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為何才十天就被李傕郭汜攻破?


直接回答題主問題,很簡單。
李郭就是長安城內的「內鬼」開門放進來的,而不是正面攻城,一個勁攻下來的。

然後,答主們大多習慣把話題引到這「內鬼」話題上來,我也不免俗多說幾句。
已知1:開門的「內鬼」是蜀兵。
已知2:李郭掌政清算時,司徒王允被處死,而來自蜀地(益州蜀郡成都人)的趙謙接任司徒。

范書獻帝紀:

(六月)甲子(7日),殺司徒王允,皆滅其族。

(六月)丙子(19日),前將軍趙謙為司徒。

我覺得形式已經很明朗了。

再往前追述,看看來自益州世家的趙氏兄弟(兄趙謙、弟趙溫)在董卓秉政時期,乃至李傕秉政時期的地位吧。
【趙謙,董卓時期】
初平元年(190年),楊彪、黃琬反對遷都長安,董卓將此二人罷免,趙謙、王允接替他們的三公職位。——我們可不可以解讀成,此時,董卓對趙謙的信賴,等同於對王允?
在長安期間(190-192年),趙謙歷任車騎將軍、司隸校尉、前將軍。
司隸校尉趙謙殺犯法的車師國侍子,董卓「敬憚」趙謙,而不加罪。
司隸校尉趙謙殺故中常侍曹節從子曹紹,為黨錮時罹難的謝弼復仇。
前將軍趙謙率軍擊退白波軍,獲封縣侯。
董卓派趙謙率軍聯合益州賈龍,一同討伐益州牧劉焉。(事見陳志《劉焉傳》裴注引《英雄記》,董卓或為李傕,司徒或為前將軍。)

【趙謙,李傕時期】
初平三年(192年)六月,司徒王允死,趙謙任司徒。
八月,趙謙因病辭職。
本年末,趙謙又出任尚書令,本年卒。

【趙溫,董卓時期】
初平元年(190年)三月,趙溫以侍中隨入長安。後,拜太常。

【趙溫,李傕時期】
初平四年(193年)十月,趙溫拜司空。
興平元年(194年)十月,趙溫拜司徒,錄尚書事。
興平二年(195年)三月,李郭之亂始。李傕將趙溫留為己用(楊彪、皇甫嵩、朱儁等人因參與勸和而被郭汜扣留)。
趙溫寫信勸阻李傕,李傕怒欲殺之,李傕從弟李應是趙溫的故公府掾,數諫而免。
後,趙溫隨獻帝東歸,入許,成了曹操的招牌之一。這是後話。

我覺得,由上述史料可見,在董卓、李傕秉政時期,趙氏兄弟在朝廷的地位算是比較重要的,畢竟能先後位及三公。

最後看看王允秉政時期(兩個月不到,4月23日呂布殺董卓,6月1日李傕破城)。
王允的史料,看本傳就行,除了團結自家人和親信(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兒子侍中王蓋),對其他人都不咋地。
1.對中原士族(兗州陳留)的蔡邕舉起了屠刀,
2.對關中士族的馬日磾開啟拒絕模式(拒絕赦免蔡邕),
3.對關中士族的士孫瑞開啟無視模式(士孫瑞參與刺董有功,卻未封侯。另一主謀楊瓚籍貫不明,亦無封賞記載)。
4.甚至對同謀、同州的呂布開啟鄙視模式【而(王允)素輕(呂)布,以劍客遇之。】。

好吧,確實我也找不到王允對趙氏兄弟怠慢的記載,只能以上述史料推出,王允也不會對趙氏兄弟有所恩澤。
所以,開城門的蜀兵會不會是前將軍趙謙的人呢?
諸位以為如何?

@琅邪楊文理 探討一下。
【因此,李、郭之亂時劉焉三子皆在長安,則呂布軍中出現蜀人順理成章。】
你把這部分蜀兵解讀成劉焉三子的下屬,是有疑問的。
劉焉三子,三職分別為左中郎將、治書御史、奉車都尉。
刨去負責筆杆子工作的「治書御史」,按說左中郎將帶的應該都是朝廷的郎官等吧?奉車都尉在《百官志》本文為無員,但劉昭注引《漢官》為三人,想想也不會多那去吧?
而且,郎官們應該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也不可能單獨出現一支蜀人軍隊吧?
所以我以為,開門的蜀兵解讀成前將軍趙謙的部隊才是最合理的。

【何況呂溫侯還有動輒群發綠帽子的愛好哩?】
你最後發動「愛諸將婦」大招嘲諷溫侯,簡直了!哈哈~
在王允秉政的一個多月里,溫侯一邊要去打牛輔,一邊還要「愛諸將婦」,
在這段時間裡,他如何抽空愛了一位蜀將婦,倒是值得推敲的事。


不同意 @蘇沉船的觀點,硬傷太多。

首先,無郭是指外郭城,長安城只有宮城則僅限於漢高祖時期。

《水經注》:長安有秦離宮,原無城垣,故惠帝城之。

在漢惠帝時期,屢次發十餘萬男女修築長安城垣。

《三輔黃圖》:九月城成,高三丈五尺,下闊一丈五尺,上闊九尺,雉高三坂,周回六十五里。

漢尺約合今制23厘米,故漢長安城牆高8米有餘。根據《中國建築史》,實測漢長安城牆高度在12米以上,下部寬度達12至16米,顯然在惠帝之後更有增築。因此,漢長安城的防禦能力絕非高不足二丈的唐長安外郭城可以比擬。

正因如此,李傕、郭汜興兵犯闕,立即受阻於城防工事,完全沒咒念:

《後漢書·董卓傳》:傕隨道收兵,比至長安,已十餘萬,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圍長安。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呂布軍有叟兵內反,引傕眾得入。城潰,放兵虜掠,死者萬餘人。殺衛尉種拂等。呂布戰敗出奔。

很顯然,李、郭作亂事起倉促,完全不具備突破長安堅城的手段。最終砸鍋,非城防不堅,糧草不足,而是出了內鬼, 步了巴比倫城的後塵,做了明北京城的模範。

有趣的是,幹掉董卓,原本是以王允為首的并州集團與涼州集團的火併,最終地圖炮全開,遂成血仇。若是長安城中涼州人反,那倒是天經地義,末了卻是叟兵亂入,這鬧的哪出?

何謂之「叟兵」?

《後漢書》李賢註:漢世謂蜀為叟。孔安國注尚書云:「蜀,叟也。」

易言之,叟兵就是蜀兵。這蜀兵何來?

《三國志·劉焉傳》:時焉子范為左中郎將,誕治書御史,璋為奉車都尉,皆從獻帝在長安,惟(小)子別部司馬瑁素隨焉。獻帝使璋曉諭焉,焉留璋不遣。時征西將軍馬騰屯郿而反,焉及范與騰通謀,引兵襲長安。范謀泄,奔槐里,騰敗,退還涼州,范應時見殺,於是收誕行刑。

又按,

裴松之注引《英雄記》:范(聞)父焉為益州牧,董卓所徵發,皆不至。收范兄弟三人,鎖械於郿塢,為陰獄以系之。

《後漢書·劉焉傳》:興平元年,征西將軍馬騰與范謀誅李傕,焉遣叟兵五千助之,戰敗,范及誕並見殺。

因此,李、郭之亂時劉焉三子皆在長安,則呂布軍中出現蜀人順理成章。至於蜀兵為何內亂,鑒於董卓囚禁劉范兄弟,劉范等又與馬騰合謀誅殺李傕,益州集團顯然與涼州集團不在一條船上,這黑鍋恐怕輪不到劉范兄弟捎帶他們家老豆背,還得呂奉先笑納。

《三國志·呂布傳》:布雖驍猛,然無謀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黨,但信諸將。諸將各異意自疑,故每戰多敗。

橫豎呂布部下窩裡反,那簡直是家常便飯,長安這出不過預演,其後還有攜婦裸奔門,最終在下邳高潮。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自家是三姓家奴,就不要指望旁人忠貞不二,何況呂溫侯還有動輒群發綠帽子的愛好哩?

《三國志·呂布傳》注引英雄記:布謂太祖曰:「布待諸將厚也,諸將臨急皆叛布耳。」太祖曰:「卿背妻,愛諸將婦,何以為厚?」

絕對,絕對,絕對不要低估呂奉先的作死天賦!

腦洞場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呂溫侯電腦壞了,交給IT男轉職的某蜀將維修……

杯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順便說一下蜀兵問題,劉焉父子占邊,動輒數百數千的送兵,三子若淪落至單車入京,那倒可以八卦一篇泰伯奔吳的宮斗大戲 (~ ̄▽ ̄)~


謝邀。

此城非彼城,都城的建設機構與郡、縣毫不一樣,與作為軍事防守的城更不一樣。城通常泛指作為軍事的堡壘,最為注重防禦性。但是都城作為重要的政治地區,除了建築帝王行政的宮殿外,周邊還要有經濟功能,再由旁縣居住之人供養都城,形成這麼一個體系。通常都說漢代大城無郭,大城就是環繞著行政中心不斷在周邊建造生活區,城與市結合的情況下防禦性質就大大降低了。

要對都城進行防禦,最好的就是利用周邊地形建造隘口、關卡,關中和洛陽曆來能作為都城,關中有四關,即東潼關、西散關、南武關、北蕭關。盤踞關中平原能夠安心發展經濟,同時四面有險要,自成一套防線。所謂的首都只是一個中心,整個關中合起來才是一套結合政治、軍事、經濟的體系。除去宮廷禁軍,其餘駐軍都駐紮在周邊。

李傕、郭汜、賈詡等人原本在穎川、洛陽一帶遊走,當王允派兵迎擊他們的時候,他們早就進入關中平原的新豐,也就是現在的臨潼區,與長安隔著一條河而已。若能殺死董卓後派兵封鎖潼關,敵兵就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打到長安,李傕等若走武關,王允還能派兵在藍田拒守,壓著敵兵不能進入平地。這場戰爭的勝負在李傕等進入關中時就已經決定了,賈詡之計就在於兵貴神速,令王允來不及防備,最多也就能利用渭水地形周旋一下。長安宮殿要靠著周邊縣城供養,所謂圍長安已經是圍宮殿了,連經濟支柱都失去了,十日而破挺合理。

合肥是曹操為了對付孫權專門建造的軍事基地,當他派劉馥進入合肥開始就往軍事方向打造,組織大規模屯田,建築高城壘進行防守。劉馥還堆積了大量軍資,編織大量草苫來做臨時城牆,這損招讓孫權久攻不破。後來曹魏更損,把合肥新城建到董鋪水庫旁的山上,吳軍圍攻時不知道是在水裡好還是在路上好,要圍城還是挺複雜的。

題主想像中的都城應該是唐代的長安城,想像中荀攸、呂布的能力是自己想像中先設定好的能力,不是根據他們的處事作為才得出的能力。


蜀兵來自何方勢力,大家也只能猜想了


李傕郭汜當初也有和題主一樣的疑問,所以他們覺得,逃跑比攻城存活率高。不然打回去這麼簡單的事情,如果還需要賈詡提醒,只能說明他們是弱智;領導這麼弱智還能帶著幾千軍隊,說明西涼軍全是弱智;西涼軍肯定不是弱智收容所,所以李傕郭汜最初想逃跑是經過考慮的。
至於賈詡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我不知道,史書沒記。但根據後漢書【長安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呂布軍有叟兵內反,引傕眾得入。】可以開點腦洞。


這種大城市事實上並不好守,一方面職能和軍事堡壘不同,另一方面人口眾多,糧食消耗很大,所以無法支撐很久。歷來首都的糧食都是困擾封建王朝的難題,因為憑首都周邊的土地根本養不活那麼多人口,唐朝皇帝不得不赴洛陽就食。漕運也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樓上蘇沉船提到的唐長安城,事實上也不是什麼堅城,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時期,往往潼關一失陷皇帝就跑了,就是因為無法堅守。
題主所說的合肥城,包括之後的合肥新城,是曹魏為對付孫權而建,是服務于軍事目的的,難攻其實很正常。事實上不僅是孫權,諸葛恪也是兵敗合肥新城,南宋時蒙古和金兵也曾在合肥(瀘州)吃過虧。


因為守城的是呂布


維魯加是卡拉迪亞最富庶的城鎮,富裕的維魯加一個周能提供10k關稅收入,而我用一天時間就打下來了。

為了鞏固維魯加的防禦體系,我決定攻打維魯加南部的軍事要塞:阿美拉堡

這個愚蠢的決定,不僅葬送了200位精英戰士的生命,還把維魯加10周的關稅收入都砸了進去……

之後的連鎖反應:因為兵力空虛戰略放棄維魯加東側的屏障阿哥龍堡,並且被迫在維魯加城頭與三倍於己的薩蘭德的集團軍血戰!戰役結束後,維魯加的繁榮度從非常富裕變成了一般……

這大概就是長安與合肥的區別吧……


當年收復中南海也不是那些天,漢武帝也有屠殺首都太子同黨,自己躲外地遙控的歷史


說白了,長安是屬於都城,卻不是堅城,軍事要塞。
長安,洛陽的防衛在於關,關一丟,這兩城就危險了。
而合肥新城這種就是完完全全的軍事堡壘。城高數米,大概就是3層左右樓高,城內大量屯糧,交通方面,而對於孫權來說,離江太遠,水軍無法發揮優勢,山脈太多,軍隊被分割。


不知道為啥題主覺得當時10萬"兵力"並不多... ...是受三國演義各種80萬的影響么?
那麼10天淪陷長安快不快?
長安的防禦光看著城牆就夠嗆了,10天夠快了,如果不是城中叛變開了城門題主的問題就要更改了.


推薦閱讀:

陳登的傳為何是附在呂布傳後而不是比較正式的同他人合傳?
如何評價曹操的卞夫人?
三國時代將軍與士兵們的盔甲是怎樣的?三國早期群雄爭霸,以及後期三足鼎立的盔甲造型風格等有怎樣的發展?
想買一套裴松之注的三國志,網上看到有好多出版社出版或同一出版社(如中華書局)出版的不同版本,想知道哪個版本的最好(包括紙張,印刷,刪減等)?

TAG: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呂布 | 三國歷史 | 賈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