亭失守,馬謖被諸葛亮揮淚斬了。

死了馬謖,諸葛亮又得了降將姜維,這也是他十分喜愛的少年將軍,把他作為接班人來培養。從後來來看,這個人是中馬拉大車,也是誤國。十幾年後,姜維掌握了蜀國的軍權,重新開始北伐,卻因能力有限,最終把蜀國拖入萬劫不復的戰爭深淵。

而大馬拉小車的魏延處於權力的「非主流」,只能「每嘆己才用之不盡」,滿世界為自己叫屈,捎帶挖苦下諸葛亮的用兵策略。

有一種正反耳報神,你說的每句話,老闆都會知道。很快這種埋怨傳入諸葛亮耳朵里,越是這樣,越會加深諸葛亮對他的猜忌。

綜觀諸葛亮後期的用人和執政方式,他對政敵的打擊是無情的。而被大家看作是接班人的魏延,諸葛孔明的想法是,越是位高權重的人,越有可能成為身邊的赫魯曉夫,就越要保持革命警惕,睡覺的時候都要睜著眼睛。

怎樣面對領導的不同意見,林彪作了個示範。他是敢給毛主席提意見的,但他一個特點是「當面敢堅持意見,頂撞毛澤東,背後喊萬歲,公開場合維護毛澤東」。

從現代企業管理角度看,如果管理者都是「諸葛亮」,大權獨攬、事無巨細、率必躬親,聽不得不同意見,結果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被捆綁在一人身上,一旦其「退休」或「調離」,企業很快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狀況。

魏延這個赳赳武夫,對官場諸多遊戲規則是不甚知之的。在官場上混,秉直、剛烈、率真都是大忌,起碼要清楚領導的好惡、清醒身邊有什麼樣的貨色。

這不,隨諸葛亮北伐的文官集團中有一人蹦了出來,他就是丞相府的秘書長楊儀。楊儀手上一兵一卒都沒有,更沒有過人的武藝,但他「長於規畫分部,籌度糧谷」,能保證北伐大軍足糧足兵,是蜀漢後勤第一人。
?
這個敢對魏延說不的人,與魏延碰到一塊兒就要爭吵。魏延一火,就拔出刀劍,在楊儀臉上比劃,可見兩人積怨很深。

楊儀作為諸葛亮的大管家,對老革命魏延不僅缺少最起碼的尊敬,反與他勢如水火。這不單單是個性衝突所致,而是從諸葛亮不看好魏延的信號中,揣摩到諸葛亮有意打壓的意圖,也看到培養自己為新接班人的希望。

將相和,需要有個好皇上作調和呢。如果背後的大佬都偏心了,哪裡有談和可言!

回過頭來看,斗小人,尤其是領導身邊人,歷來不為英雄們擅長。孫悟空大鬧天宮時何等厲害,可是到了取經路上,卻屢遭妖魔毒手。究其原因,不是孫悟空神力不夠,而是對手實在太厲害了。要知道,那些能讓孫悟空屢遭毒手的妖魔鬼怪非同一般,他們幾乎都是神仙身邊的工作人員,不是秘書就是司機,至少也是寵物。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按理說,魏延頭上的烏雲終於可以散去了吧,錯、錯、錯,圖樣圖森破。

這朵烏雲,臨終前主持召開了最後一次軍事會議。諸葛亮自感將不久於人世,便背著魏延召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安排後事,決定「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

文件精神按規定要傳達到軍級幹部,卻偏偏把離營地只有十里之遙的軍級幹部魏延,無端排除在外。諸葛亮選擇楊儀指揮這次行動,而「拋棄」了魏延。

聽了費禕的通告,不明真相的魏延一聽自己的天敵楊儀負責工作,一跳三尺高,「丞相雖然病故,但我自己還有主見。親屬和隨從官員護送他的遺體回去安葬就行,我可以率部獨當一面,繼續完成北伐大業,不能僅僅因為丞相去世就放棄既定國策。」
?
「寧以一人身死而廢天下事那?」不過死了一個諸葛亮,就要舉國退兵,荒廢國家大事?這大逆不道的話,別人可能只是心裡想想,根本不會說出來,但魏延敢想敢說還敢做,不滅你滅誰?

魏延還要求費禕也留下來,兩人聯名下文號令諸將,繼續與魏軍周旋。這事費禕肯定不能幹,他忽悠魏延說:「我完全贊成這個方案,但我應該馬上回去跟楊儀解釋一下。你放心,楊儀是個文官,對軍事純粹是半瓶子醋,絕對不會阻擋你的安排。」

魏延一旦鬆口,費禕出了營門便賓士而去,結果楊儀根本不給他消息了,直接開始部署撤退。

魏延大怒,此時跟隨大軍撤退不僅面子上過不去,回去恐怕還有秋後算賬的問題,無論如何他違背了丞相的政治囑託,老對頭楊儀肯定不會善罷甘休。

不退吧,只有投降一途,否則主力一旦棄之不顧,魏延的軍隊一定會被司馬懿包了餃子,難免會被對手吞併。

扯碎龍袍是死,打死太子也是死。於是不等楊儀出發,他就率領所部先行撤退,且燒絕閣道,上表奏告楊儀謀逆。
?
與此同時,楊儀也揭發魏延造反。一天之內,兩人的表章同時送到後主案頭。

於是,是忠是奸,成了人緣好壞的比拼。這樁官司離奇而且突然,後主劉禪詢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兩人都是丞相派,都懷疑魏延而相信楊儀。歷史何其相似,韓信被告謀反時,當時朝中都知他是冤枉,也無人為他求情。

這些兵仙、猛將可能業餘時間,別人在串門喝酒時,他們都在盯地圖、搞操練、研兵法吧!

魏延得知上面有了定論,自己已被打入反叛的「黑名單」。他的心裡是有著滔天仇恨,如果能放秤上稱一稱,千斤恨萬兩仇啊!乾脆心一橫,諸葛老兒害我,我若反了又如何?
?
要麼不做,要做只有做絕。當得知楊儀伐木鋪板,打通了棧道、撤過了秦嶺後,魏延索性派兵佔據南谷口,準備攻擊楊儀。

楊儀派部將王平迎擊,打出一番輿論戰。王平在兩軍陣前率先展開政治攻勢:「大膽魏延,丞相屍骨未寒,你們怎麼膽敢違反丞相退軍遺命而自相殘殺?」

魏延的部下聽出兩層意思:蜀國的精神教父已仙逝,群龍無首,退軍為遺命,違反等於謀反,自己已經站錯了隊,成為謀反幫凶。於是,生死關口,眾將士丟盔卸甲,作鳥獸散。
?
魏延見眾叛親離,不戰自敗,只得帶兒子和幾個心腹殺出重圍,奔赴漢中,被楊儀派的馬岱率精兵追殺。魏延寡不敵眾,束手就擒。

湛湛晴空下,馬岱的軍刀划出一道弧線劈下,魏延身首分離,熱血噴濺。

楊儀奪過魏延頭顱,惡狠狠砸在地上,竭盡全身力量踩踏,咬牙切齒地罵道:「庸奴!復能作惡不?」楊儀又以誅殺叛賊親屬為名,下令將魏延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全數滅絕。

一位出生入死、勇冠三軍的戰將,沒有死在鐵馬秋風的百戰險地,卻橫死於本部營壘的明槍暗箭之下,這實在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足以讓每個人深思,深思,再深思!

成都武侯祠,兩廊的蜀漢文臣武將眾多,而惟獨沒有魏文長之像。講解員解釋因為魏延是叛臣,故無其像。
?
據說鄧小平同志於1963年亦曾來到武侯祠,面對文臣武將廊,他發表過這樣的見解:「這些塑像,該有的沒有,不該有的又有了。比如魏延就該有,但沒有塑像。」

一千多年之後的今天,最早的《三國志》化作塵埃,哪怕有片紙也已經是衰朽殘年。但儘管如此,透過厚厚的歷史風塵,依然能夠體會得到魏延的悲與憤,「為什麼想做事這麼難」的控訴,不馬革裹屍、卻死在自己人手裡的悲涼。

壹權謀君的一個觀點是,人生是一場長跑,很多人往往和魏延一樣猛打猛拼,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於是「到處都是有才華的窮人」。

須知,雄心的一半是耐心。在人生無處不算計的世道下,何不把那從里燒到外、隨時準備摧枯拉朽的烈火深藏心底,少一些盲動冒進的匹夫之勇,多一些戰術迂迴的英雄之忍,自今天始不懼、不怨、不遭妒、不結仇,積蓄力量,把握戰機,最終成就屬於自己的功業!


?


?


把蜀漢比作一個企業。一個企業里有這樣幾種員工:小白兔 瘋狗 老黃牛 superstar.
小白兔是庸人,混日子的。放在不要緊的崗位就好,不會出岔子。關二爺就吃了個大虧。。。別忘了兔子急了也會咬人。
瘋狗是能力強但是副作用極大的人,需要慎用。用對了有奇效,用壞了很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老黃牛是中堅力量,按時按量完成工作,勤勤懇懇能堪大任。
Super star是巨星,是靈魂人物,是核心。

諸葛亮就是Super star級別的管理者,而魏延就是他麾下最兇悍的一條瘋狗員工。他在諸葛亮在世時被各種制約,就在於諸葛亮看清了用他會帶來各種風險,而這個風險諸葛亮認為是自己以及蜀漢所不能承受的。比如魏延提出的被後世津津樂道的的「子午谷奇謀」,就被諸葛亮斃了。

對比同期,楊儀也是條瘋狗,但是相比魏延會做人,至少讓蔣琬費禕一眾老黃牛認為是相對靠譜的人。所以陽痿相爭楊勝,就在於此。
馬謖是諸葛亮眼中的未來的super star,可惜丞相用人不當,導致未來巨星被魏國的老黃牛張郃一頓吊打,然後被處決。馬謖的死也是典型的處理內部矛盾的結果。
蔣琬費禕都是老黃牛,不多說了,蜀漢良臣。
姜維,有著老黃牛的本事操著super star的心,但蜀漢確實沒人才了,所以最後也馬馬虎虎接班了。

三國還有哪些瘋狗?
比如斗將甘寧;
比如馬騰的好兒子馬超;
比如被沮授鄙視的某河北名將;
再比如呂布;
再比如孫十萬;
再比如龐先登;


我承認有些是黑。。。


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大耳稱帝後能調兵的只有他和二爺,一個守漢中一個守荊州。能力不用多說,大耳嫡系,不是豬哥那一派,憑豬哥剷除異己的手腕和決心,都不忍心對他下手,還次次北伐委以重任,當然魏延也很給力,打仗猛的一比。


魏延是個實力派,張飛與魏延爭取漢中太守的時候,大家都以為張飛完勝,而劉備偏偏選了魏延,還升了他當鎮遠將軍。後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數次擔任要職,還提出了歷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謀,先不說這個謀略怎麼樣,單從劉備和諸葛亮對他的賞識以及他一個武將提出這麼聰明的謀略來看,結論只有一個:諸葛亮死後唯一能夠擔當蜀國的大任只有他魏延。

魏延有資格狂,敢狂,喜歡狂,諸葛亮在的時候魏延還給點面子,諸葛亮走了誰敢得罪魏延?可惜天有不測風雲,偏偏出了楊儀這個死逼,這個死逼善於搞後勤(諸葛亮出征的時候後勤被他搞的不錯,什麼糧草啊、規劃呀搞的蠻利索的),搞後勤的人一般很善於搞關係,蜀國一幫大臣都被這死逼哄的服服貼貼的,這就為後來大臣力保死逼而坑害魏延做了個鋪墊。

說到底還是諸葛亮死的急了點,若是諸葛亮死前留個遺書,說好到底是軍隊領導黨還是黨領導軍隊,那麼魏延、楊儀這倆兒基佬也不會打的你死我活!話又說回來,諸葛亮沒死的時候為什麼不早點安排好呢?為什麼凡事親自動手不給別人鍛煉的機會呢?

說句實話,我覺得誰能夠帶領蜀國平復天下(至少不至於迅速衰亡),那誰就是好人!從這點上看,魏延絕對算是好人!

魏延死後,蜀國的墓志銘不久就寫好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知道九泉下的諸葛亮作何感想?

可憐的魏延啊……遙想當年諸葛亮死的時候,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是這樣回答的:「丞相雖然死了,但還有我魏延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了,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布,做斷後的將領呢?」

最後,我還要批評一下魏延,為什麼?治軍不嚴。諸葛亮死了不久,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如果魏延治軍嚴明,大軍怎麼會因為王平幾句話就散掉呢?如果當時大軍不散,魏延可帥軍直至成都,脅劉禪滅楊儀,蜀國誰敢不服?歷史又會怎麼記在魏延呢?


以我觀之,文長當屬蜀漢第一將軍。
其人善養士卒,勇猛過人。
領漢中太守,獨擋一面,鎮守一方。
提出子午谷奇謀,大破郭淮,可見智勇雙全。
只可惜在劉備手下時間太短,諸葛手下太長。又遇上楊儀這種小人,致使一位名將死於內鬥,惜哉。


「魏延之反,亦冤辭也。其人過於自負,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故諸葛卒後,蓋欲遣行者護丞相喪歸,自留渭南,與司馬決鬥。其才不及諸葛則有之,其興復漢室之心,與諸葛同也。而楊儀素與延不平,不欲下之,便引諸營相次還,延於是怒,先儀南歸,燒絕棧道,使儀歸不得。此則逞一朝之忿,而忘君國之大事矣。陳壽於延傳末云:『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就背叛。』斯為得之。蜀中人才本少,橫加延以反名,長城自壞,儀之肉寧足食哉!—冒鶴亭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不是一個概念


只能說魏延是死於自己的性格,更是死於政治鬥爭。
為什麼魏延和楊儀的鬥爭,大家都站在魏延這邊,是因為楊儀性格更好么?
難道楊儀不也是出了名的狹隘么?

我倒是認為這是兩權相害取其輕。
楊儀畢竟是文官,把部隊給楊儀能夠安全帶回來,把軍隊給魏延這種瘋子,滾知道他會不會帶兵直接殺到魏國去?

畢竟除了楊儀,大家都知道諸葛亮不會傻逼到把權力交給魏延或者楊儀任何一個人。

安利一款遊戲姜維傳_百度百科

除了最後爛尾,這是個神作。


魏延能打仗,有點子,是個很好的大將,但是情商低,容易得罪人,跟他一起的人都討厭他,感覺跟關羽有點相似,驕傲自大,最臭,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不懂得隱藏,


推薦閱讀:

如何评价袁世凯?
饒漱石在解放戰爭中做的主要工作是什麼,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的關係是什麼?
康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TAG: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人物 | 歷史人物評價 | 三國歷史 | 魏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