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毛澤東最好的一句詩詞是什麼?
人們歷來激賞兩首沁園春,毛自己也以之為得意之作,但從藝術角度來說,我認為這首才是上品: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筆力勁道,情感之深沉飽滿、寫景概括性畫面感之強烈直逼油畫(可以看出毛有不錯的藝術感覺),意境闊大而蒼涼。更有一位嚴肅深沉冷峻的宿將從容面對生死血淚的隱含形象於其中。情景真正交融,大氣而不空虛,深沉而不板滯,確為大手筆。「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非久經此境而感慨深沉者不能為之,實為不可多得的佳句。
ps,電視劇長征里,唐國強演的毛在這一段的情緒,是由於紅軍傷亡極大而表現出沉痛和哀傷。其實這明顯與該詞所表現出的當時的心境不符。詞中所展現的作者,冷峻成熟而深沉,斷不是為戰爭中常見之傷亡而痛斷肝腸之平庸輩。多少事,
從來急;
天地轉,
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
只爭朝夕。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毛澤東
《十六字令》,氣勢如虹,激昂澎湃。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霸氣外露
賀新郎·讀史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
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
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
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
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庄屩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
歌未竟,東方白。
個人淺見。
縱貫幾百萬年的歷史,而著墨僅僅115個字。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
揖別,否定了神造人,石頭標誌著石器時代人的生活和生產,一個磨字,也表示了這段歲月很長,這是人類發展的孩童時期。
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
隨著銅和鐵的出現,標誌著從石器時代進入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但也只不過幾千年擺了,彈只一揮間。
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人生在世,沒多少開心的事,伴隨著的都是殘酷的鬥爭,一些階級消失了,一些階級勝利了,鬥爭的最高形態就是戰爭,就像國歌的歌詞,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
讀了一生的書,自己也走到了暮年,歷史?只有血跡斑斑和模糊不清片段,而且不斷上演著相同的事。
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
這裡我直接引用毛澤東說二十四史吧,
令蘆荻沒有想到的是,毛澤東儘管酷愛歷史,但在談到該如何讀二十四史時,卻提出了一個讓人吃驚的告誡,他說:「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為大半是假的就不讀了,那就是形而上學。不讀,靠什麼來了解歷史呢?反過來,一切信以為真,書上的每句話,都被當作證實歷史的信條,那就是歷史唯心論了。正確的態度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一部二十四史,寫符瑞、迷信的文字,就佔了不少,各朝各代的史書里都有。像《史記·高祖本紀》和《漢書·高帝紀》里,都寫了劉邦斬白蛇的故事,又寫了劉邦藏身的地方,上面常有雲氣,這一切都是騙人的鬼話。每一部史書,都是由繼建的新王朝的臣子奉命修撰的,凡關係到本朝統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寫,也不敢寫。如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陳橋驛,竟發動兵變,篡奪了周的政權。宋臣薛居正等撰寫的《舊五代史》里卻說,他是黃袍加身,是受將士們『擐甲將刃』、『擁迫南行』被迫的結果,並把這次政變解釋成是『知其數而順乎人』的正義行為。同時,封建社會有一條『為尊者諱』的倫理道德標準,凡皇帝或父親的惡性,或是隱而不書,或是把責任推給臣下或他人。譬如,宋高宗和秦檜主和投降,實際上,主和的責任不全在秦檜,起決定作用的是幕後的高宗趙構,這在《宋史·奸臣傳》的《秦檜傳》里,是多少有所反映的。特別是洋洋4000萬言的二十四史,寫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將相,人民群眾的生活情形、生產情形,大多是隻字不提,有的寫了些,也是籠統地一筆帶過,目的是談如何加強統治的問題。有的更被歪曲地寫了進去,如農民反壓迫、剝削的鬥爭,一律被罵成十惡不赦的『匪』、『賊』、『逆』。這是最不符合歷史真實的假話。」
毛澤東還說:「搞文學史的人,一定要好好地讀歷史,要認真地讀《資治通鑒》、二十四史。但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讀,否則就讀不好,弄不清歷史發展的頭緒。要明白,所謂正史,那是指合乎封建統治階級要求的『正』,所以,書里總是給統治階級製造迷信,說許多天命、符瑞之類的騙人的鬼話。所以書里要『為尊者諱』,並把反抗他們起義的農民群眾罵做『匪』。其實,有些稗官野史由於不是官方修撰的,有時倒會寫出點實情。所以,二十四史要讀,《資治通鑒》要讀,稗官野史、筆記小說也要讀。歷史書籍要多讀,多讀一本,就多了一份調查研究。讀得多了,又有正確的立場和觀點,進行判斷和評論,就較少失誤,這是辯證法,也是把被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的重要的條件。」
過客們又都迷戀這些,這就是騙了無涯過客根本原因,他否定了英雄史觀,糞土當年萬戶侯,而且也說過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也像他之前詩詞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庄屩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
這麼多歷史人物,唯獨挑這幾個來說明,而且說這些才是風流人物,就像肯定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一樣,歷史的怪圈,上演相同的戲碼,不正是因為這些人物不多嗎?
歌未竟,東方白。
有兩層意思,一是對這些風流人物的讚歌,二是繼承了這些風流人物的精神。
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就不言而喻了。
不知不覺已經天亮,東方的旭日東升,奮鬥自勉吧。
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無須放屁!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沒有人說這個嗎,我很喜歡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結尾的那一段。
"但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不是詩,但是有詩一般美的意境。當時中共正在困境,黨內很多人都流露出一種消極情緒,不知道紅旗還能打多久,毛澤東卻能如此高瞻遠矚,意志堅定,足見偉人氣魄。
我懷郁如焚, 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倩, 願言試長劍。 子期竟早亡, 牙琴從此絕。 琴絕最傷情, 朱華春不榮。 後來有千日, 誰與共平生?
出自《挽易昌陶》。個人很喜歡而已……(。
個人對這首印象很深,
(至於是不是最好,及其道理,就不要問我鳥)
賀新郎·讀史
人猿相揖別。
只幾個石頭磨過,
小兒時節。
銅鐵爐中翻火焰,
為問何時猜得,
不過幾千寒熱。
人世難逢開口笑,
上疆場彼此彎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
但記得斑斑點點,
幾行陳跡。
五帝三皇神聖事,
騙了無涯過客。
有多少風流人物?
盜跖庄屩流譽後,
更陳王奮起揮黃鉞,
歌未竟,
東方白。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其實我覺得後半句文法不通,是硬來的。之所以提起這句詩,是為了轉述親戚(已退休的中學語文教師)告訴我的故事:
文革末期,他們初中的一位老師嘗試啟發式教學,用啟發的方式幫助學生背誦。
師:「春風楊柳——多少條呀?」
生:「萬千條!」
師:「六億神州——怎麼堯呀?」
生:「順著搖!」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其中前四句還是中期作品的「革命者與惡劣的時代和條件戰鬥,欲以人力抗天」的樂觀豪情,可謂頂天。
而更難得的,是後四句中,則非常清晰的呈現了「革命者不脫離實際,更不脫離人民,只求全人類之解放」的人民史觀,可謂立地。
立身億萬人民之中,宣言人力抗天之志。詩詞至此,形式,辭藻,背景,軼事等等,已都不重要,就憑這四十四個字里容納的這股人民英雄氣,這首詞已足可千古留名,被後人引以為道標了。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帝王將相,文人狂士,不乏大氣磅礴的詞句。而革命領袖與上述人物的不同,便是對人民力量的態度。無論是「風流人物」,還是「人間正道」,目光短淺的人都以為說的是他,而他說的卻是天下蒼生。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
出自毛澤東的《蝶戀花·答李淑一》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明明韻腳都壓不上,但是看了還是挺傷心的。楊柳那麼柔弱的意象,我真是頭回見到這麼剛硬的用法。不過後兩句感覺咦,格調驟降,吳剛那句直逼大鍊鋼鐵的架勢,再後面就棄療了——就是打油詩怎樣咬我啊。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這句話所透露出來的梟雄之意完全超越了尋常的意氣風發,真是如同當年曹操率軍數十萬南下準備一統江山時的那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句話可以說是意氣風發了,當時的毛澤東還不過三十餘歲,霸業還未成,但這句話所透露出來的激昂之氣讓人想起另外一句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其所表露的情感幾乎樸實到躍紙而出。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此時的毛早已君臨天下,霸業已成,早已完全超越了所謂的梟雄之氣或是年輕時的激昂之意,取而代之的則是一股帶有悲壯色彩的浪漫情懷。
孩兒立誓出鄉關,學不功成死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處,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是改的日本人西鄉隆盛的一首(但西鄉隆盛的原詩又是借鑒的的中國歷史古人)
這首詩全名叫做《改西鄉隆盛贈與父》,彼時的毛澤東年齡未滿二十,其時十七,背上行囊外出求學,藉此詩表白心志,相比較與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周公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此詩更具有自由與浪漫主義的情懷,相比較時代的同濟更是顯的不同尋常。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不許放屁,試看天地翻覆。沒有之一。
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
推薦閱讀:
※關於小說《挪威的森林》,各位有什麼自己的讀後感和見解?
※父輩和我們(80末、90初)的區別,為什麼我們少有那樣的思維和情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