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被後人曲解的古文或古詩詞?
在《愚公移山》是一篇諷刺故事嗎?這個問題里下面,蘭陵的答案說的很清楚了。
除了《愚公移山》,還有哪些我們熟悉的古文或古詩詞是被後人曲解的?
在百度上搜這個問題,能出來一大堆,主要集中在以德報怨、民可使由之、吾生也有涯這幾句,所以這幾句暫不列入此文中,因為網上一搜一大堆。我盡量引用古人的註解,力求保持原貌,其中會摻雜一些個人的理解,僅是一家之言,不當之處請指教。(為什麼加粗呢,文末說)
被曲解的太多了,我隨便列舉幾個。
一、群龍無首
1.出處:《周易·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2.今義:沒有一個領頭的主事,各自為政,貶義詞。
3.解析:既然群龍無首是吉,又怎麼可能是沒有一個領頭的,大家各自為政的貶義詞呢?反過來說,則是群龍共治,沒有誰以領頭的自居,大家一起來。
王弼《周易注》云:夫以剛健而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也。以柔順而為不正,則佞邪之道也。故乾吉在無首,坤利在永貞。
二、大器晚成
1.出處:《老子·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2.今義:通常越是擁有大才能的人,越晚成功。
3.解析:傳世本《老子》中都寫著大器晚成,且這個成語已經深入人心。可是通過出土文獻得知,帛書《老子》乙本作:大器免成,甲本無法辨認。郭店楚簡作:大器曼成。
然後看一下句子意思。方是隅,加了個大字,意思就反過來了,變成無隅;音是聲,加了個大字,意思就反過來了。象是形,加了個大字,意思就反過來了。唯獨器加個大字,意思和晚成不是反義。1973年帛書老子問世後,有學者認為免是晚的通假字,後來1993年郭店楚簡出土後,這種說法就不攻自破了。所以,通過訓詁,這裡應該是大器無成的解釋較為妥當,字面意思就不解釋了,我通過對《老子》其他章節的比對,認為此句可以引申為真正成功的人看上去沒有成就。(我寫的很清楚,我是引申)
*有人私信我說,如何理解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其實我再怎麼說,都只是一家之言,我也看過很多種解釋,我個人覺得,這個音和聲,指的應該不是一個東西,同樣象和形也一樣,只能說是類似。聲,就是聲音,是指人耳能聽到能辨認的一種實質性的聲音;音,指的不是聲音的表象,不是指那個分貝的高低,不是實質性的一種東西,而是更形而上的,一種無形的,類似於「氣」的存在。音具有治療作用。我也只能說到這,因為再往下,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去描述了,應該說的比較通俗了吧。
個人淺見。
三、呆若木雞
1.出處:《列子·黃帝篇》: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
2.今義:形容一些人傻獃獃的樣子,貶義詞。
3.解析:《莊子·達生》里也有,呆若木雞有兩個出處。呆若木雞其實是最強的鬥雞,它視萬物為一物,在它眼裡萬物沒有界限,都是一樣的東西,在它眼前是混沌一片,所以雖然像塊木頭,可是它是最強的鬥雞,因為任何外物都不能對它產生作用,達到了最高境界。別的雞隻是看著就嚇跑了。
盧重玄解:恃氣以自矜,非必勝之道也。應物疾速如影響者,為物所轉,未必自得也。疾視盛氣者,機心未忘也。唯忘形神,全死生,不知變者,斯乃無敵於外物也。
四、每下愈況
1.出處:《莊子·知北游》: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稀也,每下愈況。
2.今義:和每況愈下搞混淆,形容情況越來越壞。
3.解析:對這個詞的曲解,主要體現在當下很多人,每下愈況和每況愈下搞不清楚,或者混為一談。《莊子》中有這麼一段,東郭子問莊子【道】究竟在哪,莊子說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東郭子搞不懂了,莊子就引出了每下愈況。每下愈況本意是越是向下,越深入,越能探尋到真實情況。郭象《莊子注》:今問道之所在,而每況之於下賤,則明道之不逃於物也必矣。
五、人盡可夫
1.出處:《左傳·桓公十五年》: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2.今義:形容女人可以和任何一個男人上床,作風不檢點,貶義詞。
3.解析:對女子而言,同樣是男人,理論上丈夫是人人都可以有機會做的,或者說有可能做的,但是父親,是血緣關係,沒法挑,先天定好了,只有一個人,不能和夫相比。
1.出處:《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2.今義:其實這個今義已經沒那麼多人誤解了,我最初也不想寫這句。現在很少有人會誤解為,天地是不仁義的,把萬物當成狗,聖人是不仁義的,把百姓當成狗。
3.解析:首先要明確,芻狗是什麼。《道德真經吳澄注》: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所以只要明白了芻狗是什麼,就很明確了。天地沒有偏愛。這與愛無差等的兼愛還是有區別的。
粗略看了下各位的回答,受益匪淺,悶聲補充一個 。被後人曲解的典例還有蘇軾的「天涯何處無芳草」。方便起見全詞摘錄如下: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我們大多會將上片最後一句 「天涯何處無芳草」認為是表達了蘇軾曠達樂觀的心境,現在也經常用這句話安慰失戀的青年男女,類似於我們常常能聽到的 「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男人多的是。」
然而這句話在詞中的原意就是如此嗎?這句話真的體現了樂觀曠達的情感嗎?未必。
不妨先單看這一句,「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就是「天涯處處皆芳草」。那麼展現出來的場景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還是迷離凄婉的景象?可以找找其他例子。
如今處處生芳草,縱憑高、不見天涯。——王沂孫《高陽台》
好夢空留被在,新愁不共香銷。小樓簾卷路迢迢,望斷天涯芳草。——朱敦儒《西江月》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辛棄疾《摸魚兒》
天涯目斷,暮雲芳草,佇立空殘照。——柳永《訴衷情近》
以上四句並在一起看,不難找出一些相似的地方。作者所描繪的景象,都是憑高望遠、有所期盼,卻被天涯盡頭茂盛的芳草阻擋住了視線。所以個人認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話,是把視角由「枝上柳綿」向遠處延伸,直到天涯的盡頭,卻只能看到萋萋的芳草。
那麼在詩詞評論家眼中,更認可豁達和傷感的哪種解釋呢?兩者都有。
俞陛雲先生晚年編著的《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中這樣解釋:
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下闋牆內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聞鞦韆笑語,發此妙想,多情而實無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徐培均先生參與撰寫的《唐宋詞鑒賞辭典》中這樣解釋這首詞:
「枝上」二句,先一跌,後一揚,在跌宕騰挪之中,表現了深摯的感情,曠達的襟抱……「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極為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則又表現得頗為樂觀,這就反映出情與情的矛盾。
反例也能找的出,比如曾棗莊先生曾如此寫道:
這是一首感嘆春光易逝、佳人難見的小詞……(上闋寫)芳草無邊的春末夏初景象,充滿了「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感……「何處無芳草」是到處皆芳草之意,伴隨芳草茂的必然是百花殘,再次抒發了傷春之情。
私以為徐培均先生「情與情矛盾」的觀點略顯牽強,其餘二位的觀點都可解釋得通。
那麼俞陛雲先生「此獨作曠達語」的觀點是否又和這句話在我們生活中的用法相同呢?不盡然。
俞陛雲先生認為,「曠達」是在參考下片「多情而實無情」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而非參考「枝上柳綿吹又少」一句。這份曠達,也不過是因為看透了「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總被無情惱」這一層,是強作振奮之語或者說無可奈何之語,也毫無積極樂觀的情緒。和「牆裡的妹子不理我,牆外的小姑娘有的是」這種豁達是有本質區別的。而且如果真要表達樂觀積極的情緒,蘇軾不可能只在上片最後一句七個字里樂觀豁達,下片再給它繞回去。。
所以說,「天涯何處無芳草」無論是曾棗莊先生所認為的傷春惜時,抑或是俞陛雲先生所認為的對於色與空的妙想,都解釋得通。由此可見,現在用來安慰別人失戀的這種解釋是被曲解了的,是一種脫離了文本的解釋。不過對於詩句給出新解也未必是件多壞的事,只要不涉及較為嚴謹的學術討論我們也大可不必去較真。就像宿舍里誰失戀了有人安慰他「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時候表示附和就足夠了,也不需要把這個人批判一番。
當然這些都是我個人的看法,接到這些消息,各位本身也要判斷。
何意百鍊剛,化為繞指柔。
感謝武俠小說,現在大多數人都以為這是「英雄難過美人關」的寫照。
但其實出自西晉劉琨《重贈盧諶》,表達的是功業未建人已老,家國破滅志難成的無奈。整首詩慷慨激昂,尤其末一解,極動人心魄。可惜不能被人知。
現錄全詩如下。
重贈盧諶
握中有懸璧,本自荊山璆。
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濱叟。
鄧生何感激,千里來相求。
白登幸曲逆,鴻門賴留侯。
重耳任五賢,小白相射鉤。
苟能隆二伯,安問黨與仇?
中夜撫枕嘆,相與數子游。
吾衰久矣夫,何其不夢周?
誰雲聖達節,知命故不憂?
宣尼悲獲麟,西狩涕孔丘。
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
時哉不我與,去乎若雲浮。
朱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
狹路傾華蓋,駭駟摧雙輈。
何意百鍊剛,化為繞指柔。
—————我是寄幾回顧的分割線———————
半夜翻自己的答案,翻到扶風歌。看了依舊心中一震。長歌之哀,甚於慟哭。
2015.8.16 00:47
1、
父母在,不遠遊。
下半句是 「遊必有方」
意思是要是出遊,必須要告知去處。
2、
「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後面還有一句:「硜硜然小人哉」。
意思就是:固執的庸士就是這樣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義。
「硜(keng)硜然」形容淺薄而固執。因此孟子同學直接就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只要合乎道義。
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出自《莊子.養生主》一直被許多人用於鼓舞學習者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在這之後還有一句「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意思大概就是說,你拿有限的生命去學什麼沒完沒了的知識,你真是個二逼傻逼腦殘呀!
4、【 謝謝@Steve Wu 的改正,「不孝有三種,沒有後代傳承乃是最大的不孝,當年舜沒有告訴父母便娶妻,是因為擔心自己沒有後代,君子以為這跟告訴了父母沒區別。」】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現在人們普遍理解作為兒女,要為家族續香火,不然就是不孝,完全錯了。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意思是不孝的事情有很多(有三種之說,但孟子說過有五不孝),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
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一舜出家在外,二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古有以帝王為父母一說,三舜的父親對他很暴力,即使這樣他還是很孝順。
所以君子們都認為一樣)。和生孩子續香火沒一毛錢關係。
5、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6、
遙聞深巷犬吠聲,便有婦人驚覺欠伸,搖其夫語猥褻事。夫囈語,初不甚應,婦搖之不止,則二人語漸間雜,床又從中戛戛。既而兒醒,大啼。
7、
《周易·乾卦》:群龍無首,吉。
8、
「人是生而自由的」
下一句是:
「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再下一句是:
「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9、
你辦事,我放心----------------------有事找江青同志商量。
10、
三思而後行,其實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的意思是想兩遍就趕緊去做,想來想去的還不行動你墨跡你妹啊!
11、
老來多健忘,
唯不忘相思。
12、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13、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14、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15、【拿破崙並未有過睡獅論,詳見拿破崙為什麼說中國是睡獅?】
中國是一頭沉睡的巨獅,當他醒來全世界都會震驚,那就永遠別讓他醒來。--拿破崙
16、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其中的『為』字有兩種讀音,
但是正確的讀法是第二聲(陽平),這裡的『為』是動詞
句意為 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改進提升自身不足),那麼天理難容(朽木不可雕也)!
17、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一般人的理解:「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說,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那些為人熟知的名言其實是有後半句的!】
我就提一個,「被翻紅浪」。
語出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
我不知道看過多少網路小說作者把這個詞與「顛鸞倒鳳」同用,用做啪啪啪的意思。
其實完全不對好嗎?
原句: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這是啪啪啪的意思嗎?這分明就是,起床之後,懶得疊被啊!
如此接地氣、如此生活化的一個場景,活生生被你們污成這樣,也是夠了。
BTW,「顛鸞倒鳳」也是被人活生生用污了的一個例子。人家原來是很清白很正經的一個詞。
更別提「上下其手」,現在直接變成十八摸的意思了,更冤。
在啪啪啪這個事上,人的聯想能力真是無極限的。
謝不邀,怒答,擇日匿。
學識不夠難以判斷時,標新立異與胡編亂造看一起來都是一樣的。尤是涉及詩詞的方面,少弄點什麼微博、空間的轉載就功莫大焉了。 @容至 和 @于洋 的答案我只能說真是完美詮釋了他們自己的簽名。先不說酒的製造史中蒸餾技術時何時出現,單說這個典故,真是說不明白就少說兩句吧。把酒稱呼為聖賢出自三國時期之魏,因為曹操禁酒,有人偷飲而避言酒的本字,就把濁酒叫做賢人,清酒叫做聖人。《三國志·魏志·徐邈傳》言:
魏國初建,為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沈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於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彼答案所轉的那篇博文認為徐邈所說的話是用典而趙達沒有聽懂,這是否可靠暫且不論,反正聖人酒、賢人酒的稱呼流傳開來,且成為唐詩中常見的典故。不過,李白這句詩本不難解,不少注本都沒有注出,換句話說許多注家都不認為此處有用典。以王琦注本為例,不但沒有注出,還補充校勘曰寂寞兩字「一作死盡」,也就是說這句詩還有一個流傳版本是「古來聖賢皆死盡」,「聖賢」解作酒能說得通就奇怪了。其實這句詩要解為酒本與句意不合,但勉強還說得通。非要搬出來跟發現了新大陸似的還覺得別人都是錯的,惟有自己那個是正確答案,就扯得不能再扯了。
〈越人歌〉的問題也相類。最早的記載在劉向的《說苑》中,但確實有語焉不詳的成分。說男女之情、男男之情、君臣之誼的其實都可以說通,因為上古時期已經有了以男女關係比附君臣關係的文學表現方式,如《楚辭》。愛情為本義,君臣關係為引申義,這並不矛盾。民族關係的那篇論文……我是不懂歷史語音學,但靠本來就不確定的上古音去推更不確定的上古民族音我就挺醉了。不過既然我不懂,還是請@poem 幫著看看吧。
至於我提到的另一個答案,更是醉得非常。前一個好歹還勉強有出處,這個《詩經·邶風·擊鼓》的說法在網路上流毒甚廣,還跑到了電視劇里,搞得我真是不得不質疑編劇的文化水平。非要說是部隊友誼也可以,但「死生契闊,與子成說」還好解釋,說是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怎麼回事,這一輩子軍隊養老了還是要打仗打到老為止?〈擊鼓〉確為行役詩不假,可誰規定行役不能談夫妻感情,在軍隊中的軍人思念妻子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連朱熹這種不算開通的人都知道行役中思念家室不是大事,《詩集傳》中說:
從役者年其室家,因言始為家室之時,期以死生契闊,不相忘棄,又相與執手,而期以偕老也。
不論是這首詩的主人公在行役時心底立誓要與妻子白頭偕老,還是回想起成婚時與妻子的誓言,都是可通的。但放言曰「用這幾句表達愛情的人都是文盲」的,也不知道是真的比朱熹還有文化,還是連這首詩的字都沒認全呢。李商隱的〈無題〉系列更不用說了,古代注家、評論者都感慨主旨渺茫難求,到了連李商隱詩都沒讀全的人這裡反而一錘定音了。
古詩的解讀,一在字面意思,二在文學表現手法,中國傳統所重的「比興」占很大一部分。想要標新立異,先把字面意思弄對,這是基礎,我曾說過不靠古人註疏的考據基本都是耍流氓,放在這裡也適用。至於比興,也就類似於本義和引申義,兩者皆可通,犯不上你死我活,借這個一方嘲笑另一方的文化水平也挺堪憂。偏偏這種東西在我們的網路上極有市場,也不知道是反映了誰的智商和文化水平。以辭害意。
這個的誤用不知道是不是個別現象,但因為內中不無諷刺的意味,所以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很多時候,有人學寫近體詩,卻又不願意受制於平仄和韻部,就常常拿「詩不以辭害意」這個論斷來當幌子,申明形式啊,格律啊,都是不頂重要的。他們對這幾個字的理解是,詩不能為追求文辭(其實就是形式)而損害了內容與意境。這個錯多是從高中課本上《香菱學詩》一節中來的,當時黛玉對香菱說「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但其實這裡只是強調了「意」的重要性在詩歌中是高於字詞的意思的。
「以辭害意」出自《孟子·萬章上》: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遺。」信斯也,是周無遺民也。
這裡的意思很明白,「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就是不用拘泥語詞的意思而理解錯了句子,也不要因為拘泥句子表面的意思就錯解詩人的創作意圖,不然就會造成把「周余黎民,靡有子遺。」理解成周朝沒有一個遺民這樣的笑話。正確的辦法是「以意逆志」,即結合全詩的語境,作者的意圖來理解詩文,而不是孤立地從一兩個句子里斷章取義。
我非常贊成 @務酒者 的答案,很多其他答案里提出的一大串我們平常理解「錯」的例子,其中不少正是犯了「以辭害意」的錯誤。脫離作品本身,拈出一些明白曉暢作品中的「古今異義」詞來做翻案文章,只會為普羅大眾增加一些茶餘飯後的談資,對理解欣賞作品這件事本身少有益處。
奇怪的是,很多朋友明明在閱讀欣賞的時候愛犯「以辭害意」的毛病,而在書寫創作時卻又偏偏要講「詩不以詞害意」了。
常識不是阻礙人進步的障礙,自以為掌握了「非常識」的沾沾自喜才是。
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問曰:『解否?』 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故唐末之詩近於鄙俚。——釋惠洪《冷齋夜話》
「老嫗能解」這個宋人編出來用來黑白居易的段子,卻讓很多人誤以為白詩的精髓就在於此,可以說是非常爆笑了。
不但今人會曲解古人的意思,古人同樣會曲解古人的意思,雙重曲解之後,原意便早被人遺忘了。
就拿差強人意來說,現在很多人理解為「不能讓人滿意」,然後有些人會糾正道:「大體上使人滿意」。然而這也和本意相去甚遠。
「大體上使人滿意」不能說錯,因為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上就是這麼解釋的。
然而細細考察原文,會發現這個意思和語句不符。原文如下:
漢性強力,每從征伐,帝未安,恆側足而立。諸將見戰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士吏。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隱,威重之貌。言其威重若敵國。《前書》周亞夫謂劇孟曰:「大將得之,若一敵國矣。」】每當出師,朝受詔,夕即引道,初無辦嚴之日。【嚴即裝也,避明帝諱,故改之。】故能常任職,以功名終。及在朝廷,斤斤謹質,形於體貌。《後漢書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意思是在戰不利時,吳漢意氣自若,激揚官兵。所以劉秀非常感嘆,才有了「差強人意,隱若敵國」的評價。隱若敵國的意思是「其人威重能和一個國家相當」。如果「差強人意」的意思是「大體上使人滿意」,顯然不符合劉秀的感嘆,也和「隱若敵國」無法對等。所以要仔細分析原文和《後漢書》的相似用法,才能得出答案。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差」字的意思,「大體上」這個解釋顯得太弱了。差字可能是「獨」的意思。例如:今海內分崩,唯有荊州境廣地勝,西通巴蜀,南當交址,年穀獨登,兵人差全。《後漢書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
這裡獨與差相對。又如:
是時北州破散,而漁陽差完,有舊鹽鐵官,寵轉以貿谷,積珍寶,益富強。《後漢書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是時北州殘破,漁陽獨完,有鹽鐵之積,寵多買金寶。《後漢紀光武皇帝紀四卷第四》
在《後漢書》中的「漁陽差完」到了《後漢紀》中變成了「漁陽獨完」,也可見這兩個字在當時或可相互替換。再返回看原文「諸將見戰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士吏。」這裡用諸將和吳漢相對比,只有吳漢一個人能鎮定自若,所以這裡的「差」理解為「獨」似乎可以接受。
之後的「強人意」又做何解呢?結合原文「激揚士吏」的意思,應該是「激揚人的志氣/意志」。其中「意」應該作「志」,為了避諱漢桓帝的名字而改成「意」。《後漢書》多取材於東漢官方史書《東觀漢記》,而《東觀漢記》最後一次修訂正是在漢桓帝時期。據《冊府元龜卷三◎帝王部·名諱》記載:「桓帝諱志,之字曰:意。」就是說「志」和「意」是同義詞,從上述引文中「初無辦嚴之日。【嚴即裝也,避明帝諱,故改之。】」避諱明帝可知,避諱桓帝是很有可能的。這從其他地方也能看出。
弇道聞光武在盧奴,乃馳北上謁,光武留署門下吏。弇因說護軍祐,求歸發兵,以定邯鄲。光武笑曰:「小兒曹乃有大意哉!」《後漢書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
這裡的「大意」很顯然是「大志」的意思。
綜上所述,「差強人意」的原意是「獨能激揚人的意志」。劉秀面對諸將怯懦的情況,看見吳漢在「整厲器械,激揚士吏」,不禁感慨「吳公獨能激揚人的意志,其威重可以和一國相當。」
後人在一段時間內,還能正確理解這個意思。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請舉州來附。時齊神武屯兵河陽。太祖以仲密所據遼遠,難為應接,諸將皆憚此行。遠曰:「北豫遠在賊境,高歡又屯兵河陽,常理而論,實難救援。但兵務神速,事貴合機。古人有言:「不入獸穴,安得獸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濟。脫有利鈍,故是兵家之常。如其顧望不行,便無克定之日。」太祖喜曰:「李萬歲所言,差強人意。」《周書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元禧之謀亂也,車駕在外,變起倉卒,末知所之。忠進曰:"臣世蒙殊寵,乃心王室。臣父領軍,付留守之重計,防遏有在,必無所慮。"世宗即遣忠馳騎觀之,而烈分兵嚴備,果如所量。世宗還宮,撫背曰:"卿差強人意。"《魏書卷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於栗磾》
吳挺興州制曰:「能得士心,吳起固西河之守;差強人意,廣平開東漢之興。」《容齋三筆卷第八(五則)》
筋力都非少壯時,不煩攬鏡覺吾衰。展禽出仕曾三己,表聖歸休有四宜。飽閱交情悲世道,差強人意賴君詩。此生到死慚三士,本自難招況易麾。《宋詩鈔》
可見在宋朝大家都還能正確理解,但是到了明代,連大學者楊慎、王世貞都把差強人意理解為「大體上使人滿意」。
「金翠絲簧略不舒,蚌盤清宴意何如。豈知三閣繁華主,解為君王妙破除。」孫元晏有詠史百首,胡曾汪遵之比也,惟此一首,差強人意。《升庵詩話卷八》
唐文皇手定中原,籠蓋一世,而詩語殊無丈夫氣,習使之也。「雪恥酬百王,除凶報千古。」「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差強人意,然是有意之作。《藝苑卮言卷四》
明人已經不能理解原意,而今人更隨意發揮,有「不能使人滿意」的解釋,連褒貶都完全顛倒,讓人不甚唏噓。
PS. 王承略有《「差強人意」解》,本文想法來源於此,但是「差」的解釋以及一些史料的理解與其不同,讀者可相互對比。9.26日更———————
《禮記·大學》:「《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最初的意思是指代君子,做任何事都要竭盡全力。褒義,現在多指不擇手段,含貶義。
——————原答案
各大圖書館和閱覽室中的名句:吾生也有涯,邇知也無涯。 裝子說:哎呀,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知識是無限的啊,潛台詞就是,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抓緊,去學習無限的知識啊,不能虛度光陰!!! 那時候我還納悶,莊子這貨覺悟有這麼高? 虧我對他一片冰心!
可是有一天,《莊子·內篇·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真·莊子說:哎呀,我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特么的知識是無限的啊,麻蛋!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MDZZ !
那一刻,莊子的形象在我腦海中緩緩升起!
可能和我一樣的人不多。。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我一直以為今逢句是感傷自己四處漂泊的意思,然而書上看到解釋是,四海為家即四海歸於一家,指如今是太平盛世。。
全詩放上來
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1,你辦事,我放心。
後面還有一句:
有事找江青同志商量。
2,中國是一頭沉睡的巨獅,當他醒來全世界都會震驚。——拿破崙
後面還有一句:
謝謝上帝,那就永遠別讓他醒來。
其實拿破崙想強調的是後半句啦
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本寫愛情,相思之苦,卻多用來歌頌老師了。
4,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本是寫是青樓女子期盼情郎早點花錢把她贖出去。卻用來勸勉惜時的了。
5,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所謂「紅酥手」可作紅潤的手指,還可解釋為一種點心。
6、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的《相思》(一題《江上贈李龜年》)
這不是寫愛情的,是寫給李龜年的懷友詩。?但因為古今詞義的變化,不少人以為是寫男女相思之情。
7,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落霞不是指落日的餘輝,而是指零散的飛蛾。
8,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原句:三個臭禆將,頂個諸葛亮?「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
9,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船,不是船隻;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了當時八位著名的詩人,其中一段專門寫李白的醉態。據說,唐玄宗想親自召見,李白先生仍然保持一副牛哄哄的高人派頭兒。所謂「不上船」,並非不登龍舟;而是敞開衣襟,連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確記載:「衣領曰船」,「或言衣襟為船」
10,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話,一直被翻譯為: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句話被認為是孔子提倡愚民的理論根據。?實際上,這句話是這樣斷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如果人民的素質高,就給他們自由寬鬆的環境;如果人民的素質不高,就要教化他們。這和孔子是倡導「有教無類」的思想相吻合
1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醉卧床上看月光,以為那是地上的霜……誰再敢這麼解釋,快,那辭海打他臉。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欄」解。《辭海》里明確注釋,床是「井上圍欄」。李白此詩作於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現在的湖北安陸。古人把「有井水處」稱為故鄉。詩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邊上,舉頭遙望,頓生思鄉之情。
12,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杜甫家裡窮的連屋子都漏雨,好可憐啊!= =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個方位名詞——屋西北角!
13,父母在,不遠遊
其實後面還有半句,遊必有方!
就是出遊,要有音訊,常聯繫!
感謝閱讀,未完待續,想到再更!
一,出爾反爾
原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本來的意思是:「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
孟子之所以說這句話是因為鄒國的國君問他說:「為什麼我國和別國交戰時,官員死了一堆,老百姓們卻只會掉頭就跑,對他們的長官不管不顧呢?」孟子回答說:「你的那些官員,有好事的時候從來不想著老百姓,災年裡甚至眼睜睜地看著百姓餓死、逃亡,曾子曾經說過『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在戰場上百姓對長官不管不顧,這正是他們在報復啊。」
現在這成語的含義已經變成自己說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覆無常。說話不算數了,也不知道是誰第一個用錯的。
二,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原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本來的意思是老夫子嫌棄那俑做得太像人了,所以才會氣得大罵:「這麼乾的人,趁早斷子絕孫吧!」絕對不是因為老夫子覺得用俑人代替活人不符合禮制,所以才這麼罵,因為周禮根本就沒有活人殉葬這事,商朝人才喜歡這麼干呢,所以對於近乎刻板地執行周禮的老夫子來說,你別說真的用活人殉葬了,你就是把俑人刻得太像人了都不行!
至於有人認為老夫子不會說出「其無後乎!」這麼激烈的話來,有幾分道理,但《論語》里老夫子對於不遵循禮教的原壤,不僅痛罵他:「老而不死是為賊」,甚至都上手打了「原壤夷(1)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那對於同樣有悖於禮教,用近似活人的俑人來陪葬的人,就罵一句真算不得什麼。
三,弄璋之喜、弄瓦之喜
原句出自《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這裡的瓦指的不是瓦片,也不是瓦罐,而是用來織布的紡線錘,原意是說給她個紡線錘讓她玩,希望她長大後可以成為一個賢惠持家的好妻子,而給男孩璋玩也不是讓他(劃掉)去弄劉璋(劃掉),璋在那時是用來祭祀的,這裡給予男孩璋是希望他長大後可以頂門立戶,支撐家族。弄璋、弄瓦,其實就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意思,沒有說生個男孩就跟玉似的,生個女孩就是磚頭瓦塊,原詩中沒有那個意思。
雖然、雖然,那時男尊女卑的現象還是極其嚴重的,這點是無論如何也無可否認的。
四,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原句出自《論語·陽貨篇》:「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本來挺直白的一句話,但非有人將它解釋為:「只有你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了云云……」這不強詞奪理么,老夫子叫他弟子要麼直接稱名,要麼說「二三子如何如何」,哪有什麼「汝子」這麼奇怪的稱呼?老夫子就是瞧不起女性這事有那麼難接受么?《論語·泰伯篇》里老夫子還說:「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翻譯一下就是「唐堯和虞舜之間及周武王這個時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個大臣當中有一個是婦女,實際上只有九個人而已。」這你告訴我怎麼圓?
而且,和女子相對的小人指的也不一定就是特不堪的人吶,《論語·子路》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瞧瞧,說話算話,行事堅決,這樣的人在老夫子眼裡都算是小人,你以為小人那麼好當吶?再而且,原文中的女子很大可能是特指某一個人,而並非打擊一大片,後面的小人也一樣,老夫子應該跟他們很熟,但又經常受他們的氣,所以才會感同身受地說:「他們真是難對付啊,親近他們,人家嫌棄你,疏遠他們,人家又埋怨你!」
待續……貧賤夫妻百事哀!
原文如下:
《遣悲懷》
元稹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意為不盡後輩之職責,卻被誤認為沒有後代。沒有人提到「空穴來風」這個詞嗎?
現在我們的語言習慣里,把這個詞解釋成「毫無根據的傳言」,而這個詞的本意恰好相反,「空穴」是形成「風」的原因,比喻的是「有一定根據的傳言」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現在都曲解為沒有為家族延續後代!
這句話應該解釋為:「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
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做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多大的區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漫道不是漫長的大道。
漫者,否定詞也。
道者,言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