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學圈是怎樣的存在?

新加坡SM2學生一枚,發現自己的社交圈滿小的,主要是集中在SM2之間,向問問大多數人的社交圈都是怎麼樣的?


@梁瀟華 是SM1的, enough said.


謝邀。
新加坡留學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這個問題砸得我頭好痛。但是既然砸在腦門中央,還是好好面對它。我是SM1,別的SMx的同學的生活了解不多,所以只能說說自己這些年的感想。我覺得,我們一直是一個很尷尬的存在。

- 你在哪裡讀書?
- 新加坡。
- 新加坡有鞭刑吧……/新加坡一定很乾凈吧……

這樣的對話在幾年內重複了無數遍。說真的我已經煩了。但是還是不停來來往往。恐怕除了這些別人也沒什麼可談的了吧。每次親友聚會,自己都被當成榜樣。這樣的感覺,頭一兩次感覺不錯,後來就覺得越來越糟糕。陪著笑,想著在島上的酸甜苦辣,其實心裡挺不是滋味。為了面子也好,為了別的什麼也好,總要在人前裝作過得很好的樣子,我想這是一種常見病,作為SM1的我也不例外。別人覺得,充裕的物質條件,一定等同於幸福快樂。然而事實往往都沒有那麼簡單。你陪著笑,你一一回答他們的提問,答案重複了無數次,這種尷尬也重複了無數次。

有些時候你會覺得,新加坡這個國家,和美國英國比起來,像是二線城市與北上廣。某某某的孩子去北上廣創業了,某某某的孩子去二線城市工作了,說出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出去生活,你無法忽視北上廣的光環。哪天別人問起來你在哪讀書。你說新加坡。看著對方若有所思,你就知道他一定在思考新加坡在不在這顆星球上。當然,最苦逼的還是「回國讀書」的香港黨。

你享受著城市的便利,你享受著比國內同學多得多的資源。你以為你就是這裡的主人?無論是留學生還是新移民,只要是外來人口,很多尷尬就無可避免。你以為和本地同學打成一片就是這個城市有機的一份子了嗎?你以為本地同學爭先恐後地想要拉你進project group你就是大眾情人了嗎?你看著PR的審批越來越嚴格,你看著外國人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你就知道總有一張紙,把你和這座城市的原住民隔離開來。況且,好多本地人原來也不是原住民。原住民的概念,在這座城市其實很模糊。對於女生來說,拿到PR,過兩年拿公民,你就是這座城市的一部分了。對於男生來說,這之間隔著兩年綠色的衣裝。我在新加坡呆了快七年,經常碰見別人以為我是新加坡人的情況。可是就算偽裝得再好,你錢包里那張綠綠的卡片總會暴露你的身份。剛來的時候或許不會在意,最多介意同學叫你chinaman,但是人年紀大了,就開始考慮買車買房,考慮之後的大半輩子如何揮霍。這張變不成粉色的卡,把你牢牢隔絕在這個城市的門外。就算你偽裝得再好,你也不是這個城市的原住民。真尷尬。

我們SM1,嘴上說著怎樣討厭這座小島,事實上心裡,大多是深愛的。可是,新加坡我愛你,你他媽的愛我嗎?你提供給了我優秀的資源,豐富的物質水平,可是為什麼我覺得,我是被困在這裡了呢?SM1圈子就那麼大,大家現實中不認識,校內上也會認識或者被認識。誰和誰在一起了,誰和誰分開了,其實大家在事發之後很快就心知肚明。可是放在更大的尺度上,你會發現最後大家其實一直在玩一場排列組合的遊戲。不光有換人如換衣服的高富帥白富美,也會有死也輪不到一把的屌絲。大家就好像圍在一起吃火鍋,虎視眈眈,等著羊肉浮上來。可是這個圈子就像是火鍋那麼大,撈來撈去,還是自己人。真尷尬。

我一直在思考,這種尷尬來自何處。是別人給予的,還是自己造就的。有人說,新加坡政府給了你那麼好的機會和物質條件,你為什麼老是抱怨。我不是在抱怨,我只是希望這座城市變得更好。我希望這座城市不再讓外國人這個身份變得尷尬。往大了說,我希望這座城市能夠更加包容。包容不同國際,種族,宗教,取向,價值觀的人們。一座港口,有容乃大。

這些天我在做密集的劇場訓練。我的老師說,現在所做的,就是把你們身體里的很多習慣,打破再重建。我很喜歡這兩個詞。打破與重建。對於身份的尷尬,對於處境的尷尬,部分源於自己自身的一些壞習慣。而這些習慣,也需要打破與重建。題主說,覺得自己的圈子很小。是啊,SMx的圈子其實不大。校內上隨便找個SMx都和自己有共同好友。可是幾百個好友,到頭來和自己吃飯的還是那麼幾個人,說著南腔北調,聊著不找邊際的牛逼與段子。你要是一直覺得你不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你永遠不會成為這個城市的一部分。人的一生,其實是一種不停打破與重建的過程。想要融入這座城市,想要有更大的圈子,就得先打破自己的圈子,打破自己的身份。你和那些熟悉的朋友,除了「中國人」這個圈子之外,還共同屬於什麼圈子呢?「中國人」,看上去是一個很重要的標籤。事實上在這座城市一點用也沒有。這是一座移民城市,你應該放下自己的過往,你應該打破自己外國人的身份,你才能更好地融入到這座城市當中。如果你一直覺得你只是中國人,那麼你在這座小島上,除了物質上過著國外的生活之外,其餘的一切,與在國內無他。

打破,並不是拋棄,而是放下。「中國人」這三個字不可避免地存在在你生活中的每個角落,但那不應該影響你的生活,影響你的交友,甚至影響你的價值觀。新加坡不是最自由的地方,但是自由的思想不犯法。你應該解放自己,應該忘記貼在我們臉上的標籤。那些標籤,就是你圈子的邊界,就是為什麼SMx的圈子那麼小,就是為什麼,這一切顯得如此尷尬。

新加坡,在不在國外其實無所謂。你,是不是中國人其實沒關係。關鍵是,如何享受當下,享受雙腳踏在這座島嶼上的觸感。

或許有一天,當你把你身邊的人的標籤一一撕下的時候,你會看見一個全新的世界。


作為一個強迫症患者,我很想把圈子裡所有的事情都寫出來。可惜我自己的圈子太小,又大多局限於sm1之內。所以大家忍受完我沒有文筆沒有重點惡意賣萌還這麼長的回答之後,請務必看看其他人的回答。我的回答看起來很多,其實很片面,只是佔了早回答的便宜騙了很多贊-0-~也期待有見識更多的學長學姐可以寫出更全面的答案出來~

=-=-=-=-=-=-=-=-=-=-=-=-=-=-=-=-=下面是一開始的回答啦=-=-=-=-=-=-=-=-=-=-=-=-=-=-=-=-=-=-=
sm1,今年正要上大學。僅代表個人經歷,無普遍性和代表性。

你說的圈子,我理解為【認識的人】而不是【熟悉的人】或者【朋友】。我覺得後兩者並沒有討論的價值。

坡上留學生認識的方式不外乎那麼一種,同學、宿舍、社交網路、線下活動還有其他。

以我為例子吧,我在坡上四年,作為一個不愛社交也不會主動去勾搭其他sm1的人,圈子算是中等大小。

首先,我的圈子裡:
1.同學
兩年初中兩年高中,【有的人直接四年都是一個學校。。。祝幸】將來還有四年大學,同個學校的sm1肯定是認識而且基本上是跟自己最近的圈子。即使不那麼合得來的人,一起上了幾年學經歷了同樣的苦逼逗比傻逼的事情,也混得比較熟了,至少是那種紀念日會叫出來大家一起吃飯玩一下的。
這裡面也包括學長學姐學弟學妹,同個學校上下兩屆的人我都是認識的。初中的圈子會比較小比較近,初院(高中)的圈子會比較大比較遠。隔一屆的因為沒在學校一起處過,所以認的就不太全了。
當然學校里也會有非sm1的。大學會遇上sm2的人,還沒上大學的我沒有發言權,求學長學姐介紹。

初中和初院(高中)的時候就會遇到非scholar的同學。有些是很小過來並且已經新加坡化了的,除了名字之外很難看出原來大家同是PRC。我們初院就有很多PRC,大多數sm1根本就不認識,也不知道這些人作為PRC的存在。而他們對於我們sm1也沒有特殊的感情。他們看我們就跟本地人看我們一樣;我們看他們也基本上跟我們看本地人一樣。。。除了覺得PRC果然還是好看一點-0-~

也有一些還沒有新加坡化的。在我看來他們的生活比較苦,比起我們來他們沒有獎學金,沒有通過sm1圈子建立的關係網,也沒有學校宿舍給予的種種方便(sm1是個大群體,也是政府支持的項目,所以即使遇到本地人沒有的麻煩,學校方面也會幫忙;自己求學的則少有這個福利)。這些同學,因為跟我不住在一個宿舍,所以不會很熟。但是會有其他的交集,比如班級、社團、愛好等等。當然這部分同學也有一些雖然沒有localize,但是通過自己的能力混的特別好的。不過我們討論的是留學生的圈子而不是生活狀況,就不多說了。

2.宿舍
四年生活的主體其實並不是學校,而是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玩在一起學在一起【注意我的順序咳咳】的宿舍。因為一個宿舍往往會住不同學校的學生,所以會發現很多性格愛好家鄉學校不一樣的人都認識。越小的宿舍圈子裡的人越近,我們初中的宿舍只有一百多人,當時只住了兩個學校的人【其實還有零星個別的人請原諒我忽略了你反正你也不會上知乎】;但是大部分坡上的宿舍還是很大的,裡面有四五個初中來的都很常見,所以他們會認識很多人。當然對於很多不愛交際的人,也就僅僅是認識而已。

3.老鄉
這個在sm1圈子裡比較少見,以後會更少見。我指的是老鄉卻不是同個學校的人。
比較常見的現象是同一個學校的男校女校,也不排除同一個地方卻被招到了不同的學校,但是似乎近年來後面的情況越來越少了。
至於前者,大家大多是國內就認識了的,一起來到了坡上自然會互相照應,家長間聯繫也比較多。並且也會因為男女間(純潔或不純潔)的關係,連接上兩個學校不是老鄉的同學之間的關係。
在非sm1圈子,老鄉之間除非是國內本來就關係很好,不然接觸也不會太多。國內跟我同一個學校但是並不是sm1的一個男生,雖然我一直知道他的存在並且偶爾會在人人上看到,不過我並沒有去勾搭。。。
也包括跨sm12的圈子。大部分城市都是既有sm1又有sm2,我國內的學校比較特殊,是六年一貫制,也就是說初中我們有sm1的項目,高中sm2的項目也會有一部分從我們學校招。我最好的哥們之一就是在我們學校sm2考過來的。
當然坡上有一些地域性的組織,比如福建幫、新潮留【不要吐槽我見識少知道的少】,所以也是老鄉們認識的方式。

3.社交網路
對於我來說這個趨近於無,因為我實在不是一個愛跟別人相處的人。。。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認識】這個層面上,社交網路的力量是無窮的。
從閨蜜的前男友到好哥們的現女友甚至好哥們現女友的閨蜜-0-~【這些都跟我無關。。。我沒有閨蜜,然後我的好哥們也沒有妹子!】大家應該能理解在外求學的留學黨們心中的寂(ji)寞(ke),和幾乎不存在被父母發現的風險帶來的自由。
包括在網上(在我看來坡黨大多數人用人人的頻率高過FB)的共同好友認識的之類的,或者一個留學生的qq群,一下子圈子就不知道大了多少去。

4.線下活動
好的比較常見的是小夥伴們出去玩耍,然後自己帶了小圈子外認識的朋友過來,玩得來的話大家就熟了。其實我這種不太愛交際的人本來不習慣跟不認識的人出去玩的,上了初院(高中)之後認識了一個愛玩耍的好哥們,比較隨和,跟誰都玩得來,偶爾帶著我或者跟著我去混不同的圈子。於是我覺得這樣也挺好的。
然後也有留學生組織操辦的活動。留學生組織大家都懂的恩,但是我沒參與過就不多說啦~
比較少見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參加比賽之類的過程中產生的友誼。新加坡是個很小的地方,國家級比賽隨隨便便就搞了,有特長或者(和)活躍的同學經常會在比賽中認識其他學校的人,這種友誼真的讓我很嚮往啊可是我不是活躍的人也沒有特長。。。
同好也是拉近關係的方式之一,就跟國內同城的同好一樣,坡上的同好們會有自己的組織和面基活動之類的。比如【請允許我打個小廣告】我加了一個坡上仙迷骨粉的群(但是基本上大家都不說話),還有一個坡上墨明棋妙後援會(但是我已經不在裡面了),因為有著同樣的愛好所以可能大家更聊得來呢~

5.其他
這個有好多,實在沒辦法窮舉出來,但是有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不得不說,我甚至想把它放到我答案的第一句話用最大字體加粗以表達我對它無以言表的心情。
寶!貝!在!獅!城!
這是一個坡上sm1家長們建立的組織,主要形式包括QQ群(不止一個)、論壇、以及線下活動。
裡面主要是sm1的家長們,還有幾個在坡上的樂於助人學長學姐或者工作人士。理論上不讓學生加進去。
我父母在裡面潛水,很少說話。不過有的父母很積極,很樂於助人,很關心孩子們。
他們在最近舉辦了「四大」,第四次什麼什麼大會之類的我不太記得。。。因為總部不在我們這邊啦我父母也不會去積极參与,不過會有積極的父母參與並且帶上孩子並且有孩子表演/介紹經驗。
家長們的想法還是很好的。
恩所以自然也是孩子們認識的一種方式啦~
=-=-=-=-=-=-=-=-=-=-=-=-=-=-=-=-=逗比的分割線-=-=-=-=-=-=-=-=-=-=-=-=-=-=-=-=-=-

以上是我和我周圍的圈子。
下面我以我自己的了解說一下其他人的。只是我自己的了解。
我說我自己的圈子是中等,因為有些人圈子小到可能只認識自己屆的sm1或者到了初院自己屆的sm1都認不全(當然後者並不能說明圈子小,一會會說)。理由很多,但是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
有的人圈子特別大。當然這個跟呆過的宿舍和學校也有關係。我四年的學校宿舍在同等級里都算是小的了,初中宿舍只有100多人,初院則是同屆sm1隻有二三十左右。比起V HALL或者DUNMAN宿舍,或者VJ,TJ那樣一屆一百多PRC的情況,自然認識的人就不一樣。當然也有個人經歷和性格的關係。
不同圈子間的交集比較少。比如不可避免的sm1、sm2之間互相會有stereotype,然後有獎和沒獎的生活也完全不一樣。但根據我有限的見識,不同的「身份」可能阻礙的只是互相認識的過程,並不能對建立友誼產生很大的影響。
--------------------------------------------------中國人的分割線-----------------------------------------------------
當然我們說圈子也就包括了非PRC。
這一點我很沒有發言權,因為我本身就不愛擴展自己的圈子,加上語言障礙,導致我這個人是一個很不愛跟非PRC交往的人,而且我跟我的很多PRC朋友也都這麼說。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有非PRC的朋友。

先說本地人。
local們對留學生的態度差別很大,也受他們父母的影響。我的初中是個華校,華人建立,裡面有很多華人(注意我說的是華人不是華僑)。學生大多喜歡說華語而不是英語,包括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的對話。英語老師經常會頭疼的跟local們說請你們多用英語聊天以提高你們的英語水平。因此我的語言障礙並不是很明顯,跟同學接觸也比較多。
有的學校是英校,跟我們正好相反。我很驚訝的知道原來他們的華文老師會很頭疼的讓他們偶爾用華文交流。這些學校的同學,尤其是初中就在英校的PRC,就會碰上比較難過的語言關。
當然我這個交際廢還沒有關係很好的local朋友,希望大學能找到合得來的~

再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
新加坡有上百所初中,但是只有18所初院(18所提供JAE的初院,不包括德明,立化,NUSH這類),所以在初中的時候見到其他國家留學生的幾率比較小,但是進了初院就大大增加。
我們班比較特別,22個人只有三個local。。。
這個時候很明顯以國家為單位的圈子就出現了,其中包括內部特別團結的印尼圈子,有大神巨神也有逗比的越南圈子,充分利用bilingual優勢(其實何止是中英兩種。。。)跟各個圈子都能處的馬來西亞圈子,人不多但是都是有錢人的泰國圈子(嘛其實印尼圈子裡部分人才是大大大壕),哦還有人很多內部還有很多勾心鬥角小圈子的PRC圈子。。。等等等等-0-~我只說我見過的,其他的比如我認識一個寮國過來的沒有圈子。。。(但是他自己能力很強)
其中馬來西亞的同學因為語言原因最容易被中國學生勾搭,我初院有兩個馬來西亞室友,我們經常一起出去吃東西。

最後不得不補充一點,經常有一些跨國籍不在自己圈子混的人讓我很欽佩。但是問題就是他們自己國家的學弟學妹經常不知道他們的存在。。。我的初院里有一個在印尼圈子混的PRC,在馬來西亞圈子混的印尼人,在PRC圈子混(而且被我們學長帶出了一口東北味)的馬來西亞人,當然也包括跟local混的各國留學生啦~前三個人據我所知都有很多的本國juniors不知道他們是自己國家的(異性juniors因為不住在一起所以不知道的比例更多,which is very sad for the seniors...),在我們這個留學生人數不多的初院做到這種程度讓我覺得值得一提。

先這樣吧,想到了再補充。

5555為什麼寫了這麼多還騙不到贊贊贊贊贊?!還給不給人接著寫的動力了!

-=-=-=-=-=-=-=-=-=-=-=-=-=-=-=-=-=-=-=懶懶的更新的分割線=-=-=-=-=-=-=-=-=-=-=-=-=-=-=-=-=-=-
雖然是這麼說,但是在我懶懶的不想更新的時候其他人已經說得差不多了啊。。。
唔既然我是sm1,就還是不要隨便去說非sm1的圈子啦~繼續說我們sm1的事情。

正如下面匿名用戶所說的

雖然不認識在這裡答題的任何人,但是如果我在人人上搜索你們的名字一定會有那麼幾個共同好友。這大概,就是我眼中的新加坡留學圈,或者SM1圈吧。

sm1圈子特別特別小,同屆人基本上2度沒問題。就像我上面說的,大多數人都經歷了兩個學校和兩個宿舍,這四個大圈子的交錯,讓我很難找到一個同屆的sm1既不是我現在同學過去的同學、又不是我過去同學現在的同學,或者宿舍同理。【當然相對應的,NUSH,RV,Dunman High就是三個獨立的小圈子,很多人只能靠宿舍來認識其他圈子的人。

然後當我們說圈子的時候,我們說的是什麼呢?或者說我們認識這些人的時候,我們知道的是什麼呢?
如果我說我知道某個sm1,那我對他信息的了解應該至少會包括他的初中,初院,國內城市,以後還會包括大學去處。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寶貝在獅城】的群里有好心的家長總結出了一個PDF文件,上面是不完全的本屆sm1大學去向的總結,隱去了名字。上面的信息只有城市,初院,性別,大學去向這幾項。我們不要討論對這個文件的看法啦,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隱去的名字跟沒隱去一樣:我連分析都不用就從上面知道了初中同學在他初院找的女朋友去了哪個大學的什麼專業;打工時遇到的同屆的漂亮姑娘,我雖然沒有說過話也不知道名字,但是輕而易舉的通過排除法和窮舉就知道了她來自哪個城市。
sm1圈子就是這樣子,細細一想很恐怖,這是一個進來了就很難走出去的圈子,只要留在新加坡就幾乎沒有重新開始的可能,黑歷史永遠會有周圍的人幫你記得,但人人都有黑歷史誰又真的會在乎。可能你大學遇到的新朋友就會通過她的閨蜜知道你剛到新加坡的時候如何始亂終棄,或者一年前你還在一邊聽女同學八卦某男生花心而且試圖腳踏兩隻船一邊罵著渣男,一年後就跟這個渣男成了好哥們並跟他一起討論女生間有的勾心鬥角。
新加坡留學圈裡,恐怕只有sm1這樣經歷了四個足夠大到覆蓋幾乎全部的人、又足夠小到可以讓圈子裡的人充分熟悉、還相互交錯的圈子,才能達到這種地步吧。

至於作為sm1,在坡上到底好不好混,大家都混成了什麼樣子。。。看了 @Tiotao 的答案感觸頗多,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見解。我覺得是足夠另開一個問題來回答的【但是我才不要去開-0-~
簡單說幾句的話,從15歲就過來新加坡的我們,不管歸屬感在哪,在思想上已經不完全算是「中國人」了。sm2/3覺得我們跟local混的更多也就罷了;即使回到家做了什麼事情,父母或者周圍的親戚也不會覺得是「孩子懂事了「」有了自己的主見「而是」新加坡把我家孩子變得更有素質了「。see?他們看到的不是中華民族優秀品德在我們身上的蘇醒,而是新加坡對我們的栽培。悲哀的是我無力反駁,雖然我很想說我三觀是自己看書、自己思考才形成的,但我無法否認如果不是來到新加坡,我的各種觀念會完全不同。
這就是為什麼sm1都會有對這個圈子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不管你現在怎麼做,想怎麼做,做了什麼,能改變的可能是你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能改變的是中國和新加坡一起留下的烙印。


我們是沒有北美留學圈那麼高大上啦,SM1的話相對來說還是正常收入的家庭比較多,當然也不乏土豪,而自費的就肯定家裡條件比較好,一年20w左右的花銷反正我肯定念不起。
圈子的話一般和家庭條件有關係,但是感覺在新加坡還不是特別明顯,大概是我太窮了都不認識什麼有錢人吧。。一般聚會的話每人也不會超過四十新,土豪無所謂窮人咬咬牙,也玩的挺愉快的~
關於融入本地社會,應該還是屬於小部分人,大多數人還是更喜歡和中國人一起抱團。也有極少部分人根本不喜歡和中國人一起玩都不怎麼說中文的。像華會這種東西就提供了極好的中國人抱團的機會,還是很不錯噠。
SM1其實人也不算多的,稍微活躍一點的人說出來大家都會覺得有點耳熟的,每個人之間可能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覺得2度是完全有可能的。尤其上了初院以後,交際圈進一步擴大,很多耳熟的名字都對上面孔什麼的。
這個圈子裡,學霸很多,學神也很多,當然學渣也比比皆是,有的人考HYP,有的人念不完獎學金就被取消,箇中滋味只有我們自己才能體會啊。
說的我都有點傷感了,匿了。


@高懿哲同學已經講得非常完美了,而且話說我和他貌似就是2度聯結的。。

我只想簡單寫一下一下自己四年來對新加坡這個圈子的體會。

SM1一家親,尤其是跟自己一個中學的同學。頭兩年初來乍到,大家一起摸爬滾打,基本上現在都是最親的,這主要體現在說話沒顧忌,嘮嗑各種碎節操,掉下限,而且不分性別。

而升到初院,要想在中國人圈子裡混個臉熟,有一個組織不可不加,那就是華會。其實什麼學校榮譽什麼刷簡歷亂七八糟的我都不在乎,對我來說加CCA(課外活動)就是去玩的。我覺得,本地孩子畢竟從小跟你生活環境相差太多,我們和他們除了熟了之後只能毫無營養地天天互相吐槽,根本就不會有很多共同話題,泡一起沒話說絕對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吐槽一下,跟local混,基本上每天吃飯就是這個程序,各自玩手機。。。偶爾outing,各自玩手機---合照---FB上一頓tag。。。我摔啊,逗比嗎?!!!)因此,華會這種中國人扎堆的地方自然有其存在的必要,畢竟能這裡找到很多能聊得來的人。(跟誰都能聊得很歡的未來銷售經理們請無視我)

四年下來,基本上關係近的都會很熟,等到畢業後,就可以全國各地到處玩了,因為你會發現到哪都有同學可以蹭導遊。。。

新加坡就這麼大,很多SM1都會留下來上大學,工作,可能最後也會定居。時間長了大家也不會因為相隔太遠而疏遠,在這一點上看我還是挺喜歡新加坡的,畢竟感覺越大就越難交好朋友了。

就這些吧,一個月後開學應該會有很多新體會,到時候補不補充再看心情。。


你們把新加坡留學圈自動歸納成為SM系列的學生,讓寶寶狠心塞,果然SM這個重口的圈子是蠻封閉的。

身為一個自費留學生,能逗逼,能賣萌,能和SM嘮嗑,能和local瞎扯的全能女漢子,拍胸脯的告訴你們,新加坡留學圈比SM圈大多了!

鑒於還是很多人抗議我的分立不夠細,那麼我繼續細分一下:

第一大類:自費生(公立學校)~

1.小學來的就自費生(成績尚可)
這些人多數在幾年後已經成為PR,剛好在政策歡迎留學生的時間入籍,現在則沒那麼容易了。我們這些從小就來的,算是被同化的最徹底的。考了AEIS然後被分到18流的學校,努力學習,融入,然後在PSLE,OLVL或者ALVL逆襲進去不錯的學校。我們可以和local混得風生水起,講得一口流利的singlish,也可以和其他中國人瞬間自來熟。我們上上下下算是通吃的。雖說如此,我們最好最親密的朋友一般也是我們這種自費生。雖然我們和local也可以玩,和scholar也可以玩,但是最最親密的朋友還是同樣經歷的自費生。我們這種算是人脈最長的,上到Uni下到ITE,各種poly也有,在各種圈子亂竄。當然被同化的程度也有不同。同化的高的人,根本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一心要當個新加坡人。同化的低的也會和中國人抱團。

2.墮落的自費生
這一類學生是SM獎學金完全不會接觸到的,知乎也不會接觸到的。不是所有的中國留學生都能成功逆襲的,很多失敗了。他們跑去了,N(A),N(T),ITE。我小學就有好幾個這樣的,不是留學生成績就必然好。有些真的不是學習的料。他們來的早,也完全被同化,有的還變成了小流氓。我小學認識的最流氓的2個就是中國人。

3. 從初中來的自費生
這類自費生比第一類的要刻苦努力的多很多才能逆襲。他們也是考來新加坡然後走預備,考AEIS進了18流的中學。主要集中在OLVL逆襲進去不錯的中學。他們最好的也很少RI,HCI,主要是進2nd tier top JC。例如TJC,MJC,AJC這些。差一點的也能弄個JC或者去Poly。

第二大類:SM獎學金得主
這個重口又exclusive的圈子就是知乎上大多數答主所在的圈子。

1.SM1是來到新加坡讀中三的,都是各自地方的學霸。剛來會被分配到各個學校,每個學校從幾個到十幾個不等。基本上都是地方學習成績很不錯的學生。利用2年努力學習,然後在學習上碾壓我這種學渣和local。他們最好的高中畢業後會進世界頂尖大學。也有相當一部分留在新加坡的大學繼續大放光彩。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因為沒有父母的監督,學習退步,獎學金被取消,有的就這樣回國了。SM1我認識超級多的,每個學校都有,各種活動會遇到,然後接觸認識。因為都是中國人嘛,都自來熟什麼的。而且SM1去的CCA就那幾個,華文文化協會,華文戲劇或者書法。特別是華戲啊,每年都會去不同的學校支持一下,然後就混臉熟了。還有就是SM1中學的時候要做100小時義工,然後就會在各種義工地方遇見一群一群sm1,要認識不同學校的sm1還真蠻容易的。

2.SM2是大學才到新加坡的,這個圈子我認識的比較少。畢竟寶寶還沒上大學嘛。但是根據很多SM1的學長和學姐反饋,SM1和SM2存在一些矛盾,有種互相鄙視的鄙視鏈。對比與sm1,sm2更加抱團,基本上就是中國人和中國人混。對local有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不可否認,某些SM2確實很優秀,但是新加坡真的top的人不和sm2的同一個系啊。例如law,med,pharmacy這些大神雲集的專業,基本上沒有外國人啊。

3.SM3這個圈子極少極少,好像已經取消了?

第三類:私立學校的

1.土豪鍍金派
這類嘛,我接觸過幾個。家裡都很有錢,來新加坡上私立預備班或者預科。但是來了,沒人管,長期泡吧,逛夜店。然後混幾個月到幾年,跑去加拿大,澳洲或者美國去了。主要是以新加坡為跳板,去其他國家鍍金的。離開新加坡後,還是一句英語都不會說。

2.努力然並卵派
這類也有認真學習的,努力學習但是還是考不上公立學校,最後回國了,或者繼續上私立大學。這一類一般家裡都有一定經濟支援,算是國內的中產階級。新加坡私立學校不便宜啊,而且只有幾個私立大學的允許兼職。

3.逆襲派
那些成功逆襲到公立學校的真的是超級厲害的,hat off! 因為私立的預備班和預科他們的資源和公立學校真的差很多的,升學率低得嚇人,要比公立學校多很多努力才行啊。一般逆襲派占,10%吧,或許更少。。。
-----------------------------------------------------------------------------------------------------
最後我只想說,請不要拿個例來反駁我,例如:我是XX類,我就不這樣的,或者我朋友是xx類的,她就不這樣的。。。。
我說的是主流啊,親,主流。SM圈子exclusive這點算是我們其他圈子公認的好吧。


本人SM1的 來了兩年不到
認識了很多其他學校的人,往往就是認識一個其他學校的scholar會接著認識一些他們學校的其他人,然後又驚奇地發現原來各個不同學校的人多多少少都認識。

感覺我身邊的圈子是個跟溫暖的圈子吧,會一起吐槽學校怎麼樣會一起出去玩會相互鼓勵 偶爾有負能量但還是正能量多一點。大家在外面都不容易。

local朋友的話 對我來說確實有 但最親近的還是其他PRC小夥伴

學術方面的話
參加各種競賽的時候總覺得是PRC面基大會。感覺大神好多好多,而且就是這個比賽剛看見TA得獎下個比賽會發現TA又得獎了
聽說如果年底去北京新東方上SAT課基本上碰到的都是坡黨
除了一些出名的大牛以外 也有一些不那麼高調/牛逼的 但很多人都很努力 畢竟都想有個好的未來吧 更直接的是好的portfolio…

還沒上JC對JClife不是多麼了解
就是這樣
都是personal experience


圈子說小不小,畢竟這麼多sec sch和JC的scholars;說大不大,走到哪裡都能碰到坡黨。

另外,小坡四年,待的時候感覺無聊恨不得早點畢業,真畢業了又每天想著回坡島。這段shared memory可能是練習每個scholar的感情紐帶吧。


來晚了,看了好多人的答案,都好詳細阿!就補充一點吧~
對於圈子小想擴大圈子的人的一個小建議:Always stay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謝邀
新加坡的留學圈子也是分的,基本上私立學校的學生跟私立學校的學生玩,公立學校的跟公立的和本地的人接觸的多。
由於新加坡私立學校參差不齊,很多私立學校就是騙錢來著。很多私立學校也大部分都是中國人。所以這些私立學校的留學生基本學不到什麼東西。大部分的人也只是家裡條件不錯,但是在國內成績不好,英語很差,別的有門檻的國家或者學校進不去,所以來到新加坡。這部分的人也都很一樣的人在一起。學習就是混,平常就是和朋友一起到處玩。有些會等英語程度好一點了,轉學去英國或者澳洲。但大部分畢業回國,因為要不幫助家裡生意,要不父母已經把工作安排好。
除了這些學生以外,私立學校也有一心為了留下來在新加坡的人。但他們也不會太在意學習,雖然新加坡用學生簽證打工是非法的(公立學校的學生是合法的),但他們還是會不停地嘗試尋找打工的機會,也因此會認識各行各業不同的人。
在這兩種人眼裡,公立學校的留學生都是學霸!!公立學校因為大部分是本地人,留學生相比比較少,所以公立學校的留學生大部分都和本地人接觸比較多,英語也好。而且圈子確實比較小。
我的情況比較特別,我在新加坡讀的也是私立學校,但是我的學校很嚴格而且我們班中國人就我一個。所以我一般都和印度人和印尼人玩,但因為搬家的原因認識了許多別的私立學校的學生和已經工作了的人,所以才知道別的私立學校的情況。又因為經常去新加坡的一個教堂,認識了很多本地的年輕人,他們基本上都是國立或者南洋的學生,也就同時認識了公立學校的中國留學生。所以就我身邊的情況來看,大致是這樣。


SM1路過。雖然不認識在這裡答題的任何人,但是如果我在人人上搜索你們的名字一定會有那麼幾個共同好友。這大概,就是我眼中的新加坡留學圈,或者SM1圈吧。


題主SM2的?我疑似是你SM2的學姐啦。這裡都是sm1的人在說話,我來「撥亂反正」一下。

其實活成什麼樣的圈子真的是完全看自己。

我的好友中,有人完全跟local打成一片,有人依然是圍著那幾個預科時候認識的sm2,有人活動範圍僅在本系同學,有人孑然一身獨來獨往,有人像忽必烈一樣征戰全球。沒什麼好與不好,就是個人的選擇。而我,就是朋友哪裡都有一些,但是真正積累下來的其實挺少。

sm2不同於sm1和sm3,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剛開始漫長的預科期。在prof Tay的帶領下,圈養了一年半,大家內部無重複組合,談戀愛的談戀愛,搞小圈子的搞小圈子,整天兩點一線,出國跟沒出一樣。

進了大學就不同了。這才是自我選擇的開始。我住了3年hall,參加了很多社團活動,不知不覺很快的,fb上就400多個好友了,大多是新加坡人,馬來西亞華人和中國人,每天幾個小時的活動,熱熱鬧鬧的,感覺自己好像被很大的圈子包圍著。但是真正投緣的其實不多。

後來老是在做project,學業實習什麼的忙到沒時間搞社團活動,大家的友情就僅限在fb上的評論和點贊了。然後好友就是同系的project teammate,當然,有些未必變成朋友,也有可能成了仇人。然後我手機里多了很多從來不用的whatsapp contacts。

這也是周圍很多中國女生開始交往新加坡或者馬來西亞男朋友的時候。

當然,大家都有幾個印度好友,但是都沒有跟印度人談戀愛的。

後來交換的半年,我跟同去的幾個國大同學同吃同住同旅遊,成了真正的好朋友。他們是我為數不多的可以稱之為真正朋友的新加坡人。當然,關係再好也最多每半年聚個一兩次。
交換的時候認識了好多好多有趣的投緣的人啊,大家也都天南海北的,比如我最好的一個女生朋友是宏都拉斯人。可惜,緣分到了,大家的友誼只有半年的保質期。

實習的時候跟其他實習生喝酒聚會,玩的很兇,以為我又走進了一個當地人的圈子。正打算交心的時候,實習期過了,這個圈子也散了。不是我沒走進他們,只是大家全都轉身散開各奔前程了,毫無留戀。

如今每天上班,在一個小公司,晚上與人合租一套房子,每天見到的差不多也就10個人。但是周圍的人都很好,我覺得我好像又交到了來自各地的朋友(同事),又有了個新的但是很小的圈子。

手機丟了一次又一次,那些總也不用的聯繫方式也被自然淘汰了。我如今手機里不超過10個人的號碼,但是半年過去了,生活依然毫無障礙。
想與誰客套兩句,想找誰說點什麼,fb足夠了。

最近我常常感慨,我們或許有時從屬於某個圈子,也或許總是想要找一個圈子加進去從而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比如預科的時候我是sm2圈,大學的時候我是PRC獎學金留學圈,交換的時候我是交換生圈,在本系的時候又屬於本專業的圈子,日常聚會又有一個老鄉圈。可是圈子都是一時的,好友也會常常經歷聚散的筵席。

每個人,本質上都是孤獨的個體。


這是一個大家見面先問你是SM的嗎的圈子。。。
我SM1,你SM幾?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一群特殊癖好愛好者的交流協會。
這麼重口味的圈子外人想要加入確實很難。
而裡面的人想要出來似乎也不是很容易。
這個圈子我覺得平均來說是最愛學習的一個圈子,
因為很多人只是想把這裡當做一個跳板。每年刻苦學習進HYPSM的人大有人在,
當然,也有因為MIT發錯OFFER而空歡喜的悲劇上演。
這裡面的六度人際關係理論基本是不存在的,因為基本上2度就夠了。
誰跟誰分手了,在一起了這種話題的傳播速度以音速為單位。
然後會驚訝的發現某某的現任女朋友是某某的前任和某某的前前任。
最後感慨一句:貴圈真亂。
此外,在這裡幾乎沒有畢業的那種離愁。
對於我們來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也不過是你在樟宜,我在文禮。


一個簡單普通的圈子
裡邊死死地圈了來自廣袤大陸的「未來人才」
SM1 SM2 SM3互相在幾個小學校里鬥來鬥去
你說他們和本地學生鬧得歡
他說你們少上一年學,見識短一截
總之,掐掐鬧鬧,沸沸騰騰,好像一鍋永遠不停沸的水

宿舍篇
有聚在宿舍里刀塔,葷段子,聊妹子的男生
也有樓道另一半聊美容,瞞著舍監煮粥,深夜長談到第二天MC的妹子們
吐槽宿舍的飯菜,變態的房間衛生檢查
卻又在破島的宿舍里忘乎所以地享受著夜不閉門,路不拾遺的大同氛圍

每晚有約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地看錶
生怕完了門禁
最刺激的時刻就是被hallmaster抓住後急中生智地亂編故事
直到他將信將疑地把你放走,然後又自己佩服自己的智商
甚至把經歷搬到華文試卷上。

至於,餐廳,那就是地圖
黑的一圈是印度人
淡一點的,但仍然很黑的是印尼人和菲律賓人
再淡一點的,馬來緬甸,寮國泰國人
最淡的就剩中國人和韓國棒子們

ASEAN的一坨好像人人都會吉他
每晚在樓道里非要演奏幾曲
演奏了幾年,卻還是只會簡單的掃弦打板

越南人永遠是眾矢之的
不論是他們鴨子叫一般的語言還是洗剪吹的造型
但凡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歡樂。

當然還有一群超乎了以上描述的幾類人
不食人間煙火的學霸們,抱著崇高志願,手握三個H3,卧薪嘗膽,狂刷TYS, SATs和Times
花心一般總被圍繞的男女神們,穿著入時,成為各種Confession Page上的頭牌
鍾情於社交的交際花草們,穿梭於各個宿舍,線下活動和各種outing中精力十足的充電寶寶
雲淡風輕的學神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若有所思,各種SMO SCO SPO SBO各種拿牌
......
還有PO主一般學渣蛻變學民,默默耕耘,期待收穫的最廣大的廣大群眾


感情篇
SM圈裡的愛情故事就像坡國十一月的天氣
你的女朋友很有可能早就和你未來的好哥們曖昧過
而那些正在萌芽的愛戀,被周圍的噓聲所摧殘的早就不足為奇
表面像朋友一樣搞地下戀情的總會在最快時間被發現,然後又以光速在各大宿舍傳播
節操掉凈的也會在study room,function room和樓梯間裡面忘我**
以至於宿舍管理員做出了同一時間樓梯間內一男一女不能同時出現的奇葩規定。
更有甚者還有某宿舍禁止餐廳互相喂飯的傳聞
想了解一個女生,直接去你人人網推薦好友里翻吧
而想黑一個人,也只需秘密上幾條消息而已
交往半年未分的都是奇蹟
而一年以上的全都可以用神話來形容

但不可否認,在坡國的日子裡
你遇見的是一幫你願意用一生去交換的朋友
他們可能陪你過你一個家人不在身邊的大年三十
給你成人生日上一個你想不到的驚喜
一起去演海城,黃城,綠園,翠谷,或者單純地為了到現場去喊哥們兒的名字

O Lvl完了之後大家去不同的學校
大家沒有畢業季的憂愁,因為見一面也就是幾站地鐵的距離,幾首歌的時間
可A Lvl完了,全散了,
家底又厚,又努力的大神去了 levy, oxbridge
其他的去楓葉國,袋鼠國,有語言特長的也去了德國法國義大利
自然也是有留在坡國
這裡說起來理應是最愛的地方吧
面對最愛的地方和最愛的人,卻最想逃開。

-------------------------------------------------------------------------------------------------------------------------------------------
學民一枚,備考期間突然emo,隨便一寫,就當玩笑看看。如有冒犯私信我改
夏昊學長的很全面,高懿哲學長的各個面也都照顧到。


本人SM1,這個圈子裡,可以說一開始去的時候都是每個市裡拔尖的學生…但是由於個人自律問題,我見到很多奇才慢慢變得平庸。也許這就是太早出國獨立的壞處吧


難道沒有人講拿獎學金來新加坡念博士的這個群體嗎?可能他們都忙了,都沒有空上知乎吧。
有空我來給你們講講這個群體,因為我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NUS碩士。金融民工。
學制較短,僅做參考。
新加坡本地三所主要大學,nus離商業區較近,去也有一定距離;ntu所在荒涼,基本在新加坡最西邊;smu在市中心商業區。nus和ntu都有自己的校園,雖然沒有中國意義上的圍牆和大門。smu就比較分散,不同的學院有自己的樓,散居在市中心。這就造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我比較了解nus的。
nus很像國內的大學,只是加入了不同的種族元素。圈子的概念跟國內沒有太大區別。中國學生和中國學生相互聯繫比較緊密。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因為沒有國內那樣明確的建制,大部分圈子都是自發形成的,然後或擴大或縮小。
新加坡的金融圈也跟國內類似,同樣的教育經歷、籍貫和行業會使大家組成一個一個不同的圈子。
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是教會。因教會而組成的圈子也比較普遍。
人在異鄉,很思故鄉。


感謝
@高懿哲@Tiotao@胡齡 等匿名的SM系留學生 為local展現了高素質的中國人形象 這種橋樑作用是其他類別留學生很難做到的 當然你們所受的待遇也是我們沒有體驗的 看了你們的回答很長見識

本人對Poly比較了解 所以就給知乎的朋友們簡單說一說這一塊

新加坡進polytechnic(理工學院)一般都是通過O level考試,一種全國性的測驗,沿襲英制,一般要考5門以上,不同學校不同資源,教授的課也不一樣,比如有的學校有高數,有的學校有物理,有的學校沒有會計基礎只有理化綜合。每一門成績又好到壞分為A-F,A1最好,算1分,F不及格,D7算過,算7分。所以成績越好分越低,比如有些JC(初級學院)入學分就是2分..

進Poly的中國學生可以分為五類

1. 私校Oleve( Direct Admission Exercise(一種區別於JAE的招生方式,JAE是Joint Admission Exercise,統一招生考試,DAE比較像擇校,等JAE完成再DAE)l。 博偉輔仁,最大兩家,以前不嚴控月數,隨到隨學,後來出現了 @NIJING FENG 提到的 一個班大多數人都跑了的情況 加上幾年前大選 那一屆真的很慘 13分都沒法上POLY 於是現在似乎改成了一年制和兩年制 方便圈錢以及提高升學率。這一批可以說是比較苦逼的。為什麼呢,下面說。

2. 國內中介直招。往往是高考後進行的,成績二本以上即可。通過測試就可以比Olevel的中國學生早一步選專業,IT啊醫學啊隨你選,自由度高,難度比考O低【回憶一下你的考O歷程】.這一類學生往往年齡大過O level學生,為人處世方面比較成熟,不乏高富帥白富美,也多才多藝,在新加坡這樣的環境里更容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只是進入poly後適應需要時間。

3. 政府中學JAE. 這個基本上就和本地學生一樣了,很多是降級讀中三中二,然後再中四參加Olevel, 一般這樣的對本地適應比較好,口語也比第一二兩類學生強,只是poly入學的時候會優先考慮local,PR,再是你。

4.ITE. 當然,太小出來也不好,如果迷失了自我,一個不留神,Olevel失利了, 又不想復讀,於是就選擇了ITE. 不過最近幾年ITE似乎抬高了學費,以及限制了Olevel的中國學生入學。這一批進入poly的留學生都蠻強的,特別是動手能力,而且當時為了進poly也是在ITE奮力學習,很佩服他們,一群目標堅定的人。

5. Alevel失利就讀poly. 這一批比較慘,有JC的,也有私校讀A的。天之驕子的失敗往往打擊很大,不過很多人的知識素養都很強,口語好,認識的不多,就不多贅述了。

好,現在說私校考O的多慘,O level DAE學生是等2-5的生源招收結束後,再招的,功能類似於補錄, 每個進到poly的應該都有劫後餘生的感覺,可以興奮好幾天。而口語能力不如政府中學和ITE學生,也是要suffer很久才可以適應,特別是如果到了一些經常presentation的專業或者學校

五種生源在各自的群體里都有圈子,類似於長徵結束大家會師,有種革命戰友的感情, ,但隨著時間推移,就互有交集了,因為專業或者同鄉成為圈子,還有就是身份,PR的話有PR以及local的圈子,願意和我們交往的PR也是有的,不過比例不是很高,主要還是看個人。

私校的朋友也有接觸 我認為不應該有偏見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 結果如何我們也是不能預判的

其他國家...印度小哥給我看他手持獵槍的照片,緬甸小哥和我說來這裡是父母不想讓他服兵役(我好想問你知道果敢王彭家聲嘛),菲律賓女同學好高啊和菲佣群體簡直看不出是一個國家的 ,我和朋友跟著大馬的同學去他們在麻坡和馬六甲的家過了新年(收了很多紅包 =v=),印尼同學和我說他為什麼不會說華語,看韓國小哥打星際我感覺可能真有種東西叫種族天賦。

接觸一下他們的圈子,看一下他們的活動,其實也就看到了東南亞近幾年經濟改革的最新成果,但是也意識到一個問題,他們在本國算是中產以上了,才有能力來,而我們中的大多數,父母只是升斗小民,卻可以有能力讓我們遠赴重洋...這時候民族自豪感是有的

而他們自己的圈子又自成一體,以語言為紐帶,不分專業和屆。

可能是因為中國留學生很多,所以同屆交流多,再往上幾屆就斷了,至於撕逼心戰內鬥,不怎麼參與所以不做評價

超越學校 專業 年齡限制的 我所知道是潮汕留學生的一個會 以及 一個中國學者聯合會,在每個公曆公立學校都有分會,會定期舉辦活動進行聯誼

總之 形成自己的圈子是一種自我保護 生活上有自己的圈子 學習和工作上努力交流 讓自己掌握好一門外語 不迷失自己 以圈子裡的朋友為後盾 讓自己在新加坡有更好的生活 應該就是大家共同的期望吧

出門在外 守望相助 祝大家一切安好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城市也是一樣
CBD那塊高大上的金融圈分分鐘幾百萬上下好像空氣里都瀰漫著高端的味道 后街小巷裡也有拾荒為生的安替安哥走私煙酒毒品賣肉的社會邊緣
所以來新的學生也是很複雜的
平常看到的比較多的比較光鮮的就是拿政府的錢來讀書的 前面的SM們算是比較靠前的 然後就是來讀poly的那些 再者就是私立了
所以平常學生間的鄙視鏈也是醬紫的 學歷高的鄙視學歷低的 uni鄙視poly 考A的鄙視考O的 他們一起鄙視考N的 假如學歷一樣就開始比學校 (聽說)一般國大鄙視南大(真的都是聽說的) SP鄙視其他4個理工 但是大家好像都喜歡一起鄙視共和 好像是約定俗成的...
後來好像是看身份 已經拿到citizen的感覺比PR好一點 畢竟學費什麼的少一些 不過最慘的還是外國人身份的 學費啊其他的各種福利都是最慘的 不過在NS上可以倒打一耙 反正外國人不用當兵...

英文好的鄙視英文不好的 這個是核心的鄙視鏈 出來讀書用英文 英文還不好顯然是要被鄙視的
打扮的很潮的鄙視打扮的很土的 -.- 雖然各種家長的苦口婆心教導 出來是讀書的不是比吃穿的 吃飽穿暖就可以了 打扮的那麼好看就不能專心讀書了之類的雖然很有道理
但是!你穿的不好看長的不好看還是會顯的很low的 除非你是那種牛逼到無視周圍地球人的超級學霸

做工的既鄙視不做工的土豪/沒膽子去做工的, 又羨慕土豪不用辛勤做工.很多朋友都是約著一起去做工,也好有個伴兒,壯壯膽子也能打發一下無聊.

學習好的鄙視學習不好的. 同樣,大部分都是來讀書的,不管什麼學校什麼學歷,一個班裡肯定成績好的看不起成績不好的,特別是在project 啊test啊exam的時候,有的學霸完全無壓力喜歡樂於助人,有的學霸可能級別不是很高勉強保住自身而已就對前來請教的學渣們惡聲惡氣的....

couple鄙視單身狗?好像這個鄙視不是很明顯,反正couple有couple的好處,單身也有單身的自由.單身的時間長了想要一個人陪自己,couple久了也會想念單身時候兄弟會們的花天酒地無所畏懼.

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視.
來的時候大家都是一樣的懵懵懂懂的初出國門的學生,五年十年之後就截然不同.有的一路高歌猛進名牌uni畢業拿master留校或者進前500大拿令人羨慕的高薪很快就房車齊全抱得美人歸,也有的抵擋不了花花世界的誘惑漸漸墮落最終學業無法完成而凄慘回國或者好不容易留下在最底層渾渾噩噩度日.

-----
留學嘛 平常的生活就是學習 當然那些胸有大志不在於此的不算 老老實實讀一天是一天 弔兒郎當的看看穿熱褲弔帶的辣妹也是一天
周末沒事兒去做做工 或者參加CCA 或者圈子裡關係不錯的一起去吃好吃的 一起玩兒
玩的倒是有不少 而且逼格也不低 不過新加坡就那麼大 好玩的就那些 時間久了總還是有玩遍的時候

硬體被開發完了就把目光放在軟體上 有的人自己培養興趣愛好 獅城網上很多的組織遊玩的 有攝影的有吃喝的有徒步的 也有開始發展異性好友然後打算找到另一半的 也有自己搞點小生意賺外快的
逛街吃吃喝喝玩 基本上就是周末的全部outing的內容了 晚上回家分享照片圈人 拜一老老實實滾去上課

-.- 基本就醬紫


自認六年來在新加坡認識了很多朋友,各個學校各屆認識了很多人,最起碼加了個人人

可夜半三更想找人說話的時候,兩三人耳。圈子再大不如兩三知己好友。

可能我說的是廢話吧,第一個被摺疊的答案要誕生了


推薦閱讀:

如果不是為了移民,為什麼要去澳洲留學呢?
留學中介「世畢盟」(GGU)相比其他中介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美国留学文书是什么样的?
出國留學機構品牌與行業變遷有哪些不為人知的事兒?

TAG:出國 | 新加坡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