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上的零和遊戲只能增加個人財富,毫無社會價值」這種說法合理嗎?

比如一些金融衍生品,就是把財富從一個口袋拿到另一個口袋,並不增加財富,所以不能win-win,只能謀取私利,對人類毫無貢獻。
這種說法貌似合理,我又無法反駁。各位如何看待?


金融市場的社會價值@findtea已說得很好了。

我思考一下金融市場是不是零和遊戲呢?
長期看,只要實體經濟(企業)持續增長,就不是一個零和遊戲。
而在短時間內其實是傾向零和遊戲,畢竟大多數人都不會持貨很久。

短時間大家都是著眼於價格的的浮動。
而一間企業的價值在短時間內變動是很少的。
所以短時間內金融市場是傾向零和遊戲。

你賺的是別人的錢,而不是企業所增加或減少的價值
也就是說金融市場對不同風格的投資者而言,性質是不同的,
對短抄的投機客而言,市場是傾向零和遊戲,而對價值投資者而言則不是。


引用一下margin call里Will對Seth說的那段話的大意:人們藉助銀行和各種金融產品帶來的福利住豪宅開名車過著他們根本負擔不起的生活,但是一旦發生危機就會把所有責任都歸咎到銀行家的身上。

貸款買房就是金融業發展給普通平民帶來的貢獻。沒有銀行貸款,工薪階層憑什麼能住得起幾百萬的房子?而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將住房抵押貸款(MBS)賣給投資者(資產證券化的過程增加了流動性),獲得更多資金來貸款給更多人讓他們能夠買得起房,這難道不是衍生品帶來的好處?

其實衍生品原本的功能都是為了降低(或者說對沖hedge)投資風險而生的,只是因為槓桿高很多人拿它進行套利罷了。

學遠期合同的時候的經典案例就是遠期合同能幫助種大豆的農民保證大豆的3個月後的交易價格,以防到時候因為不可控因素大豆價格暴跌造成損失。
期貨也是如此,用股指期貨和現金合成的股票和債券讓投資者可以靈活地調整資產組合里的資產比例省去一筆交易費用。

這些都是金融所帶來的好處。而衍生品帶來的風險大多是由於監管不力造成的(08年金融危機也是因為大量貸款被貸給了無力還款的人),衍生品本身沒有錯,唯一值得討論的是機構投資者能否用普通用戶的存款來進行高風險套利活動。


金融本身當然不創造財富。唯一創造財富的工作就是生產。

但是生產不可能憑空完成,它需要預先投資。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錢進行投資。一個有很好的商業模式的企業,如果沒有足夠的投資,也是不能夠創造財富的。

金融業的作用,就是把零散的資本投入到產出效率最高的地方去,這樣不但增強了社會的資本利用效率,也加強了整個社會的生產能力。

因此,看待金融業,不能單獨看它本身,要看它產生的社會效益。如果一個社會經濟停滯,沒有財富凈增長,那麼金融業當然是一個零和博弈。如果金融業能促使社會生產力提高,那麼大家收入都增加了,這顯然就不是一個零和博弈。


額。。。這麼多回答似乎都沒怎麼切中要害嘛!金融考研黨怒答一下!
裘國根捐母校2億元揭秘:代為理財 年收益保底5%_網易財經
今年四五月份時,學校的金融投資論壇第一講主講嘉賓請來了我們的院友裘國根先生,提問環節恰好有一個學生提了lz類似的問題(股市是個零和博弈,有什麼意義?),裘國根先生作了解釋,後來上投行課程時老師遺憾地說提這問題的孩子連金融的門都沒進,當時我後庭一緊。。。因為我覺得我也有同感(真羞愧)。。。
參考老師們和裘國根先生的觀點,以及專業課程,我來總結一下。

金融市場按照融資期限分類,可以分為貨幣市場(一年以下)和資本市場(一年以上),貨幣市場主要是解決流動性問題,包括票據貼現市場、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短期債券市場、大額存單市場、回購市場;資本市場主要是解決擴大再生產所需的融資問題,包括長期借貸市場、有價證券市場(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

金融市場的作用在於依靠價格信號,引導資源在不同部門之間流動並實現自願的有效配置,具體包括三項核心作用:資源配置、風險交易、跨期選擇。

那麼,金融市場是一個零和博弈的市場嗎?權益市場(股市)不是零和博弈的市場,衍生品市場是的。這是裘國根先生原話。聯繫專業知識,可以推斷,其他市場也是零和博弈市場。股市為什麼不是零和博弈市場?因為當股價上漲時,可能實現所有人都受益,共贏;當股價下跌時,也可能所有人都受損,共輸。

如圖,這種情況最簡單,任何時點買入、賣出的投資者都獲益了!顯然,這是理想情況,那麼看個更現實的。

A點買入的投資者無論在哪一點賣出,都獲益。苦逼的是,B點買入,在C點及之前賣出,就會虧損。這些投資者受損了。此時,從微觀上來說確實沒有實現共贏。但是從宏觀上看,D點時公司市值大大高於之前,在D點之前任何時點買入的投資者不都賺了么!

無論哪種情況,只要在股價上漲階段,股市確實增加了財富;反之,減少。舉個極端例子,今天股價10元,收盤後出台利好政策,明天開盤股價封停,直接11元。那麼這家公司市值確實秒增10%!!對,你可以認為是憑空增加了財富!這是零和博弈么!當然不是!所有持有這隻股票的人都增加了10%的收益!沒有人受損(就算你是20元買入,但就現在的時點來看,你確實從10元變成了11元,增加收益10%)!不要覺得,股票買賣就是買者的錢進入了賣者的口袋。再舉個極端例子,你持有股票的公司因為重大事件不得不退市了(不許腦補光大。。。我悲劇地持有光大呢。。),退市會使股價強烈縮水,這時候,所有持有該公司股票的人都大大受到了損失,沒有贏家(不考慮做空)。

以上解釋了股市為什麼不是零和博弈市場。下面解釋其他市場。

其他市場是零和博弈市場,是否意味著它們沒有意義呢?不是!別忘了資源配置、風險交易、跨期選擇是金融市場的核心功能。銀行貸款和債券典型地起到了資源配置的作用,將一些部門富餘資金轉移到需求資金的部門,根據邊際收益遞減原理,這樣可以提高資金利用效率。舉個例子,你有四瓶飲料,每喝一瓶效用都在遞減吧。但是你喝兩瓶,然後給朋友兩瓶,這樣這個兩人社會的福利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就高於你一人喝四瓶。也可以用這個例子解釋跨期選擇。你要求朋友明天還你兩瓶半,這樣你犧牲今天消費為代價,潤滑了你的消費曲線,保證了明天的消費,你一生(兩天)的效用提高了。

風險交易的作用特別適合用衍生品市場來說。許多人覺得衍生品市場作為純粹的零和博弈市場,毫無意義,這是不對的,因為它在交易風險。某家企業預測將來匯率會跌,為了防止由此帶來的損失,買個看跌期權,可是市場上大家想法很不一致,有人認為會漲,所以他願意賣給你這個期權,賺期權費,承擔下跌風險,這時就是在交易和轉移風險,有了這個期權,企業就可以安心生產經營銷售,因為匯率下跌的風險已經規避了。由此避免了不確定性對於經濟生活的擾亂。

綜上,lz引用的說法不對。金融市場中,股市不是零和博弈,可以win-win,可以增加人類財富;其他市場是零和博弈,但是依然有巨大的意義,而且,這些市場不能直接增加財富並不意味著社會財富不會增加。


比如,在兩人社會,你給了朋友兩瓶飲料後,金融市場的作用就完成了,這個過程中財富沒有產生。財富增加是在金融市場之外產生的(他喝了飲料)。就像衍生品市場,我買了匯率的期權,對沖了風險,這時金融市場的作用完成,財富沒有增加。但是我現在因為不害怕匯率波動造成影響,所以擴大了生產,社會財富增加了。財富增加的過程不是在金融市場完成的,是之後。

強調一點,金融市場的作用與其效率有很大關係,一個有效的金融市場才是有意義的、對經濟有益處的,我國股市顯然是無效的(運用有效市場假說進行的實證研究多了去了),主要目的在於剝削投資者,為改革支付成本(比如給很多國企融資,改善資產負債表,例如四大行)。隨著時間推移,它的有效性有進步,但還沒有達到弱有效。


參考書目:黃達 《金融學》(第三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以前寫論文參考的諸多paper,多發在《經濟研究》、《金融研究》等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破除勞動價值論的影響。我們從小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勞動創造價值,後來發現現實世界好像不是那麼回事,所以會有各種疑問。目前得票最多的@MrToyy的答案說「單純的交易並不創造財富,生產過程才創造財富」是不正確的。一個東西的價值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對於不同的人都是不同的。當雙方在平等自由、不存在脅迫的前提下做出交換時,只有當雙方都得到對自己更有價值的東西,交換才能發生。所以這樣的交換是雙贏的,而不是零和的。比如在古時候一個漁夫用一條魚和一個瓦匠交換了一個罐子,那是因為對漁夫來說罐子更有價值,對瓦匠來說魚更有價值。所以交換讓雙方都得到了更多的價值,交換創造了財富。

接著說金融的社會價值和對人類的貢獻。金融市場對人類社會的最大貢獻是優化資本的配置,資本通過金融市場的各種交易流向效率更高的地方。比如在股票市場最常見的現象是人們把業績下滑的公司的股票賣掉(導致股價下跌),併購買對未來預期較高的公司的股票(導致股價上漲),其實就是資本從投資回報率低(效率低)的地方流向投資回報率高(效率高)的地方。對整個社會來說,金融市場使得優秀的公司和項目能夠得到充裕的資金支持,而劣質的企業受到淘汰。所以金融市場在人類社會的財富創造中起著重大的作用。


就算只是將財富從一個口袋轉向另一個口袋,也能夠提高總效用。1萬塊對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或者一個食利者和一個創業者的效用完全不一樣。哪怕是對同一個人來說,在你亟需1萬塊治病救命的時候得到一筆貸款,但你同時也必須以未來的勞動報酬來償還本息,這會沒有社會價值么?具體到金融衍生品,自願交易的雙方都是為了滿足了自己的風險偏好,至少在交易時是win-win的。


金融市場最基本的職能是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誠然,從當前資源總量看是個零和博弈。但是,不同的市場參與者利用資源的能力是有差別的,從而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不盡相同。
通俗點,給馬車和汽車同樣一罐汽油,效果能一樣?


類似槍
可以主動殺人,也可以被動保護自己。

對於宇宙整體來說,
根據我自己感覺的守恆定理,
只要有贏必然有輸的一方。

歷史上,英國政府聯合海盜出海搶劫,雙贏吧,誰輸了呢?
皇家海盜_百度百科
請問老鼠被弓形蟲感染,自我感覺良好而不害怕貓,貓吃了老鼠飽腹,三贏吧,誰輸了呢?
弓形蟲可操控寄生老鼠大腦不怕貓(圖)_科學探索

轉基因食品種植面積大,原始的產量低的作物面積就小。
農藥保護了作物不受昆蟲啃食,不受病菌侵害,昆蟲是不是又要死掉一批呢?病菌是不是要淘汰一批呢?

金融市場上的零和遊戲只能增加個人財富,毫無社會價值。

增加個人財富,這不是社會價值?

只能謀取私利,對人類毫無貢獻。

人類在世就是為自己謀取私利,
蒼蠅,老鼠,蚊子,蟑螂因為傷害了人類的利益,
而被定義為四害。


如果說把財富從一個口袋拿到另一個口袋,就不叫創造財富。那麼,最基本的交易--購買東西也是財富從一個口袋到了另一個口袋,財富並不增加,這也是零和遊戲,是不是可以說任何交易都沒有意義了?
嗯,這道理說起來好像對,但你肯定隱隱覺得哪裡沒對。
財富是怎麼創造的?單純的交易並不創造財富,這是肯定的。生產過程才創造財富。
生產者生產出產品,創造財富的過程是生產,後面的交易只是變換財富的存在形式。
金融衍生品是風險管理產品。金融系統把它創造出來,以供不同風險管理目的的購買者使用。這個財富的創造過程在於設計和兜售衍生品,後面的交易也只是變換財富的存在形式。


金融的社會價值在於調整餘缺,就算是零和的也不僅僅增加個人財富,....
而且大部分情況下不是零和的,...某個微觀事件上可能出現了零和和雙輸,但是在金融市場和經濟共同得到發展的情況下零和是不存在的
從現在來看,短短 10 年美國就產生了一次金融危機,那麼 1999 年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是否是錯誤的?


按照 Ray Dalio 的宏觀經濟運行框架,金融可以增加 Total$, 如果整個社會的錢多了,就可以刺激需求,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金融也可以提高生產力,比如一個村子可以通過「集資」來購買拖拉機,這樣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的提高又可以把錢賺回來,最後錢沒少,生產力提高了。沒有「集資」這種金融工具的村子,相對而言就要遠遠落後。

此外,金融不光可以提高生產力,還可以用來打仗。美國的南北戰爭,北方發行了大量的債券,這是北方最後取勝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和普通商品的交易性質並不一樣,所以其他很多回答站在資源配置的角度,其實並不確切。

金融衍生品的範圍太大,我們就先拿股票市場來說。企業既然已經經過首輪IPO上市了,那麼其股份在市場上的流通一般並不對企業生產本身帶來任何影響。那麼股票市場對於整個社會是否沒有價值?

我認為不是這樣的。
設想你是一名想要投資參股某創業公司的投資人,你必然會考慮到今後的資金回籠的問題。如果沒有股票市場,一定會存在今後費時費力尋找願意收購你手中股份的其他投資人,還不能保證收購價是否反映其真實市場價值。這樣你在參股一家公司的時候必然會有重重顧慮,這對公司企業的融資都是相當不利的。股票市場的作用就是提升資金流動性,減少投資人的資金流動成本,減少實業的融資難度


謝邀請,的確我比較適合這種入門科普,其他答友都回答的太專業了。
解題:題主被總量不變這個概念給混淆了(總量不變、質量守恆、能量守恆是物理概念,被惡意引用了),在其他答友的回答中已經說明了經濟總量是起伏變化的。按著題主朋友的邏輯,舉個例子,蘋果手機就是一堆鋁材和玻璃等,為什麼賣這麼貴,不就是材料的重新組合么,毫無社會價值。概念的混淆使這個問題很難成為一個問題。

「金融市場上的零和遊戲只能增加個人財富,毫無社會價值」這種說法合理嗎?」,按著題主的表達的意思,個人理解應該改為「金融市場是零和遊戲,只能增加個人財富,對社會總財富的增長毫無意義「。
咱們嘗試著分解為以下幾個命題。
A,金融市場上能增加個人財富。(我贊同觀點,舉例法即可證明)
B,金融市場對社會總財富的增長毫無意義。(零和遊戲是個概念,存在社會價值)
C,金融市場是零和遊戲。(B和C基本上是一個命題)

咱們試著證明BC觀點。
社會總財富的增長依靠什麼?
第一是科技革命,新生事物不斷的產生。康熙時代是沒有手機的,康熙理所應當的願意為3台手機支付500兩白銀。那麼科技所產生的新事物就是增加了財富的總量。
第二是物資的調配(系統和生產組織方式的更新),同樣的一杯水,沙漠和下雨天價值當然不一樣。如果這個理解不了,運輸存在價值(但是產品的數量和種類並沒有增加)。

那麼金融市場對科技的進步和物資的調配是否毫無意義?

第一金融市場對科技的進步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研發人員、實驗場地等等都需要資金?而在金融市場的支持下,科技或者新事物更容易被創造和發現,在金融市場的支持下,醫藥廠商融到資金開發新葯,科技公司融到資金開發VR等等。籌錢、燒錢、燒出東西,改變生活。這個觀點很好被證明。

第二金融市場對物資的調配具有重要意義。這個更不用講了,運輸靠油價,飛機公司通過原油金融產品來對沖油價風險,以便能夠穩定長久經營。中國汽車市場廣袤,汽車公司蜂擁而上,產能爆棚。當然金融市場有利有弊,也有可能產生過剩。

題主這裡瞎扯下:
什麼是價值的?
常見的有:
A節約時間(勞動力、消費者,即一寸光陰一寸金)。
B解放勞動力(機械化、電氣化,本質還是解放了時間)。
C提升效率(節約能源、物資等等)
D物理和精神的價值。

這個問題更值得探討,枚舉足夠多,也許就能得出價值是什麼?價值一定程度代表了方向,就是目的,也回答了人活著為了什麼?就是到哪兒去的問題。


主觀價值論認為,當交易雙方認為對方產品的價值大於自己的產品時,才會發生交換行為,只要是自願交換實現,雙方都會得到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產品。交易雙方的福利是一起提升的,如果交換雙方認為對方產品和自己產品價值相等,則不會發生交換行為,所以沒有零和遊戲一說,只要是發生了自願基礎下的交易,就是雙贏的。


Summer說:「綜上,lz引用的說法不對。金融市場中,股市不是零和博弈,可以win-win,可以增加人類財富;其他市場是零和博弈,但是依然有巨大的意義,而且,這些市場不能直接增加財富並不意味著社會財富不會增加。」
這個回答個人覺得概括的比較完整了。但summer只言其利,未言其弊。
我嘗試反面破題來深化樓主的問題。
「金融市場上的零和遊戲只能增加個人財富,毫無社會價值?」
豈止是毫無社會價值,當前社會價值實際是負!
在有summer之利的情況下,為何最後total社會價值還是負的?因為財富集中到了富人,中產縮水,窮人更窮,社會消費不足;同時虛擬經濟臃腫,實體經濟未得到應有的資源和回報率。不管中國美國,互聯網泡沫之後的發展都符合這個模型(利率被長期、人為壓低)。
這種財富分布的趨勢,在股市裡尚不算嚴重,但在其它金融衍生品市場(如外匯、大宗商品等等)中,則顯著的對散戶不利(這裡散戶主要是中產,窮人還夠不上)。
當然,散戶根本不應該參加到這麼高風險的領域,散戶本身有非常大的責任,多數人不具備親自投資的能力。(A股9成虧,融資融券上次看到的數據是6成虧,美國本身散戶參與度就低,好像低於20%。大量美國中產既沒有參與本輪金融資產的恢復從中獲益,即便有幸參與的勝率也遠遠低於富人從而統計上長期處於不利的位置。)
但當今的金融市場制度安排中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主要責任有2:
1. 長期的低利率(責任在央行和美聯儲)。
如果利率不錯,債券、銀行和其它理財產品的收益更好,則可能更少的人會被迫參與到金融交易的市場中去。比現在好過一點點。(加入的人還是死的很慘)。
即便美聯儲有足夠的其他理由來壓低利率,在釋放流動性的時候也要考慮雨露均沾,讓至少每個美國國民收益,而非只是讓大金融機構從流動性中獲益。(可以從反貨幣稅等角度設計全面減稅的方案。)
2. 混業經營限制(格拉斯法案)的打破。
金融機構變得更強大,商業銀行成了投行的堅實後盾,而投行有更多的資本和信息去金融市場上收割散戶。

在這兩個問題不解決的情況下,雖然有summer所言之利,我覺得弊還是更大,所以最後total的社會價值是負的。
因此,看到沃克爾法則開始生效,看到高盛把自營部門剝離集團,還是值得高興的(雖然賣給的最後還是前同行,換湯不換藥,但能換湯也算是進步了。)


以下描述以證券市場為例,但擴散到整個金融市場,其本質是一樣的。

首先給出答案:金融市場的存在肯定是有益於社會的。

具體分析:
我理解的金融市場分為兩部分:本質和現狀


1,本質:金融市場的本質是通過一個公開自由的市場對社會財富進行最高效合理的分配。例如證券市場,通過信息公開,好公司會受人追捧,人們爭相購買其股票,其獲得更多資金髮展出更多好的產品與服務;一旦公司的產品出問題,人們就拋棄他的股票,迫使其儘快修正自己的錯誤。資金不斷流向好公司(產品更好,回報更高),流出壞公司,讓錢去到生產效率最高的地方,這就是合理運用資金的過程,而這對於全社會都是大大有益的。
舉個例子:你有一筆私房錢,你有2個選擇:1,放著。2,投資。你覺得放著也只會被老婆查抄,於是決定投資。此時你面臨兩種情況:1,沒有公開證券市場。你只能幹瞪眼。2,有證券市場可以公開流通股票。於是你跑到股票市場,你再次面臨選擇:有好多行業好多公司可以選擇。你想了一想決定買汽車股票,於是你查了一堆資料,發現上汽集團的車質量最佳銷量最好,而其他公司生產出來的只是四個輪子加一個沙發。最後你決定買入上汽的股票。上汽通過股市募集到比其他公司更多的資金,就能開發出更多更好的車子,同時還更便宜。於是你手裡的錢,原來只能買破車,現在卻買得起上汽了,市場上的車的質量就越來越高了。
於是你的股票越來越值錢,你的財富增長了;市場上車的質量越來越高,還越來越便宜,你的生活品質提高了;因為你上繳的錢越來越多,你的老婆把你的零花錢從13提到250了。這就是整個社會福祉提高的體現啊!!
當然,如果上汽的車爛了,這過程就會轉移到其他公司,但對社會來說是一樣的。

以上就是證券市場的資金調節作用,也是其社會價值之所在。

2,現狀:高度的競爭、貪婪、信息壁壘、投機的高收益,使得金融市場偏離其本該發揮的調節資金使用效率的作用。
對於投機客而言,公司的存在,只是為他們炒股票提供了載體。
對於投機而言,不存在有發展潛力的公司,只存在會漲價的股票。這種漲價的動力,可以是內生的(公司有利好),可以是外生的(政策有利好),也可以是虛擬的(炮製各類利好短期獲利)。
換句話說,此時的股價,體現的並不是對公司本質的判斷,而是人們對股價走勢的預期。這就偏離了第一點提到的證券市場的本質。
此時的證券市場,確實就變成了一個博弈場,一個金錢遊戲,也就接近於你所說的那種情況了。


當然,真正的現實情況,沒有在以上任何一個端點駐留。
現實總是在天堂和地獄之間。


1.看零和游對參與者是否帶來因金錢收益以外愉悅。有的話就是產生效用的,那就是價值。
2.零和遊戲可能會拉動相關產業,從而產生價值
3.此外,由於邊際遞減效應,財物可能由更大的邊際向更小的邊際流動,僅僅是單純的零和遊戲也是可能增加價值的。


誰說零和不能創造社會價值了啊?!!!
零和博弈是在貨幣財富層面,指一人所獲得的貨幣財富等於另外一人同等貨幣財富的損失。
根據零和博弈在貨幣財富層面的定義,衍生品市場當然是零和的。正和的遊戲只存在於我們通常認為的價值投資當中。
但是,
誰說零和不能創造社會價值了啊?!!!
保險其實也是零和的啊,因為只要人的經濟行為存在,就一定會有風險,風險只有三種處理方式:分散、轉移、對沖。風險唯獨不可消滅。處理風險不得不涉及零和。
所謂的社會價值並不完全依賴於貨幣財富,還有風險管理。這通常體現在兩個層面:
1. 當A不願意承擔風險而B願意承擔風險時,A支付給B一筆保費,這樣無論風險是否發生,A和B均是零和,但這是多麼偉大的創新啊,通過貨幣財富的零和轉移了風險。(至於B為什麼願意承擔風險,可以參考保險公司)
2. 不同個人的時間偏好不同,有些人時間的機會成本高,有些人則低。所以這表現為資產價格在不同時間的折現率不同。甚至有些人的資產價格的折現率是負的(比如著急用錢,即使折價也願意出售)。這時,這裡的零和博弈價值就體現在滿足不同投資者的時間偏好上。(為什麼人們的時間偏好不同?因為人們的預期不同,面臨的機會成本不同,時間本就是風險的溫床)


目前回答基本都是錯的。
首先看,金融市場屬於一種交易。與很多人想的不同,不只是生產創造價值,交易本身也創造了價值。
先mark,稍後詳解。


是這樣子的。假如,現在蘋果和微軟(當然現在它倆都不缺錢)同時向你借1億美金,你借給誰呢?
假如你借給蘋果,它拿這錢去生產物美價廉的ipad,大家都來哄搶,賺了不少錢,蘋果也會分給你一份。
假如你借給微軟,它拿去生產surface,結果一台都沒賣出去,全爛倉庫里了,你的錢也就打水漂了。
表面上看都是1億美元,但結果是不同的,你投給了蘋果,蘋果的股價上漲,你的財富增加,這是你應得的回報,因為你把錢放置在了最需要它的地方。
把錢以合適的價格給最需要的人,讓錢的效用最大化,這就是金融的生產力,沒有金融,就沒有今天美國的強大。
那些所謂的零和遊戲,其實也是將錢轉移到了最需要它的地方,給了最需要它的人,這是一種無形的生產力。
以上純屬胡扯


推薦閱讀:

外匯交易中的槓桿是怎麼一回事?
如何入門金融學?
香港金融風暴時中央政府做了什麼?發揮了什麼作用?有根據嗎?
學金融為什麼會考試但和別人探討還是不行?
股票價格真的能預測嗎?

TAG:金融學 | 經濟 | 社會價值 | 金融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