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代詩人有以漢代唐的習慣?
比如「漢皇重色思傾國」、「漢家煙塵在東北 」等等。
謝邀~
這個問題邀請的太好了以至於我在一個沒有電腦的地方都要強行答題。
所以以下文字都是手機碼字,如有標點用字上的錯漏還望各位原諒。
題主說得沒錯,如果我們研究盛唐時期的詩賦(盛唐是指唐玄宗在位的前後大約100年左右的時間),我們就會發現,無論是莊嚴細膩的宮廷詩,還是粗獷豪放的邊塞詩,這些盛唐的詩人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漢朝情結。就好像知乎上的膜一樣,無論什麼詩,都可以強行往漢朝上靠攏,甚至出現了許多暴力膜漢的詩。
漢朝與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公認的兩大封建社會高峰,以至於後人常常漢唐並稱。儘管兩個朝代之間隔了400年,可是唐朝的詩人們對其一點都沒有疏遠感和陌生感,反而一直努力地給漢朝續著命,這種複雜而又深刻的感情,我們學術界稱之為膜漢,也叫漢朝情結。
他們時而直接把漢朝的事情批判一番,時而又用膜漢的方式來讚揚或批判唐朝的人和事。這種唐人對於漢朝複雜而又真切的感情聯繫是十分值得拿出來說一說的。所以要表揚一下題主,提了個好問題。
一、唐人膜漢產生的歷史原因
1.唐太宗宗漢形而上學的奠基
李世民本人出於治國需要,對前朝歷史尤其是漢史尤其重視,因為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興盛的王朝,所以希望史學家們幫其總結出一套萬能的治國方案。李世民本人也精研漢朝的歷史,而且還欽點《漢書》為弘文館學生的必修課,使得」其時漢書學大盛」。
唐太宗本人姿勢水平也極高,曾作《春日望海》將漢武帝企圖強行續命的行為批判一番,有作《出獵》一詩鄙視楚王圖樣圖森破,鄙視漢帝上台拿衣服,同時表達了作為一個優秀的國家領導人應有的氣度。後面的《詠風》《正日臨朝》兩詩更是直接化用劉邦的《大風歌》,以劉邦自比。
唐太宗的這種公然膜漢行為引來了一大批跟風狗。巨量的詩人開始效仿唐太宗膜漢,就連唐太宗手下的這些大臣如長孫無忌,魏徵等人都開始在自己的詩里摻入膜漢的成分,以此來向唐太宗提出意見。
唐太宗這種企圖追求萬能政治策略的引發的漢學大盛,是為盛唐時期詩人漢朝情結的形而上學奠基。
2.膜漢是為了超越漢朝
盛唐的用人原則大大地刺激了廣大文人騷客的進取精神,越來越多的人把自己和整個帝國當作命運共同體來看待。在他們的詩句中處處可見濟天下,救蒼生的情懷,估計這種情懷再大一點,就能做手機了呢。唐代人願意自比漢朝,實際上是覺得自己的時代已經超過了漢朝,為了歌頌自己活在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3.漢朝類的繼承與派生
作為發跡於北朝的帶有少數民族性質建立的政權,文化上的自卑讓他們不得不向漢文化靠近。所以為了表現出唐朝是漢朝的正統繼承者,必須對這種漢文化進行發揚。這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使得唐朝的詩人願意自覺地往漢朝靠攏。
而且中華民族的這種對於」繼承」二字的重視,也是唐人膜漢的重要原因。李白的」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就是對這種一代代傳承的描述。
這種對於漢文化傳承的認同,使得在許多人筆下,就連月亮都是漢朝的月亮。如岑參的」更兼漢月照銀山,復逐胡風過鐵關」,又有」漢月垂鄉淚,胡沙費馬蹄」這樣的詩。
4.我TM又被貶了
這幫唐朝詩人只要一被貶就要膜賈誼,也不知道賈誼怎麼就這麼冤。這種暴力膜賈,強行膜賈導致了在這種漢朝情結里還包含著一種屈賈情結。有關屈賈情節大家可以去看看尚永亮老師在《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在此不做贅述。
5.不宜公開討論的政治內容
這種事情大家都是見的多了,我就不用講了吧,大膜無 啊對吧。
唐朝自然也是如此,你想要罵哪個皇帝或者權臣肯定不能指名道姓地罵,否則就會以」不宜公開討論的政治內容」為由把你摺疊了。
二、唐人膜漢的方式
1.開國梗
張良、蕭何、韓信是漢初三傑,這是劉邦自己定義的。
關於膜這三個人的詩,想必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flag之神杜甫《洗兵馬》了吧。
為什麼杜甫是flag之神呢?
因為這首詩作於公元759年2月,正好是唐軍吊打叛軍收復洛陽和長安的時候。當時平叛形勢一片大好,整個唐朝上下洋溢著歡快的氣息。杜甫一開心做了首詩:有幾句是這樣的
關中既留蕭丞相,幕下復用張子房。
張公一生江海客,身長九尺鬚眉蒼。
征起適遇風雲會,扶顛始知籌策良。
青袍白馬更何有,後漢今周喜再昌。
用詩中的蕭何和張良比喻肅宗麾下能臣謀士如雲,對收復失地充滿信心。
緊接著,相州之戰,唐朝血崩...
後來王安石給杜甫選詩的時候一定要把這首詩放在第一頁,可見杜甫這個秒收flag的梗早就有人開始玩了。
2.武帝梗
武帝梗中以衛青、霍去病、李廣梗被玩得最多,這三個人中又以李廣梗玩得最多,直到現在我們還在玩李廣梗。
常建的《吊王將軍墓》中就提到了霍去病跟李廣:
嫖姚北伐時,深入強千里。
戰余落日黃,軍敗鼓聲死。
嘗聞漢飛將,可奪單于壘。
今與山鬼鄰,殘兵哭遼水。
第一句用霍去病來說明王將軍跟霍去病一樣千里奔襲勇氣可嘉。可惜霍去病是高地頂塔強殺,王將軍是千里送...
後面又用飛將軍李廣來說明王將軍愛民如子,人品好。
說到李廣,就不得不提王昌齡和白居易聯合作的《長恨出塞歌》,裡面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
但使龍城飛將在,從此君王不早朝。
3.賈誼梗
不再贅述
4.司馬相如梗
司馬相如是漢朝大辭賦家,基本上舉出司馬相如的都是為了吹逼。
比如李白,因為詩寫得好被唐玄宗接見,從次十分得意,在《 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中他這麼寫到:
漢家天子馳駟馬,赤軍蜀道迎相如。
天門九重謁聖人,龍顏一解四海春。
足見李白我有姿勢我自豪的心情。
5.後宮梗
主要就是阿嬌和飛燕兩人
待補,大晚上的想不起來了...
6.其他梗(總有我沒照顧到的)
三、唐人膜漢的程度
其實這個問題問出來我很擔心有人講題主是主觀臆斷,說唐詩里並沒有很多的提起漢。
我想說你大錯特錯了,這種東西是需要數據的。我手裡沒有電腦,誰手裡有全唐詩txt版本的可以檢索一下試試,」漢」字出現的次數貌似是2944次,而唐」字」出現的次數僅為410次,7倍以上啊。就算你說並不是所有」漢」字都與漢朝有關,那好砍掉一半,那也是4倍左右啊。
那麼誰膜漢膜得最嚴重呢?
把唐朝這些有名的詩人和」漢」字聯合檢索就能得出結果了。
前三名分別是杜甫、李白、白居易...
你沒看錯,就是這三位可以在唐詩界扛旗的人。
有這三個大V做引導,別說膜漢了,就算這三個人憑空造一隻癩蛤蟆出來膜大家也得跟著膜。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杜甫不敢直說今上好大喜功,於是找漢武帝當靶子。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不敢直說今上好色誤政,於是找漢成帝當靶子。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不敢直說今上求仙續命,於是找漢文帝當靶子。
這就是所謂的以古喻今,以古諷今。說白了,這跟有人愛說「大清要完」是一個道理!
現在不也以清代某國嘛?只是像,太像了。
高票回答已經講的很仔細了,我試著補充一下。
原因補充:
我覺得還有地緣上的接近,和漢長安的古迹化原因。
唐定都關中,漢代遺迹作為一個大一統漢王朝的文化符號,深入融合到唐代文化的交流之中。漢代遺迹,成為唐長安的優質文化旅遊項目,往來長安的遊子,必然因此而發懷古之情。長安的樂游原就是著名的游賞聖地,而此地便是漢宣帝樂游廟所在也因此得名,故言「樂游原上望昭陵」,或別有一番意味。另隋遷都大興之後,漢長安逐步廢棄,漢長安城由一個實際使用的城市概念,轉化為古迹的概念。所以,這貨拿來懷古最合適了。而且,唐人不光膜漢且膜秦,也說明這種地緣的影響。但是究其本質,還是膜古的思維在起作用。
方式補充:
宮殿建築御苑名稱的代指。
宜春下苑:以下苑指曲江,秦漢時為宜春下苑。李商隱《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未央宮:全唐詩搜索未央,113條。大量唐詩以未央代指唐宮。 李世民《正日臨朝》「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李紳《憶春日曲江宴後許至芙蓉園》「歸繞曲江煙景晚,未央明月鎖千門。」
長樂宮/明光宮:岑參《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承恩長樂殿,醉出明光宮。一口氣膜兩個。
上林苑:唐代有上苑稱御苑之習俗,不光長安的御苑稱為上苑,洛陽的東都苑也被稱為上苑,甚至在《兩京城坊考》中,稱洛陽東都苑或稱上林苑,實際就是對這種膜的誤讀。李紳《憶春日曲江宴後許至芙蓉園》就有「春風上苑開桃李,詔許看花入御園。」為了膜漢,芙蓉園又可以叫上苑又可以稱下苑。還可以稱為上林。李適《游禁苑幸臨渭亭遇雪應制》「上林紛可望,無處不光輝。 」描寫的是唐代的西內苑,又稱北苑。
咸陽/建章宮:這首《萼嶺四望》特別有意思:「漢家仙仗在咸陽,洛水東流出建章。野老至今猶望幸,離宮秋樹獨蒼蒼。」 這首已經膜的是面目全非,洛水居然和建章宮搭上關係了……
結合作者生平,大概解讀為下:
詩作描寫的離宮大概是指洛陽的上陽宮,漢家對李唐,咸陽對長安,建章對上陽宮。實際是寫李唐王朝,逐步冷落上陽宮的故事。因為建章宮於漢長安城的位置關係類似於上陽宮於洛陽城,故有此一膜。而前兩膜就是唐膜秦漢的基本公式,漢代唐,咸陽代長安,一膜一大把。而詩歌內容表面寫的是離宮冷落,實際也有自己遠離中樞的抱怨。
一些諸如昆明池之類還在使用,而未央宮初唐也沒有廢棄,唐詩中的漢元素也有實寫而非儘是膜。上面都是隨手揀取一些,說的零散,見諒。
剛才為寫答案時又翻了翻唐詩中的膜漢詩,發現高票答案(Patchouli Exarch)認為李世民為唐代膜漢之先驅很有道理。我們為什麼要以宋朝比喻民國呢?
「王師北定中原日,青天白日滿地紅」怎麼覺得這像是一道送命題
想必您也看過我朝拍的歷史題材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66》基本差不多是一個意思吧。
天朝多事,人皆敢怒,不言今世,多謂前朝。
您看,我們現在不是一般都說「大清要完」么?
不是作答……
想到「昭陽殿里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和「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就像我們現在經常用 大清,後清 來暗喻當今朝廷一樣。
瞎說話是要查水表的,古代估計直接是肉身消滅生活在共和國的時代也自稱天朝呀
借古諷今。比如14年說又是一個甲午年,又有位李中堂在改革。
這個問題真的不是為了對應那個國學大師《長恨歌》講了半個學期的軼事么?
就像我們說虵一樣。
其實是作為後輩人的唐朝逼格比較low,當然,現代人更low了,也感覺唐朝好高大上。
作為大唐締造者的關中集團宇文泰們,人家當時玩的是西周梗,是《尚書?大誥》,我文化低,就不解讀了。
包子吃飽了撐的
你覺得這幾句話能貨多久?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其實現在也有很多社評DM用「大明」指代我朝的。唐人以漢自比,或許有相似之處。
推薦閱讀:
※劉邦忘恩負義,殺害大功臣。為何他的江山可以維持那麼久?
※劉邦有沒有大志?
※為什麼劉邦的很多發小都能夠帶兵打仗,而且都很牛逼,而他們之前有吹鼓手、賣席子的、賣狗肉的、趕馬車的。?
※漢初至漢武帝時期的對匈作戰是否有意義,是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