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以一部電影為例說說導演的功力是如何體現的?

謝謝大家的回答,我現在發現原來我提了這麼一個耗卡路里的問題。尤其感謝@黑色菠蘿


小心,這個人又要來吹《殺人回憶》了。

雨夜送傘這場戲,拉完片才能清晰地發現,鏡頭1和鏡頭3對仗,鏡頭2是「句內對」,鏡頭4和鏡頭7對仗,鏡頭5和鏡頭6對仗,最後八個鏡頭是交叉韻「ABABCDCD」。

邏輯的盡頭是詩,詩的盡頭是邏輯。

這場戲開始於46分37秒。

故事情節:因為夜間忽然下雨,一名女子外出給人送傘。

-

鏡頭1

她唱著歌,壯著膽兒,在雨夜的農田裡穿行。

這場戲的第一個鏡頭。

這一個軌左的鏡頭,從向左悠悠夜行女子手中持著的強光電筒,移向了黑魆魆的廣袤稻田。

看上去很普通的一個鏡頭,從近景切到遠景,人物切到環境,清晰地用意象告訴你,這個女子在踏入一片未知的黑暗。

這鏡頭語言的效率,高得可怕。

-

鏡頭2

接下來這個鏡頭才是天才之作。

向著鏡頭方向走來的女子漫不經心地哼著曲兒,忽然聽到田野里不知何處,竟傳來給她伴奏的口哨聲……女子嚇得馬上止住了腳步。

女子把電筒的光柱向畫面左邊掃去,鏡頭跟著往左一搖,只看見風吹雨打中的靜謐稻田。

聽不到那口哨聲了。莫非剛剛只是幻覺?

女子再將光柱掃向畫面右邊的稻田,鏡頭向右搖回,卻沒有展示右側的稻田,而是鎖住了下圖這樣一個構圖。為什麼要這樣處理?是為了鋪墊接下來的神來之筆。

當女子的手電筒照向右側熟穗的稻田,在她沒看到的那一側,廣袤的稻浪中,遠遠地,一團黑漆漆的人影靜靜立起,又暗暗伏下。

很多在網上觀看本片的朋友可能都錯過了這個精彩細節,但如果你是在大銀幕上觀看的,或者看的是高清資源,一定會為這個毫不知情的女子感受到一種揪心的關切。

遠景里這樣一個模糊的輪廓,沒有任何細節,卻比任何恐怖的兇手、兇殺、兇器的特寫鏡頭都恐怖。我們怕鬼甚於怕虎——因為老虎是有形的,而鬼,卻因為無形,而承載了我們自己想像出的極致恐怖。

我知道,如果我是小時候看到這個鏡頭,我晚上一定睡不著覺了。

-

鏡頭3

接下來是這場戲的第三個鏡頭。與第一個鏡頭一樣,軌左,但展示順序與第一個鏡頭相反。首先出鏡的是稻田,而且跟第一個鏡頭的出點不一樣。這一次展示的稻田,是在焦外的,是模糊的,蒙上了一層惶恐的氣息。

女子撐著傘匆匆由右邊入畫,一邊走一邊不時回顧,臉上寫滿緊張。

這裡有道簡單的物理題。第一個鏡頭裡,攝影機向左慢慢移動,超過了向左前行的女子。第三個鏡頭裡,攝影機同樣向左慢慢移動,被向左前行的女子趕上。兩個鏡頭裡,機器的運動速度大致相當,則說明——?

對,女子的行走速度前後有了顯著變化。

堪稱教科書式的鏡頭語言。

-

鏡頭4

那鬼魅的口哨聲忽然又從身後傳來,稻田裡還有窸窸窣窣的不知所蹤的穿行聲,女子嚇得停下了腳步,轉過身來。

鏡頭運動是簡單的推鏡頭,演員與道具的運動卻恰到好處。就像第一個鏡頭裡用對焦變化來完成近景與遠景的切換,這個推鏡頭把一個開闊的空間忽然壓縮到一把黑傘下。

這才有了女子第一個表情特寫。

大氣不敢喘。

這樣的安排妙在何處?

對於這樣一個角色,一個沒有背景故事、忽然在影片中出現的人物,觀眾是不會對她產生任何共情的。而小景別的構圖是突出人物情緒的,如果在氣氛沒有營造起來的時候展示人物特寫,觀眾只會冷眼旁觀,沒有代入感。

而在這裡,導演生生憋到了危險、緊張的氣氛全部調動起來以後,才展示第一個特寫。

而這個時候,你已經覺得自己和這個女人「休戚相關」了。

-

鏡頭5、6

接下來的兩個鏡頭陰陽相合。

一個從危險環境的視角看受害者,一個從受害者的視角看危險環境。

一個低角度仰視,一個高角度俯瞰。

一個特寫襯遠景,一個遠景襯中景。

導演一直清晰地明白自己在做什麼。

-

鏡頭7

第七個鏡頭,長達25秒。

它的內容沒有第二個鏡頭那樣驚世駭俗,但其調度之流暢與高效帶給我的震撼,絲毫不亞於第二個鏡頭。

這個鏡頭的入點機位和第四個鏡頭的出點機位是一樣的。緊張得大氣也不敢喘的女子一低眉,攝影機鏡頭順著她的視線下搖——

她用拿電筒的右手去抓之前搭在左肘上的傘(因為她是去送傘的,所以走路時第二把傘勾在肘上)。

她右手取下傘後,單手同時握住了電筒和傘,然後握緊了拳頭。

人物做出了決定

然後攝影機往上搖回去,回到入畫時的構圖。在第四個鏡頭裡壓縮的空間就要展現它的意義了。

她把臉轉向遠端。傘於是慢慢讓開,壓縮的空間被打開,遠景顯現。

傘完全讓開,空間完全打開,焦點推到遠景。遠處工廠的燈火,是不能更直白的隱喻了:

到達彼岸,即是光明。

這就是為什麼,這女子撐的,一定得是一把黑色的傘

-

鏡頭8

第八個鏡頭是這場戲裡的分水嶺鏡頭。

前七個鏡頭,總時長100秒,平均每個鏡頭約14秒,最短的一個鏡頭也超過了5秒。

也就是說,剪輯的節奏相當之慢。

第八個鏡頭,呈現的是遠景,這個下定決心的人物,面對令人畏懼的環境,將何去何從?

悠長的配樂中驟然響起一陣急促的鼓點,女子拔腿便跑。

這場戲瞬間變奏。

-

鏡頭9-鏡頭16

接下來這組鏡頭,一共八個鏡頭,時長不到6秒。

前七個鏡頭,共100秒。

後八個鏡頭,加起來不到6秒。

鮮明的節奏對比。

這八個鏡頭,雖然像走馬燈一樣轉瞬即逝,其實條理依然很清晰。它其實是四個鏡頭切成了八塊,以「A、B、A、B、C、D、C、D」的順序呈現出來。

這八個一閃而過的鏡頭,每一個都是動態的,模糊的,甚至最後一個鏡頭裡真兇露出了正臉,卻也辨不清五官。這種畫面內容,配上變化迅速的剪輯,加上傳神的配樂,觀眾不由得不心生焦慮。

當所有人都在心中吶喊著「快跑快跑」的時候,那希望的鼓點卻戛然而止,一聲尖叫宣告結局。

犯罪的過程並沒有任何交待。這場戲就這樣結束了。

這同樣符合希區柯克關於電影懸念的解說:如果一個會議室里,忽然有一個定時炸彈爆炸了,其實這不是懸念片;而如果一個議室里,有一個定時炸彈,可是沒有人知道它在那兒,而倒計時卻在一分一秒地過去——這才是懸念片。所以奉俊昊導演用兩分鐘去表達被害倒計時,用兩秒鐘來表達被害,正是懸念表達的典範。

-

分析這一場兩分鐘的戲,只算得上管窺蠡測,但你大概能理解《殺人回憶》的導演控制是如何成熟到可怕的了。


我借花獻佛吧,在網路出現多年的技術貼
這次分析的是《末代皇帝》218分鐘版的1小時59分2秒處到2小時5分46秒處,短短6分鐘,花了我2個小時。這一段主要是說溥儀被革命趕出紫禁城的過程,我認為這是本片最重要的段落之一。
所有分析都在圖的下方,因為一些鏡頭連的很緊密,所以將他們放為一組
鏡頭1-12,溥儀與婉容等人在故宮裡面打網球,突然聽到了故宮外有很強而整齊的腳步聲。

第一個鏡頭是一個較長的鏡頭,主要是交代他們在打網球的事,第2到12都是他們聽到聲音後的反應等。

鏡頭2,3,4,5,6,這裡突然出現的聲音讓每個人都被孤立在各自的畫面里,為什麼這裡不用全景?你認為單人的表情特寫震撼些還是全景?

鏡頭8,終於全景出來了,剛才獨立的空間因為全景被聯繫到了一起,導演傳達給了我們信息「這是他們都要面對的。」這裡的全景大部分是敘事作用,因為人的表情若不是真的經歷,這麼多演員是不可能同時演很好的,於是把他們最好的那一個表情拿來放進特寫,然後全景來敘事,這才是剪輯的妙用!

這裡劇本讓婉容的褲子出了問題,突出的是她的緊張。(看看前面我寫了這麼多,是用台詞表現的么?這才是好電影。)



鏡頭13到35:革命軍進入故宮,告知溥儀他們被驅逐出故宮了, 溥儀命令婉容等人去收拾,並和R。J說了一段話。

鏡頭13A,13B,14A,14B,14C,14D。這是兩個長鏡頭,第13個鏡頭首先就用攝象機跟隨革命軍而不是用溥儀視角讓革命軍突然出現,這又是為什麼?剛才我說的兩種可能前一種是懸念,用那樣的方案,觀眾就會繼續跟著劇情走,剛才我們才和溥儀一起聽到了巨大的聲音猜想那些人是誰,現在我們可以繼續想「他們要幹嘛。」如果用後一種,那叫驚奇,可是我們都聽到聲音了,他們的突然出現就不突然了,那後一種肯定就不用噻。14鏡頭用的全景和仰拍,讓故宮的城牆在這時成了象徵物,溥儀被包圍了。 這是空間的利用。

鏡頭15,我們看到鏡頭14最後,是鄔君梅的角色和溥儀一起的,那為什麼15鏡頭是以表情擔心的陳冲為主體?是不是因為她才是溥儀的命中人呢?導演只用一個鏡頭就說清楚了

鏡頭20,21,鄔君梅的角色因為溥儀從她旁邊走過才進入畫面,並給了特寫,溥儀走過去時沒和她說一句話,而是去給離他更遠的陳冲說自己被驅逐的事,三個人的關係一下就明了了,而溥儀從鄔君梅旁走過,鄔君梅一直看著他最後看著他和陳冲兩人的鏡頭,加上溥傑,他們才是一家人,這2個鏡頭已經為以後三人的關係打下基礎。

鏡頭24,當溥儀知道自己是犯人並轉過去命令他們收東西準備離開故宮時,攝象機一直在他身後,只給陳冲等人正面,感覺這裡和《賓虛》里的耶穌有相同點,耶穌的正面從沒有現過,因為沒人可以扮演耶穌,而溥儀這時的表情我想除了真正的溥儀,是沒人可以演的。
25到34是溥儀和RJ一段對話的正反拍,但是其中有點很重要:

鏡頭28,29,看截圖我們都能知道,在RJ話還沒有說完時,就切換到了溥儀,很多RJ說話時,也是攝的溥儀,下面的字幕打出來的就是當時的話,這句話是RJ說的,切到溥儀是因為這句話對他的重要性,這句話之後,那個他小時侯就陪他的RJ也離開他了。所以鏡頭離溥儀的距離也是很遠的,而給RJ的是個普通的說話鏡頭。

鏡頭35,RJ和溥儀的關係已經由鏡頭說明了
鏡頭36-56,溥儀及家人在故宮門口上車,離開了故宮。

鏡頭36是一個很好看的縱深加弧線運動的鏡頭,這樣的配合總是很好看。

鏡頭37,38,這兩個鏡頭主要說的是光,在城門裡時,溥儀是在黑暗中的,象徵的是他現在,我們發現,自然光的照射下,故宮和故宮外(除了城牆)都是很亮的,於是這個光就被利用了,故宮裡的亮代表溥儀曾經的安樂,而外面照在他身上的卻是另一個世界的「自由」。

鏡頭40A,40B,41,鏡頭40A時,看上去除溥儀外,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畫面後方的背景上,但是我們看那道射在溥儀臉上的光,其實那讓觀眾覺得溥儀的注意力也在後方,其實他沒有側身,是攝象機側了,但是給視覺的信息確實溥儀側身了,而在聲音上,是那些兵在喊萬歲,溥儀能不側么?然後鏡頭拉上去,將士兵們的目標展示出來,再給溥儀一個特寫,就這兩鏡頭,什麼心境都出來了。

鏡頭47A,有好看的縱深和運動。

鏡頭47B,C,D,又是三人的關係,他們出來時是一起的,在C當中就是溥儀和陳冲兩人走的一邊,就把另一人隔開了,而就我前面分析的來看,導演一直把溥儀和陳冲用雙人鏡頭,這個信息就是「他們才是一對。」

鏡頭48,照其他人來看,灰溜溜地被趕走正常反應就像兩位女人一樣,望著兩邊,各有所思,但溥儀不一樣,他鎮定或故做鎮定地在玩球,起碼我們看出他還是有抱負的。

鏡頭52,53,同樣說明這個問題,溥儀有抱負,對故宮更有情。

鏡頭55,56,這個段落最後以故宮城門的全景結尾,也說明本片的故宮一段的終結,讓這個段落很有史詩氣勢。
特別注意,經過周老師論壇里的子川的回復,我發現了一個我以前沒有發現的錯誤,因為陳冲飾演的是正室,是皇后,所以按照封建常綱來說,溥儀是該先給皇后說的,這裡我沒有注意,陷入了一個陷阱。還要說明的是,在逼宮的那場戲中,只有溥儀和R。J兩人是從容不迫的,一個是曾經的皇帝,想保有威嚴,另一個是洋人,也是不同的,而且在畫面中,溥儀和R。J都是和眾人分隔開的,R。J一直在高處,溥儀一直在網球場,後來走時也是他一人在前,而且我們發現,不管是軍隊的自然身高比溥儀高還是R。J坐在高處,他們都是俯視溥儀的,而溥儀是俯視家眷和僕人們的,溥儀小時侯這麼矮,攝象機都要專門放低一點拍他,這顯出他地位的變化。
http://i.mtime.com/leechewchan/blog/1326644/

周傳基《法國販毒網》地面跟蹤段落鏡頭分析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5aac810100fqng.html
周傳基《法國販毒網》地面跟蹤段落鏡頭分析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5aac810100fqnh.html

憤怒的公牛劇本分析
http://i.mtime.com/leechewchan/blog/1318566/


這又是要拉片啊,還是拉一個全片啊,@鄧文博 你難為死我了。所以,我找了一個我最熟悉,也看過最多遍的電影來嘗試說一下:《盜火線》。不談什麼歷史,也不談什麼導演履歷,單獨說說導演在這部電影中的功力體現。
PS:從此以後,再不深夜拉片了!!!困哪!!!

先來致敬一下,我最愛的這部警匪動作片。

以上是《盜火線》的三個主流海報,三個海報的編排非常有意思:上半部分的內容都相同,但是下半部分卻採用了三個完全不同的畫面。

Highlight1:隔空心理戰
這段戲是文森和尼爾的首次較量。導演沒有讓雙方照面,在前面的段落中,兩個角色冷靜又智慧的形容已經非常足夠立體了,他們的首次較量本應該是火花四濺,但是導演卻用了一種別出心裁的處理方式:隔空心理戰。

全景下的城市,燈火通明。整個畫面冷暖色調都有,給人一種緊張又溫和的感覺。

在尼爾團伙的車駛過時,鏡頭在這個車廂停留了1-2秒。

緊張但時刻保持睿智的文森。

這個段落邁克爾·曼把鏡頭落在這個第N配角上近6秒的時間。此配角只有一個表情:輕聲呼氣。這個簡單的表演動作,讓前戲更加緊張。(指揮龍套表演的能力)

從頭到尾的惺惺相惜

6秒謎底的揭開

這這段戲裡,我覺得處理最值得稱道的就是文森和尼爾兩人的多次特寫」隔空對視「。仔細看兩個影帝的表情:阿爾·帕西諾嘴微微張開,眼神中透露出慌張和失落;羅伯特·德尼羅咬牙緊閉嘴唇,面色緊繃,雙眼如炬地盯著前方。一個失落,一個警惕。多麼簡單的表情啊,但真TM演得太棒了!!!再加上經過多次的來回特寫,你一張我一張。不用什麼火藥子彈,力道就出來了。
此外,光的運營也很巧妙:尼爾深處夜下陰暗中,但文森通過夜視設備觀察他的臉部表情。即使身處暗地,卻也已完全暴露在文森眼中。

highlight2:對話
這一段被影迷期待了很久(後來又輪到了《正義殺戮》),兩個「教父」同桌飆戲。相對來說,這兩位大Boss的鋒芒完全蓋過了編導。沒有什麼特殊的鏡頭語言處理。而當鏡頭手段退居次席的時候,就說明:劇本的魅力該發揮作用了。(不詳列了)

Highlight3:銀行劫案(史上最牛逼的街頭對戰)
這段戲開始前,插入了兩個短鏡頭,分別描述的是倆匪徒情人/妻兒的日常生活。接下來馬上就轉換成了短促的鼓聲和尼爾走入銀行的鏡頭。跳接非常快,甚至有點不適。預示著平靜將會被打破。

腳底跟拍之後即是銀行全景,向觀眾表明,尼爾此次行動的目標

鏡頭急速由遠及近,營造紀錄片的真實感覺

漫長的勝利路

微晃的主觀鏡頭,透露出了人物的緊張

一個人物動作的轉換,就讓人感受到了四面受敵的困境

尼爾短暫的慢鏡頭:睿智的尼爾在如此激烈的血拚之中仍保留著足夠的理智

Highlight4:舉重若輕的愛情戲

文森和老婆的床戲。翻滾的時候,先是文森上位,接著老婆掌控。但有短暫的一瞬,鏡頭出現了一次模糊。接著,女人捧著文森的臉。一些列的鏡頭和動作,都在暗示:文森和老婆之間存在矛盾。而且,觀影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段以床戲開始的愛情都沒有什麼好結果。

尼爾和情人的初識。以上截圖是一個連續的鏡頭,走位從後背繞道正前方,正和尼爾逐漸打開的心境一樣。

這個鏡頭我非常喜歡。陰沉的黑夜,女子背對著尼爾,巨大的留白。預示著不可測的未來。

這個細節用特寫處理,感人異常。Highlight5:態度。

尼爾最終被文森擊斃,但是鏡頭處理卻是給了尼爾特寫,並且在最後,由尼爾面對鏡頭、文森背對鏡頭。邁克爾·曼利用鏡頭做了價值判斷:傳統意義上尼爾為惡、文森為善,但是通過整部片子這個判斷卻被模糊化了:善不一定善,惡也不一定惡。緊握的雙手象徵著惺惺相惜 ,也詮釋了新的道德標準。


《社交網路》片段拉片

這是前幾周剪輯課教的作業。


《花樣年華》:你真的看懂王家衛了嗎?

多圖預警

《花樣年華》的故事思路脫胎自劉以鬯的小說《對倒》,「對倒」二字統領全片。兩對夫妻,永不得見真容周太太與陳先生暗通曲款,私奔日本,留下周慕雲與蘇麗珍黯然神傷,在一次又一次的「表演」中相互依靠、相互依戀,「對倒」由此產生。按王家衛的話說:「你今天可以講人家不對,但明天你還會做同樣的事情。你面臨的選擇就是要不要做。」

對調的同時,王家衛又把錯位的概念注入到《花樣年華》中,影片從頭到尾遍布這種錯位。

錯位一:影片類型錯位

王家衛接受採訪時說:「我希望我所拍的片每部都屬不同類型。例如《花樣年華》,那是個關於兩個人的電影,很容易便會變得沉悶,但我不把它作為愛情片拍,而決定採用驚悚片的手法,像部懸疑片。片中男女主角開始時同是受害者,跟著他們展開調查,要找出姦情是怎樣發生的。每一幕都很短,藉以維持張力,這可能是電影令觀眾出乎意料的原因,他們原以為會看到一部經典愛情片。」一語道破天機:《花樣年華》原來是以懸疑片的手法拍出來的愛情片,內容與手法上產生錯位。


錯位二:人物錯位

搬家碰在同一天,逼仄的房間里滿是人,你的鞋我的雜誌在混亂中進錯了家,悄悄完成第二次錯位。各自的主人,蘇麗珍與周慕雲說了第一句話。

牌局上,周慕雲擦身經過蘇麗珍,臉上滿是禮貌與客套,這是實際意義上的一次交錯。

此後無數個買雲吞面、吃雲吞面的夜裡兩人一次又一次的交錯,點頭之間摻雜著同病相憐、自怨自艾。

兩個傷心人扮演起彼此的另一半,試圖探索伴侶不忠的原因,兩人身份上來了一次錯位。

三、時空錯位

《花樣年華》發生在60年代的香港,偏偏周慕雲與蘇麗珍租住在一個上海人聚居的房屋內,偏偏那裡的女人偏好旗袍,分明是張愛玲的時代。於是東方之珠變成十里洋場,60年代與2、30年代錯位,分明是滿溢的老上海風情。

在錯位的時空中發生著錯位的故事,影片開始,蘇麗珍租好房子從孫太太家中出來,周慕雲欲租遲來,兩人匆匆打個照面,陌生狀態下的第一次時空錯位發生在不知不覺間,就差一點點。

前往新加坡前,周慕雲在2046滿是矛盾。獨自前往新加坡後,蘇麗珍在2046黯然神傷,時空在二人身上又一次錯位。

結尾處,蘇麗珍重新租下舊所,在窗前似有所見、若有所思。數日後,周慕雲探望顧先生不得,在窗前似有所見、若有所思。我疑心這是導演從同一場戲的正反打鏡頭中硬剪出兩場,不得不說時空錯位帶來的悲劇性美感真的勝過對望。

我認為:對調是兩人的困境,錯位是兩人的悲劇,這是《花樣年華》令人唏噓的內在原因,也是認識周慕雲與蘇麗珍的立足點。

那麼,《花樣年華》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第一遍,我被影片鋪天蓋地的「舊」氣質淹沒感官:舊屋,舊物,舊時人,「舊」時代在周慕雲的香煙繚繞與蘇麗珍裊裊婷婷的旗袍身段中復活過來,我幾乎忘記電影在講故事。然而,看了一半,我睡著了,鏡頭實在七零八落,配樂很有味道,但是為什麼買碗面要用這麼慢的鏡頭?為什麼一部電影的節奏能夠這麼慢?《花樣年華》的好評應該主要來自於它營造的獨一無二的復古調調。

第二遍,我瞧出一些端倪,是個婚外情的故事,我為他們最後錯過傷心,然後立刻被張曼玉吸引住全部目光,我一刻不停盯著她的臉,感受她的寂寞,感受她的難過,感受她的矛盾,蘇麗珍與周慕雲關於伴侶出軌的幾段「猜想」我看了一次又一次,非常不好意思的說,我對演技這東西挺遲鈍,在張曼玉身上,我感受到了什麼叫演技。

一天,我看到了一個關於王家衛的採訪,他說:《花樣年華》居然是用懸疑片的手法拍攝的愛情片……節奏這麼慢的電影也可以稱之為懸疑片的手法拍嗎?於是我抱著探案的心思又看了一遍,重新發現諸多細節,原來類型手法的錯位造成了鏡頭節奏與敘事的錯位,我們觀感上認為《花樣年華》拖拖踏踏不知所云,其實每一個鏡頭都中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而且由於跳切鏡頭外部的信息量比內部的信息量還要巨大。越是重要的信息,越是需要你全心參與,靠邏輯推理將根據細節,猜燈謎般的將信息補全,感受演員心境。


比如周太太的旗袍

蘇麗珍老公回香港,蘇麗珍去接機時在樓梯口遇見周太太,此時周太太身穿黑色旗袍,周太太吃飯落座,淡淡說了句「怪不得穿的那麼漂亮」。下一場戲打麻將,周太太立刻換上紅色露背旗袍,一個擦身,女人虛榮心無聲的較量。

這組慢鏡頭節奏慢,沒有一句台詞,通過幾個肢體動作暗示了:周太太與蘇麗珍有比較之心,蘇麗珍與周慕雲不熟笑容客氣,蘇麗珍非常愛自己老公。第一遍的時候我是快進看的,以為有幾步路用什麼慢鏡頭啊!錯過了非常多細節,人物關係斷裂,看的我雲里霧裡。

比如浴室里哭的人是誰?

這裡離「蘇麗珍門口斗周太」的戲太近,我想當然的認為是蘇麗珍在浴室哭,仔細看才發現這髮型明明是周太太,這場戲結束時敲門的手分明是陳先生在敲賓館房間的門,周慕雲的手錶在影片開頭就不動聲色的展示給觀眾了,而我之前忽略這些細節。

我真的像看探案一般,一點點的尋找故事發展變化的蛛絲馬跡,《花樣年華》中所有不重要的人與事只有開頭結尾,過程全部剪掉,儘管單個鏡頭緩慢,電影整體卻相當緊湊,錯位造成魅力。

三遍下來,我心中的《花樣年華》已經從慢節奏的愛情片變成快節奏的懸疑片,周慕雲與蘇麗珍的情感困境只有對倒,我以為我看到了全部。有一天練習混剪時,又發現了這個鏡頭。

周慕雲與蘇麗珍分別前最後一次表演,蘇麗珍伏在他的肩頭痛哭,周慕雲露出這個相當複雜的眼神,我百思不得其解:難道周慕雲不應該全身心感受蘇麗珍對自己的愛意嗎?他在想什麼?我沒辦法理解。這個眼神與整場戲的感覺都不搭。

我裝著這個疑惑,找到了電影誕生時,梁朝偉說的一段話:周慕雲這個角色我剛開始拍的時候想過很多,我覺得他是很普通的一個人,六十年代在報館裡做事的男人。後來拍到一半,王家衛問我是不是可以演一個壞蛋,試一試,我說可以啊。所以周慕雲從那天開始變得比較複雜,好像我抓到一些東西可以發揮了。《花樣年華》表面上看來是一個婚外情的故事,其實我覺得是一個報復的故事。周慕雲知道他的老婆有外遇之後,就開始對鄰居那個女人做一些事情,設一個陷阱。雖然這種報復很stupid(愚蠢),不過會讓角色多一些變化。所以最後一場戲,我不單講我們兩人之間的一些事,還有我自己的秘密。我後來發現對方很innocent,很無辜,練習分手的時候,我心裡居然對她也有奇怪的感覺,從那一刻開始我知道我愛上她了,但是又不能一輩子背著一個包袱,那個包袱就是我對她的guilt(罪惡感)。所以我最後對牆洞講的秘密就是我的guilt。那種感覺就好像在教堂懺悔一樣。這是我的詮釋,導演可能還不知道我到底講了什麼。

報復!報復!報復!梁朝偉表演時往裡加入了報復的情緒,整個電影重新看立刻變了個樣兒。前三遍我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張曼玉身上,我一直疑惑戛納電影節的評委為何不給張曼玉一個影后而給梁朝偉影帝,她在愛與不愛、婚姻與愛情的猶豫掙扎似乎更有魅力,梁朝偉身上的光都被他掩蓋。於是第四遍看的時候我將注意力集中到梁朝偉的身上,《花樣年華》的變數都在於他。

王家衛說:這部片子的可能性是很多的。你可以說周先生整個行為是一種報復,他要把一個女人引入這樣的境地,這樣去看也是看得通的。在這樣一個過程里,一個人不可能是單一的,他應該有不同的想法:我應該這樣對這個女人嗎?我是不是喜歡這個女人?我為什麼要喜歡這個女人?梁朝偉這個演員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他的臉是一個很正常的人的臉,你不會去想他會有很黑暗的一面。要是換另外一個演員去演,他有一張很陰險的臉,整個故事就會不一樣。

按照正常人的思維,兩人產生好感發生在發現伴侶出軌後的吃飯戲,同在人生低潮期,相同的愛好,一次又一次「模仿」彼此伴侶,好感來的不知不覺。但是,按照梁朝偉的說法,兩個人在一起時,他的心思是不單純的,起碼他在練習分手戲之前,我們以為兩人感情進展時,他演的是個壞蛋。

照著這個思路,重新解讀《花樣年華》。

片頭這段話來自於小說《對倒》,但是《對倒》與《花樣年華》其實講的是不同的故事,因此我個人認為,片頭的參考意義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上班前的親昵

周慕雲夫妻通電話,周慕雲滿臉甜蜜。
此時兩對伴侶各自甜蜜又各有隱患,周慕雲夫妻工作原因日夜顛倒,蘇麗珍夫婦因為工作原因經常分隔兩地。

接下來是探案的過程。
周慕云:
電飯煲,周太太與陳先生私下接觸過,周太太隱瞞了周慕雲。

蘇麗珍去還武俠小說,從顧太太處得知,周慕雲夫妻倆吵架很多天。

周太太提前下班被周慕雲發現。

晚上買面與蘇麗珍相遇(多次),我老婆不在,你老公也不在……

阿炳通風報信。

蘇麗珍與周太太背同樣的包。

蘇麗珍:

1、買面。丈夫不在,蘇麗珍只好自己買吃面來吃。

2、堵門口事件。蘇麗珍設下圈套提前下班,找了諸多借口想要進房間,最終不得。

兩人此時都知道另一半出軌,又一場買面的戲將他們綁在一起,然後周慕雲看見了蘇麗珍的包包,下決心將蘇麗珍約出來,交換了證據,確定彼此都被對方伴侶插足。

兩人約定模擬他們在一起的原因。

模擬一:兩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伴侶是先開口的那個人。

模擬二:吃飯和坐車時,兩個人都是迷糊的,而且此中有錯位:周慕雲「表演」時蘇麗珍當真,周慕雲當真時蘇麗珍卻在「表演」,情愫暗生,疑神疑鬼。兩人此時是有好感的,被背叛的低潮期中有人陪伴,起碼不需要獨自一人看夜場電影,獨自一人外出買面,可惜兩人不在同一個頻率上,都怕對方所作所為是因為表演。

模擬三:周太太從日本的來信徹底激怒了周慕雲與蘇麗珍,兩人在賓館猜想著伴侶此時在日本逍遙快活,悲憤之下決定瘋狂一把。刪減片段網上流出的刪減片段像是喜劇不做參考,我覺得周慕雲是在此時想到蘇麗珍的老公正對自己妻子做著不恥之事,於是對蘇麗珍起了歹心。

周慕雲淋雨生病,蘇麗珍送芝麻糊事件之後,周慕雲確定蘇麗珍對自己懷有好感後,他說出這些話做試探:約吃面,懷念沒結婚時的自在,給兩人開脫,反正犯錯的又不是我們(我們就算在一起也是順其自然)。

幾個鏡頭交代寫武俠小說的鏡頭,兩人有相同愛好,有好感也是正常。但是,周慕雲恐怕還懷著報復之心,心裡攪成亂麻,,他這紛亂的煙霧就是周慕雲的內心寫照。

困在屋子裡時,蘇麗珍問周慕雲有沒有給她請假,又擔心同事們是否會懷疑周慕雲的身份,周慕雲說:多半會把我當做你老公吧。這句話以他一貫的紳士作風來說是相當唐突的。蘇麗珍反省「不可走錯一步」傳統保守貞潔觀念開始體現,周慕雲沒有得到機會。

試探階段結束,周慕雲準備報復,但是他心裡是複雜的,一方面他同情蘇麗珍,因為他們是同類,同被背叛,互相療傷。一方面他恨極了蘇麗珍的老公。悲劇的錯位又開始,蘇麗珍錯付真心。

報復第一步:租房子。

蘇麗珍說他多此一舉,周慕雲仍然租下2046。

第二步:失聯(欲擒故縱)

蘇麗珍忍不住給周慕雲的報社打電話,沒得到消息。

第三步:約

蘇麗珍接到電話時非常急切,帶著衝動沒有換旗袍直接去找周慕雲,到賓館又猶豫不定。最後,還是保守的觀念讓她她剋制住自己。

第四步:表演

又是一段兩人寫武俠小說、談笑風生的過場戲,蘇麗珍越發對周慕雲有好感,周慕雲心裡越來越複雜。

下一場戲直接開始「表演」:蘇麗珍質問陳先生:你外邊是不是有女人了?周慕雲還嫌蘇麗珍得知真相後,扇她老公的那巴掌不夠有力。這是完全是在勾起蘇麗珍對丈夫的恨意,瓦解蘇麗珍的道德感。蘇麗珍十分傷心,傷心時抱住周慕雲,這是信賴、依靠,是兩人目前為止最親密的動作。

孫太太的教訓像熔斷機制一樣,將周慕雲的行動叫停,蘇麗珍不再與周慕雲見面,蘇麗珍時時懷念,周慕雲得以審視內心。

到了最後一次表演,蘇麗珍終於體會到自己愛周慕雲超過丈夫,周慕雲也終於發現自己愛上蘇麗珍。我認為報復到此為止。刪減版里此處發生床戲,既然被剪掉,那就當做沒有發生。周慕雲的眼神也就得以解釋:他對蘇麗珍動過歹心,抱住的一剎那,他動了真心。這是《花樣年華》中唯一一處兩人處在同一頻率的時刻,一場表演叫兩人同時看清楚自己對對方的感情。(蘇麗珍的旗袍又換了,最後的表演與汽車戲是分開的)

周慕雲的離開,被王家衛分成兩層來拍,一層是蘇麗珍拒絕了周慕雲的邀請,一層是周慕雲黑化到底一走了之。我選擇相信第一層。
理由:
1、周慕雲走的上一場戲,兩人聽到了日本公幹的陳先生點的《花樣的年華》,蘇麗珍內心傳統保守的婚姻觀和對丈夫的愛再次佔上風,這符合蘇麗珍的人物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但是,周慕雲手裡捧著電飯煲,想起日本公幹的陳先生和自己老婆,心裡也不會好受。選擇權又被王家衛放到觀眾手裡。

2、對倒錯位的主題,兩人永遠錯位,不在同一頻率,周慕雲勇敢蘇麗珍就退縮。

3、蘇麗珍與周慕雲的獨白都不見演員嘴型,聽聲音明顯非現場音,我覺得明顯是王家衛故弄玄虛,後期做戲,給出兩種答案,強調時空錯位感,根據觀眾的解讀隨意那種都可以。參見影片結尾,周慕雲與蘇麗珍不同時間相同空間的對望,也是導演硬剪出來的戲。所以我認為觀眾不必糾結是周慕雲拋下蘇麗珍,還是蘇麗珍拒絕周慕雲,電影是含糊的。

主題。《花樣年華》最想復原的,大概就是60年代香港的婚戀觀。周慕雲兩次對阿炳說:你以為我跟你一樣。阿炳代表遊戲人間的一種態度,保守的周慕雲儘管拒絕,不過潛移默化中還是被影響到,《2046》中的周慕雲活脫脫另一個阿炳。蘇麗珍的老闆何先生代表資產階級的包二奶邏輯,男人有錢就任性。鄰居們代表著鄉規民約、民風民德,隨時會對不端行為提出自己的意見。而蘇麗珍代表著堅貞不渝的婚姻觀。她身上穿著旗袍,除了暗示時空調換,最大的作用,還是用來暗示傳統在蘇麗珍身上的束縛,王家衛也說:旗袍其實最主要的意義是讓張曼玉修正姿態,找那個時代的感覺。至於旗袍是否暗示人物心境,見仁見智。

另一個重要道具就是戒指。

兩對夫妻似乎帶的是同一款式的戒指,戒指也代表傳統的無聲束縛。周慕雲第一次試圖牽手,他手上的戒指實在刺眼至極,已婚之夫的身份時刻提醒著蘇麗珍。好不容易勇敢牽一次手,馬上被丈夫點的歌打敗。有趣的是,兩人從頭至尾都沒有摘下象徵身份的戒指,這是周慕雲懷有二心的一個證據。

這是我比較傾向的一種解讀,可怕的是王家衛接受採訪時還說:這部電影有趣的地方就在於,他倆彼此的好感是從一開始就有,還是當他們知道了他們的伴侶有關係之後才開始,或者是他們分開後才開始,每一種理解都會使這個故事不一樣。或許在他剪輯時,有意無意的模糊了故事的細枝末節,將電影引往不同方向,梁朝偉的表演給多重解讀提供可能。

《花樣年華》豐富的細節,風格化的視聽,碎片化講故事的方式,演員的精彩表演完美融合,在世界影壇都是獨一份,足以見得王家衛的導演功力。雖然看下來,真心覺得王家衛是個很壞心的導演,連演員也猜不透。


我不要拉片,拉片看的都是剪輯而已。因為導演像是交響樂隊的指揮家,他手裡沒有樂器,你覺得牛逼的地方可能是莫扎特譜子寫的好,也可能是琴手拉的好。

拍電影也一樣,很多人在參與,導演在其中協調領導。

導演功力我自己總結有7個內容。歡迎大家補充和不同意見。。
1、講戲
2、畫面
3、聲音
4、剪輯
5、駕馭大場面的能力
6、駕馭觀眾能力
7、駕馭投資人的能力
8、駕馭不同類型電影的能力,多樣性
---------------------------------------------------------------------------------------------------------------

一、講戲。
電影創作的環節裡面,只有講戲理論上是不能別人替導演講戲的。導演存在的意義就是講戲。否則,把劇本和分鏡頭給攝影師,攝影師和演員就可以拍電影了。David O Russell 誰演他的戲,誰就拿影帝,說明戲講得好。有些導演之跟一兩個熟悉的演員合作,也可以理解為,只有拿一兩個人能理解這個導演的意思。再有導演,用的都是大腕,比如諾蘭,拼在一起,都只發揮了7成水平。 功力誰高,各自理解不同。
功力不足體現在一些地方,例如,
1、如有些電影配角搶戲嚴重,電影看完了配角比主角印象深刻。
2、兩個演員對手戲,兩個人表演風格完全不一樣。或者整部戲裡面呈現多種不一樣的表演風格。
3、大牌演員演錯了或者串戲了,導演沒看出來。或者說了人家不聽。都是導演講不明白。

二、畫面
畫面也是講戲,這次變成了跟攝影師講。個人感覺導演對畫面把控的能力要通過換攝影師才能體現。
比較明顯的王家衛跟什麼攝影師合作拍出來的都是王家衛的感覺。有些導演非常依賴攝影師,換了攝影師就拍了爛片。在有些國家很多時候出分鏡頭的人是攝影師而不是導演。有時候你看到的牛逼的角度,構圖,畫面,色彩都是攝影師的功勞。
把聲音關掉看一部電影試一試。全部能看懂,不開聲音也能如痴如醉的,就是用畫面講故事的高手。

三、聲音
會用聲音講故事的人少的可憐。絕大多數導演都是不行。我也不太懂。sorry,跳過吧。

四、剪輯
剪輯功力大家拉片基本上都是說的這個。說的都很好。但要知道的是,大多數導演拍的時候都儘可能的多拍,所有角度和景別都有,全、中、近、特,帶關係的,不帶關係的,單人的多人的。當然除了他知道自己打死不會用的哪些。

五、大場面
有的導演拍小電影很好,拍大片就砸。很多電影,分組拍。大場面,戰爭戲,爆炸戲,武打戲,都是B組導演,C組導演拍的。可以參考《十月圍城》三四個導演拍。
《指環王》一共7個劇組,在紐西蘭全國各地同時拍。彼得大帝這方面功力你懂的。有感覺《指環王》風格不統一嗎?

六、駕馭觀眾
這個很深很難。大師和普通人就差在這裡了。觀眾想看什麼,什麼時候想要什麼。什麼時候給,什麼時候藏。讓觀眾什麼時候思考,什麼時候哭,什麼時候笑。
戲劇的話,演了兩場就能知道,自己的預期的反應和觀眾實際反應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電影至少要在一年半以後。

個人覺得這方面的高手有,希區柯克、庫布里克。當然也有不太一樣流派的,像費里尼。

七、駕馭投資人
為什麼有些導演明明很爛,但是依然在拍電影沒有失業呢?為什麼有的導演拍一部賠一部怎麼還在拍片呢?這就是功力。有些人天天喊懷才不遇,其實就是這方面功力不行。

說些優秀導演的,有的導演一直有剪輯權。電影院放的就是他心中最好的版本。有些導演拍什麼電影都一定要再出一個導演剪輯版。為什麼投資人、製片人就不放導演版呢?
波蘭斯基自傳裡面反覆強調好幾個片子,他的導演剪輯版票房和口碑雙豐收。以證明自己是對的。

八、駕馭不同類型影片
寫累了,請對比邁克爾貝,大衛芬奇,伍迪艾倫,斯皮爾伯格,李安,吳宇森,科恩兄弟作品列表和評分情況。大多數導演一輩子都翻來覆去的拍一同個電影。或者試著拍別的,拍了就砸。

-----------------------------------------------------

總結,我認為導演功力是多方面的。簡單的拉片說每個鏡頭什麼意義並不完整。


俞飛鴻的《愛有來生》
有來生》圍繞著一棵銀杏樹,講述了一段人鬼情未了的故事。段奕宏扮演的男主角「阿明」在片中變身為一個痴情鬼,前世深刻愛上了俞飛鴻扮演的孤女「阿九」,但因為家族仇恨,阿九不得不出賣了阿明,導致兩個家族的火拚。阿明死後,成孤魂一縷,在一棵銀杏樹下,深情等待已經轉世的前世愛人50年。但是這是一個註定輪迴的唯美的愛恨情仇,心裡愛著才是最重要。

這部電影評價很好 但票房卻不高 極力推薦

俞飛鴻一個翩若驚鴻的女子 用了十年自編自導自演了這部佳作


我對好電影的判斷與導演功力基本上不知基於影片整體,而是該電影中是否有哪怕一分鐘內的視聽語言處理令我震撼。舉個例子:Tom Tkywer的《香水》,在我心裡就是神作。
首先是男主人公第一次聞到最美麗的,也就是第12個被殺害的女孩兒的味道的時候,導演是這樣處理的。

《香水》的1:03:39,男主角聞到了女孩兒的香氣,駐足回頭。

接下來1:03:40時,畫面里直接出現的便是女孩兒各各部位的大特寫。

連續的大特寫後,直到1:14:15時,我們才大致看見女孩兒的全貌,也只是一掠而過。

為什麼單單要提出這一點呢?原因很簡單,就是佩服Tkywer的敘事與表達方式。按部就班如流水一般,把鏡頭分成12345來拍,是所有導演都做得到的,我們那個DV也會。但是Tkywer是偏偏要從1直接跳到5,用最直接的大特寫令觀影者得到震撼。這就是我為何欣賞這短短1分鐘的原因。其次就是《香水》的1:43:53——1:44:29的香味鎖定,短短的不到40秒,視聽語言的運用令人震撼。


剛剛翻了一下幾個答案,答的都很好也非常仔細,但是我都不覺得切題,不請自來說幾句做補充。如果以鏡頭論,當然可以說明問題,但是我覺得這倒是有種把剪輯攝像的工作與導演的工作做了一些混淆。也就是說,對問題進行了曲解,甚至於提問的題主也沒搞清楚這個問題自己究竟是問的什麼,到底是鏡頭有多漂亮還是問導演怎麼拍的好電影。

電影,究其本質是在以一種方式講一個故事。這種方式藉助於影音的手段,這種方式不不同於以往眾多技術與藝術形式,而且由於其複雜性,一般情況下已經超於了一個人所能駕馭的範圍,所以導演拍攝一個電影時候,需要眾多的幫手,這些人統統需要為導演服務。如果這些人服務不好,那是他們職業素養問題,這些人服務的好,電影拍攝不好,這是導演功力的問題。那麼請問,什麼叫拍電影的功力?拍電影的功力,就是講一個完整故事的能力,講得好講不好,這才是一個導演駕馭這個電影的能力。

所以,你可以拿評價講故事講的好講不好來類比,雖然不完全相同,但是你至少能有個簡單的認識與評價體系而不至於混亂。那麼如何評價一個故事講的好與不好呢,首先是故事是不是精彩,這對應於電影拍攝層面,其次是故事有沒有深度,這決定於故事到底能深挖多少內涵。前者趨近與技術,後者趨近與精神內核。

拿鏡頭講的朋友我極其尊重,但是我瞧不上回答這個問題的方式。為什麼有些導演拍個小樣很不錯,但是被稱呼駕馭不了大片呢,為什麼有些導演掌握大量資源要拍商業大片,還拍成爛片了呢,究其根本,都是不會講故事。講故事一是通過設計精心的場景推動情節發展,二是這個故事真的能夾帶了導演想表達的內容,你能找到你自己需要的感動。

只舉一個李安的例子。對於李安的認可度,應該沒有疑義。李安導演本就是寫劇本出身,他是作為一個導演,創作的劇本得到了認可,慢慢一步步走向奧斯卡巔峰,讓我們看看他是怎麼講故事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如果看他的功力,看完這個電影首先我想問自己,這個電影講了個什麼東西?我會給自己回答,李安在這個電影里完美的展示了自己的世界觀,他要講述一個信仰的問題。那麼好,如何講的。為了講信仰的問題,李安就要把場景設定在印度,讓年幼的派信了好幾個宗教。你覺得這些是為了玩的嗎,不是,因為阿三的國家太牛了,印度教到處都是神,一個村子一個,好幾萬個。這就是說,我要拍信仰有關的,那就是要從信仰最多的地方開始,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李安讓年幼的派跟著父親上的那一課,你肯定得先知道導演想幹什麼再說這麼干好不好,你說呢,場景怎麼精彩的我就不分析了。第二步,少年的派已經信仰了這麼多神,那哪個神是真的呢。李安為了讓這些神顯靈,就要把派扔在一場大的海難里,讓用海難去試練這些信仰,看如何派才能得到救贖。其中有一個場景,面對狂風暴雨,少年的派對著天空嘶吼,Jesus,我都這樣了,你們還要我怎麼樣?這個時候是什麼,是導演讓派在海上漂啊漂啊,經歷了各種困難,心靈要崩潰的時候,再加一場暴風雨,好了,故事講到這裡,派就可以對神發出質疑了,你們根本對我沒什麼用。當少年的派真的決定一定要生存下去的時候,故事實際上就講完主要部分了,所以到那個島上少年派要離開的後,劇情就到了海灘上。為什麼,因為剛剛已經證明那些神不好使了。最後的一段,導演的另一部,否定了那些神靈的救贖,那究竟是什麼樣的觀念才是他歌頌的呢。他讓中年的派慢慢的講了出來,什麼大老虎甩甩尾巴走了,我多麼想說聲謝謝云云....李安要表達說,那些痛苦的記憶就是痛苦,痛苦過去了,就恢復正常的生活。導演最後用了一個場景,派的老婆孩子回來了,視角從他們兩個人的對話切到從第三者的角度看這個普通生活的一家人的場景里。——這是多麼偉大的世界觀,我們總是期望一個受過大災大難的人發生某種變化,要麼活在悲痛里,要麼人生再也提起不起激情,但是派經受過這麼多苦難,仍然保持一個普普通通的生活,小說家當時驚奇一下,其實這就是觀眾應該有的驚奇。由此,整個故事講完,近乎完美無缺。當時看完我當即立Flag表示這電影不得奧斯卡獎我就再也不看電影了。

導演的功力體現在調動各種手法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還體現在不強姦觀眾的意志。李安知道自己拍完之後很多人看不懂,他也不強求觀眾看懂。所以在講派的故事的時候,這是怎麼講的呢,當時微博上一堆人吵鬧相信哪個故事。其實李安為什麼這麼拍,可能吃肉這種事真的發生了,但是如果你把這種鏡頭拍下來,固然緊張嚇人,這不就是赤果果的血腥么,但是如果不留下這一筆只用幾隻動物,這就是童話。要知道,這是一件事的兩面,一面是血腥,一面是神性。缺少了哪一面,都不完全,李安沒有相信倆故事中的任何一個,如果他相信了哪個,他就不會把另一個講出來。所以講故事的人另一個能力是適當的給人以空間,讓喜歡血腥的人找到自己的重口味,把小清新的童話留給文藝小青年。但是作為講述完整故事的手段,你一定記得故事是怎麼一步步高潮的,你說這是鏡頭拍的好還是導演設計的好?他如果不想這麼拍,那又怎麼能拍出來?李安自己描述導演的作用,就是要講這麼一個故事,然後有一根線牽著觀眾走,有高有低,觀眾就會有時候舒緩有時候緊張,就像寫作文一樣的起承轉合,然後高潮擊中觀眾心裡某一處讓他強烈共鳴,收尾。作為一個導演,牽這根線的能力,就是功力。

要之,導演的對電影的掌控力體現在調用各種方法與技術手段講述一個完整故事的能力上。導演作為一個拍攝電影的主體,能良好的協調各路人馬為自己講這個故事服務並最終產出一個好的作品,這就是好導演。至於如何區分,你看85th奧斯卡獎給李安的是最佳導演獎,明白了嗎?


昆汀吧 真的是我心目中的天才鬼馬導演
血腥的場面加上精彩的配樂你只會覺得非常棒
看的都懂吧 我最喜歡殺死比爾里相愛相殺最後的結局


片場指導也算導演能力的一部分,雖然提問是電影,電影和電視劇兩種載體雖有差異,但在導演方面還是有共通點。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9144849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860937
鏈接是電視劇《武林外傳》拍攝花絮,可以更直觀的感受尚敬導演在片場是如何工作的。
兩個鏈接同一個內容,時間不長。


《羅曼蒂克消亡史》,有時間再慢慢講一下吧


刀在手,跟我走,殺四郎,搶碉樓。


推薦閱讀:

怎樣做一個手機攝影穩定器?
作為一個有著導演夢的小白,如何去培養鏡頭感?鏡頭感具體是個什麼東西?
中國的幾大電影製片廠有什麼區別?

TAG:電影 | 電影製作 | 導演 | 電影產業 | 電影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