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让子弹飞》?
修改一下,言简意赅地提几个重点,手把手教你看懂类似的片子。除了《让子弹飞》,还有《色戒》,《少年派》,想看类似的评论可以投票哦.
让子弹飞不容易看懂的几个点,
第一是钻石的传递,表面上,钻石的传递过程是,黄四郎——张麻子——师爷——张麻子——送给要债的陕西口音女人——假麻子
实际上的传递路线并非如此,理由如下
陕西口音女人说自己是山西人,八岁儿子身高一米九,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提示——娘俩都是骗子,所以和她们有关的叙述是假的,包括假麻子说锯了大个子,都是在和师爷演戏。
第二,师爷对黄四郎说,我不该那你的钻石送人。这个提示非常明白,即黄四郎已经知道师爷把钻石送人了。而表面上,钻石是张麻子送给了陕西口音女人去抵债。那就要问,师爷把钻石送给谁了,才能让黄四郎知道呢?
这就涉及到花姐救老二老三时的重要细节,她拿出一个圆形盒子给黄四郎抵嫖资,黄四郎看了一下之后眉开眼笑。
好了,钻石问题解释清楚了,实际上的传递路线是,黄四郎——张麻子——师爷——张麻子——送给陕西口音女人——师爷给老二老三——老二老三送给花姐——花姐送给黄四郎——黄四郎赏给假麻子。
这条暗线就是姜文要说的事情——师爷是怎么和黄四郎勾结的。
第二条暗线就是老二的行踪,他基本不参与老三带队的活动,在老三潜入碉楼,老三坟地劫持人质,摊牌雨夜,这三场重要行动中,老二都没有出现。
由于张麻子很清楚师爷和黄四郎的勾结,可以推测老二一直在暗地里盯梢,搞的是情报活动。
第三点是师爷在团队中的活动,从老三一开始说,姓汤的不是个好东西。到分钱会议时老三等人劝说安慰师爷,到剿匪时师爷学会了密码哨音,想把张麻子吹死,制造混乱。可以看出,师爷是逐渐被革命群体接受的,而张麻子是逐渐被边缘化的。换句话讲,革命还没胜利的时候,某党的内部分歧就很严重了。
让子弹飞最好看懂的几个点:
第一,辛亥革命是失败的。革命之后,没了皇帝,但是黄老爷到处都是。而且黄老爷就是当年的革命党人。
第二,太祖的革命没有达到目的。这个是让子弹飞最明显的部分,即开头的列车,歌声,和结尾的列车,歌声一样,只是车上换了人。
第三,对于辛亥以来,底层民众心理变化的深刻刻画——麻木的看客,被煽动后的暴民,拥有了破坏自由,但是却没有拥有创造和生产自由的芸芸众生。
第四,对辛亥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刻画,头上的辫子剪了,心中的辫子没有剪,面对黄四郎这样的强权,仍然奴性十足。
再次跪舔姜文。顺便跪舔李安。
————————————————————————————————————
呵呵。
还是让我客串一把影评人吧。
一句话评论放在这里:
让子弹飞,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作品,真正把中国最传统的一面体现出来,淋漓尽致,一点都不遮掩,居然还混过了检查,让人感觉广电内部有高级黑。
缓慢地更新一下。
第一部分,从埋伏,到上任为止。
几个要点,马拉列车(半工业化),长亭外古道边(李叔同),铁血十八星(武昌起义旗帜),交代时间背景,民国初年。清朝刚被推翻。
滴下来一滴血(红油),发现是火锅。这个就黑了,自己联想。
汤师爷自述里信息量很大,夫人当了四次寡妇,他自己上任了六次。
第二部分,从进城鼓,到安顿好。
几个点。老三:城里的女人就是白。老二脸色微变。
张麻子悬赏画像(有点像朱八八,是不是暗示,存疑)。
欢迎者,妓女头子,各路乡绅(注意乡绅和马邦德的发型,都是刚刚被剪了辫子,强烈暗示:心中的辫子没剪。)
中华民国八年八月二十八日,确定时间,1920年。
黄四郎帽子驾到,乡绅和艺女回头欢迎,口称吉祥(暗示这是真boss).
团练教头武智冲(武松,鲁智深,林冲),标签人物,传统中国社会流氓草莽。
聚焦枪毙尸体时毫不紧张的花姐,另一个标签人物,传统中国社会失足妇女中的佼佼者。
黄四郎赝品入戏太深(也许暗示了未来黄四郎就死在这事儿上)。
赝品的隐喻,旧中国的统治者并不直接进行统治,他有一整套化身和代理人,成为民众心中不可侵犯的图腾。消灭这些图腾,则对权力的畏惧也就被消灭,指代什么很清楚,为了防止被攻击,我呵呵一下。
第三段,卧室夜谈
县长夫人的自白,反正呢,我就想当县长夫人,谁是县长我无所谓。这个说的很明显,不解释了。
第四段 师爷对策
师爷的意思是,跟和豪绅合作,刮穷鬼的钱,姜文的意思是,武力+合法性,刮豪绅的钱。两种思路,就是辛亥革命后的两条路。第一条路,延续清末情况,地方的真正统治者,是豪绅,官府的人,必须和这些人处理好关系,一起鱼肉民众,才能够稳定。姜文的意思是第二条路,权力要下县,乡,村,大权独揽,谁不听就灭了谁,均贫富。
这个隐喻的是什么?就是我们在近代史课本里都学过的,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赞颂的是啥,一目了然。
所以,看到这里,姜文是毛左,而且是铁杆毛左,这就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结论。
但是,如果仅仅如此,让子弹飞成不了神作,不过是主旋律作品,有何新意?
接下来的剧情就是要证明,其实导演的野心是反主旋律的。
明天继续,谢谢收听。
第五幕 击鼓鸣冤
师爷说,谁敢有冤?这都一百多年了。
较真一下,1920-100=1820,鸦片战争前20年,老大帝国的最后平静。之后,地方力量逐渐挣脱了中央。
赤裸裸隐喻旧王朝的衰败。
卖凉粉的冲撞了武智冲,被痛打,姜文主持正义。
这是第五幕的精髓部分。
在朝廷式微之后,地方草莽武装力量投靠豪绅,为非作歹,形成了新时代的潜规则,新秩序,此为其一。
底层贫民,对武智冲的暴行热烈叫好,这是对这种秩序(有强权而无正义)的认可,暗示:暴力+豪绅可以维持长期的压迫和不平等,且不知止。此为其二。
师爷息事宁人,软骨肉混子路数,文人无德,普遍现象。姜文用枪主持正义,武智冲服软磕头,姜文说,印不好使(政治权威不复存在),还是枪好用(暴力是重建政治权威的基础)。
最精髓的一幕出现了,刚才围观叫好的底层,开始对姜文下跪,口称青天大老爷,这是对后来剧情的最重要铺垫——杀了皇帝之后怎么办?姜文用暴力禁止他们下跪,但显然,这种不下跪的行为仍然是畏惧暴力,而不是蔑视权力,公民觉醒。
这从一开始就说清楚了姜文最想说的一句话,暴力革命结束之后,推翻黄四郎之后,我们赢了吗?
明天第六幕,小六子之死。
第六幕。
小六子死前的晚上,姜文和他的对话。留洋。莫扎特。暗示:张牧之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明确地知道中外差距,并且希望后代能够去学习他们的优点。
次日,小六子之死。重点,围观沉默起哄的乡绅,打架哄秧子的武智冲,陷害者胡万,小六子的热血和热血的一文不值。背后的重点是,我们民族年轻人身上的那些美好品质是怎样被一个失去秩序的社会杀死的。
直接陷害他的人,正是已经屈从于乱世秩序的凉粉男,黄四郎意图传递出的消息是,你们拯救的人也会和你们作对,你们的对手,是整个旧时代的秩序本身。
小六子自残自证清白,是误以为乡绅和围观者的认同是重要的,但事实上,在一个失去正常 秩序的社会里,清白和自我证明是最不重要的事儿。我们民族性中阳刚,暴烈,轻生死,重言诺的那一面,就是这样一次次在乱世中消解的。
小六子证明了清白,然后,他急切需要获得乡绅们的认同,然后围观的乡绅们都走掉了。连同那个去叫医生的武智冲。
第七幕,小六子的葬礼。
这里要注意姜文的拍摄手法。
从老四第一个登场开始,观众的视角,其实是躺在坟墓里的小六子的视角。
我的看法是,悼词其实是对屏幕前的观众说的——你们已死,你们心中脆弱,单纯,美好的年轻生活已死。成功渡过青春期的年长者们,将用他们的方式来为此复仇。
老二没有来参加。
剩下人的反应都具备特色。
老三第一次表现出了对大哥的强烈不满。
滑头文人汤师爷,表现出对小六轻命的蔑视和不了解——他已经不能够体会那种情感。
在张牧之做悼词的时候,老三的脸一直侧着,转向师爷,剩下的两个人则在低头哀悼,这个细节很重要。
张麻子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政治纲领——要把黄四郎连根拔起,之后怎么办,这不是当时的他需要考虑的。
六个人鞠躬,幸存者们的祭典,他们将选择用不同的方式面对残酷的时代。
墓碑是一个六字,这是个年轻的数字,只有夭折的人能够永远年轻。
下期预告,第八幕,鸿门宴。
鸿门宴是前八段的小高潮,理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师爷熟悉当县长之后的捞钱手段,黄四郎出钱,瓜分其他豪绅钱,然后把钱还给黄四郎,说明他经验丰富,但夫人后来讲到,是她出钱给师爷买官,说明师爷之前几次干的不是县长,而是——师爷。
刚进入宴会厅时,孙守义发抖,胡万武智冲无所谓,证明了一个真死,两个假死。
介错人一段,说明两个人都有日本生活经验,熟知日本文化,看得出是清末的留学生。
谈到剿匪时,黄四郎开始试探张麻子,张麻子正面接招,两个人心照不宣——彼时彼刻,此时此刻,黄四郎已经知道张麻子是劲敌,所以宴会之后就动了杀心。
三大影帝飙戏,煞是好看,鸿门宴快结束时,线索物钻石出现,这里要重点注意。
另一个重点注意的是,在老三带人潜入碉楼行动中,老二没有出现。
第九幕,夫人之死。
重点再现,胡万袭击时,老二从另一条小径出现,和老三等人合击胡万。这证明了老二一直是单独在暗处活动的,至于其目的之后会有更详尽的解释。
张麻子其实性格里有轻信别人的一面,他相信黄四郎手下的三个人都是真死。
黄四郎则极度看不起他的手下,他是留过洋的人,却最终和这些下三滥混在一起。
汤师爷本来恨极,想用枪,但是听到张麻子说“让所有乡绅都过来”就放下了枪——他心里只有钱,那个时代失去信仰的士人的普遍心理。
下期预告,第十幕,夫人的葬礼。
夫人的墓碑是两块石头拼在一起。
带人袭击的是老三老四,陪着张麻子和师爷的是老七和老五 ,又要问问题,老二去哪了?
黄四郎陪了替身出马,是天生警惕,还是得到了线报?
老三带九筒(匪首记号),张麻子很不满意,但是老三走的时候仍然高叫,记住,我是九筒。老三再次公开表现出不一致。
第十一幕,分钱会议。
老二被集体嘲笑,此其一。
老七公开提出带钱走人,得到所有人响应,此其二。
张麻子拒绝提案,分钱均贫富,此其三。
这一段的目的就是为了描述革命团体内部的分歧——其实真正知道要干嘛的只有张麻子一个。大部分人参加革命,不过是活不下去了,仗着一身本事做强人。只有张麻子要恩怨分明,要均贫富。
第十二幕,均贫富之夜。
重点,城门伏笔再现,老二老三为花姐发钱。
重点二,师爷说,你不就是想当老天爷么。张麻子笑着同意——革命者悖论:真正的革命者永远保持清醒,永远警惕,永远没有安宁。
重点三,花姐知道如何打动张麻子,演技也一流。
第十三幕,各怀绝技
黄四郎说,这个人不是买官的县长,起码不信马。
很有意思的话,似乎是说马邦德的手段在这一带是有点名气的。
接着,黄四郎走了新三步,已经不考虑收下当狗了,而是要置于死地——他愈发明白,这是个和自己差不多厉害的人。
接下来的这一幕是表现五个人性格的绝佳机会。
老七是小受。
老三是撸娃。
老四做事利落。
老五是处男。
老二是基。
而且老二表明性取向的时候,老三低头,有意思的细节。
革命者是一群什么人?答曰,性生活不正常的人。清末,华北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很多男人一辈子都没碰过女人,这些人不是去追求宗教,就是去追求暴力,再要不,就去追求暴力和宗教,又称捻军。
接下来是师爷房子里的两个人。满口陕西话的女人,自称家在山西。张麻子大度给钻石,线索物品再一次出现。
第十四幕,花姐救人。
花姐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看来是和张麻子有了协议。
老二老三做自行车,一后一前,说他们去过上海。
花姐再一次解围,她真的什么场合都能应付,给了黄四郎一个盒子,黄四郎看了之后,表示很满意,问题,盒子里是什么?
我猜是钻石,呵呵。
钻石不是在师爷手里吗?怎么突然到了花姐这里?
这才是让子弹飞的真正主线——姜文的野心开始一步步表露出来。
第十五幕,活死人。
张麻子问师爷去不去发钱,师爷说不去,上次他不是去了玩的还很爽吗?张麻子就懂了呀。
顺水推舟让他留下来,等着黄四郎。
张麻子怎么知道黄四郎要来找他?这个问题以后讲。
黄四郎说,你起码有三句话要讲。
师爷说,我不该拿你的钻石送人。
这句话就证明了花姐盒子里就是钻石。花姐的石头是师爷送的。谁去送的?老二老三。
雨夜,麻匪尸体曝光,是胡万,张麻子带着四个人出现,逼迫黄四郎出钱剿匪,四个人都有特写,没有老二。老二干什么去了?
答曰,提前埋尸体,枪战后挖出尸体,老二一直是张麻子的王牌人物。
下期预告,第十六幕,坟前话别。
坟前,张麻子给一身长袍的老二 交代重要事项。师爷在一边斜眼看着二人。
一身长袍,说明是化妆潜伏任务,后来有交代,是去青石岭接应大部队。
师爷一直不确定姜文是不是张麻子——骗子都觉得别人是骗子。当然了,姜文的表现也不像一般土匪——留过洋,懂洋文,听莫扎特,不爱钱,枪法好。师爷不相信中国还能有这种人。
张麻子交代自己是蔡锷的手枪队长,但他不想听师爷的故事,他知道这货嘴里没实话。
反清,反袁,蔡锷死了,未来在哪里?似乎没有人关心这个事,现存的这批人又如此不靠谱没想法安于做洋大人的家禽,所以张麻子上了山。
第十七幕,剿匪
师爷对张麻子露底,说康城,表明他已经不怕麻子,也知道麻子可能回不来了。
遭到枪击后,师爷身手很好,趴下。
老二掉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他被出卖了——隐射林庄公,其心可诛。
师爷会吹密码哨音,革命团伙被彻底渗透了,有人还在犹豫(老七)。
假麻子被拿下,钻石暴露,师爷一看要露馅,跑路被炸死。
师爷死在一堆银子里,屁股在树上,五张委任状——隐射文正公,其心可诛。
张麻子说,假麻子死了,真的也死了——我是准备摔得粉身碎骨的,引自65年的一封信。
师爷说,还有两档子事儿骗了你,第一是钻石问题,第二是哨音问题。
第十九幕,解放战争
人民被发动了,但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他们不敢跟着革命者冲击碉楼,他们只是观望。
中国的底层社会,就是这样的食腐动物,随时准备分食巨人的尸体。
战争胜负的关键,是花姐和老三的一致。他们经过三天权衡,看破了张麻子的意图,决定采取更有利于自己的策略,把替身交还。
相反,如果他们认为张麻子要输,他们就交给黄四郎,也能将功折罪。
替身被砍倒,封建社会的权力合法性被破除,人民挣脱了思想枷锁,不再畏惧,赢得了破坏和抢劫的自由。
黄四郎:留下来代替我?
张麻子:我不是家禽——我不当洋大人和刘都统的代理人。
黄四郎:知道,你是野兽——破除一切强加于中国的旧秩序。
武智冲冲锋陷阵,如同很多倒戈的上将。
尾声:一切从头和大革命的序曲
剧变1978.
革命胜利了。
老三成了新的领袖,没有人想回山里,他们觉得大哥腿脚不利落了,他们要去浦东——隐射太宗,其心可诛。
革命者骑在白马上,再次看到革命前的景象。
列车,长亭外古道边,歌声,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姜文策马扬鞭,追上列车,一路前进。
革命胜利了吗?
革命才刚刚开始。
这是一篇跪舔姜文的文章,我毫不吝惜自己的谄媚和无语之情——这么多年,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人,他和我对近代史的看法一样。
以上。
——————————————————————————————————————
补充一句,让子弹飞里的所有人物,都在近百年的历史上能找到原型,对号入座的事儿就不干了,交给后来人吧。
关于这部神作的解读不做赘述,相信大家在豆瓣和知乎上已经看烂了。
我想从其他角度来讲讲《让子弹飞》
我以前说过,众所周知的,在天朝想要拍一部好电影比登天还难:政治不能碰、时事不能碰、贪污腐败不能碰、抨击社会不能碰,这里不能碰,那里不能碰,稍稍越过界就被广电老大枪毙。
严肃的没票房,观众看不懂也没耐心看完。
想要又有票房又有思想又逃过广电总局的审查,几乎是不可能的。
张艺谋没做到,他输给了广电。
冯小刚没做到,他输给了观众的审美。
然而姜文做到了。
这部浅的能被逗的满座欢笑,深的能让人查史深思的电影,实在是让人跪拜。
姜文是个顶聪明顶有坚持顶有梦想的一个人。
汉子+男神。
以上。
记得当时有影评人评论说电影《让子弹飞》题材太民族了,剧本也太本土化了,登不了国际的电影“大雅”之堂。他们的话语被后来的一条消息狠狠地打了一个大嘴巴,2012年8月份,就在姜文导演的新电影即将开拍之际,传来了“电影《让子弹飞》剧本受到奥斯卡主办方青睐,获邀收录于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官方图书馆”的好消息。
众所周知,奥斯卡金像奖背后的主办方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简称AMPAS),除每年举办奥斯卡金像奖评选,AMPAS的重要工作之一则是收藏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影片,建立电影艺术领域的图书馆及阅览室,好莱坞电影从业者、电影专业学生、影迷等均可在馆中查阅电影资料,如今《让子弹飞》的剧本也成为众多专业参考资料中的一部,这就是对这部影片最有力的褒奖。
《让子弹飞》曾在美国上映,虽然受限于上映范围与美国电影分级制度,未能取得与国内相较的票房成绩,但在口碑方面,《让子弹飞》却取得了华语电影在海外罕见的成绩。《华尔街日报》曾评论说“这是一部幽默的盛宴,也是一部视觉的狂欢”。而在美国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上,这部影片也达到了84%的好评率,这样高分的评价在华语电影中实属罕见。而此次奥斯卡图书馆对《让子弹飞》剧本的收录邀请,正是基于电影在中国的巨大成功,以及在美国业界的良好口碑。
看来真如那句话所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要用心去拍电影,一定会受到肯定和青睐。就是有些担心,如果当年这部片子送去参选奥斯卡了,葛优和周润发还有姜文,这三个实力演员谁能把最佳男主角的奖给捧回来?
此片最成功之处在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阅历的人看到的内容都各有不同。
一直以来,《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在我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华语电影(括弧我看过的范围内)中,还没有第二部能如此的发人深省(最近看了《十二公民》,可以算得上是第二部了,但是考虑道剧本原创性和故事性,《让》还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不管是编剧/剪辑/表演,在国产商业片中都可以称之为经典。
故事的设定在民国,正如那句被用烂了的经典台词,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军阀恶霸官僚轮番统治着这个乱世,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年代;而同样在这个乱世,德先生和赛先生敲开了帝国的大门,自由民主的精神不断的冲击这片大陆,旧势力与新思想的冲撞无时无刻不在上演,这是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国最为开放的的一个年代。而《让子弹飞》这样一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展开了一个关于自由的命题。要了解这个故事可以从四个形象入手。
首先关于黄四郎,一个恶霸,旧世界的统治者。可以这么说,黄四郎并不仅仅存在于这个时代,这个形象很容易用《在缅甸寻找奥威尔》里的那个故事来讲述:
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变成恶龙。
那个古老陈旧压迫的社会从来不乏反抗者,多少人以拯救的名字推翻了这片土地原有的统治者,可惜他们依然跳不出这个社会规则的圈子,却最终变成了一代又一代的黄四郎,成为这套规则的奴隶和守护者。片中的暗示其实也很明显,黄四郎参加过辛亥革命,他拥有那场革命的地雷,他也曾经是一个反抗者和一个革命者,却最终成为了鹅城一霸。所以黄四郎在片中更多的是一种普遍性的象征,名字仅仅是一个代号,黄四郎黄五郎都不重要,他们是旧规则的化身。他藐视一切,认为”我这个碉楼,固若金汤,易守难攻“,他们认为这个规则是终极的真理,是食物链的顶端,所有人都注定是为这个规则服务的奴隶,没有人能逃出它的掌控,“他只是流水的县长,您才是铁打的老爷”。
直到来了张麻子。
关于张麻子(张牧之),一个自由世界的骑士,一个悲情的英雄。我一直认为在这个故事中,马匪如同大航海时代海盗一样,是一个自由和冒险精神的象征。(不得不赞一下开场的配乐,久石让的《太阳照常升起》即使放到《加勒比海盗》里也是完美契合)他们热爱开拓新的世界,不愿意屈服,不愿意妥协,是自由意志的追随者。“我为什么要上山当马匪?就是因为腿脚不利索跪不下去。” 我更愿意认为张麻子在本片中是一个逐渐觉醒的英雄。年轻时候的他,是蔡锷的手枪队长(蔡锷以护国战争闻名于世,是民主自由最有力的符号),而连年的军阀混战粉碎了他的理想,他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也不屑于与这些人同流合污,只好转而去当马匪。六子的死让他满腔愤怒要去找黄四郎拼个鱼死网破报仇雪恨,此刻的他依然停留在个人自由的界限上,而鸿门宴一场是他觉醒的开端。他意识到杀死黄四郎仅仅是解决个人的恩仇,而他要的是绝对的胜利,彻底的推翻这个让人绝望的势力,摧毁这个吃人的机器。 “今天我算是明白了,当初为什么我要上山当马匪。就是因为跟这帮东西玩不起。现在我不光要玩得起,还要玩的赢。”此时的他从一个简单的自由主义者,蜕变成一个有着极强的正义束缚和责任感的自由战士。他不在乎钱或者权利,所为者只是打破旧世界对人们的枷锁,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给这个世界而不仅仅是他自己带来自由。而这样一种责任感注定了他孤独悲情的结局(是的,我认为这个片子的结尾是一个悲剧。),他的兄弟离开了他,理由是:“跟你在一起高兴,就是有点不轻松!”他喜欢花姐,花姐也离开了他,他们无法理解这样一个理想主义的张麻子的行为。他说,“姑娘,你这么拿着枪更好看!”他怀念那个充满着理想要当马匪的花姐,可是面前的花姐告诉他,“钱不是已经发完了吗?”她和他们终究没有明白他在做的事情。
关于汤师爷,一个在乱世里浑水摸鱼的小人。如果张麻子和黄四郎象征着这个社会争议与邪恶的两级,那么汤师爷就活生生的现实。他熟喑旧世界的各种规则,他清楚的了解这个世界的残酷和险恶,可他并无意去改变它,城门前汤师爷对姜文说出那句:“你,才是来者。”他的人生目标只是从规则中混水摸鱼。在天朝千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的汤师爷都在遵守着旧世界的规则进行这个游戏,成为这个势力的爪牙,县长上任,要巧立名目拉拢豪绅缴税捐款,所得七成要贡献给这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大老远的来一趟还要看着规则的脸色,“成了跪着要饭的”。他装傻充愣,溜须拍马,把Dollar说成刀,没有底线也没有道德,他的乐趣仅在于与旧势力的合作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我们没胆子剿匪,但是借剿匪的名义敛财的胆子我们是有的,而且很大。” 当然准确的说,他并不在乎和谁合作,黄四郎或者张麻子谁输谁赢,对他来说都无所谓,他只需要游离在二者之间,谋取他需要的利益。(死之前的路上汤师爷也说了,是他自己故意把张麻子引向鹅城的,不管张麻子斗不斗的过黄四郎,他都是最终的获益者。)这是现实中所谓精英阶级的象征,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关于民众,一群在俗世里流离失所的弱者,无产阶级。他们饱受剥削,穷的只剩一条裤子(之所以剧中大部分民众都是光着膀子)。他们是社会的底层,被欺压被盘剥被强暴,想反抗却又恐惧于黄四郎的淫威,这是一个可怜的群体,但更是可悲的一个群体。他们能看到世界的变化,却还用旧的思想去审视一切,皇上都没了还要下跪,他们期待一个救世主,一个青天大老爷来拯救他们,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几千年不断的发生,即人治而非法治,人们总是期待一个纯道德化身,一个“人”,一个青天大老爷,而非一个合理的规则来拯救这个世界。卖凉粉的受了冤情却被迫反过来为团练教头辩护,讲茶大堂他要诬陷小六子,从他说话的表情可以清楚的知道,他们并非不分善恶,也并非不明事理,可是所谓是非善恶正义,在他们自己的生存面前还重要吗?他不敢对抗旧势力,因为他知道恶势力能给他造成的危险要远大于正义一方。同样的两把枪指着他,可是他要活下来就只能把赌注压在恶势力一方,他虽有良心,却恐惧摧垮了他,他最终还是只能咬牙切齿说出那一句“两碗”。正如中国的那句老话,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姜文在片中怒斥:“这是他妈的什么的狗屁道理?好人就要受欺负,好人就得被人用枪指着?”,说的就是这个可悲的事实。
说说这个故事。
从故事的一开始,这片古老的帝国已经已经受到新世界的冲击,(至于鹅城的名字,君不见我大天朝的地图形状吗?如果你还要追问为什么不叫鸡城,同学我只能说你问的很有道理)新事物新思想不断的涌入,牧师/火车/唱机,这些都是新文明的符号,然而这一切新兴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却以这样一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方式解读着,譬如蒸汽机车是白马拉着的,譬如唱机被扔到地下室置之高阁,譬如牧师敲的是木鱼。(BTW,我不是很认同所谓白马列车指”马列主义道路“的暗喻,姜文在这部电影里应该并没有对于意识形态的探讨)人们用固有的思想去诠释着新兴的事物,而姜文很明显的是在拷问我们一个事实,我们是在接受新的文明,可是这个文明在这片土地上还是它本来的模样吗? 我们接受了这个文明的‘形‘,却并不见得领会到它的”神”, 我们的行为依然还是受旧思维旧思想的束缚,所以姜文会听着唱机默默的说,“这个穆扎,离我们还很远。“
中间暂且抛去不讲,故事最终的对决也是这个电影的高潮。四大势力中民众无疑是这场对决的天平。然而,就如同片中所说,”人们不愿意相信,一个土匪的名字叫牧之;人们更愿意相信叫麻子,人们特别愿意相信,他的脸上,应该他妈的长着麻子。“一直以来, 人们都相信黄四郎是不可战胜的,碉楼是不可攻破的。这样固有的思维牢笼使得他们最初只是这场革命的旁观者,”谁赢他们帮谁“。 张麻子的做法很简单,”要把他们的怒勾出来“。 对于民众来讲,这场革命对他们最大的诱惑不是除暴安良藿香正气,而是“杀四郎,抢碉楼!”然而黄四郎这个符号牢牢的禁锢着他们,他们“贪而不敢”。姜文最终以一种讽刺的手段赢得了这场对决的胜利,而黄四郎目睹替身被杀之后,拍案惊叫完了!他清楚的意识到他这个符号已经被打破,堡垒最坚固的城墙-----人们对旧势力恐惧,已经被摧毁,大势将去。一向固若金汤的铁门如同纸糊一般一冲而破,所谓碉楼耸立易守难攻的黄家在民众的冲击下不堪一击,这个原以为牢不可破的世界仅仅因为一个替身的斩首,一个符号的破灭瞬间就瞬间就被夷为平地,可见在姜文看来,这个几千年来束缚着人们的玩意儿,只是一个不堪一击花架子而已,是民众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牢笼。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命题,既然这个世界需要自由,那么是什么束缚了我们的自由呢?而电影至此已经给出了很明确的答案,正如国际歌的那句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从来都不是什麽黄四郎什麽制度规则压迫了我们,是我们自己束缚了自己。人们习惯于被压迫的生活,习惯于被束缚的自由,习惯于旧制度对人们思想的奴役,习惯于“这个张麻子脸上一定他妈的长满了麻子”,他们被那个符号牢牢的掌控,而忘记了,他们自己才是拥有最强大力量的那群人。
然而,这场革命胜利了吗?黄四郎是被消灭了,人们冲进碉楼掠夺金银财宝,财富重新分配,阶层重新划分,新的秩序跟旧的秩序有有什么差别呢?旧的符号被打破,而人们很快会为自己建造新的牢笼,武智冲等人已经隐隐有了下一代黄四郎的特征。革命的果实就这样被瓜分,这个世界依然没有跳出那个可悲的轮回,以至于片子的结尾,那个文明的符号,那辆火车依旧可悲的束缚在马车的驾辕上。这是我为什么坚持认为这个电影最终是一个悲剧。姜文是报了仇,但是他的社会最终理想并没有实现,在他离去之后,鹅城也必将重回那个暗无天日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黄四郎死没死已经不重要了。篇末的姜文神情落寞的骑着他匹马,看着天空自由翱翔的苍鹰,这是一个悲情孤独英雄的落幕,他没能给这个世界带来自由,他一定想起了黄四郎在碉楼最终的大笑,那是一种嘲弄,张麻子你输了。
黄四郎跟张麻子最后一段对话及其精彩,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黄四郎:下一步什么打算?留在鹅城代替我?
黄四郎:如果进城那天如果我亲自去接你,而不是让胡万去跟你捣乱,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黄四郎:钱归了你,我认了,为什么分给他们?
在姜文问出那句,你觉得钱对我重要还是你对我重要,还是你对我重要?他毫不犹豫的回答: “我!”被否定之后想了半天,“还是我!” 他是旧势力权利的化身,在他面前只有权利才是永恒的(其实很像纸牌屋里凯文史派西那句,
Power is the old stone building that stands for centuries.)。他依然不明白姜文的理想,他仍然认为张麻子也不过是那个故事里的勇士,杀死‘我’这条恶龙,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恶龙。然而姜文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
“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这已经非常明显的点明了《让》这个故事的核心暗喻。金钱抑或权利,对于张麻子这样一个自由主义者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束缚的世界,一个没有黄四郎这种旧势力的精神控制者的世界,一个自由意志充分体现的世界。
会有这样的世界吗?
我可能看了一部假的让子弹飞,为何张牧之,这么好一个名字,被叫成了张麻子?
这都要从他射出的第一个子弹说起,没打中?让子弹飞一会。
在火车上,谈笑风生,走南闯北,能文能武,明里靠儒家那套说话,背里靠的始皇那套办事,说一套,做一套,有时还不戴套,一声枪响。
好你个麻子,都是我射人家,你敢射我一脸?我先拿小本子记你一下。
老三他们在还没进城时,就为后来做火车埋下了伏笔,为何?城里的女人就是白,人之常情啊,匪|GUAN|本位思想可是刻在基因里的。
好你个麻子,居然没看上?我先拿小本子记你一下。
不好,钱都收完了,百姓成穷鬼了,没得收了,老子从来没想过刮穷鬼的钱。
好你个麻子,钱也不刮,我先拿小本子记你一下。
大哥,走吧,这么多钱,不走,把钱分给穷人,那谁是穷人?谁穷谁就是穷人啊。
好你个麻子,钱都不要,我先拿小本子记你一下。
站起来,不许跪,皇帝都没了,没人值得你们跪,我也不值得你们跪。
不许跪?好你个麻子,权威都敢砸,我先拿小本子记你一下。
你不就想当老天爷嘛,这跟收拾黄四郎有什么关系?老天爷都能当,还收拾不了一个黄四郎?
好你个麻子,收拾完他,就轮到我了吧?我先拿小本子记你一下。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大哥,怒不得啊,我带了夫人来的,这女人我也不能要,钱也不要,女人也不要,你要什么?腿,腿?江湖豪情柔肠之大腿。
好你个麻子, 卧榻之侧,岂可容他人鼾睡,我先拿小本子记你一下。
N年后:
有一个福兰烟鬼,看了这个电影,陷入深深沉思,跟身边的人说。
这部让子弹飞,我看了十七遍,每次再看,都受益匪浅,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让子弹飞,大部分是假的,{小本子在暗中打了个喷嚏},但不能因为假,就不看。
有一次福兰烟鬼站在当年麻子要斩黄四郎的地方,接受西方记者采访,记者问道,
怎么看,现在城下的百姓喊万岁的,烟鬼说道。
你们西方不也搞崇拜吗?你们国家都叫华盛顿呢,不过现在崇拜的过分了,要降温了。
现在喊的这些人分三种,真心实意的,随波逐流的,另一种就要小心了,要人民克服三千年来迷信皇帝的传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一切新的事物,必须建立起来。
我就是和尚打伞,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揭后语,
但是有人透露这是他和记者另一次长谈原话是:
他忽然说道:“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 ”
崇拜是距离了解最遥远的距离,怎么克服呢?
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那也没有什么要紧,物质不灭,不过粉碎摆了。
有一次“骑笨鱼”看到烟鬼,站了那么久,过去劝说他休息。他说他不累,他就想让,年轻人看到,多看一次,多一次希望,将来他不在了,黄四郎就回来了。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有一次,他跟武智冲谈话,身边都是将军们,大臣们。
红楼梦这本书,是用贾雨村语言写的,真事隐去,真事不能讲,就是政治XX。
你厚重少文,读点文的吧,将来黄四郎回来了,大家要小心啊。
在那场运动中,他对身边的人说道,我想了很多年,想到这个办法,我是准备让它失败的,让他们到斗争中得到锻炼。
在给李进的信中,也写到过,左中右,都会得到各自的,教训。
像这种HOLD的主的统治者,又是一位革命者,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火车上充满愉快的气氛,但至少种子已经埋下。
甚至很多人觉得这个烟鬼,心不恨,干嘛不全部咔嚓了。
罗刹联盟国,手够恨吧?怎么样了?玉米棒子哼了一声。
大部不抓,一个不杀,杀是杀不完的,根子在那个阶级上。
也有人说,这个烟鬼,死的都是自己的嫡系。
那么我们看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明祖吧。
他们比起福兰人来说,要容易吧,至少是传给儿子,但是结果呢?
当然,也有人会说,六子在的话,也会传位给他,既然死了,就聊凉粉吧。
有诗证明哦, 杰作红楼传千古,影映封建斥王侯,自古忠臣多逆子,唯有宝黛入神州。
他要做像历史上那些,排排坐,分果果的事,就像我们在键盘上敲字一样,况且他根本没这方面的想法,历史无数次证明了的,远的不说,就说罗刹国联盟国,在他那个年代,他已经下了定语的,结果呢?
他的理论和实践,将来肯定也会有人带着批判和继承出现的,只是我们未必看的到摆了。
我们评价事物,会剥离那个年代来分析,开上帝视角,要么就掉书袋里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图片取自 (【军武次位面】第五期:屌丝的史诗_科技人文_科技_bilibili_哔哩哔哩)
结尾就用我最喜欢的一首词。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影片的前半段就是一个很牛掰的爆米花电影,故事叙述很流畅,基本没什么可说的,我更爱这变味的最后结局的那几十分钟,我所理解的关于这部电影,姜文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似乎电影里的人民很懦弱麻木,就如同鲁迅书中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但是作为一个贫苦生活着的老百姓,现阶段下,他们需要的就只是这些微小的满足而已。能活着,有口饭吃就是幸福,如果哪天能看见欺压自己的人被推翻了,那更是再过瘾不过的事了。姜文清楚的知道这一点,他没希望人民能深明大义,但是他很明白人民的习性的,知道如何调动人民。你不是需要么? 我就给你要的,而人民最重要的就是过得幸福,如果人民觉得吃饱饭是幸福,你不能奢求他们懂得喝红酒吃法国大餐才是人生享受,这样他们就永远不会幸福了。人要有满足感,当然执政者也需要问心无愧,不能自己千叟宴,百姓无米粥吧。尽自己的力,让人民觉得幸福,不能因为无知而不救,不能因为无知而愤怒。因为升斗小民天生就是算计着这些的,他们要生存,你若喜欢个个都谈吐如兰,就想着怎么样让这个地方永远没有整天为生计算计的升斗小民吧,这不是人的错,天时,地利,人和所致。
“姑娘,你不跟着我发钱了?”
“这不是发完了么?还有比今天更过瘾的?”
“姑娘你这样拿着枪更好看。”
这句话算是点睛的了。在花姐和其他兄弟们的眼中,这只是一件事,只是按照大哥的吩咐发完钱,报了仇。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革命者,都只是为了解决掉眼前的不平,并没有更多的觉悟,而电影里的这帮身怀绝技的麻匪们,连革命者都算不上,只是江湖义气,打抱不平,报仇雪恨。但张牧之这个北洋将官的摇篮“讲武堂”出来的落草将军还有更多的理想。他还有五个县,还有南国,北国,还有路上无尽的黄四郎,花姐,马县长。他像是在南美奔驰的摩托骑士切·格瓦拉。对他重要的是让这个世界上没有黄四郎,可惜这不轻松。
总共两点,为了升斗小民,为了不停止的解放。前半段是站着爷也把钱赚了,后半段是爷不伺候了。
在此致敬,政治上极左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者,稍显无奈的姜文同志。
当时在电影院指着片尾字幕说,如果我的名字能出现在姜文电影的字幕上,我的人生就圆满了。(后来看《少年派》的时候也干过一次。)
这样的电影就是往心里糊辣子,人也沸腾,梦也沸腾,是给人信心,诓人入教的。
--------------
下面是一门心理课上就《让子弹飞》故事本身作的分析。拙拙拙拙见。
-------------------------------------------
《让子弹飞》:被玩弄的群体与被群体玩弄的人
北洋年间,南部中国。这是《让子弹飞》在片头给出的背景。一座被水隔开的鹅城,仿佛一个绝佳的寓言地,官僚、土匪、乡绅、恶霸们,一个个粉墨登场,上演着阴谋阳谋勾心斗角的戏码。斗到最后,恶霸就死,英雄远走,剩下的东西都被群众们像海绵吸水一样的吸了进去,干净得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而在这座城里,有一种最无力和最暴力的力量,有一个最被忽视也最占分量的角色,那就是群众,广大的鹅城百姓。
一
《让子弹飞》里的鹅城被蓄意的封闭为一座孤城,虽是一城,恰似一国,是一块研究群体心理学的极佳实验田。
何为群体?《乌合之众》里简言之:“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1)在《让子弹飞》中有许多个群体,如张牧之手下的麻匪群体,黄四郎手下的恶霸群体,还有鹅城两大家族为代表的乡绅群体,而这每一个群体,都依附百姓这个最大的群体而存在。《让子弹飞》的故事,就是大群体之上的小群体斗争,谁掌握了百姓这个最大的群体,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当张牧之带着兄弟身骑白马来到鹅城外的时候,最先迎接他们的就是百姓群体,这个群体以一群化着艺妓妆容进行着大鼓表演的女人的形象出现,有一种荒诞而庄重的仪式感,颇符合电影的气质。表演大鼓的女人后面,整齐的站了一排乡绅打扮的人,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他们一直九十度俯身,卑躬屈膝,奴颜尽现,而这种奴颜不只为了新来的县长,也为了黄四郎的一顶帽子。
这一场戏给鹅城里的群体排了一个位置,最高处是黄四郎,其次是乡绅,最低层是百姓。乡绅们虽然对着黄四郎要低头,但至少能穿上长袍短褂,比那赤裸上身的老百姓们高出许多。张牧之代表的官僚群体(虽是假官),因为是外来货,能混到哪个层次要靠自己的本事。
到鹅城不久,熟悉官场之道的汤师爷立即摸清了鹅城的状况,并传授给张牧之——“县长上任,得巧立名目,拉拢豪绅,缴税捐款,他们交了,才能让百姓跟着交钱,得钱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七成是人家的,能得三成还得看黄四郎的脸色。”
这一番话鲜明的道出了鹅城的群体结构,以“缴税捐款”为手段,百姓之上附有三层吸血虫,黄四郎独立于金字塔顶端。张牧之作为假官僚、真土匪,又具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与革命精神,当下就决定要破坏这个长久以来稳如磐石的结构。
要做到这些,他的对手是结构顶端的黄四郎,也就是百姓这个群体的“群体领袖”。
二
“有群体的地方,就有领袖。不管组成群体的是人还是动物,也不管他们为什么聚在一起,只要他们组成了群体,就会弄出一个头领,并且本能的让自己处在他的统治之下。”(○,2)
在《让子弹飞》这个故事的开端,黄四郎是鹅城毫无疑问的“群体领袖”。
在鹅城这个地方,黄四郎以其几代打拼的财富和自身的心机手段成为一方恶霸。在张牧之的眼中黄四郎是恶霸,在鹅城人的眼中,黄四郎却是鹅城的天。他们被黄四郎压迫,对他既敬畏又害怕,但在心里,却已然接受了黄四郎的存在,绝没有半点反抗的意思,反之,如果有人要和黄四郎作对,他们反而会厌恶这个人。
张牧之让六子去砍掉冤鼓上的藤蔓,冤鼓滚到街上,引发了卖凉粉的与黄四郎手下武举人的冲突。武举人殴打卖凉粉的人的过程中,代表了百姓群体的那些赤裸着上身的青年们一直在欢呼,县衙大堂内,卖凉粉的不敢承认自己被打,百姓们蹲在角落小心的观看。直到张牧之摆出了枪,事情才得以解决,百姓们马上屈膝跪倒,高呼“青天大老爷”,张牧之对天放枪,强行让他们站了起来。
现代心理学认为,群体是相当愚昧,而且靠不住的。群体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他们永远不会同情弱者,哪怕“卖凉粉的”是他们群体的一分子,一旦表现出了软弱可欺,他们只会嘲笑并落井下石。反之,“群体永远都在渴望着强权”(○,3),武举人所代表的黄四郎的权威,他们谁也惹不起,便俯首贴耳的服从,甘作奴才。
张牧之以县长身份出现的时候,没有人看到他的力量,武举人态度傲慢,百姓们也看戏似的躲在一旁。当他拿出了枪,便立即显示了“强权”的一面,于是鹅城百姓便为他下跪,他们跪的不是“县长帮卖凉粉的伸了冤”这件事,也不是张牧之心中的“公平”,他们跪的是枪,他们像一切低等级物种的条件反射一样,对“强权”弯下了膝盖。
面对百姓的下跪,张牧之以一种特有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制止了他们,并告诉他们,自己来到鹅城只为了“公平”。然而,百姓们只是在膜拜“强权”,没人管他在说什么,也不知“公平”何意,话音一落,又全都跪倒了,张牧之只能再次鸣枪让他们起来。群体是一种没有自我意识的动物,他们起来、跪下,都只为了枪声。
因而,张牧之的“公平”理想就像一记凭空抛出去的媚眼,没有人接。
三
张牧之这个角色在《让子弹飞》里的身份是一个土匪头子,但实际上,他扮演的是一个个人英雄。所谓“个人英雄情结”,即以一已之力救天下人,古今中外都一样。
“鹅城”是一个比拟现实的环境,而“个人英雄”是理想中的存在。两相冲突,张牧之的“英雄理想”似乎更近于“空想”。从指挥六子砍下冤鼓上的藤蔓开始,他就存了想要改造鹅城,“救鹅城百姓于水火”的心。而他的英雄悲剧,也自此始。
最大的空想之处在于,张牧之想要改造鹅城,鹅城百姓却一丁点也不想被张牧之改造。“群体对一切传统事物、传统制度,都有着绝对的迷恋与崇敬;他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无意识的恐惧。”(○,4)换句话说,在张牧之眼中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鹅城百姓过得很习惯。他们迷恋传统,并不因为自己吃不饱穿不暖就要冒险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因为在群体的眼中,传统就代表着安全,数量就代表着正义。
张牧之要为民伸冤,并没有得到效果,反而六子因为急着验证“公平”而剖腹自杀,英雄死于英雄主义,葬礼上没有一个鹅城百姓。张牧之以“缴匪”为名拿到了两大家族的钱,作主发给鹅城百姓,自己享受到了当“上帝”的乐趣,百姓们依然是一潭死水。
“我们始终认为,一种正确的观念很容易被接受。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5)即使是非常浅显的观点,如果超出了传统观念的认知,也很难以被群体所接受,因为群体对保守存在异常的偏执。从伸张“公平”到给百姓发钱,都是张牧之自身的理想主义作祟,百姓们没有给也给不出反馈,因为从他们的脑袋里,完全感受不到张牧之想要传达的东西。
张牧之把改造鹅城的希望寄托在鹅城百姓身上,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方法错了。因为群体是低智的,群体是不可依靠的,把希望寄托在群体身上就好像把希望寄托在原始人身上一样,绝对起不到一点作用。但是,群体又拥有强大的力量,群体是可操纵的。掌握了群体的心理特征,就可以操纵群体,就像指挥老虎跳火圈。
在失去几个同伴后张牧之才明白这一点。然后,他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鹅城起义”——一个完美的群体操纵游戏。
四
“鹅城起义”是影片的最高潮,既寓言化,又充满了真实感。
张牧之得到了钱,却带着黄金白银和万民伞回到了鹅城,一心要除掉黄四郎。依然是非常仪式化的出动了化着艺妓妆容的打大鼓的女人,她们和仅存的几个麻匪们高唱着口号,挂出了必杀旗帜——“县长要斩黄四郎,谁人不想斩黄郎。拐卖壮丁贩烟土,杀了五任好县长。一成白银送你手,九成真金黄家藏。帮德发誓三天内,除暴安良祭老汤。”
群众是一个没有思维能力的群体,他们只接受最简单的观点。
动员群众的手段之一是简洁有力的断言。“县长要斩黄四郎”就是简洁的断言,没有前因后果,简单的摆出事件。“谁人不想斩黄郎”的目的则是在群体中进行情绪传染,这一点在后面还要通过别的手段达到。接下来“拐卖壮丁贩烟土,杀了五任好县长。”是对黄四郎的罪行认定,强化行动的正义性,煽动群众情绪。“一成白银送你手,九成真金黄家藏。”是对群体的利益许诺,群体虽然能够表现出非常无私的一面,也很容易被利益所诱惑。最后一句“帮德发誓三天内,除暴安良祭老汤。”对前面的所有做出了总结,简洁的给出时间界限,证明不是空头支票。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牧之自己也知道,胜算只有三成。百姓们虽然拿走了他发的银子,但都在观望。他们什么也不敢做,因为鹅城最大“强权”的拥有者依然没有变,无论如何,他们只服从于“强权”。于是黄四郎派出了马车,他们只好一声不吭,把银子都交了出去。这个时候兄弟们问张牧之胜算还有多少,张答曰六成,因为他勾出了百姓心中的怒。
群体是非常情绪化的。鹅城百姓心中的怒虽然一直存在,但要有意识的勾起,去刺激它,才能转化为引发群体冲动的导火索。张牧之发银子,给了鹅城百姓对未来生活状态的许诺,部分消解了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恐惧;黄四郎收银子,一方面打破了这种希望,另一方面提醒了鹅城百姓他们处于任人宰割的被压迫地位。怒,就成功的被勾起了。
黄四郎收走了银子,张牧之发下枪,胜算又多了一成。鹅城百姓拿走了枪,就拥有了发泄愤怒的武器。然而,怒气和武器都有了,张牧之和兄弟们还是没有得到鹅城百姓的支持。黄四郎称霸鹅城多年,积威极盛,一朝一夕之间,没有人相信有人能打败他,群体的本能是欺软怕硬,他们在等结果出来:谁是软,谁是硬?
按硬实力,张牧之确实是“软”,但是他通过杀死黄四郎的替身制造了“硬”的假象。挥刀斩下替身人头,一时间,民众沸腾。这一刻,黄四郎已然败局。
“当群体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感与破坏性后,并把这种力量与偏执结合起来时,群体就有了专横的性质。”(○,6)张牧之所做的事,就是在群体心中瓦解黄四郎的“强权”形象,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与强大,加上之前对愤怒情绪的引导,群体一触即发,立刻变成了拥有极大破坏力的暴力群体。实质上,黄四郎的力量没有改变,鹅城百姓的力量也没有改变,张牧之仅仅是通过对群体心理的操纵,就完成了这次“鹅城起义”的点火。
电影中“鹅城起义”之后,张牧之完成了“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的革命理想,但身边的兄弟却离他而去,最终只能孤身一人离开了鹅城,如同一个悲情英雄。而鹅城百姓在这一场革命后,除了瓜分黄四郎的财产,没有更多的改变,仿佛可以想见的,不久以后,他们依然会回到以前的轨道。
鹅城倒下了一个黄四郎,依然会崛起下一个,因为群体的本能不会改变,他们需要的是手握强权的领袖,他们不需要的是改变旧的生活状态与观念。永远有恶霸来欺压群体,永远有英雄想要解救群体,群体依然是群体,是沉默而愚昧的大多数。历史不断重复,谁也没有改变谁,说不清是恶霸与英雄玩弄了群体,还是群体玩弄了这些“自以为是”的英雄与恶霸。
注释 1-6 :摘自《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 著,戴光年 译,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
说起华语电影,姜文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李安细腻温情的结构化不同,姜文的电影处处充满了荷尔蒙的流露,可以说,他的电影明显有男性的感觉。奔放的故事信马由缰,暴力与欲望横飞,有侠骨当然也有铁汉柔情,当然,还有对社会的抱负。
在鹅城的故事里:
革命前,有一群逆来顺受却摇摆不定的百姓,有一个张狂跋扈的黄四郎的官僚资产阶级当权者,一群卑躬屈膝的狗奴才,一群有勇有谋理想天真的麻匪,一个唯利是图的立场摇摆不定的资产阶级师爷,有一个一呼百应气壮山河的自由的张牧之;
革命后,黄四郎死了,一群过去逆来顺受的百姓只顾着搬椅子,一群卑躬屈膝的狗奴才只是哪天换个主人,一个乱世中只晓得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师爷丢了性命,但最感慨的是这些有勇有谋的麻匪坐上火车,成为了将来的黄四郎,整片大地只留下张牧之一个人仰望天空。
许多人讨论片中谁代表谁,隐喻如何,
其实这都太明显了,对于聪明人来说根本不用解读。
只是不知道如何,知道又如何呢?
治国之道,我辈妄论,毕竟不合时宜,才智也不够。
但就算聪明如32岁的润之先生,面对乱世也曾感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历史的长河在人面前,看起来似乎是选择题,
但实际上滚滚红尘,奔流不息,人如何知道自己究竟是浪花还是掌舵人呢?
对于艺术家来说,其实永远在个人努力和命运中摇摆,因为艺术本身就是讲述这个挣扎。
所以,导演姜文在影片中大段地流露出他充满荷尔蒙的精英主义与侠肝义胆的左派倾向,但结局却似乎走向虚无主义的思考。当大家看重了鹅城的风云变幻,我最欣赏的,却是张牧之仰望雄鹰的眼神,落寞也好,失望也罢,只有他一个人看到了理想,也只有他一个人在孤独的追求。
- 说点题外话,反对对影片的过度解读,任何过度解读只能代表解读者自身,不能代表影片真实表达的思想内容。就如刘镇伟所说“我当时只是觉得孙悟空很可怜,像狗一样,而且狗也很忠诚,可以陪伴唐三藏西天取经。但是观众却给出了很多种说法,那真的都不是我想的。”同样,姜文可能也不是这样想的。
2011年程青松主编的《青年电影手册》第四辑中有对姜文的专访,一起来看看。同时,推荐大家多看看《青年电影手册》这系列书籍,感受一下自由加独立,梦想与激情。也推荐关注“金扫帚奖”,扬尘除垢,为中国电影做大扫除。
姜文:让梦想继续飞(节选) 对话者:程青松、姜文
程青松:电影上映后反响很强烈,可以感觉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很厉害的。《让子弹飞》上映之后,网络的讨论相当地热烈。关于鹅城,关于马拉火车,关于黄四郎,关于铁门,关于上海浦东,关于子弹,长刀和短刀,有很多的阐释都出来了,你肯定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阐释?姜 文:会有很多议论,这点是想到了。
程青松:故意设计?
姜 文:也不是故意设计,比如我们盖了一个黄鹤楼,有人就会写“故人西辞黄鹤楼”,也有人会写成“黄鹤一去不复返”;你也可以盖一个岳阳楼,也会有人来写一个《岳阳楼记》。我觉得大家的评论很多其实跟电影没关系。其实,就是这些人面对一个美景,怎么来写他的黄鹤楼和岳阳楼。有些人还真就写不成,有些人就写得让你觉得已经超过这个建筑了,可这个电影,本身不过就是那个“建筑”而已。唯一在拍之前我们就知道的是:你只要刺激到,让他(观众)足够兴奋,他(观众)就可以想得各种没边没沿。其实现在这种解读,我觉得都不叫过度,因为太集中在政治解读了,这反映出我们在这个地区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世界的狭窄。
程青松:也可以是别的方面。
姜 文:但是我觉得就局限在一个范围里面,完全不够夸张。
程青松:也可以是别的方面。
姜 文:当然人家也绝对没有恶意的,只是岳阳楼和黄鹤楼往那里一放,他聊成“孤帆远影碧空尽”了,那个聊成“白云千载空悠悠”了,他们各聊各的,但是还是有不同的境界。
程青松:电影发生的年代在民国。所以也难免有各种解读。
姜 文:这种解读我多少觉得有点把我们的电影给聊低了。我在香港跟一个学生就说,我说蒋介石不值得我用一个电影来影射,太不值得了,哪个政治人物值得我用电影影射?我不是狂妄,我是觉得他们不值。我觉得作为艺术高于他们,不会影射他们。他们这么想我不怪他们,我是觉得本地区的想象力太单一。
程青松:但是我发觉《让子弹飞》的不少观众都是这样参与进来的。
姜 文:这个也没有错。整个世界就存在在误读当中,这也算是一种误读,但是误读不代表他不兴奋。
程青松:(不管怎么误读),这些还是建立在《让子弹飞》这个电影文本基础上,这个电影本身给观众带来了刺激和兴奋。
姜 文:《阿凡达》在中国都能读成强拆,太具有想象力了。
程青松:听说是他们宣传团队在中国调查市场的时候说最热门的话题是拆迁,宣传上是有预谋的。
姜 文:这也充分暴露了我们的观众在感受《让子弹飞》层次上比较窄,这同时反映了当时他们为什么说看不懂《太阳照常升起》。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精神世界,不知道什么叫你用真实的眼睛看生活,这个电影的生活,跟你所受的教育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程青松:有人说姜文有崇拜毛泽东的情节,说里面的张牧之就是毛泽东,你个人对毛泽东有那样的崇拜吗?
姜 文:如果要把这个当做问题的话,那就请给我一点时间来回答。第一我得这么说,毛泽东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但他不是我的偶像。这是两回事,人物是人物,我很多时候强调毛泽东是个大人物,那是针对很多人去贬低他,或者说是廉价地批评他,我很反感这种对毛泽东的态度。
程青松:简单的、粗暴的批评?
姜 文:现在有一些人旗帜鲜明地表态,称不觉得毛泽东很了不起,并且这种说法正在成为一种流行,这种态度我不赞成。作为人物,如果大家理解什么叫做“人物”的话,毛泽东是出众的,当然,这也不意味着他没有问题。
程青松:《让子弹飞》里出现的军刀,还有自戕的场面。有人说你受日本电影影响很大。
姜 文:我根本不喜欢日本电影,他们还说我像莱昂内,你去看看他的电影,节奏特别慢,我所有的电影就没这么慢过,我怎么会喜欢他呢?
程青松:还有人说姜文的电影是向《教父》致敬。
姜 文:我致什么敬啊?这不是因为狂,这是因为我有创作者应有的心态。这和我拍完电影再去看《教父》,觉得这个片子不错,是不矛盾的,就像你打仗的时候说我肯定打死他,但是你打完之后说这个对手挺了不起的,是两个心态。你拍戏的时候,就准备好向谁致敬,这个电影就不可能拍出来了。
程青松: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一些观影体验,还有两个导演被大家提到比较多,一个是库斯图里卡,一个是昆汀·塔伦蒂诺。《太阳照常升起》被联系到库斯图里卡电影狂欢的气质,《让子弹飞》则被拿来跟昆汀的《无耻混蛋》比较。
姜 文:我觉得这不是我的事。
程青松:是读解人的事?
姜 文:这就是看见黄鹤楼的人能写出什么来的问题,咱们举得都是那些流传下来的姜文,很多人看到黄鹤楼,其实可能也写不出什么来。我觉得当一个人评论作品的时候,跟创作者没有关系,是这个评论者内心世界的暴露,如果他的心里只有他想去比较的那个导演,他这么说也没有错,在他的心里那个导演可能占有90%的位置,是一个坐标,但是我的心里,那个导演可能是没有位置的。
从这个访谈中我们得知,姜文喜欢的电影是《教父》《末代皇帝》。
还有一句:我每回不留神看了一个什么烂片,我就把这几部片子搁进去,重新看一遍,心情就好了。
11月7日和11月11日,就像左右两个极端;拙文发于今天,恰似夹在两端之间。
来知乎之前,我就很欣赏姜文拍的电影;来知乎后,发现欣赏的人更多,还发现他们欣赏的缘由,与我截然相反。他们不但看出了社会主义革命,还看出了毛的伟大。只要用姜文及其拍的电影赞美这些,不但能得很多个高票回答,还有机会成大V。不逐个艾特出来,不必拉仇恨,也都知道是谁——
就这两天,在某问题下,也能跑题出多个重复的高票回答——
为了跟上群众先进的思想步伐,我重新深刻学习了《让子弹飞》和《太阳照常升起》,并写了以下心得体会——
《让子弹飞》,可从三方面看:目的、方法和结果。
先说目的。因为国内左派最喜欢的,就像片中假师爷、真县长教导的:诛心。张麻子并非始终坚持一个目的。最初劫火车,为何?有人会说,不是为了劫财,而是为了消灭黄四郎:张麻子等人之前已劫了黄四郎的鸦片多次,却没有专卖发财,仍在当“土匪”。但是,他就算知道火车上是赴任的县长马邦德,他怎么知道让火车飞,马邦德不会死?又怎么知道,马邦德一定骗他去鹅城,而非其他县?张麻子的最终目的并不局限于消灭一个黄四郎,而是他上任鹅城所说的三件事,也是网上广为流传的台词:公平。不论劫火车的结果是县长死了,还是劫了财,或者劫了权,都促进了他心中的公平。
再说方法。如果说有坚持的方法,那就是施密特所说的:决断。就像他们成为一伙,无需准备——
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敌人:黄四郎。这正是施密特的敌友划分。这种决断,没有整体的计划,也没有公开、平等的商谈。说好听,是没套路,走一步是一步;说不好听,任性不靠谱,冒险无约束。产生种种结果的,不是其目的,而是其方法。
说结果,先说内部。六子的死。很多人拿六子的死,宣扬法律虚无主义;甚至认为,和敌人不可能商谈,只能通过暴力,只有你死我活。然而,即使按形式法治处理,六子连举证责任都没有:主张事实存在的一方,有先举证的责任。从民事到刑事责任,都不是假定被告的事实存在。说你犯罪,还得你先自证无罪,否则推定有罪?张麻子说要公平,这么处理就很公平。可张麻子从未要求内部深入贯彻落实其思想,而是靠决断。那么大哥不在的时候,六子只能自己决断。而他的方法,虽是自杀,但同样可以做到公平:既然他只吃了一碗凉粉,胡万应履行赌约,以命偿命。然而,马邦德和六子让张麻子不要杀胡万;张麻子没杀,不是为了什么杀人诛心,而是其在六子坟前实说——
看来,六子白死,张麻子这一回合大败?恰恰相反。如后所述,黄四郎本不是张麻子几个兄弟的敌人,他们几个的最终目的也和张麻子不同。但六子死了,黄四郎就成了他们的敌人,他们暂时坚定地支持张麻子的目的:消灭黄四郎。
夫人的死。的确,是黄四郎派人杀的。但是,为何张麻子没和夫人在一起?张麻子和马邦德说,怕自己酒后乱性。然而,张麻子从黄四郎家出来,先是醉倒在马上,等马邦德回头时,却找不到人了,然后兄弟几个去找张麻子;而张麻子在马邦德的床上听到枪声,和兄弟们立刻跳出来全歼杀手。他醉了吗?措手不及了吗?这是个圈套,而夫人是诱饵。不仅全歼杀手,还让黄四郎真成了马邦德的敌人。欺骗,不道德?决断怎会受此限制?说不乱性,当面承诺时,右手拿着枪,左手则——
散伙。互不了解,互相欺骗。都知道马邦德骗张麻子了,可张麻子骗马邦德,不止夫人的死。马邦德要和张麻子讲真心话:那年我十七,她也十七……马邦德马上打住张麻子在马邦德临死前,对其承诺,不回去找黄四郎。结果黄四郎知道后,更不服输——
而且,黄四郎还说到做到,自杀前真给张麻子送了一顶帽子。他不仅是要告诉张麻子,自己说话算数,还要告诉它:你不可能只付出而无所取,不可能“大公无私”。
更亲密的兄弟之间,同样如此。张麻子的兄弟之所以跟着他,是只为了公平?如果是,拿到了两大家族的赎金时,为何他们觉得六子的仇报了,该拿钱走人了,而不是把钱分给穷人,鼓动穷人,和黄四郎干到底?
所以不是,所以张麻子一直让他们以为,跟着他可以实现他们的目的,即过上好日子,就像他希望送六子出国一样。
反过来,张麻子也不了解他的兄弟。分得钱的穷人被强奸后,他逐个询问几个兄弟,并感慨兄弟们个个“身怀绝技”——
而兄弟们不但不互相了解,还早就对大哥有意见,在六子坟前各执一词便是——
大哥后来才知道老二、老三有共同的情人,最后才知道,他们都要走了——
大哥说上边的话时,为何不想想:他做事,和兄弟们打过几个招呼?都是决断。也正是决断,敌人不存在了,也无所谓自己人了。而曾经的自己人,可能因此变成敌人,就像很多人认为:这些兄弟蜕变了,要去浦东了。
再说外部。当黄四郎的替身是被迫的,甚至比一般人更受压迫,张麻子却杀了他,让群众以为黄四郎死了——
如果说是牺牲一个,拯救千万个,那么黄四郎已被群众当成其替身,其身份、地位都没了,有什么理由杀他?黄四郎以前的鹰犬,说出了理由——
这位武举人,在这成了功臣,冲在群众的最前面——
群众,并不是要去杀黄四郎,因为“黄四郎”已经被杀了。又怎会像黄四郎说的,拿枪是造反?只是去分“不义之财”。怎么分?谁先拿了是谁的。敢问,这是“人民”?张麻子可以骗这一次,能一直骗?敢问,这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城市暴动?是毛主义,还是弥赛亚主义、布朗基主义和梁山聚义?
别说打到浦东,也别说在鹅城建立新制度、根据地,连两大家族等统治阶级都没有铲除。也不说张麻子几天怎么买到几百条枪,不说黄四郎的救兵将至,就说在现实中,仅凭几百条步枪,哪能一下打进碉楼?
四川没那样的碉楼,这部片主要在我老家拍的。黄四郎的碉楼,其实是这种住人的碉楼,叫某某庐。从镜头看来,应该是马降龙的这座——
摄于2017年7月
旁边还有众多碉楼,有专门防御的——
还有综合性的,比如锦江里这些——
摄于2016年7月
黄四郎比这里人还有钱,才一座碉楼?就算一座,当年七烈士在南楼坚守七昼夜,日军无法从此撤退,被击毙十六人。用重炮轰击,进口的钢筋混凝土,只被打穿几个洞。最后还是靠毒气弹,将他们毒倒才攻克。
摄于2010年6月
故此,不必奇怪,为何当年这部片票房不高,为何墨家会消亡,为何中国不会出现耶稣、甘地、曼德拉这样的人。
接下文:千手关叔: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姬轩亦 的答案是目前为止看过最精准的解读,靠后很多答案根本不知所云,大部分是扯淡,6个编剧编了1年50多次修改是白吃干饭的?呼吁大家折叠。忍不住又去看了一遍哈哈。
补充一些散碎TIPS,我也是网上看来的。
--鹅,goose,傻瓜的意思。另“鹅”可拆成“我鸟”,鹅城,即“我的鸟国”。这里并不是骂中国人。张麻子就是姜文,跟着张麻子的只有鹅。但是光有鹅是不行的。
--网上很多人说康城的康指communism,但我个人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能是Capitalism。剧情也说得通。
--另,百色有鹅城之称。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对老夫妇收养了两只白鹅,在老夫妇濒临死亡绝境时,一直未下蛋的鹅下了十几颗金蛋挽救了他们。
--打断马和车的连接,马车就翻了。你需要做的就是等子弹飞一会儿。
--黄四郎,六匹马,都对应先皇,第某代。或毛蒋。黄四郎其实早认出了张麻子。鸿门宴“20年前我和张麻子曾经有一面之缘。”
--双手拿枪的花姐妙极。对应一个同样妙极的真实人物。后来麻子用同样的手段对待她。人人都以为大哥喜欢花姐。老七问,大哥,你是喜欢花姐吗?
--感叹号会打歪,不如问号。所谓教育,就是说教不如引人思考嘛。
--铁门就是层纸。
--下葬:“六弟,四哥发誓替你报仇!”。还有,民国八年九筒带六个兄弟杀死黄四郎。不过这貌似属于过度解读。
--刘都统有三条腿,各有不同的代表。耳熟。
--谈莫扎特和选莫扎特的曲子有讲究。张麻子:这是穆扎的曲子。他们叫穆扎,咱们这叫莫扎特。六子:你还能听出是谁吹的?张麻子:这得分时候。六子:什么时候?张麻子:上面写着穆扎的的时候。
--筒子即同志。
--护国战争就是仗打的少,嘴皮子动的多,最后逼死了袁世凯。蔡锷一生也堪称英雄。有人猜蔡锷另有暗喻朱德,不太了解不敢妄言。有一点值得一提,朱德晚年在回忆录中写到“蔡锷先生影响我整个前半生,而毛泽东影响了我的后半生”。
--冤鼓上的树是一种维持稳定的手段。
--清末同盟会成立后,原华兴会的黄兴主张十八星旗,而孙文主张青天白日旗。
--马邦德被抓后被要求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交代问题。
--花姐为黄四郎卧底。大哥要毙她时口称老二,老三拼死卫护。
--2颗钻石的流转路线是:发哥---老汤---麻子---山西老婆---花姐---发哥---假麻子。
--影片还有另一种理解方式。【姜文在影片公映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让子弹飞》这部电影是我的个人的自传,不是指实际生活的经历,而是精神和心灵的自传,到时候你们看电影吧。】黄四郎对应韩三平,哈哈,没有你对我很重要。但是想想黄四郎说张麻子“霸气外露”什么的,也是聪明人啊。汤马即冯,我站着也能把钱挣了,哈哈。这个理解中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也都一一对应。
--深度阅读:百度“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到来”、“让子弹飞的八个隐喻”
--姜文新片《一步之遥》已于2013.10开机。原名《随子弹去》。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19世纪20年代,两个男人建立了一个名为Flowers Competition的臭名昭著的选美比赛,所有的上海名流精英都来参加了这个盛会,但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冠军声明引起了一系列的悲剧性事件,同时也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姜和葛优将重聚北洋时期的东方魔都,上演一场惊心动魄斗智斗勇的大战。而在这场角逐中,王志文将扮演一个“心狠手辣”的狠角色,在普通身份的掩护下,平衡着姜文和葛优两边的力量,并影响了故事的发展,不动声色地害惨了姜文。
~~~~~~~~~~原创的分割线~~~~~~~~~~~~~~~~~~~~~~~~~~~~~~~~~~~~~~
另补充一个我自己的原创。
【关于马邦德这个名字】
《夜谭十记》里本来并没有提到死掉的县太爷叫什么名字,但是影片里给了他一个响亮的名字,马邦德。这是为什么呢?
马邦德,据说暗喻马德帮。马德为黑龙江省绥化市市委书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卖官案“马德卖官案”,一直牵扯到田凤山、韩桂芝等高官。黑龙江纪委的通报中,称马德“独断专行、妄自尊大,容不得不同意见;在工作作风上,集官气、霸气、匪气于一身”。有媒体说,“马德冷峻粗放,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还有的说,“我行我素、主观武断”。
百度一下马德案的来龙去脉,会发现很能解释的通。
--马德本来并不卖官。他的两个前任都卖得很厉害。马德和他们不对付。最后整走了自己当上了书记。
--有一年马德带领有关部门的领导去参观外商投资的油厂,那天下大雨,这些局长们下车后都打着伞,马德见了非常生气,指着局长们的鼻子训斥:就你们他妈的娇贵,全部给我撤了。
--马德最大的政绩就是拍板处理农民合作基金会。当时全国的农业基金会因为经营不善遭挤兑,农民上访,马德抓了几百人,弄来9千万元,加上省里贷的2000万元,全部还给了农民。农业合作基金会一分不少地把钱还给农民,据说,这在全国绝无仅有。此事让马直接升任书记。
--马德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马德抗洪、救火都在一线,“绝对不是装的”。
--马德日入万元,却不怎么花钱。马德自视较高,他对自己的期望值是官最起码要做到副省长。“他说自己也曾是一个有志青年,能力不比人家差,文凭还要高,但上得却没有别人快。所以,马德说自己‘受贿也是为了送’。”
--马德部分毁在儿子手上。后者开着高档轿车出入北大,生活糜烂,但这些马德从来不知道。
--一位绥化某部门的处级干部认为,“马德事件的产生有很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为什么会产生马德?就拿田凤山来说,他是肇源人,其家人在肇源县口碑相当好。田凤山是从基层干部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个人的素质、才能以及思想道德品质曾经得到过老百姓的认可。为什么一个曾经的好人落到现在的地步?归根结底一句话,权力缺乏监督,一些人很难摆脱这种宿命的结局。”
以上部分素材来自
财新王和岩《官气霸气匪气 原绥化市委书记日进万金》
三联生活周刊《新中国最大卖官案主角马德其人》
(以上标题均为网络转载,原标题未考)
最后的补充:以上应该有相当部分算是过度解读,尤其当我听说姜文是毛粉之后,感觉兴味索然。另周润发也是著名毛粉。
我又看到了鲜花一样的太阳,长短不一的精铁铸枪,哐当当从眼前穿过的蒸汽火车,亮得扎眼的军刀,还有吹牛逼的冯小刚。姜文每次都拍几乎同样的事物,这样就能顺带拍出那个叫时间的神奇东西。
提到时间我就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句我念念不忘的台词:“古伦木,古伦木,欧巴,欧巴".十几年后你试图把它当作联系当年的接头信号,却发现连最纯洁的傻子都不认账了。
当姜文骑着白马目送火车载着兄弟和姑娘离开的时候我就知道他终于服老了,因为很明显,他还是一如既往拍的自己,只是这次套换成了一个比较规矩的故事而已。而我更喜欢的还是阳光灿烂,太阳升起里面那种诗一样的运镜,那种他陶醉于自己抒怀中的癫狂状态,癫狂地说出一些陈旧逻辑限制不了的话,就成了诗。而更牛逼的状态——看过武侠小说的都知道,那就是癫狂到忘记了自个儿——所以我仍旧觉得姜文最好的电影是鬼子来了,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他从自己自恋情结中走出来的片子,走出来步子再大都扯不了蛋,在《让子弹飞》里再怎么吼“枪在手,跟我走”也不会平白有人跟出来,因为中国人都把家室把“活着”看得特别重,但是被鬼子军刀砍下的脑袋上眯缝着的眼睛轻蔑的一瞥却可以抽醒很多活得拧巴的人。
说到“活着”我就想起了福贵,想起汤师爷,想起葛优,我不知道为什么看了那么多影评就没有人把他塑造的这两个角色联系起来,在我看来这两个人是相当像的。在枪毙走资派土乡绅时候福贵吓得躲到电线杆旁边,扯开裤子撒尿,人民武装正义的枪声劈了啪啦从围观的群众前头传过来,福贵一枪一哆嗦,这些都和汤师爷多么像啊,这些都和我们多么像啊。可是姜文是不一样的,我不知道电影里他那种霸气和担当从哪里来,每一步过后都心思缜密不动声色地谋划下一步,英雄主义般地一意孤行,试图通过打碎偶像来解放群众,取得狂欢。我怎么又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毛泽东。当智慧全部用于处理一些人际上的事情的时候,当成天桥下面侃爷的扯皮或者一部刺激的电影还是很有趣的,至于现实,还是需要一点真正意义的个人反思的,谁也甭代表谁。
令我松口气的是姜文说,他只是个拍电影的,就算是这样,他也是有大大的野心和自信。可是罗素说过,如果一个人绝对的自信,那这种自信本身也就根绝了所有进步的可能。我不知道姜文在电影里把自己放到一个英雄圆满,略带落寞的位置是不是表示,他已经不想再走原来那条路了。那样我就相信以后肯定会有惊喜,这都用不着翻译。如果不是,那那种癫狂又要找什么矛盾来激发呢,要不要玩个文化大革命呢?具体电影不用我多说,
只谈人,两种人。
一、
知乎上的很多人,也就是传说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们生于社会的中层,交往的社会的中层,日夜期盼着进入社会的上层,
平时听到的最多的声音也自然是其他的中层发出的,
他们意淫着上层社会的荒淫腐败,愤怒着自身不能进入上层的无能,无视着下层人民的需求,
愈发觉得自己是这个国家中的主流阶层,中流砥柱,以为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个圈子,
底层人民什么的,没看到就当作不存在好了呢,反正是一群没文化的愚民,对吧?。
于是,自然而然地,有一天,
这些人无论是自己这么觉得,还是认为别人这么觉得我也得这么觉得的,
都开始想要更多的权利与利益,什么权利和利益呢?
无外乎那些什么『农民工滚出北京/上海!』,『我们要自由皿煮!』『我们要不要毒菜的gcd!』
这些要求呢?打眼一看就能看出是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对现在的底层人民是不利的,
当然,这些人怎么会承认呢?
他们肯定要怒斥『你们这些人就是奴隶当惯了!我们是解放人民!我们是人民大救星!』
『皿煮的皿有多少种写法你知道吗?』『我们在讨论自由与皿煮,你这个愚昧的五毛快滚开!』。
在这种情绪之下,他们自然对政府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视而不见,
举个例子吧,
他们不是要自由皿煮么?
于是某一天我问他们中的一个,985工科毕业,文艺青年型;
我说:『现在农村进行了普选,你认为这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一个皿煮方面的进步呢?』
他说:『这不过是用来骗那些没文化农民的小伎俩罢了,你还真相信了?』
我又问:『不管是不是想要骗农民,起码迈出了皿煮化的第一步,进行了实验,这算不算进步?』
他不屑地说:『这算什么进步?都是用来骗人的!我们要的是彻底的皿煮,我们要的是全中国进行一人一票的普选!』
从他和很多和他一样的人的语言中,我们仔细琢磨琢磨都能想明白,
他们要表达的无非就是两点:
1、我们要权利我们要利益,不给我们就是压迫剥削我们,底层人民是谁?关我们屁事?
2、除非一夜之间gcd解散,建立民主制度,否则我们绝不承认任何gcd的进步,那都是阴谋!
1-2-3-4-5不行!1-5我们才接受!
其中呢,大部分人不知道他们的这两点是有多么荒谬的,此为无知;
而一小部分人呢?是书读的还多一点的,知道有多荒谬,
但既然有那么多无知的人替他们摇旗呐喊,于是就也装着无知好了,此为自私。
无知or自私,这就是第一类人的最大特征。
二、
姜文,
这个根正苗红的红二代与一个自学成才的毛左,是第二类人中非常典型的代表。
他处于WG中时,面对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
自然会有各种迷茫,质疑的情绪产生(这种情绪这在他前期的电影中经常出现),
但他在经历了那个对毛的全面否定与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的时期之后,他又感觉十分失望。
他认为中国又一次被资本家与腐败官僚们掌控了(暗合让子弹飞的结局),
毛的革命事业、好的愿望好的部分全部都被彻底否定了、彻底失败了。
再加上,这些年作为名导名演员,接触的自然都是上层的人,
对上层某一部分人的荒淫腐败也是看在眼里,
于是认为这就是整个中国的情况,心中对中国的前景更加绝望。
这种绝望情绪不断发酵,最终憋出来一个电影《让子弹飞》。
他这种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1、自以为最了解底层人民,底层人民都是愚蠢的麻木的。
但事实上呢?
这些一出生就是红二代,从小生长于军区大院,长大了混迹于四六城,
交往的都是各路顽主的人,他们没有过,也曾不愿意过去真正接触、了解底层人民。
(姜文对底层人民的印象都在他拍的那几部电影里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去看一眼就知道。)
2、绝望。
上面已经说过。
累了,这部分先写这么多。
第一类人看了电影之后,热泪盈眶,一厢情愿地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恨不得冲进银幕亲上反抗gcd毒菜统治的同志几口,携手一起打造一个自由皿煮的乌托邦。
看看这个问题下面许多人的回答就知道了,那叫一个兴高采烈他乡遇知音啊!
殊不知,人家和bo一样,想搞的是唱红打黑,精左经右,
最恶心的就是你们这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在黄四郎手里,你们把仅存的一点脸也扔掉,或许还能混个师爷当当,
在他手里,你们就是要被踏上一千只脚,接受再改造的货色咯~
哎,真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普大喜奔。
你有难以收服的下属吗?他的话说得6666,但好像都不那么真心;他够聪明又有才华,却你总不放心好好派用他。过完年,更多新伙伴加入团队,除了得熟悉新人,还得关照旧人,姜文的传奇大戏《让子弹飞》,教你怎么带兵擒心。
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让子弹飞》主角张牧之,这个文诌诌的名字本来该是属于斯文人,但时运不济,张牧之上山当了山匪,名号被喊成「张麻子」。
某个风和日丽的一天,张麻子不小心劫了一台没钱没财的火车,车上即将走马上任的县长,混乱中阵亡了,留下一位师爷和一位夫人,于是他打算假冒县长捞上一票,殊不知遇上地方恶霸黄四郎(周润发饰演),几场角力硬干卷入更多人命,让原本捞钱走人的简单戏码,上纲升华成鱼死网破的精彩大战。
《让子弹飞》男性荷尔蒙满满,练出几块肌的姜文演起张麻子,带着一个个汉子斗智斗力斗狠,全片负责衬托英雄气慨的「邦女郎」,倒是由葛优饰演的「汤师爷」担任,一个獐头鼠目、满口谎言的猥琐男人,但他也是帮张麻子剖析时势、接上地气的另类谋士,也是负责谈判斡旋﹑打油润滑的关键人物,是张麻子必须收服、必须擒心的难搞下属,5场戏5场心计,我們看看张麻子如何收服汤师爷。
# 第一招:可杀但不杀之「恩」
张麻子初遇汤师爷,是在打劫火车之时,护航的军队都死光了,张麻子手枪抵着汤师爷讨要钱财,是第一次想要他的命;大队人马进城途中,汤师爷意图潜逃,又被简简单单地抓了回来,是第二次饶了他的命;入城之后,汤师爷谎言接连被拆穿,甚至还意图偷窃宝石,这都让张麻子逮个正着,这是第三次施以「不杀之恩」。
每一次张麻子都帅气地「展现武力」,清楚表明:你的命是我的,你能活着是因为我不杀你。张麻子贩卖的是恐惧,是我一句话就能随时夺走你的一切的霸气,你必须怕我。
到了这个时候,人都会有点失去理智,忘了去追究你的「夺取」有没有正当性,只会记得你的「给予」好像是种恩惠(笑),就连极端圆滑﹑几同狡猾的汤师爷,这时也得收敛,也得表面服从,乖乖听话。
「恩人啊,您是我恩人啊」,汤师爷说。
这招如果到了职场,翻译翻译就成了:「本来过年前你就要被炒了,但我觉得你资质很好,所以我力保把你留下来」,又或是:「今年度的奖金本来你只能拿到一成,但我知道你真的很努力,可以看到你的成长,所以还是给你满额奖金,感谢你过去的帮忙。」
这句话再翻译翻译就是:「我,有权力决定你的去留、薪饷、福利,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我给你的,认清楚,我是你的老板啊。」
# 第二招:不畏舌战,规划更美好的未来
入城之后,张麻子与汤师爷共谋捞钱大计,汤师爷掐着过去招摇撞骗的步数,左算右算总觉得此城过于贫瘠,百姓油水太干,若要捞钱一定得看恶霸黄四郎的脸色,土匪出身的张麻子甚为不悦,怎么当个官,好处还得跟富商乞讨得来?
「买官当县长还真的是跪着要饭,就這,多少人想跪还没这门子呢」,汤师爷说。
「但我是想站着,也把钱挣了。(掏枪)这个加这个(掏县长印),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张麻子说。
张麻子展现的是「我有方向、我有计划,跟着我有饭吃」。
身为一个主管,拥有聪明的下属绝对是宝,请好好珍惜,得到他们的信任绝对至关重要,取得信任的其中两条途径,就是「说服」与「清楚的未来」。
张麻子做了三件事:一认真听进去下属的分析与规划,二盘点自己手上资源,三从中找寻生机,规划一个下属没想过的、吸引人的未来可能。
张麻子态度坦然,说服师爷共进,反观竞争无与伦比激烈的现世,张麻子做的三件事,也是你平日带兵需要做的三件事。
#第三招:有勇有谋,跟他一起冒险
主管最让人诟病的是只动一张嘴,虽然理解这是日理万机的主管必然,但有时就是会让下属心里犯嘀咕,特别是遭遇险境,这時也正是主管收服民心的时刻。
《让子弹飞》第一次主角对决,是黄四郎在自家宴请张麻子,这座重兵驻守、固若金汤的碉堡,总像个进得去、不见得出得来的鸿门宴,张麻子没怕,带着汤师爷准时赴宴。
其间张麻子了解汤师爷舌灿莲花的优势,以及装疯卖傻、模糊其词的功力,不断顺势丢球给师爷,自己负责起头,师爷协同收尾,莫名其妙的就引黄四郎入局,并且顺带拿走两颗价值连城的宝石。
张麻子这一回展现的是「我们一起面对,我敢带着你进门,也有能力带得了你安然出门」。这句话若再翻译翻译,就是:我跟你站在一起,要享福一起享福,要死一起死。如果你们能够共度一场又一场的难关,下属理所当然愿意为你卖命啰。
#第四招:「重诺」永远是信任的基石
教育小小孩的时候,我们都会提醒大人,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然常常把小事认做跟天一样大的小小孩,瞬间就要不爱你了。其实在尚未稳定的关系之中,都是如此,包括职场里的上下属关系。
《让子弹飞》里第一个高潮,是张麻子的干儿子被黄四郎算计,自残而亡,张麻子承诺复仇,其后即便再怎么占上风,黄四郎再怎么铺陈台阶,金银财宝、女人民意都到了嘴边,张麻子还是不肯弃守复仇的诺言。
张麻子展现的是「我说到做到,你可以相信我」,这段承诺虽然不是他与师爷的承诺,但却让师爷见识到张麻子的话可以相信。
出外打拼难免遇到委屈,身居后勤深处的主管,只能动一张嘴,有时也莫可奈何,但如果说出的承诺都能信守,其实也拥有一种厚重的力量。
#第五招:不盖你的,就是真心为他好
虽然说职场砍杀阵阵,真心不易,但是身为比较有资源、比较强壮的主管,还是需要练习主动付出真心,让层级关系趋向健康自然。
「这一次,我要是回来,你就跟我跑,要是不回来,你就自己跑」,张麻子安排师爷后路。
「拿了这一百八十万两,六子和夫人的命都算还了,你不是真的要跟黄四郎玩命吧」,汤师爷感叹劝退。
张麻子展现的「我真心为你好,为了你这个朋友」。
「别回鹅城了」,这是汤师爷最后跟张麻子说的话,也是难得的真话,最后张麻子还是得到了汤师爷的真心。
这也是层级关系中最高深的一层啊。
有人说《让子弹飞》是一部无法划分类型的电影,剧情不够合理则是这部片的硬伤,美化的故事、失去细节的情节像是一部成人版卡通,但你就是会被它的节奏感催促着,被姜文、葛优、周润发拳拳到肉的表演,吸引着,发笑着,着迷着。
而故事里充满隐喻的桥段,更是让网友津津乐道,有人解析电影里「白马拉火车」意指马克斯主义所拉引的中国;黄四郎豢养的长工死士,欢迎张麻子时「抓裤当」的动作,意旨「党中央」,而其中穿针引线的窑姐花姐,则是黄四郎派去的卧底,而最后黄四郎到底死了没有?其中微妙的台词与光影,都是网友热议话题。
精致的隐喻让《让子弹飞》注定成为一代巨作,其中启发我们的「主管学」有幾分深意,但如果你是下属,遇到主管使计,先不要排斥,因為代表著你也有值得用計收服的價值,也有你上位的機會。
不过啊不过,我们都先别说那些了,这出戏最動人的…………,当然就是姜文充满磁性、迷死人不偿命的声音啊,让我们再让子弹飞一下吧(醉醉醉醉醉醉醉醉醉醉)。
大家好像对于那个凉粉老板大都是鄙视和无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被六子的枪指着头,但当家人被威胁的时候,老板的屈服其实是准备用自己的死换家人的安全,即将被黄四郎处死时也一样。
他无知,懦弱,屈于强权,但是,他做到了一点,哪怕死,也要保护自己的家人。
这事儿吧我觉得又回到那句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确定的答案,要是想知道编剧的想法可以直接问编剧去。我是这样看的。
麻子的目标就是要打倒黄四郎,最终将黄四郎的财富藏富于民,跳过荒诞的手法不看,结果是民众对黄四郎的财富疯抢,就连麻子坐的椅子都被人抢去,这说明人们并不感激张麻子,回到荒诞的手法来看,人们并不是有觉悟有胆气要革命,最终的成功是因为张麻子的智慧,这就引发了一个想法就是现在一个睿智的领袖给了人民财富,给了人们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是人们不记好,只是关注自己如何能在这次大潮中捞得更多的财富,那么最终就会有另外的李四郎王四郎出来继续压迫人们,这就是说有可能是底层人讨厌高层,然后往上爬,到了高位继续压迫下层,这就是一个很不好的循环了。
补充一个小细节~
在影片开头的时候鹅城墙上张麻子的通缉令
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眼熟?
我觉得在这个地方隐喻张牧之就是像明太祖一样改朝换代的帝王,其他的前面说的已经很清楚了,若果我说的不对 请指正
革命胜利了,革命党没有了。--张骞
我只对几个镜头印象深刻
1.马拉火车车厢,完全是一个绝妙的政治讽刺。好比很多央企国企,名义上是现代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实际上权利中心的董事会却没有党委会有权利。表面上看着是现代化漂亮的火车箱,实际上核心动力驱动却是守旧的马车
2.鹅城前县长已经把税款预售到2000年以后了。这个政治讽刺,好比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大肆卖地,然后下任市长上任了,发现,我靠,没地可卖了,弟兄们没工资可发了。
3.姜文带着弟兄们干倒了黄四郎以后,你们注意过吗?她那几个兄弟依然做着马拉火车车厢走了,姜文问他们去哪?他们曰“去浦东”。寓意革命的确成功了,推翻了黄四郎,可是依然是保守守旧的思维,他们依然延续之前的县长,用马拉火车车厢。
4.姜文坐在一个凳子上抽烟,一个傻子过来要姜文的凳子。这个镜头更有讽刺意味,某些老百姓也很贪婪,只不过没有人家黄四郎的能力而已。一旦给他们机会了,他们也可以很贪婪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你的名字不好看?
※如何評價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奪得第 88 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春光乍泄里的黑白镜头部分用意是什么?
※如何評價電影《驚天魔盜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