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語方言版的《孫子兵法》」這句話是不是有問題?

圖片來自《傲慢與偏見與殭屍》,幾個上流人士互相裝b,炫耀學識,但是看到這句話感覺有點不對,因為吳語作為方言自然是沒有對應的文字,然而從片中人物的反應來看女主是裝逼成功了。
這是不是由於不了解中國文化造成的錯誤?
《孫子兵法》首次寫成的時候是在秦統一文字前,用的應該是吳國文字,那個版本有沒有流傳下來?


《孫子兵法》最初的版本是怎樣的,得看出土文獻,但是除字體不同及個別語句出入外,和現在流傳的版本不會差太多,都是用文言(當時是上古漢語,可能帶有方言色彩)寫的。
文言可以用各種語言或方言(包括漢語各方言、日韓越南漢字音)讀出來。換言之,文言沒有一個絕對「正統」的讀音體系。
而漢語各方言也都是能用漢字寫出來的。實在寫不出的詞(比如非漢語來源或音變太多),可以假借或造新字。
————
至於劇中的說法,是有問題的。《孫子兵法》沒有一個所謂的「最初的吳語版本」。
再說,當時的吳地土著語言是古越語,與現在的壯語、泰語等侗台語(Tai–Kadai languages)有親屬關係;上層階級才講漢語。漢語方言的吳語(Wu Chinese/ Wu dialect)的形成是後來的事了。


孫武子是山東人,沒直接讀過山東方言版的 孫子兵法 簡直是low b,外國引進專家就一定會說本國語言嗎?耐衣服


吳語作為方言沒有對應的文字,北京話作為方言怎麼有?你以為漢字是北京話專用的嗎?日本語都可以用哩!你呀,還是要學習一個。我下面那段話就是吳語。
吳語是方言無得對應個字,北京方言奈何有?爾當漢字是北京話專用啊?日本言話都可以用唻!爾還要多學學。我個段言話就是吳語。


「因為吳語作為方言自然是沒有對應的文字」


劇中是什麼情況先不說,但從樓主這句話可以得知,樓主才是不了解中國文化造成錯誤的人。


首先糾正題主的認知:吳語是一門語言,自然有對應的文字。
吳語和北京官話是不同的,但是他們使用的文字體系相同,面對相同的字詞讀音不同。例如「煙」這個字,普通話念作yān,溫州話念作yī。遣詞造句也有不同,像是「閑昏」這個詞,在普通話里有點莫名其妙,但是是溫州話里晚飯的意思。
所以,使用白話寫作的情況下,對於漢語其他方言使用者(普通話、粵語等),會比較難分辨意思。
但是由於文言是一種各方言都統一的形式。。孫子兵法的確沒什麼差別。


姑不論現代吳語本就是漢語,我還沒見過哪種語言不能用漢字書寫的,日本、朝鮮、越南用得爽爽噠。

電影說的意思是秦統一前的吳國文字,可惜吳國未必有,很可能是引進楚字或晉字,且吳越楚三地本就傾向於中原文化,用字更不會有截然的差異。

且知識階層都用通用語,無論《孫子》作者為誰,都難有所謂「吳語原本」。

有一則八卦,話說伍子胥被楚國追殺,攜兵法見吳王,終破楚都。身死後族人奔齊,改王孫氏,乃有孫臏。此即吳孫子為伍子胥說。


沒有必要糾結於《孫子》版本問題。

雖然我們不知道孫子對於吳國語言的掌握水平,但是從其他同時代經典來看,當時通行的文字的含義差別不大。

也許,吳語之中有特別的詞,或者同樣的詞有特別的含義,從而該版本有所不同。
但是,即使電影里真的有這樣的一個版本,2000年後的人們真的能夠理解當初這些文字的準確含義嗎?

《孫子》自然是一部光輝巨著,但是依然要活學活用,不能拘泥於原文。


吳語當然有對應漢字,如果說沒有那就是,倷是戇大哉


我覺得不是考據學專業的,沒有必要深究一兩個字的區別的。活著方言區別。這類書都是道,逐字逐句的理解,去扣對於一般人沒什麼意義。


我覺得電影要的表達是用吳語翻譯了文言文的《孫子兵法》。
就像普通話翻譯了《三國演義》,幼兒園的啟蒙書不都是這樣子的嘛,大白話寫著,那裡是一開始就讀原版的,那麼文鄒鄒小孩子需要直白可懂的。
就像外人也看不太懂《海上花列傳》,所以就有了普通話的版本。
以上


妹子學少林功夫打殭屍。。。。你還沒發現編劇就是胡說製造喜劇效果么,還特么去認真考證。。。- -||


吳語是有對應的書面形態的,每種方言都有。當然了用的都是同樣的漢字,孫子兵法這種書也肯定是用文言文寫的而不是方言白話。退一萬步說當年的「吳語」和現在的吳語也根本不是一個東西,更不可能是劇里的上海話。


吳語考證少(跟廣東話比)...就我知道上海話錢乃榮編的辭海版上海話辭典就沒含幾個說法,另外上海電視台用白字很嚴重!
我個人覺得認真考證的話搞不好看上去挺文的...嗯,暫且寫白字或者普通話配假名注音233


推薦閱讀:

「f」「h」不分是哪裡的方言?
王勃的《滕王閣序》用方言朗誦,是否依舊氣勢磅礴?
北京方言「格兒屁」是否是來自德語詞「krepieren」?
你知道那些因方言差異鬧的矛盾或者笑話?
在正式場合說話帶口音是對對方的不尊重嗎?

TAG:方言 | 翻譯 | 孫子兵法書籍 |